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

第1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软考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简称,是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的完善与发展,这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的国家级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

该考试分为5个专业类别,并在各专业类别中分设了高、中、初级专业资格考试,囊括了共27个资格的考核。

通过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从获得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它还具有水平考试的性质,报考任何级别不需要学历、资历条件,只要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就可以报考相应的级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婚姻状况: 已婚 民族: 汉族

户籍: 广东-东莞 年龄: 27

现所在地: 广东-东莞 身高: 165cm

希望地区: 广东-东莞

希望岗位: 计算机IT类-开发/应用-网络工程师

计算机IT类-管理/技术支持

行政/人事类-行政专员

广播/影视媒体/摄影专业类-记者

公司文职类-文案策划/资料编写

教育经历

2005-09 ~ 2009-07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工程 本科

培训经历

2012-02 ~ 2012-02 深圳市水务局 深圳市供水行业统计培训

**公司 (2011-07 ~ 2011-12)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行业类别: 电力、电气、水利

担任职位: 生产统计员 岗位类别: 统计员

工作描述: 1、组织本单位统计工作,进行统计工作的上传下达,制定统计工作制度,开展统计业务;

2、收集和审核全厂原始记录报表,统计各生产、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为厂领导提供生产决策的依据;

3、及时准确把水厂各类统计报表报送上级部门;

4、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并参与做好下一年的生产成本预算工作;

5、负责各种生产数据收集、录入工作,按规定填制报表;

6、汇总每周生产数据,报送各生产主管;

7、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各部室资料档案形成、积累工作,以确保资料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

8、负责各类资料登记、编目、归档、保管和借阅,配合上级部门档案室做好科技档案鉴定、销毁工作。

**公司 (2011-05 ~ 至今)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行业类别: 电力、电气、水利

担任职位: 技术员 岗位类别: 技术助理

工作描述: 1、设备管理制度作成

2、设备标准化指导书作成

3、设备年度维护计划书作成

4、厂内巡检制度作成

5、部门年度预算作成

6、各种突况应急预案作成

7、设备操作规程作成

8、安全管理文件作成

9、各种设备故障、维修情况报告作成

10、完成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公司 (2009-02 ~ 2011-05)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行业类别: 电力、电气、水利

担任职位: 制水员 岗位类别: 质量管理/测试经理/主管(QA/QC经理)

工作描述: 1. 负责制水生产工艺设施和设备的运行操作,按规定要求完成制水生产任务。

2.负责各种净水药剂、消毒药剂和石灰的投加,并按要求规定控制好各项水质指标,同时坚持每小时对各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及时调控好药物投加量。

3.按规定要求做好设施的巡查工作,特别是加强对氯库和压力容器设备的监测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处理,并记录在案。

4.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守则,遵守国家关于危险品储存和使用规定,做好氯、氨、液氧的保管和使用工作。

5.熟悉本岗位各净水构筑物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和维护保养方法,掌握各种药剂的使用方法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6.认真做好各种生产数据的记录统计工作。

7. 协助维修人员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事前要验签工作票,事后要验测试用设备,并记录在案。

8.对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要做到“三勤四会” 即:“勤巡视、勤检查、勤保养;会操作、会判断设备运行情况、会处理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会维护保养设备”。

9.负责本班安全工作。

10.搞好设备及工作场地的环境卫生工作。

11. 完成厂部及车间交办的其它工作。

离职原因: 调部门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网络工程师

计算机水平: 中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

技能专长: 网络工程,计算机软硬件等。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流利

英语水平: 口语一般

英语: 一般 日语: 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 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团队管理

其他要求:

第3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多年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

1 建立“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如图1。“四层次”是指将学生应获取的实践能力分成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与工程能力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七个类别[1]。

其中课程实验的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还可为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设计选作实验,结合认识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层――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更强的课程设计环节,结合电子装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层――初步设计能力;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设计综合度更大的专题训练环节,如针对数据库课程群设置数据库专题训练,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三层――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科研课题,去企业中作职业培训,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四层――创新和工程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思想充分融合其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践,结合科研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了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在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熟悉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企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无缝结合。

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训练为例,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培养方案中四大课程群,设置与之对应的综合度更大的四个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分别是: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题训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程序设计专题训练,针对数据库课程群的数据库专题训练和针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群的软件测试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每个两周,共8周,统一安排在第7学期。

四个专题训练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训练周期,方便和企业合作,如图2所示。如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功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四个专题训练整合到一起,在其提供的实训平台及企业真实案例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了为期8周的完整项目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效果良好。同时在最近一轮专题训练环节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知名IT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整个专题训练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相互协作,培 养学生研究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题目,进入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创新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科技创新题目主要由教师和企业提出,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方向,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提出,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创新题目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类来自于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而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选择第一类题目的学生可进入到相关的研究室,选择第二类题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创新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在人才培养进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

4 采用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 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时间最长、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实践环节中,相当于走过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2]。

许多学校常常第8学期才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于学生忙于就业、考研,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全面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形成了一种灵活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凡参加教师科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阶段;对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加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部分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相关合作企业或由学校认定的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格、培训内容和项目及企业指导教师认定等必须由专业教研室审核,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方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校内仍将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学生的实习、设计过程进行监督。

研究室负责人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的“总导师”,负责研究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核及教师的任务分工。学生除要及时与负责教师沟通、汇报之外,研究室内定期召开发表会。学生要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汇报设计(论文)的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向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改革,对毕业设计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为其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具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力发展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北京智原公司签订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CSTP)合作实训协议,被授牌CSTP职业训练基地,已成功的培训了一批学员;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蓝桥计划”正在实施;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作协议、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较完善的团队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科研方向和教学特点,组成多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计算几何与可视化、Web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室目前已经吸纳大量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近5年获得6项发明专利,有50名学生在辽宁省及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专业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开发工作。例如,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站、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网、大连工业大学调串课管理系统、大连工业大学考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研究室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开发完成的。

3)较好的保障条件。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支持的相关资金已到位。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有充分保障;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还设立了自主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综上所述,大连工业大学配合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近5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大连工业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经验表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希望该实践教学体系对辽宁省及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并得到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第4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任何脱离计算机终端的社会行动都会缺乏其存在价值。同时,这个世纪也是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容量已经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何提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有助于增进人们信息辨别和提取能力的提升,从而增进信息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

1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1信息技术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提升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能力。

1.2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交流共享等过程,这些过程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几个方面。如信息的采集包括信息需求的分析、采集工具的选择、采集渠道的建立及信息采集后的价值性评估。信息的存储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安全性分析、数据库的防火墙设置等环节。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分级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的整合分析等环节。信息的交流共享包括信息的公示公开、信息的跟踪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处理,离开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1.3信息技术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共同点和区别,二者不可等同对待。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技术性和信息性的统一。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两个核心支撑点。技术性表现在对大容量信息管理和处理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应该有科学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高效性和处理信息经验的成熟性。信息技术的信息性则是指信息技术的处理都是围绕信息为核心,以信息为处理单位和分析对象,信息技术的所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大主要特征,这是公认的特征标准。

2)信息技术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信息的统一。信息的分类包括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将原始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工具逐步转化为理想的、现实需求的非原始信息。这个过程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信息之间的辩证转化。

3)信息技术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单一性又称为“一对一”性,即对每个信息编码的结果对应一个信息单元。信息技术的多元性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元、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法的多元、以及非原始信息的多元。信息技术就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二者是区别信息性质和途径的最有效特征。

2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有80年的历程,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紧密相连,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我们现实中的印象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概念互为转换。但仔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比计算机技术更为丰富。计算机技术是依托于计算终端进行的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还包括其他信息设备处理工具,如电视、广播等。其次,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共享等过程,而计算机技术则是固态的、静止的对计算机终端内容进行处理。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广于计算机技术。2)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互为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会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信息技术也会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二者为对方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工具价值。通过计算机终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原始信息分类存储、加工处理,得到信息管理者想要的信息形式。同样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对信息的处理,实现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之间的提取和凝练。

3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

前面已经述及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过程,而计算机是静态的、功能性的系统终端,二者结合本质上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二者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本文接下来分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用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二者联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价值。

3.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计算机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传感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应用和计算机终端数据的处理,通过传感器将信息源通过信息回路发送到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则将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始信息处理成用户需求的样式和内容。这种联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运用,如地理信息技术处理领域中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定位技术等,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的采集,利用计算机终端对信息源进行图像分析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文本的提炼概括来达到信息的整合与质变,达到信息处理的预期效果。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计算机终端、互联网、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实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快速化传播、信息处理的高效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能够扩大信息源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面和信息的容量会得到质的提高,这无疑对信息的管理和处理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远程操作、虚拟操作和多元平台操作,能够实现信息源发生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连接,也能够远程操控信息源发生端的信息内容和数据。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通信技术信息就不能实现交流共享,信息的价值性也会丧失。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得到质性改变,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如微信、QQ、微博等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在计算机终端或者移动终端上,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信息传输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和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联用是信息技术的催生动力和生存之源。

3.2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分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会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二者结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催生了信息产业的出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僵化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冲击了信息获取和呈现的传统格局,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民可以共享历史和现代的、全球和地区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文明发展成果,提升现代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此外,二者结合还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就业的增加、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4结束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好、发展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功能和效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放.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联用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5(5).

[2]谢志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8).

第5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信息处理;可视化;三维模型

随着行业数量和体量的增多、增大,加上高新技术的助推,海量信息的处理就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与人工处理不同,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得到推广的主要原因。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为信息处理提供了更快捷、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只有深刻理解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更好地使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对于信息处理的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计算机仿真技术

1.1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仿真技术,顾名思义,是仿和真的结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目标物件的仿真,使其达到目标物件的大致轮廓及特点特征,通过命令及语言的输入,实现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实现对物体的模拟,在物体还没有建立时,已对其的基本轮廓、物件组成、彼此关系有了一个事先了解,这对全面掌握物体信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已被应用到很多行业,例如建筑、地理、航天、生物、医学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技术分析

1.2.1物体数据模型构建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于模型的建立,首先应建立在数据上,通过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将模型的信息形成彼此关联的链条,最终建立起数据模型。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一种方法就能达到数据模型建立的效果,有时对于样式复杂的模型需要多重的方法,这就要求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相结合。利用演绎法,首先需要采集模型的基本数据,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参数设计,并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演绎分析,让数据之间建立起相关关系,数据模型根据其关联性也就建立起来了。

1.2.2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相对于仿真数据模型的建立,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需要数据建立的程序化,建立程序化需要复杂的编程过程,即计算机编程、数据模型程序化、物体仿真模型实现。物体仿真模型的实现过程是复杂、众多的,需要技术人员准确分析模型的特征特点,然后利用编制程序进行仿真模型化,最终实现模型的程序化管理,建立仿真模型。

1.2.3仿真模型验证仿真模型验证需要数据验证和结果判断,仿真模型的结果是否有效,与数据模型的建立有直接关系,因此,检查模型成果首先验证模型的数据,检查数据是否有不合理的部分,在检查过程中可以利用边检查边修改的方式,这样更具有准确性,检查过后,需要判断模型结果,最终判定模型是否达到标准。以上验证过程是检查一个模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

1.2.4计算机仿真的类别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由于仿真技术的精度高、技术含量高,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具有针对性,下面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OOS及DIS两种,从形式来讲,OOS是面对对象的仿真技术,而DIS强调的是营造内环境,计算机交互互访的仿真模式,从差别上可以反映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仿真技术的形式多样,技术特点突出,反映仿真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逐渐成熟。

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分析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是一个真命题,两者本身是相对独立且又密不可分的,同时兼具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需要做到更加准确、更加有效,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已是趋势,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处理,根据结合后与结合前比较分析来看,与信息处理结合提升了仿真技术的显示效果,完善了所需的仿真实验。对于信息处理,可以把繁杂无用的仿真数据信息处理简单化,减少计算机运行内存,加快计算机仿真的运行效率,对于信息的处理成果来讲,可以使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可视化,有效提高准确率。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是技术要求,对于信息管理、仿真效率进行的程序化、精细化管理,使其得到所需的效果。

2.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处理措施

2.1.1注重关键信息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理想的效果,离不开关键信息的选取,在计算机识别中,摒弃无用信息,提高科学识别关键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精准模型的可视化。尽管软件编程可以使信息链条程序化,减少人为影响,最终实现数据信息化、图形化、可视化,但是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时,应以减少信息冗杂为目的,使程序信息条理化,减少计算机识别信息的难度,最终实现简单、精准、有条理,这些都离不开关键信息的选择。同时不同的专业应划分明确,对于不同行业在信息输入时应认为界定,这样在关键信息的选择上,更加高效,目标明确,程序运转快捷,可视化加强。

2.1.2进行合理模拟进行合理模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重要步骤,解释来源于对信息的理解,同样取决于对信息的分析,然后才能进行模拟,这样才能是在精准的模型仿真设计,总结起来,进行合理模拟对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特别重要,而且选用正确的方法,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缺少这个步骤,模拟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在模拟过程中针对其中的不足,调整将要输入的重点信息,让计算机仿真效果更加理想。

2.1.3信息计算计算机仿真技术依托于对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主要的方式是对于信息的程序化处理,重点是对数据的处理,从专业角度来看,主要是对于信息的计算及对于数据的程序化两大方面,这样也回归到,信息是模拟的源头,计算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关键点,最终也是计算机模拟的关键所在。信息计算不光是数据的计算,还包括图像的计算,图像信息的计算将导致图片的识别度是否真实有效,以上几点都是信息处理的基础,说明信息计算在信息处理中的位置,因此,一套完整的计算机信息计算模式,对于完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实现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仿真模型,具有决定性意义。

2.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解析

2.2.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从技术上来看,光处理技术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性指标较为明显,也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所需要的,首先光处理容量较大、速度较快,还可以并行,这十分符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硬性要求,因此,把光处理技术分为一类技术。通过将光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兼具了计算机对二维图像处理的显著优势,由此导致对于图像信息的识别增强,对图片的处理能力大大提升,以现有的软件CAI及CAD为例,都是光处理的新手段。实践表明,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进一步带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模型显示与图像识别能力,使仿真实验更加完善,改变了以往仿真技术的粗糙模式,使技术更加精细化,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使得模型的可视化程度提高,虚拟信息更加真实化,大大提升了所需信息的准确性。

2.2.2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模式就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它与光处理不同,强调的是信息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它的一个优势特点,以典型的Matlab软件为例,它是计算机软件中的一种,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矩阵运算,二是信息处理。在运作过程中,主要是对信号及输入信息进行仿真模拟,利用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开展信号信息的可视化,最终实现仿真模型。从整个输入及运算过程来看,软件信息处理更加快捷,运行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功能更加强大,安全性能更高。近些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模式越发普遍,极大推动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

3结语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信息处理,信息处理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真实性。笔者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介绍开始,同时正确理解信息处理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的作用,探讨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的措施,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光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计算机仿真技术与软件信息处理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对于计算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相结合进行完整的阐述,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分析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李圆明.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

第6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一)相关部门不重视

在整个人口和计生工作中,对于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又偏偏是最不受重视不薄弱的一个环节。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工作的中心和工作议程都集中在了其他的工作上,忽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势必会造成档案的损坏甚至流失,长久以往最后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不真实不准确,影响国家政府做出决策。具体表现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的选择随意性,不考虑人员的钻也是否符合档案管理工作;人口和计生工作的工作内容考核并有没档案管理工作这一项;档案管理部门缺乏甚至不具备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些相关部门不重视人口和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表现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极大的随意性,而无法将档案管理工作处理妥当。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条件差

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条件远远没有达到《档案法》规定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培训,业务素质并没有达到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随之产生基层档案管理工作杂乱无章,没有同意的规范,管理随意等问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混乱,没有统一规范的编制,导致整体管理工作混乱不合理,工作内容无法细分,工作责任无处落实。还有许多基层部门档案管理的条件明显欠缺,无论的必需的档案管理设备还是档案存放的库房都所有缺乏或者存在明显的安全问题和隐患。缺少统一严格的规章制度,缺乏稳定专用的资金支持,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发展,导致档案资料的损坏甚至流失。

二、完善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全面普查

数据整合为避免原有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和失误造成的数据缺失和不准确,在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准备阶段,需要对数据安全进行重新普查和整理。于原有的数据和案卷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可靠的有利用价值的安全重新整合,以达到规范化的标准。对于无法确定准确性的数据和案卷有选择行的就行数据整理,保留有价值的部分,删除不合格的数据案卷。

(二)确定类目

统一分类档案在统计和存放的时候要搞好类别统计,在筹备之初要确定分类类别,新纳入数据和案卷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判断分类,有依据的进行分类存放。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分类功能,确保数据检索功能的有效利用。在档案分类的过程中,对分类有规范性的进行题名,确保档案的分类号是唯一的有可查性的,对每一份数据和案卷有具有唯一的分类号和题名以方便查找。

(三)分级分次录入

人口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变得科学化和数据化,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案卷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案卷进行分类分层次著录。对统计数据中报表等信息选择图标著入,使得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形象具体;对于音频视频类信息采用刻盘的方式录入,方便保存;对于重要的文件类信息采用高级别的文件级著;而对于那些利用价值不高,问题单一的文件信息选择案卷类著录。针对各种档案的具体性质分类分次分级录入可以从大体上统计分类类别,减少著录条目,还能大略的揭示不同类别档案的大致内容和特征,从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四)分门别类

在对具有较好基础数据支持的案卷和具备完整目标的案卷进行录入的时候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进行标记分类。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档案案卷诸如案件、病例等,可以利用人名、地址、时间等索引进行有效的关联之后再录入。计算机会自动给出统一的分类号,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档案目录基础,分门别类,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繁琐著录环节,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著录速度的目的。

(五)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知识是做好人口与计划工作科学管理工作的前提。通过积极组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改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应该增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目前档案管理工作逐渐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这就要求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情报学知识。利用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既从效率提高了档案的管理工作又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体制逐渐得到完善。

三、结束语

第7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领域当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促进竞技体育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比赛项目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应用的含义分析

计算机技术术语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其中的一种,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同为竞技体育项目当中的三大现代化辅助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计算机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各方面的竞技体育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储存、传输等,作为竞技体育运动信息的重要加工与处理载体,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软件化以及网络化两项基本特点,有助于确保竞技体育运动的公平性以及精确性。

2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实际应用,需要从竞技体育项目的类别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当中的应用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与运动员本身的运动成绩无关以及比赛规则均无明显的关系。一般而言,现代竞技体育主要可划分为环境适应类项目、体能类项目、技巧类项目三类,具体为:

2.1环境适应类项目的应用

在竞技体育概念当中,环境适应类项目指的是雪橇、帆板、滑雪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该类的运动项目不仅与运动员本事的运动机能与水平紧密相关,更与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环境适应类竞技体育项目而言,运动员的适应性训练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包括训练条件、训练时间等方面。在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下,衍生出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集模式识别、智能接口、网络技术、图像处理等功能于一体,且具有语音处理以及多传感器等多项关键性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之下,操作者可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跟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人机交互的效果,为运动员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启发下,美国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功研发了一种雪橇比赛装置,为雪橇比赛运动员创设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世界。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构造立体性的图像,按照真实比赛现场的标准对训练室进行虚化处理。在该装置的作用之下,运动员可明显却感受到实地比赛当中所带来的摇摆、起伏、震荡等感受,同时运动员身上还装有传感器装置,对运动员在运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全部数据与刺激反应全部记录下来。运动员的身体状况通过实验室内的检测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分析技术动作以及判断技术优劣,模拟真实的比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虚拟现实技术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体能类项目的应用

“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在竞技体育体能类项目方面往往被视为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核心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内,都非常重视体能类项目的训练。基于现代人体工程的专业理论,可得知影响“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分别是“运动神经中枢对肌肉的反射性调节”以及“弹性能量从产生到储存,再到释放的全过程”,而这两个关键因素都与人体肌肉完成“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所需的时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般而言,所需的时间越短,运动员的瞬间爆发力越强,比赛成绩也会更为理想。我国部分教练员将“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与大运动量训练的概念混淆,错误地认为长时间持续不断地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强度便可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该训练方法显然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容易导致运动员的关节或关节出现损伤,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0世纪80年代末期,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超等长力量”/“反应力量”始于芬兰,所采用的是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technology),获取运动员比赛时的小腿三头肌三维遥感图像,并将其输入计算机当中进行力量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腿三头肌肌腱张力、收缩时间、收缩速度、拉长长度等,在计算机技术之下,分析运动员的肌肉训练特性,辅助教练员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避免在训练当中对运动员造成损伤。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可对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训练负荷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细胞分子水平,明确影响运动员蛋白质合成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出细胞系统的合理负荷施加值,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遥感技术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技巧类项目的应用

竞技体育当中的技巧类项目主要指的是跳水、体操射击等项目,技巧类项目具有难度系数大,比赛套路固定等特点,要求临场稳定发挥,挑战人类的极限。因此,在竞技的过程当中,任何新动作的产生均意味着对人体极限的挑战,动作创新的难度非常大。在技巧类项目的日常训练以及竞技比赛的过程当中,基于对己方与对方运动员优劣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运动员的动作,以慢镜头分解的形式进行分析。早在2002年,我国科学院成功研发了“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基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原理之下,以虚拟的形式对技巧类项目的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确的重现,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人体力学模拟数据模型,虚拟编排运动员完成动作套路并实现动作创新的体系。其中的编排工作主要是基于编排软件进行的,教练人员在计算机终端上对所创新的运动动作的衔接性以及工学性进行精确的分析与研究,利用计算机人机交互的特点在“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之下模拟教练员所构想的完美动作,继而分析动作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3计算机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辅助应用层面分析

在竞技体育当中,辅助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裁判仲裁以及比赛装备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3.1裁判仲裁方面的应用

现代竞技体育逐渐朝向新、难、美三个方向发展,要求具备高度的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尤其是在技巧类项目当中,在技巧类项目的竞技过程当中,必须要完全确保裁判仲裁的公平性与精确性,以确保竞技体育项目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裁判员主观的判定与打分难免出现纰漏与偏颇,迎合因素、折中心理、思维定式因素等普遍存在,因此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以确保竞技体育裁判仲裁方面的合理性。虽然,目前国内与国际体坛均制定了严格的裁判仲裁监管机制,然而在技术层面却依旧有待加强。在竞技体育裁判仲裁当中应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可将裁判的误差降至最低,在进行竞技比赛的过程当中,通过多方位高速数字图象采集设备采集运动员的肢体三维运动图象,并将其压缩输入至计算机当中,采用识别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确保竞技体育裁判仲裁方面的准确性。

3.2比赛装备方面的应用

作为运动员竞技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赛装备的质量必须要得到全面的保证。鉴于计算机系统具有理想的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分析的功能,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时所穿着或是使用的装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构造材料的性能以及装备本身的性能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比赛装备可满足运动员的使用需求,避免因外在的可控因素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仅以冰上速滑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冰上速滑项目的核心装备是冰鞋,VIKING公司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力学测试”以及“微型电脑控制系统”之下,对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当中其脚部的受力情况变化以及触地顺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虚拟现实技术合用,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对冰鞋的性能进行精密的测试,改善冰鞋处于高度运动状态下的弹性以及韧性等参数,契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冰鞋当中嵌入微型电脑控制系统,当运动员穿上冰鞋处于高速运动状态之时,运动员的力量分布信息会通过压力传感器识别传输至计算机系统,继而进行全面的分析。微型电脑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4结语

第8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档案管理;企业发展

档案作为企业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记录了企业从成立伊始到此后各个发展阶段的变革情况,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传统的手工录入档案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诸如文件受损或信息不全的问题,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已为社会广泛接受,并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起到巨大作用。为了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也为了更加有效和全面的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企业应及时的实现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管理效益,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应用计算机电子进行档案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档案信息要想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必须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好,完善好,管理好。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可以实现档案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自动标引与编目,计算机辅助立卷和档案业务工作管理等等。而计算机电子管理相比手工管理的优势在于,它存储量更大,录入和检索更便捷,更加安全可靠,且保存时间长,保存成本低。这些优势能够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也大大加快了档案部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所以,为了紧跟时展的脚步,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效率,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在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电子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发挥的功能

应用计算机技术后,企业在管理、经营、创新、进步等方面受益良多,而在档案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使提取利用档案资料十分迅捷有效,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有必要详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功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一) 档案信息数字化

纸质手工书写录入档案十分繁琐,保存、修改、调取和查阅也很不方便。数字档案在这这些方面则很便捷。纸质档案由于纸张的特性,在保存中常出现磨损、顺序杂乱、资料丢失等现象,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档案信息数字化后,能够大大减少这些现象出现的概率,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另外数字化后的档案资源还可以快速的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档案管理。

(二)档案管理自动化

作为信息化先进技术手段的核心载体, 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十分强大,在系统中输入档案信息后,借助于相关软件的功能,计算机能够快速的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只需要人工操作几个步骤,就可以实现对档案资料的类别划分、信息归纳、结果的统计等等。这样的自动化操作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纸张和时间的浪费,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益,推动企业发展。

(三)信息检索网络化

信息检索网络化已广泛应用于当今的图书管理系统,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企业的档案管理也应引进这一技术,利用计算机将档案资料录入系统,转化为网上档案库。由于网络的虚拟存储功能十分强大,即使档案库中保存了再多的资料,运用网络检索技术,档案管理人员依然能够快速的检索出所需要的资料,大大缩短了工作所用的时间,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

三、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

(一)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意识

虽然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工作中,人们也知道应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一些好处,但大部分人不能从比较专业的角度感受到它带来的方便,并不知道这一技术可以应用到档案管理之中。所以为了尽快的推动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必须使人们在源头上提高相关的意识。企业领导者应向下层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传达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电子技术的要求,聘请专业人才进行宣传,讲明必要性和优势,完善相关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切实有效的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

(二)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物质基础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使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有效。因此,在开展相关的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之前,对于将要用到的相关基础设施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一、投入更多的资金,保证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配备完善,比如计算机、打印机、相关的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等等,使企业拥有开展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资格;二、加强相关辅设施的建设,例如培养或招纳专业人才对计算机进行维护、修理,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建设适宜的工作环境,建立相关的后备管理团队等等。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推动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的实现与发展。

(三)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满足工作的开展需求和确保工作顺利的展开,必须要注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察、评估,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工作者,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能力和特性进行合理的工作分配,并引进相关的高素质和高能力人才,以不断优化和完善人力资源结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推动工作快速高质的开展;二、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既能够满足实际工作开展的要求,又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实现职业追求和人生价值,将人才和他们的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电子档案管理的功效;三、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自我学习,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力获得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也应该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用电子档案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利用,更能够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念.浅谈运用计算机加强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8(02)

[2]曲健.谈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档案,2011(05)

[3]武红.浅谈计算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4(07)

第9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类别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8-02

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较差。因此,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所谓实践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综合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通常跨越多个学科,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理性知识传授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授课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基本均开设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定计算机常识。但是我国教育在地域上的差异较明显,尤其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这使得高校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的一些认识差别,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有的“零起点”,如此复杂的大学生群体,加大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

(二)教学上不能“因材施教”

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选用统一的教材,谈不上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性。有些专业用到的知识讲解不深或者不讲解,有些专业不需要的知识讲解过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专业上需要的操作时一知半解,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教的内容一样。对基础好的学生讲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学生会心不在焉;对基础差的学生讲授他们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可能使其跟不上教学进度,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这些内容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些高校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软件版本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WindowsXP,办公软件讲的是Office2003,甚至是Office2000,这些内容是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没有保证。

(四)理论和实践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目前,教学方式依然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教学所占学时多,对上机实验环节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听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理想,但亲自上机操作时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全体学生知识水平都能够通过教学得到提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题,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避免内容过于高深,确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其次,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只有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学内容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增加一些最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知识。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与其在课程上由教师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坐到实验室里随着教师的讲授“感同身受”。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大实验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在讲授PPT时,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团日活动制作成PPT,方便交流等。学生能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对相应的操作就能更深入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重视得出结果的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有些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考核方式,这样只能使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缺失。因此,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目前,这种上机考试有大量的课程题库,考试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式由题库产生试卷考核,比如设定好单选、操作题的数量和分值即可。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

四、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些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要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不断思考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长伟,孙素环,王爱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74-76.

[2] 周海森,孟玉芹.计算机基础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实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03-105.

[3] 闫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134-135.

[4] 刘颖.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3):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