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范文

软件开发市场规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开发市场规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范文

IT业分析人士说,过去一年,俄罗斯的信息技术行业迅猛发展,显示出成为IT业全球领先国家的潜力。行业领先厂商Information Business Systems Group(IBS)总裁兼CEO Anatoly Karachinksy说:“俄罗斯IT市场去年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一些细分市场的增幅超过了50%。”

熊掌中的IT商机

据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软件开发公司联盟Fort-Ro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总裁Valentin Makarov说,过去3年里,俄罗斯IT行业总体增长了30%~40%。其中,系统集成增长了35%~40%,基础设施市场增长了30%,计算机制造和组装业增长了20%~25%,软件开发市场增长了40%。

俄罗斯的外包业尽管规模不大,但正在快速发展。俄罗斯排在中国和印度之后,是世界第三大软件外包目的地国。2005年,俄罗斯软件出口额达到了10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33%,而2000年,出口额只有1.2亿美元。

俄罗斯经济的复苏改变了俄罗斯电信业的低迷现状,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俄罗斯通信和信息化部计划在10年内对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330亿美元,达到在2010年使普通电话增加到4770万部,移动电话增加到2220万部,互联网用户达到2610万。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移动通信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昂贵的移动资费之上的。因此,随着移动通信产业规模化的形成,移动资费的降低水平,将进一步拉动移动通信的市场需求。此外,俄罗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将使俄罗斯的移动通信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据IDC最新统计表明,2006年俄罗斯的IT市场总值将达到140亿美元,年增长率20%。IDC俄罗斯及CIS国家区域主管Robert Farish表示:“尽管这一数字与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这样的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能保持如此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能源大国,IT业在俄罗斯经济中仍只占很小部分,但俄罗斯并不缺乏IT人才。事实上,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前苏联国家都拥有世界上顶尖计算机程序员、工程师和硬件设计师。俄罗斯已经是IT培训计划的全球领先者了。

因此,俄罗斯成为世界巨头争抢的又一个热点。Intel去年在俄罗斯开设了无线技术试验室,在俄罗斯雇用了大约1000名员工;Sun还招募俄罗斯程序员,并开始向俄罗斯公司进行风险投资;Motorola在Nizhni-Novgorod地区拥有600名雇员; Google今年宣布说它将在莫斯科开设研发中心; IBM在莫斯科开设软件研发试验室; Dell和其他厂商也正进入俄罗斯。

北极熊的转变

俄罗斯国内IT市场每年增长10%以上,去年IT市场规模增加了24%。俄罗斯政府已经注意到了IT业的迅猛发展,意识到了俄罗斯在IT行业中的潜力,尽管IT行业仍要求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俄罗斯政府自身正在努力扶植IT业在国内的应用,并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组,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IT行业的需要。

前通信信息部被重组并改名为信息技术通信部。在这之前,俄罗斯政府的IT业政策缺少集中的协调。Makarov说:“政府现在意识到这是个非常快速发展的、创新的行业。”

俄罗斯计划在2010年前至少建立4个国家资助的科技园区,形成规模经济和鼓励企业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每个园区将得到8000万~1亿美元的国家资金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园区中的公司还将享受到税收和进出口优惠。俄罗斯政府还承诺通过进一步的减免税款推动IT业发展。一项将在今年得到批准的草案法律将保证简化的纳税程序,并将社会安全税由占工资的26%减少为14%。

广泛讨论的俄罗斯政府支持发展俄罗斯高科技行业的计划最近也付诸实施。7月26日,圣彼得堡地方长官宣布说,圣彼得堡市赢得了一项创办第一家俄罗斯政府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的联邦招标。基金将用于研发中心、学生试验室和新兴技术的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将把重点放在从事高科技研发的中小企业上。

为了加快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俄罗斯还在进一步调整政策以吸引外资。在以前,除了国际跨国大公司以外,任何进入俄罗斯的中小企业都很难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来。为此,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投资政策局局长Sergei Bayov表示,俄罗斯政府将努力改善投资和法制气候,以吸引外国中小型企业对俄投资。由于俄罗斯信息产业的基础薄弱,俄政府将着重扶持IT产业的发展,IT公司有望在预算、金融以及税收等方面获得政府优惠政策。

俄罗斯也正准备发展3G产业,届时,俄罗斯将大量引进国外的通信设备和技术,并且不排除国外电信运营商介入3G产业的运营。

投资,源于潜力

实际上,作为邻国,中国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俄罗斯市场的开拓,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华为就积极参加俄罗斯电信展,并通过“东方丝绸之路”计划,让当地的电信运营商充分了解并相信华为的技术。此外,2002年华为还在俄罗斯移动运营商MCT的招标中一举中标,获得6600万美元的合同,这是中国的GSM设备首次大规模进入俄罗斯。

较之于华为,上海贝尔更是早在1990年就与前苏联的高尔基工厂合作,到目前已经累计向俄罗斯出口了近千万美元的通信设备。目前,中兴通讯也在俄罗斯推广它的CDMA解决方案。

有关人士表示,俄罗斯的确具备很多成为技术强国的要素。俄罗斯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苏联时代创建的科学机构在基础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与西方同行不同,利润在当时不是问题,因此这些科学机构可能自由探索任意感兴趣的领域。俄罗斯的工程师的费用也比较低廉。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的技术出口相当有限。除了像Kaspersky Labs这样的大公司外,大多数俄罗斯公司为国内市场提供服务。几乎所有的有关人士都指出俄罗斯缺少商业和管理人才。

Karachinsky说,与印度相比,俄罗斯IT业的未来在于解决业界复杂的问题。他说:“俄罗斯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因此显然,在俄罗斯更容易找到可以处理困难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专家。”

另一些专家说,俄罗斯在共享软件这样的日常使用的软件领域,未来也很光明。共享软件由于简单、廉价并可以由小公司(甚至某个人)来开发而特别流行。一位专家说: “在俄罗斯,有很多个体开发员做这种生意。我认为这是IT行业发展的很好的方向。”

第2篇: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范文

创业,从一栋还没装修的三层别墅里起步。

2012年5月,钟波辞去晨星半导体(Mstar)西南区技术总监一职,带着几个一起共事的哥们儿以及在华为任产品经理的大学同学,从深圳回到成都创业。

现在,作为家用智能微投(无屏电视)产业的开创者,极米占据这个市场半壁江山;2014年8月和2015年6月分别获得创东方等投资机构A轮1亿元人民币、芒果传媒价值3亿元人民币PreB轮投资。

被打动的除了创东方和芒果传媒,还有中国著名主持人汪涵。平日里低调、只对书法、收藏感兴趣的汪涵也于2015年向极米投资,并成为极米合伙人。

“被打动了,被产品打动了,被做产品的人打动了。”汪涵这样表述选择极米的原因。成为极米合伙人后,汪涵参与设计了最新的一款产品极米无屏电视H1,他认为,这是一款足以代替液晶电视的产品。

“极米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这个产品形态也将是未来显示产业的主流。5年内,无屏电视将颠覆传统电视。”极米科技CEO钟波表示,“作为市场的领导者,极米希望与同行一起做大无屏电视市场规模。”

中国正处于一个产业和消费转型升级的阶段,消费者也已告别只看性价比、追求低价的阶段,而是越来越接受优质品牌产品、创新的产品形态,愿意尝试和有能力去尝试新的产品形态。

钟波认为:“中国在很多品类和产业都没有真正很响亮的品牌,未来3到5年,将会有不少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品牌。我相信,只要抓住用户需求好好打磨产品,就可以很快建立响彻全球的品牌。”

坚守

市场调研公司易观智库的《中国家用智能微投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家用智能微投市场总出货量为56.1万台,行业全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季度出货量环比增长率稳定在30%~45%之间。

易观认为,家用智能投影的大屏幕带来的体验远高于电视,家用智能投影或将冲破行业天花板,挑战传统电视在客厅中的核心地位。随着家用智能投影产品视听效果、内容丰富化与正规化、UI设计持续提升,2016年中国家用智能投影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31.6亿元,预计环比增长率为145%。

易观的数据和钟波开始创业时的预测一样。

“现在的市场数据充分表明,极米一开始的发展方向没错,我们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钟波感慨道,“当初我们几个创始人之所以走到一起艰苦创业就是坚信可以将投影技术结合在电视产业之中。”来自易观的数据,极米2015年出货量28.8万台,居行业首位。

事实上,钟波对电视产业情有独钟与其经历有关。钟波大学毕业后进入海信等离子电视研究所,随后加入晨星担任技术人员,从而进入电视芯片行业,在职业过程中,经历了电视产业由CRT到液晶再到OLED、由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再到智能电视的过程。

“电视产业的革新不止。我们看到了电视发展的历程也看到了发展的方向,未来电视肯定朝着无屏电视方向发展,我们希望把10多年的技术积累转换成更新形态的产品,满足用户对沉浸感和更好生活品质的需求。”钟波说。

4年前,在外界看来刚过而立之年的钟波可谓早已事业有成并实现了财务自由――年薪百万高管,并因晨星上市获益。但拿到第一桶金、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钟波却毅然辞职决定回家乡创业。

当时,钟波拿出了几乎所有的资金,与他一起从晨星出来创业的小伙伴以及他在华为的同学也每人拿出了十多万元资金共同启动了极米。十几个大小伙子吃住工作都在租来的别墅里。

“我们自己创业的决心非常坚定。”钟波回忆道,“极米的创始团队都是来自晨星或者华为,拥有起码10年研发经验。为什么我们没有留在深圳,也没有选择去北京上海这种城市?因为在这些城市肯定有不少猎头找我们,在成都则会减少这些干扰而专心进行产品的研发,毕竟,无屏电视是一种全新形态的产品,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研发过程。”

目前整个团队是极米的大股东,但和很多其他的创业团队一样,极米最初的创业也非常艰苦。钟波租了一栋三层的未装修的别墅,地下车库做实验,一、二楼做软件开发,三楼则摆了几张二手高低床,就是他们的宿舍。

“我们几个没辞职前基本已是年薪百万,待遇很好,到了成都大家都只拿3500元的基本工资。”钟波透露,“除了经济上的变化外,极米初创团队还有人在深圳已安家,可以说是舍家来成都住集体宿舍创业。”

经过半年的研发,极米第一款产品Z1问世。在产品面世之前,钟波团队早已开通了官方论坛,并在上面发表极米做投影产品的初衷,获得很多投影爱好者的热情留言和热烈讨论。

“我们借用了朋友一个淘宝店销售Z1,售价2999元,把这个没有成交记录的淘宝宝贝链接挂在论坛里,结果半个小时内几百台就销售光了。”钟波说,“用户在使用产品后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极米Ul每两周就会进行一次升级,不断地优化。”

创业本是孤独的过程。Z1得到用户认可给了钟波团队强烈的自信和动力。“我们提出产品想法时还是希望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否则会觉得自己是在闭门造车。当极米第一代产品得到用户认可时我们还是挺感动的。”钟波强调。

2013年年底,成都高新区找到钟波,希望他能落户高新区。钟波团队正式告别了那栋他们最初创业梦想飞翔的三层小楼,入驻1300多平米的办公区,并获得政府给予的多项支持,团队也由最初的10个人发展成近200人。

不断壮大的极米在2014年正式无屏电视产品引发市场震撼,并吸引了创东方等投资机构的A轮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一年后,芒果传媒也向极米伸出橄榄枝,完成价值3亿元人民币Pre-B轮融资。

体验

2015年是家用智能微投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联想、中兴等IT巨头认可家用智能投影的商业价值,发力家用智能微投市场,LG、明基、NEC等老牌投影仪厂商的新品也纷纷入市。

不过,极米依然以高达51 4%的市场份额折桂。在全球市场,极米出货量从2015年一季度起就超过了传统国际巨头LG,随后一路领先,到第四季度出货量已是LG的3倍多,稳居第一。

“2015年对于极米来说意义非凡。”钟波总结,“它是一个产品形态升级的年份。在这一年,极米完成了标志性的几个动作。”

在内容方面,极米引入了芒果TV的视频内容和百度的音频内容,让极米无屏电视在内容方面给用户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比如,购买极米产品的用户将免费获得一年芒果TV的VIP服务,从而在极米无屏电视上体验到正版高清稳定的视频内容。

事实上,芒果传媒的青睐也为极米带来了另外一位重量级投资人――汪涵。芒果传媒在2015年投资极米后给台内多名主持人体验了极米无屏电视Z4X,汪涵在使用该产品后感到非常惊喜,勾起了他内心的一个梦想。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每个周末组织看广场电影,没想到小时候最想带回家的影院就这么简单地实现了。”汪涵表示。他很认同极米给用户带来极致体验的理念。于是,在考察一段时间的市场后投资了极米。

除了2015年引入芒果TV之外,极米还在2015年与哈曼卡顿合作,让无屏电视在音效上进行了升级。“2015年,极米无屏电视越来越与传统投影产品相差甚远,而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它集内容、音乐、视频于一身,无屏电视这个产品形态进一步提升了自己,让用户耳目一新。”钟波说。

无屏电视是颠覆传统电视的产品形态,所以未来的市场非常大。中国电视市场每年的规模是6000万台,“极米2016年预计能占1%的份额,也就是60万台。”钟波强调,“未来两三年内,极米的年出货量将能达到400万台。”

不过,钟波也坦诚地面对了无屏电视仍处于一个开拓市场的阶段:“新产品最大的困难是,大众已培养了传统电视的使用习惯,怎么让大众去了解和体验新产品?毕竟我们的能力有限,没法让每个人去了解无屏电视,从而加速颠覆进度。”

所以,极米近期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用户真切了解无屏电视,在市场推动无屏电视这个产品形态。从2015年12月份开始,极米开始布局线下渠道,短短3个月,极米线下出货量已与线上打平,钟波预计2016年极米线下出货量将大于线上。

极米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建立极米体验店,第一家体验店将于5月在成都来福士广场开业;加大与苏宁、国美等连锁店合作,进一步借助连锁巨头的优势在全国布局;依靠庞大的经销商体系,在2016年达到“千城万店”的规模。

钟波透露:大型零售连锁看到极米的产品后非常振奋,因为在整个电子产品平庸的背景下,这类产品很可能成为它们利润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也因为这个原因,大型连锁给予了极米很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免入驻费等。

对于无屏电视同行,钟波认为,极米在机芯、底层算法、画质等领域有着10多年的积累,拥有全国最强的团队,并拥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开创者和领导者愿意和同行一起做大无屏电视市场,向传统电视行业发起挑战。

事实上,传统电视行业也在无屏电视领域有所动作。海信2015年底正式对外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激光影院电视,售价59999元起。TCL近期也被曝即将进入无屏电视市场。

“传统电视企业进入无屏电视领域相当于革自己的命。”钟波解释,“因为无屏电视的技术储备和生产线与传统电视完全不同。所以即便传统电视企业推出无屏电视但其在动作上仍然会变形,如海信激光电视售价昂贵不可能进行市场普及,因为海信短期内不可能推出一个产品颠覆自己的传统业务。极米却没有这样的担忧,所以没有负担跑的更快。”

之所以极米会有底气说出“5年内无屏电视将颠覆传统电视”的豪言,钟波解释其的背后并不是极米有多少资源,而是极米看到了消费升级,用户需要的产品在升级,用户的需求不是阅读式体验而是沉浸式的体验。这是大势所趋。

第3篇:软件开发市场规模范文

在美国发生的状况不是个案。RIM制造出了著名的黑莓手机,在过去1 0年中占领了全球4 6 0 0万商务人士的口袋。然而,这样一款颇受世界人民喜爱的手机却在中国遭遇了困境。在与中国电信合作前,进入中国4年的黑莓,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开拓企业市场,仅推出过三款旧机型,销售不过数万部。另一方面,数以十万计的水货市场却尤为繁荣。此外,模仿者们却不停出现,无论是移动曾经推出的PushMail还是尚邮等等,都号称是“中国的黑莓”,来博取移动电邮客户的关注。由此种种,原因显然并不是中国人民不喜爱黑莓,也并非中国企业不需要移动电邮服务;除了黑莓,包括诺基亚、谷歌平台手机,以及iPhone三大智能手机均快速且生猛地进入了中国市场。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问题的症结被指向了黑莓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移动。通过转嫁营销压力给本土电信合作商,RIM并不亲力亲为地去了解每一个国际市场,可以专注研发。这家目标明确的美国公司在中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却遭遇水土不服。其合作伙伴中国移动的做法难以让用户接受,为推行自己的139邮箱,移动坚持将黑莓终端与邮箱服务在价位上定位超高端,但在企业客户方面的营销与服务能力却羸弱不堪。未能选择贴心的合作伙伴,黑莓在中国的发展不痛不痒。

对于RIM早在2002年就开始开拓的全球业务而言,中国市场无疑是一个“中国结”,可以很美丽,也容易很纠结。

随着全球四大智能手机悉数落子中国,RIM意识到,这里孕育着无限商机,如果再不主动发力,也许就将永远错过这一被无数次称为“最具潜力”的市场。于是,黑莓开始四年来第一次主动为中国市场变换招数,放弃将鸡蛋完全放在运营商篮子里的做法,在中国重新进行战略布局。今年7月,拥有丰富IT渠道资源及管理能力的神州数码被宣布成为黑莓在中国的一级商,除了向RIM在中国的两家运营商合作伙伴供给货源,更重要的任务是向全国各零售渠道销售黑莓从软件到硬件的全线产品,一并提供售后及服务支持。7月底,RIM在北京大悦城开设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黑莓零售体验中心。RIM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李彤对外公开表态,黑莓在中国将正式开启从企业到个人的用户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成熟市场国家已大获成功,RIM公司认为今年是时候在中国进行沿袭了。

机构扩张显示其雄心。近期,RIM中国公司传大肆招聘的消息,在一个月放出30多个职位。以前的中国代表处已经升级为分公司,除了北京总部之外,上海、广州还设立了分支机构。RIM中国区从亚太区中被单独剥离出来,谢国睿直接向全球总部汇报。在RIM公司已经披露的计划中,下一步将在中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并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

沉闷多年之后,黑莓手机看起来开始在中国进入新局面。这一次,胜算几何?

第三方销售

黑莓在中国的一个特殊境遇是,售前与售后服务并非全部由合作伙伴运营商来提供,甚至连终端也非完全由运营商来营销推广。与其他任何一款智能手机不同,要成为黑莓用户,拥有一部黑莓手机仅仅是开始。利用专门架设的服务网络,能将各类信息如邮件、办公数据、黑莓用户共享的即时通讯工具BBM发出的消息等,安全、保密、准确地传送,才是这种看上去又黑又酷的手机的最大价值。为了实现这一价值,黑莓过去一直把运营商当成惟一的销售渠道。

但如果问已经使用黑莓业务的公司CIO,谁是你们BlackBerry业务的客户经理?这个公司的CIO可能会给出一个行业外从未听说过的公司名。往客户那里跑得最多、电话最勤的,不是移动的客户经理,也不是RIM公司的人,而是拥有黑莓业务资质的第三方本土软件公司(SI)。

移动在2008年之前并未将黑莓纳入KPI考核标准,因此各地移动公司都不重视这一业务,往往通过商业合作伙伴来做市场拓展与技术支持。移动此前将业务的技术支撑交予了中国移动卓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个移动的子公司,经营着手机报、飞信等移动的数据业务,同时也负担着各个省市的BB业务的技术支持工作。即使他们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从移动的资费中分得蛋糕。因此,一方囿于资源有限,另一方面也乐得清闲,卓望自身也愿意让这些SI成为其下游合作伙伴。

于是,嗅觉敏锐的本土软件公司,依靠着运营商或者RIM、卓望的各种资源,迅速成为最有效的推广工具并赚到了钱。这样的公司数量并不多,在中国专门从事BB业务的公司仅有10余家,他们的销售方式比运营商要灵活许多。在中国移动引进黑莓业务初期的2 0 0 7年、2 0 0 8年,正是这些在当时并不知名的小公司为黑莓业务的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并不总是相安无事。在运营商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移动公司开始担心商们面对中国电信的诱惑,是否能够坚持和移动站在一起。这样的犹豫让一些地区的移动公司试图收回黑莓业务商的资质,转而依靠集团的客户经理来拓展市场。不过目前看来没有这个必要,中国电信对自身的政企客户部的市场能力颇为自信,并不打算拿出资费中的一部分来招募商。

“我们希望在中国,所有服务于黑莓正规渠道销售额度机构个人都能够很好生存,百花齐放。”当被问及怎样看黑莓在中国的产业链时,黑莓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李彤显然听出了话里的内容,迟疑片刻后回答说。

但显然黑莓在着力补齐自己的官方服务体系。经过RIM公司亲自培训,神州数码将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支持。“也许下一步,黑莓将在中国建立健全自己的服务体系,但目前我们将扮演重要角色,配合各方一起来做服务支撑。”神州数码黑莓销售部门的一名资深员工告诉记者。

运营商尴尬

最终,依然是电信运营商将在黑莓中国行程中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

与诺基亚、三星等手机厂商不同,黑莓能带给运营商的价值除了终端机定制销售分成外,还有数据服务业务方面的分成。但其中的一些服务与运营商自推的有所冲突,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黑莓的服务价格一直沿袭的是欧洲消费标准,并未被真正地本土化。以黑莓最先引进的推邮件服务为例,中国移动为了使其与中移动的139信箱服务有所区隔,将黑莓的服务价格分为三档:3 9 8元套餐、4 9 8元套餐和598元套餐,它们都包括从50M到400M不等的GPRS上网流量;终端费用近5000元,可以用预存8-14个月服务费的形式抵扣。黑莓手机也不能面向个人销售,只能通过中国移动集团客户部,向企业用户进行直销。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加拿大人谢国睿(Gregory Shea)的出现。他具有加拿大和爱尔兰的双重国籍,2 0 0 8年加入RIM担任中国区总裁。此前,他已经在中国的企业界活动了十多年,深谙中国市场环境。

谢国睿捕捉到了中国新生运营商――中国电信对于明星机型的渴求。2 0 0 9年1 2月,RIM如愿与中国电信达成合作,为后者提供定制机。作为移动通信市场的后来者,中国电信为黑莓制定了从1 8 9元到5 8 9元不等共5档资费的政策,与中国移动相比,它显得更为优惠。同时,用户在开通BES(黑莓企业服务)之后,可以添加65元开通B I S(针对个人的黑莓网络服务)。但迄今为止黑莓手机只针对政企用户,运营商并不单独为个人用户开通BIS服务。

尽管同时与两家电信运营商合作,RIM这次决定吸取经验因地制宜。李彤在一次私下聊天中介绍说,RIM将重点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黑莓个人及中小企业业务,而将企业大客户业务中心赋予了在该方面具备较强资源优势的中国电信。即便如此,中国电信依然感到有些头疼。“该覆盖的企业客户,移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其实已经覆盖得差不多了,剩下一些对黑莓有刚性需求的外企,他们宁愿选择移动与国外运营商合作的服务,以便与全球机构进行沟通。”北京电信大客户部业务经理钱程告诉记者。但他认为机会还是有的,只要终端产品线足够丰富,就有可能说服集团客户换机。另外,除了邮件服务之外,本土企业同时希望运营商能为他们定制开发一些协同办公软件,这对企业服务经验丰富的中国电信而言是个机会。

当然,两家电信运营商之间并不会严格执行自己的角色定位,激烈竞争一触即发。比起只有13%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客户的移动,电信公司50%多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客户,其客户经理们更擅长和公司负责人沟通。最为闻名的一次客户挖角出现在广州。安利公司曾经是广州移动最重要的客户之一,曾经在商的拓展下,发展了一百多个黑莓用户。无论从用户数量还是公司品牌,都算得上是黑莓行业里的标杆客户。而如今的安利公司已经是广州电信的标杆客户,并作为电信公司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的标杆案例频频见于媒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的缺席。尽管此前中国联通多次热忱表态,正在与黑莓洽谈引入这款明星产品,RIM公司上下在此次采访中均斩钉截铁地表示:暂时不会与中国联通合作。这也意味着,这款天然以数据业务做支撑的明星终端,不能在中国搭载最国际化的3G网络。这对于黑莓以及中国联通而言,恐怕都不算是好消息。

从企业走向个人

在国外RIM拥有4600多万用户,包括大学生、公司职员、管理层、政府客户和公务员等。在北美市场,让黑莓真正成为明星手机的并不是企业客户,而是那些疯狂簇拥它的个人粉丝。为了打造黑莓炫酷时尚的个人用户品牌形象,追求安全简单产品性能的RIM甚至重金聘请好莱坞明星为其代言。

在中国,作为个人业务的试点,广东移动已于近日率先针对全球通用户推出98元和108元两档黑莓业务套餐。中国移动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中国移动和RIM正在对黑莓业务和各省移动公司的计费系统进行调整和对接,个人业务的规模推广还需一段时间。

“将黑莓推向个人用户市场是我们今年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李彤说。

借助与神州数码的合作,将会使RIM在中国的业务一夜间插上翅膀,通过它实现从运营商销售到零售渠道的全覆盖。作为黑莓的中国大陆总,神州数码从墨西哥提货,通过香港进口到大陆市场。黑莓市场渠道的开拓和售后体系的搭建都由神州数码负责。由于黑莓更多地基于为用户提供移动办公解决方案,所以,相比较于销售手机终端,黑莓的服务体系要复杂得多,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因此,神州数码选择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合作,发挥各自特长。

此外,神州数码是大量IT品牌的一级总,铺货能力超过任何手机公司本身。神州数码半年之内引入了4款新机型,这些手机的销售和售后都打上了神码的烙印,神州数码人士戏称“手机说明书都是神码自己印的”。

最重要的一个利好消息来自于终端品类。作为一家效率极高的中国IT商,一名神码内部人士透露,“明年上半年,应该就可以与国际机型同步了。”他说,目前,神码已经在为个人业务部署专门柜台,“个人业务不需要架设服务器,柜台人员就可以帮助开通,每个月服务价格在100元左右。”

据介绍,除了运营商渠道与零售渠道,神码也正着手为黑莓开辟专门的行业渠道。他们将此分为四个方面:全国性集成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运营商的行业渠道,以及单纯做硬件行单的公司。神码可以为所有渠道提供完备的黑莓解决方案。打通渠道关节意味着商品的批量销售,这将有可能降低黑莓生产成本,从而使价格更具诱惑。而神码的作用不仅在于此,通过对渠道的管理,他们将保证黑莓在中国各个用户市场的定价一致。

但目前,不管是RIM中国公司还是神舟数码,都无法回答黑莓在中国的用户定位问题。显然,此前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手中的黑莓,价格过于高端。如今进入个人用户市场,黑莓需要重新对用户进行定位。

以上只是黑莓在外部姿态上的改变。要使中国个人用户真正接受黑莓,不是一个安全的移动电邮功能就能搞定的。有着来自谷歌、苹果等多家追求炫酷手机应用功能的强劲竞争对手,有人认为黑莓现在进军个人用户市场,时机并不那么恰当。

对此,黑莓看上去并不悲观。“其实,邮箱业务只是黑莓众多美妙应用中的一个,你要知道我们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智能手机的厂商之一,黑莓本身就因移动互联网而生,我们有信心让中国用户喜欢。”在一次聊天中,李彤信心满满地表示。

事实上,除了被着重强调的推送电邮功能,RIM公司这些年建设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也没少花力气,并同时开放手机平台与网络平台。但与广受关注的Andriod及iPhone应用商店相比,黑莓手机的应用开发市场则要冷清得多。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黑莓手机国内市场规模有限,而只要规模一上去,黑莓的应用开发就没有任何问题。

8月初,黑莓最新应用商店APPWor-l d 2.0测试版上线,据李彤透露,RIM中国区正在考虑将APPWorld2.0引入中国。据悉,该版本不仅支持信用卡购买功能,还会提供和运营商的合作接口。谈及在国内APPWorld2.0的运营模式,李彤表示,肯定会采取和运营商合作的方式,但具体形式目前还未最后确定。

当有着无可比拟业务优势的手机解决方案提供商RIM,开始主动对中国市场做更多普适性拓展,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最好的结果是,黑莓就此解开了“中国结”,不仅为中国用户提供了更多明星手机选择,也将为中国3G数据业务发展带来巨大利好,那样将皆大欢喜。

【相关链接】RIM中国QA:黑莓中国区市场总经理李彤

黑莓中国目前在渠道上的整体布局是怎样的?

李彤:同黑莓在其他市场上的做法一样,在中国市场上,黑莓目前一方面和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合作,为企业客户提供黑莓智能手机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黑莓和神州数码合作,通过神州数码的零售渠道,在全国范围内销售黑莓智能手机。

在黑莓看来,中国市场和欧美其他市场有何不同?

李彤:相对于欧美成熟市场,RIM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方兴未艾。对于企业市场而言,我们将把黑莓在欧美成熟市场的丰富应用介绍给国内的企业客户。对于个人市场而言,我们正在与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品牌合作,开发适合本地客户需求的应用,譬如新浪微博、Q Q、M S N,等等。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与运营商、经销商、开发者、互联网品牌等一起建立移动云计算的发展生态系统,为中国的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更多的黑莓智能手机产品和本地化应用,满足客户的移动商务和娱乐需求。

您认为黑莓在中国的推广是否充分?黑莓在欧美所作的运营商绑定广告是否可以在中国同样进行?之所以没有做这样的推广,是因为黑莓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还是有其他的考量?

李彤:我们在中国一直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目前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将更多的黑莓产品和服务引入中国市场,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产品线。自今年以来,RIM公司正在通过与运营商以及渠道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面向企业客户和零售渠道推广黑莓智能手机和服务。

RIM在全球的业务模式是一致的。下一步,我们将和运营商一起,面向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推广黑莓智能手机产品、黑莓企业服务和个人业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项目。

黑莓手机的成功得益于服务+终端,请问在中国的推广过程中,针对服务支持、终端营销这两个方面,是否有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