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

第1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论文百事通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新晨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第2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集约化会计核算;财务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作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集约化、财务集约化管理与集约化会计核算概念解析

1.集约化

“集约化”中每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集”有集中、集合、集成之意,“约”含节俭、拘束、高效之义,“化”使之规范、标准[1,2]。

2.财务集约化管理

财务集约化管理就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树立强化管理、争创效益的核心理念,具有“财权集中化、业务流程化、监控实时化、预算模型化、核算标准化”的鲜明特征,以实现高效率、高效益财务管理目标的方法。

3.集约化会计核算

集约化会计核算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借助信息平台和管理软件,将电网公司的全部会计工作集中于统一的核算模式之下,取消传统财务管理多级、分散的核算模式,基层单位仅保留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及财务自,而不再开展会计核算业务,并由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统一开展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业务的一种形式。

二、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

1.规范会计工作,提高核算效率

为了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电网公司各级企业必须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集成会计信息与前端业务信息以及集成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实行会计业务与前端业务的协同,构建省级公司为主体,上下协调一致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利于将财务与前端业务实行纵向集约、横向整合、重点集中的格局。由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共享合一,从而提高了会计核算效率。

2.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内部建立一套账目,并实行一套账集中核算,资金存储也由分散改为集中,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下分散存储、分散核算而效率低的弊端,为减少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和防范资金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基础上有利于减少货币资本存量和贷款余额。由于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了,因此融资成本也降低了。

3.提高监督能力,防范经营风险

电网公司在实施其整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推行集约化会计核算制度,必须落实统一的会计政策、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标准成本和统一的组织体系,并加强在线监控工作,以确保会计口径统一及业务透明、规范,从而提高了财务监督水平,增强了经营风险的防范能力,对于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集约化会计核算在电网公司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中的途径

1.统一流程标准,构建“一本帐”模式

如前所述,要推行集约化会计核算制度,必须施行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科目、业务流程、信息标准、成本标准和组织体系,归纳起来就是构建会计核算“一本帐”模式。但由于电网公司财务管理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构建“一本帐”模式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按照“一本帐”的需求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是统一会计科目和制定会计核算凭证模板。其次,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其中成本费用、售电、工程项目建设、资产管理、税金等核算流程与电网公司经营密切,需要重点梳理和整合。再次,集中管理财务要素资源,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来负责企业集团所有会计核算业务,提高会计核算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建立“一本帐”信息系统,确保信息流畅通。

2.精简管理层级,归并核算主体

传统会计核算采用分散管理模式,纵向管理层级多,横向管理会计主体多,下至供电分局、检修工区都设有独立的会计机构,财务管控力度薄弱,与集约化会计核算管理要求不符,所以需对管理层级和会计主体进行精简归并,供电分局、工区厂队会计核算职能上移到市县供电局,使管理体系扁平化。基层会计机构撤并后,日常小额支付、报销业务可安排驻点核算员或报账员负责。这样会计核算主要是省网母公司和市县供电企业子公司两个管理层级,但母公司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子公司,而是通过控股形式行使管理权,并需要对财务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割,母公司通过审批制度行使决策权,子公司通过预算制度行使日常管理权,并负责日常经营活动的核算工作。

3.搭建信息平台,协同会计业务

信息化是集约化管理的物质基础,为满足财务集约化管理需求,信息管理系统要从以实现基本会计核算功能为主转变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集成各项业务的一体化系统,以全面、准确、完整、实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EPR是集成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于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集约化管理要求重组会计业务流程,传统功能驱动型的会计流程将转变为EPR环境下事件驱动型的会计流程,并使会计核算与前端业务深度集成。例如关联交易抵消不再采用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表抵法”,而是采用“帐抵法”,但为了保证内部关联交易的正确性,应由会计人员最后确认。由于集约化会计核算高度依赖一体化信息平台,如果信息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核算必然受到影响,所以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4.调整工作职能,加强业务管控

集约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对前端业务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基层电网企业会计职能也需转变,要加强对前端业务的监督和控制管理,而不仅仅作为核算部门,为此基层电网会计职能要积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借助EPR一体化平台及内部交易平台,基层会计人员可以充分对前端业务监督和管控,从存货领购开始对每一笔销货状态、流向、货品信息、客户信息、货款收取与存放进行监督。

四、结语

电网公司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集约化会计核算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为了确保集约化会计核算工作稳步推进,要以一体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一本帐”模式,并精简财务管理层级,调整基层电网公司会计工作职能,加强对前端业务的管控,以利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一)制度层面的制约。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实施会计核算监督必须依据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和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相关业务的规章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工作接受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这表明会计核算监督是会计核算过程的延续,应遵照会计核算部门的制度要求,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为监督职能。相比较具体业务的会计核算规章制度,其监督规定是分散在多项文件中,制定的监督规程也较为宽泛,下发的制度也没有对业务风险点的识别等做出具体操作性的说明。实际运作中,由于上级行相关主管部门对下级行事后监督部门的业务指导渠道和指导方式不够明确,相应协调交流、组织培训等措施难以不到位;加之,监督体制形成纵向管理不顺畅,考核机制有所缺失,影响了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监督模式的制约。

按照《办法》规定,目前大多采取集中监督模式对所辖会计核算业务实施监督,要求是在核算业务发生后,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会计资料为隔日传递,监督部门通常要在“T+1”或“T+2”工作内完成监督事项。即使会计集中核算业务使用计算机监督,也只在核算系统提交业务截止后,监督部门才能采集影像信息进行监督。受监督时滞的影响,事后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大多局限于凭证要素规范性和账务处理的准确性等业务合规性方面,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风险防范的时效性难以保证。

(三)监督手段的制约。

《办法》要求,会计核算监督应采取人工监督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的手段。目前,除了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监督采用人总行开发的事后监督系统进行监督外,国库、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仍采用人工监督方式。由于没有计算机监督程序的约束,缺乏校验手段,监督人员只是对会计凭证进行翻阅、审核操作,可能存在省略监督步骤或减少监督内容情况。这种局限于具体业务表层监督方式,履职成效会受监督人员水平、监督技能、职业操守的影响,带来监督质量差异。

(四)标准层面的制约。

会计核算监督在对相关业务进行审核、控制和检验操作中,如何规范履职、监督到哪一步等监督标准是体现监督效能的关键。由于现行事后监督的业务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缺乏系统的梳理以及必要的更新,未能形成客观独立的监督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缺少硬性质控指标,造成各地监督流程、监督方法、监督标准、风险点识别等不一致,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开展不平衡,影响了业务行为的规范性,制约了监督效能的提高。

二、基层央行实施标准化监督的积极作用

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监督的“独立性、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重点性”工作特点,决定其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标准化,履职成效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对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发展等具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监督职能的发挥。

随着央行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的推广应用,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从理念、内容到账务处理流程都发生重大变化,事后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延续,必须符合会计核算发展的要求,制定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系统,以适应央行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监督效能的提升。

有了统一的监督依据,监督人员能够按照业务制度化要求规范操作,保证监督活动有序进行。通过标准化管理,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核算差错和违规操作行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央行整体会计核算水平。

(三)有利于资金风险的防范。

标准化管理应明确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提示和评价机制,可方便监督人员直观、快捷地掌握监督方法,提高监督针对性和监督人员风险甄别、防范能力,能够促进核算部门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发挥会计核算监督在基层央行风险防范体系中的作用。

三、加强会计核算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一)制定监督制度,确立工作准则。

完善监督依据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保证,需要从较高层面同步进行监督业务规程的整合、设计。根据会计核算部门新业务的出台或变动,统一完善监督工作制度、规程、质量考核指标等,不仅要对监督职责、监督内容和方式、监督工作程序、监督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还要扎口梳理核算业务风险点,明确风险识别标志与等级,在监督要点、差错分类、处理办法等方面进行明确,形成基层行监督工作准则,做到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监督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促进监督人员行为规范、履职到位。

(二)改进监督手段,优化监督模式。

完善会计核算监督系统功能是监督标准化管理的支撑,通过科学、完备的技术手段提高监督效能。一方面,要加快投入计算机监督系统建设,应用电子化监督方式,以配备辅助软件和后台终端的实时识别功能为监督模式,对账务处理、资金汇划、参数变更、核算进程等重要数据信息进行比对、跟踪,以解决人工监督方式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走出单纯合规性监督的局限,通过监督系统增加会计核算风险识别、提示和控制功能,做到风险等级自动归类,风险预警智能检索,打造风险性监督新模式,实现向实时监督、重点监督、风险监督的转型,真正发挥事后监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的作用。

(三)统一监督标准,提升监督效能。

设置必要的监督指标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央行要依据相关指引的要求,制定较为清晰的岗位职责;按照业务类型细化监督方法、操作流程、关联要素、限时指标、监督步骤等,从操作层面明确具体监督要求,确保监督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协调、规范运作。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制度对照为导向,对不同业务部门特定风险和个体风险进行赋值量化,确定不同的分析预警级别,制定核算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措施。依据监督结果建立监督数据信息资料库,运用风险控制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预警,实现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延伸与拓展,促进核算质量不断提高。

(四)构建“大会计”机制,拓展监督领域。

第4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一、我国会计管理的简单回顾

在国家财政部的积极指导和干预下,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加强对会计信息化事业的管理,推动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财政部曾先后两次下发文件,以保证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质量,维护会计信息化事业的严肃性和维护使用商品化会计信息化软件单位的利益。财政部于1989年12月9日下发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它规定了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要求,特别要求商品化的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经过由省(直辖市)以上财政部门进行评审,才能作为软件商品销售。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总结,财政部又于1994年6月20日下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三个文件,深化和细化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要求,重申了要求对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规定。

这些文件的基本内容,正如《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所说的,着重于“会计核算软件必须具备的功能和完成这些功能的基本步骤”,主要解决的是审查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是否符合和满足国家有关的会计法律、制度和规定和要求。其后所发的三个文件也基本上是遵循这个方向。这些文件有利于会计核算软件的普及,规范化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

为了促进会计信息化事业的繁荣,财政部在1994年5月4日,还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了:㈠制订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㈡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㈢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㈣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制度建设;㈤区别情况促进基层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㈥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等意见,并且做了具体的规划。

这些,对于推动会计信息化事业不能不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培育了会计信息化软件市场的发展。(2)保护了民族会计信息化软件产业的发育。(3)推进了会计信息化的教育和培训的普及。(4)推动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进程。

二、由会计软件市场疲软引发的思考

在财政部的规划和指导下,会计信息化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种企业、事业单位正在普及会计信息化,财会领域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造就了一批会计软件的开发和销售公司,形成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市场。但是,目前会计软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远未达到饱和,但是会计软件市场却走入低潮,发展迟缓,迫使许多会计软件开发企业转向了其他的领域。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探讨。

1、会计软件的投资是“不下蛋的鸡”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经济管理理论界对会计作用的总结,更为企业界的实践所证实,是社会的共识。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质量、效率的保证条件。但是,企业却认为:对会计软件的投资是“不下蛋的鸡”,没有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什么会这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企业真的不通过会计信息化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促进企业的发展吗?不,决不会是的。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可能就有得到答案。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统计、会计等工作开始应用计算机处理的时候,首先是从处理统计报表、会计报告等工作开始的。上级机关为了推动信息化(当时叫做电算化),采用了经济的(如,开始试点的单位无偿配备设备,而后对购买计算机的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等)、精神的(如,企业不使用计算机不得达标,不能评选先进等)种种措施,鼓励企业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工作。当时计算机价格昂贵,相对的人工费用相对低廉,一套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成本,足以支付一个职工几十年的工资。如果这些资金用于投资设备等总能产生一定效益,而使用计算机仅仅处理统计、会计工作却没有明显的直接效益。而后会计信息化逐渐发展到了处理会计核算工作等,产生的效益也并不明显。故而当时的信息化,只能在一些管理机关和大型企业中推行。

2、“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如今,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转轨阶段,我国的经济生活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市场的管理上,曾经出现对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怪圈的激烈讨论,现今已经消声灭迹了。反思这种情况,就是用计划经济的思想管理市场经济。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告诉我们,作为思想意识的上层建筑,总是滞后于经济基础的。会计信息化事业20多年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与指导,基本上上是从国家信息的需求出发的,并没有从企业的特定需求出发。虽然会计软件的评审制度虽然在推动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审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当时一些迅速发展起家的会计软件公司,并不是从企业个性化的特定需求出发开发会计软件市场,而是依赖国家政策(会计核算软件必须经过由省以上财政部门进行评审,才能作为软件商品销售)作为“尚方宝剑”占领市场的。当市场经济较为长成后,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增强了,这种方法不灵了,会计软件市场自然疲软了。

3、关于会计软件通用化的讨论

1988年9月,中国会计学会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上,关于会计软件通用化问题,有过热烈的讨论:“一部分代表认为,一家一户地开发软件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质量不高,浪费很大。开发通用软件,可以克服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不平衡、人才缺乏的矛盾,可以加快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速度。另一部分代表则认为单独开发专用软件不一定都是低水平,一般专用软件的效率比较高,而开发通用软件却要一定的条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且响应速度慢,占用存储空间多,所以今后发展还要靠专用软件。”可以肯定地说,两者都有道理。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体主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同志积极引导了前者,而没有注意后者。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市场中缺少竞争,不能形成竞争机制,难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合理降低,特别是不能促进百家争鸣,限制了市场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落后,不能不断的推陈出新。其实“实践出真知”,对会计软件的管理,应该积极地从基层会计信息化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引导百花齐放,繁荣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

今天计算机软件、硬件的价格极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化有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如果对会计软件的投资还是“不下蛋的鸡”,那么会计信息化仍然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基本的经营组织,其依赖经济效益生存与发展,投资必须获得收益。要想使信息化的投资是“下蛋的鸡”,必须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从产生经济效益出发。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着各种极其广泛的信息化急切需求,会计信息化必须从这些需求入手,才能得到迅猛的发展。笔者观察到一个企业,其在应收账的管理上应用的小程序,就为企业的资金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该企业会计信息化、乃至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加强会计软件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20多年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既有不足之处,也有辉煌成就。总结过去,并不意味争论孰是孰非,而是为了吸取经验,更好地开拓未来。

1、会计软件管理的基本方面

会计软件是一种用于处理经济性信息的科技工程产品,同时也是一种服务性的商品。因此它具有特殊的管理内容,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会计软件的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用于处理经济性信息的特殊性,首先需要管理和审查其能否合法处理、保存经济信息。会计软件作为一种产品或商品的性质,也要求对其功能、质量实施管理和检验。

(2)会计软件的市场管理。我国当今已经进入的市场经济的时期,会计软件无论是作为科技性产品还是作为技术性商品,都要遵循市场规律,实施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管理。

(3)会计软件的运行管理。为了保证会计软件运行的稳定、安全、可靠,必须在其运行期间不断地监督它的质量性、合法性等,进行长期的管理。

2、会计软件的开发管理

(1)会计软件功能合法性的管理。会计软件以处理经济信息为基本目标的特征,要求其处理方法必须具有合法性。《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文件,主要是审查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是否符合和满足国家有关的会计法律、制度和规定和要求。这些显然是十分正确的。财政部作为国家会计工作制度的管理机构,坚持制订这样的宏观管理制度是其职责之所在。

第5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摘 要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经营中会计核算的特点,及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并提出对策,进而为新环境下的会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会计发生核算 对策

电子商务是依托于互联网,把交易双方的主体信息,通过银行支付、结算手段,进行交易的一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保证了交易双方活动的电子化,促进数据信息的传输。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迅猛发展,已成为企业经营中重要手段之一,而电子商务经营对企业会计发生核算方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研究电子商务经营中会计发生核算方法,这为了解信息时代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电子商务经营环境下会计发生核算的基本特点

会计核算是指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并根据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所经过的步骤和方法。在电子商务之前传统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手工核算,它主要特征是处理环节多而内容较分散,且可以根据企业不同情况采用不同会计核算方法。手工会计核算的信息载体是纸质,是审计线索记录的比较理想的介质,但难以全面复制,且占用空间大、不易保管、查找困难、共享性差,这些缺点使得手工会计核算已经不适宜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受到挑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具有以下特点[1]:

(一)电子商务保证了电子化的信息载体

电子化、网络化是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在传统会计中,会计账簿、凭证、报表等都是纸质的,他们作为信息的载体无法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无纸化”转变,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数据成为经济信息系统中的主要形式。

(二)电子商务在时空上打破了会计核算的限制

电子商务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打破了会计核算的时空阻碍,保证共享资源,能够迅速实时地生成会计报表,做到快速传递会计的信息给企业和个人,方便了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三)电子商务促进会计业务得到实时化的处理

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核算对象发生变化,从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变化为电商活动,把企业业务活动的原始数据被在线输入,输入至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子业务系统,能够做到真正共享信息资源,彻底打破在传统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孤岛现象,会计数据的处理活动也得以顺利进行,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及精确度。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会计发生核算方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前提的影响

会计前提是指对会计资料进行记录、计算、归集、分配和报告等的基本假设前提和制约条件,它是企业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根据,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前提。[2]

1.影响会计主体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主体是能够为其服务的特定组织或者单位,会计主体具有明确的对象,具有明确工作空间范围,这构成了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实体单位,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以后,会计主体虚拟化或是临时经营单位,它们具有灵活性,还未形成固定的形态,还没有达到确定的空间范围。因此,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界定会计主体已经失去意义,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存在重新修正会计主体的问题。

2.影响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顾名思义,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式,被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但是并不存在被破产清算情况。电子商务环境中,为了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服务,众多企业的合作组织构成了会计主体。因此,多变性成为会计主体的主要特点,使得人们无法辨别经营主体能否持续经营。另外,现代企业能够跨越生产、销售各领域进行广泛联合,这样企业进行持续经营就有点名不副实。

3.影响会计分期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方便清算账目,快速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就会把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期间,人为地分割成若干个、均等的会计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电子商务环境中,会计主体存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因此存在无法断定会计主体存续期间的问题,并且很难人为地来划分会计期间。所以,在考核企业业绩和提供会计信息时,会计分期已失去现实存在意义。

4.影响货币计量

采用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一过程就是货币计量。电子商务环境下,经济全球化趋势促使国际贸易发展频繁,各国货币汇率变换较大,客观上对全球性的电子货币提出了要求。在传统会计计量中,那种单一货币计量方式将会被打破,多国货币、电子货币将成为主要的货币计量方式,也就是说电子货币将会代替实物货币,无形的电子货币将会代替实物货币,以此来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二)电子商务影响会计核算范围

基于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从之前单一的生产领域扩张到消费领域,从政府单位到市场企业经营,这就推动了统一、规范竞争的全球性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为了更好服务市场,必须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不仅仅要服务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还要服务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电子商务的不断拓展,也推动了会计市场国际化趋势,全球各国就能在国际化的会计市场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实时的会计商品。国际化的会计市场也促进电子商务进步发展。

三、会计核算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假设

由前文的论述可知,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假设已经被突破,且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因此必须不断修正传统的会计理论,使之跟上电子商务环境,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

(二)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安全

电子商务环境是以电子信息形式保存记录会计凭证,网络环境本身存在一定风险,虚拟化的记录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会计资料被篡改或者被盗取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数据形式的管理,控制储存管理。

总之,电子商务会计核算是会计领域的一个崭新课题,必须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电子商务核算,这样才能不断延展会计的核算能力,提高会计核算的范围,是会计核算真正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鹏.浅谈电子商务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5).

第6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第7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 环境会计;确认;计量

会计要素也被称为财务报表要素,它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只有对会计要素做出科学严格的定义,才能为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环境会计要素是基于会计环境的存在而又服从于环境会计目标的需要而产生的。影响环境会计的经济因素、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以及环境管理的内容决定了企业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环境会计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某一会计主体会产生怎样的环境事项,而环境事项的货币表现形式决定了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而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则构成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支撑点——环境会计要素。

一、环境会计要素的确定

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但主要分为以下4类观点: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二是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收入和环境收益;三是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四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五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境损益。四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二是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三是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损失和环境收益。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1]。

我们认为环境会计“三要素论”不够全面,因为企业的环境活动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导致环境负债。“四要素论”的观点没有考虑环境资源所有者或使用者在企业环境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六要素论”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追求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其可操作性较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对环境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环境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更多的是表现为隐性收入,与企业一般意义上的收入有明显的区别,在确定环境损益时,可以将其与环境支出对比,以评价环境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但如果把环境收入作为一个要素单独核算,在实务中很难操作[1]。依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以及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环境会计的要素确定为五要素,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这样可以使环境会计像传统会计一样进行复式记账。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是指利用确定的货币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等进行复式会计记录,并使之按照环境会计复式记账的账户设置归类核算。然而,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与传统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不同,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企业应承担责任的环境活动有些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关,有些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活动都应当纳入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系统,并保持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兼容;凡是与企业财务活动无关的环境活动,因无法采取确切的货币计量,很难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相互兼容,在现阶段,我们应视其重要性要求,可以编制环境报告书进行披露[2]。

二、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所谓会计确认是把某个项目作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者其他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或列入最终财务报表之中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体现为将经济业务传递的数据利用文字表述和金额归集于账户之中;第二个步骤体现为最终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表述的过程。前者可以认为是初次确认,而后者则是一种再确认。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条件,是会计循环的初始环节;会计确认的对象是会计对象要素,会计确认的归宿是财务会计报表。

美国fasb在第5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5)《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4个基本的确认标准。凡符合4个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这4个基本确认标准为:(1)可定义性。项目要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项目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这4个基本确认标准渐渐为各国所认可和遵循。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它是将涉及环境事项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主要有:(1)可定义性。在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凡是能用货币、指数、实物等计量或是可用文字叙述的信息都属于企业环境会计确认的范围。在具体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各个要素的定义和特征以及文字说明中的包含的内容,将环境事项归集到相应的要素。(2)可计量性。环境事项必须具有可计量性,才能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然而环境会计核算可能会涉及一些非货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已不能适应环境会计计量的需要,鉴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必须建立新的计量方法,以提供环境会计信息。(3)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具体的说来就是要针对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加有用的信息。(4)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有真实可信的依据,其发生与否和金额都要经得起验证,企业环境会计必须如实、完整地反映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事项[3]。

由此可见,环境会计确认的4条基本标准也可以概括为:环境会计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是符合环境会计要素的定义,可靠地加以计量,同时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环境会计的确认最终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环境事项在财务报表表内列报的内容,概括地说环境会计确认是一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根据环境经济业务开设并登记环境会计要素账户;第二个阶段:根据登记的环境会计要素账户编制会计报表并对外披露。

三、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公告中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记列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葛家澍和吴水澎认为:“计量,是指财务会计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并予以确认,使其转换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信息”[4]。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计量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某一项目的实物数量;二是项目的货币表现,即金额。金额取决于两个因素: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一般是货币,包括名义货币和货币的购买力。一般情况下,只要物价变动不达到恶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最近3年累计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 ,一般都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了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特点,因此传统会计一直把历史成本作为其基本的计量属性。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如何对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关键是要在继承传统会计计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会计各要素的特点来建立计量方法的理论。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在建立环境会计计量理论时,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第一,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第二,多元化的计量单位的采用,包括货币计量、指数计量和实物计量等;第三,计量方法的灵活使用等[5]。

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应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环境会计计量模式也应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3个要素。计量对象是指企业产权范围内的资源环境的价值运动,可按照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益、环境费用等环境会计要素进行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单位,即计量尺度,是指对计量对象量化时采用的具体标准。计量单位包括名义货币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环境会计计量一般应采用简便的名义货币计量单位,但对于跨期较长的资源环境项目应采用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因为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事项,我们认为应当采用各种计量方法结合使用,同时用文字、图形等形式在附注中进行详细说明。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应针对环境会计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选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货币计量,包括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折现值等,一般应在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6]。

具体到环境会计,对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体现以下几点:(1)环境会计计量上应以货币单位计量为主,以其他实物量计量为辅。(2)环境会计计量的基础,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清偿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折现值等。(3)采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计量。在环境会计诸要素中,存在着许多模糊现象,如环境资源效用的模糊、环境资源稀缺的模糊等。因此,模糊数学在环境会计的计量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乔石震,乔阳.漫画环境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李军.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研究[j].商业会计:上半月刊,2009(16):18-19.

[4]葛家澍,吴水澎.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索[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

第8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技术落后,工作人员意识薄弱在有关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关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方面主要有四点问题:第一、经营者对企业的财政管理机构在内部设置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虽然我国现在的大多数企业越来越正规,基本每个企业对于公司财政的问题上都很重视,所以设立了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算机构,但是,这些内部的财会机构或者相关部门不是专业的,所聘用的会计人员一般能力低下,素质不高,很多的企业内部会计部门对人员的职责分配不明确或者层次不清楚,这就导致有的会计核算机构在企业中就是一个摆设,部门内的会计人员不能正确全面的对企业进行准确的资产评估和核算,只是一味的重复进行一些没有效率和效果的劳动;第二、财会部门的会计工作者一般素质偏低,专业技能不强。我国目前从事企业财政会计工作的人员,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较少,兼职的财会人员比重较大,而整体上的会计人员具有的学历一般,专业知识技能也不高,这就使得企业内部的财会部门整体的素质水平较低,对于会计核算的技术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严重脱离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时代前进的脚步;第三、企业中没有一套严谨科学的财务报表制度,即使有,也是报表的次数较少。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并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仅仅是在有些编制机构的要求之下才会让负责相关财务资产报表的工作人员制定报表,但次数较少,所以很多企业的编制工作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也就是在年终的时候,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完善,很多环节上存在缺陷,很容易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危机;第四、有些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使得企业财务问题不规范,账目问题有缺陷。当企业内部对财政问题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些工作人员为了图省事而故意简化核算的步骤,缩短核算流程,会计人员也没有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由于这些人为的操作和改动,使得核算的结果不准确,例如账目混乱不清、账本缺失、实际的数据和记录的不相符等,造成企业资本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等。

二、使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想要完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以及它们影响的后果,进而仔细的统筹规划。1.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核算体系我们说的会计管理制度一般包含哪些方面呢?通常来说,第一、对人员岗位的分配,也就是人事职责的调动,每个工作人员需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第二、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招聘时,要严格审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看是否有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应该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第三、在有些工作人员退休或者离岗时,对于新老人员工作的交接问题也应该重视起来,因为这些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直接影响了日后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进而影响力企业的未来发展计划。2.对会计部门有关损益预算方面的政策应该更加规范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是以企业的损益预算为基础的,而规范整个会计政策的基础是企业内部损益一致的会计管理政策。会计政策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1)确认企业成本和消耗费用的政策;(2)确认企业收入以及利润的政策;(3)计算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4)确认企业部分货物存储以及投资行为的政策;(5)计算企业全部资产的贬值政策。3.制定一套周期报告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固定的汇报企业内部的财会部门要起到管理监督的作用,对会计核算部门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并固定进行汇报,如果核算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错误也要及时的分析,从而进行补救和改正,与此同时还要上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的会计周期报告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财会部门有条不紊的工作,保证核算体系的正常进行,以及企业进行预算分析和控制。企业可以自行决定固定汇报的时间和周期,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的情况下,使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结束语

第9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集约化管理;一本账;会计核算;

引 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经历了从政府部门到电力企业的历史演变。财务会计工作见证了从“增减记账法”到“借贷记账法”、从“拨改贷”到“资本金制度”、从“拨算盘”到“计算机”的改革与进步历程,财务会计工作发展迅速。新的经营形势及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呼唤全新的财务管理。

一、会计核算“一本账”的内涵和意义

会计核算“一本账”是一种集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将集团企业财务资源、财务信息、财务活动、财务人员以会计核算流程重组为手段进行集约管理,把集团内部原来按照产权和职能关系设立的多层级多业务的会计核算主体归并为单一的集团会计核算主体,集团及其成员企业所有经济业务都由财务人员直接以集团会计主体在同一账套中进行会计核算,集团及各所属单位通过集团账套数据生成相应地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报表,实现财务报告编制由表抵法向账抵法的转变。它是实现企业所有交易事项、资源控制情况、项目投资情况等等集中于集团总部财务部的一种集中管理模式,通过压缩核算级次提高企业财务信息供给效率,实现财务信息的集约式生产和传递,进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实现集团企业价值最大化。

集中化会计管理要落实到实处,必须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会计集中化管理之后,分行会计部门不再单纯扮演“管理者”角色;处理问题既要满足制度要求,又要善于利用政策,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为网点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转变工作方式,处理好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会计集中化管理之后,分行已经无法寄托依靠支行进行会计管理缓冲,分行会计部门必须改变原来把握大原则的“粗放式”工作方式,更多地采用“落实到细处”的“精细化”工作方式。

三是预防管理真空,处理好管理半径和管理效率的关系。会计集中化管理之后,分行会计部门可能由原来管理十来个支行变为管理上百个网点,管理半径可能超出理想的范围。如果无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可能出现管理真空,或者管理效率低下,对部分网点会计管理频率和力度不足,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二、电网企业“一本账”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一)、电网企业的会计核算“一本账”目标体系定位

会计核算“一本账”立足于建设核算型、管理型、决策型会计信息系统,特别是满足决策支持型功能需求,进而实现整个集团会计信息的集约式生产和使用,真正为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决策,提供决策信息。会计核算“一本账”模式的目标体系应由以下几个维度构成:

1、终极目标是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2、合规性目标即规范企业的业务活动、会计流程和会计行为,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有用性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处理的经济活动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挖掘财务指标的业务动因,加强管理层对企业资源总体情况的了解和控制;

4、效率性目标即提高企业会计程序运作的效率,加强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为公司业务运作提供高效的财务支持。

笔者认为,南方电网主营业务为电力销售,容易实现对下属电网企业的账务数据整合,使得财务系统可以通过会计科目对企业信息进行归集的同时,通过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交集,在账务信息中实现多纬度的业务管理信息,对于电力销售板块可以采用第一种“一本账”的核算模式。而南方电网下属的金融投资、工程施工、发电业务企业,生产业务性质各不相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些业务数据的整合,同时,其账务数据与供电企业的账务数据进行整合的工作量也非常大,购销双方的协同凭证发起方式和收入成本的会计处理政策等都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因此,笔者建议在“一本账”运作初期采用第二种方式,通过网公司统一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的格式,以此为基础进行抵销平台数据的合并抵销,等到南方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在这些企业的业务和流程中实现对接后,才考虑对这些企业的账务数据进行整合。

(二)、电网企业会计核算“一本账”实施步骤

1、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一本账”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实现集团企业整体的核算一体化,统一各成员企业的核算政策,在此基础上提供的集团各成员企业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才具有可比性,才能规范集约化式的财务信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首要的就是统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核算内容具体分类的方法,也为会计报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是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其体系设置反映了本单位所关注的财务信息,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科目提供详细或总括的核算信息。对于集团企业“一本账”,会计科目设置的科学性决定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科目的设计既要区分业务性质,更要区分不同的会计主体,尤其要注意各企业业绩考核等业务管理需求。其次应进行会计核算凭证模板的制定,对于集团公司所有的经济业务制定相应的会计凭证处理方法,指导所属单位进行会计核算,通过会计凭证模板的方式,可以使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流程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样也实现了会计处理结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且增加了经济业务会计结果的可预见性,为“一本账”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实用基础平台。

2、统一业务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一本账”模式的构建本质属性是集团公司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流程重组。因此,在构建“一本账”的整体框架时,首先应对电网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制度规范来保证实现会计“一本账”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决策价值性。与电网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主要有成本费用核算流程、售电核算流程、工程项目建设流程、资产管理核算流程、税金核算流程、资金结算流程等。通过对这些流程的特点、主要关键控制点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梳理,从中找出与会计核算系统相融合的地方,依据会计核算的路径,整合相关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活动,实现财务资源、财务信息、财务活动和财务人员的集中统一,实现流程的重新整合。

3、集中管理企业财务要素资源

集团企业通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企业财务要素资源,会计核算中心是实行会计“一本账”核算后设立的一个中间部门,来负责整个集团业务的会计核算,使得核算业务更加专业化,将事务性的核算工作和管理性的财务工作进行适当地分离,其关键是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人员统一管理,保持独立性,并实现集中核算资料电子化、档案实物资料属地化管理。

集团企业内部结算中心是具体办理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其通常设立于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内,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能有:

(1)核定成员企业日常备用的现金余额;

(2)统一对外筹资资源,确保整个集团的资金需求;

(3)集中管理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并负责将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转账至集团结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的账户;

(4)统一拨付各成员企业因为业务需要而必备的货币资金,并监控资金使用方向;

(5)办理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往来核算,并计算各企业在集团结算中心的现金流入净额,及相关的利息或利息收入。

建立“一本账”会计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会骤然增加,这客观上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当然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并且对财务人员的集中培训与分配也有利于控制相关的稽核和监控风险。实施会计“一本账”核算后,南方电网公司需要对通过母公司财务部对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4、建设“一本账”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从以实现基本会计核算功能为主要目标转变到生成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为主要目标,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业务子系统集成,以全面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为中心,实时、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并提供完善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实施的关键是优化管理模式和重组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