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一、过渡阶段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二、正常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三、提高阶段
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四、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来论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研讨的问题是如何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使之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从现有情况看,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分段贯通式。即将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校联合办学,采取3+3方式,前3年在中职学习,后3年在高职学习,按阶段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但中高职校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二是提升式。即选择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办5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是下延式。即高等院校(包括现有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及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将以上几种形式作一比较。
1.选择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制高等职业教育开通高等院校初中后5年一贯制招生渠道,无疑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势在于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教学角度看,我国目前举办的5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也符合国际上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最短年限为初中后学习5年的要求。但这种形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以招生数量上看。就本科院校而言,其任务是培养本科生以上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本科大学的办学重点不在职业教育,因此,即或招收高职生,数量也是有限的;成人高校由于受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其招收5年制初中毕业生的能力也有限。
(2)从效益上看。高等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实际上使高等院校承担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发挥高等学校应有的效益;实际上缩小了高等教育的规模。
(3)从师资方面看。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办5年制,因其前3年属中等职业教育,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方式上都与高等院校有较大不同,这不仅给这一阶段教育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的资源优势。显然,让高校教师去适应中职教学,而中职教师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教育歧途。
2.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4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试办高职班以来,至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的学校已达22所。这些学校有着几十年办职教的经验,在深化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借鉴国外职教理论开发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还有一部分重点职中附设了大专班、电大班和大学函授辅导站,在试办高职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在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备办高职的基本条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中职校办高职,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设置条件,并不是大多数学校都能够达到的。
3.3+3式的中高职衔接近2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达21000多所,一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3+3方式能够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前三年在中职),有利于吸纳学生,同时又能减轻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后三年在高职),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当前的情况是,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当中,有相当数量用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职对口招生数并没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希望求学深造的道路依然艰难。尽管我国目前中职毕业生已超过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的升学率不足3%,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相差十余倍,这既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无益于目前社会上的“普高热”的缓解。采取3+3方式,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有利于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而不必集中在一个学校配全5个年级理论和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全部资源。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二、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衔接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如1995年高考的43题,它要求学生具有宏观驾御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学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学校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
关键词 探究能力 中学数学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 based on Inquiry Abilities Training
Abstract Inquiring ability is one of the core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is the main task of this stage mathematics teacher and the teaching of various subjects targe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the secondary stage students teaching objectives, summed up the training of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inquiry abilities.
Key words inquiry ability;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goal
0 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后,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中突出的一点是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在中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课题。这种新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机械搬用教材到创造性活用教材的转变;教学内容从单纯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的转变;学生地位从被动接受者向知识主动探究者转变,而这种转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教学模式的转变。
1 基于探究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1.1 探究能力的定义
本文的探究主要指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过程。探究能力即指学生具备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1.2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以下意义。
(1)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亲身参与并能按自己的步调学习,所以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2)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超越课本的限制,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学习能力,并能形成自己的知识。(4)探究学性学习的创造性能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除了能学到学科知识外,还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1.3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为了能更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并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中学生正处于告别儿童少年,跨入青年行列的阶段,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但尚未形成成熟、正确的世界观,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往往表现得不成熟,做事会带有冲动性。具体体现为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喜欢怀疑和争论,但有时他们固执已见,不轻易改变自己的错误观点,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坚持鼓励为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4 数学的地位和作用及中学数学的培养目标
从《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对数学的科学地位和作用的定位来看,数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1.5 基于探究能力培养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我国新课改中提出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中要求以学生的“学”为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教学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基于以上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初中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归纳出基于探究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如下图1所示。
基于探究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包括学习主体学生和学习主导者教师两大对象。教师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激励下激发更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能开展包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练习检测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本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学到学科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外,还要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并能积极创新,另外还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对数学课程的兴趣程度不同,因此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同,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加以激励的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策略的激励方法既能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也同时能帮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通过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激励能使学生以高昂的斗志、乐观向上的心态参与学习,另外通过激励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学生具有指导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多采用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评价,能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进取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
2 总结
初中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技能外还必须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但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不同,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有所不同,而因基于探究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模式也必须是在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科特点的基础来实施。只有创建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学习能力 培养措施 具体落实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是其重心所在。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物理教学对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重视,尤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培养阶段、培养措施、具体落实、检验结果等方面探讨高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活跃课堂单调呆板的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和速记的能力;可布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速算的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已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基本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能力要求。
3.提高阶段。学业水平测试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原则: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
重点知识结构化一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为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一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畅通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工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实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恰当地布置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的成果,完善能力培养的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着重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的辅导,达到能力要求。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卷面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无缝衔接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职学生入学的途径有几种方式,其中有一种方式就是中职学生通过中高职学校的联合办学,在完成中职教育后,升入高职学校进一步深造。这种方式为初中毕业生能就读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利用中高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方面,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积极努力的探索。
一、与产业对接,统筹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工程”,是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手段。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条件,高职的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依托区域经济及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力打造职教品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围绕产业发展对仪器仪表生产、检验鉴定与应用等岗位的需求,统筹了仪器仪表类专业设置,形成了十大专业群。指导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保证了其专业设置与学院的统一性。中高职专业的规范化,促进了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并建立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机制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反映其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都主要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规范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成员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专业的衔接,详细剖析仪器仪表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对专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变化。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具有共性特点,任何一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衔接故障。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建立中高职仪器仪表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推行“212”(两年中职,一年集团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紧紧围绕“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三大原则,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就业岗位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达到初级专业技能的水平,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技能培训。合作的中职学校可利用学院实训条件的优势,增加实训内容,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