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智慧课堂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课堂的核心

第1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传授给学生知识获得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能使学生的智慧自由生长。为此,我尝试通过“倍数和因数”一课教学做创新尝试。

“倍数和因数”一课,教材设计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冷硬、呆板的模式,摒弃逻辑推理的形式,代之以数学活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自主建构”这一理念。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感知再到理解概念,建构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我在教学中既要把握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想象图形,建立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大突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核心理念入手,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数学表征,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倍数和因数”一课,教材设计是从学生拼摆12个小正方形的活动开始,以此让学生建立直观的数学表征。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动手将12个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的过程中,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意义不大,只是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这样的动手操作是否可以变成想象中的图形拼摆呢?结果显示,通过想象的图形拼摆,更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这一理念,也更加富有创造性。

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将12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面积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3×4=12,2×6=12,1×12=12。根据这三个算式,我们知道3和4、2和6、1和12都是12的乘数,而12是3和4、2和6、1和12的积。“那么,除了这层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吗?”由此我带领学生展开探究,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定义倍数和因数。

倍数和因数是一种关系,教学中要通过完整的语言将其表达明白,为学生建立关系模型打好基础。因此,我改变传统教材中的定义叙述,采用组块叙述的形式来让学生理解其概念:12是4的3倍,所以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同时,我出示右式,引导学生对这一定义进行理解:“在1×12=12、2×6=12这两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通过表征积累,学生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建立在乘法算式中并建构了模型:在乘法算式中,积与乘数的关系就是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即积是乘数的倍数,乘数是积的因数。

在以上环节中,学生通过想象操作建立直观的模型,对倍数和因数的表征有了清晰的认知,而后在一组两数中建立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对话生成,提升思维

数学概念的建构,有赖于思维的激活。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下一步就要从概念入手,巩固并加深对概念的实践应用,这是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我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纠错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我引导学生进行辨识和寻找的活动,即解决“怎么找倍数和因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进行找一个倍数的活动:“找出6的倍数,规则是要从小到大都找出来,一个都不能少,并有序排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找出第三个倍数?再找出2、5的倍数。”“倍数能写得完吗?为什么?”然后我再让学生进行找一个因数的活动:“找出6的因数。”“你是怎么找的?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吗?”在课堂对话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找倍数和因数的困难并不大,但产生的错误在于总是遗漏“最小的倍数是这个数本身”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有了负向迁移,总认为一个数的倍数会比这个数本身大。为此,我抓住学生错误的生成,带领学生完善找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沟通交流中生成新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分层巩固,丰富积累

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建立,除了会找出倍数和因数之外,还要深入其中,从本质属性来解读和巩固概念,丰富数学思维,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本质所在。为此,我采用分层设置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把握概念、运用概念。

教材设计了教师带领学生自主研究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环节,但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环节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于是将其改为三个类比层次的探究巩固活动:(1)对比找倍数和因数:7、8、12的倍数和因数各是多少?(2)概括倍数和因数的定义并填表(如右)。(3)概括倍数和因数的本质:12的因数的个数一定比12的倍数的个数( ),12的因数不一定比12的倍数( )。

在以上三个探究流动中,我有意设置对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先找出7、8、12的倍数和因数,巩固其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而后通过直观对比,抽象出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属性,获得理性概括。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自主感悟,获得丰富的表象积累。

第2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strategic task of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dream, and a top priority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rienting at the four stakeholders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and employers, this article selects 20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200 employer around China for sampling survey. It analyzed the effec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hrough a first class edu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explores the carrier and efficacy of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data analysis and think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y: continuous deepening propaganda,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关键词:第二课堂;利益相关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stakeholders;socialist core value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252-03

0 引言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最新要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组织目标,或者被组织目标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美国高等教育学家罗索夫斯基第一次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他视高校为一个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机构。将该理论引入到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利益相关者就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同时这一培育效果又将影响其自身利益的个体或者群体。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第二课堂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

学生是高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学生是高校存在的理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而言,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格修养,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所以,大学生无疑是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群众意识到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学生家长不再仅仅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育领域的众多改革与措施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可。因此,我们除了在特定背景下去评估教育是否应重视学生主体需求外,还需要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考虑教育投资者――家长的“声音”[2]。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而家长是学生的主要监护人,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而且最为深入的人,是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能替代的,换句话说,家长是学生发展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高校教师作为与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密切的人员,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种问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盲目性、跟随性,教师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被学生吸收、学习,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与高校是人才输送联系最为密切的纽带,企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动力,高校也要将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到企业中去,彰显育人价值,提升学校实力。企业作为与高校人才联系最密切的群体,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3]。高校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价值观念,提升高校输出人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满足企业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因此,企业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本人、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及用人单位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研究他们的认识和需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第二课堂视域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2 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面向辽宁省内的2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高校涵盖中管高校、部属高校(非中管)、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等四个类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基础,其中面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6份,回收率为98.8%;面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面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98%;面向企业高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问卷主要涉及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2.1 各利益相关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79%的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总结的非常全面、提纲挈领,而仅有21%的学生是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了解到核心价值观,这说明第一课堂在帮助大学生认识了解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89%的学生家长认为高校向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91%的高校教师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83%的企业高管认为在大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71%的企业高管表示会在招聘时着重考虑大学生是否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普遍认可,各方面对此项工作的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2 第一课堂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及局限

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现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一般,甚至有11%学生认为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效用还有待提升。31%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25%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氛围冷淡,27%的学生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2%的学生家长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35%的高校教师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30%的高校教师认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45%的企业高管则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实践。由此可见,各利益相关者对于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认可度不高,认为通过第一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局限主要是“只知其理、不能实践”、“形式死板”、“氛围冷淡”。这些情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毕竟第一课堂受到授课场所、授课模式、授课内容的限制,因此,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不断拓展渠道,丰富载体。

2.3 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深入的认识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比较生动有趣,比书本上的学习更加直观、有效。64%的学生家长认为通过第二课堂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很好的弥补第一课堂无法实践、形式单一等劣势,但仍有30%的学生家长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了解。91%的高校教师赞成通过第二课堂树立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85%的企业高管认为第二课堂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显而易见,对于通过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有着普遍共识,尤其是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对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高度认同。

对于哪类品牌活动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26%的学生认为是优秀大学生评选,25%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18%的学生认为是高水平讲座,17%的学生认为是文娱比赛,这四种活动载体在大学生中受到普遍认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有44%的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引导青年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25%的认为是高水平讲座,对于其他活动载体则意见比较分散。在高校教师的调查中,社会实践、优秀大学生评选、高水平讲座、文娱比赛仍然是受到认可度最高的四种活动类型。而企业高管则更加认可社会实践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56%的高管认为社会实践最能发挥作用,另有21%的企业高管对高水平讲座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表示强烈认同。综上所述,各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实践和高水平讲座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都强烈认同,同时对优秀大学生评选、文娱比赛等品牌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也比较认可。这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策略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明确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作为第一课堂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认可。本文基于对调查问卷的科学分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以持续深化第二课堂平台建设为途径,对强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加强宣传思想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全面的认知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校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既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更看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注重发挥理论学习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的良好基础,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体系和“青年者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一大批真学真信、学深学实的优秀大学生,并注重发挥他们的朋辈引领作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注重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和形式,抢占思想引领的新阵地。高校要善于以学生身边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录制原创歌曲MV、拍摄微电影、创作剧本、制作卡通漫画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要着力打造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阵地。要依托高校微博计划,动员全校团支部积极参与“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主题活动,形成联动效应、互动效应。

三是注重推动宣传教育立体化,在新媒体时代仍然要持续深化纸质媒体的改革创新,并充分发挥名人雕塑等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宣传平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2 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步是让学生内心与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高校在引领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涵养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着力依托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清根脉。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高质量地举办京剧、话剧、相声等传统艺术专场演出,结合校史、校训等精神符号打造极具学校底蕴的文化精品,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启迪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高校要充分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展演、体验等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二是要着力依托红色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凝聚精神。高校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融入到持续开展多年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依托高水平讲座、青年成长沙龙等载体,以阐释中国道路、民族精神、时代使命为主题,邀请名人名家与学生交流座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

三是要着力依托学科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合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基层院系的基础性作用,组织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骨干利用专题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主题团日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鼓励各院系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开展特色活动,努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的入脑入心。

3.3 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建设,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里枝繁叶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是让学生将弘扬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践行动。高校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通过优化主题设计、完善活动机制、强化成果凝练等举措,有效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集中性开展寒暑假主题社会实践。高校要紧紧围绕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确定若干个实践重点项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组建实践队伍走入企业、社区、农村,引导广大同学自觉自发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是要常态性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4]。通过推动志愿服务向活动品牌化、管理项目化方向发展,精心培育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环保、扶贫敬老、帮扶支教等多项服务活动,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的全过程。

三是要持久性开展社区挂职活动。高校要大力加强社区挂职工作的规范化和品牌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入社区、深入基层,主动策划开展特色共建活动、走访困难家庭、完成社区情况调查报告,在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炎,张瑞,高伟.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6).

[2]胡子祥.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

第3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智慧校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构建出来的智慧校园已经延伸到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教师只有不断适应智慧校园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打下基础。

一、借助智慧校园的广博性,巧妙整合教学资源

(一)网络资源广度搜寻

当前,各种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汲取信息的渠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的技术,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资源,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以《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为例,陶行知利用演讲向听众传递了“每天四问”的概念,展现了一代教育大家对儿童成长的密切关注。为此,学生必须要对陶行知有相应的了解,才能深入感知他对孩子成长的密切关注和谆谆教诲。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手段,引导学生围绕着关键词“陶行知”收集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后,学习对资料进行甄别与梳理,探寻文本表达的深度,帮助学生对陶行知的身份、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演讲的主题提供认知性基础[1]。

(二)生活资源便捷再现

陶行知曾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语文教学服务。但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怎样才能快速而便捷地呈现在课堂中呢?利用智慧校园这一平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将“写自己的老师”作为表达训练的主题,学生写这篇作文时需要结合以往与老师相处的情形。为此,教师可以关注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交流的情况,将一些值得写作的情境拍摄成照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再现鲜活的直观性资源,支撑起学生的认知体验,帮助学生将自己生活性的资源链接起来,使创作的发散性思维通过智慧校园的平台和手段不断走向深处。

二、借助智慧校园的多维性,高效使用教学媒体

(一)契合直观思维,构建立体化的呈现方式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性思维的认知阶段,往往直观、可感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潜能。但遗憾的是,很多版本的教材在选择内容,尤其是在呈现方法的选择上仍停留在抽象性文字符号上。智慧校园所运用的种种手段和策略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技术性支撑,为转化与构建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提供了基础。例如,《莫高窟》一课描写彩塑中的菩萨、力士、天王等形象时,就分别运用了慈眉善目、强壮勇猛、威风凛凛等四字词语。这是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智慧校园中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出最具典型性的菩萨、力士和天王的图片,并完整地为学生播放一段莫高窟的视频,让学生从整体性视角感知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为学生深入理解四字词语、想象语言的画面提供思维上的支撑。

(二)强调优导善学,凸显翻转化的课堂质态

师生之间必须秉承民主、和谐、平等的角色关系,才能正确凸显文本中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在激发学生善学的基础上实施优化导学,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寻隐者不遇》一课中语言浅近,诗意也相对简单,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并没太大难度,编者将这首诗编排在五年级课本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用意呢?实际上,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松树、童子、此山、云雾等都显得缥缈脱俗,其实就是贾岛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精神的代表。这一层面的感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制作关于这方面的微课,在课前进行必要的知识渗透,让学生在翻转课堂的状态下,从另一个维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三、凸显智慧校园的先进性,高度实施教学评价

(一)借助智慧校园的快捷性,让课堂评价更及时

没有评价,就不能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智慧校园中的技术平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训练的核心内容上,并对学生参与训练的结果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全覆盖的评价。一方面,通过技术评价激发学生持久性的课堂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后续性的学习与调整明确方向。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课文中有一段关于暴雨之后荷花美景的描写,应该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纯粹写景的角度,感受作者对颜色词语的运用及依照方位顺序架构全段的写作方式。之后,教师对课文中的情节与人物进行深入勾连,使学生在深入阅读与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认识到:这段环境描写不仅是情节发展的推手,也是王冕人生遭遇的转折点,同时还是王冕淡泊名利高贵人格的真实写照。对此,教师在授课之后为学生设置相关的训练巩固题目,并及时上传网络平台,以最快的方式了解到能够深入理解到第三层的学生只有67%。教师针对这一反馈结果,对这一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如何从这段描写荷花的语句中窥探王冕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引领他们探寻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再度回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利用了智慧校园评价性技术手段,明晰了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了需要深入发掘的方向,借助及时性的评价,为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智慧校园的严谨性,让数据评价更科学

智慧校园的技术平台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将教学管理的触角伸向学生的家庭和实际生活,如布置网络电子作业,通过客观题的方式,针对当天所学习内容重点设置具有思维质量的题目,这样,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位学生完成的正确率、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完成的数量。这些机械的数字自动存入大数据系统中,为教师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了便捷通道。例如,每一道题完成的正确率,男女生错误的比例,每一道题目做错的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中所占的比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练习的具体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保存的数据进行选择与分析,从而形成第一手的反馈资料,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结语

第4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2009年12月,扬州市成立了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领衔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陈士文从数学本身及数学教育的角度提出“智慧数学”的理念。他认为,数学是一种智慧。“智慧数学”追求跳出数学学数学、跳出数学教数学的境界,这种追求完全符合当今教育“转知成智”的主流价值观,顺应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最终造就学生智慧人生。

近几年来,“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朝着打造名师团队、辐射研究成果、形成独特流派、引领教育方向的既定目标扎实前进。

一、组建骨干团队

“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伊始,领衔人陈士文便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张:工作室的成员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保持开放、流动。成员中既要有省、市、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也要有一些朝气蓬勃、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无名小卒”,还要有“智慧数学”专题网站上来自全国各地热情的网上成员、粉丝群。

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智慧数学”,以及共同的追求――数学造就智慧人生。成员们以领衔人陈士文为核心,通过团队共同愿景的达成,实现自身价值,达成个人专业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个体研修、课堂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成员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感悟数学中的智慧。

除了“人和”,“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相比,还具有“地利”。“智慧数学”工作室的活动基地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名校――扬州市育才小学,依托育才小学“仁爱求真”的文化特色,工作室的活动与学校的数学教科研水融。育才小学的每个数学教师都参与到工作室的系列活动中来,不断地探究和践行着“智慧数学”思想。同时,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智慧数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智慧数学”思想作为育才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实施与建设之中,达到进一步反思现行课堂、进一步彰显与弘扬“智慧”、造就“智慧教师”团队、造就“智慧学生”、造就“智慧人生”的目的。

二、形成教学流派

“智慧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流派,以其睿智的视角、真切的见解、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4月,《江苏教育》杂志连续刊发了“智慧数学”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再次点燃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的热情。

在本组文稿中,领衔人陈士文以《数学是一种智慧》为题,从理论的高度对“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生成、建构以及归宿,进行了全面而精湛的论述,而《“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陈士文)、《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思考》(蔡月珍、王卫东)、《“智慧数学”课堂的“智慧心语”》(丁赤光、陆克荣)几篇文章,则是将“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教学板块、“智慧心语”,对“智慧数学”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阐述。

这组文稿是一个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借此契机,厚积薄发的“智慧数学”迈向新的征途。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的教学主张》一书是“苏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名师的教学主张》推介了以斯霞、王兰、李吉林等为代表的江苏老一代名师和以孙双金、薛法根、徐斌等为代表的江苏新生代名师。全书收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7门学科共计47位名师的教学主张。“智慧数学”的教学主张也被收录其中,工作室领衔人陈士文从“智慧数学”孕育、“智慧数学”宣言、“智慧数学”内涵、“智慧数学”课堂特质、“智慧数学”专题网站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智慧数学”的教学理念。

无独有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收录了以邱学华、孙丽谷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江苏名师和以徐斌、张齐华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名师共计43人,全面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思想。“智慧数学”教学思想也被收录其中。

除此以外,2011年8月《基础教育参考》开辟专栏介绍“智慧数学”;同年10月18日的《江苏科技报》发表了题为《智慧数学:苏派教育的奇葩》的专题报道。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评价:“智慧数学”有整体的建构和框架,“智慧数学”完全可以向教学流派发展。

工作室成立三年来,成员一直致力于推介“智慧数学”的成果和经验。领衔人陈士文“身先士卒”,先后应邀前往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无锡等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工作室其他成员也赴省内外多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以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播种着“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主讲的报告会有三十余场,执教的示范课有五十余节。他们的报告和课例,在数学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共鸣。

三、引领教育方向

“智慧数学”该走向哪里?“智慧数学”以创造为核心,调整体系结构,注重整体视野;改变呈现方式,注重多向思维;拓展内容素材,注重探索精神。以智慧的生长为课堂教育主线,构建智慧萌发、智慧丰盈、智慧发展、智慧超越的路径;从课例的打造开始,走向智慧课程系列的整体设计,为了教育而做数学。学习数学并非都是以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为目的,更多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也许与数学知识并无太多关联。“智慧数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智慧――求真、通达、化转……这种独特的智慧将伴随他们一生,使他们得以享受本真和自然的智慧人生。

第5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一、“ 慧教巧学”之宗旨和涵义

“慧教巧学”的宗旨就是通过机智教学,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智慧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旨在引导教师发现智慧、发展智慧、应用智慧、培养智慧。机智教学是智慧型课堂最明显的外显特征和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它关注情景和时机,突出表现了实践智慧的具体性、灵活性、可变动性。智慧型课堂的构造涉及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多个环节,体现了课堂教学由“技术技艺”回归“实践智慧”的本质转变。因此,智慧课堂更需要介入教学研究的力量,而这种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模仿式经验研究,需要教学研究方式的创新,需要根植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围绕问题探究,以引起教师的反思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着力营造“ 用爱心和智慧育人”的良好氛围,培养策略性教学者,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慧教巧学”的涵义是指教师基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精选学习材料,优化教学程序与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率达成学习目标并满足学生需求的理念驱动和实践操作。“慧教巧学”是教与学两方面智慧的有机结合,“ 慧教巧学”= 教的智慧+ 学的智慧 =“ 为巧学而教”的智慧 。从静态结构上看,“慧教巧学”是“观念”形态和“行为”形态上的教学智慧;“观念”体现在教与学的设计上,“行为”体现在教与学的实践操作上,从动态上看,“慧教巧学”是在教与学的情景下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从价值取向上看,“慧教巧学”是科学性与人文融的师生生命历程,是轻松、愉悦、和谐、高效的。

二、“慧教巧学”之校本研发

“慧教巧学”研究是我校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其切入点是“慧教巧学案”。

我校由校长挂帅,教科处、教研组负责具体落实。通过基于常态的教学而展开校本培训,如邀请湖北师院专家上门传道、外出学习取经、建立学校教科研群、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观念转变。按照“全面分析、准确定位、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入手,牢固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为每一节课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学段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基本思路,完成“预习先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当堂检测—拓展延伸”五步导学文稿。

与此同时,建立集体备课机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借鉴编写练案的成功做法,采取“个人构思生成个案交流研讨专家审核优化学案形成共案”的流程,共生智慧编写巧学案。巧学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防止将学案编成了教案或习题集。我们重在“慧”和“巧”上做文章,多在“导”和“启”上花功夫。为了保证质量,还邀请湖北师院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和审稿工作,并建立激励评价机制,鼓励老师大胆创新,精益求精。2011年秋季,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巧学案出炉并投入使用。

为提高导学文稿和巧学案的实效性,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在每周一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将上周使用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反思,进一步完善学案。

通过实践、反思、完善之后的巧学案成为老师课堂减负增效的好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老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用起来爱不释手。

三、“慧教巧学”之学案导学

“慧教巧学”的重心在课堂。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独立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立足教材、学案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为此,我们总结了四个凡是: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做到精教慧启,巧学乐求。

我们的基本模式为:

1.学案引领,自主巧习: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预习评价的要求是: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或归纳,同时用红色笔标注出疑难问题。

2.解疑论惑,合作巧探:教师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至6人最为合适,以前后位置就近为宜。同时,制定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的评价和鼓励方案。在小组长组织下,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每个人成为质疑者、释疑者。其中的巧,体现在组长和组员角色的到位,即合理组织、学会借智。

3.展示点评,慧讲巧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实验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老师要给予及时适度的评价和激励。当对较难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辨,并相机点拨。巧拨在于点醒学生,点深点透问题,让学生有幡然醒悟之感,拍手叫绝之举,刻骨铭心,记忆犹新。

4.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根据巧学案上设计的具有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让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学生做完检测题后,或小组验收或集体矫正或教师批阅,并当堂统计达标情况。

5.意义建构,慧引巧做:引导学生基于本课目标进行系统性的意义建构,明确本节课核心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布置下次课的预习,让学生充分做好学具、资料查找等学前准备。同时,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知识点和主要问题,完成适量而精简的课后作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慧教巧学”之课堂诊断

开展“慧教巧学”研究是基于当前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表面化、合作学习僵化、探究学习神化、课堂提问泛化、课堂教学评价单一化,以及备课无创意、授课无激情、作业随意定,变蛮教苦学为慧教巧学。

为了将巧学案在教学中落到实处,观课议课、诊断反思就必不可少。进行课堂观察,量表要先行。开发量表是整个课堂观察的核心技术,是突破口。教师要利用观察量表进行分工与记录,让课堂观察作为一个合作体,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障其专业性,避免课堂观察行为的简单重复与“不合而作”。尤其是让老师们头疼的“怪问题”、“ 怪答案”、“ 怪动作”、“ 怪要求”、“ 怪事件”等,观察量表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校依托湖北师院的技术支撑,借鉴黄石教科院中小学高效课堂诊断量表,制定了“慧教巧学”课堂评价标准。

学校每周邀请湖北师院专家,不定期邀请黄石教科院教科研人员与学生家长代表深入课堂,听常态课、研讨课、示范课。各备课组每周开展“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 、同课异构 、互助式观课 、反思式观课”等教学观摩活动。参与听课的专家、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教学环节(五步导学)、时间分配(精讲点拨)、教学手段、学生参与、课堂气氛、课堂生成、当堂反馈等。看课堂是否出现老师“满堂问”、“满堂夸”,学生“满堂探”(小组探究)、“满堂看”(看多媒体)等华而不实的表象;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是快乐健康的;课堂是否有序、有趣、有效。指导专家及时与讲课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还提炼出书面建议;同组老师开展集体议课,主讲人要有课后反思,小组要有课后点评。

通过对课堂运行状况的诊断与反馈,形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折射智慧光芒。

五、“慧教巧学”之总结和反思

第6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工作室追求成长有力量、教学有智慧、教师有特色、好课有品质,以教师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成员们在一起学习、研修、分享、成长,围绕“智慧”二字,分享彼此的智慧,做智慧型教师,构建智慧课堂,培养智慧的学生,享受智慧的教育,把成为一个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作为成长目标。工作室的研究工作针对若干个主题展开,下面以 “新课程背景下‘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实施策略”的课题研究为例,介绍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

一个核心:促进工作室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为名师工作室,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室开展的所有活动都紧紧围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一核心,坚持捆绑式发展和专题式研究。

两个平台:网络教研和常态教研相结合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工作室成员以常态教研为载体,同时坐实网络教研。工作室进行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人一节研讨课活动,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员们围绕“图形与几何”展开理论学习,举行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和专题研讨,总结提升“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策略。

工作室成员除了利用集中研讨的形式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的方式进行随时随地的问题交流。每月20日,全体成员都要通过名师工作室QQ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将自己的读书随笔上传至“宋君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博客,真正做到智慧碰撞、开心共享,为数学研究走向深入“蓄智”。成员们针对最困惑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如:“你认为目前制约你进步的最大因素是什么?”“近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你有什么困惑?”“关于后进生,你做了什么?”研讨期间,工作室成员各抒己见,交流困惑,共享智慧。

三种策略:读书、写作和研究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作为教师,需要借助读书修炼内功。工作室鼓励教师多读书,鼓励教师间加强读书交流,使每一位教师关注读书、热爱读书、善于读书,使读书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朱永新教授在《读书改变人生》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工作室定期举行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促进师生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促进师生在读书中一起分享和品味,让读书成为有滋有味的生活。在读书活动中,教师们除了读教育理论的书,还要读数学专业的书,大家深切地体会到:没有理论的支撑,反思是肤浅的,是没有深度的,所以只有“学习精彩,反思才会持续精彩”。读书活动促使我们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写作是很好的梳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日常工作颇有用处,它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工作室成员用心书写案例,将每天工作、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教育实例记入教学随笔中并用心感悟。本学期,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合计撰写教学随笔五十余篇。

研究是理性的审视。工作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致力于“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研究。在研讨活动中,每位成员精心备课,用心实践,虚心前行。通过研讨,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表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式样和格调。在积蓄“几何与图形”领域问题与思考的同时,成员们各自形成了具有自身魅力的教学风格。

四种途径:立足常态,促进发展

途径一:举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人一节研讨课活动。由于工作室刚刚成立,举行这样的研讨活动能让彼此多一些沟通和了解,多一些彼此的分享和交流,让工作室成员尽快熟悉起来,更有利于工作室工作的开展。

途径二:举办“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研讨,总结提升“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策略。此次活动是工作室成立以来研修成员专业发展历程的一次集中展示。

途径三:工作室的每个成员一个学期听工作室研修学员的随堂课不少于两节。深入教师一线的课堂,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更能帮助教师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途径四:每月举行阅读或专题网络交流活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做法。这样的研讨基于教师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让经验得到共享,让智慧在交流中迸发。

五次研讨:扎根课堂,展示风采

工作室先后在金水区实验小学、沙口路小学、南阳路第一小学、河南农业大学子弟小学、柳林第七小学举行了五次“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展评。在金水区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看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精彩;在沙口路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看到了思考和操作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在南阳路第一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懂得了如何在辨析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河南农业大学子弟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懂得了删繁就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柳林第七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知道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随着研讨的深入,我们还在思考:如何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发展空间观念;如何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期间,无论工作室哪位教师上课,工作室都全员积极参与,走进做课教师所在的学校,虚心听课,用心反思,积极开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问题研讨。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勤于思考,乐于研究。在一次次“听课—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获益的不仅仅是上课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水平也一次又一次得到深层次提高。

在工作室的活动中,研修学员也慢慢感悟到成长的快乐,并以自己的语言表达了欣喜之情。邱亚楠老师说:“我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快乐,这就是集体的力量,这就是智慧的力量!”徐歌老师说:“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非常感谢工作室导师及同伴在平日里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在我们这支队伍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想办法,让问题迎刃而解!”刘英杰老师说:“在工作室的团队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和力量,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因为热爱,我们满怀激情;因为热爱,我们走在了一起;因为热爱,我们共同成长;因为热爱,我们乐此不疲。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个团队啊!正是在团队中感受到了这么浓厚的氛围,正是大家汲取智慧、力求完善自己的精神,激励着我奋斗不息。”……

第7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新型教学环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起智慧型的教学观,用智慧的教学观去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智慧指思考分析、通情达理和寻求真理的能力。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那如何建立智慧型的高中数学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改革,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智慧,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锻炼思维、增长智慧。

一、教学观念上树立智慧型课堂教学意识

当今学生的心理知识与技能、经验与体会、反映与表现有着众多的共性,如信息来源广泛,知识面较宽,思想自由,自主意识增强等,但是他们接受能力和发展能力却是极不平衡的:有的学生自主性强,勤奋好学,效率高;有的学生讨厌学校,厌恶学习,不能吃苦,贪图享乐;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充满智慧,不同的命题给不同的学生练习、思考,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目标去教学,按照不同的速度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同时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人人都能达标,人人都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树立课程目标意识,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

“智”指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慧”指的是学生思维的反应速度,“智慧”指的是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型课堂要求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高中数学除课本知识以外,还有一些隐性知识,如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学科知识的思维和方法,知识的系统化,以及解答习题的能力、认知能力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关注这些潜在的问题,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在态度、毅力和理性精神上得到感受。教学目标不是对课堂情景面面俱到的设定,它只描述课堂大致的轮廓,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各种目标,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给各种不确定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收获。

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没有实践的理论更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知识,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概率和频率的不同,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硬币,亲自动手抛掷硬币10次、20次、50次,甚至100次,并且记录正面向上的结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硬币正面向上这个事件频率的变化,也在心里感受着概率这个定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例如兴趣激励法、集体讨论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武装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学课堂上粉笔、黑板模型有时候很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与具体的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比如函数概念,初中讲的是比较具体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都有具体的解析式和直观的图像,而到高中后,就讲了一般函数的定义以及映射概念,抽象难懂,课堂上比较枯燥乏味,学不好的学生会觉得压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后,能通过多种感知方式,更生动、直观、鲜明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果,特别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以上是创建智慧型课堂的四个方面,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对学习不仅产生兴趣,学到了知识,而且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产生智慧。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郑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3]赵祥鳞,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第8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人”,是最主要的。教育,应该关注人,应该真正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平时,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学会格外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时刻激励学生,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做会思考的“智慧型”音乐教师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

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样又怎能让孩子尽情地畅游于音乐的无限乐趣之中呢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只有教育本身的智慧,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新课程的介入让他们有了更多施展天性和才华的天地,但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常规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有!确切地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管自己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地去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是趁机乱说乱讲,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同学间相互点评,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同伴的行为,会出现相互取笑的现象……等等之类的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是构建绿色课堂的重要所在

1.思想认识:课改中我们似乎更多在关注课堂音乐教学改革,其实这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常规的和强化和改革。

2.创导、优化崭新的学习常规: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课堂教学及其培养出来的求“静”、求“齐”、求“严肃”的音乐学习常规观念,提倡营造民主的、愉悦的、激励的、竞争的教学氛围,更新音乐常规观念,把好常规尺度,落实常规改革,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四、有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型音乐教师,教师运用智慧育人,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

第9篇:智慧课堂的核心范文

近三年来,我们把“感悟真人文化,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作为学校“真人教育”义无反顾的育人责任与圣洁的使命,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通过“核心理念提升特色”、“形成机制促进生成”、“建构平台深化特色”、“研发课程个性发展”、“特色育人提升智慧”的方略,探究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内涵关系:“至诚至真”,特色发展

“至诚”出自《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立身之本。至诚,是我们学校的“真人教育”的价值取向。

“至真”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无真不立,国无真不宁;真品实德,立身之本;真才实学,立业之基;人生至境真善美,亘古不易首为真”。“至真”就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指具有完善人格、渊博知识、求是求真、为真理奋斗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其特质:

(1)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

(2)先进性:优秀的乃至卓越的。

(3)自主性,即基于学校的特点自主发展起来的。

(4)相对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5)竞争性。教育特色是学校一种核心竞争力。

“真人教育”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它是我们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孜孜诉求和特质表现。例如,其中的“龙狮文化”是学校特色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诚”、“真”为教育主旨,以武术、龙狮、击剑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包容、务实、团结、坚毅、敢为人先的岭南精神,增强学生全面发展且富有特质的综合素质。

二、发展方略:核心理念引领特色提升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让理念落地,形成学校的显著特色”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因此,核心理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当学校的核心理念成为师生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核心理念内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的时候,学校内部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学校对外形成超越同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发展”具有“基础性”、“不可逆转性”、“朝着一定的方向变化”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为“高位规范”---强调有一定高度的正方向、正态度、正行为、正方法,阶段目标是回归本质,追求本真,夯实根基,深厚底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特色发展的“基础性”。第二步为“创新发展”,强调学校特色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创新实践”,聚焦师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体现核心理念的内化,形成学校“真人文化”特色。

我们以“至诚至真”为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第一阶段学校构建了以“真”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建设“真校园”。全面规范学校的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管理行为,规范全体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夯实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厚底蕴。

三、“中心”格局:形成机制出成果

学校形成“三个中心”的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教研中心”。我们中心小学承担着番禺区的片区教学研究任务,学校现有广州市学科理事1名,广州市学科中心组成员2名,番禺区教育学会学科副会长1名,番禺区特约教研员2名,番禺区级中心组成员7人。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究区域教研模式,推进校内与区域学校教研工作互动交流。例如微格教研模式,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受培训者形成某一项教学技能的教研活动。又如网络教研模式,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方式进行学习。

二是“校本培训中心”。结合校本培训的主题,我们采取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首选的是“循环实证”式培训,这是锻造专家型名师、促成学科骨干教师、提升其他一线教师的“四人一课”和“四课一人”的课堂教学循环实证研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进行跟进式培训、巩固式提升。还有专题式培训(如课例、案例、论文等)、问题式培训(如“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策略及课型研究)、案例式培训(校内名师工作室带动骨干教师、新教师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基地,培训经验辐射全镇中小学。

三是“学术交流中心”。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钟村中心小学学术委员会”,强化与发挥学委会的教学指导、校本科研、交流提升、学术咨询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校本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一场“教育教学论坛”,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水平与行动研究能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学年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子项目(含小课题行动研究);每学年提供一堂高质量的研究课,并在科组内作学术研究发言;每学年提交一份论文或课题行动研究报告。

“三个中心”模式遵循教师团队发展的规律,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校长陈钢是番禺区名校长培养对象;副校长陈燕贞和梁伟燕老师是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梁伟燕和简惠鸣老师被评为番禺区名教师;利小铃老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获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一等奖和粤港两地首届“中国好课堂”教学比赛的特等奖;杨婉仪和莫静纹老师获教学新秀一等奖。全体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一支团结奋进、具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四、平台提升:“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深化

1.深化龙狮文化为本真的“真人教育”

外展腾跃、内蕴诚真的“龙狮精武”活动,是学校“十年磨砺、一鸣惊人”的岭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它舞出体魄,舞出精神,舞出性格,舞出本真----至诚至真,它是我们学校“真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真人教育”活动效能的提升。我们通过“六个一”推动着活动育人的深化:每一个活动命名与内涵都要有创意;每一项活动要形成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活动;每一个主题都要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每一个阶段都要移动一个重点;主题下的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深化点”;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打造出真人教育的“四大品牌”、“五大节日”、“三真活动”、“精品社团”。

(1)学校创建真人教育“四大品牌”活动―“心之感恩”校园活动、“诚信伴我行”体验月活动、“尚善尚美”系列活动、“我是真人”宣誓系列活动。

(2)学校完善真人教育的“五大节日”内容―读书节、辩论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使校园洋溢着诗情、书意、武灵、科韵、艺美。

(3)学校深化真人教育的“三真活动”内涵---每学期由班级集体评选出“真情小真人”(懂感恩、讲诚信、言行文雅的学子) 、“真艺小真人”(具有某项优秀才艺的学生)、“真知小真人”(成绩优良或学业进步快的学生)

(4)学校丰盈真人教育的“个性化社团”意义---着力打造龙狮社、击剑社、科技社、书法社成为“精品社团”,进一步丰富、优化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设棋艺社、编织社等校社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2.提升“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

结合“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理念,切实推进学校核心文化的落实,我们对“真课堂”进行探究与建设。

首先是构建“三导四学・智慧课堂”课改模式。我们邀请市、区教研员等到校调研,通过对师资情况、教学管理等五方面进行剖析,反复推敲、论证,完善方案,确定课改的核心理念――“真教、真学”,构建 “三导四学・智慧课堂”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智慧”体现学生学习的巧学善思与教师后教策略的画龙点睛,也是学校文化理念的学风与教风的体现。教师的教确立在“三个导向”,在学生的学突出“四学”,全方位建构真实的课堂。

紧连的是“本真研修”常态化。学校的校本研训通过“名师引领、教师沙龙”等策略,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学科组建设已成为学校的强项亮点。我们实施“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课改的成果获得市、区的充分肯定: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获区一等奖,三个研学案例在区成功立项,教师论文、案例获奖共 37 篇,微课比赛9个市级获奖。

最后是适时把“三导四学”课堂提升到智慧型的“真课堂”。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化阶段,我们把深蕴龙狮文化本真的核心元素融入“三导四学”教学,把课堂教学提升到“真课堂”的新层面:

(1)基本原理:“整体把握、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

(2)教学起点:从儿童经验出发,把心理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结合。

(3)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生命实践的灵动”。

(4)目标状态:体现“发现儿童、发展儿童、成就儿童”。促使我们的“三导四学”智慧型“真课堂”进一步深化。

五、特色课程:促进个性化特色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特色深化的重要标志。我校的“真人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及校本创新课程。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育人课程,属于教育的“规定动作”、“规范动作”,以及教育均衡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面孔”,同时也是国家在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的学校不折不扣实施的课程。

对于人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的中小学就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因此,我校的创新课程代表了“真人教育”的特色面貌。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学校规划《学科拓展课程》、《真校园环境课程》、《龙狮精武文化课程》、《至真至诚实践课程》四个系列共16个课程板块,约33门课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发与实施,以求真求实的态度与实践不断充值学校特色的“含金量”,使学校的真人教育“至诚至真”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六、“诚真”名师:在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实践智慧”

引领学生“感悟真人文化内涵,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生命的品质”,创建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关键在于优质的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点就在人文管理和文化育人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人文管理方面,我们制定并落实《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素质锻造工程方案》和《番禺区钟村中心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按照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逐步构建“个人(自我教育)――组级(教研组互研互学)――校级――校外”的四级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构建“新手型―经验型―研究型”的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与提升的,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与自觉的反思中建构的教育信仰、教学理念、态度、经验、能力的总和。它主要强调了实践性、互动生成性和创新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八真”实践――创建“真管理”,落实“真教研”,构建“真课堂”,开展“真活动”,争当“真教师”,培育“真学生”,引领“真家长”,创建“真教育”,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和遵循教师自主成长的规律,锤炼全体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唤醒教育信仰,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理解“真人教育”的内涵----洞察学生“学段发展差异、年段发展的心理需求”,确立“立德育人”、“励志育人”、“拓潜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感并且努力实践,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行为标志。

(2)倡导实践反思,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培养全体教师的“文化自觉”,即不但是通过“真人教育”帮助、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积极反思、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这一切都是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内需的驱动之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文化自觉”。

(3)把握关键事件,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契机。关键事件是什么?是学生在真人教育中,稍纵即逝的“行为亮点”、“心身困惑”、“心理暗礁”、“意外之事”、“设外生成”的情节。发现和关注,捕捉与点化,生成与转化,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人生难得的“某一方面的微小的发展”、“生命朝气蓬勃的一次拔节”、“经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关键事件,成就了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励亮了教师生涯的“生命光环”。

(4)形成团队互助,这是教师形成实践性智慧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注重抓好四个条件的促成教师实践性智慧:一是组织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理念中践行;二是建构教师“V”字型雁群团队;三是建构教师发展的读书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高端研修平台;四是打造教师行为文化,抓理念、抓落实、抓成效、抓成型;五是课题研究,这是教师深度学习形成实践性智慧的成长阶梯。

七、学校可持续发展与思考

三年多来,我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促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过不断的反思,我们认识到深化学校“真人教育、龙狮文化”特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理念落地:从“龙狮文化”提升到“真人教育”,我们突破下位理念向上位理念提炼与提升的理论难点,但“至诚至真”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落地生根、生长拔节过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加强。

(2)寻找局限:我们正视现阶段“真人教育”的“局限”――需要理论的强大支撑,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建构;

(3)突破瓶颈:加强“真人教育”的针对性,把准教育的本真,形成“优质高效”的动力机制,形成市优秀教师领衔,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为主的教师团队。

“雄关万道真如铁”,我们漫步再超越。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