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控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控管理;安全与效率;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5日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的服务型企业,具有高负债、高风险、高收益且社会功能明显等主要特征,加强内控监管机制对商业银行内部各项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金融业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案件呈现出高发、井喷且复杂多样性。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对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唯有加强内控监管机制,关注商业银行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重大风险,立足于规范操作,以风险为导向,促进各机构(部门)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夯实内控管理基础工作,才能保障业务的合规发展、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的含义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发起机构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设计并实施的一个程序,以便该组织为达到自身制定的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障。这些经营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以及合规性经营等。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把内部控制活动分成五大部分,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以及监督评审。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指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它包含的要素主要有: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与纠正。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高低事关商业银行能否安全营运、风险可控,进而达到减少不必要支出甚至价值增值(或创造)的目的。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升价值的含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价值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通过高效的管理和运营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支出而相应地增加收入。从内部控制最原始的查错防弊职能来看,一是可以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可以减少舞弊和浪费;三是可以防止不良现象对商业银行整个组织士气的影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价值提升,来自于对价值驱动因素的有效控制。总体上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一是可以通过控制风险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价值提升;二是可以通过主动管理风险,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加,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的过程本身可以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给客户带来安全感和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品牌价值,减少声誉损失,有助于商业银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这一过程实际为商业银行的良性循环发展带来益处。
换言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与收益也是相互对应的,也就是说,控制、规避风险和实现价值相互对应。这是因为,内部控制是通过对业务运行中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和控制来消除风险隐患,从而以最小的耗费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实现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价值提升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前者为后者构筑基础和平台,后者则依赖于前者的有效实施。
二、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价值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控管理创造价值理念的认识还不充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研究表明,国际上大部分倒闭银行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内控管理系统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毫无价值可言。而当前的情况是,国内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价值创造理念的认识还不充分,存在以下认识上的偏差:一是认为内控管理不但不会提升价值,反而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以至于忽视甚至漠视内控管理工作,出现了“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管理”的现象;二是矫枉过正,部分商业银行将内控管理流程复杂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方面严重影响正常业务的处理速度,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业务处理速度缓慢会显著增加客户成本,使大量客户流失。
(二)内控参与,人人有责。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主体功能缺位、错位、越位现象,银行内部部分员工错误地认为内控管理是高级管理层、内控部门等少数人或少数部门的职责,而跟自身无关,从而导致内控建设和制度执行不力,在工作中往往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违章操作现象比较普遍,给业务的正常运营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事前的风险预测环节,存在着对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不足、准确性不够,实地调查不彻底,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等问题;在事前预防、事中风险审查环节、事后处理过程中内控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等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事后监督整改环节,存在着非现场监测分析能力不强、部门之间联动管理风险太少,协调不一致等问题。同时,少数现场管理人员思想滞后、管理方法陈旧,教条主义,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治标不治本,甚至有的舍本逐末。
(四)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不足。当前,金融产品及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对当前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需要不断加大内控管理的创新力度。但目前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模式、制度内容、组织框架、重点领域和环节、人员素质等一系列要素,没有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银行自身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内控管理手段粗暴、单一,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默契等情况依然存在,造成内控管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五)监督检查不力。对各项制度、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检查不力,对发现问题整改、处罚不到位,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是造成少数部门和员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屡查屡犯等现象不能得到彻底根治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文化缺失,内控管理文化空白。随着商业银行的同质化,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企业经营与成长的灵魂,也是员工的精神所在,只有将企业文化与内控管理文化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重铸企业之魂。
三、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价值的方法
(一)提升内部控制对价值创造理念的认知。一是树立科学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提高内控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做好内控管理工作是防范风险的刚性原则,要按流程做起,牢固树立合规稳健的经营理念,深入分析内控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状况,按照构建流程银行的要求,加快实施整体、全程和量化的风险控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操作行为,全力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二是牢固树立内控管理提升价值的理念,把内控管理寓于业务发展之中,以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制度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全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创造价值理念。要牢固树立内控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坚持业务开拓发展与内控建设并举的方针,通过经常、主动地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识别、计量、评估和监控,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规避措施,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避免风险事件发生。
(二)狠抓制度落实,确保内控管理工作不走过场。一是要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领导,按照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要求,狠抓落实工作,力求各项工作符合要求,同时要结合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规范经营行为,实现降低经营风险,增加收益的目标;二是通过改善内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内控管理创造价值。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内部控制信息资料库,积极探索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控制的途径。通过对内部控制手段的改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内部控制功效,保证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
(三)科学合理的制定规章制度,以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一是适应业务发展的新要求,结合业务流程的改造和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加大制度梳理整合力度,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各专业制度、流程的缺陷和风险点,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堵塞漏洞,提高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防范风险的实用性。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时,应尽可能详尽、简明,使员工能够直接依据制度便于操作。
(四)创新内控管理措施。要通过机制创新、信息整合和业务流程改造,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更加及时、准确地识别和有效处置风险,完善内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健全内控管理框架。要将内控工作作为一项“健康工程”和“生命工程”来规划、组织和实施,致力于推进内部控制长效机制建设,消除风险隐患,夯实管理基础;充分利用非现场监测方法,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工作,提高从业人员按章操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把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有机统一起来,增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内控管理责任,强化管理人员的执行力。管理人员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重点时段的控制与防范,认真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过程控制,管理内容要全面,工作要扎实,防止出现管理空挡;二是提高操作人员的执行力。从一些案例分析来看,很多大案要案的发生都是由基层操作引发的,而操作人员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则是引发案件的直接诱因。因此,一线操作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风险防范最基础、最主要的防线。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操作规程,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三是制定铁律,在遵守规章制度上要一视同仁,不搞特权,不搞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力求达到纠正问题、排除风险、规范业务的最终目的。
(六)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内控管理的评估建立在对以下步骤正确实施的基础上,即对内控管理的认识是否正确全面,是否有轻视风险的倾向;对风险的预测是否恰当,是否有科学的足够的数据为依据;提出处理风险的对策是否合理;对策的执行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科学管理。为此,要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评估的适时性与全面性,特别要强化新兴业务的风险评估,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要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动态监督与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的动态监督、评价机制,长期坚持,不断改进,消除可能出现的新的内控盲点和漏洞。
(七)创建各具特色的良好的商业银行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积极推进内控文化建设,增强各种风险的管控执行能力。结合经营发展形势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围绕内控管理等专题开展培训,有效提升员工的合规经营能力;二是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业务培训、督促检查、情况通报、工作调研等多种方式,积极传播依法合规、审慎稳健和创造价值的风险管理文化。大力培育诚信和谐、安全稳健的内控文化。进一步倡导诚信至上意识,使诚信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职业操守;大力倡导安全稳健的内控文化,培养全员程序至上、照章办事和严禁越权的习惯。通过培育健康的内控文化,引导员工树立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准,规范员工职业行为。
四、结论
内部控制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重中之重,企业价值能否提升关键看内控制度的完善及实施情况,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价值提升作为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将内部控制作为提升企业价值的有效手段,从而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2.
关键词:新规范 银行内部审计 内控管理
一、内部审计有助于内控管理找准人员职能定位
作为连接银行内部审计实务和理论的桥梁,内部审计开展实务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实施审计职能的过程。针对银行内部管理来对审计进行控制,它的职能界定需从如下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和本质;另一方面便是在内部控制审计上的需求。这两者之间有效的交集,便是银行内部审计控制应具备的职能。
对银行内部的审计进行控制在本质上就是为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服务的一项特殊的控制管理活动。它的特殊之处便在于,它与一般管理行为不同,它不会行使决策、控制、组织、计划等管理活动,而是根据管理层职责的不同来进行分工,从而代替管理层对经营机构内部的控制状况进行评价和检查,并帮助管理层实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在实施过程里,运用规范化、系统化的形式,用客观、独立的态度来评价和检查银行内部控制,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错误,并对舞弊现象加以预防,从而增加银行的价值,提升银行经营的效率,使银行既定目标的实现速度得以加快。
二、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内控管理五项原则的执行
内部审计需遵循如下几项原则,包括:成本效率原则、适应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所以,在对进行银行的内部审计之时,需围绕如下几项原则来进行内部控制的检查和监督,它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合规性,也就是银行的内控必须与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相符,满足证券监管机构关于上市公司的要求、法规和法律;二是系统性和全面性,内控会牵涉银行经营活动各个方面,它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会在经营管理活动全体员工和全过程中有所体现,每位员工不仅要控制其负责实施的作业,并且还要受制度或其他人员的制约和监督;三是不相容情况及内部控制,所谓的内部控制指的是在各岗位间、员工间以及部门间建立起来的相互制约、相互验证的关系;四是奖惩和权责,也就是被审单位是否按照各岗位和部门的性质与职能,来明确人员及各部门应当负责的范围,奖惩是否恰当,赋予的责任和权限是否合适,有无相互推诿或越权行为产生;五是成本的效益型,是否在内控中对成本效益予以贯彻,也就是是否用最小的管理或控制成本获取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六是可操作性,即内控是否与银行实际相符,设置业务流程的控制点以及确定授权的项目权限,是否对实际管理工作里的可行性加以考虑,是否能确保其可操作性。
三、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对内控管理五要素间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建立,需包括内部监督、沟通和信息、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环境五要素。具体说来就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内部环境,实施内部审计控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风险评估,实施内部审计控制的载体和具体方式是控制活动,实施内部审计控制非常重要的条件是沟通和信息,实施内部审计控制非常重要的保证是内部监督。首先有了包含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权责分配及机构设置、治理结构等在内的内部环境,然后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相应内部审计控制活动使风险得以减少和控制。与此同时,应及时加工整理和获取与内部审计控制活动、分项评估以及内控环境相关的信息,并使之能在银行内部之间相互传递,这便是沟通和信息,沟通与信息系统围绕于内部审计控制活动的四周,对银行经营活动运转的状况有所反映。为了确保内控体系能正常的运转,还需监督整个内部审计控制的过程。
四、银行内部审计有助于确保内控管理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从银行控制主体上来看,银行的内控制度可分为管理制度控制和程序系统控制。管理制度控制通常都是以管理制度形式来实行内部制度,而程序系统控制最主要是通过系统本身功能来实现内部制度。针对以上的控制,可采取如下的审计方式:
(一)执行分析性的程序。所谓的分析性程序是指分析性的复核程序,在进行审计之时要对能否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予以考虑,通常状况下,分析性复核形式能使实质性的测试工作量得以减少。
(二)在分析基础之上,实行符合性的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明确被审计单位各项措施能否在财务活动和经营业务中真实存在以及内部控制有无效果。
(三)进行实质性的测试,也就是使用计算、函证、分析性复核、观察、监盘、检查等方式来获取直接的证据,审查被审计事项,从而得出审计的结论。
(四)进行计算机的辅助审计。由于银行电算化的程度很高,使用计算机对审计技术予以辅助就能占据大量的信息数据,从而将重点审计的范围予以有效锁定,以便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使审计成本得以降低。
五、结语
随着近年来银行作用和地位的不断凸显,面对新形势,怎样将银行的内控制度体系予以完善和加强,尤其是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职能,用高效科学的内部审计工作,使银行得以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提高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内部审计作为银行内控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金融检查活动的关键环节。现如今,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它为确立内部管理制度、界定员工责任、监督和核算专项开支、执行内控制度等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在腐败和舞弊方面还未能发挥审计的作用,这就表明我国内部审计依旧存在着问题,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内部审计,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内部审计一定能为银行的内控管理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晓华.新规范下银行内部审计如何在内控管理中发挥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24)
[2]李新月.浅谈我国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0,29(4)
金融工程发展的非常迅速,这一切造成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革命性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量化及科学化金融工程技术发展后,使得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统计学等方面在风险管理以及产品研发时获得了应用,量化及模拟化构成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风险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转变表现出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逐渐趋向技能化、知识化,并且对于具备文理全才的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产品化金融工程的技术造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可以透过产品供应及交易的方式获得处理。周边金融产品就成为了金融机构长时间以来管理市场风险的主要产品,金融工程技术从创造及设计的角度一直付出努力。近几年以来,用VaR模型作为标志的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理方案又被市场所重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风险管理的产品不但具有标准的产品,同时也具有方案化的产品,前者较为符合市场大众的品味,后者可以更加具体的符合不同特色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品味。并且,为了符合投资人员以及客户对风险管理的要求,金融机构为他们供应的风险管理产品也属于一个利润较高的业务来源。
(三)市场化风险管理的市场化是以上风险管理产品化延伸的结果。透过设计以及交易的风险管理产品金融机构可以把原本只可以在金融机构内部处理的风险问题透过市场进行处理。
(四)复杂化金融工程不但可以令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具备更新、更科学的处理方式及产品,还可以令金融风险逐渐转向复杂化,金融产品的风险特点逐渐无法掌控。这不但表现在极其复杂的周边金融产品的极具风险的交易过程中,还表现在产品评估以及风险量化阶段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定价风险以及模型风险的过程。
二、复杂金融系统工程的风险管理具有哪些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清晰使得宏观方向的风险意识较为明显,微观方向的风险意识较为模糊不论何种风险管理方法都应当以风险承担主体为主,责任、权利、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为前提。国外很多运作良好的银行,都从制度上体现出由负责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担负起银行及其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并通过银行的所有资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后底线。董事会会担负起相关风险管理的重大决策,并通过银行的内部创建了合理的风险内控系统。可是,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的商业银行,其风险承担的最终承担人非常模糊。其特点表现在风险管理的结果使得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面非常重视金融风险,而从微观方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却非常模糊,严重缺乏积极性和紧迫感。
(二)内控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管理系统在当前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内控体制的完善成为了金融机构可以真正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障。可以因为结构的治理问题,我国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非常缺乏运作体系以及组织制度的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银行以及相关金融部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管理系统。不论是内部的稽核部门、管理信贷风险部门、管理利率风险部门,都没有独立承担的能力、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管理能力。
(三)管理工具不健全,特别是周边金融工具等可以转移风险的措施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领域里,管理风险的工具非常丰富,并且还在不断创新当中。相对而言,我国的金融系统建立较晚,当前的金融市场还无法为投资人员以及金融机构供应充足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不健全成为了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相对落后的一个关键。周边金融产品市场是当前国外金融系统里为投资人员以及金融机构供应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风险管理工具的领域。周边金融工具具备了直接面对风险的特性,被誉为是最有效的管理市场风险的工具,也让金融系统可以更有效的承担风险、配置风险。
(四)风险的量化管理相对落后风险的量化管理以及模型化成为了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用于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当前,不但是对于市场风险的发展研制了具有意义的VaR模型,并且针对普遍认为不具备量化的信息风险也研发了信用计量模型。我国当前在风险量化的管理上还不够强大,暂时还处在资产负债指数管理以及头寸匹配管理能力上,而针对具有价值的VaR、信用计量以及持续期等理念还非常模糊。
(五)管理型人才非常缺乏当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并且较为复杂的创新型管理学科。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能力虽然无法达到国外的水平,可是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当中。但是仅仅同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对比,在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方面依旧非常缺乏。
三、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我国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必须要通过我国的政策给予相应的支持,不单单是指通过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还应当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倾斜,给予相应的扶持。
(二)深入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及经营体系为金融机构的性质进行定位,创建同经济发展相符的产权制度以及组织体系。将产权明朗化,将法人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构成权利对等的形式,让那个风险收益可以符合经营机制的发展。
(三)强化管理可以通过金融监管以及内控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促进深入改革,提升资本充足率,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以便可以有效降低管理的风险。
(四)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的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加强业务能力和事业心,端正自己的责任感和服务理念,提升改革体制的认知。为员工定期提供培训机会,通过自学、在岗培训等方式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通过淘汰制度将真正符合岗位的人员给予提升,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进行淘汰,这样才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遏制风险的产生。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途径;经济运营
在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中,财务内控制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增加财务管理的有序性,而且能够避免违规操作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解决。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目标,企业应当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来对财务工作进行控制与管理。
一、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财务内控管理基础标准、审计体系、财务战略管理、职权分离等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原则性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些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较为保守,对财务内控工作的管理流于形式,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力度远远不够,通常只有在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的时候才抓紧相关工作,这样一来便大大降低了实际的管理效果。而且很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相对比较片面,这使得内控管理工作不能与其他部门进行很好的合作,内控工作的全面性得不到体现,以致不能发挥辅助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也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存在财务方面的危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企业未能同步地作出相关的改革和调整,这样一来就影响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市场经营活动信息的了解。另外,由于企业各层次的财务管理方案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以及企业策划组织的商业活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从而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倒闭。内控管理的重点就是有效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然而纵观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的运行状况,一些管理人士仍然将财务管理的重点局限于记账管理上,在财务的风险控制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忽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合理预测。
3.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财会人员素质低下
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上的缺陷是导致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出现财务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企业中,部分财会人员忽视国家制定的财务管理法规,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效率低下,未能及时将有关会计凭证向相关岗位交接,出现当期生产和销售收入跨期入账的现象。第二,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过硬。常常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资料得不到落实,甚至出现伪造,变造原始会计凭证的恶劣现象。第三,缺乏诚信观念。在工作中时常出现凭证要素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等严重失误,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有效途径探析
1.规范内控机制,落实责任制度
为了避免内控管理的规定流于形式,对内控人员的行为真正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需要企业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财务内控的相关机制,落实员工个人负责的制度,规定内控人员按规章制度办事,在工作中如果出现了重大失误或者违规操作等行为,则追究责任到个人,从而保障财务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这样,不仅可以督促企业会计人员进一步认真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减少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等违规现象的发生,使得内控制度的约束力大大增强。此外,还可以对存在风险的岗位人员采用轮岗制度,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企业内部的工作,来促进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良好合作,最终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
2.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内控管理
提升财务内控管理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增强内控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应当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定,在平时工作中还应当组织定期的考核以及专业的培训;企业还应当注重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因而在对员工的培训中还应该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来全面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财务内控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对企业内部环境的控制
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管理、权利管理等方面组成,对公司的整体工作氛围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内控环境建设可以使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工作。在各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加强公司员工的内部控制信念,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以及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进行有效控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丰富企业的文化色彩,从而使企业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壮大。
4.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内控效果
为了进一步促进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实施,还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做到及时、完善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障内控管理制度本身的效力。具体来说,可以招聘有资历社会中介和企业内部审计加对大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从而实现对内审制度的强化。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当对员工责任制、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关考核制度以及企业财务程序的规定等实现明确的要求和监督,在此基础上把内控体系的各个职能部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使得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监督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健全的。
5.创新财务内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方法
为了能够使企业在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实现发展创新,需要推动财务内控管理的组织机构创新和方法创新。对于组织机构创新,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可以首先完善企业的基础建设,然后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管理机制;规模比较大的大型企业应当注重实现各个单位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的分离,实行企业集团统一结算、统一销售和统一采购的市场链,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对于内控管理方法的创新,企业应当注重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每一项经济活动落实事前精确预算,事中严格控制,事后检查评估的三项原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财务风险。第二,加强对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联系的日益紧密,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对财务内控工作进行管理,这样以来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对相关的投资、筹资、融资活动和大额资金收付与转移业务的控制,还可以完善对企业各岗位职权批准制度的监督。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持续的发展,财务内控管理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保护企业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外,企业的管理者还应当认识到财务内控管理的相关体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因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和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强化,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守法执法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迟,张心立.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内控[J].开发研究,2011,(4):148~149.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II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考核指标奖惩制度经济资本风险度量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1第三稿)。新协议不仅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信息披露)等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1O国集团于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6.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
(1)要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及其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银行经营不单要考虑预期损失、还要考虑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已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一如贷款利率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是非预期损失,所以经济资本要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
关键词:财务精细化管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策略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日常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自律行为,指的是公司以既定工作目标的出发点,对公司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从而到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不断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保险公司如何加强其内部经营管理、防范风险以及提高内控水平,成为摆在各保险公司面前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内控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控与经营活动相脱节
在保险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内控的效率与整个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内控是与公司发展辩证统一的,是与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然而,目前许多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内控与经营活动相脱节、不能有效融为一体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控的有效性。此外,有些保险公司为片面追求保费上规模,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缺乏远见,尽管其内控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完善,但执行不力、内控效率低下,使得公司内部控制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财务集中,随意性较大
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实行了省级财务集中的管理模式,目的是强化省级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职能,加大财务垂直控制力度,以便于集中统一处理,增强公司防范和管控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公司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然而,这种财务集中的管理模式表面看起来效率较高,并有利于对财务的整体调控,但是,由于管理线过于长,管理程序复杂,不容易监控,导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最终降低了内控建设水平。
3、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健全
由于保险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方面体制尚不完善,尽管有些公司完全照搬国外公司的管理体制,但在国内却难以高效运作起来。我国保险公司考核指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同公司之间在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的保险公司内控策略
1、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保险公司内控模式中,往往是思路决定出路,内控管理理念是公司发展的导向,只有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才能切实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保险公司内控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涉及到内控管理组织创新、内控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内控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内容。保险公司传统的内控管理往往是事后管理,管理初期没有形成一种管理共识,只有发现了问题,再事后匆匆忙忙地去补救,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必须重视内控管理的创新,充分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时刻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业务发展,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监管重点,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采取预防性措施,切实地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最终实现保险公司内控的价值化、集成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为保险公司内控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
根据保险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该体系必须涉及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以及收入的精细化。其中,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保险公司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分析各项成本支出的合理性,避免资金闲置浪费现象,从而为保险公司节约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主要包括做好资产的入账与出库记录工作,由于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设立详细的资产管理的核算体系,将全部资产都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便于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收入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创收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系统,进一步规范收支途径,坚决杜绝各单位“小金库”以及发放违规津贴的问题,最终提高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
3、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上级公司对基层公司考核时的一种标准,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调动保险公司各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并对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进行控制监督,有效配置单位的各种资产资源,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公司内控建设。然而,在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基层公司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市场的发展需求,要建立中长期绩效考核机制,要从立足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此外,在下达任务指标时,也不能使任务越来越重,要考虑市场实际和发展的规律,分配与之发展规模相一致的任务量。在以完成上级公司任务指标为目的考核体系下,必须制定严厉的奖罚条例,如果分支机构完不成任务就要受罚,并与年终考核奖励相挂钩,让员工有一个大体的计划和工作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打破以保费规模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业务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激发保险公司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确保保险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权力监督管理
合理进行授权,加强权力监督管理是杜绝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中腐败现象出现与提高内控水平的前提。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保险公司要需要合理的授权,加强权力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权力监督管理:1)建立稽查审计部门,该部门应该独立于公司总部以及各个分公司,并授予监督管理内控部门的权力,加强对保险公司内控人员的管理;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对现有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要求员工持证上岗,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最终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3)按照考核标准和业务需求,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合理的分级授权,根据不同分支公司的保险业务量给予相应的经营管理权,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地保证公司内部牵制,实现公司内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内控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这就需要相关公司必须重视对内控模式的研究,不论是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的角度,切实地加强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转变传统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策略,综合提升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会工作效率与准确性,为保险公司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可靠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波.浅析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2] 孟祥腾.强化保险公司内控建设的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06(09)
[3] 曹金雯.浅析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
内控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关键是实现的路径。科学的方法是继承发扬好的经验,同时引进先进管理办法,两者不要偏废,这样做更实际
企业管人、管财、管物都有风险,怎样才能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出事或少出事?
在武钢股份董秘万毅看来,首先要有制度。制度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内控制度、管理制度,甚至不叫这个名字都有可能。“国有企业,不是说今天引进一个管理方法、明天引进一个体制。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方方面面都会有管理的介入,这种管理的介入很多是控制型的,以内控规范标准来看,可能显得不太系统,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努力的方向,第一是把它变得更有体系,第二是能够提升这个体系的水平和层次。
“要吸收别人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这样肯定不匹配。”他举例说,企业采购了某个软件开发商的产品,但软件商按一般企业的通用需求开发,产品拿过来不能马上用,起码不好用,好多东西得改,这样还不如先保留自己原有的系统。“虽然是割裂的,但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它打造在一个平台上面,融合起来,成为一个体系,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和升级。”
很早以前,武钢就有一个质量管理标准。这个“质量”内涵很丰富,包括产品质量、内部信息质量、管理质量等。万毅说,武钢股份提前两年就了内控评价报告,在评价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的内控制度做了一次梳理。“因为大家做得都很熟练了,各个部门都很适应了,梳理的过程中阻力就会很小。”
他说,以此为前提,公司将原来没有覆盖到的,包括资金管理、工程管理、投资管理等等逐步纳入进来,然后请中介做评估,看看凭借现行的管理制度措施是不是能够起到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与内控方面的先进企业进行对标找差距。比如,现在部分产线产品毛利率偏低,武钢会请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来帮助分析诊断,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内部控制。
一、内部管控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企业内部环境改善 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内部操作进行的。在管理决策和内部操作的关键环节中,内部控制能够为整个管理和运作系统建立严谨的工作规范,同时在具体的内部决策和管理人员方面能够明确各种管理和业务程序,并将这些活动的进程与企业内部人员的责任和权力相结合,这样就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环境得到较为完善的规范,促进整个企业内部工作的正常运作和良性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加强企业的内部管控工作,能够保障整个企业按照明确的理念和方向进行发展,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在现代化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的内部管控工作能够对各种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进一步去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对提高整体的管理决策和实际运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给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企业的内部管控主要是通过对ERP系统的应用进行的,这种系统的大范围推广给很多的企业内部管控提供了管控方案和管控环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在内部管控工作中依照制定的具体的规范,通过管理高层的有效决策,结合企业的发展动向,在内部管控工作中积极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素质,积极将管理经验应用到管理实践当中,在整个内部管控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主导效果。目前,很多的企业在企业预算、成本控制、资金流动和生产监管上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发展,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管控体系,通过创建贯穿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上的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地对内部运作失控进行规避,从而很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
(三)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离不开有效的内部管控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影响,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以成本、利润、投资为中心的企业体制结构,另外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内部结构调整以及重组改制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健全企业的内部管控体系,将内部管控工作做好做精能够对整个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形成很好的的精细规范作用,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运作状态的关键之处,加强内部管控工作能够将整个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创新,对原有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予以及时的改进,使得整个企业能够进入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推动企业的整体进步。
(四)防范企业的各类风险 当前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给很多的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企业的金融投资上。很多企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内部管控工作,使得他们在一些金融投资上失败,使企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生产运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做好内部管控工作,也会给企业大发展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内部管控能够从企业的全面预算开始,对成本控制、金融投资以及资金流动起到很好的监管和指引作用,在企业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整个市场动向进而安排好企业在生产运营和资金运作,减小和防范企业的各类风险。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定的评估机制,对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改进工作,帮助企业树立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对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发展十分有利,对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也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地勘企业内部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淡化,缺乏管理素质 地勘企业结构调整之后,管理人员没能及时从之前的管理方式转变过来,导致内部管理意识淡化,企业的管理工作意识逐渐淡化更不会提起员工工作的兴致。大部分地勘企业在结构调整之后都未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现代化管理培训,企业仍然沿用之前的管理方法,管理素质得不到提升便会引起员工的不满,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影响了企业发展。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地勘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很多的地勘企业没有产生紧迫感,从企业的决策层到管理者再到一线员工都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内部管控工作因而也无法跟上发展的脚步,使得很多的地勘工作的效率始终无法提高。
(二)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落后 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地质勘探工作,地勘企业都抓紧这次机遇抢抓项目,所以地勘行业发展也逐渐加速,但是由此而来的人才短缺问题就体现出来了,人才数量不足以满足当前地勘行业的发展要求,阻碍了地勘行业迅速发展的脚步。国内地勘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国内对地勘企业的内部管控技术相比国外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进行内部管理控制,也就达不到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而企业内部管控人员岁数偏大很少进行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了,恰恰违背了企业发展的规律,减缓了企业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培养也很重要。
(三)管理水平较低,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有不少地勘企业的计量、标准化、精准度等工作不规范,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地质勘探要求的就是精准、合理、有效,基础统计资料不完整,数据不准确,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资料收集起来等等都会给地质报告的准确性带来很坏的影响。企业各种规范制度不健全,不按要求严格执行,忽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就是没有纪律的表现,严重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不严格,违反企业条规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还有违法的腐败行为,给企业形象蒙上了阴影。在内部管控方面,很多地勘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通常一些内部管控措施在制定和推出之后,很难立刻执行,整个管理层的梯度过多,使得管理的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同时,由于内部管控的进步是建立在整个地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地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从而使得很多的日常工作出现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这样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管理体制陈旧,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成为企业提高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处。目前很多地勘企业的内部管控还存在着体制陈旧的问题,这样使得整个内部控管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展开,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很多地勘企业在提出了重视内部控管的口号后,并没有落到实处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这样就使得内部管控没有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对企业维持原先的发展状态都造成了制约作用。很多企业沿用原有的管理体制,对内部管控没有进行有效的规范,很多内部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应用在陈旧的管理模式下无法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效,整个管理模式的重点没有将内部控制在成本、预算、投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继而使得整个的内部管控并没有真正起到推动企业管理优化和体制改进的作用。
三、地勘企业内部管控加强措施
(一)强化管理意识,加强管理素质培养 管理意识的强化应随着地勘企业结构调整进行,这就是管理与改革同步进行,企业改革的同时应时刻注意内部管理的调整。企业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而每一步改革措施的推出都需要有管理措施来做保证,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准确性,如果企业管理意识水平跟不上改革的进度,必然会阻碍改革的快速发展。因此,地勘企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就应强化管理意识,集中精力合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争取在企业改革的同时研究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其次,企业应定期对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素质的培养,增强这些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只有加强了自身素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带动员工努力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地勘企业整体的管理素质的提升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管理决策有着很重要的推进作用。一些基于内部管控上的管理举措应该得到整个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在日常的地勘企业管理工作中,将强化管理意识,强化素质培养作为企业内部控管工作的重点,通过整体管理素质的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应的内部管控工作。
(二)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 企业进步还体现在思想的进步上,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随时代变化,转变观念,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市场经济拼的是人才,讲求的是知识,在用人方面应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大胆使用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企业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才能更快促进管理技术的提升。注重对年轻管理人员的培养,虽说年轻人工作资历低,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更好更快地接收新知识,特别是对管理理念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技术不仅要从管理人才的培养入手,还得不断从外界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地勘企业可以从企业内部选出部分工作业绩好的人进行特别培养或者自主深造,将别人先进的管理技术学到,最好能加以处理变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技术,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与此同时,针对内部管控工作问题,地勘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相应的管控知识培训,让企业由上至下形成重视内部管控的氛围,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管控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内部管控的成效。
(三)健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内部管控水平 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方法。首先,将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制,谁负责的项目就应做好,做不好的就要承担相应的惩罚,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防止出现责任推托的现象,如果是几个管理人员同时处理一个项目,当这个项目出现问题时,不会有人主动承认这是自己的失误或者错误,落实项目责任制就是将每个项目的最终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这样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其次,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明确制度,严格考核,对成绩优秀者加以表彰,要做到奖罚分明。
(四)规范内部管控制度,保障管理的系统性 内部管控虽然成为了地勘企业重视的问题,但是很多的地勘企业并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内部管控体制,因此规范内部管控的制度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地勘企业应该对自身在管理决策和生产运营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研究。比如说,在成本控制上,很多的地勘企业在外业数据采集过程中没有注意成本的节约,进而使得相关项目的成本提高,降低了企业的效益等。地勘企业应该将自身在全面预算、成本控制、金融投资以及资金流动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掌握,在内部管控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这样对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地勘企业要规范内部控制的奖惩评估制度。整个内部管控的效果是通过一定的数据和业绩反映出来的。地勘企业在内部管控过程中要对相关的管理要求进行落实规范,并及时对内部控制的环节进行评估工作,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整个市场动向来进行评定,这样既能够体现内部管控的优势,又能够让企业通过这样的评估环节找到企业在各类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让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规避。同时,企业应该对内部管控的成效进行评定,对实施效果好的管理人员或者管理队伍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表现不好的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就能够使得整个地勘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形成有效的规范,保障了整个管理体系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