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In the park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lant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Because the plant itself is not the era of strong recognition of the use of plant landscape, so the most cohesive gardens in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styles of landscape, also includes different cultural and regional landscape.
Keywords: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因而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因此,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1.1公园应发挥应急避难功能
要求居住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结合公园总体布局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相应设施。
1.2将造景与功能分区结合
将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按园林艺术的原理结合起来,并设置适当的活动内容,组成景区或景点,形成内容与形式协调、主次分明的艺术场景。
1.3生活污水和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
为了满足公园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环境空气湿度的需要,公园应规划不少于占公园面积10%的水体。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
1.4公园内乡土植物比例
规定乡土植物数量应占选用植物总数的60%以上,新建公园达70%以上,乔木覆盖面积应大于绿地总面积50%。
2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园景观设计逐渐得到重视。鉴于城市公园产生的初衷,以下着重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的设计理念。
2.1生态可持续性
对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的本区,保持这一生态廊道的连通;通过设计生态绿岛,结合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使人们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的生态系统,使生态自我完善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文脉,体现当地的文化历史、传统记忆。
2.2城市的互补作用
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2.3超前意识
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
3.1关于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的形式非常多,主要有孤植、对植、丛植、树群、树林、植篱、花坛、花境、草坪等。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将功能、艺术构图、生物学特性要求完美结合,同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
3.2关于区域空间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在公园的建设中,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或转角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果先前存在较多的不同于传统公园的小空间,而这些小的空间又不能够以小衬大、不能够给整个公园提供成景的作用,则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的消极、闭塞空间的产生,使这些空间开朗化是设计的目的。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水体绿化、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创造公园新空间。
3.3关于纪念性景观
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了所在场所的精神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要考虑到人们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
3.4关于公园设施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使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4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4.1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构成
公园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气候、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演变的。在进行公园规划和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地、因时制宜,创造不同的地方特点和风格的公园景观。
4.2健康设施
休憩功能区应占公园的70%以上;健康活动区需控制在公园陆地的15%以下;儿童活动区需占公园陆地的10%以下。
4.3监控系统
公园内宜设置广播系统。设有管理处的公园应设置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
4.4有毒植物
休憩、赏景、集散、活动铺装场地内及周边绿地种植设计,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在儿童游戏活动区范围内,不得选用枝叶有硬刺或刺钩状的植物,不应选用发挥物或花粉能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植物。
5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5.1特色公园
文化艺术公园、文化古迹公园、雕塑公园、民俗风情公园、花卉公园、交通公园、海洋公园、恐龙公园等特色公园将是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热点。
5.2袖珍公园
规模小、游客固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小型公园将成为现代都市公园的主体,它所强调的是公园景观的大众性、休闲性和趣味性,其目的在于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休闲空间。
5.3森林公园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定位:①保护珍贵森林风景资源等自然遗产;②发展森林旅游业;③弘扬森林文化,依据现状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提炼该森林公园的主体功能。如:重点保护风景资源、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的功能,弘扬森林文化。
森林公园共性特色要求:绿色、自然、生态、野趣。
同时,根据现状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及附近其它风景区已有的特色,提炼和创新其差异性特色。
6公园环境构成因素与人们的行为
6.1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模式很复杂,在公园中的活动也一样。但在公园环境活动中展开的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息这两种基本的行动为基础的。因此,要研究适合市民活动的公园环境,应该从研究最简单的步行和坐下休息入手。
6.2公园环境的构成因素与人们的行为习惯
公园环境是由多因素构成的:主要有灯具、标志、指示牌、雕塑、喷泉、水池、护栏、花台、台阶、树木、草坪、垃圾桶等。这些因素都有各自明确的功能与意义。从支持公共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座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延长了人们在公共空间逗留的时间,为人们创造了公共交往的机会。
公共性与私密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我们不但要把许多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拉近到自己身边,还要使自己更靠近人群。人们有一种公共心态,都愿意到热闹的地方去,但又到厌恶过度的拥挤。人们既要有私密性的小天地,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
7结语
总之,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经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设施和园林艺术布局,以供市民休憩、游览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同时也是被称为“景观建筑”。因此,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因而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因此,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1、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艺术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目前,景观设计主要包含了具体空间设计和系统规划两个环节。其中,具体空间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包含了园林设计四要素:建筑、植物、地形、山石水体以及建筑构筑物、公共艺术小品等。而系统规划则是指大规模、大尺度的景观设计,包括了城市设计、土地规划、场地规划、控制性规划和环境规划等。景观设计主要是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广场、街头绿地、城市滨水带、居住区环境等)进行规划设计。
1.2、城市公园设计原则
城市公园设计的原则包含以下几点:协调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适用原则、自然生态原则与自我发展原则。城市公园的设计在符合以上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从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方面来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即从视觉方面、生态方面、功能方面这三点来对城市公园进行相关综合的规划与设计。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尺度设计的功能表现
2.1、空间建造功能的表现
依靠乔灌草等植物材料进行景观构建,形成的空间随意性较人,对空间形式没有特殊要求,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空间类型,于是在城市公园中的植物景观也出现出多种空间形态共存的等级结构特点。那么这些尺度空间在现今城市公园植物结构中的构建功能如何体现,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下探讨。
2.1.1、空间统一性的体现
尺度设计中统一性的体现主要包括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所构建的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统一、所构建的空间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等。公园植物景观所起的的统一作用,就是在视觉上把公园范围内的不同元索连结起来。植物景观在公园的任何一个特定位置都能充当一种稳定的要素,把杂乱景色统一在一起。
2.1.2、空间完整性的体现
不同尺度空间的相对独立可以使空间形态更加完整,完整的空间形态是空间功能得到正常发挥的保证,所以要保持每种尺度空间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同时尺度空间之间又有着互相协调与制约的关系,整个空间不能有效发抨其功能,往往是因为某种尺度空间的失调和混乱使其它尺度空间功能受到影响。公园里由植物界定的空间,开闭适宜,漏透结合,能与其它景观空间共同发挥作用,构成障景、漏景或夹景,形成和谐的城市公园景观大空间。
2.1.3空间从属性的体现
空间的从属性是说各尺度空间之间存在着递归的关系特征,即高一级的尺度空间包含低一级的尺度空间。例如由乔木构筑的林荫空间从属于安静休息区的植物景观空间,安静休息区的植物景观空间义从属于整个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空间的这种从属性,要求同属一个空间范围的所有尺度空间要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2.2、观赏功能的表现
2.2.1、场所标识功能的体现
有着特殊观赏价值的植物景观有着场所标识的功能。一个场所有超常尺度的植物,往往会被人们所记住,进而对这个地方产生深刻印象。例如某地戏台前有两棵人榕树,枝叶开张、亨亨如盖,它们所形成的场所作用已经使之成为厂周城村村民聚会空间的标志物
2.2.2、景观完善功能的体现
为了对某项设计进行完善和统一,往往利用不同尺度的植物对建筑的形体进行重塑或把建筑轮廓延伸到相邻的环境中去。其中植物景观充当的完善作用,就是依据其尺度的不同,充当一条导线,将环境中的杂乱景色进行掩饰、串联,从而使景观保持美观。
2.2.3、审美功能的体现
植物景观的尺度设计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功能体现土要是通过运用基本的美学原理即调和、统一、均衡、韵律的原理,创造出良好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环境。营造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要力求在统一中寻得变化,尺度的变化可人可小,但变的度不能超出统一的范围,白然统一也不意味着单调死板。儿株不同尺度人小的植物栽植在一起,要注意它们的构图,如果彼此之间在色彩、形态等各方面差异过人,就会显得变化太大,无法统一,与环境不相协调。如果选择尺度相同,且其它观赏特性也相似的儿株植物种植在一起,虽然形式统一但变化微小,会显得单调乏味。所以在设计时要在变化中求得统一,运用植物配置的方法来突出不同植物的特点和优势,并将这些进行融合。
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3.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3.2、植物造景设计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3.3、公园设施设计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4、结语
公园植物造景及铺装设计关键在于强调生态原则、艺术原则与美学原则结合,立足于设计区域的环境条件,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性;也要着眼于城市公园的景观特点,根据公园总体布局、景观立意进行配植,充分利用铺装的生态效应因素,使植物景观总体环境协调一致,并注意植物景观的层次效果与季相变化,以及铺装的艺术效果与协条性,使其具备丰富多样又完整统一的观赏特色。
参考文献:[1]孟瑾.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06.
[2]鞠小颖.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关键词:城市公园;山水景观;设计
1.引言
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得益彰。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是通过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作用体现的[1]。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导致这一生态基础产生了严重破坏,景观设计开始引入对生态的思考。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2],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重大转变[3],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得到了肯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变为防护和游憩功能兼备的公园绿地[4],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本案绿地性质属于城市防护绿地,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出发,在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和游人游憩活动的同时,达到人工设计美和天然美的和谐统一[5]。
2.山水景观概念
中国人自古有着浓烈的山水情节,山水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和精神寄托。园林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中国园林的发展是从对自然的写实到写意的模仿过程[6]。山水景观是自然环境要素主导的环境景观,借自然优势融于环境,这类景观“即为人作,亦是天开”[7]。山水景观着重主次对生,张弛有度,将静态的山水形成一种动态的节律。本案是景观设计中一次有益的尝试,项目设计采用设计结合自然的手法,“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从自然山水中抽象出可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简洁设计符号,创作仿自然的生态景观。
3.山水景观设计的应用———以宁东新城高速入口公园为例
3.1项目背景。本案位于银川宁东新城。宁东新城被称为宁夏第一镇,原名磁窑堡镇,位于灵武市东部,307国道,银青高速公路、磁马公路、大古铁路横穿而过,成为宁夏与东部地区沟通的重要经济通道。该地地表水源充足,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3.2场地阅读。项目场地位于宁东基地核心区,是集休闲、娱乐、运动、集会等为一体的中心绿岛地带。项目周边交通条件便捷,紧邻黎明路和银青高速两大道路,地理位置突出,是整个区域的中心绿岛和活动中心。此次设计改造地段为青银高速进入宁东新城的门户区域,主要是黎明路沿线绿地。青银高速沿线防护林带目前栽植及生长状况良好,较好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及维持生态平衡。宁东新城是由城市向山水区域过渡的交界地带,属于城市山水边缘地区,最大特点为异质性。本案景观设计尊重原有的生态景观格局,改变自然和人工的对立状态,建立自然和人工和谐的关系。
3.3面临的挑战。青银高速沿线防护林带目前栽植及生长状况良好,较好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及维持生态平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项目黎明路沿线现有的城市绿地,植被覆盖率低,植物栽植杂乱无章,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导致几乎无人使用。沿街商铺立面较为杂乱,污水未经净化过滤直接排入城市明渠,导致城镇环境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案用地性质为防护性绿地,树种单一(新疆杨),且临高速公路,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
3.4山水景观营造方法。《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是“妙在得体合宜,未可拘率”。本案在尊重场地地形地势的情况下,以自然环境为主体,构造形成旱溪系统。运用旱溪净化系统,将城市排水明渠的水经过初步净化后引入公园,栽植植物形成湿地景观,净化水资源,调节小气候,在形成山水景观的同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利条件,提升环境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要素的有机平衡。除了自然的山水,重情的景观人文环境意识是山水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部分体现在对于场所空间的营造方面,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者对于场地的需求,设计注重运动及休闲等功能性的无意识空间,以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感受形成的无意识空间,两者交融,形成对于人文环境景观的独特理解。采用挖水堆山的处理手法,利用基地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将其埋入地下、覆盖表土,顺应地势,营造出变化丰富的地形,形成辫流系统的骨架。在局部区域形成洼地,或是旱溪或是水面,蜿蜒的洼地构成“辫流系统”,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同时通过雨水的集散营造出时而水流时而干枯的季相景观,蜿蜒的旱溪与周边的旱生、水生植物搭配在一起,增加场地的生物多样性,给人一种塞上江南的独特感受。由建筑垃圾堆积的微地形,地形之间形成山脊与山谷,山谷能够对雨流进行收集与引流,形成水流、旱溪、草地、林地四个界面,极大的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4.结语与探讨
本文以宁东新城整治工程为例,探讨运用辫流系统营造山水景观,创造性的通过自然的辫流骨架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并利用辫流系统营造的湿地和低洼地形成的小气候环境,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在注重自然景观生态效益的同时,考虑景观人文环境意识,体现场地的人文关怀,形成多个景观要素的综合统一。
参考文献:
[1]彭远翔.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J].四川建筑,1999,01:8-10.
[2]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04:69-77.
[3]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03:11-18.
[4]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06:1-5.
[5]姜来成.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2,01:33-34.[6]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16-24.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公园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城市公园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载体,要把地域文化的特质体现于城市公园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着城市公园的地区风格,设计者只有深刻挖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当地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弘扬地域文化。那些蕴含着文化认同感的作品就会成为地区的标志,它们在一个连续的传统中积淀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记忆,成为该区域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一、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
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地域条件下,由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传统民俗等决定,在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在此地区而后历史发展中遗传与积淀下来。它包括当地的主流文化(政治主导)、知识分子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
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含义:其一,城市环境作为公园的背景条件,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所存在所具有的含义与特征,城市空间则是它们的载体与容器,融和着意义与实体;其二,来自历史文化方面,即公园与城市同所在地域的关联,设计应当注重其所在社会历史环境,反映文化特征,体现场所环境的认同感,保持发展的连续性。所以,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不但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当地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等,而且包括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如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组合。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意义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城市方面,地域性使城市的有机整体得到了强化,城市形象和面貌更为鲜明;第二,更为亲近人们的感受,它散发着一种熟悉的日常气息,让人们追寻过往,加强人们对城市和公园认同感,人们需要这样心理上的关怀,因此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更具有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的提炼方法
把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对场地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及和民俗文化三方面概括提纯,通过文化符号的提炼加工并结合当代景观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创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公园景观形象。
1、 历史文化提炼
公园历史文脉的提炼首先可通过深入剖析公园的历史文化,最大程度的保留场地内有文化价值的现状景观而获得,如建筑古迹及古树名木的保留保护。在设计手法、空间构筑、材料选择等方面要尽量体现场地特质,反映场地历史信息,通过新旧景观的并置来凸显历史文脉。对于历史古迹已不复存在的场地,可通过新建来满足再现环境文脉的需要,但新建部分要与场地特质相协调。新建建筑及构筑物在保持原有外部特征基础上,可改变其内部结构以适应当代功能需求。其次,历史文脉的提炼还可把历史文化渗透入公园景观序列安排及游线组织之中。例如,收集场地历史信息,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为序组织景观序列,通过人们的游赏过程完成对历史的回顾。最后,历史文脉的提炼可通过提炼文化符号的方式体现,这需要对公园文化背景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体现公园特色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再经过艺术变形,改变尺度、置换材料等手法来体现公园文化内涵。
2、乡土景观提炼
乡土景观的提炼可从当地自然风光、乡村田野、村落、道路等方面入手,它的提炼有利于保持公园景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如乡土植物、乡土材料、施工工艺在公园景观植物配置、道路铺设、构筑物建造和小品设计中的运用。
3、民俗文化提炼
民俗文化提炼要以反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为主线,在设计中主要调研当地的重要娱乐休闲活动及非物质文化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需要对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一地区人们乐于开展的娱乐活动的内容及规模,以此作为景观设施设计的依据。对于园内曾开展过的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可通过场地景观改造为活动再现创造条件,如把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与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相结合来体现公园活力与趣味。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提炼民间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例如,把传统民居建筑符号运用于公园景观建筑及构筑物设计中。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表达
地域文化经过对历史文脉、乡土景观和民俗文化内容的提炼之后转变为设计语汇,然后再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的各部分,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分析地域建筑尺度划分方式确定新建建筑的尺度,从而把地域建筑外部形态特征关联运用于公园建筑外立面,寻求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及相似,使传统文化的神韵融入公园建筑设计中。还可通过简化地域建筑形式,综合运用当代建筑材料、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佛山调蓄湖公园内广府食街的设计,运用岭南园林建筑特点,以建筑“三间两廊”、“镬耳风火墙”的形式营造广府特色食街。
公园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可通过地域性文化符号提纯、简化、变形而得到。例如,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的雕塑,大多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
公园植物选择要因地制宜,以公园主题、功能和适宜的植物生长环境等因素为选择依据,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并选择一些能够突出场所精神具有一定文化寓意的植物来体现公园意境,园中植物常与石景、水景、构筑物结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如种植有文化寓意的植物来凸显公园文化休闲区或安静休憩区恬淡雅致的格调。
公园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建筑物、生态状况、游赏方式的特点,通过借鉴模仿地区传统园林或乡土景观中自然水域形态特征的方式对公园水体面积、大小及驳岸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水体景观。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用龟纹石堆叠地形来模拟自然瀑布,水景结合色彩丰富的植物,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
公园景观铺装通过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来体现地域特点。例如,把传统铺装材料砖、石运用于城市公园道路铺装设计,运用石材铺砌传统图案象征文人高雅品格、以传统做法来铺砌砖体现传统工艺。传统铺装材料还可与现代铺装材料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公园各类道路使用特点。例如,青砖与灰色粗凿面花岗岩石材结合,以色彩、肌理的反差强调景观视觉。
公园景观色彩设计可通过对场地周边历史地段景观色彩的种类、分布位置及所占比例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色彩构成的依据。这样场地内外色彩配置协调统一,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符号得到延续。例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园区仿汉唐建筑就以赭石色作色彩的主色,形成了庄重、典雅、鲜明的建筑色彩。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历史、尊重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才能营造出更具特色和内涵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谭少华,赵万民.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功能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05)
[2]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 中国园林. 2005(06)
[3] 赵群,刘加平.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简析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J]. 新建筑. 2003(02)
1、景观设计的雨水利用
在美国的一些城市,例如波特兰或者西雅图,雨水全年为充沛状态,景观设计师就会常常通过对雨水花园的应用使城市的排水功能得到加强。在停车场之类的城市公共场所中,此类雨水花园可以十分有效的使收集到的雨水发挥功效。在注入广场的水体之前,雨水首先需要通过有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净化水塘,将水的净化与二次过滤完成,使水体的卫生状况得到保障。广场水面紧邻南部运河,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水网系统,给闹市区里的人们营造出一个主题为水的生态环境景色。
2、如何利用雨水
2.1加强雨水储存
雨水储存的装置,绿地里建设的蓄水池也是其中一种,所储蓄的雨水同样可以用于景观的灌溉或者是其他部分公园建设的公共用水设施,比如厕所中马桶的冲洗,马路上的洒水车等等。这是由于当雨水未注入水箱的时候,首先利用过滤设施去除污染物及碎片。将水管安装在蓄水池里,用以进行存储水的传输,或利用重力和水泵,把储存的雨水直接运至需使用的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套溢流系统可以输送多余的雨水至指定的地方,比如较为干燥的土地或者用水的景观内。
储存且进行雨水利用的另一个方式就是落水管截留。在较为传统的建筑内,积存在屋顶的雨水通常会通过下水管流至排水沟,之后再流到雨水井,最终流进下水道里,给管道增加了负荷。落水管的作用主要是将干净的屋顶雨水进行截留,进而让雨水不用流进已经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可以将屋顶的雨水再一次输入庭院或公园,或是雨洪种植池里,或是输送至蓄水池与储水罐中。管理人员能够依据自身及不同地点的情况选择安装容易或者复杂的系统。同样能够把落水管截留和建设景观结合在一起,特别适于在公园内设置,构建成别具一格的用水景观,加强公园的整体格调。
2.2加强雨水的渗透,将地下水有效回补
某些区域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时,将雨水进行回渗到地下的工作,不但能够将雨洪径流量减少,而且能够缓解地下水回补的问题,对于减慢城区雨水洪涝与地下水位的降低问题,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以上同样是可持续雨水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各种人工或者自然渗透装置让雨水向地下渗入,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具体方法如下:
用透水砖替换不透水的地面砖,运用透水砖的缝隙收集雨水,在透水砖下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通常由碎石、砂砾、沙子构成。使雨水能够顺利的渗入到地下,还能够渗透渗水井。渗水井为一条埋在地下的穿孔管道,它的四周由碎石填充,有着收集雨水的作用,再把雨水渗透到地下。这种设施能够收集屋顶、停车场以及另外不透水建筑上的雨水,经过集水管流入渗透井内,将雨水管引入渗水井并渗入地下。
2.3通过绿化屋顶,使雨水继续利用
实验数据说明,屋面雨水的径流量正在进行有效的削减:绿化屋顶能够让屋面径流系数降低至非屋顶绿化的0.3,让排水的强度降低70%,在排水工程进行过程中能够将相对应的下水管道、以及溢洪管、储水池的尺寸都适当减小,节约建设经费。绿化屋面也可利用植物的茎叶来对雨水进行截流作用与种植基质的吸水将大部分的雨水进行储存,有数据表明,大概有1/2的降水滞留在屋顶。除此之外,绿化屋面排水层通常又能够当作蓄水层,过剩的雨水储存在卵石层里,在种植土干燥的时候,又能将其再吸入土内。
2.4建设景观沟,进行雨水的过滤净化
景观沟的意思是,在道路或者广场内设计排水的凹槽,里面种植了各类植物。景观沟的边缘位置设置了切口,雨水顺着切口淌进每一个种植池里。景观沟在创建收集、清洁、滞留、渗透等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与此同时,也创建出了优美自然的街道或者广场景观。
景观沟可以使雨水径流消失或显著减少。通过利用污染物的过滤来使水质得到提升,回补地下水。在排水的大区域,景观沟的植物可以为建筑以及停车场提供树荫。植物还可以防止土壤受到侵蚀,给野生生物创造美观的栖息地以及视觉上的美感。一组或者多组景观沟系统可以对场地的所有雨水径流进行完全的处理,还可以节省城市雨水管道的费用。
3、雨水的积蓄利用
3.1雨水利用竖向设计
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有两处来源,一为挖湖的土方,二为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与场地外工地建设的土方刚好相遇,形成大规模的向外运输,构成了植物园多种多样的地形变更,且不用考虑土方量工程造价的问题。通过起伏的地形,对雨水的径流进行阻止,路经几个比较集中的地段,在水体附近进行汇流。
3.2建筑公园雨水的收集
建筑设计时包括了展览馆内的设计。与建筑屋顶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公园内设置水池,让此水池不光具有观赏的功效,还具有蓄水的功能。且与落水管的截留相结合,构造出公园内的落水景色。公园的景观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
3.3道路雨水的渗透以及效益分析
植物园的设计是宽度2.5m,其主游路采取的是彩色的透水沥青,小游路采取的是透水砖,且用砂石作为道路的基层,使面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得到有效的实施;停车场全都应用嵌草来铺垫;广场不必采取透水的材料,因为它可以采取坡度的设计,把雨水全部输送到广场中的景观凹槽内。在一些道路的两侧和广场的入口处,有由人工挖掘的整齐的景观沟,内部种满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对广场内的活动没有丝毫影响,又能够给广场增加一些特别的乐趣。在雨水过大的时候,可以利用溢水管把雨水输送到中心水面上。
雨水的利用在多方面均衍生出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利用雨水可以节约水资源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雨水还能够就地吸取并加以利用,在有效利用雨水的同一时间,还能够对城市排水管的超负荷有些许减轻,减少收集污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排洪设施扩建的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间接的经济利益。从生态环境意义的角度上来讲,返还以及补给地下水,有效地降低了雨水径流,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当地的小气候进行调节,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社会的意义来说,能够行之有效的加强城市的水资源提供,使用水开支得到节省,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續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园 景观生态 城市规划
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文华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在园内,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理想的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开敞水体空间,慎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水”这一自然的过程,达到“亲水”的目的。另一方面,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自然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同时,亦可减少工程造价。
转贴于
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文华公园设计充分考虑系统构成名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景观整体优化原则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上看,文华公园即是一个特定的景观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单一生态系统与各种景观要素。为此,应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加强绿色基质。由于文华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佛山市民对生态、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视与追求,使得公园内绿地面积超过总用地面积85%(含湖面水体)。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基质(面积占73%),设计将所有园路种上树冠宽大的行道树或草皮,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其次,强调景观的自然过程与特征,设计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绿地景观的自然特性,优先考虑湖面、河涌的无完整性与可修复性,控制人工建设对水体与植被的破坏,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的平衡。
缓冲带与生态交错区原则
作为公园内湖泊、河涌的缓冲区,湖滨湿地景观设计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水流方向,在紧临湿地的上游提供缓冲区,以保障在湿地边缘生存的物种的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保持景观中物种的连续性。
第二,在湿地中建立走道来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随意破坏。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原则
1.1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性化设计属于人类在进行景观规划中不断追寻的目标,其属于设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属于人们对景观规划师不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人性化设计是将人作为设计的重点,注重提高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需求与自然需求相结合的规划哲学。在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中,人性化方面的考虑也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所谓的以人为本并不是片面的考虑到个体的人,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到社会与群体,将社会的整体与群体的局部进行有机整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更为统一、和谐。所以,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必须要站在人性的层面上来掌控规划方向,才能够综合协调景观规划当中存在的不足。
1.2人性化设计理念体系
1.2.1物理层次的关怀
物理层面的需求属于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景观规划遵循人性化设计不但要为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所处的关系更为和谐。其能够最大程度的去迁就人的一切行为模式,使人能够感觉到舒适,而并不是让使用者去理解、适应景观。景观规划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段与不同文化层次人群所对应的特点,应当具有显著的功能区分,应当构建封闭与开敞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从而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更多的都是展现在细节方面,比如景观的各类型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成,尺度是否合适,以及材质的选择是否合理等。最近几年以来,国内的一些城市当中能够看到许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为了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上下行走,特意在花园与广场当中添加了无障碍的设计。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国内许多景观规划在人性化方面仍然欠缺成熟。
1.2.2心理层面的关怀
心理层面上的满足感并不是物理层面上的满足感那样直观,其通常都是难以察觉与表达的,甚至连多数使用者也难以用语言说明为什么对于某个景观情有独钟。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受属于一种理性思维的进程。经过这样一个进程才可以做出由视觉观察所得知的对于景观的评价,所以心理感知是属于人性化景观感知进程当中关键的部分。根据思维的模式可以将其分成联想与推理这两个方面:联想指的是由之前事物触发所想起的与其相关事物的心理思维进程;推理则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推断出未知的判断,人们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从整体推理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推理大概的整体。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知进程正是实现景观与人统一的进程。无论是花香、竹林、蝉鸣、骤雨、清泉、日出、夕阳,都会引发人们的思绪发生变化。在进行景观规划的进程中,不仅要让人们能够触景生情,同时还应当让“情”升为“意”,此时的“景”升为“境”,变成感情方面的升华,从而有效满足人们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
二、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
2.1公园的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等等。
2.2公园的园路
园路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组织园林空间和引导交通游览路线,还是人们休息散步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需要通过对游人特征、行为、数量等的调查与预测,全面系统地考虑游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园道设计。如人们有抄近路、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在布置公园游览路线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们能迅速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间形成干扰。又如,当公园中道路存在高差的变化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台阶,用缓坡代替,这样可方便坐轮椅的使用者。
2.3公园的植物
植物是营造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构成优美的环境,还有衬托主景的作用。植物景观人性化的要点,首先是合理选择植物,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可以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植物配置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搭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等,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风景优美的休憩处,并创造一个宜人的气候环境。在草坪的布置中,要注意选择耐践踏的草坪品种,为人们休息、嬉戏、聚餐提供便利。切忌布置纯观赏性的草坪,避免使草坪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园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对欣赏植物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一些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合理配置其高度,方便残疾人接近植物;对于儿童群体,应注意避免选择毒的、带刺的、花粉引起过敏的植物,保证其安全、舒适性;对于盲人的欣赏需要,注意选择一些芳香的、声响的和树干有质感的植物品种,让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受大自然。
2.4公园的水景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公园里的水体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净化空气,形成气候宜人的环境。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能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作为公园中的主要活动者,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公园中适当地设置水体,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性化的水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要对池岸和水体深度进行控制,处理成浅水或设置深水防护措施,保证游人的安全。同时,在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喷泉、水台阶、水流雕塑等,使人能与水亲密接触,增加空间的活力。
2.5公园的设施小品
公园设施小品应遵循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安全性和舒适性,又要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并具有亲切的尺度,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等。设施小品也是公园中和人最贴近的要素,所以必须保证设施小品的数量充足,位置布置合理,并且保证每个单体具有人性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认同和亲切感。例如座椅布置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生理舒适性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同时,人们在公园中活动,游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这不但依赖于必要的防护设施,还要特别注意公园的晚间照明设施。另外,必须在整个公园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标明道路、设施、出入口、电话亭、厕所,并提供如何求助等标示性设施。
2.6公园的建筑及构筑物
建筑及构筑物作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附属要素,也可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本身作为公园的景点外,它们也是为方便游人休息和观赏而设置的景观空间,所以其内部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也应该给予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要求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亲切宜人,遮荫蔽雨的效果好,视野开阔,座椅等配套休息设施使用起来舒服。不同的建筑及构筑物设计的方式也应根据功能不同而适宜安排,如小卖部要考虑选址及为大众服务的宗旨;雕塑要符合公园的主题和人的美感需求等。
三、结语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勇. 城市广场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刘永丽,张利静. 关于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趋势的思考[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3.
[3]单岐赫. 浅谈城镇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J]. 才智,2011,35:154.
关键词:景观园林;工程设计;艺术性
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艺术性表达手法展示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效果,把景观设计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满足统一美、调和美、均衡美和韵律美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城市的美观、开放的良好形象。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值得不断地研究,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完善,促进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的艺术性原则
1.1景意交融原则
城市景观中的树木花草错落有致、造型各异,从形态上为城市的形象增添光彩,从生态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绿色植物覆盖率越高,降尘、消声、调节环境温度、净化大气质量的功能就越强。树绿花红,高低相间,随风舞动,令人惬意。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原则就是要把景观的形态美与意境美结合起来,使人置身景观之中,能够净化思想,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1]。以街头公园建设项目为例,应注意土石景观工程与绿化工程的搭配设计,土石景观要作为绿化景观的中心,突出绿化景观的层次感、色调感及其园艺特色,还要思考绿化景观的有机组成与街道隔离的绿化带的乔木选型、灌木选型、花草配置等,使草地、灌丛、乔木与土石景观相互掩映衬托,浑然一体,使人置身其中有“身在画中走,画在心中留”的景意交融的美的享受。
1.2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建造的亮点就是实现景物与美术的和谐统一。景观工程完成后,从上面俯瞰或从侧面远眺,要有一幅画的感觉,这就是形式美的艺术表现效果。甬路两旁高大的树,绿化隔离带的灌丛,绿地中的花卉,公园中多种景观,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使生理感应、环境作用、物理特性形成和谐统一的感官效应,强化城市景观的表现效果。以古代园林建造设计为例,很多有名的园林都是文人、画家和曲师等会商合作的结果,园林建造艺术与诗文、绘画、音乐可以融汇贯通,如明末张南垣给王时敏设计建造的乐郊园就是成功的案例。王时敏能诗善文,其园林设计以雅为主,从形式上表现中国古典山水画、诗歌的意境之美。园寓诗文,诗、书、画、山、水、草、树,互为表达衬托,相得益彰,为诗人墨客游园即兴赋诗、作画提供灵感,把形式美的资源最大化地盘活。又如,青岛市青年广场的树木、花草、艺术雕像等错落有致,展示出青春活力的形式美,给游客留下很深的艺术印象。
1.3静态与动态表现原则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生长周期的往复,城市景观整体或局部的美感效果不断变化,形成一定的动态效应。例如,冬天人们看不到树绿花红、草青燕舞,到了春天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及至夏日,叶绿茂盛、翠滴,秋天树叶则由绿变黄、叶落草枯。为了展现生机,有的地方则栽植常绿植被,如万年青、松柏树、竹子等,最大限度发挥艺术性设计表现手法的功能[2]。园林设计的动静结合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和形态上,错季延时的花草树木的落叶、常绿、开花等,能够形成时间视觉上的流动;流水、喷泉等设计与土石、花草景观则形成形态上的动静结合,如跌水与叠水设计、假山喷泉设计、人工湖设计等,都是动静结合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4地方特色原则
园林建设必须与当地的风俗文化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园林建设中的人文情怀。在园林中休闲、游玩、漫步健身的以当地人居多,各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利于为人们营造舒适的观赏氛围,所以园林建造设计要遵循地方特色原则,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中挖掘园林的艺术特点,开发相应的艺术项目,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园林建造设计中的标志性石雕、铜像等,都是在当地有所作为的著名人物,不仅象征了历史上当地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值得尊重,更重要的是传承延续先人的精神血脉,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1.5人性化与创新原则
园林建造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户外健身活动的场所,因此建造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人们的休闲、游玩的需求,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对传统的建造模式进行创新,最大限度适应现代人对园林的需求。1)根据人流量确定园林建设规模。每个城市的园林不止一处,园林建造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园林周边常驻居民和流动游客的流量,以确定园林建设的规模大小。流量大,园林建设规模相对大;流量小,园林建设规模就相对小,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2)围绕人们的精神需求,确定园林的景观布置和文化特色。例如,有些城市的市花、市标等都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元素,还有本地的文化传统特点、歌舞活动特点等也是重要元素,在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2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
2.1注重生态与整体艺术效果的表现
园林景观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地域特点、传统风俗、文化习惯和气候条件,运用艺术的设计表现手法,实现生态与美观的有机结合。要有整体效果观念,对设计理念、方法、效果与实际作系统性的比较,既不能过分追求生态效益,不顾及美术的协调,又要避免过分追求景观园林的美术艺术效果,轻视景观园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在艺术性设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保持一盘棋思想,要有整体意识、整体思想和整体观念,注重艺术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景观绿化与土石设施项目的协调搭配。若确定艺术表现方法时不顾及整体性要求,效果便可能不佳。例如,部分城市公园景观工程设计在艺术性发挥中过分追求奇花异草和树木花草的多样性,投入巨资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树木花草品种,结果树木花草不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早早枯萎死亡,更有甚者,增加了新的病虫害,危及其他生态植被。历史上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注重整体效果的成功案例也不少,如颐和园泉眼式小水域设计与万寿山不搭配,经过不断完善,从整体布局考虑,改为昆明湖大水域景点设计,与万寿山相得益彰。整体性设计符合当地水系功能特点,表现出山稳水活的艺术效果,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强化了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
2.2注重植物景观设计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设计通常侧重植物的多样化组成,从动态、静态景观视觉效果的需要出发,结合绘画艺术、园艺艺术的效果功能,进行有机组合的创新和发展。1)形态组合的多样性。园林景观由乔木、灌木、藤类、花草等组成,形态各异,根据场地不同,在选择品种、确定数量上有所区别。例如,街道、甬路两旁主要的景观植物品种是乔木,乔木多种多样,有的地段适合栽植国槐,有的地段适合栽植垂柳,有的地段适合栽植法桐。绿色隔离带植物则以灌木为主,有的路段适合栽植冬青,有的路段适合栽植紫薇。对于公园、广场的植物景观的设计则另有特点。2)个体形态的艺术性。街头公园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比较明显,有绿色大球、蘑菇形国槐、飘带式紫薇和雨伞式乔木等。设计要根据景观植物的株高、空间造型和园艺工修剪的难易程度,结合场地和周边建筑进行考虑,力求和谐统一。3)景观设计形式的选择。植物景观与山石景观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具有动态性变化。春夏秋冬,发芽、开花、茂盛、落叶,要保持形态美感的连续性、长期性,就要熟悉建筑式设计、图案式设计、造型式设计的有机选择方式,并能综合运用,使植物景观表现出不同风格。
2.3注重景观色彩的远近轻重的艺术性表现
园林景观与绘画艺术在色彩感官方面息息相通,主要是根据人们的色彩感官体验,进行艺术效果的表达。红黄色彩给人的感觉通常是热情、温暖,蓝色给人的感觉是凉爽舒适,绿色则呈现生机盎然。因此,园林景观艺术性表现方法要注重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距离感、色彩的冷暖感的合理搭配。例如,北方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选择在公园周边及道路两旁设计枫树景观,每到秋冬季节天气变凉,枫叶逐渐变红,置身其中,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因此,在设计中,艺术表现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1)远近色彩的处理。根据人们视觉感官习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采取动态方法,公园、园林、小区等公共植物景观集中的地方,从入口处,一直向内延伸,多采取草本景观设计,根据季节不同植入不同的色彩,冬春季节增加红黄色彩设计,炎炎夏日,则注重增加绿色植被的比重。2)轻重的处理。根据园林整体特色,使景观色彩比重不尽相同,以满足不同游览人群的休闲需要。3)冷暖的处理。绿凉、红暖、蓝安、黄兴,不同的色彩给人的艺术感觉不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从游客或者休闲居民的从需求出发,做好冷暖色调的处理,力求使艺术效果能符合人的艺术享受需求[3]。
2.4注重环境氛围设计的艺术性表现
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园林景观形象情景营造特定的场景,给人以艺术享受,在错落有致的景观中给人以愉悦、爽快、洒脱的体验。生活小区、广场的景观设计则更要注重营造生活气息,将节日、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多种需求元素统一,提高艺术水平,强化艺术审美效果[4]。
2.5注重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性表现
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园艺艺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与生活的艺术性需求紧密相连。园林景观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闲、观赏艺术服务,是陶冶人们艺术情操的载体。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艺术性的表现方法要注重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性表现理念,从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筑布局、基础设施功能等方面就景观植入的可行性、艺术性与人们的需求性进行各方面的权衡,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尊重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创新拓展艺术空间,提高特色设计水平[5]。从人们的娱乐休闲、观赏美景、休憩等生活需求出发,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靓丽形象和优美环境,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3结语
设计是景观园林工程施工的标准化规划,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景观美感的构建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的独特个性。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的艺术性的表现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在发扬传统艺术设计表现手法优点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晨林.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与植物多样性分析:以宿州院子C区一期景观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21(5):44-45.
[2]孔祥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空间氛围营造分析:以自行车专用路同成街景观工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0):73-74.
[3]龚行华.园林景观工程的植物配置设计研究[J].居业,2021(3):24-25.
[4]王淦太.园林工程中假山景观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咸阳秦汉历史博物院景观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20(10):227-228.
【关键词】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一、主题公园的发展历史
城市中的主题公园是指围绕特定主题而规划建造的有特别环境和游乐项目的新型公园,通过建造具有整体感的公园环境和举行各种表演,使公园形成一个整体,是更高层次的娱乐园。从广义上讲,主题公园甚至可以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形式,包括以建筑形式出现的游乐场所及纪念场所等等。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
自从1955 年7 月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里福尼亚诞生以来,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概念化的旅游形态很快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并逐步推广到了全世界。1989 年9 月, 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建成开园, 当年收回1 亿元投资的轰动效应引发了国内主题公园的建设热潮。据不完全统计, 至2003 年,国内主题公园累计超过2500 个, 资金总投入超过3000亿元。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主题公园的建设,关于主题公园建设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以来,以其独特的主题方式,顺应了广大社会群体的精神生活需求。
主题公园的建设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建设不同的风格,能够更具针对性,为人们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同时也大大的为人们释放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提供了娱乐场所。
城市主题公园是伴随着大都市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当居住环境被各种高楼大厦环绕时,城市公园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起来,不仅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设施,而且也为人们更多的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享受现代高科技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便利。
二、城市公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2.1城市主题公园设计研究
城市主题公园建设,依靠城市自身优势的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将城市周边优势的旅游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资源。
具体的讲,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建设,进而将多元化的资源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让更多的人得到资源的共享权利,享受到主题公园所带来的娱乐、休闲、科普功能。
2.1.1 著作再现型
这类主题公园,以远古或者近现代的著名小说、卡通、动画或者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为原型,加上创作者以及群众的想象而建成,能够将虚拟的建筑、景象完整的呈现出来,满足人们置身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深受文学作品影响的人群,他们可以完全的置身于作品所描述的环境中,达到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目的。这类主题公园比如:以格林童话为主题的日本北海道黄广市古留克忘国,以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背景的北京、上海的大观园,山东的聊斋大观园等。
2.1.2历史再现型
以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历史事件、或者一些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加之史料记载,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给游客描绘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原历史的原貌。这类主题公园对于一些对历史痴迷的游客,尤其是为一些文物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著名的有:如北京的秦始皇艺术宫、无锡的唐城、太湖三国城等等。
2.1.3 名胜微缩型
为了迎合一些群体的特殊要求,可以将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按照一定的比例微缩,集中排列在一起,以标本的形式集中的展现各类景观的风貌,可以在短时间内纵观到较多的名胜。比较有名的如:北京的世界公园、深圳的锦绣中华以及世界之窗等。
2.1.4 民族文化型
民族文化型的主题公园,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寓教于乐,可以让游客具有较大的参与空间,将民族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表演、饮食等发扬光大,主题更加的明显和突出,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和自然特色。例如:昆明的民族村、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等。
2.1.5影视文化型
好莱坞影城带来了一种影视文化,游客通过游览电影拍摄场景获得乐趣,从而促成了影视文化的主题公园诞生。电影涉及的内容和场景颇为广泛,游客在影视基地中的体验颇为丰富,视觉冲击力大等一系列的感官刺激。如美国的环球影城、无锡的太湖中视影视基地,广东南海影视城等。
2.1.6科技娱乐型
将现代高科技应用于主题公园的建设中,是当前新出现的主题形式。高科技技术可以为人们呈现出梦幻、科幻的未来之城,或者其他一些梦幻的动画王国,在人们的视觉和幻觉中产生出奇妙的景象,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带来较为专业的科普知识,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和开发智力的青少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迪斯尼世界未来社区试验雏形、台湾小叮当科学乐园、广东中山市的宇游科幻城等。
2.1.7动植物生态型
为了呈现出远古时代的一些原始森林和稀有植物,区域性植物、野生动植物等,可以利用盆栽或者森林公园的形式,形成一个具有多样性、门类较为齐全的动植物生态型主题公园,这样不仅可以保护野生的一些动植物,还可以向人们宣传一些保护动植物的科普知识。这类公园有:香港的海洋公园、苏州乐园、南京绿博园等。
2.2 城市主题公园设计的社会功能
2.2.1、娱乐功能
主题公园动静结合创造景观,可以提供强烈的娱乐气氛。主题公园静态景观一旦建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续可塑空间毕竟有限,而动态的景观设计却可随专业人员的主观创造得到无尽的开发和更新。通过这样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主题乐园的娱乐性。
2.2.2、休闲功能
旅游业是世界上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不断地上升和发展,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朝阳产业”,它将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但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反映游客数量的产业,它还是一个体验型产业,旅游业是出售“体验”的。如果你对商品和服务收费,那你是在做商品和服务生意。但主题公园属于体验经济,顾客购买的是体验。
2.2.3、科普功能
在科技时代,高科技的应用成了某些主题公园的“卖点”,科技与娱乐的完美结合是主题乐园吸引游人、体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现在娱乐业是现代高科技与游艺、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因为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方面。如这里有高耸云天的航天火箭、电子操控的登月模型,还有一些介绍天文知识的展览,都配以互动式电脑显示装置,游客只需轻处屏幕,就能获得生动有趣的身心体验。除此以外,一些游乐园还将传统的演艺与高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表演方式,比如立体影院、环幕电影等。
三、展望
纵观历史的发展,每种事物的出现都是紧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而成形的,主题公园的发展与兴起正是由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的产物,在所有的旅游资源当中,主题公园由于其独特的娱乐功能、文化内涵以及多样化的科普知识趣味性,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中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更加的趋向于多元化的、多功能的主题公园,不仅要求能够将自然风景囊括其中,而且要将多元化的人文风情融入当中,使得人们具有更加自主和广泛的参与权,将多元化的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同时演绎出来。例如,2003 年 10 月,在浙江柯岩建成的鲁镇把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水乡风情和绍兴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鲁迅文化为中心,通过多种演绎手段,以现代主题表演为载体,全面展示绍兴传统水乡的风情,成为了百年绍兴水乡民俗风情、建筑风韵和自然风光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主题乐园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城市,己经向乡镇方向发展,而且这种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形成独特的人文旅游环境的做法也己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不同主题的主题公园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丰富多样化的资源,为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场所。根据人类行为需求理论的分析,我们可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应该由最初的必要性活动向社交性活动发展,社交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最终目的。主题公园的发展无异为这种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交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学习,精神能够得到最大的放松。这一切都是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的规划设计,它是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地理学报,1997. 5
[2]李春生.我国城市主题公园的发展与创新[J].城市问题,2005.6
[3]潘浩.迪斯尼 ——主题公园的最好阐述[J].经济人文,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