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数字化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技术培训

第1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培训 少儿艺术培训 客户满意度 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1.研究的背景

1.1培训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顺利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培训市场需求的不断刺激下,培训市场产生了多元化的衍生产品,消费人群迅速扩大,总体市场规模有了飞跃性增长,培训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培训业成为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已达成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大量阅读二手资料和国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培训产品的特点提炼出影响培训产品顾客满意度的各项指标,然后设计出衡量培训顾客满意度的量表,经过反复预试后再根据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之后在目标市场上进行问卷调查以取得数据,最后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营销建议。具体流程见图1-1。

2.少儿艺术培训教育及其相关研究

2.1艺术培训的定义及其产品类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培训定义为:“为达到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熟练程度而计划传授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训练。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然有序的系统活动。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早就完整的个性。

2.2顾客满意度相关文献回顾

顾客满意度不仅是维持顾客关系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是企业获利的重要来源。

2.3本章小结

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本章分别从培训产业的现状及其研究状况、顾客满意度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加以总结,并为下一章设计本研究的模型奠定好理论基础。

3.艺术培训市场理论模型与调研方案设计

3.1模型的构建

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系统探索及整理,初步构建了本研究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受影响的因素是顾客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有师资力量、教学态度、设备档次、陪练水平、地理位置、时间灵活性、品牌知名度、价格以及表演活动。

3.2研究假设

基于本文的研究与构建的概念模型,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假设:

H1: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对培训顾客的满意有着正向的影响;

H2:培训机构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培训顾客满意有着正向的影响;

H3:培训机构教学设备的档次对培训顾客满意有着正向的影响;

H4:培训机构陪练水平对顾客满意有着正向的影响;

3.3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是直接将上述模型中影响因素转化为了问卷中的问题,共有10个问题,顾客评价采用LIKERT 5分量表,将顾客态度划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5级,分别赋值“5、4、3、2、1”。

3.4问卷的发放

问卷在北京各个区的艺术培训学校随机发放给家长填写。

4.艺术培训产品满意度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度检验和相关分析等。

4.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1所示,由表可知,各项指标的最小值为1,最大值5,表明数据分布比较广泛。

4.2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分析主要是检验所发展的量表在度量相关变量时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具体说来,是指检验量表内容各个题项间相符合的程度以及两次度量的结果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常用的检验信度指标有三个:稳定系数(跨时间的一致性),等值系数(跨形式的一致性)和内在一致性系数(跨项目的一致性)。

本研究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KMO值和Bartlet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如表4-2:

Bartlett检验的目的是确定所要求的数据是否取自多元正态分布的总体,若差异检验的F值显著,表明所取数值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可以做进一步分析;本研究Bartlett的F值为O,说明样本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即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故考虑可以选择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4.3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变量之间不确定关系的统计方法。相关系数则是描述这种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通常都采用系统默认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本研究也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下面本研究将对这九个因子的每一个因子与满意度进行研究,分析每一个因子与满意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其相关性为多少,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5.营销建议

5.1定期定量科学测量满意度

要了解顾客对产品及服务满意的程度,从而确定适宜的经营方式,必须定量化地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综合测定,准确把握顾客的脉搏,才能客观地找到艺术培训企业与顾客需求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5.2优化师资力量

通过第四章的相关分析发现,培训机构师资质量与总体的满意度相关性很强,说明师资力量是家长和学员很为关注的方面。

5.3改善教学服务态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对老师的服务态度颇有微词。11.7%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满意,11%的受调查者表示不满意,33.8%的人表示一般满意,这表明消费者对教师的服务态度是不满意的。教师服务态度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842,说明二者的相关性是很高的。但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受个人的很多方面所制约,不是业务素质强就代表一定是好的教育工作者,责任心,教学自觉度等诸多内在个人素质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5.4减少在高档教学设备方面的投入

学生和家长在对教学设备的差异的感知程度较差。大量投入高价的高档设备并没有大幅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5.5做好教学辅导服务(陪练)

学生在练习时陪练的水平和态度会影响顾客的满意度。教学辅导做得好,也能为培训产品的满意度加分。艺术培训机构以往并不重视对这一附加服务的提供。培训学员在课堂上听懂了不代表着课后他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而如果他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培训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5.6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当的培训地理位置

由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特殊因素的影响,人口聚集,交通不便,区与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分工各不相同。

5.7增强授课时间的灵活性

5.8重视培训机构声誉,打造优良的品牌

5.9合理定价

5.10适当举办演出活动

5.11少儿艺术培训研究总结

通过前面各个部分的结论,我们现在把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简单汇总:少儿艺术培训的顾客满意度能从师资力量、教学态度、设备档次、陪练辅导、地理位置、课程时间灵活性、品牌知名度、价格和举办表演活动等因素考察,而在这些因素中,价格、地理位置、教学态度、师资力量与总的满意度具有高相关性,设备的档次和举办表演活动与总的满意度相关性较低。少儿艺术培训机构应重点从价格、地理位置、教学态度等方面提高顾客满意度。

(1)本文的考察对象限定为少儿,考察的对象不够全面。

(2)本次调查的实施所采取的研究样本有限,并且样本分配较集中,调查对象主要是参加艺术教育培训的家庭和少量的普通家庭,调查样本偏少,这对本研究的结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由于个人的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因此实证调研及调查问卷设计有一定的水平差异,这对研究结论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view/e028c73a376baf1

ffc4f,“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现状”

②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36页

③尤鲍列夫.《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164页

④江若尘.《市场营销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第162页

⑤曲冠银.“我国培训服务市场营销分析”,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2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在未参与培训的人群中,女性相比男性对于职业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信任度更高,超过了90%。

女性更信任职业培训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培训的信任度要高于男性,这种趋势在职业培训中也有所体现。在自学能力上,男性与女性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接受培训与考试的能力上女性往往优于男性,因此培训对于女性的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大于男性。

从学历上来看,本科及以下学历对于职业培训的认可差别不大,但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对于职业培训的信任度明显降低,只有超过七成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未参加过培训的职场人认为职业培训会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

而事实上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也比较认可职业培训对于就业所做出的贡献,但是这种评价的比例略低于未参加培训的职场人。在参加过培训的职场人中,83.4%的人对职业培训做出肯定,比未参加职业培训的职场人低了近6个百分比。

可见,经过实践的证明还是有一部分参与了职业培训的职场人没有从中获益。专家认为,这种结果的产生可能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一方面是由于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课程的水平参差不齐,参与者需要对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出一个判断。

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参与培训的盲目性,面对就业压力社会上也曾经一度出现“考证”热,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是通过考取各种证书希望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就业增加砝码,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

因此,专家提醒广大求职者,在选择职业培训时应该充分考虑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不要盲目选择课程,如果要参加培训应该选择对自己就业方向确实有帮助的课程,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效率,降低就业成本。

四成认可者未有培训计划

尽管对于职业培训近九成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还是认可的,但是认可与付诸实践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在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群中,超过半数被调查者将有参与职业培训的计划,这与认可的近九成的比例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尽管如此,还是能够看到职业培训市场的广阔前景。

在关于职业培训是不是“多多益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承认多多益善,但是他指的多并不是指“证”的数量,而是指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又丰富了的学习经历,这个比证书的数量更重要。他特别指出绝大多数职业考试的证书并不能成为企业的敲门砖。

选择是否参与培训受工作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在3年及以上的职场人中选择计划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有小幅增加。

可见,随着职业发展路径的明晰化,很多职场人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选择职业培训为自己充电。专家认为,此时的职业培训多是职场人根据自己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充电,多是技能培训和应试培训相结合,进行比较高级的岗位技能的培训,比如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此时的培训效果不再仅仅针对就业,而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发展的帮助。

尽管在对于职业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认知上,除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外,其他学历职场人态度差异不大,但具体到参与培训的计划,不同学历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对于职业培训的参与度也相应降低。本科学历的职场人对于职业培训的计划参与比例略低于大专及以下,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计划参与比例则一下降到了不到四成。可见,由于高学历者在就业中的学历优势,职业培训对于高学历职场人的吸引力相对较低。

在各类职业培训中,对于尚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来说,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是最具吸引力的。在有参与职业培训计划的职场人中,超过四成人计划参与此类培训。其次是IT类培训,也超过了两成,然后是办公软件培训和外语类培训。可见,直接增加业务技能的培训对于职场人有较大的吸引力。

智联招聘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黎提醒广大求职者,证是不是要考,职业培训是不是要参加,主要是看个人是图名还是图真正的收获。图名,职业培训“名”的价值在慢慢的减弱,MBA、海归在过去看是比较光鲜的,但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实际的能力,这使证书的“名气”变的不再那么重要,尤其是没有含金量的证书并不会在企业选拔人才时产生多大差异。当然像中欧学院的EMBA、注册会计师、律考等因其高门槛、专业度依然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若是图真正的收获,则有四点参加职业培训的意义:一是拥有了一个学习的环境,会促使求职者踏踏实实的学点东西,二是能够系统化掌握理论知识及补充必要的技能,三是职业培训时与更多人的交流机会,四是同学带给自己的压力,与公司外界的人有所比较,能够更加客观地衡量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为晋升铺路

在对于参与过职业培训的职场人的调查中,职场人实际参与的主要培训类型与未参加者计划参与的基本一致,参与最多的是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图8

专家指出,对于中高层人才而言,参与的职业培训也可以用“专、新、洋”来概括,“专”指的是专业性,比如说注册会计师;“新”指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岗位,或者是原有的岗位国家给与了职业资格的认定,比如说物流师、营销师,以及一些针对人才开发的项目,比如说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洋”则指的是国际化的一些职业培训。

对于职业培训事实上对就业的影响,近半数的参与培训者答案是肯定的。47.9%的参与过培训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所参加的职业培训直接促成了自己的就业。

从促成就业的培训情况来看,参与IT类职业培训对于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最大,近六成参与IT培训的人认可培训对于就业的直接影响。其次是外语类培训,在参与外语类培训的职场人中也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自己的培训行为直接促进了自己的就业。这两类培训参与者对于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认可度最高。

第3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这四个方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是数字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全力构建厚重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它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精神文明。学校应当用心构筑多元化的环境文化,让学生在其熏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设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比如,建立一个学生成长网站,由师生共同参与,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改变,包括心得、体会、成绩、获奖情况等等,鼓励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用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开辟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天地,可以很好的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2全力构建创新的教师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要时刻紧跟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发现和肯定教师的价值,建立了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即能适应教师并使其能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教育环境。

1.3全力构建多样的学生文化

多样的学生文化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优势进行多样化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优势不尽相同,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特点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应当努力构建这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4全力构建互动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平台,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课堂文化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互动的一种体现,它影响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构建新型课堂新型师生为目标,改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使其朝着引导、互动、创新、体验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激励下,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形成互动的教学文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2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学校要对校园里的建筑、绿化、装饰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思想目的。比如可以设立一些发人深思、激人向上的中外名家的诗词警句,从而实现启迪心灵、陶冶性情的目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学校应加大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室与体育馆的投入,不断优化学生的活动环境。

2.2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成果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数字化校园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学校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提高数字化成果的应用意识,利用其优势,充分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天地。比如,可以利用校园信息平台,拓宽师生互动方式,让师生互动更为自然。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有问题不敢当面请教老师。也有些学生,在家有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问老师,问题一旦搁下来,也就没了兴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构建一个在线答疑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对此进行解答,针对那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第二天的课上进行全班性的解答。除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老师请教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与老师打成一片,师生文化相互交融。

2.3加强老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

在信息化校园中,教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学校要加强老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打造现代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培训要经常进行,同时培训的面要广,不仅包括一线的老师,也包括学校的领导,共同努力,构建现代信息化的校园建设。其中,可以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发挥作用,帮助一些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老教师进步,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

3结语

第4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60-01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第5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数学化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学化资源的推广应用面临着乱用、滥用的问题,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实施.(1)教师缺乏认识.许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意识淡薄,为追求教学效果,不管资源选择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合适,一股脑儿将动画、图片、声音、视频堆砌于课件之中,画蛇添足,给教学效果带来了负面影响.部分教师生搬硬套网上的资源,不加修改、整理,课堂教学受制于别人的思想,背离了自己的设计意图.(2)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是为教师授课服务的,而很少引导学生借助资源自学,导致学生缺乏应用数字化资源的意识.

二、化学数字化资源的特征

1.生活性.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丰富有趣的化学现象,教师要摆脱机械灌输知识、重复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化学教学引入生活化的源头活水,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趣味性.宋朝理学家程颐认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尚处于启蒙时期,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部分教师迫于升学压力,置学生的兴趣培养于不顾,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丰富灵活、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探究性.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自主学习资源,为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便利,让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灵活性.资源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源的开发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资源的收集、整合、应用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水平的需要,灵活地加以修改和重组.

三、初中化学数字资源应用的有效策略

1.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由于校情、学情的差异,依靠网络下载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建教学资源库,引进优秀的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资源,以及化学实验软件等内容,要不断丰富种类、扩充数量,提高资源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化学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化学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特点,完全有能力开发适用性强的教学资源.

2.强化资源的应用.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超导材料、高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教师面对广博的化学知识显得捉肘见襟,单凭枯燥乏味的讲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要提高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辅助学习的意识,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借助于学习资源进行探究活动,既能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显著,也避免了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教师也仅停留在课堂演示的层面上,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为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学校要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提升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具有:(1)资源的搜索与筛选、分析和加工处理能力;(2)信息交流的能力;(3)制作能力.教师要具有使用课件的能力,如使用PPT制作课件.学校可采用递进式分层培训的方法,先挑选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帮带逐步带动其他教师的数字化资源应用水平.

第6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机构;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16-04

一、引言

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如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初相比,无论社会变革、技术进步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指出:“教育技术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各高校也纷纷进行教育技术工作机构的改革,将校园教育信息化作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心。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的问题[2],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分析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的现状,对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现状

1.机构名称和部门设置

AECT94定义传入我国之初,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名称问题的大讨论,94定义突显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大多数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有学者[3]以各高校网站为调查渠道,发现大部分高校经历了机构重组及更名的过程,并且机构更名及重组时间集中在1999年之后,有高校将原电教中心与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合并成立新的教育技术机构,也有将原电教中心其功能进行细化拆分划归到其他相关部门(教务处、信息中心、资源管理设备处)等,也从侧面反映出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机构的影响。

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名称设置种类繁多,这些名称在叫法上共有140余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4],这一阶段,中心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和多媒体教室、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会教师如何用网络技术等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价,此外,还开始建立学习网站,尝试开发了大量的网络课程等等。

机构名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属部门有关,大多数高校将教育技术机构定位为教学辅机构,有的划归为业务直属部门或行政机构,有的将其纳入到相应的院系设置中。

2.职能分布

名称设置多样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对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认识的模糊。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核心职能主要体现在建设与服务方面。

建设职能,主要包括开展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构建,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5];服务职能,主要为全校师生提供校园网络服务和校级公共实验服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为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指导及服务,电视新闻报道、各类宣传片、讲座专题片和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摄制及有关教育技术咨询服务等。

如一味地维持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现状,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先进技术应用的相关研究,将不能做好机构统筹规划的管理工作,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基于教育技术的需求,更无法有效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高校发展需求的增加,中心职能开始延伸,出现了多样化,如:管理职能,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规划和管理、校园网络和基于校园网应用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校实验室、实训场所建设发展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管理计算机房、语音室等电教场所及设备,校园有线电视系统及广播系统的管理,数字化校园及资源平台的管理,网络远程教学的管理等;保障职能,维护和保障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并保障其稳定运行,保障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教学多媒体教室的运行并承担各类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的技术支持、维护和维修工作,负责校园有线电视及广播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为数字化校园资源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等;教学职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研究职能,开展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等;开发或生产职能,负责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尝试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

职能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和高校自身的健康健全发展,但也由于一些职能运用机制不完善,延伸出了职能多而不精,机构定位模糊,核心职能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中心被其他部门取代,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教育技术机构职能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重技术保障服务,轻教学科研

由于受到“教育媒体观”的影响,很多高校机构的组织者认为教育技术机构的职责就是维护好、管理好学校购置的先进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校园网络、校园有线电视等设备。尽管一些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在规划建设时出现了教学、研究等职能,但是还只是停留在与计算机基础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层面,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在研究方面,由于中心难以获得一手资料[6],也没有自己的学术梯队,把科研任务交给教育技术学科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中心人员缺乏研究和钻研的内在动力,得过且过[7],不利中心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实践保障,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持续进行。

2.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和科研需求不符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8]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创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要快速、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亟须在高校范围内对专任教师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9]。各高校近年来也通过教育技术机构为教师提供计算机技术、教学技术应用等培训,开设了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等课程,但传统形式的以教育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培训渐渐难以满足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微课制作、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分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能力也越来越重要,简单的技术工具的介绍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视频资源的丰富,很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的访问即可以获得有相关技术需要的学习视频和文本资源。而当前培训形式和手段上还基本保持传统的集中授课,占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时间,进度缓慢,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所有教师学习同样的培训内容,不免会使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感到枯燥乏味,加之培训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让一些教师有机可乘。

3.资源建设不合理

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深入,各高校加大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托教育技术机构,购买大量的先进教学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资源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科学指导和应用推广机制,其利用率和有效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高校技术机构建立了精品课程资源库、与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设MOOC课程等,提供给师生交流和学习,但一些昂贵的软件资源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难以负担。

四、反思和建议

1.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

新时期,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中理论上主要作用是促进并深化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如果不能将教育技术工作职能进行合理规划,那么样式繁多的职能构成势必影响到机构工作的运行效率。此外,原有的以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导致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部门机构中逐步呈现边缘化的倾向。尽管由于高校的认识不同,大部分将其归属为教学辅助单位或机构,在职能定位时,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抓住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做好整体规划。

除了提供资源的支持,关于信息化政策和形式构建的校本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撑研究、现代教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等可以为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支持,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以研究教学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即将教育技术机构的建设与服务确立为核心职能,将管理、教学、科研等职能作为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提高教育技术机构工作的效率,保障教育技术工作顺利进行。

2.开展教育技g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

各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特点和具体条件,开展贴近学校信息化实际发展需求的校本研究,既要涉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也要依托机构的优势进行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组织手段方法等智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把握当前新形式,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把中心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10],使中心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就业打好基础。

(1)由教育技术机构组织建立校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型团队,进行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一支由教育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研究型队伍,将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进行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制作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

(2)制定全校性的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计划,并负责管理实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研究人员的加入。通过教育技术研究项目立项的措施,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保障,不仅可以加大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激励教师积极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此外,教育技术机构内部人员开展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还应该积极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合作,为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实践研究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3)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服务机制。对师生教育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帮助学校师生解决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使用新型教学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帮助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3.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1]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育技术机构在配合学校培训任务开展时,及时转换和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应首先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个体差异,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12]。培训的一些基本内容可通过视频公开课加面授答疑的形式进行,以便教师充分利用休闲时间自主选择所需的相关培训教程。

将前期侧重日常教学技术工具的介绍向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及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提供契合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内容,例如:如何完成微课制作、如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如何使用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技术产品。创造一个培训交流的环境,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将教师在培训后进行分组沟通,增加教育技术学习心得讨论的深度。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有关理念和技术应用的困惑和疑难,促进教师队伍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4.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

高校依托教育技术机构来统筹规划建设数字化资源,大致有以下两个途径:①教育技术机构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这样既可以保障教师实际教学需求,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又避免教育技术机构工作脱离实际。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促进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习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开展行动研究,从而加入到创建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队伍中。做到资源进专业、资源进课程、资源进课堂。②2012年出台的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审评指标中明确要求团队成员应包括“教育技术骨干”,教育技术机构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形成校级项目立项的形式,来整合教学、研究和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力量,促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各高校应有自己的实验教室,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推进翻转课堂、基于BYOD的教学等这类新型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当前的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存在诸多困境,重构教室环境,创建智慧教室是一种必然趋势[13]。2016年地平线报告也有预测:“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是在未来3-5年内推动高校教育的技术采用。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可以积极寻求与重点高校共享合作,依托他们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来推进自身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相关资源,这样避免了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构建一个技术保障不成熟的平台,也节省了一定的平台维护和维修费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开展适合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技术工作。无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教育技术机构都应积极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提高优质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教育技术机构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5.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并积极推行“教育技术中心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加强自身人才结构建设,遵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4]提出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结论

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定位的问题,是当今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心的长远、良性发展,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的质量和学校信息化进程。高校教育技术机构正面临“弱者淘汰,适者生存,强者发展”的考验,它的职能定位要与时俱进[15]。除了正确定位和转变工作职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16],合理规划教育技术工作机构职能,确立核心职能和一般职能,更新培训观念,提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项目,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校本研究,建立师生教学咨询机制,合理布局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建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职能的有效l挥。

参考文献:

[1][1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2010-10-01.

[2]陈文,李庆华,施芝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新型职能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13(6):47-51.

[3][4]熊秋娥,盛丽华,吴海燕.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沉浮及成因[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60-65.

[5]何晓青,柯和平.高校三级资源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3):72-75.

[6]秦杰.加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策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9):31-32.

[7]丁卫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6-19.

[8]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4-01.

[9]梁存良,邓敏杰.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45-51.?

[10]王润兰,王跃生,黄金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6-29.

[12]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13]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1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OL].http:///xxh/focus/zc/201606/t20160621_1417428.shtml,2016-06-07.

第7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数字化

0.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有限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是我国有线电视新的技术变革,也是国家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需要。

1.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的必要性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简单的说,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二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三是群众生活的需要。首先,当今社会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广播电视也正处于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快速演变的过程中,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变是电视技术的巨大进步,可以说是继电视从黑白到彩色的革命性转变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一次质的飞跃,必将带给电视观众一个全新的的感受。其次,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也就是【2008】1号文再次明确要求,2010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要全面完成数字化。再者,有线电视数字化也是群众生活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原来是电视台播什么看什么,只是被动接受,现在却想主动选择,想看什么就点什么,这就需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化节目满足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彻底解决观众的众口难调问题,这些都是数字化将给大家带来的好处。

2.东营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化现状

自2012年8月22号开始,东城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换后,用户最多可接收到150套数字标清电视节目、12套数字高清电视节目、1套3D电视节目和其他数字信息。东营区预计春节前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2013年12月底前完成所有镇(街道)驻地和集中居住社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2015年底前实现全区有线电视数字化。

3.整体转换的步骤

3.1免费提供数字电视机顶盒

向每个有线电视在册用户免费提供一台普及型数字电视机顶盒,一机一卡,按卡收费;同址、同户家庭的第二台以上(含第二台)机顶盒需自行购买,其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照市物价部门确定的标准收取;已从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购买机顶盒的用户,若作为主终端使用,不再享受免费配送机顶盒政策,按配送的机顶盒采购价格抵扣相关收视费用,若作为副终端使用,免收一年的副终端收视维护费。

3.2企事业单位与普通用户收费相同

宾馆、饭店、商场等企事业单位用户收费与普通用户同价,不设副终端,同时为每一终端免费提供一台普及型数字电视机顶盒。

3.3特殊群体有优惠

享受政府抚恤补助6级以上的伤残军人、烈属、民政部门认定的农村五保户和城乡低保家庭、区总工会认定的特困职工家庭、符合政策的残疾人家庭,凭相关证明可享受优惠。

3.4转换过程有过渡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在模拟转数字的过渡期内,整体转换区域保留中央、省、市电视台6套节目,供无机顶盒的用户接收。

3.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数字电视服务内容

不断丰富有线数字电视的服务内容,满足群众需求。一是大力开发电子政务、新闻资讯、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交通旅游、生活信息等公共资讯服务,扩展有线数字电视基本业务;二是大力发展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电视购物、电视商务等增值服务,由用户自由选择、自愿订购,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和信息资讯需求。

3.6各部门协同,接受监督,赢得群众认可

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和监管平台,开通服务热线,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妥善解决整体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实保障有线电视用户的合法权益。

4.对转换工作的思考

4.1适应新形势下的数字化变革

有线电视数字化作为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不但提供形式多样的节目,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会对观众的收视方式,收视形式带来改变,这个过程需要逐步适应。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用户有选择权,我们必须做好尊重用户的选择权,做好工作得到用户的认可。当用户比较了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之后,感觉到数字电视的节目容量大,质量高、内容丰富,再加上广泛的互动性,提高对数字电视的依赖,主动支持、宣传、拥护转换工作。

4.2加强培训和耐心指导

模拟信号的电视,用户只需要一台遥控器就可以完成收视工作,而数字化机顶盒能提供CVBS、YPbPr、VGA、HDMI等多种视频输出,这样满足电视机的不同档次和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使用学习型遥控器,好处是可以用一个遥控器控制电视和机顶盒,方便简单。这就需要加强对用户的使用培训和耐心指导,让用户体验到数字化电视的优点。

5.结束语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加快国家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中央政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争取得到用户支持,政府认可,提高可操作性,确保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有序完成,让广大群众早日享受到电视数字化发展的新成果,为建设富裕秀美现代化东营区作出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戴卫平.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技术方案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2006,(7).

第8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1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1.1 思想认识跟不上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农村高中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首先取决于主管领导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一旦主管领导重视了农村高中数字化建设,他们就会增加对农村高中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并且通过合适的渠道,要求农村高中去努力实现校园的数字化。学校数字化的推进快慢还与学校主要领导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有的学校领导对数字化校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在他们的思想上根本不想提升校园的数字化水平,有的学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基本建成,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校主要领导思想上没有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直接导致学校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的强大功能。

教师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者和主要运用者,他们思想上对数字化校园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校园数字化的水平。农村高中的教师,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他们的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对校园数字化的认同感不强,不太愿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校的数字化设备来改善和促进自己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对数字化系统的认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数字化推进水平。

1.2 技术层面跟不上

学校的数字化推进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来支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关系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农村高中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领导、教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整体上都不及城里的教师、学生。而数字化校园的普及要求师生们具有比较熟悉的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方面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学校的数字化设备。

事实上,农村高中的教师们,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等方面的水平不高,不能熟练地使用学校的数字资源。熟练地运用学校数字化设备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掌握这些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农村高中教师,后天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弱,对于更新速度非常快的校园数字化系统,驾驭起来明显的力不从心,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大的、毕业时间较长的那些教师,他们驾驭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更是欠缺。农村高中教师的这种现状直接制约着学校数字化的普及程度。

学生也是影响校园数字化普及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他们对校园数字化设备的使用频率和熟练程度也影响着学校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现实状况是农村高中学生在计算机等方面的使用能力及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打字功能都不会使用,他们的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学校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1.3 资金方面不到位

建设数字化校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面广量大的广大农村高中,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直接导致对学校的投入资金较少,再加上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对于高中阶段的投入相对不足,这样的一种状况直接导致许多的农村高中办学资金短缺,让基本办学经费尚存在困难的农村高中来增加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其结果可想而知。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不菲的资金,单靠学校自己想办法一般是难以办到的,只有政府部门增加对农村高中的资金投放力度,而且还得要求学校专款专用,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农村高中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有资金的保障。

数字化校园在运行过程中也需要资金保证,正常的仪器损耗是难免的,而有的设备零部件的维修或更换动辄需要上千元,有的甚至过万。这样的维护资金对农村高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一些偏远的农村高中根本负担不起,这就使得数字化校园的运行受到了束缚。

1.4 与高考压力分不开

当前,对所有的高中来说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高考,农村高中也不例外,没有一定的高考质量做保证,随便什么高中都难以生存。农村高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学校的高考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有的农村高中因为质量较差,直接面临着被撤并的局面。

鉴于此,若干的农村高中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提升高考质量上来,许多学校根本无暇顾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维护。而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使用、维护等都需要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村高中人、财、物的现状,维持一定高考质量尚且困难很大,让这样的学校投放较大的人力、物力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实在困难颇多。

教师被高考的指挥棒指着前行,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认识校园数字化系统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在学校、教师、家长的要求下,整天埋在书堆里,为高考成绩的提升几乎放弃了一切。

2 加快农村高中数字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现今加快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高中学校也不能例外。那么,针对目前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多做些针对性强的工作,将会有利于农村高中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2.1 增加资金投入,解决经费紧张问题

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的基础,没有经费保障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广大的农村高中基本都属于公办性质,政府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因此政府也应该是学校的投入主体。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高中,客观上其经费来源就非常有限,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政府投入。

当今时代已处于信息时代,校园的数字化是学校办学的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应该站在对农村高中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对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资金的投放力度,保证数字化校园能够建设到位。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以后,其运行与维护也需要不菲的资金。为了保证学校数字化系统的正常使用,政府部门也应该单独划拨出专项资金用以其维护与运行。

学校作为数字化系统的运用主体,对于一些基本的投入也应当想方设法自行解决,比如日常教学中耗材的添置、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需要的资金,学校应该自行解决,不能凡事都依靠政府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良好运行。

2.2 加强技术培训,明确数字化的优势

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一定的专业人才来维护,同时学校的广大师生也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与维护知识,以确保校园的数字化设备能够长久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了解决数字化校园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加强对以下人员的培训,以使他们在思想上乃至技术上掌握必备的知识,保证数字化校园的良性运行。

首先,应该对主管领导进行数字化校园知识的培训,领导了解校园数字化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领导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在思想上、行动上来落实此项工作。其次,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只有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校园数字化的强大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数字化系统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要重视培训老师们运用数字化系统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校园数字化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也是必要的,比如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能力、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技能等。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电脑知识,利于教师利用校园数字系统开展教育教学。

2.3 强化数字化的考核,推进数字化的力度

考核是各项工作的推进剂。在农村高中校园数字化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考核。如果对各级部门和个人的考核到位了,农村高中的数字化水平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对农村高中数字化过程进行考核的对象主要有如下三类:一是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对推进校园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凡是做好了顶层设计的工作,就非常容易推进。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一样,一旦高层领导强化对下级部门的督查,那么数字化校园工作推进起来则会非常容易。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基层的政府部门具体落实推进的,作为农村高中的直接管理部门,应该注意考核学校推进数字化的力度,强化对学校推进过程的考核,并形成一整套的机制,以确保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正常使用。教师是学校数字化系统使用的主要人员,他们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学校数字化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如果学校重视对教师使用与维护数字化系统的考核,那么会很容易发挥数字化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进而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

第9篇:数字化技术培训范文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平顶山市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在深刻理解信息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实际,本研究设计了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共20题,所有的问题皆为不定项选择。分别以平顶山市的三所高校:平顶山工学院、平顶山学院和质量工程学院的教师为调查对象,于2007年9月对其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回收后,数据采用了数

据库软件EXCEL统计处理。

二、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教师的信息意识状况。调查统计表明,97%的教师每天都上网,且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专业学习(51%)、收集教学资料(58%)和了解新闻时事(56%),进行通讯、游戏及娱乐的比例则相对较低(38%)。这说明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且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对教学信息技术意识的应用,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70%的教师认为应该“大胆采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将有利于现代教学的实施,但是也有14%的教师认为“尽量少采用”、11%的教师“不喜欢”、5%的教师甚至“存在技术恐惧心理”。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70%的教师认同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对教学知识点的较强表现力,但认同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获取和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中具有巨大作用的教师比例均不到35%,只有2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最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学,76%的教师则倾向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表明实行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尚需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2.信息能力状况。信息整合能力方面,统计结果表明,27%的教师“会独自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29%的教师“能独立筛选整理信息,并加工生成新信息”,这样的比例可以说是很低的,这说明我们的教师对于网上海量信息的筛选及加工能力并不让人乐观。多媒体计算机技能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71%)教师对于基本的信息技术较为熟悉,而对于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VB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及使用FrontPage、Flash等软件制作网页的能力则较弱,所占比例分别为33%和5%,当然这其中也可能因为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较少而相应地降低了教师们对它们的掌握。网络运用状况方面调查统计表明,绝大部分(80%以上)教师对于网页浏览、信息搜索及网络通讯工具的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这些技能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教师们具有清楚的认识;而网络高级技能(如网页制作)对于开展网络交流和网络教学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教师们的充分重视,能够进行网页制作的教师比例仅为1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师远不到半数(31%)。对于常规电教媒体教学设施,48%的教师只会“简单使用”,能够“熟练使用”和“比较熟练使用”的教师比例总数为52%(没有达到大多数水平);40%的教师进行过课件教学,51%的教师有过制作课件的实践,但对于对较为新颖、高级的积件教学实践进行得却很少(10%),还有7%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践;只有一小部分(15%)的教师对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拥有自信,大部分教师(63%)认为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只能“基本满足”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另外还有22%的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3.信息道德状况。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74%)知道合法使用他人的信息资源;9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觉传播健康信息,维护网络文明和安全,表现出了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

4.信息环境。调查表明,三所高校都为教师们提供了较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基本都有自己的网站;大部分教师(66%)认为本校信息化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及科研需要;在列出的“目前制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中,“信息资源缺乏”所占比例最小(19%),“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和“学校教学硬件跟不上”是其中的两大阻力,比例分别为46%和35%,相比较之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成为最大的因素,这说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5.信息技术培训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77%)是通过自学获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只有很小部分的教师(17%)通过学校定期培训学习信息技术,这种现状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不适应。参加调查的教师们表达了需要接受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强烈愿望:81%的教师认为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非常必要”。对于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上,这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其它依次是“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38%)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或网页设计”(28%)技能的培训,这说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三、结论

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中发现:

1.大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烈的现代信息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学潜力与优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较理性的态度看待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但是,教师们的信息意识,特别是有关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整合的意识尚需加强和提高。

2.整体而言,教师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信息整合的能力较弱;对基本的信息技术较为熟悉,而对高级的信息技术掌握较少;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3.绝大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

4.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弱是目前制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因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信息技术在给高等教育提供巨大支持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广泛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职业需求,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从业标准和要求。据此,高校教师要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身信息素养与生存、发展的相关性,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形成使用信息的意识和习惯,从思想上和意识上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自觉提高数字化环境下的从业能力,以便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信息环境。基础设施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保证。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要建设校园局域网,并联入互联网,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以满足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需要,为教师开展信息实践提供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技术研究室,购进必要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学科研究和课程研究的需要,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提供研究平台。

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推进信息教育进程。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还应借助于系统的培训工程。鼓励教师参加系统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从教、执教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让高校这片沃土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教育部门及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培训和进修制度,并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让教师们及时掌握和更新信息教育技术,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4.优化信息教育环境,营造校园信息氛围。在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校园信息氛围的营造。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的学术讲座,使广大教师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了解信息法规及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成果;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课堂教学,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中的应用面,使广大教师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各项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要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办好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数据中心,建立通用、快捷的数据检索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与数字化的学习支持平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