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 主体 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91-01
特色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积累知识,开阔视野,世界认知、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发挥着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然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制约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现有的阅读教学进行改进,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因此,如何对现有的阅读教学进行改进,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商榷和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特色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培养是学生前进的内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更好地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说,初中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名言警旬、俗语、寓言故事,通过创设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同学互相进行阅读、朗读,赏析诗歌。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和书本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和作者之间对话的一种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点,充分了解语文阅读的内涵和目的,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学好语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应该将和作者背道而驰的观点勇敢地提出来,并且说出自己和其不同想法的原因和感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的感悟是不同的,无论是中心思想还是一字一句,我们都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感悟和领悟,应该本着个性化的发展和阅读,进行评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和作者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融,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当代的优秀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真正的帮助学生合理的提高阅读能力。
2 学生主体,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是因“学”而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闪耀人性光辉。我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为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的切入点,寻找着进入文本的最快捷的方法,而把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冷落一旁。于是课堂上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的共同话题,呆滞沉寂的课堂便一次次地重演。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情感积淀,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从学生的心灵起航。并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自主质疑、积极探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上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争论。实际上,对于在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已有多年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语文应是他们最乐于自主学习、也是最易自主学习并引发共鸣,积极进行思考、探究的一门课程。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力图给予帮助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点、难点。所以,课堂有必要安排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然后组织学生对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感悟、合作探究。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成为创新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认真思考并给学生创设激活其思维的环境、条件。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训练题,促使学生调动其创新因子,积极地参与学习、训练的过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才会主动去阅读,才能真正的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3 注重阅读积累
关键词: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20-01
1."人的诞生不只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过程
生命的目标在于完全诞生,可悲剧却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达到这种诞生。活着就是每一分钟都在诞生,一旦诞生停止,死亡也就来临。"人必须学习,人不仅仅是躯体、身体,更是鲜活的人,人的诞生必须以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并以促进新的、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的生成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部联系,以区别现有发展水平。可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是在追求平衡与不平衡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螺旋上升和产生质变。最近发展区使人产生认知困惑,打破已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人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对教学而言,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学生很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相异构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显出来。最近发展区理论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维果茨基首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并作了最基础精辟的阐述,为他的后继者们留下了在课堂中运用他的心理研究成果的珍贵遗产。同样,最近发展区理论也给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以深深的启示。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他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阅读是吸收书面语言所传输的意义信息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只有学生能动的参与,文章才会有意义。
其次要正确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因此,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1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的阅读期待、解读方式以及接受水准进行动态的评估。动态评估就是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评估,也就是说,对儿童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已有的、已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就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学生的阅读期待、读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适时作出准确的评价。
1.2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任务适应并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的发展。阅读先结构就是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前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其合理的组织状态。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语文教师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不但要适应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的发展,还要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阅读状态。
1.3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阅读,但必须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持。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对文章的感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期待、阅读先结构,并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准等知识去独立自主创造性的阅读,去填补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1.4 在阅读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500多年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首创。维果茨基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更加细致地考察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不能只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有所超前并密切关注其最近发展因即学生潜能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潜在的、高水平的发展,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第四要倡导合作阅读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映-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其中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认知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影响中,儿童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交往会直接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最后要变革阅读教学评价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儿童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其已有的、已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动态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阅读能力是个体对自我的阅读活动进程及方式进行稳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现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采取的静态评价,就是不管学生的阅读水平、先在的阅读理解前结构的差异等等,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忽视个性。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即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获得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评价。
2.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启示
随着我国阅读教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理论也必将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厚,为未来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及其改革提供更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龚浩然.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
[4]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交易阅读模式 中职生 阅读能力
0 引言
阅读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整个外语学习的成败。虽然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阅读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来源于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解释;通过教师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思考。二是目前中职生的阅读问题相当严重,阅读习惯差;很少在英语阅读中应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为了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文旨在研究交易阅读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涵义,并尝试交易阅读模式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中职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1 交易阅读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教学尝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阅读过程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对书面语言进行机械、简单的译码过程。对阅读过程的解释主要有自下而上观,自上而下观和相互作用—补偿观。后来图式理论的发展进一步阐述了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对阅读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二语和外语读者的语言知识是造成阅读理解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蔡兰珍,2001)。为此,鲁梅尔哈特等提出了交互阅读模式理论。交互阅读模式理论是解释阅读理解过程比较全面的理论框架,但是它把课文和读者当时的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割开了,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局限性。
70年代末,Rosenblat等提出了“交易阅读模式”(Transac- tional Model of Reading)。“交易”一词暗示读者的文本与作者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差异(Rosenblatt, 1989)。在描述交易阅读模式时,Rosenblatt提出,人们是在“美学”(aesthetic)和“回应”(efferent)这两个立场的连续体中阅读。在美学的交易中, 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快乐。在回应的交易中, 读者的关注在于从文本上取得的信息。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义,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义。罗森布莱特交易阅读模式的研究是在一语学习环境中进行的。但是一语和二语有密切的联系,外语教师不仅要了解二语或外语阅读理论和实践,而且要吸收一语阅读理论的精华进行外语阅读的教学和评估。国内许多教师更多应用图式理论、语篇分析、阅读教学策略等指导阅读教学,而国外专家也提倡用交易阅读模式进行第二语言阅读教学。笔者在本校一年段挑选两个平行班,幼教班、财会班各22人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就交易阅读模式能否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为期19周的教学尝试,采取问卷调查和前后测评来检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实验产生的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研究初步表明: 交易阅读模式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对培养中职生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相关的阅读策略。
2 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009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英语》基础模块对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找出细节信息;能根据文章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拓展模块对阅读的较高要求是“能理解一般文章的篇章结构;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阅读是交易﹑意义建构的过程。罗森布莱特的交易阅读模式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它强调课堂环境的重要,强调读者的积极参与。
2.1 阅读教学的定位
在交易阅读模式下,我们把英语阅读教学看作是获取信息、审美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预测、推论,不仅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作者的心灵世界,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得到拓展。有了对交易阅读模式的把握,教师对阅读课的设计便可以有的放矢,将阅读材料和阅读目标转化为审美对象,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尝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英语阅读活动不再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师生角色定位
Rosenblatt强调阅读文学首先应重视阅读经验的享受;指出拥有阐释文本权力的人是读者, 而非教师(Rosenblatt, 1989)。基于此观点, 读者个人经验是应该被鼓励﹑注重的, 并以此为起点, 了解自己﹑了解別人。这种读者与文本的角色关系, 意味着我们必须对教学方式重新思考。 “从台前的圣人到台旁的指导” (玛丽埃伦.韦默, 2006),这个简练的描述也给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我们教师不再是一味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讨论的机会。合理应用脚手架原则(Scaffolding)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鼓励尝试错误, 视错误为学习过程的自然现象,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异读 原因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课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由此也就常有“异读”现象的出现。
一.何谓阅读教学中的“异读”现象
为更好地解释“异读”,笔者先演示《孔乙己》教学中的一段实录。
师: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在他一生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先请同学们来谈谈你阅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可对人、也可对事。
生1:我觉得孔乙己很可怜,被人嘲笑,还被打断了腿,太惨了!
生2:我觉得孔乙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但他还是很有学问的。(师追问:哪里看出有学问?)他会写四种“茴”字。
生3:我觉得孔乙己偷东西,换钱买酒喝,这样的生活也挺悠闲的……
从这段开课不久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生2、生3的阅读感受同一般人不同,尤其是生3更是语出惊人,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种状况在课上时有发生。我们把这种不同于常人,也不同于创作原意的解读称为“异读”。
二.“异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读者“前理解”的限制。所谓前理解,就是在具体理解前,对要理解的对象有了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其中包括理解主体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即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和情感因素等。在初中生的前理解结构中,对于百年前中国社会及历史的了解,对于鲁迅先生本人,对于小说这种体裁的认识,都是之前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中获得的,这种理解可能是肤浅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一旦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积累存在时空上的差距时,知识结构的限制就必然会导致阅读体验的差异。
2.文本的不确定性。任何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都融入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文本不再是封闭的或是作家意志的物化形式,而是蕴含很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就愈大,读者创造性阅读产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学生的“异读”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解读。
3.阅读条件的限制。语文阅读教学中因课时限制,教师在课上不可能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课文,这就造成了学生思考的不彻底性,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整理清自己的思维及语言表达,很容易造成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异读就难免会产生,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如此。加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并非易事,学生很少在课前潜下心来预习、思考课文,学习有一定深度的文本时产生异读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异读”现象的出现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独特思维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课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很怕碰到这种现象,因为它扰乱了教师正常的教学预设,使教师陷于两难境地:正视它,则可能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难于完成教学任务;漠视它,则会在评课时被说成不重视学生思维成果、忽略课堂生成。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异读”现象呢?
三.“异读”现象的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正确处置“异读”现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反映。
1.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正视和引导“异读”。“异读”对课堂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生成的师生互动的契机,仍以前述的《孔乙己》为例:
师:生3同学的说法很特别,为什么你会觉得悠闲?
生3:只觉得他挺想得开的,偷了东西换钱,就去买酒喝,日子好像过得挺自得其乐的。
师:好,我们就顺着生3的思路,孔乙己是不是过得挺悠闲快乐的,挺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
生:没有,“孔乙己的脸上皱纹里时常夹杂着伤痕”说明整天因偷东西而挨打,“时常”说明他生活得很狼狈、不安。
生:孔乙己并不乐意过这样的日子,因为当别人嘲笑他时,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他是想争辩的,是感到羞耻的。
生:孔乙己是有自得其乐的时候,那是给小朋友吃茴香豆,教小伙计写字。但大家都嘲笑他,不和他说话,所以他只能从孩子身上找快乐。
可见,正是教师机智地抓住了生3的“异读”,才有了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才激起了学生探求文本的兴趣。这远比教师解读文本,让学生寻找和分析描写孔乙己的语句更有意义和趣味。
师:既然孔乙己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那为什么还去偷东西?
生:因为没中举。
师:没中举就只能去偷了吗?
生:可以抄书、卖字、干体力活。
师:说的好。孔乙己为什么没这样做?是不想做还是不愿做?
生:不愿做。因为懒(追问:哪里看出?)破长衫。
生:不会营生(追问:哪里看出?)有了钱马上用掉,也不计算着。
生:不愿做。看不起出卖劳动力的人,(追问:哪里看出?)在酒店里穿长衫,摆读书人架子,说之乎者也的话……
生:不愿做。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有学问(追问:生2也说有学问,真有学问吗?)有点点学问。
生:没学问,有就不会考不上科举了。
生:是有点学问,但没用处,只能教小伙计写字,而且别人也不需要。
师:同意同学的意见,有些学问,但是死学问,只能用于狡辩,无法真正派上用处,例如:考科举,营生。
生:不愿做。社会逼的。(追问:哪里看出?)酒店里长衫的能坐在里面喝,因为有钱、有地位,短衣的只能在外面喝。说明等级观念很深,他自认为是读书人,不愿干体力活。
师:说的真好,孔乙己宁愿穿着破长衫,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干着偷鸡摸狗的事情,也不愿意象个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安分守己靠劳力来生存。这是怎样的心态?你又如何评价他呢?
生:变态心理。可怜,可悲
生:不正常心态。可气,可恨
生:傻得可笑
师:可笑之余真的有些悲凉的感觉。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思想的毒害,等级观念对全社会的影响
……
当师生、生生间的对话,随着问题逐渐深入,我们可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上课初期肤浅的解读。他们透过文字体味到了孔乙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对一百年前的社会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远比教师直接描摹当时社会现实,告诉学生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深刻的多。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这首要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树立大语文的视野;其次的应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异读”时,不仅语文课堂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能真正体现文本所具有的价值。
2.从根源上杜绝离谱的“异读”现象的产生。“异读”不是错误,但对文本的解读也不能随意和非理性。任何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受到文本本身意义的制约,就如我们无法接受“孔乙己的生活是挺悠闲的”,《背影》中父亲翻过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一样。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的解读更合理,更接近文本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文本的相关材料,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课前可给学生放一些介绍作者的纪录片,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作者的评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这就是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知人论世”的目的。
(2)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巴赫金认为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差异性的存在是对话开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交流和体验作品的时间。只有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的主旨,才能在与教师、同伴间的思维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能力提高了,离谱的异读现象就会下降。
(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只有学生真正喜爱阅读,才能自觉主动地钻研文本,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多读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氛围,提供阅读的条件,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样我们的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精彩的回答,更多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总之,“异读”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抹另类的色彩,如果每个教师都能追根究底、善加利用,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方帆.语文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0-01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赋予语文课程的独特内涵。实行新课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在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为主,适当与课程研究性学习相协作实施,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轻舞飞扬起来呢?本人想结合自己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浅略的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1.编剧-预设精彩
现代教学设计论认为,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科学地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预设,就能优化教学过程,佳化教学效果。
1.1设计多元化问题情景。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就尤为重要,教师千万不要简单地把问题给端出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精彩的探究课堂。
那么怎样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呢?要创设"趣"意。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如果教师能别具匠心采用表演法,寓庄于谐,寓教于嬉,适时给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激情便会高涨,许多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就能在学生的热烈评论中不经意解决了。要营造"情"意。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言简意邃,饱含作者的深情。通过充分朗读,营造一种渐浓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更具张力的探究。
1.2设想多变化学生学情。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意味着在课堂内实行开放性,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因此,要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就要求老师作好充分的预设空间,这样,老师的点拨才会更具成效性,学生的探究才会更具自主性,探究过程才会更具实践性,探究结果才会更具创造性,才会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3搜集多极化信息资料。搜集材料最恰当的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做成资源库,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查找,这样,作为教师体现了"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作为学生锻炼了查找资料的能力,节约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培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把各种信息资料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只有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准确的预料,早做准备,想好指导策略,教师在课堂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中才会如鱼得水,整个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精彩。
2.导演——创造精彩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重视课堂生成性即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它是构成完整课程的前提。事实证明,不管教师预设如何完美,都避免不了"意外事件"(课堂即时生成的情景)的发生。
2.1课程意识是课堂精彩的先决条件。探究性学习因其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更使每个人(师生)探究的过程,都成为创造和开发课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当课堂出现了预案设计外的"意外",不管什么"意外",教师都要树立"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并予以现场的瞬时设计,即时实施,这就是创造与开发课程。
2.2学生自主是课堂活力的源泉。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一、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及问题与原因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教师中心”、“文本中心”、“翻译中心”。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解和翻译为主,依据教材布置阅读仼务,以核对问题答案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英语教师按照课文中的词汇表进行讲解,主要是用汉语对一些单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其次,学生用大约二十分钟浏览课文,并且完成课末的练习题。再次,英语教师用汉语逐词、逐段、逐篇进行讲解,侧重于语法知识的分析及语言知识点的解释与归纳。有时候英语教师会让个别学生对一些单词、句子、段落进行汉语翻译。最后,提问以检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第一,没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体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往往只考虑“如何教”,没有重视学生应该“如何学”。教师主宰、掌控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习惯于被动机械地接受。单一的分析讲解教学方式使得师生、生生、主体文本之间很少互动,没有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其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及创新性缺乏。第二,无法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没有突出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师没有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仅仅以阅读、抄写、背诵等方式学习新知识,热衷于做选择题、判断题与填空题,而没有主动结合自己的旧知识、旧经验独立探究,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此外,传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仅注重于分析教学目标,没有紧紧围绕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的。
导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第一,没有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方面,尤其注重词汇与语法分析。学生“学”的时间少。第二,教师对英语阅读指导不到位。阅读前,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及动机;阅读中,教师没有让学生互动合作,理解文本,获取信息,扫除生词,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及掌握阅读策略;阅读后,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将已有知识和课文中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以上说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急需改革。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以往的旧知识与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独立探究、群体协作和教师引导,最终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者。教学目标应围绕“学”展开,以“意义建构”为目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精简教学内容,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充分地学习,教师既要给学生“鱼”,又要教学生“渔”。
2.学习是协作交流的互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主学习,还要学会与他人协作。通过师生、生生、主体文本之间的互动,以小组讨论、相互合作、相互评价等多种形式,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意义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乃学习活动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收集、分析有关资料与信息,对目前所学的知识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检验、证明,同时联系旧的知识与经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符合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它视学生为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集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于一身。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主体文本多维互动的过程。
一、转变积弊深重的传统观念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他把书对于人的影响力说得形象而深刻。虽然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但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看电影时,你可能很少思考,更少想象,声音、图像……一切都是设定好的,你只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者。而阅读的过程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
可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尤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知识灌输: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的灌输、移植的过程。在为数不少的阅读教学中,把理解教材当作目的和中心,教师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个个了无生气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孤立的进行词语积累、语法分析和修辞训练,或者一味地搞灌输式的“机械的发声训练”,而“忘记”了文本的“精神”层面。学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学教材,师生成了教材的奴隶。
(二)阅读的主客体倒置: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总是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而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参与面如何?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个性得不到发展。
由此可见,转变阅读观念已势在必行。教育不应该是灌输,而是点燃,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内阅读
要想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培养好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坚持“以学为主”。而要落实以学为主,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思维就活跃。所以在每节课上,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情境,可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故事、猜谜语、出示实物等。
(二)授之以渔,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怎样获得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只有掌握了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有很多,它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以及查阅参考资料,使用工具书等。一般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同学们提出要求。(1)掌握快速阅读文章的技巧。阅读时,必须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和把握阅读过程策略。(2)学会积累式阅读。要求学生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使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这样训练久了,学生就不需要只靠着老师这根“拐杖”去走路,而是学着运用方法,放开胆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去闯,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主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三)正视差异,自定学习目标
有了兴趣,会了方法,还要有明确的目标,读书有了目标,就如大海行船有了灯塔,才会尽一切努力向灯塔方向行驶,不至于在大海中漫无目的的航行。目标明确,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可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即差异性。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本人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四)实现对话,铸就自己的精神王国
阅读的本质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学生自己对文章意义的把握,是在对文本叩问、质疑、充实、延伸过程中,在与作者的沟通、交流、碰撞过程中,由自己生成的。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它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读者就是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精神世界的观照,构建和丰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国。
三、打造自主、投入的课外阅读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语文百花园里百花争放。课堂上的阅读,只是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消遣调剂,阅读时过分随性,走马观花,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所以,课外阅读中,适当地引导与激励是必不可少的。
(一)自主阅读谨防放任自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的引导。例如: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有:必读书目:《爱的教育》、《繁星》、《春水》、《哈利·波特》等;报刊杂志:《语文报》、《作文通讯》、《读者》、《青年文摘》等,还有一些热点书目等。
(二)组成阅读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以阅读小组为单位,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实践表明,学生之所以大量阅读却收效甚微的关键原因是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有助于长久的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让我们始终坚持“大语文”观念,始终坚持“以学为主”的着力点,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课外阅读活动为半径,让语文阅读教学得到延伸。当我们的学生热爱读书,读书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那片看似平常的阅读教学天地一定会精彩纷呈,风光无限!
参考资料:
阅读教学自学能力兴趣方法习惯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励学生全身心、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基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驱动阅读需要。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刺激他的阅读兴趣,刺激阅读学习的动机。
2.谈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讲述阅读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向学生讲述、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最容易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进入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4.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组织丰富的读书活动。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同时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另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古诗朗诵会”“小小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这样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自学,主动地探索。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样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
⒈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阅读目的。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⒉略读法。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摘抄评价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认为这种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质疑阅读法。要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因为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因而,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自提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然后或在小组讨论中解决,或在集体交流时互助解疑。教师绝对不能把现成的答案送给学生,而要把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的问题,巧妙地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解决,由学生集体讨论,确定答案。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读、划划、圈圈、点点,再充分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掌握该类课言语文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阅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尤其是对脱离了目的语环境而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更为关键,但是目前尽管教师和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调,最主要的是只把阅读理解当成语言文字理解,而忽视了吸取最新的阅读研究成果,拓展阅读教学思路。因而探讨阅读本身的规律,反思阅读教学实践,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自觉性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传统的阅读模式与教学实践
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将阅读视为自下而上的机械解码过程,只要能读懂字词句就能把握篇章,于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词汇量分析语法,也就是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反复操练,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就体现为语法翻译法。古德曼等人提出,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猜测——证实”的过程。他认为:读者在阅读之前利用已知知识对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先前预料,然后通过挑选文章中一些语言线索来证实或否定自己的先前预料。因此阅读开始于读者而非读物本身,在这种阅读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强调读者,注重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对所读材料进行大胆预测。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语言知识的欠缺成了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提出了交互阅读理论:阅读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阅读时,人脑一方面对阅读材料进行音法、词法、句法、语义扫描最终达到理解;同时另一方面,读者利用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提出假设。如果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信息处理吻合,就产生正确理解;反之就对假设进行修改直至两种信息相吻合(刘晓玲,1994)。特别是图示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阅读的基本过程,提出人们的图示分内容图示和结构图示,那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给学生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足够的背景知识,并熟悉不同文体的一般范式,引导和促使他们完成预期理解的目的。
可见阅读理论从重视文本到重视读者,再到文本和读者并重,阅读教学也从强调语言知识,到世界知识,再到语言知识与世界知识同行。可是阅读教学实践却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始终以阅读文章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集中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策略,答题技巧,而忽视了真正的阅读过程,以短期的阅读行为训练替代了长期的阅读习惯培养和阅读能力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有必要介绍交易阅读模式并将其运用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堂上。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上引进文学材料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Collie&Slater(1987)在《文学在语言课堂》一书中指出:“其中主要的一条理由就是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谈论人类的基本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文化同另一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直接交谈。”可见,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刘安海先生在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也谈到中学英语文学阅读的多功能性。他归纳了三大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帮助中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2)娱乐功能,使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得到娱乐消遣和休息。3)补偿功能,使读者神游于广阔无限、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可见,高中阅读课堂引进英美文学作品,不光能提高阅读材料的真实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利于改变传统阅读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不利局面,启发学生的智慧,体现阅读的魅力、教育的灵性。可是要很好地发挥这些效果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指导。
三、交易阅读模式及其对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70年代末,罗森布拉特提出了交易阅读理论,他强调阅读是特定读者在特定环境下对特定文本的特殊体验。阅读不是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读者、文本、环境三者的交易过程。读者与文本就像河流与河床一样,相互作用、相互塑形,于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并非原来的读者,文本也非作者的文本,阅读变成了读者的体验(live-throughexperience),变成了读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response)。因此任何文学文本对于每个读者都是有差别的,甚至这种差异性存在于同一读者的不同阅读过程中。可见,交易阅读模式强调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读者的阅读过程、阅读体验,对我们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基于上述交易阅读模式的特点,笔者提出在此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应注意如下问题:
1.交易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诗性来源于读者,来自于读者的阅读过程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每个读者对于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在文学阅读课堂上就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权威预见的结论。相反,应该承认每个读者每次阅读的特性,接受差异,鼓励学生展开有意义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