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信息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加重细菌耐药程度、危害患者安全、增加患者负担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因素。我国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问题日趋重视,卫生部于2004年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8 年3 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并连续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探讨社区医疗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有效模式,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HIS系统于2012年4月开始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进行了初步探讨,收效明显。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中心抗菌药物数据信息资料,其资料来源: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药物手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目录、《药物交互作用表》、《药物配伍禁忌》、《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注射药物相溶性手册》及各种药物使用说明书等。
1.2 分析资料 编制应用软件
1.2.1 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将中心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性使用、限制性使用、特殊使用,进行分级管理。
1.2.2 将采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分类规划
1.2.2.1 临床干预功能模块:包含医嘱干预功能、处方权限功能、信息查询功能三个基本子模块。医嘱干预功能包含抗生素分级管理;联合用药限制;疾病用药限制(与诊断关联);科室和医生两级用药限制;药物剂量、溶媒选择、用药频次、疗程选择、配伍禁忌提醒;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处方权限功能即医生抗菌药品处方权限管控。信息查询功能包含费用排名公示查询、个人抗生素使用情况即时查询和统计查询。
1.2.2.2 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包含药品所占比例与抗生素所占比例、抗生素处方统计(科室、医生)、 DDD值统计表、临床干预结果统计分析几个子模块。实现了多种报表自动合成,自动分析,动态监控。
1.2.2.3 处方点评功能模块:包含处方抽样、单处方点评、分类处方点评、全处方自动信息化点评等功能。
1.3 将系统与HIS系统、药房工作站整合,通过及时提醒与控制模式,实现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信息化管理。
2 结果
经过1年的试运行,中心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指标:医师使用权限、不适宜给药、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次费用等均有明显改善。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比例(%)、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次费用分别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6.6%、16.8%、42.7元下降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2.48%、10.24%、24.62元,详见表1。
3 讨论
3.1 近年来, 院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发病率约在9%~20%。抗生素的应用成为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危险因子, 仅次于致死性原发病[1]。滥用抗生素不仅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资源的极度浪费,还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2]。目前大多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主要是依靠制度管理,不仅工作量大,且存在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社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及时有效监管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3.2 有研究表明:社区感染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部分,是抗生素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3]。社区医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堪忧:适应证选择不当、个体使用剂量和方法不当、不正确的抗菌药物选择、联合使用、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忽视抗菌药物间的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当等情况时有出现。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全人群,服务人群范围的扩大,比专科用药更难把握,所以急需建立一个便捷、快速、操作方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社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及时有效监管。
3.3 系统的建立,尽最大可能分析各种综合因素(医务人员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其他因素、费用控制等),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保障。①信息化抗菌药物全处方点评可直观地了解中心临床合理用药状况,具有实时性、准确性、高效性、可追溯性。②系统通过实时提醒、监控、统计分析、后台管理等功能模块,有效管理与控制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进一步规范了医生医疗行为。该系统使用方便,经过1年的试运行,中心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指标:医师使用权限、不适宜给药、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次费用等均改善明显,明显提高了社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杜青云,张铭穷.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30332.
[关键词]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设计;平台构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90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区管理同样应随时代步伐积极推进。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社区信息化已不存在技术问题,更多的难点和阻碍是社区的管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依赖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采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为推动我国的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1 社区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项目背景
该社区服务半径2千米,现有住户2 400余户,人口6 600余人。实行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来,该社区积极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网络建设,探寻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新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如观念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以及缺乏良好的保障制度等问题。
1.2 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急需一套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社区的管理体系,减轻街道、居委会的工作负担。
2 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设计
2.1 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是既满足政府项目的服务满意至上的要求,又满足信息化项目的流程再造的需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2.2 系统框架
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采用B/S结构,在此结构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个层次。
2.3 主要功能
2.3.1 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申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系统管理、用户基本、项目开发管理、项目监控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资源管理和通信等。
2.3.2 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社区管理涉及社^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管理中心是社区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其主要功能有组织、文明、治安、卫生与环境等方面的管理。
3 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计划与实施
3.1 项目计划
在明确了项目目标、项目分解之后就要制订项目的进度计划,明确各分解步骤的执行顺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项目的质量,项目需要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跨度从项目立项到验收。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操作者规程及用户规程。其中,被测程序需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以及与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的接口测试。测试人员需要准备测试文档,测试文档的主要内容包括测试设计、测试用例和测试规程等。
3.2 平台构建
3.2.1 机构体系
构建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是社区综合管理系统,而该系统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又依赖于社区的机构。目前,该社区管理部门之间多是条块状的结构,彼此之间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居民办事难的问题。因此,必须重组该社区组织机构,对该社区组织机构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建立一个社区管理中心,负责全社区所有的管理工作。
3.2.2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是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由于社区管理中心集中了诸多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因此该系统必须可以兼容不同的数据库类型和操作平台,建立统一的后台数据库,实现与其他单位的信息共享。在结构设计上应该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业务、硬件系统等变化的需要。
4 进行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建议
4.1 更新观念
加强社区领导、工作人员、居民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理念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引入营销理念,借助广告媒体做好宣传,加大社区管理信息化的效益宣传。
4.2 优化运行机制
优化社区管理信息的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采用行政、市场等手段,重塑社区政府部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形成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
4.3 完善保障制度
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通力协作。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保证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有序、高效进行;改善政策环境,完善信息化标准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培育人才队伍,加大社区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近年来,国内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员、离退休人员和下岗人员汇集在社区,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落户在社区。如此,社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面对居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益多样化的趋势,社区平安和谐被赋予更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
今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再次强调了各级部门要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充分把握社区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区分不同类型社区服务并分类指导,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整合社区资源,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促进社区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和谐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
那么,如何通过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呢?
改善公共服务
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的任务就是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全面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政府部门要首先明确社区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根据社区服务的不同类型,确定不同的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不断改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中提到,要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整合社区资源,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国发14号文件的精神,社区服务信息化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信息化:以服务社区成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向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通过市场手段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做好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信息化应坚持社会化的原则,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与社会组织的企业行为的有机结合,建立政府、市场和谐一致互动发展的机制,积极尝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生活信息化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丰富多彩的需求。
我们认为,在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管理主体应依据自己的社会性质发挥功能,不能错位,更不能大包大揽,否则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服务效果不好,即使建得起,也很难持续用得好。
第二,社区居民政务服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市、区、街道、社区建立四级联网的电子办公网络环境,实现各类基层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建立健全各类政务和专业数据库,做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实现社区建设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
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地要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下,由民政、科技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计划立项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卫生、规划、计生、综治等数十个延伸到社区的服务部门齐抓共管,遵循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在统一的平台下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三,社区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服务信息化:做好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服务信息化,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手段,在培育、引导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意识、引导民主管理内容等方面提供平台性的功能,为社区居民搭建基层民主诉求沟通的渠道和互动的平台,形成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增进情感交流,消除现代社会常有的关系阻隔、人情冷淡的现象,造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风尚,使得社区生活得以推进,社区文明得以培育,社区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得以提升。比如社区居民对身边事的建议意见、利益诉求、热点讨论、投票表决等通过社区论坛等形式展开互动。
促进跨部门应用
跨部门应用是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要基础。社区信息化促进跨部门应用,可以增强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间,国内一些城市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社区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些与城市信息化所不同的新特点,表现在:
1.社区信息化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应用。由于我国“条条管理,条块分割”的政府组织架构的特点,各个部门从自己的业务特点出发,多头下发软件到街道和社区,如:计生、统计、劳动、社会保障、综治、出租屋管理等信息系统,但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不共享。社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整合呈现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特点,既有条条之间的整合,又有条块之间的整合。
2.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业务系统的最前端。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业务系统的最前端,并根据各业务部门的需要为其提供最底层、最基础的数据。由于各条条业务系统都需要输入管理对象的基础数据,因此各系统启用和实际运行时都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重复录入,导致基础数据重复采集率高达80%,基层工作负担很重,社区居民很烦,人财物浪费很大。
3.社区信息化要为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提供可综合利用的数据。政府的相关部门或街道和社区只是掌握了数据的一些片段,政府无法从城市、街道、社区等各个层面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决策数据,社区政务服务方法传统,效率低下。
这些新特点给社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数据重复采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数据不一致不准确、数据无法共享使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社区信息系统整合(包括部门之间业务的整合、部门内业务流程的整合、信息系统界面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系统的整合等)亟待解决。
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电子政务系统在最基层的应用,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是政府管理的不和谐在一个层面的表现。要实现社区信息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区,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必须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通过不再重复上门采集、主动服务把社区政务服务可能扰民的行为降到最低,通过资源共享把贴身式、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做到最好。
对于这一问题,深圳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圳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社区信息化建设30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反复征求意见研发出了一套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统一平台,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实现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创新基层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开创了一条很好路子。
关键词:社会管理信息化;指标量化;质感与美感
社区管理是一门艺术。要讲究“质感”与“美感”,“质感”讲的社会管理的质量,要符合地区性、社会性、群众件、公益性,满足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全面而不杂乱,步步为营,扎实地做好社区用户的服务工作。社区管理的“美感”强调的是社区管理应讲究策略和章法。尽量做到大方得体,安排合理。无论在“质感”或“美感”上,社区管理的信息化都完整地胜任。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细化出具体的指标,来规范社区管理。
指标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社区管理信息进行指标细化可以从以下几步出发:
1、确定社区管理信息化指标细化的关键词所在
(1)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主体。社区管理“以人为本”,自然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社区管理者与社区用户。社区管理者用于制定社区发展的策略,保证社区正常的运转,社区用户正常地生活。社区用户则是社区的受用者,他们居住在社区内,享受社区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有义务保护社区的设施,有权利监视社区管理者的行为。
(2)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载体。社区管理信息化的载体显然是网络。通过社区网络的构建,社区管理者便可以将自己的工作转移到一个全面的“平台”之上。在这个“平台”上。社区管理者可以细致地勾画出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对社区用户的服务应用等细枝末节,例如:社区购物网站、社区意见反馈论坛、社区资源映射网站等等。
(3)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客体。社区管理的客体是以社区地域特征为表现的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在管理信息化的社区中,客体将被细致地反映在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化平台中,一一对应。
2、确定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内在关联
(1)社区组织管理信息化。通过社区网络的建设,社区组织管理的内容完全可以转移到网络平台上。比如:社区组织和指导居民选拔居民委员会干部,并帮助居委会开展工作,这些工作都可以在MSN Messenger类似的聊天程序上展开。通过信息化的构建便将社区用户与社区管理者互动起来,使沟通变得更加灵活。
(2)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通过社区的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的公益性、群众性、互、地域性四大特点便可以很好地被满足。公益性指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社会效益为主,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目标;群众性,即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去办,以自我服务的方式来进行;互即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风尚。发动社区成员广泛参与,以互相帮助的方式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地域性即社区服务的对象稳定,并有一定的区域范围的限制。这四点特性,毫无例外都可以在网络的互动中展开。
(3)社区文化管理信息化。通过社区网络的建设,社区便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点播来为整个社区用户增加一些对应的讲座及教程以供社区用户点播学习。诸如社区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培训中心以及代表今后发展方向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远程教育中心等教育机构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广大社区居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社区还可以将近期举办的文体活动通过网络公布于众,由社区居民自行选择并决定参加与否,以方便社区管理者提前确定参加的人员数目,从而设计更加细致的策划工作,省时省力。例如唱歌、跳舞、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读书等。
3、保证社区的辅助设施信息化建设更加细致化
(1)社区公共设备信息化。定期地对社区公共设备进行探查,将社区中的每一处公共设施都与网络数据库相对应。尤其注意通过社区管理中心的公共设施管理系统对区内的给排水、公共照明、电力供配、电梯、绿化地等进行监控预置调整,以节约资源消耗,并及时报障。可以在社区中的主要通道、路口等人流量巨大的位置设置监控摄像机,在管理中心设置一定数量的监视控制屏将摄像机传送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整个社区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这样可以充分了解社区动态,防止社区内的偷窃和斗殴事件的发生,还可以全天候录像存储,必要时成为侦破案情的依据。
[关键词]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SCM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在现代化社会中,工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单局限于客户、业绩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动化、信息化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本和效益。然而,在我国很多工程企业当中,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应充分认识到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进步。
1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较为全面,为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很多工程企业都已引入人事管理系统、业务平台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方面不容乐观。
1.1 系统集成度有限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工程企业成功建设和运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自主开发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及材料管理等多种子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取得了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之间,却没有形成良好的集成效应,很多系统只能完成单独的功能,与其他系统之间,不存在应有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工程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一部分不必要的管理运行成本。
1.2 子系统功能不全面
在我国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当中,相应的子系统功能普遍不够完善。例如,在财务管理系统当中,资金预算、资金控制等功能不足。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存货核算、应付管理、总账、固定资产及应收管理等子系统。其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财务核算、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然而,在当前的财务管理系统中,预算方面的功能仍较为缺失,需进行优化升级。在控制和管理资金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没能有效集成贷款追踪管理、资金预算控制、现金流量表及现金追踪管理等功能,难以有效提升资金运转效率。此外,对于细化、深度的信息采集不足,也没能全面支持工程项目的辅助核算管理。
1.3 SCM系统不完善
ERP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的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中全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在工程企业当中,主要是对上游供应商进行管理,使采购成本降低,同时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在ERP系统中,对于这两个系统的应用,前提条件就是SCM的相关管理信息软件。不过,当前很多工程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报表流程、文档存档等方面,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管理,仍不够完善。
2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工程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在此环境下,工程企业的ERP、SCM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管理软件、方法和思想,使得工程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对生产力的转化,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ERP是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模式,它推动了我国政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前ERP系统和软件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工程企业对于ERP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过,对于SCM系统和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这一问题,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应用,发挥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全面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为纽带,建立集成程度较高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以核心业务为中心,将供应链当作核心竞争力,推动SCM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工程企业来说,项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SCM系统的发展和整合,将会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实现更好的规划与发展。
3 结 语
工程企业是我国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当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和经营状态,对我国工程事业有着直接影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娜.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路径选择及效益评价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关键词:道路交通 建设 管理
Abstract: the city road traffic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modern cit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efficient operation, the road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Tonghua city traffic problems related to do a simpl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化市地处于长白山系的西南端,长白山系环亘全市三分之二以上面积;中心城区周边群山环绕,一条浑江贯穿其中,整个城区成带状狭长形状。城市可建设用地高度紧张,比较零碎,缺乏整块成规模用地,现状道路交通设施用地人均面积不到11每平方米。
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与完善,是现代化城市高效率运转的重要支
撑。现对通化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几个相关问题简单分析如下:
一、对外交通系统的整体能力较差。交通区位呈现边缘态势,距
离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城市(长春、沈阳等)时间距离均在3小时以上。对外公路主要包括两条国道(集锡线、鹤大线)和一条省道(省长线),并尚需借用城市主干路穿越城区内部。通化市境内铁路主要由沈吉线、四梅线、梅集线、鸭大线组成,四条铁路线综合能力利用率平均为90%,铁路运输能力接近饱和,铁路货运量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针对以上现状,中心城区在未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应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口岸、陆港的建设步伐,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顺畅、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以提速扩能为目标,实施铁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和质量,实现客运快速化和货运重载化。目前东北东部铁路(通化段)已建成通车。扩能改造沈吉铁路复线,新建四平至通化至松江河快速铁路,争取建设通化至集安快速铁路。
形成以通化至长春、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靖宇、通化至集安、梅河口至草市、营城子至松江河(辉南段)、辉南至临江(辉南段)等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多元化公路网络,形成“1小时域内(通达县、市)、2小时省会(通达长春、沈阳)、3小时出海(通达丹东港)”的交通格局。
建设具有保税功能,集服务、联检、物流为一体的通化陆港,承接丹东港区的功能并享受相关政策,实现丹东港区与通化陆港的一体化管理。
二、城市道路纵横交错、狭窄而局促,城市干路缺乏系统性,大量断头路及交通瓶颈共存,不利于城市空间的合理有序发展。
分析通化城市交通的变化趋势和城市发展的目标方向,在城市地形条件约束和可能的布局形态下,制定高效率的运输策略和建立协调的土地利用至关重要。需加快城市骨干道路网络建设,完善市区道路系统,保证城市内外交通便捷对接,支持城市空间发展。
道路网主骨架应由城市干路组成,保持网状结构,主要满足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各组团内部路网,根据用地布局形态形成相应的方格网或自由式的道路网布局,并与组团之间的网状路网骨架形成良好沟通。
整体道路系统以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和支路为补充,功能分明、等级合理、具有一定弹性的,促进通化城市规模扩展、支持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满通需求增长,为协调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道路设施条件及交通运行环境。
三、公交线路主要集中在东源路、东通化大街、建设大街、玉皇山大桥、东昌路、新华大街、光明路等有限的几条干道上,中心城区整体公交线路覆盖率较低。中心城区公交全日出行比例接近18%。
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高效利用道路交通设施资源,引导合理交通方式结构,形成现代化、多层次、高效率的以快速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交线网覆盖率,扩大服务范围,合理设置枢纽及站点,增强可达性;缩小发车间隔,公交路权优先,提高行车速度,减少超载现象;及时更新车辆,改善候车条件;改善现有公交体系单一状况,提供适合不同需求的多层次公交方式。同时,应改善市民的步行环境,规划建设天桥、地道、空中走廊等步行交通设施,引导人车分流,确保行人出行的便捷、安全。
例如:香港有700余万人口,道路里程仅2040公里,平均每1000名港人仅拥有0.29公里的道路。但香港城市交通多数情况下畅通无阻、秩序井然,其中公共交通承担了每天市民出行的90%以上的交通量;并且目前共建有行人天桥685座,行人隧道426条。
四、由于快速增长的机动化交通需求,路外停车场建设滞后等因素,路边停车将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停车需求,同时会对路面动态交通造成极大干扰。
应建立与机动车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用地规划有机结合、与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规划高度整合的区域差别化停车设施系统。
要重视老城区地形和现状情况,通过控制泊位总量的限制供应和高收费政策实现低水平的停车供需平衡;新城区停车供给应该较为充足,在各类公共活动中心优先提供短时公共停车泊位,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停车费率差别限制长时间的停车需求;交通性干道严格限制路内停车,部分有条件的生活服务性道路可以有计划的安排部分路内停车;旅游交通停车泊位主要在规划的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和主要宾馆、饭店和主要景点周围规划停车场解决。将停车场这类基础设施由政府的一元化投资,变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均可出资、集资的多元化投资,扶持停车场建设走产业化道路,通过市场机制逐步解决“停车难”问题。
五、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市民交通意识淡漠。城市次干路、支路路口缺少红绿灯,隔离设施缺乏,车辆随意调头,行人不走斑马线,乱穿马路等现象严重,交通事故隐患非常明显。
应对道路管理设施进行检查、完善和改进,使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的设置与改进及时、规范。应尽快应建立科技化、高度智能化的交通指挥系统,从“点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到“线控制”(道路通行控制),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区 “面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遍布区域的探测器、摄像头、大型可变电子显示屏幕、实时交通广播等,科学控制和引导交通流)。加强动态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逐步建立交通自适用信号灯控制。
【关键词】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冠心病已经成为了当今威胁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每年的患者数量都在不断的提升。从原因上分析,现下的生活节奏较快,饮食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多数冠心病患者都是因为长期受到各类不良因素的作用,最终发病[1]。同时,冠心病患者还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疾病,同时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也是非常强烈的。因此,需要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有效的管理干预方式。文章针对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模式干预效果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入选年份均集中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患者总计10500例。在分组研究中,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05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划分为两个研究组,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本组患者总计5250例,男3250例,女2000例;年龄最小患者42岁,年龄最大患者7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2.8岁。对照组:本组患者总计5250例,男3200例,女2050例;年龄最小患者43岁,年龄最大患者7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4±2.2岁。两组患者入选标准为:存在心肌梗死现象;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经过冠状动脉双源CT诊断;经过运动试验确诊为冠心病。两组患者排除标准为:存在影响性疾病患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存在意识不清楚患者。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模式具体如下:第一,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咨询活动,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发放冠心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向患者发放限量小盐勺,小勺剂量为2g,积极开展电视、广播宣传[2]。第二,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规律睡眠,规律饮食。第三,对患者的日常习惯进行纠正,特别是吸烟饮酒,叮嘱患者彻底戒烟戒酒,尤其不能让患者随意饮用药酒[3]。第四,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与患者加强心理沟通,减少负性情绪。在社区当中,要求家属每周至少陪同患者进行1次外出,陪伴患者进行公园散步,参加公共活动等[4]。第五,限定患者的活动强度,每次活动需有人陪同,以家属陪同最佳。第六,对患者实施药物干预,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按照医嘱进行服药,不可擅自增加、减少药物剂量;不可擅自增加、减少药物类型;禁止患者自主选择偏方服药【5-6】。第七,为患者建立冠心病俱乐部,按时进行聚乐活动,让患者互相之间可以紧密交流,共同分享心得,确保冠心病群体患者得到更好的干预和管理。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者的规律运动、定期测量血压、定期检测血糖、合理饮食、限盐、饮酒、吸烟情况做出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将得到的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以P
2.结果
2.1干预项目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规律运动5000例,占比95.2%;定期测量血压5100例,占比97.1%;定期检测血糖5150例,占比98.1%;合理饮食5200例,占比99.0%。对照组患者规律运动4650例,占比88.6%;定期测量血压4500例,占比85.7%;定期检测血糖4450例,占比84.8%;合理饮食4200例,占比80.0%。两组患者在干预项目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个人习惯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限盐5200例,占比99.0%;饮酒患者100例,占比1.9%;吸烟患者120例,占比2.3%。对照组患者限盐4200例,占比80.0%;饮酒患者520例,占比9.9%;吸烟患者630例,占比12.0%。两组患者在个人习惯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虽然自身的危险系数较高,但是如果能够在生活、作息、活动等方面积极控制,还是可以延长患者寿命的。现代医疗干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出发,且从多个方面开展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模式的落实,能够将患者生活变得规律,提高生活质量;将药物按时发放,按时进行电话随访,减少了患者的自身错误行为。同时,在医院-社区的联合干预作用下,患者自身获得的保障较多,能够在院外对患者的多项情况做出准确记录,下一次的干预调整就更加有效。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盗坎欢咸嵘,通过对其实施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模式,不仅仅是在医院内得到良好的干预,还会延续到社区管理当中,即便患者的家属不在身旁,社区医护人员仍然对患者的关注度较高,在管理干预上趋向于个体化,对患者比较负责,能够降低患者的发病率,避免患者各项指标反复提升。医院-社区一体化冠心病管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春如,谢楚莲,魏伟泉.4CH8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更年期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分析[J].广州医药,2016,(05):90-92.
[2]易琦峰,杨艳,安如俊,黄辉,欧阳茂,戴建刚.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分级管理的效果[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1):1258-1263.
[3]赵湘雄.医院-社区一体化高血压管理模式干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1):314.
[4]鲁国芬.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05):453-455.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利用率;对策
计算机和网络的产生将我们带入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它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一、档案信息化的概念
档案信息化是指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带来档案管理模式的革命便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③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如档案部门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职业走向问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问题、电子档案鉴定问题、数字档案馆问题等。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其目标是在建立良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公开,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
二、档案信息化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主要任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逐步推广应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必要性
1.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减少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的错误,同时也能提升档案管理人员对其管理的各类档案案卷属性的掌握度与认知度;
2.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为客户服务的效率,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信息存储量,合理利用馆藏空间,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4.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机关内部员工自行查询所需信息,并且能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沟通、联系,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重要性
1、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信息化,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决策和管理。
3、档案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
4、档案信息化,可避免出现“时空黑洞”。
5、档案信息化,可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三)主要任务
1、以研制和指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为重点,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行。
2、以档案部门的内网、外网,党政机关专网的建设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3、学习引进先进地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偏远地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
4、以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5、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三、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缺少规划。2、偏远地区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3、受到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等制约,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档案信息化在偏远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够突出。4、档案信息化人才匮乏。5、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规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6、偏远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
四、针对档案信息化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1.档案信息化包含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主要应由各地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主要研究制定各地区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方针原则、发展规划、工作体制、法律框架等,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明确基本走向和获得基本保障;中观层主要由各地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厅、局承担,主要研究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制度,形成科学、配套、使用的制度体系,如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技术标准,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当的技术环境支持;各地区信息管理具体应用单位及各单位档案部门承担微观层,主要研究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项目与措施保障问题,包括重要项目规划、项目实施中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立项项目主要涉及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和电子档案资源建设,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建设”、“数字档案建设布局和计划”,微观层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技术应用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和走向成熟。
2.档案信息化组织原则和方法。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各地区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目的是要改变各自为政的分散现状,加强政府和各具体实施单位层面的统筹、规划、研究和推广,大力提高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程度,整合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的工作优势和资源,自上而下地有序推进工作发展。
3.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作为档案职业生存发展依据的社会档案需求,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与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理应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目标、方案时,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关注这种需求的变化态势。因此,其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相协调。在设计档案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选择网络的软硬环境、确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时,一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已成熟的信息技术及其成果,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4、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注意前瞻性与安全性。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需求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设计建设档案信息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需求与技术的变化,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把握未来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技术标准的更新。安全性是发挥档案信息网络功能的前提条件。信息网络在带来数据共享等优越性的同时,也相应地带来档案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原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上网档案信息的准备、网上档案信息管理服务及网络环境的维护等各个环节安全问题都密切相关。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注重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包括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和来源两个方面。数字信息数据的构成形式主要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及其他文件。数字信息数据的来源和采集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1、通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现存各种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整合到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中。
2、收集和接收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有两种形式:①网络在线移交接收,②介质移交接收。
3、采集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主要途径有:①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络上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如国土信息资源库、人口统计数据库等;②根据社会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数字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不足,如《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4、互联网上其他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
六、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
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示、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
1、管理性标准。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规与标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等,标准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相关法规与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办法》等。
2、业务性标准规范。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业务处理的规范,其范围包含电子文件、档案的术语标准及管理规范。它包括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术语标准、资源的标示、描述数字档案文件格式、元数据格式、对象数据格式等标准。
3、技术性标准规范,包括电子文件、档案的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加密、水印技术规范和系统软硬件技术标准等。标准化是网络的生命,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基础之上。网络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网上信息的共享,而共享是以标准为前提的,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缺乏标准化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自始至终地强调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否则无法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网络建设标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标准体系,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标准、网上数据方面的标准及网上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不仅体系复杂,而且因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
七、提升档案人员素质,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它既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1、转变观念,改变角色。档案工作者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立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需要。档案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成为信息专家,凭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除了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编研、提供利用等工作外,还应帮助利用者建立其所需要的数据库。档案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管理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选择,进行信息资源重组以方便快捷提供利用;还要成为系统专家,负责本部门系统与外部信息网的联系与协调,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信息安全。
2、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今天,应该是具备多学科知识,掌握新技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档案学、情报学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知识与经营管理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自己开拓视野,增加新知,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档案信息化人才必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核心。首先,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还需要具备档案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等高一级的能力。如既懂现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深谙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又能独自开发、使用、维护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存储、检索、利用等工作的实用操作人才。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相应的要求则更严格些。因为档案或多或少涉及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乃至国家的机密,必须加强对档案信息化人员的培养与选拔。
一、搭建平台,把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逐步建在“云端”
为了推行“泛图书馆”管理理念,实现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我区从2005年开始着手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具体来讲,平台搭建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建“烟囱”, 建构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烟囱”模式阶段。
所谓“烟囱”模式,简言之就是建构各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单机版模式,各校单机版信息化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各冒各的炊烟,各发挥各的作用。2005年,我区5所试点校开启了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这是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进入我区学校图书馆的雏形阶段。2009年完成了20个校点达49%的学校配备量,至此,建构起了区域内学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烟囱”模式。
二是破“壁垒”,建构区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云”模式阶段。
所谓图书馆管理社区“云”模式,就是引入城域网或互联网对学校、区域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它是单机版的升级换代,可以实现馆与馆信息的互通互联、区域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区域职能部门对学校图书馆的在线管理与监测。
我们建设社区“云”模式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源于两点认识、一个追问:
两点认识:(1)当图书信息化管理“烟囱”模式在区域内达到一种普及状态后,我们发现,各自为政的“烟囱”也只解决了各学校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单线问题,对学校来说是鸟枪换炮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区级职能部门却无法实现对其应用效益的有效监测和对应管理,信息化深度应用效益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烟囱”模式下各校数据必须随时备份,遇到突况,数据维护存在的较大麻烦和风险,给学校图书管理工作者带来新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一个追问:我们能否打破“烟囱”各冒炊烟的孤立状态,实现区域职能部门对学校图书馆(室)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在线管理呢?
因此,不管是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数据的安全性角度来看,都十分需要进一步建构新的模式。“云”计算技术和“教育云”等新概念的出现,为我们的追问找到了答案,我们确信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为打破“烟囱”模式,建构一朵小小的区域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云”奠定了技术基础。于是,我们在与合作伙伴多次沟通的基础上,于2010年,为教育局电教馆配备了教育局城域网版本的“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将已有的各校单机版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升级。2011年,又新装备23个校点的“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为各校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第二轮升级,使区域内配备量达到97.7%。进而很快将图书信息化管理教育局城域网版升级为互联网版。这样,通过破“壁垒”,使“烟囱”模式的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过渡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社区“云”模式,建构起了高起点的区校互动的区域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
现在,全区新增图书全部实现数据编目入库,绝大部分旧有藏书实现数据入库上架,图书信息化管理后的流通工作开展顺利,实现了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在线管理。
二、创新机制,保障区域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始终行在“地面”
锦江区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构,使区域图书管理工作发展有了高平台,但我们深知,再高、再现代化的平台最终是为应用服务的。如果没有配套的机制来保障,信息化平台为应用服务就会显得空洞、不实在。我们的机制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实施“三化”装备机制,为“云”环境下的图书应用工作提供更优质的物质基础
针对我区学校图书装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这一实际,为进一步提高藏书质量,改善藏书结构,提升图书馆(室)装备水平,并消除原有图书集中招标采购的弊端,我们提出了周期化、个性化、集约化的“三化”图书装备机制。在新的图书装备机制中把集中指导性采购和学校自主采购有机结合,既符合装备的规范程序,又利于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服务。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是科学有效的装备机制。
(1)周期化装备。主要指周期更新性装备,目的在于增强新书补充的常态化、针对性、高时效性和高循环更新度。我们要求学校每年必须将区教育局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的2.5%用于本校图书周期性更新并纳入考核。对未按规定更新图书的学校在目标考核中适度扣分;并对全年未购买图书的学校,由区教育局分管领导约请校长谈话。在周期化装备过程中,电教馆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以及省、市相关业务指导部门下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分类比例表》指导学校进行藏书结构调整,按“进三剔一”,即购入3本新书剔除1本旧书的原则,逐步改善藏书结构,使其日益科学、合理。
(2)个性化装备。主要通过图书设备个性化、环境氛围营造个性化、藏书补充个性化充分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其中在改善藏书结构,提高藏书质量方面,电教馆负责指导学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进行个性化新书装备,如:成都三中的办学特色是“艺术”,重点进行艺术方面新书的补充装备;成都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在美容美发、幼教、旅游方面,重点进行相关图书品种补充;龙王庙小学一直致力于“绘本阅读教学”研究,重点突出绘本方面的新书补充等。
(3)集约化装备。集约化实际上就是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投入。现在,我们正在试点由区教育局领导提出的“六二二”图书装备机制:即学校负责自购60%的图书 ,区教育局电教馆负责配备20%的工具书,各校拿出20%的图书用于馆际流通。这种配备机制中的第三点就重点体现了集约化装备思路。我们同时也在广泛调研、论证“六二二”比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总之,不管制定多少比例,“教育局统一配备一点,学校自主购买一点,校际之间流动一点”是我们践行“三化”配备理念,实现图书装备机制创新的大方向。
2.实施“三评”工作机制,为“云”环境下的图书应用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活动载体
“三评”即星级图书馆(室)评选、优质阅读指导活动课评比和根据实际需要的专项督评。
(1)星级图书馆(室)评选。我们从2011年起,通过锦江区教育技术在线考核平台、对口联系人制度和区域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校图书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开展全区学校的星级图书馆(室)评选活动。尤其是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平台,从基础条件、管理、应用效益等方面设置具体的参数,对学校图书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估,为星级图书馆评选提供了可靠、科学的依据。
(2)优质阅读指导活动课评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小学课程也进行着相应改革。我区因时应事, 于2008年在全区启动“中小学图书馆(室)应用效益解决方案”之“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项目,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将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纳入课程计划,并按学年选送1~2节录像课到区上参加优质课评比。经过近年的强势推进,现在区内各学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程基本做到5个“落实”,即计划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5个“落实”及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读者的到馆率和图书的流通率、利用率,有效避免了学生课外阅读流于形式,使图书应用落到实处。
(3)专项督评。我区自从实现了图书信息化管理后,将提高书刊的借阅流通量,提高图书馆(室)应用效益作为重中之重,先后启动了“节假日图书借阅高峰期达标暨流通统计” 和“中小学图书周期性更新落实情况”专项督评工作。一方面要求各校利用寒暑假、节假期、双休日合理增加个人单次借书数量,使节假日图书流通达到一个高峰期;另一方面监控学校按照新的图书装备机制进行藏书结构和藏书质量的改善,专项考评成为促进各校图书借阅流通,提升图书应用效益的有力措施。
三、着眼培训,促进区域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在“云端起舞”
建了先进的云平台,就犹如买了好车,这个时候最需要技术过硬的驾驶员。驾驶员从什么地方来?—通过办驾校、考驾照。这两年我们就是借鉴培养驾驶员的思路,让各学校的图书管理员熟练掌握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区域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在“云端起舞”。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开展“两培训”和“两检测”。
1.两培训
(1)信息素养能力专项培训。这里特指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城域网版本和互联网版本的操作技能专项提升培训,除进行集中性和供应商入校一对一培训外,还利用区域“书香漫步”QQ群平台促进区与校、校与校、信息化平台供应商技术顾问之间的互动交流,适时解决疑难问题,有效促进了图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及时运转和深度利用。
(2)“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执教能力培训。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第三章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并开展图书情报教育课、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学校应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电子阅览指导课,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电子阅览系统。而开设“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图书管理员的执教能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10年起,我区开展了“锦江区中小学图书馆(室)课外阅读指导”之“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专题培训暨展示汇报活动,图书管理员“图情知识教育指导能力培训”成为本系列培训主题。除个别即将退休的图书管理员外,其余管理员均要在这个培训过程中行走一遍,既充当参培人员,又充当主讲人和评论人,互动性极强,电教馆负责全程指导和引导。
2.两检测
(1)图书管理员信息化技能检测。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区域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应用效益的提升,是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我区电教馆于2012年上半年在区域内开展学校图书管理员“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技能水平检测”工作,全区各校图书管理员均必须接受检测,检测合格发放新的图书管理员上岗合格证,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目前全区51名中小学图书管理员接受了严格的上机检测考试,现场抽取考题题签,限时完成操作。从检测成绩汇总来看,操作水平优良者居多,优良率占74.5%,还有少数图书管理员不太熟悉业务,需个别指导,二次提升。
(2)“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执教能力检测。此项检测工作与我区“中小学图书馆(室)课外阅读指导”之“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专题培训暨展示汇报活动同步进行。除个别即将退休的图书管理员外,其余管理员均要接受检测,检测的方式就是每名图书管理员上一节“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的区级展示课,完成我们总结出的“图情知识教育活动课”教学内容板块结构中的三个板块的书面教案各1份。这项检测是一个耗时比较长的动态过程,目前已经有部分管理员接受了这个检测项目,我们将在2012年年底完成全部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