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习历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学习历史方法

第1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和高中历史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在高一上半学期,有很多学生对历史非常不重视,作业不交,老师留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找其谈话时,还满不在乎地说“:历史还用学吗,考试前背一背不就得了,我中考时背了一个月,就考了满分。”但期中考完试就傻眼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很多学生都在疑惑,我背得特别认真,也特别好,但为啥考试得不了高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设问方式也非常简单直接。因此,出现了考前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情况。但在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目标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要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运用学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在刚入学时就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不同,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

二、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在学习中注重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首先应该重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行之有效的听课方式。

1.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要总等着老师讲,要在课前进行自学,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听讲的部分。特别要重视每一章前面导言的作用。导言是对本章整体知识背景和知识线索的说明,而这也是高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

2.在学习中要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考考的不是对某一个具体历史史实的掌握,而是一个史实在跨度较大的历史时空内的作用、地位等知识的掌握。比如,历史高考中有许多是非常抽象和跨度时间长的,例如,对“革命”“改良”等现象的理解。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看法”等大跨度史实的分析。如果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在理解时出现偏差。

3.要学会理清知识主线

当然,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学生也经常会问我:“老师,咱们的考试题和书本没有一点联系,考试的内容、材料从来不从书本上出。我们还学课本干吗?”的确,现在的高考从表面看和教材脱节比较大。但只有掌握了教材给出的基本知识背景,才能去分析课本外的知识。但高中教材,粗看下去,支离破碎,就是按时间进行了编排,掌握起来难度太大。其实,教材内部是包含着清晰主线的,掌握了主线,把知识串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它内部的主线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类型。类型又包含了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共和。又如第四单元就包含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各阶层的救亡图存。因此,在学教材时,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主线的掌握。

三、课后的学习方式

1.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阶段历史考得很活,需要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超过课本。因此,作为文科生,要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多了解国家大事,多阅读一些文科类书籍,丰富自己的见识。

2.要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做题技巧

现在高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考查学生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题型就是“根据材料归纳“”材料说明了什么”。但很多学生做题时根本不看材料,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结果明明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就是得不了高分。这方面需要平时多练、多思考,多和老师交流,最终会做题,能得分。

3.要形成考试后总结反思的习惯

很多学生考试后对分数非常重视,但看到分数后,马上把卷子扔到一边。要知道高考前所有的考试都只有一个目的:查漏补缺。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出现习惯性错误。

4.要学好历史,特别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2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关键字 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但是,高中历史课“难、繁、偏、旧”的学科特点更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心目中,历史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课堂上也不愿意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决胜课堂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分析为何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历史的基础比较差,自己认为历史难学难记,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大,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2.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较少,一些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不重视历史。3.教材缺乏故事性,内容枯燥且繁杂,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点背诵4.一些历史老师教学方法僵化呆板,只是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以上的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该从课前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上,新颖有趣的开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别致新颖、妙趣横生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兴趣和好奇,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悬念进入课堂,使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历史课的导入方式方法有多种,如可用歌曲、故事、迷语、史料、问题、图片和视频材料等。比如在讲《》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或在讲《的》这课时教师激情朗读一首:“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由此引入新课,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几十多年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教学内容上,历史与现实生活、时事热点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历史会让学生觉得很遥远,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就能拉近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细心观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历史知识。例如:每个人的姓氏,留下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沉重脚印;十二生肖,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还有大量的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本土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讲到第二次时,教师教师讲到教材中的“马神甫事件”就发生在我们百色的西林县,学生立刻激动起来,情绪高昂。提到学生熟悉的事件地点,跟自己的家乡有关,学生才会觉得历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这对于学生都具有吸引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现在的高中生对新闻时事也比较兴趣,因此,在适当的时候联系新闻时事,也能提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上历史课,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象等结合起来,使枯燥、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可放“七子之歌”以加深印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教师在讲授到的内容时播放《》电影,在电影中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无道、中国人民的惨遭蹂躏,这时学生会自然地发出愤恨,国家荣辱,民族尊严油然而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组讨论

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历史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知识点困惑的地方,先写在草稿上,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然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三)创设历史情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来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讲授《》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又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表看法。教师再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这种教学形式诱发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使学生在处于兴趣浓厚的兴奋状态中学习,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年夜学杂志社,2008,4(2).

第3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一、运用提问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有格而无定格,教学中的提问既精彩而又有艺术,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18课)便采用提问教学法教学,“大陆和台湾何时有了第一次联系?后来中央政权又是如何管辖台湾的?”这样不但可以温故而知新,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纵向联系。

二、运用图示教学法,使教学内容脉络分明

历史地图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它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

息,在读历史地图时,要对地图进行细致地观察,运用地理方位来建立历史空间感,读出历史信息,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方法称之为图示教学法,它是由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增强记忆、激发兴趣。如在图示“丝绸之路”识图教学过程中(中国历史七年级第15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据调查,图示教学法是最直观的教学法,也是学生对知识收益最快的方法。

三、运用比较教学法,深化纵横向联系

由于历史时空跨度大,采用比较法教学是历史课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比较历史人物,往往从人物生活的时代、国别、主要事迹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等方面来比较;比较历史时间一般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在每一次比较时,都要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如何比较,比较时可以叙述,也可采用表格方式,这样学生学习时很直观,也便于学生掌握。

第5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80-01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深入、全面地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能够全面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与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的地理课程标准。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课程改革的需要。

1.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钱学森曾把地理称作“复杂的大系统”,他认为地理具有多学科关联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其它学科知识的支撑,如对地理数据进行测量、计算或统计时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在分析地理分布,即可生物水平分布时,需要用到生物学知识;在地理实践活动时撰写相关报告时,需要用到写作(语文)知识;在讲述酸雨的形成和测试时,需要用到化学知识;在论述废弃物的危害、治理时,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因此,教师需要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能将跨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分析,培养他们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优化地理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运用能力;开展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综合学习的动力。

2.改进传统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美国的教育之所以被公认为成功的典范,是因为其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国在近些年的课程改革中,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就其实施效果来看,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改进传统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这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教学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培养成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与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另外,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学生情感、个性、品德、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调皮”学生或“问题”学生,此时,教师不应对他们进行行为上的批评或情感上的淡漠,这样容易对学生心理上产生阴影,应耐心听取他们的见解,找到问题的关键后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顺应教材内容的变化,加强实践教学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必须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实践技能。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另外一个实践理念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资源,让地理学习空间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家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很多教材开始了内容上的重新编排和选取修改,然而,教师若不根据内容进行教学改革,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能从根本上贯彻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理实践教学的实现可从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实习两个方面开展。课内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在对实验内容设计上要基于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验过程可进行重复性操作,实验进行后能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具有科学性、实是性、逻辑性,实验结果能真正反映客观规律。课外实习可以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户外考察、地理调查等方式进行。

4.落实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尺度。学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学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的同时,应针对不同的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有针对地开展教学。具体来说有可以灵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法,主要是创造特定的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直觉去猜测答案,然后再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论、实践等来验证自己的答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2)暗示教学法,教师可用自己的语调、体态、表情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能集中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着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思维性。(4)课堂讨论法,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活跃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迁移教学法,主要是利用当前学习内容和以往学习内容间的正迁移作用,即以往知识对新知识具有铺垫作用,而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充分认识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就更有信心。(6)情境激励法,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设定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不断设想,并与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热情。

参考文献:

[1](2012-10-25)

第6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应用

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是物理学科的计算基础,更重要的是一些数学的思想,比如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而且就当前高中物理试题进行分析,其中的选择题、实验题、计算论述题等都对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基于高中物理试题进行探究,找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提升的新增长点,促进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高中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概述

近年来,为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高考考试中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的考核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单纯的物理知识考核转变为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而这种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中物理考题的难度,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数学方法的融入成为了必要的选择。而学生在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能力应当如何提升,还应当基于教师对数学方法在物理试题中运用的理解。就当前高中学生在物理试题中运用数学方法能力的培养而言,其应当基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将数学问题再回到归物理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阶段,将数学方法运用到物理试题中的能力[1]。

二、高中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的局限

数学是物理问题解决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能力才能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而物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数学的升华,如果学生只是具备较高的数学能力,依然无法实现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基于此进行分析,学生在高中物理试题中运用数学方法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掌握不足,要想将数学方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只有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实现学生对物理问题和数学问题的有效转换。第二,较高的学科基础,这不只是要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物理学科基础,学生的数学学科基础更是重要,所以在对学生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水平的提升上,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学科基础进行培养和提升,为学生物理试题中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打下基础。

三、高中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的策略

(一)基于数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想的途径

对于高中物理试题而言,对于数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应当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在物理和数学之间构建出知识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能够直接与对应的数学方法进行联系,从而实现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升学生的物理试题解题能力[2]。为此,在课程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基于图像法、函数法、极限法、微元法、数列法等物理试题中常见的数学方法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对学生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为实现学生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文章就几种常见的数学方法为例进行阐述。1.图像法图像法是物理试题中最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对各种物理问题的求解具有较高的帮助,尤其是在物理问题涉及到运动学、力学、电磁学和光学时,图像法的价值更是无法被忽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图像法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升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实现对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如例题: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卜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0一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0B.在0一6秒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0C.在0一4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s0D.在5一6s内,物体所受合外力做负功。在该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的就是数学中的读图能力,学生要基于图像的内容,列出对应的函数方程并结合图像和函数内容明确途中多边形各部分所对应面积的意义,然后再进行问题的求解。2.几何法几何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物理问题涉及到曲线运动和光学问题时,几何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被进一步提升。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几何法的适应性进行考虑,将其与对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对应,让学生看到对应的物理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问想到几何法,从而实现学生物理解题能力和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提升。如例题:在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槽内,有又两个半径为R/3,重分别为G,,Gz的球A,B,平衡时,槽面圆心0与A球球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为多大,在该题求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数学中的几何法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利用图中的内容,构建出ABO,并根据已知条件,构建出等边三角形,将整个问题都置于该等边三角形体系中,并在该体系中进行问题的求解,最终根据题中的信息求出。的值。3.极值法极值法是高中物理试题中不可忽视的数学方法,高中学生需要借助最值法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求解,尤其是学生在解决一些运动学、力学和电磁学问题时,学生对于最值法的需求更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数学中各种求最值法的渗透和运用,尤其是方程法和函数法的运用。如例题: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12V,内阻r=0.5Ω,外阻R1=2Ω,R2=3Ω,滑动变阻器在什么位置时,电阻表有最大的数值?为什么?为了能够实现对该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将数学中的函数思想和不等式思想融入到该问题的解决中,基于该问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构建出不等式组,列出能够满足式子解决的不等式组,并求出问题的答案。4.微元法微元法也是物理试题中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其倾向于将复杂的物理过程中转换成小的物理阶段,并借助一小部分的物理过程进行计算和求解,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运用于整个物理过程中,从而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使用微元法求解物理问题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细节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正确、科学的把握整个物理过程中的环节和对象,从而实现化曲为直,化变为恒。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注意微元法使用的基础是每一个文员所遵循的力过程是相同,这样才能实现微元法的合理运用。如例题:两个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同心球面上,各均匀带点电荷数量为Q1和Q2,则在球面内部距离球心r(r<r1)处的电势为?在该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明确的是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从而可知球面内部各个点的电势相等,且与球面的电势相等。所以在分析时,学生可以在球面上选取一个微元进行分析,然后在结合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问题的求解,从而完成问题的解决。

(二)基于试题需求,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实现高中物理试题中学生数学方法运用能力提升的基础是实现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而这种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以被迁移。所以在高中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时,教师在解决一些物理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更容易让学生将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来,让学生习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3]。如题:有些球类比赛前会用猜硬币正反面的方式来决定由谁来开球,若裁判以5.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硬币,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则硬币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为(A)。A.1.27m、B.1.35m、C.1.40m、D.1.54m。在解决该类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条件并结合00vv=+atxv=t+at构建出方程,先求出硬币速度为0m/s的时间,再根据所求出的时间再推出其上升的最大高度约为1.28m,在加上一些阻力的因素,其速度应当是小于1.28m,从而得出答案为A。借助这种方式方式,可以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并在习题练习中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物理问题,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物理的试题进行求解,从而实现学生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提升,做到对学生物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

为实现对学生物理试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视,先扎实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为实现科学、合理的在物理试题中运用数学方法打下基础[4]。如例题: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5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聚为r的两处,他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两个小球互相接触后期固定距离变为了2r,则两球间的库仑力大小变为了(D)。A.5F/16、B.F/5、C.4F/5、D.16F/5。在该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是不行的,其必须明白一定的物理基础,这样才能实现对该题的有效求解。比如在该题的求解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两种状态下的库仑力先用物理学科的公式进行表述,再借助数学的代数法进行计算,从而求的1165F=F,从而实现物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所以物理教师在对学生物理试题中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物理学科基础的重视,要扎实学生物理学科基础知识为工作要点,逐渐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结束语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试题中的运用是提升学生物理知识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实际教学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权民、张瑞琪.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内涵在高中物理运动学试题中的应用——以“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19,37(11):11-13.

[2]陈霞、孙宝东.数学方法与物理思维的整合应用——以一道几何光学题为例[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8,36(3):56-57.

[3]毛水忠.浅谈高考物理复习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15):P.76-77.

第7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一、做好充分课前预习工作很重要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分册,而且以专题来编排的。古今中外,容纳一体,知识庞杂,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可谓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好多知识可以说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看完一遍课文后,“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预习的方法,显然,只读一次课文是不行的。要边看课文边思考,对于其中的历史知识盲点,要主动地去查阅书籍资料或者网络,或者和老师探讨。总之,光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可以说是缩写,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扩写的过程,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四、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多研究高考题

第8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一 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根据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新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介绍了四大类知识类别:(1)事实性知识;(2)概念性知识;(3)程序性知识;(4)元认知知识。其中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认知的知识和认知过程的控制、监控和调节。元认知知识有自我反省这一层意思;教师写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水平,而学生对错题集的建立也可以看成是对学习活动的反思。错题集的建立涉及对错题的再认识,是种意识水平较高的一种学习活动,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错题集的建立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分类,以便建立分类错题集,并要求对错题集进行归因分析;有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改编。从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来看,对知识点进行区别分类理解;对错题集进行归因分析类似于分析;对错题进行改编类似于综合与应用。

二 从记忆功能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安德森认为,记忆有两种形式——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观念已经被新观点代替,记忆只有一种形式,只是具有不同的功能而已。记忆的功能有三种,即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工作记忆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它被认为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的必经之路。经常收集错题并分析,能促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那么感觉记忆就进入了长时记忆。这样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高三生物复习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构建知识网络,再讲解题目;二是以题目引出知识点。这两种办法主要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基本停留在感觉记忆上。如复习到蛋白质时,教师就可以请同学们以蛋白质的知识点为背景,由学生先讨论,顺便将涉及蛋白质的一些错题收集起来,之后再进行错误分析,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来归类总结。

三 从高三生物复习策略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高三总复习的进度安排,一般有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有的学校还有专题复习,但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较为常见。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知识,运用错题集的收集与建立,充分利用工作记忆,从根本上扎实基础知识。而一轮复习后的整合提升,如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如何从新的复习角度对学生进行拔高,我们怎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那么关注学生平时的错题,对学生的错题归档,是一个不错的复习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错题集的建立也是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选择;其针对性强、效果好、时效快。而我们教师只是每次作业批改后,或是每次考试后进行错题重点评讲,这样往往起不了整合提升。原因有二:(1)学生的作业量较多,时间又较紧,很少有时间去整合;(2)缺乏确实可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收集整理错题。

二轮复习必须要有全新视角,那么从已建立的错题集入手,教师可从中提炼出最贴近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料。教师自然而然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教”进行相互转换,算是“教与学相长”吧。若有专题复习则更需要错题集的建立。如以蛋白质为背景知识的复习专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已建立的错题集,复习才有侧重点,更有突破点。

四 从具体教学实践的角度看错题集的建立

第一,课改走到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高考等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也在努力进行中,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注重以能力为主的考查,受到很多专家及同行的肯定。但我们却又不能回避高考,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有考试必然有分数得失之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为了避免在应试中犯同样的错误,错题集建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错题集的建立本身就要求学生做到“坚持”,对学习态度主动者或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他们平时就很注重错题的收集。一些报纸上介绍了各地“状元学生”的一些学习经验,主要有两点:(1)夯实基础知识;(2)错题集的建立与分析。但错题集怎么建立并没有具体说明,我们应在方法上进行指导。

如我们可以从“错题集”的常见类型入手:(1)订正型,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2)汇总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3)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进行归因分析。每次考试中,同学们都会有不少题目做错,在这些做错题的背后,往往是知识学习时所产生的知识漏洞。或者从错题集的建立方法入手:“抄”——将练习、讲义中的有关题目抄到错题集中,并在相应题下写出详细的解析,方便复习。“剪”——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很多问题的解题信息蕴含在相应的图表之中,图表在绘制时难度较大,弄不好不能准确表达解题信息。“记”——对于学生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老师在复习、评讲中会就设问角度、答题技巧等做点评和强调。

第三,缺乏“坚持精神”的学生,其本身还有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些孩子认为做这种繁杂的收集整理工作,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特别是在高三学习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学生的这种观念会更明显,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要有预见性。

首先,在时间上,错题集的建立应在高三的上学期就鼓励同学们去做,甚至要求学生必须要做。把一项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任务,积小成多,同学们就不会感觉任务重了。

其次,教师需要指定一个背景知识,同学们再围绕这个背景知识来收集错题,并且让3~5人组成一小组,这样工作量就不会太大。每一背景知识有一位小组负责人,对每一错题进行归因分析;负责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来当,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与交流能力,特别是高中生物有些题目是需要用生物语言来表达,同时又能分摊工作量。

小组成员的学科知识水平最好是层次不同。原因是:一学科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与水平较低的同学的讨论,就像是教师反复讲授一样,同样都是“工作记忆”;二符合高中生物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弥补教师遗漏的角落。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错题集的建立是高三复习特定的一种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汤国军.浅议生物错题集的建与用[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1):23

[2]〔美〕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编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完整版).蒋小平等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3~35

[3]黎加厚主编.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22~23

第9篇:高中学习历史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发展改进

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改革的目标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这项改革为实现高中物理教学任务、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处理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统一。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正确把握教学的三个原则,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成果。

一、打好基础,联系实际

1.扎实严谨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组成的系统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解决物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加思考,主动分析、探索,发挥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扎实做好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基础性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理清物理基础概念的含义、内容与特性,讲清物理要点的形成过程等。

2.联系实际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重视知识的运用。这不仅是高中物理学科的特性,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物理学科的基础是实验,在人们社会生活、生产与科学技术中有着普遍应用。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物理现象,在各个领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也包括非常丰富的物理知识和原则。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科学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前提是教授知识,关键是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物理基础概念、规律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还要不断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类型以及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在物理课堂上,老师要依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多加鼓励、设置情境教学、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取得知识的方法。

三、改变思想,不断创新

1.转变观念

人类文明在进步,社会经济在发展,新鲜事物也在不断出现,人们的思维也随之在改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创新教学信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冲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采用创新的素质教育,由重视教授知识向重视培养方法转变,注重理论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2.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的创新,老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维方式来做好特色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要把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起来,如,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手段比较新颖,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直观,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亮.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疆教育,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