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学生特殊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学生特殊教育

第1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社会;多样化;全面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122-01

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特校基础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又体现出特殊教育的终极关怀。如果让残疾学生适应主流社会,回归主流社会,真正达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的,就必须要有融入主流社会的本领与能力,而职业教育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如何办好特教学校职业教育?

一、要正确认识残疾学生,树立正确的残疾学生观

残疾人有不同典型和不同程应的生理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特殊的困难,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具备劳动能力,更可贵的是他们有着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以及积极参加劳动与建设的强烈愿望。许多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在各行各业中取得了甚至连正常人也难以取得的成就。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发展情况不同,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进一步补偿。只要实施合适的职业教育,他们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让残疾学生树立要学职业技术的观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使学生对学习职业技术感兴趣。第一要宣传学习职业技术的作用。第二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有兴趣的专业。第三要有社会实践,使残疾学生有成就感。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我要学职业技术,我要有一技之长,我要成为有用的人,使这种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培养目标要突出适应性、内容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鼓励他们一专多能,并能熟练应用,特教的职业教育既有一般职业教育的普遍要求,又有其自身特点的特殊要求。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社会需要、学生喜爱、家长欢迎和符合自身特点的职教专业.以保证实现目标的达成度。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要得到发展,必须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使培养目标具有适应性。你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那么你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的,就会被社会接受,这样的人才就是有用的人才。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内容就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和增加。

四、要坚持教学多样化

要做到教学多样化,第一要课程多样化。现在许多高校都实行了学生专业综合化,就是一个学生可以学这个专业,也可以同时学其他的专业知识。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应该借鉴此方。可以把有一定联系的专业同时学。如服装设计和制作及美发,美术和计算机等专业。这样就解决了残疾学生专业课程面窄,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问题。第二,教学过程要多样化。合理使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和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既使残疾学生掌握了新的职业教育动向,又使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课堂教育得以延伸。

另外,学校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如技能表演,外出比赛等活动。经常组织和参与技能展示,有利于培养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就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素质教育突出全面性

残疾学生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其他素质教育,我认为在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创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应指导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借以求得发展,使他们能够系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一专多能”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为终身接受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第3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教育

长春市拥有9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长春市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主要以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展开调查和考证对象,得出结论,为未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作出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重点是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南关育智学校,双阳特殊教育学校、榆树市特殊教育学校、九台特殊教育学校。

(二)问题的提出。如何把阳光体育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顺利开展起来,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研究的课题,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在长春市普通中小学共同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在积极地适应,但诸多的因素困扰着阳光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

(三)研究的目的。通过对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对在活动开展当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总结、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查阅,特别对各省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文献研究进行收集、查阅与整理,以提供文献依据。2.调查法。笔者通过对自己工作单位学生处、体育教师,学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对在残疾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以便为本文提出的重要对策提供可靠依据。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吉林省残联及长春市残联领导的咨询了解长春市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对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电话随访,进一步了解各个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对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方法、措施、效果进行详细的了解,为本文提供详实的现实材料。(五)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调查得出,现阶段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普遍偏差,经费有限,体育师资力量薄弱,活动场地受限、活动设施陈旧短缺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残联及特教学校本身正在加大力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在长春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以及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应用定向特教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也可以在体育类的高等学校开展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类学生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提出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重视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以长春体育学院等高等体育院校为依托,在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中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也可开设与特殊教育体育相关的专业,从而弥补吉林省的特教师资不足的状态。

二、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分析。1.体育教师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体育教师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多数的体育教师参与热情不是很高,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由于受身体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布置体育内容的时候不能顺利开展,往往体育教师参与时没有很好的方向,多数的体育教师都感到有心无力,在与学生共同开展活动的时候项目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2.普通教师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在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里,除了负责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以及班主任老师以外,还有其他普通的老师,他们对阳光体育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在平时的活动中他们参与的也很少,参与意识不强,他们参与活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意识。3.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否深入人心,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是衡量这项工作推进的重要标准,经过调查长春市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参与人数并不是很多,学生们认为在活动中不是很有兴趣,由于学校体育器材的匮乏,体育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们只能参与简单的一些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他们就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兴趣,严重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现状与分析。对于北方的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政府的投入是有些滞后的,学校的发展较缓慢。学校的占地面积有限,用于学生活动的场地也受到了限制。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地处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拥有一个200米跑道的田径场,对于这样一个集康复中心,九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师范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校来说是相当紧张的。体育设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针对于残疾学生开发和应用的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学校还在防范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体育老师会保护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器材方面,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是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校能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方面的器材配备,这给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三)长春市特殊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现状与分析。根据调查了解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基本上配备了专业的体育教师,就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而言体育教师基本保证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完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一所学校要分很多的教学段,例如:长春市特教育学校拥有康复中心、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还有特殊师范教育,这样的多层次,多学段的特殊教学单位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特殊教育能力。适应性能力要求更强,然而现在面临着教师配备不是很全面,体育教师的人数还是不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证不了开展其他课外的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

(四)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培养现状与分析。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的体育教师专业培养近几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对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的调查了解73%的体育教师进行过短期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培训,27%的体育老师没有参加过培训,97%的体育老师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培训,3%的体育教师保持中立。可以看出,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老师需要得到特殊教育的专业培养,现阶段的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专业培养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三、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对新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在职教师组织继续教育。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好教育工作,也要对青少年身体健康负责,同时在进行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针对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现状,需加强培养体育教师能力、业务素质以及师德师风。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期间,需要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对体育器材、设施等加大经济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也能为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奠定物质基础。需要注意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专题会议、标语、口号、条幅等活动,使其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在展开阳光体育运动时,要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身心素质得以提升,使得学生在学校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地方,即“乐在学校、学在学校、玩在学校”。

(二)加强校内宣传与学习,强化要求,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打造思想和制度基础。阳光体育活动开展至今,这项体育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也在越做越好,加强校内宣传与学习,强化要求是使这项活动极大发展的前提。对教学大纲以及计划进行不断完善,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充足,体育辅导员、体育教师的配备,需要严格按照学校师生比例进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相关制度与班级考核以及师生有着密切联系,加强体育教师责任心,调到师生体育运动积极性。可以定期展开有关体育比赛项目,对于积极参与活动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有着突出成绩的体育教育、运动员等也需给予相应表彰。

(三)制定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应合理建立和健全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标准。准确、合理、安全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宣传健康观念,使得健康第一的口号能够深入人心,鼓励残疾学生,使其走出教室,到操场活动,充分享受阳光与大自然,使其体会到来自各界的关爱。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要由原本单一评价转变为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不仅要对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习成果等内容进行评价,也要评价教学过程、学生的学,并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品质、意志、思想以及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努力进步程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制定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内容。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对智障、视障、听障学生的活动项目上应认真,谨慎制定。与不同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得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健康的目的。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专长,使得在校期间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一项的锻炼技能。

四、结语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特殊教育事业也迎来美好的春天。作为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者,体育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加以突破、取得成效。本文通过观察、了解、研究近年来长春市9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具体现状进行了总结,对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思考,希望研究的建议对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马永波 单位: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听障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阅读指导的建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2

第4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 综合素质培养

一、正确对待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后,其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残疾学生依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且进步空间很大。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从刚来时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发展到毕业时的会洗脸刷牙、穿衣叠被、自觉就餐、打扫卫生,会礼貌待人,能助人为乐。很多儿童不光智力有障碍,同时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只会说极简单的个别词语。经过学习和训练,这些同学都不同程度度地取得了进步,充分说明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是有必要的。残疾是不可逆的,对于残疾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这些儿童充分发展其能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命,提升其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质量。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让学生多说、多认识物品,在玩中学,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上课时对学生的爱是一大亮点,教师或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拉一拉学生的手,对于这些残疾学生,只有教师无私的爱才能换来他们对老师的信赖,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听课时我也在想,如果是我不见得就能做得比他好。还有,运用现有教具,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本课所学内容,如:运用磁性教具、实物、主题图等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述“一个什么”。另外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如:表述“一个什么”时优生说完整的“一只公鸡”,后进生说“一个鸡”也可以。教学的环节较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理念,巩固练习时拓展延伸,让生说家里什么是一个?既联系了生活,又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低或者其他方面的障碍,有意注意时间短,课上没有休息和娱乐放松时间,玩中学体现得不够,一节课下来学生累教师也累。集体备时几位听课老师进行了讨论,大多数老师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不适应残疾学生的实际和需要,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把在康复训练室睡大觉的教具、娱乐用具请出来,放在班里。平时可以玩,讲课当用则用,不用就收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思维,又使仪器教具们物尽其才,各得其所。适当减少文化课课时,多些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当前,残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致使残疾学生实践能力低,自我认知能力差,自我意识弱,也有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生活能力差,人际关系淡漠。因此,急需对残疾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任课教师应改善上课的模式,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在全市特教优质课评选中,听了市特教学校的一节培智班的音乐课。感觉以前看起来傻傻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那么可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幼儿启智班的孩子年龄较大,但智力水平大概相当于幼儿的智力水平,所以要把学生当做幼儿园里可爱的孩子来爱,来教。比如,老师指令性的语言:“××去拿茶杯发给同学们”,“××去送回去”等就显得生硬,缺少人文关怀。其次课堂上要适当体现新理念。比如,复习让学生数数时可指名到前面数,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评价“拿得对不对”,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还可分组比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出示主题图时,可以先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抽象的内容还可以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如:“1像铅笔一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最后,教师要运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四、实现优化教育

1.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应做到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作业。教师通过备课,熟悉教学大纲,从整体上把握住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熟知残疾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写出教案或教学笔记。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同时准备好教具、学具。总之,好的教案或教学笔记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而且能从中看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2.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对各类残疾儿童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教学规律,重视直观教学,加强个别教学和个别指导。课堂教学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康复的主要途径,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双基”培养有机融于一体。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

3.布置作业

有些作业,最好能面批面改,使学生从批改中真正获益。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解答;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书写要工整,要爱护作业本;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经过教师的指导和提醒,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延续。教师对学习成绩优异和学习上存在困难的残疾儿童应加强个别辅导,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教师在课后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补救教学,指导学生自学,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教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5.复习与成绩考查

定期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报告要收入学生档案。最后,对视力和听力言语残疾学生及智力残疾学生的考查、考试科目、办法等分别做出说明。

第5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 盲;特殊教育学校;调查

全世界儿童盲总人数约150万人,2/3分布在亚洲,其中我国有50万,加上患低视力的儿童,则人数还要翻几倍。由于寿命预期长,儿童盲与低视力患者要长期忍受由此带来的痛苦和歧视,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掌握当地的低视力现状对开展其低视力康复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广东省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盲部学生进行了普查,以确定盲生中盲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和部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学生一般资料、病史及家族史由询问学生、家长及保育老师获得,年龄6~19岁,平均(13.0±34.6)岁,检查合作程度好(在老师配合下),男女比例7:13。

1.2 方法

视力检查采用全国残联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制定的低视力表,用WHO儿童视力障碍检查法分别检查左、右眼,条件许可者均予验光,YZ5裂隙灯检查眼前段,YZ6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对每只眼的病变部位均做记录,择其最主要病变作为致盲病变部位,如果患儿有明显的家族史或公认的遗传性眼病,则诊断为遗传性眼病,视力残疾标准按照1987年我国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标准[1]。全部受检者均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眼部检查。

2 结果

2.1 特殊病史

9位患儿提供的病史中,在1~3岁之间曾出现一次高热疾病,之后出现盲目。

2.2 视力分类

视力检查结果只记录较好一眼的视力。39名盲生中,21例为盲或严重视力障碍(一、二级盲),占53.85%,详见表1。表1 39例盲生视力检查结果

2.3 病变部位

位于视网膜有8例占20.51%,其中视网膜色素变性6例,视网膜脱离及Coat's病各1例;位于前房和前房角(先天性青光眼)4例占10.26%;位于晶体(先天性白内障)9例占23.08%;位于角膜6例占15.38%,其中角膜软化症(穿孔)5例,先天性小角膜1例;全眼球6例占15.38%,其中眼球萎缩4例,小眼球1例;位于视神经(萎缩)3例占7.69%;位于巩膜、葡萄膜、玻璃体均为1例。

2.4 致病原因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13 例占33.33%,白内障、青光眼(后天)7例占17.95%,角膜病、眼内炎(全眼球)各6例占15.38%,视神经病变、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巩膜病变6例占15.38%,Coat's病1例占2.56%。

2.5 可治盲分类

在39例盲生中,可避免盲者28例(71.79%),不可避免盲11例(28.21%)。在可避免盲中,可预防者14例(50%),可治疗者14例(50%),其中白内障9例,青光眼4例,视网膜脱离1例。6例(15.38%)患先天性白内障盲生通过手术复明,从而从盲班转读低视力班,6例(15.38%)盲生验配了助视器,从而提高了应用视力。

3 讨论

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公办的公益性质的学校,专门针对聋哑和视力严重残疾的学龄儿童,招生范围跨越湛江、茂名两市,主要面向贫困残疾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由于受教育及集体氛围的影响,学生的配合程度较好,采集病史资料及检查的准确性较高。盲校是学龄盲童集中的地方,具备了集中、经济省时、便于统计的优点,但由于学生来源特殊——多来源于贫困、边远地区,不能完全体现人群的代表性。

本调查发现病变部位前3位分别是晶状体病(白内障)9例(23.08%),均为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8例(20.51%),全眼球病变6例占15.38%,角膜病变6例(15.38%),与武汉[2]、陕西[3]、华东地区[4]、山东等[5]省市盲校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如武汉盲校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是晶状体,陕西盲校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是视网膜(36.36%),随后是青光眼(24.24%),晶状体(15.15%),华东地区盲校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晶状体(27.5%),随后是视网膜(22.5%),全眼球(15.2%), 山东省盲校的调查发现病变解剖部位第一位是全眼球(38.0%),随后是视网膜(27.1%),晶状体(11.6%)[25],结果显示晶状体及视网膜仍然是盲与低视力发生的主要病变部位。排位和比例的差异考虑与调查样本量与来源的差异有关。本调查也显示的疾病主要解剖部位与眼球的所有结构均有关联,主要是屈光间质,对低视力患者的检查诊断有指导意义。

本调查发现病变原因首位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13例(33.33%),主要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先天性白内障(各占15.38%),与武汉、陕西、华东地区、山东等省市盲校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调查发病原因有高度一致性[25]。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作为盲与低视力发生的首位病因,对找寻筛选低视力的调查对象及康复对象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有先天性遗传性眼疾的患儿作家族调查或家人追踪,为今后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方向,甚至为计生工作和优生优育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盲和低视力是可以避免的。约1/4患儿提供的病史中,在1~3岁之间曾出现一次高热疾病,之后出现盲目,这些患儿均检出角膜及内眼的严重疾患,按本地风俗习惯,小儿患“感冒发烧”,多要“忌口”,加上多淀粉少蛋白质的喂养习惯,估计高热后出现眼炎和眼内炎,角膜营养不良造成角膜软化症导致穿孔致盲,因此作者认为,维生素A缺乏及营养不良仍是广大农村贫困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如果有早期干预机制,则完全可能避免悲剧发生。本次调查还发现有6例患先天性白内障盲生通过手术复明,从而从盲班转读低视力班,如果这几位盲生能在更小的年龄得到手术机会,则会有更好的结果。另有6例盲生验配了助视器,从而提高了应用视力。因此,从多方面,如医院从妇产科、儿科、眼科入手,农村从卫生站、村医等入手倡导遗传咨询,宣传优生优育对于预防可避免盲,以及开展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治性盲,对于防治儿童盲,提高生存质量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阎洪禄, 高建鲁. 小儿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12713.

[2] 刘想娣, 谢源,周佩霞,等.武汉市盲校儿童低视力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 2006, 21(2):134.

[3] 王雨生, 赵炜,马吉献,等. 陕西省盲校盲童致盲原因调查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06, 6(1):219221.

第6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首先是因为教育对象是一些不同于正常孩子的特殊群体,多存在听力、视力、智力落后、言语、情绪和行为等障碍。其次是教育方法的特殊,除了使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外,更多的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他们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对学生的关爱、耐心和心理调适也有特殊作用,会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体会到爱,更好地融入正常生活,收获更多的信心和快乐。

 

1 特殊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1特殊教育的现状。特殊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上,网络应用少,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老师有时又不能物尽其用,导致学生很难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创设情境,情境式教学应用不足,由于特殊教育针对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现有的特殊教育数学课堂上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讲授的方式单调,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没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1.2特殊教育数学面临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学理论不够丰富,相比大众教育,特殊教育由于针对的学生数量少,学生的情况复杂,更多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因此针对特殊教育的教育学理论远远不如针对大众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程度深,教学手段和课堂设计丰富。难以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针对性教学,有一些学生由于先天性缺陷,对教师同样的授课形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理解程度低,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或者对课程本身有很深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引导式教学。

 

2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要点

 

2.1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基础。面对着一个个异于正常孩子的特殊孩子,教师要给他们更加特殊的关爱。一把糖果、一个拥抱能让他们更喜欢你,整理衣物鞋帽、扶他们走下楼梯能让他们更相信你,有了喜欢和信任,才能使他们在学习时更好地配合教学。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留给孩子,陪他们游戏,和他们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清澈,他们的笑容灿烂,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兴趣。关爱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希望,更是成才的阶梯。

 

2.2耐心是特殊教育的关键。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特殊孩子在理解、记忆、操作、认知等方面的能力远不及正常孩子,这也是制约孩子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一个音节、一个数字、一个笔画、一个动作都需要上百次的重复讲解、演示。在教学中,还要辅助图片、模型、手势等形形的手段,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注意,加深他们的记忆。有时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辅导。耐心的背后是枯燥和艰辛,也正是因为耐心,才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收获了知识,体验了快乐。

 

2.3心理调适是特殊教育的辅助。对于特殊孩子甚至家长来说,心理上的调适尤为重要。它是教育能否持续能否取得成效的支撑力量。由于自身情况的特殊,面对歧视、嘲讽、讥笑等等情况,很多孩子选择了逃避躲藏,即使是在群体中,他们也会因为自尊和恐惧,而采取哭闹、摔打物品、沉默等方式保护自己,宣泄情绪。所以帮助他们调适心理非常重要,带他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和健全孩子交流、游戏;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家长;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等,这些方法会逐渐帮他们树立自信,走出心灵阴影。也只有这样,才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3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3.1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学生特殊的生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学习的途径。对于特教的学生来说,视觉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他们主要通过视觉接受信息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这个实际出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聋哑生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或者多媒体等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观察和思考,然后教师再进行语言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聋哑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用表扬、鼓励等激发特殊学生的愉悦情感。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最近发展区是指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区域,孩子在发展区内的发展就是帮助行为变为独立行为的过程。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师生共同建构的基础上,言语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的、个别的、口头的、书面的,如点头、微笑、夸奖、贴红花、五角星、插小红旗、奖励玩具等,当孩子回答正确时,如果老师不置可否,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

 

3.3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对于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而言,合理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学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够促进教师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形状认识”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三角板、黑板、篮球等不容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使得对这些物体形状进行有效的感知,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4 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课堂更为活跃,让学生更为积极。让阳光射入聋生的心灵,告别自卑,迎接灿烂的人生!

第7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全纳教育;特殊教育

师范生2014年1月国家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G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并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全纳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1].顺应全纳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特殊教育教师概念界定,也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人员,而是扩展至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履行残疾学生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未来教师除了要了解全纳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全纳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而教师教育日益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2].

1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现状

1.1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还是以向特殊学校输送教师为主要目标,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3].在相当多的师范院校,全纳教育既没有单独的授课,也没有纳入其他实践课程[4].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为主要内容,特殊教育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未列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1.2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生以教育系课程体系为知识框架,学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5],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的院校未能与普通教育、社会福利、康复、医疗等行业交叉融合,学生的实践机会也都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多机构合作实践机会.特殊教育是一项团队事业,合作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当中的一种普遍和必要的实践[6],而当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单一,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多领域、多团队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较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也不强,这与当前国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实践能力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1.3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大部分师范院校实践教育活动都一次性集中进行,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分离、短期实习与长期教学相分离、教师素质培养与专业课教学相分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7].教育实践不只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验证,更是师范生体验教育现实、学习教学的关键路径,拓展了师范生专业学习的空间[8],而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实现.

2全纳教育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1全纳教育对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影响

一体化教育和社区康复代表了服务于有特殊需要者的互补性和相互支持的方法.大部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获得各种专业支持,而各种外部支持在地区一级调整管理.特殊教育学校还将扩展其功能,为普通学校提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专业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管理者,通过使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各种已有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因而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培养未来教师自治能力、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课程与教学及与家长、专家的合作能力[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建议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把对于教育多样性的理解与回应作为师范生的基本学习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点应向基于实践的学习倾斜[10].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理念,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普通学校教育工作者合作,指导、实施随班就读工作,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促进学生的社区融合;同时要求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将«专业标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11].为适应国家特殊教育的发展,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院校应当将全纳教育实践能力列入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激发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发展自主性,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的教育价值.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

为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的特殊教育教师,学校确立了特殊教育行业发展需求、教学资源分析、师范生专业发展意愿的三维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以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着力点,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全纳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实践导向的职前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多机构协作建设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实践教学地位、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优质化、多元化的需求.(1)特殊教育专业服务领域突破.根据浙江省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任务,学校培养的未来特殊教育教师的服务领域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延伸到普通教育、康复、社会福利、医学等行业领域,并具备参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校康复教师+驻校顾问医生”“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跨领域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的能力.(2)实践教学地位的突破.突出实践导向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构建职业导向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不再从属于教育理论课程,回归到教学的中心,成为集聚行业、学校、学生3方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3)学生实践学习选择权的突破.通过建立贯彻专业学习全过程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赋予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拓展自身专业能力,能够较顺利地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

3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3.1扩大实践基地覆盖领域

根据浙江省在“十三五”期间坚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以多模式融合为切入点,实现融合教育全覆盖”的发展任务[12],学校以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能力、与多学科领域专业人员合作实施特殊教育能力为重点来提高未来特殊教育教师全纳教育实践能力.为此学校以拓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基地覆盖领域为路径,将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单位从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拓展至普通教育、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组织等领域,并通过建设“医教结合”“普特融合”2个培养平台整合各领域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多领域合作实践的学习机会,以适应特殊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1)医教结合培养平台.由教育、医疗、康复领域的机构组成,将特殊教育实施多学科、多团队合作的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学校、医院、康复中心等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工作流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及与不同专业人士合作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可以为传统的特殊教育领域以外的新领域,如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骨干作用.(2)普特融合培养平台.由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普通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单位组成,将生涯发展与转衔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让师范生熟悉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支持模式及普通学校实施全纳教育的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未来特殊教育教师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新的功能定位的能力,即具备为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支持的能力,以及根据特殊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实施转衔教育的能力.依托这一平台,除了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适应全纳教育发展的教师以外,还可以为普通学校培养具有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能力的教师.

3.2建设依托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与行业单位合作,依托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偏好的从“学校到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单位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咨询、引导、评价作用,以凸显实践教学的职业导向教育价值.根据特殊教育师范生在自我觉察、职业角色试探、职业定向阶段的教育需求,设计双向、开放的模块化、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分阶段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生涯发展教育目标.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分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模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方向发展模块、专业能力进阶模块3大模块课程,指导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找到个人能力与专业发展意愿匹配的岗位,更好地适应全纳教育发展需求(见表1)

3.3建立三站式轮转实践机制

学校从以往单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模式,转向了贯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全过程、跨领域的三站式轮转实践模式:即大一基于儿童发展的“1+2X”(2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2个实践基地)幼儿教育见习;大二基于特殊儿童多样化需求的“1+X”(X表示在实践自选模块中选择1个实践基地)特殊教育见习;大三基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1+X”(X指提升专业能力的跨机构短期进修)顶岗实习(见图1).3站式轮转实践机制,在培养模式上赋予特殊教育师范生规划实践学习进程、选择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权利,推进兼顾学生专业发展意愿的职业导向教育的实施,从而培养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匹配度更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培养理念上是希望特殊教育师范生在尊重儿童差异的儿童教育观基础上建立特殊教育观,使得未来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实施多跨专业、多学科协作的特殊教育服务工作,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给予学生接触特殊教育行业的学习机会,给予他们学习选择权探索适合自己的特殊教育职业岗位,师范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顶岗实习阶段很快就能进入实习教师角色,并能够适应多团队合作的工作要求.毕业生不局限于在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就业,而且能在康复、医疗、社会福利等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并在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中发挥独特作用.

4结语

第8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 生命哲学特殊教育生命本源性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心身问题和心物问题的探讨,而生命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则是19世纪反对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物。生命哲学将哲学关注的主题由外转向内,其核心是人的生命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历史文化等[1]。用“生命”解释人类的一切活动则是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涵。其代表人物柏格森、狄尔泰等人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创造力量,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实在[2]。这一观点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生命法则――“生命的流动性”,即生命本身不是实体,而是活力,这种非实体的活力源自精神层面,有着不可遏止的永恒动力。在确定了恪守生命的研究本体之后,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及历史,认为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等是他们的生命,同时也是文化,能够书写历史。

在认识论上,生命哲学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情意又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因此它也因具有“破坏理性”的一面而一直遭到许多人的批判。甚至有人因其强调意志、意识对于生命的意义而将之归为唯心主义。然而,随着其外延的不断扩大,生命哲学对人类反思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和完善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生命哲学内涵对教育本质取向的影响

“科学性导向”是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则,然而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工具化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而且导致“关注人性”被挤出了教育的视野,教育生命发展的本质受到了挑战。虽然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亦将“生命”引入自身的范畴,但是,应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生命”在教育学中的使命和旨归,又如何判断它的是与非,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生命哲学的科学观把“科学”的概念由自然领域扩大到人文社会领域,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界的事物,而是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根据这个命题,狄尔泰作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并强调研究人的生活的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为根本、更为重要[3]。生命哲学的这种科学观启示教育应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性完善。在本质取向上,教育应以“培养人”作为自己质的规定,关注“人”及其本质性要素――人的生命及生命意义的提升[4]。

事实上,教育确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神圣事业。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承载着唤醒人性、洞悉人生、彻悟人生,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唤醒的巨大使命。生命哲学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以生命的视角来关注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生命”为内核的生命哲学,因其对生命超乎寻常的关注及其独特的诠释对整个教育生命价值的回归都大有裨益。“生命”的介入使教育接近本真,并折射出教育与生命之本源性、本体性的关系,即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教育是一个内在的、灌注着其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其生命本体的异己力量。

二、生命哲学视野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注生命是时代的强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作为生命多样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因此,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特殊教育,要求教育直面特殊需要儿童作为人的本质,更要求整个社会提升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和价值肯定。

(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

柏格森认为,智力在生命面前无能为力,因此教育教学千万不能用狭隘的智力观以偏概全地对待一切教育对象和学习内容[5]。这一观点对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有着重大启示,同时也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同位性质。如果学生首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他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新的特殊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摒弃将特殊需要儿童当作成人依附者的观念,而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使特殊需要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的旨归。在教育方法上,要求不再针对个体之不足进行“补偿性”、“纠正性”教育,而是依据个体优势进行“发展性”、“建设性”的积极教育[6]。

(二)对特殊教育成果本位的强调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有关教育实效性的探究。所谓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即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对特殊需要儿童今后融入社会、独立生活、获得平等机会及培养其创造性一定是有益的。这一主题涉及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适当的教育。所谓适当的教育是指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的教育,即特殊需要儿童在享有平等教育机会后,要从特殊教育中获益,做到生活独立、经济自主,并能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特殊教育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担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殊教育成果也是衡量“真正的”教育的一个标准,而要想达到理想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办学者所持的特殊教育理念十分重要。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育与生命的本源性关联表明,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个充满灵性、千姿百态的生命[7]。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训练者角色,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和“训练”,而在于唤醒和开启新的精神生命。教师必须从“专业的教书者”转变为“生命型的教师”,像生命哲学所提倡的那样,用生命去理解生命,以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在教学生涯中构建新的共同特质,即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儿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的成果导向要求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按照柏格森的观点,直觉与体验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则是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学习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实现自我体验。这也启迪特殊教育在课程改革中要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组织教学与活动,并在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此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教学设计的转变,还应随之配套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5):31-33.

[2]娜仁高娃.生命哲学视野下的主体性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刘琦艳.生命哲学对基础教育的几点启迪[J].当代教育论坛.2008,2:29-30.

[4]石兰月.生命视角中的教育[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12,(4):82-84.

[5]燕良轼.生命哲学中的教学理念蕴含[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12-16.

第9篇:特殊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特殊教育;提升策略;研究

一、学校特殊教育中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不完善

学校实施教育要建立国家社会学校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在国家保障体系中,在政策上,现在国家还没有为教育的发展制定有关政策。在学校保障体系中,教学过程中缺少相关的课程规范和教材规范,多以学校校本课程和自编教材为主,课程和教材体系灵活性和自主性较高,但课程实施与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社会保障中,社会虽然可以提供职业启蒙活动给残疾学生参与,但活动的种类相对较少,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活动的场地都相对较小。教育的体系不完善会使得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规范,缺少保障,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启蒙课程内容不丰富

学校的教育课程内容有待丰富。对于听障学生而言,其社会阅历不足,社会经验缺乏,而职业启蒙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残疾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桥梁,但由于学校发展的客观因素,以及残疾学生自身障碍的影响,在设置职业启蒙课程时,学校多是局限于一两个方向,所讲述的课程内容也相对单一。就听障学生而言,职业启蒙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于绘画方向,希望聋生可以从事与美术有关的职业,但对于听障学生而言,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并非唯一的选择,职业启蒙课程的局限,限制了其职业方向和职业兴趣的探索,缩小了听障学生的职业选择的范围。在教育时,残疾学生因为缺少兴趣而产生的厌烦心理,会对职业认知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其长久发展。

(三)职业启蒙师资队伍不健全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残疾学生对职业认知的引领者。职业启蒙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集中存在两个难点:缺少专业的职业启蒙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职业启蒙知识不全面。专业的职业启蒙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其既需要相关专业的职业知识,更需要引导残疾学生自主探索职业,发展职业兴趣。聋校外聘请相关职业启蒙教师,但由于学生的听力障碍在沟通上会存在困难,需要聋校老师辅助教学,导致职业启蒙教师与聋生之间直接交流相对较少,引导学生的探索职业兴趣的作用大大消减,而在校的其他学科的教师职业启蒙职业知识不全面,由于其更专注于自身领域的发展相较于职业启蒙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会存在一定的缺失,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职业启蒙方面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难以完成相关的教育任务。

二、学校特殊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树立学校教育新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启蒙的观念也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学校要树立职业启蒙新理念,以新理念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将残疾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充分调动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学校教育新理念的推广不仅仅要依靠学校,而且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社会各界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职业启蒙活动,让残疾学生接触职业,感受职业魅力。

新观念的树立与发展都需要实践。特教学校职业启蒙观念与普通学校职业启蒙观念有较大差异,而这种来自学生、课程、教学及管理上的不同,也都意味着学校职业启蒙新观念的推广有其自身特点。开展学校教育新观念需要向残疾学生系统地讲解例如“什么是职业”、“职业的种类有哪些”、“为什么要从事职业”等,让残疾学生可以明确这其中的概念;在时间和场地上给予支持;在活动上要打開校门,让不同职业岗位的专业人员进入学校,向残疾学生直接讲解职业等。教育贴近学校的现实状况,使得其可以与残疾学生更好融合,让残疾学生减少排斥感,更多发展学生对职业兴趣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索自身的职业兴趣,让学校的职业启蒙体系更加完整。

(二)开发学校教育课程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开放符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职业启蒙课程。学校在开发职业启蒙课程时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二是适用性。一方面,职业启蒙课程的开发要以实际生活为核心。职业启蒙课程的设置让残疾学生掌握实用的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教授餐饮行业的相关职业知识时,课程可以从残疾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讲解,对其中的职业一一讲解,观看相关的视频,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制作简单的菜品,让学生感受职业乐趣。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关注适应性。启蒙课程设置既要符合残疾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发展。例如,聋生的职业启蒙课程设置要避免跟听觉有关专业,要扬长避短的设置,发挥聋生视觉上长处,发展更适合聋生的课程,使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此外,学校的职业启蒙课程设置也要符合经济发展,要依托于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例如在山区的学校可以开展具有山区特色的职业启蒙课程,开设当地常见蔬菜种植;在具有旅游特色地区的教育可以开展手工艺制作的职业启蒙课程。

职业启蒙阶段的课程主旨并不是传授高精尖的职业技能,而是树立和培养残疾学生的职业意识,使残疾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发展,主动地去融入社会,从社会边缘化的环境中走出属于残疾学生自己的职业道路。因此,学校职业启蒙课程的设置要关注残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利于残疾学生日后更加长远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