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风险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上市公司若想成功或者走得长远,都少不了提前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制定政策应对危机。财务状况能及时反映出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财务安全是关系到上市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小,说明其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策略与发展战略可行,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市公司进入市场后,面临的财务风险不计其数,只有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合理把控,才能平稳健康地运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亦是如此。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偿还期限以及长短期负债率不合理
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便可以得知作为发展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很多上市公司并不是没有能力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行业来说,尤其是以商品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他们更多看中的是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运营管理本身就很缺乏。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这一细节问题,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没有关注到,尚未认识到其重要性。首先,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一个隐形的问题,它平时在上市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并不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领导常常忽略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把控。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发展将会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其次,财务风险控制属于现代上市公司管理观念的体现,无论是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甚至是公司财务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没有探索出合适的防控方法。就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财务风险的关键。通过wind数据库查询,能够知道多数上市公司的偿债比率虽然较为稳定,但总体上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该上市公司的负债较多,又缺乏有效规划。每个上市公司都会存在负债情况,上市公司负债过多,不仅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管理与财务安全,还会影响上市公司声誉,造成无形中的利益流失。上市公司在债款的偿还期限方面没有统一规划,有的债务偿还时间过长,造成信誉上的缺失。由于上市公司对于生产资金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再加上长期负债率与短期负债率较高,偿还债款不能及时到位,也不及时进行账目明确和更新,造成数据上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转。
(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不科学,盈利渠道过窄
上市公司规模庞大,内部机构纷繁复杂,所以整体的运作管理也存在较大难度。所谓上市公司,有别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方式不同,他可以更好地拓展业务,繁荣经济。上市公司虽然有如此的便利条件,但是其筹资、融资的风险更大,因此,上市公司更应该谨慎制定方案,合理布局。目前,上市公司中拥有投资管理部门还比较少,他们的投资方式在整体上也呈现出高风险的特点。某些公司并没有做到科学投资,尤其是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它的规划不够明确,筹资数额也较大,上市公司本应该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借助政策东风,使业务成为主要的盈利方式,但是目前上市公司盈利更多的是依靠房地产业,而且还拓展了很多其他业务,资金的闲置资本过多,整个上市公司表面上看投资较为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也很多面,但实际上决策不尽合理,甚至盲目投资,导致资金浪费,盈利渠道也过于单一,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三)财务管理存在漏洞,现金流量周转率较慢
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获利,财务是否安全与现金流量速度关系甚密,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现金回流速度过慢,资金流动不畅通的话,将给上市公司发展埋下巨大隐患。目前,上市公司的现金回流速度就不尽如人意,这跟其本身的财务管理政策有关。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与管理制度等硬性客观因素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也起到重要限制作用。现金流量关系到资金是否充足,上市公司在现金流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缺少良好的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首先,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对策与办法,对于资金管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上市公司的自由灵活性,上市公司在财务行为控制方面并没有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缺乏相应的监管与控制。公司账面资金往来不够明确,如此一来,将会误导上市公司的发展走向。此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账目混乱,缺乏有效的制度程序,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核查,不能保证每一笔资金都来往明确,合理使用,拖慢了上市公司变现能力,导致上市公司流动资金非常不充裕,无法更好的配置资源。
(四)赊销比重占据较大,应收账款控制不合理
营运资本管理属于财务风险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能力来看,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不规范的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流动资产管理情况都存在诸多漏洞。上市公司借助股东的资金,本就承担了更多的财务风险,如果营运资本规划不合理,导致资金回流速度过慢,将会造成严重的财务隐患。上市公司在业务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公司赊销比重占比较大,赊销货物这本是一件极其正常的现象,但是却要控制比重。一个上市公司如果赊销比重过大,将会降低其存货变现能力,一旦上市公司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去完成其他项目,将会面临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同时加剧资产负债情况,给上市公司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控制不够合理,由于上市公司业务范围的宽广,依赖“人情”的赊销存货情况较为常见,应收账款管理人员又碍于情面,不能及时收账,导致上市公司资金回流缓慢,甚至出现“烂账”,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控制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体系,合理规划债务偿还期限及长短期负债率
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是上市公司保障财务安全、促进上市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上市公司尤其应该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以便科学决策,降低上市公司内部损耗,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效率。首先上市公司需要树立规则意识,然后制定严格的把控规章,用具体细则规范员工,完全透明、公开、公正,并且按照规章制度来具体实施,严格按照程序来执行,谨防相互推诿的现象。无论是上市公司内部还是上市公司间的合作,都要清楚明确的制定财务报表,明确记录,科学管控,做好资金安排。其次,上市公司还要合理规划债务偿还期限以及长短期负债率,合理安排、处理好上市公司负债情况,做好控制,合理规划好上市公司长短期负债率,并及时追还赊销债款,增加上市公司收入,及时还清债务,增强信誉。
(二)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盈利渠道多元化
上市公司要增强财务管理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让很多上市公司和决策者大伤脑筋的事情。除了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并实时创新以外,上市公司还应该注意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程序明确,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构建起上市公司综合信息框架,完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严格按照财务流程审核合作者与竞争者的相关信息,合理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应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加强监督与防控,构建起财务信息系统,从而为上市公司发展制定财务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当上市公司完成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程序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评估主营业务比重,多元化投资的同时,明确上市公司的支柱性业务,增加盈利可能,丰富盈利渠道。上市公司应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借助国家资金为自身谋求发展,构建合理的决策模型,谨慎投资,多元化处理财务问题。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多元化投资,正确评估投资风险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要考虑财务风险,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将风险分散,增加盈利渠道,让上市公司财务更加安全。
(三)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加快现金回流速度
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是上市公司应对财务危机最为基本的条件。一个大型上市公司,内部运作纷繁复杂,成熟的管理模式才能保障其有条不紊地运行。目前,国内的很多上市公司,不局限在上市公司中,几乎都缺少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这已经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所以,上市公司首先应该树立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然后才能去改革和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在现代上市公司管理的观念中,防患于未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相比较其他行业,该行业的公司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较少,因此,需要上市公司自行摸索与创新。上市公司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财务能力,优化整合上市公司财务环境,做到权责分明,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前制定好财务政策。科学规划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保障资金规范运转,增加上市公司资金回流速度,保障流动资金充分,账款及时更新,实时记录。谨慎考虑举债方式和资金类别,及时变现,加快现金的流动速度,提升盈利,评估出最适合本公司的财务政策。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让公司账目一目了然,公开透明。如此一来,倘若出现财务危机,上市公司也能够及时发现,并适时做出调整,从而帮助上市公司正常运转。
(四)加强营运资本监管和人员管理,合理控制应收账款
一个上市公司发展的长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能力,而且与自身工作人员团队的专业素质有很大关系。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团队是上市公司必不可少的,必须提升人员素质,并且加强营运资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说到底是财务人员在进行管控,只有他们的专业水平到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才能有保证。上市公司应该高度重视打造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为其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这样他们的财务工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沈海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探讨[J].中外上市公司家,2020(14):48-49.
[2]陈薇,谭润琳,王子莹,李伟静,侯婉婷,苏雅哲.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营销界,2020(13):112-113.
[3]谢丽梅.金融危机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分析[J].纳税,2019,13(36):128.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薄弱环节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而不可能完全消除。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整个宏观经济体的运行环境,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管理系统不能适应这些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但由于没有系统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应对,结果仍然无法达到风险防范和规避的效果。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清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产管理及资金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往往缺乏详尽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决策程序走过场,缺乏民主,导致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树立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形成预警系统。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消极情况的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风险的态度,管理者应把企业的风险控制理论贯穿于全员,形成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注重风险防范的实效,提高风险防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注重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控制与制约。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防范并化解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管理运作系统的过程控制,有效发挥自身制约机制作用。内控制约机制在企业管理运作中不可或缺,是防范内外风险发生的必要措施。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具体的财务处理,还是巨额金融投资业务的运作,都要有效建立起相应的控制与制约机制,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划分、职权分配、运转程序、内外管理、复核审批等工作中的过程控制和制约环节。这里既包括以对外防范风险为目的的控制环节的设计与运作,也包括以杜绝内部风险隐患为目标的各流转环节的监管审批程序。 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执行。在现实运作中,要切实注重各个控制环节、各项控制措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不相容职责的合理分离上、在内部监控的力量和力度上、在控制内容范围及质量的要求上应真正符合内控制约的需要,起到实质作用。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目标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二者一个是动态控制,一个是静态控制,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要结合运作,使其相辅相成。这样既能保证效率效果,又能有效发挥控制作用,规避风险。
3、科学进行投资决策,积极防范投资风险。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都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管理中的决策风险,企业必须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有效进行可行性研究,全面、真实、客观地考虑、分析与衡量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可能获得的利益,又要兼顾风险,综合运用概率分析法、风险决策法、弹性预算法等方法和模型,进行有效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进行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切忌主观臆断、盲目乐观。只有在充分研究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会有效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保证在发生重大意外时能够有效应对,从而避免决策风险造成的巨大损失。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120-02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技术不断革新逐渐打破了市场壁垒,中小企业正在面临着同行业之间以及国际市场中的挑战与竞争。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变革之中获得机遇,中小企业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加之自身原有的产品优势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自身的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实现中小企业跨越性的发展。但是,无论是在何种经济环境中,风险都是存在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一帆风顺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清楚自身企业如何防范财务管理的风险。中小企业有很大一部分还属于传统的手工作坊,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很难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控制与预测风险,从而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除此之外,财务管理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与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控制风险,更好的防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特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事实上是一种微观经济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中小企业在进行理财等经济活动时,是现阶段中小企业面临中比较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以往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能否用货币资金来偿还企业的债务具有不确定性,而财务管理风险的大小则是由偿债能力以及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来决定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不确定性较强,很容易使中小企业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形成较大的差异,因此而增加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是中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运动,存在于一定的价值规律之中,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原因决定了其客观性的特征,财务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也较为客观,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运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手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市场环境而产生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就要求相关管理者要深入了解自身的中小企业,不断对其进行科学的观察、必要的分析与比较以及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相关规律,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且有些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对其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还比较浅显,由此导致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不一定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就会发生,有些时候有一定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会预测到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是缺乏相关的补救措施,使中小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不确定性还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不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管理很可能导致中小企业经营不善而倒闭。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相对性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种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与相关政策而进行变化。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中,有时候风险越高收益也越大,财务管理的风险与企业的收益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转化,帮助企业扩大收益。因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所以中小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较高时,企业的管理者要想要一些对策降低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如果可能还要将风险转化为收益,帮助企业更快的发展。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复杂性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较为复杂,首先,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涉及产品的种类较为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次,中小企业受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外界经济环境对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财务管理的风险较为复杂;最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引起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不够合理
现阶段,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资本主义的市场也处在初级阶段,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破坏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结构,增加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没有对我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勘察,而且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混乱,财务管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给中小企业的稳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很可能增加企业的负债,降低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给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另外,中小企业的经营以及资金的轮转运用都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所以一旦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任何问题就会危及到企业的资金安全,使企业无法偿还某些债务。中小企业在贷款时常常会有另外一些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因此,在某些经营出现问题的中小企业中出现负债的问题就会连累到担保企业的经营,使中小企业的负债转移为担保企业的负债,很可能造成资金短缺或者是断绝资金链的现象,从而造成种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二)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较少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就是流动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减缓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多中小企业的存货占据了流动资产中的很大比例,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内部存货量过大,影响了存货的流动性,使得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流动资金,提高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如果中小企业长期积压着大量的存货,市场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存货的价值量容易发生变化,使这些存货无法卖出当时的价格,导致企业在不知不觉中损失了一大笔资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逐步显现。除此之外,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部门设置不够合理,相关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企业的资金短缺,引发财务管理的风险。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会使很多中小企业在产品售出之后无法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资金,相反,债权人长期使用这笔资金给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并且还降低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在增加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同时降低了经济效益。
(三)中小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外部环境的压力常常会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国际经济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给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中有许多因素都是预测不到的,中小企业在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也无法对这些因素形成的风险进行控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我国税收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中小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的忽高忽低、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的更新、国家货币对外的升值与贬值以及我国进出口政策的调整等等,这些因素都是中小企业无法进行预测与控制的,然而这些因素都关系着每个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如果一旦发生意外或者是一些不好的影响,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中小企业面临倒闭与被吞并的命运。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的一些领导者与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无法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规避财务管理风险的方法,无法达到控制与防范风险的目的,相反,由于领导者与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风险缺乏充足的认识,忽视其重要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使得企业很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破产等。
三、防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财务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
要想防范中小企业财务的管理风险,就要完善财务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其中领导者与管理者作用极大,因为中小企业家族式企业比较多,财务管理工作大多数是由管理者一人承担,而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也是依靠财务管理工作来达到目标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是管理者就是与管理者较为亲密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所以,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是防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举措。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并且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还要定期向企业的其他员工宣传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知识。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以此来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尽量减少企业内部发生的财务管理风险,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要完善财务管理的结构,相关管理者要制定与财务管理有关的管理制度,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机制,不断对财务管理的结构进行完善,使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中小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财务管理的风险。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的回收,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减弱,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这个问题,对应收账款回收的问题加以管理,从而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首先,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对自己企业的每个客户做出认真的信用评价,按等级划分,并且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以及每个客户的信用程度为其提供不同的销售方式,以此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应收账款的顺利回收;其次,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科学的进行资金结算工作,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制定不同的资金结算时间,对于一些信用评价等级较高的客户可以放宽一些时间上的限制,给其多一些时间来偿还企业的应收账款,而对于一些信用评价等级较低的客户要及时的进行应收账款的回收,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其偿还债款,并且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及时的追回应收账款,避免企业的资金被其他人长期利用,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建立合理的催债机制,利用该机制来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加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产生因素的分析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产生因素的分析,对症下药,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推动中小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的因素越来越多,从经济的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小企业要想有效的防范财务管理的风险就要对企业的利益分配以及投资等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还要时刻关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更新,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维持企业稳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常琳,王欣兰.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4(6):154-155
[2]刘海娟.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中国商贸,2014(26):48-49
[3]孙舒然.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与防范[J].商场现代化,2014(30):174
一、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概述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各种复杂的经济都在发生,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很多企业的管理和领导者也逐渐明白企业运营的风险问题,同时致力于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企业的安全快速运转,无疑是与其内控管理体系息息相关的,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已经不例外地变成了企业工作体系中的一大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全面管理生产运作的一大对象。企业在长期运营中,必然需要有大笔的流动资金做支撑。而对这些资金的流通和交易情况的管理,是关乎企业经济收益大小、资金使用效率高低、资金流通安全程度的关键。财务风险的概念在于,企业在长期的生产运营环节,所面临的项目投资与利益回收情况,既得经济收益的分配等等工作中遇到的系列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所预期的发展目的在不良影响下,很可能难以完成本来所设置出的标准。
二、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经济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是生活状态,对利益的盲目追求也是常规,追求利益便是企业的存在目标。可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企业必须加强对风险抵御的能力,其中企业的内控制度关系是核心。然而,还有多少企业具有高超、不可撼动的内部的财务控制水平,用以保证企业的安全性。相反,管理经验不靠前,粗放的管理模式,这些不乏遍地的漏洞,正铁铮铮地反映出内部财务控制这个概念在被企业误解。
(二)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内控管理体系不全
很多企业和公司中隐藏着一大片没有财务风险意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意识不加强,职业道德不高,原则不被坚守,这会使整个公司的整体运行情况都被危害。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为了达到良好的内控效果,便需从制度入手,经过科学严密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来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团队结构,减少在前期设想和方案拟定工程中的失误和不科学之处。此外,需要加强其后期的监督控制,如果没有建设合理合法的管理体制对企业进行内控管理的监督,那么开展内控工作便没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往往也是许多企业容易轻视的部分,从实际效果上看,这弱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单位和工作的作用,由此增加了企业运行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管理
正是由于缺乏财务意识和严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公司财务风险问题漏洞百出。因此,公司必须提健全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设置原始记录机制,该制度的设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现原始记录不精确的情况。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章程上的指示,加强对公司的原始记录机制的优化。内部牵制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督促财务人员相互间保持高度密切和协调的配合本事,相关部门和人员间的互相审查、监控、约束都可以避免有严重失误、舞弊等不断行为举止的现象出现。当然在明确和完善相关方法及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基本资料的准确度和真实性问题,只有安全的资料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帮助,在此环节,定额管理机制尤其关键,这之中还包括了领导与管理相联系的分版块,这类工作的正确执行是各企业需要强化的定额按期结束、测算顺利开展的后盾。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
作为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企业,要做出一定的决策、签订一个比较重大的合同,是一件常见而基础的事情。但是,就在这些常见的工作中,不仅要看到潜藏其中的经济收益高低,也要注意好风险的大小。第一步,便是深刻认识到其中必然有财务风险,以此为意识指导,以防冒进大意。其次,是注意参与该项目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问题,这些人员必须有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工作技巧。尤其是,在工作中要抱着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严查会计信息,反复核对,以免出现疏漏或误差。当然,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一套科学的培训制度,以会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工作素质为培训重点,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增强企业管理者决策水平
企业中专业的决策部门及其核心组成和工作人员的作用,就如同关键的舵手所起的作用,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甚至决定了企业的前进走势和项目运营前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严格思考所谓的宏观环境具体有何运转机制,以此提高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力。同时,企业必须建设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增强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使财务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合理的规则的监督之下,使财务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部分都得到有力的保障和持久的稳定运转。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类型
1.财务筹资风险。
医院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更新换代医疗设备,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往往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资金。这就会产生筹资风险。筹资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当筹资产生的利润大于债息率时,带来的是收益增长的效应,反之就是收益减少的财务风险。
2.财务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医院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医院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不得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先进医疗设备,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设备采购和项目建设缺乏财务专业人员参与可行性论证,导致可行性报告中的经济效益分析缺乏专业性和可靠性,极易引发投资风险。
3.财务经营风险。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医院在经营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财务风险:(1)应收帐款变现风险。(2)医疗纠纷赔偿风险。(3)重大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4)存货管理风险。(5)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风险等。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医院不可能消除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措施将财务风险对医院的危害降到最低。充分认识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
1.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医院仍然实行传统的经验性管理,习惯于行政指挥,轻视内部控制,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2)医院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医院现有财务人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而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和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医院会着重于培养临床一线人员,而忽略了加强财务人员的后续培养。
2.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医院之外,但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风险。如国家实行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就加大了医院的欠费风险。(2)利率风险。医院未能充分考虑自身偿债能力,在不适当的时间用不适当的筹资方式筹集了资金,使医院支付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资本成本而蒙受经济损失。(3)信用风险。主要指交易双方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合同造成的财务风险。(4)法律合同风险。指由于合同本身不细致、不明确、不合法等原因造成合同不能执行引起的财务风险。
三、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医院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因此要求医院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其次要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正确的预期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消减可能遭受的损失。控制医院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风险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差是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医院必须树立职工的风险意识。只有树立风险意识,医院才能主动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医院领导层应认真分析医院的经营环境,明确医院财务风险的容忍度,并制定医院风险管理政策。
2.实施稳健的财务融资策略。
在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下,医院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可通过适度融资来推进医院发展,但是也不能盲目融资,必须实施稳健的财务融资策略。通过对比过去各个时期的财务数据,同时预测未来5年医院的发展状况,确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最佳融资方案。同时要对按期偿还债务性筹资及利息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防止信用危机的出现、财务风险的恶化及财务困难的加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融资过程的各个方面。
3.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既立足于会计又不局限于会计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程序及动态改进过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当遵循合法性、有效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适时性等原则。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要改变家长制管理模式,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运作的工作流程。
4.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主要是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关,企业财务管理得当,财务风险便会得到抑制;否则,财务风险便会不期而至。
(二)危害性。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致使危机爆发,轻者企业资信等级下降,部分或全部丧失融资能力;重者则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三)与负债经营有关。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若企业没有债务,经营的资金全靠出资人投入,则不会出现财务风险。
(四)与企业发展有关。一般而言,企业举债的目的一是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对外投资,向多元化发展,以期分散经营风险。如果企业只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则不会出现财务风险。
(五)与资产结构有关。企业资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及其他资产。如果企业资产的结构
不合理,流动资产比例过低,债务到期时不能偿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风险从财务管理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和外汇风险。
(一)筹资风险。企业的筹资渠道有两种:一是借入的资金,二是所有者的投资。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的存在;二是资金调度的不合理性,资金合理调度可以相对节约资金占用,使其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若资金调度不合理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三是汇率风险,企业介入外币进行筹资活动,如果归还时,该种外币汇率下降,就会产生汇兑收益;反之,就会产生汇兑损失。
(二)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投资的市场收益率偏离期望市场收益率的程度越小,则该企业投资的风险越小;反之风险则越大。投资风险一般又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多样化投资所不能分散的那一部分风险。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成正比,投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
(三)现金流量风险。现金流量风险是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不错的收益并不能表示销货款已经收到、利润已经可以用于支付,企业若债务规模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就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遭受严重损害。流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国内外因流动资金不足而经营失败的企业并不少见。
(四)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外汇业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监控指标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监控:
(一)资产变现能力比率。常用的资产变现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等。一般而言,流动比率越高,对企业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就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速动比率反映企业存货不能正常变现或不期望以存货偿还债务时,以短期内可以变现的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速动比率更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比率对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意义并不大,因此并不常用。
(二)负债管理比率。负债管理比率反映企业采取负债融资的程度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负债管理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和固定费用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资产总额对企业负债的保障程度,属于从资本结构角度反映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的指标。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高,则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但企业经营形式比较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利息赚取倍数揭示了企业收益对企业债务的保证程度,也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三)资产管理比率。资产管理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用资产周转速度表示。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等。一般来讲,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企业短期偿债的能力也就越强。
(四)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企业现金流量充裕而且现金净流量与短期债务之比越高,说明企业用现金净流量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状况就越好;反之,就说明企业支付当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量比率主要包括充足性比率,如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现金满足投资比率等,以及效率性比率,如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现金营运指数等等。
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一)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法。企业需要按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风险规避方法,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常见的风险规避方法有:完全规避法、分散投资法、转移风险法等等。
1、完全规避法。一种较为极端的方法,也是最彻底的处理方法。即企业为了避免某一种投资风险,干脆不进行这种投资。但这样做的局限性很大,因为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商业活动总是遵守着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规律,想要获得高的报酬就必须承担高的风险,否则就只能取得市场的平均报酬。而且采用这种方法有时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规避成本,即使成本不大,总是规避风险,不参与市场竞争也势必阻碍企业的发展。
2、分散投资法。马可维茨曾经说过“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充分体现了分散投资的原则。投资分散化原则的理论依据是组合投资理论,马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若干种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股票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其风险要小于这些股票的加权平均风险,所以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风险。风险分散体现在企业多元化经营,它是指一家企业多角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
3、风险转移法。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卖给商业部门,将一些特殊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缴纳保险费。
(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财务风险。
2、保持企业资产良好的流动性。加速存货的周转,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期,控制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比例,时刻保持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偿债能力。此外,企业必须权衡利弊得失,以合理的方式取得流动性资产,即通过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搭配和筹资能力的合理应用,以最低的成本避免由于流动资金短缺和流动资金过剩而招致的损失。
3、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规避财务风险。首先,应建立资本积累的约束机制,不断充实资本;其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负债规模;最后,预测负债筹资的使用效果,优化债务结构。
一、创新与改进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流程
战略预算管理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激烈下使用很是广泛,然而,一般企业中就预算管理流程呈现的是扁平型,即:以战略为目标单向的拓宽,纵度不够,很容易造成信息的不流畅,进而使得战略预算管理达不到目标的实现。风险防范是不确定的且没有明显目标性的,扁平型的预算管理模式不能强化信息的衔接性,很容易造成信息的孤立。对此,笔者认为,应创新、改进企业的战略预算管理流程,拓宽其纵深度,以网络状、滚动式的模式进行。即:
将企业分为四个层面:战略管理层面、预算管理层面、信息技术层面、业务运营层面。进而细化这四个层面的流程:
战略管理层面: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目标的分解战略目标的实施战略评估与调整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循环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和财务风险防范。
由战略管理层面的循环、滚动预测指向预算管理层面,其中预算管理层面则是围绕企业绩效目标进行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预算调整预算目标的确定……
信息技术层面:企业使用的ERP系统、OA系统、互联网等信息管理工具为预算管理层面的预算考评以及预算执行服务。
业务运营层面:这个层面涉及到的采购、库存、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分销、售后等内容都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体现。
这样,层面之间以及各个层面涉及到的内容流程都以网状和滚动式的模式出现,能够促使战略预算管理与企业各个环节之间衔接的有效性,提升了企业综合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等,为财务风险的防范奠定有效基础。
二、整合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业务
战略预算管理本身的实施需要与企业的目标、企业的资源配置等相融合的。它的有效实现需要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所有的资源进行无缝连接,有机结合。尤其,在多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风险不确定性、没有规律性等等,不得不借助外力来进行防御工作,而战略预算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能够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及时的信息,进而降低风险性。传统的预算管理只是单一的将重心放在企业的业务计划管理,从而忽略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会计核算等内容。对此,笔者认为企业应将相关的企业资源:业务运营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与战略管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强化企业整体系统的对接无缝,凸显战略预算管理的战略指导作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相关范畴,战略预算管理与企业整体系统的整合模式具体如下:
战略层战略决策与管理、战略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管理、决策支持与商务智能
管理层绩效监控与预警、财务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计划与质检管理
业务层产品设计、材料采购与库存管理、质检控制、市场影响与企业渠道管理
这样,将战略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技术集成与整合,同时也是基于企业资源技术之上与战略预算管理集成与整合,实现双向的互动,动态的提供信息,强化决策的正确性,最终降低财务风险。
三、配置个性化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体系
战略预算管理流程具有共同性,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又是不同的,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发展战略方针和渠道方式,如:以玻璃厂为例,每个企业涉及的业务维度不同、销售渠道不同、卖给的客户以及收款方式等等都有着不同性;还有企业的预算编制,有的则采用年度预算,月度滚动,有的则采取的是年中预算编制,周期滚动的形式等等。因此,在实际的运用战略预算管理时,应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配置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个性化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为出发点,以河北某一集团性企业为例,具体战略预算管理模式设置如下:
第一,对战略预算的业务维度进行设置。业务维度主要设计销售渠道、销售结款方式、预算编制,其中预算编制该企业采取的是半年度预算、半个月(一周期)滚动,每天信息提交系统的方式,这样,集团总部的决策层能够通过财务技术系统观看每个子公司的业务和预算情况,诸如:销售收入、现金流等等信息。同时,通过这些数据信息,集团的核心负责人可以通过预算系统来更好的做出数据性的分析,及时调整战略方针和目标,降低财务风险性。
一、内控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内控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出于保证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运行的目的,而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审慎性、资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企业内部其他管理板块进行监督管控的活动。其内容主要有风险评估、财务控制、内部环境管理等。根据企业侧重点不同,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也会有所变化。一个完备的内控管理流程,可以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销售信息、管理信息等,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企业管理体系。
二、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性财务风险
根据笔者自身所曾发展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展规划及行业形势发展,发现企业所存在的一些内控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潜在性财务风险。
(一)存在的内控管理问题
首先,管理层对内控管理不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艺术上的理念都在不断更新,但是很多企业管理层都具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注重外部市场的占有比率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而管理层的理念很容易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直接会导致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组织框架不健全,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利用不到位。企业的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工作,没有实质工作内容。
其次,企业内控制度执行脱离实际。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虽然会制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就决定了内控制度执行会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情况。从而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离不开落实,企业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没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这样就不能够有效促进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也就是说,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不执行是同一个结果,这就会使企业内控管理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总而言之,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都流于表象,脱离企业实际,因而不能够给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应起的管控作用。
再者,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认识错误。我国的企业管理文化还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不能完全意识到一个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纯粹的将获得大额经济利益作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及企业发展水平指标,根本不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对于企业,并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企业设立内控管理制度和执行管理只是为了企业形式工作,这样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做法制约了内控管理在企业内部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两类财务风险,外部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政策变化、市场导向和市场环境的改变、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势变动。而内部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制造业企业一味的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做容易使企业发生生产产品积压,销售跟不上生产的现象。存货的大量增加不仅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也增加了人力成本负担。我们也注意到,不少制造业企业本身的资金能力并不能支撑起多条生产线的投产,那么债务融资就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融资手段,而融资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可靠的内控管理,企业不能对自身的融资水平有清晰的认知,很有可能会在融资的时候出现一些企业不可掌控的财务风险,比如融资过多致使资金浪费,导致企业负债过重等。
其次,制造业企业的销售人员只以销售产品为目的,应收账款回收这方面的工作较为欠缺,企业经常身处产品已销售,货款收不回,资金跟不上,经营出问题的局面。应收账款的大量积压,一方面是增加了企业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时刻面临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而这两种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企业内控管理问题的解决及潜在财务风险的应对
(一)企业内控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分析的本企业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解决建议: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内控管理制度的认识,加强内控管理环境的建设,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积极主动的创造内控环境。
其次,企业应该要建立一个严格、规范的内控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进行合理内控工作的必备前提,而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也为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在内控管理制度部分甚至完全没有得到执行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潜在性的财务风险,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些风险,就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财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存货管理方面。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企业性质,存货构成财务管理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分为产成品、在产品、在途物资三大类,由于实际销售情况是不可控的,企业常有可能面临存货亏损,这是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建立起存货在企业年度预算中占用资金比、库龄统计、存货周转速度、迟滞结算与库房盘点误差等内控指标,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的存货管理问题。
应收账款和企业债务融资方面。企业应积极的采取措施防范资金风险,企业的资金风险有很多种类,常见的资金风险有资金的安全风险比如企业债务融资和资金的回收风险比如应收账款回收。企业应对资金的投放、回收、债务融资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财务风险评估,做出财务及管理上的可行性报告分析,以期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或遭受损失。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投标的财务风险
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奉行低价中标原则,为了揽到工程,不惜以低于自身实力的价格承揽工程,甚至带资施工。这样的非理性做法,往往导致工程利润率低下或是亏损,进而引发一系列财务风险,如履约风险、支付风险,最终可能导致诉讼风险,致使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和信誉危机。
2.合同中的财务风险
当前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招投标的激烈竞争,直接导致企业面临着施工质量问题、工程拖欠款问题、材料价格问题等,这些都与合同的履行密切相关。一些业主单位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承揽工程的心理,在合同签订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例如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或者收取不合理工程保证金等,可能会使施工企业在合同一签订时,就面临着亏损的风险,在工程承接初期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合同风险中还存在着客观的,不受人为控制的财务风险。这些客观风险是由法律法规、合同条件及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都无法回避的。处理客观的合同风险,就需要企业具有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使合同风险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
3.成本管控中的财务风险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能否实行全面成本控制,能否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成本控制,能否对工程实体的人、料、机等施工现场直接费用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控制,能否对施工项目间接费用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进行核算与控制,能否制定出费用成本开支计划并严格执行,都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产生重大影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无论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
4.工程竣工结算的财务风险
在施工项目竣工后,需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结算,而一些施工项目,由于业主或设计等原因,导致工程的变更等不能及时批复,造成项目的决算滞后。在项目的后期阶段,业主资金不足也加大了施工企业及时回收工程结算尾款的难度,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1.建立投标风险控制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在投标过程中,应当对大量垫资的工程不能揽,对业主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能揽,对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能揽,即坚持“三不揽”原则。建筑施工企业在对投标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后,应当对招标文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对本企业施工机械设备水平、劳动力状况以及机械设备不足时的市场租赁价格进行市场调研,同时还需要考虑当地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然后再决定是否投标以及以何种标价投标。以上工作都做好后,需要严格测算工程造价,组织专业人员对标书进行精心编制,并应当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对标书进行评审,尤其需要对报价进行审核,不得出现报价低于成本的现象。
2.完善合同签订评审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很多分公司没有配备自己的法律顾问,不可能签订每个合同都要求上级公司参加,合同签订工作多是由不专业的人士来担当,导致合同风险较大,因此应当完善合同签订评审,重视“补充协议”。为了有效防范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把好合同签订关,需要对那些不合法的、失公平的、低于成本价的、未经审查的以及不符合投标程序的合同坚决不签,这样就能够及早发现合同中的风险,于此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其不管不问,需要时刻关注合同中的“补充协议”,尤其是大型主材、工程款的拨付、工程质保金的比例、税金缴纳、工程量的增减等。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评审制度。为了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各企业相关部门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科学、合理评估,把合同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再者,应当转移控制风险,重视分包合同的签订。最后,为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当积极争取运用合同自身具有的保证性条款,可以说,这是合同的最后一道防线。
3.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做好施工项目过程控制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首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等,考虑合同的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降低施工成本;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管理机制,对施工材料的采购、入库、管理、出库、耗用等都严格把关,做到有计划的采购材料、管理材料,防止材料浪费现象发生。在材料采购过程中,秉承“质量好、价格低、运距短”的原则,减少采购过程中的非正常损耗;第三,在施工企业中推行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设置成本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横向到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不同施工部门,纵向到施工准备、主体施工、工程收尾等施工各个阶段,将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并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个人,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责任成本分解的过程不仅是增收节支而且是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的过程。
4.及时办理工程竣工结算,降低欠款风险
施工工程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后,应当及时向业主办理竣工结算手续:首先,基于业主单位在施工后期常常因为资金不足而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企业在按照施工图纸完成施工后,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施工竣工决算,并按照合同要求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或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条款办理工程结算等,保证工程款项能够及时回收,降低资金回收风险;其次,合同的索赔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索赔是施工企业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合情合理的签证认可行为,是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内容。施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索赔工作,注重索赔的实质与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合同内容之外的如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导致的工程变更,施工企业应当提供充足的相关的证据,认真分析变更行为,提出索赔申请,追补损失;第三,在工程项目的保修期内,项目部应当以项目的实际工程量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护和维修费用,制定保修计划,作为保修费用控制的依据,并严格执行,尽量节约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强化财务约束,规避财务风险,这是一项既艰巨又严峻的工作。施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必须紧扣时代和企业的发展脉搏,通过资本运营,优化资金,加大欠款回收力度,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积极规避财务风险,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贾增杰.浅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重点[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