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第1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一、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战略

分析现今我公司及大多数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1.没有一个全面的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战略

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已经过时,信息化建设呈自发的点状态势,重部门而轻完整;重局部而轻全局;重地区而轻全球;重内部而轻外部;重数据而轻信息;重交易而轻智能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领导层关心的关于质量的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究其根源,企业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大,计划性淡薄,在企业中地位不高。我国企业应抓住新一轮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机遇,制定自身信息化发展战略。

2.所谓全面信息化,体现在以下几点:

2.1企业的所有信息可能并应该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之中,也即企业数据中心。

2.2企业的所有经营流程全面在线完成,没有手工作业进程。

2.3所有业务数据经由系统处理,快速形成管理层所需商业智能。以KPI(关键绩效指标)、图表以及可追溯的报表形式呈现。

每一项重大技术变革又必然引发企业管理模式变化。上述新技术不仅改变了今天企业管理方法,甚至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都因此而转变。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改变了企业之间原有的竞合关系,促进了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全球合作。众多技术被利用成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新渠道,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变化中,帮助企业更从容地面对来自客户端的压力。新技术也被用来搭建电子交易市场以及构筑企业地价值链等。

技术与管理这一对精灵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相互促进、不断演化。为此,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就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最具发展前景的企业现代化管理舞台。这其中有几项重点:

二、Internet计算技术应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标准

1.Internet计算技术的特点是综合其它技术的优势

使用三层的体系结构,前端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应用逻辑集中在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后端则是提供数据服务的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和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之间数据通讯量较少,适用于广域网,应用服务器与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讯量教大,通常它们都放置在有高的带宽的局域网内。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采用集群技术,不需要昂贵的硬件,并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由于所有的应用集中在应用服务器,因此部署新的应用或者升级软件直接在应用服务器完成,不需要逐个对客户端进行。数据备份和数据更新也是类似,集中地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即可。

与此相对应,大型主机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和数据都存放于大型主机,客户端采用字符终端。其缺点是界面不丰富灵活,难以表达图形、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并且大型主机硬件价格昂贵,扩展性差。

客户/服务器技术的特点是将应用和数据分离,客户端运行应用,服务器端存放数据。其缺点是网络通讯量较大,不适用于广域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其应用程序分布在每个客户端,安装、升级、维护复杂,成本高,难以适应Internet应用的要求。

2.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

采用集群数据库技术,最大程度节约硬件投资并保证企业信息存在于一个单一的数据库中。硬件与数据库的数据容量瓶颈曾经困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旧式的解决方法是不断添加成堆成堆的服务器,并让应用分散运行在多个服务器上的多个数据库上。现在的办法有所不同,比如具有“集群技术”的数据库,它能够让单一数据库同时在多台服务器上运行,而不需要对应用代码或体系结构做出任何修改,此特性极大地改善了系统可靠性:如果数据容量增大,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小型服务器进行扩充;而在任何一个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不会对系统造成损害,因为其他服务器可以十分轻松地分担起一部分新增加的负载。此特性还能够使得由多台较便宜的计算机组成的IT数据中心取代昂贵的大型机成为可能,这随着 CPU 需求的增加能够节省近90% 的硬件。

3.高级集成技术的采用

理想世界中,每人均采用统一的标准,并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和辅助开发工具建立企业,以使不同的系统能像一个系统一样进行通讯。但在当今电子商务的世界中情形并不是如此。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可以使其朝着一个共同环境努力,但在商务环境中采用的任何不具备灵活性的技术都可能是致命的。互联网计算结构下,集成的任务多由应用服务器来承担。

4.为新的技术留下集成的空间

除了互联网技术,还有很多技术正逐步成熟。其中引人瞩目的有呼叫中心技术、电子邮件中心技术、无线与语音等。这些新技术很快就被利用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新的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沟通渠道。

三、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

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获取商业智能,辅助企业决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的动因之一。在信息缺乏的年代,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能进行管理,制定决策。我们并非反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相反,准确的商业智能将会帮助他们防止被时下风尚、一时的狂热、或者错误的印象而左右,真正实现“按事实管理”。所以“商业智能与企业策略管理”在企业质量信息化工作的一开始就应该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有几个要点:

1.采用集成分析性商务智能功能的应用套件,而且企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智能而不是局部信息。

2.建立开放的数据仓库。开放的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从应用系统中自然地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从另外的数据源获取补充信息。

3.个性化展现智能,直接满足每一位管理者的信息需求。网络最迷人的特点,就是它的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相对的,它最令人挫折之处,也就在于大海捞针、事倍功半。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工具能将浩瀚的网络资源,以最具条理效益的方法来分门别类,而且还能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与偏好,主动为使用者搜集各类资讯或提供各种功能,上述难题必定可以迎刃而解。

实现质量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对于这项事业,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进行。这颗平常心更体现为耐心和恒心。不为一时挫折所动,不为一个小的阶段成果而满足,在战略规划指导下不断前行,推动信息化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年质量工程师考试质量专业综合知识》中国人事出版社.

第2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企业要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句话听来,似乎是多此一举的“废话”。谁还不知道,企业搞信息化就是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的呢!

但是,让我们在现实中找一找,看一看,在上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企业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去用效益指标或标准,来衡量本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呢?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拿出具体数据,来证明本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呢?又有多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真正达到了国家对企业信息化要求水平的呢?

今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这为全面评估我国的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一直参与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的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信息化基础处姜奇平向记者表示,这个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第一次提出了从效能角度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

据姜奇平介绍,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就曾提到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而真正大规模进行试测,并由国家政府部门来推动,这还是第一次。

出台“企标”迫在眉睫

国家倡导企业要走信息化发展之路已经多年,为什么现在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呢?姜奇平强调,因为现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已经逐步深化到企业,这样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企标”――编者注)的建设迫在眉睫,而且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国标”――编者注)也需要不断地再研究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到底应该怎么搞?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要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这个指标体系,以帮助企业自测和解决问题。

“国标”重在“宏观”

众所周知,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于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标”是从1999年开始提出操作方案,并且在经过试测算和广泛征求意见的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已经作了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它的重点在于科学评价和正确指导。所谓“科学评价”就是说能够客观地评价各地区的信息化现状;“正确指导”是希望这个指标能对各地区信息化工作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有两个不同分支的分指标体系,一个是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一个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标”重在“微观”

第3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测度体系 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第4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第5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扩大“产业集群信息化”优势

伴随新经济的信息化浪潮,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超过5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就业人口75%以上;50%的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普及阶段;80%的中小企业希望获得实用、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为此,在2006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作出“针对产业集群,以‘园区、乡镇’为龙头,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工作,共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精品示范点64个,各示范点累计销售集团标准产品17800项。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5+N”模式。“5”是指适合所有中小企业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即集团彩铃、移动总机、短号集群网、集体短信、企业邮箱等5种标准化产品,“N”则指为各行各业量身打造的专业级产品和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自推出“5+N”模式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全省各地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形成众多个性化行业信息化应用,如惠州“鞋业通”、阳江“五金刀剪网”等,加快了信息化应用进程。

增创“产业簇群信息化”新优势

“产业簇群”是指围绕着某一特定的行业,形成合作配套生产的专业镇或产业集群。目前“产业簇群”是广东最有特色和活力的经济力量:专业镇GDP占全省GDP的21.5%;以城市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如以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

为深度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6年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制订了2007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该策略针对广东省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特点,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四大体系”(产品、支撑、合作、推广)建设,点面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最终实现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整体信息化推广的快速实施、推进,开创移动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完善产品体系满足企业需求

2007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持续完善产品体系,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作为推广策略的实施方式,拓展“四大体系”建设体现在完善产品体系上,即针对信息化普及阶段中小企业的语音沟通与信息需求,整合集团标准产品(“5”)、成熟信息化应用(“1”)及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N”),设计并提供符合当地“产业簇群”特点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5+1+N”)。

与2006年推广策略相比,这次增加的“1”是指为满足中小企业信息的升级需求――“双网”建站(移动+互联),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计划在近期推出“企业建站”产品。而“N”指的是各市分公司根据当地的“产业簇群”特点,基于信息化产品及技术,或者联合当地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设计并提供适合向“产业簇群”推广的个性化或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如“鞋业通”、“陶展通”等,以满足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第二、第三阶段的基础管理以电子商务等需求。

健全支撑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信息化营销服务是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健全运营支撑体系则是拓展营销服务的有力保证。在加强业务拓展与营销服务渠道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重点关注客户服务的便利性,以“信息化专家就在身边”为主题,集团热线、电话客户经理、集团客户网站专区三管齐下,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拓展渠道覆盖。同时,为了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中国移动广东公司采取“4层次8系统”方式来强化支撑系统建设,打造信息化快车道。

“4层次”包括接入层、平台层、管理层和服务支撑层等四大层次。据了解,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将通过行业网关三期建设,提升集团短信、彩信、USSD接入能力;拟通过省级和各地市平台的集团信息化统一应用平台建设,实现全省集团信息化硬件,软件,开发和管理规范的三个统一,提升业务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将以行业五类终端管理平台的改造契机,实现终端的可运营可管理;此外,完善动力100门户网站销售、服务、业务宣传模块功能,实现对集团业务融合的系统支撑也将是重要攻关课题。在此基础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还将不断完善集团客户业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运营集团业务,持续优化集团业务支撑流程,确保流程的快速顺畅。

以合作体系拓展扁平化渠道

推进广东省广大企业及行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进程,离不开政企合作和企业互助。而建立合作体系将有效促进产业链合作,形成资源合力,提升信息化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能力。

在推广策略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一方面继续开展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整合这些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打造行业内的信息化标杆,并在全省推广,共同推进行业的移动信息化。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优秀合作伙伴,建立SI的管理工作体系,实现对SI的有效管理,目标是建设一个规范的集团业务生态环境,建立优质的价值聚焦体系。

在建立合作体系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需求,选择或发展专注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如金蝶软件、中企动力及各行业协会,丰富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信息化合作模式的成果包括建设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以及开展“集团信息化营销伙伴招募行动”等,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用推广体系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普及一直是广东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数字广东”的策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制订本年度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策略时,根据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采取媒体传播与推广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立体式营销推广并形成体系。

在2006年成功举办“百镇信息化巡回讲座”的基础上,2007年又进一步深化,继续与省信息产业厅、省中小企业局合作,举办了“百镇信息化提升工程”。活动于7月正式启动,先后在全省举办110场,其中一、二、三类公司各举办8、6、4场。活动针对各地的“产业簇群”特点,选定专业镇、产业集群开展活动,通过信息化体验、交流、标杆企业参观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集团产品推广、使用,提升“产业簇群”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覆盖及应用水平,受到好评。

“企业信息化”工程助力推广策略

据悉,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今年实施的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策略,源于其推广“八项工程”中的“企业信息化”工程。

第6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企业架构 信息化建设 TOGAF框架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信息化不仅包括人、终端设备、系统平台、网络硬件、通用软件、应用软件以及数据库平台等内容,而且也包括先进的电力企业管理方式和业务操作流程。在当前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都在进行着快速的发展和变化,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协调,更快、更好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企业架构的基础理论

目前,电力企业的经营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规划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由于信息化规划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性、专业性问题,不容易掌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需要建立企业架构,来明确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指导和解释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信息化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或称企业架构,它是有效平衡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导并管理IT规划、设计和实施的一套理论、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架构是在业务战略和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平衡点,它主要具有协调性、前瞻性、动态性、全局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主要的框架包含Zacheman企业架构框架、TOGAF框架、IAF框架等。其中,TOGAF框架代表了架构发展的最佳实践,已经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的行业标准,在放开性、认可度及使用率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文选取TOGAF框架理论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TOGAF模型如图1所示。

2 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EA)模型的建立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合适的企业架构模型可以为信息化的规划、审批、实施等环节提供可靠的标准。针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的原则,以TOGAF模型的形式,结合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现状,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以TOGAF的ADM方法为基础,结合企业架构的思想与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重新定义ADM方法的八个步骤,与此同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每个步骤进行扩展,明确模型的含义,满足模型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3 电力企业EA模型应用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管理层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EA模型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具体的保障措施有如下:

(1)与企业所有人员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所有员工的支持与维护。因此,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必须得到所有员工的认可,特别是管理层人员的认可。在此过程中,管理层可以以自己的权威积极调动所有员工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共同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2)组织相应的团队来监控EA模型的应用

信息化建设的团队可以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实施小组及执行小组三个部分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局,实施小组负责统筹EA模型的实施步骤以及实施路径,执行小组负责执行EA模型的每一个步骤。执行小组是EA模型的实施基础,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执行力度及执行效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建立制度体系,规范架构模型的应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有利于保证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即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保证EA模型的实施,促进员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少犯错误。同时,该制度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4 结论

本文基于TOGAF框架设计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实现的保障措施。本文所构建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架构模型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摘 要 为了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矩阵和评判矩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说明各个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最终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综合评判。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信息化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的企业,其信息化投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以投资回报为生存准则,因而重视信息化的投资结果。

信息化效益的研究对于明确信息化投资成果,提供反馈信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

本文基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特点。这对于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定量数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可认为,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的考核。企业信息化评价由于渗透性强的特点而变得复杂,在评价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力的提高,企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力在于其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了由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和创新力有机结合的企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模型。三向量的合量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是综合评价的依据,在每一维度下又有相应的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所要处理的数据特点将采用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息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分析

(一)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上述指标体系中每一要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对给出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讨论n个因素中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时,将定性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的语言量化,引入函数 f(x,y):

本文在处理数据时,将直接对所有二级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并分析计算结果,由于一级因素因素集较小,不予单独计算。

(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经过对一千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比较,把一千家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 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 10亿,至于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下和10亿以上的企业由于所占比例较小,不加以考虑。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1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多个二级指标,对这些二级指标分别用相应的数据来替代,具体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信息化投入/销售收入,信息化经济效益――销售利润率,企业升级规模速度――企业2012年销售目标收入/2010年销售收入,研发技改投资成本比重――(研发投入+技改投入)/销售收入,知识资产投入成本比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经费投入/销售收入。本文数据是基于2009年的企业数据,相应投入和销售收入都是2009年的值。

由以上数据处理方法可得如下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矩阵为:

根据专家意见法得到评判矩阵,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 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10亿,其单因素评判矩阵分别为:

在权重矩阵和单因素评判矩阵可得的情况下,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 可计算出综合评判矩阵,这里只给出第一类的情况,剩下的两类情况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来。

综合评判矩阵中每一行分别表示一种因素,共有六种因素;每一行有五列,分别表示五个评判等级,第一列等级最高,然后依次递减,最后一列等级最低。每行最大的数值表示该行所代表的因素所处的等级,例如:第一类中的第二行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 ,该行最大的数值为1.4452,所在位置为第三列,所以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处于中等水平,类似的可以得出其它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级水平。

将三类情况下的数据综合分析可得,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的各个因素影响等级比较低,较低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高等级的数值;规模中等的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数值大小比较对称;规模大的企业正好与规模小的企业相反,其各因素的影响等级比较高,较高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低等级的数值。由此可以得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明显,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很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可清晰的看出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是很大的,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信息化作用程度具有相似性,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作用对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已经显得举足轻重,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共识的大环境下,企业应着眼于使信息化支出在营收中所占比例最优,即以最少的信息化支出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升级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化,经济效益,创新竞争力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总效益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2]李宏艳,董军,杨善林.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3]唐志荣.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4]张维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宁夏大学学报.2002(9).

第8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科技办公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了,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关注,投资建设信息化的资金不够集中,电力部门没有做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等等,都是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的原因。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电力企业已经离不开了,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缺陷。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缺陷,是信息化建设失败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电力企业需要探索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一些业务界面的划分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企业内部机构的变革还不够彻底、公司的战略不够明确和在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从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电力企业在建立信息化是战略是变化的,这是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由于混乱的战略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完整和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系统建设没有规则,就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

(二)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之所以成为无用的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和交流,建设的信息系统也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三)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要建设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生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很长的工程时期,和电力企业在各个方面给予宝贵的意见和规划。对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是缺少信息化建设的布局,这样建设的信息化就有不确定性,这样导致我国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低,管理不集中的问题。

(四)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准备工作必须充分,调查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出现系统实现的功能不能全部满足企业的要求,还会出现企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没有完整的结构,如果准备工作没做好就会使得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出现孤立的信息圆圈,就不能完成信息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五)重新建设和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其的特殊性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规范管理是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所需的系统测试结果。

(六)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电力企业具备的特殊体质,这样的经济体制造成电力企业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占据有力的市场意识和加强经营意识。电力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取得的成绩却不怎么样,这是电力企业走入现代化市场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在我国电力企业属国家独立经营的企业,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前面提到过电力企业有独特的特殊性公共服务性质是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的;电力企业的独立资产没有流动资产,这样封闭的资产不同于其他企业流动资产的应用,所以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不适合于电力企业应用。

电力工作人员思维不能做到一样。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的工作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加合理的管理企业内部,电力企业传统的处理工作的方法不适合现代化信息化电力企业的方式,这样从企业的内部就会出现权力的第二次分配,当然就有一些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产生了疑问。

我国电力企业一般都是通过分级管理来管理的,要做好电厂的管理就必须先管理好电力生产,并且在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下进行管理。所以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保证电力资产的保持和增长;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同样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因素。电力企业管理基础的落后,是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过程中遇到空难的原因。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信息技术已经占领的所有字段,尽管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值,得到一些改善,但仍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电力企业的观念没有改变的原因,使得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着问题。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形成了现代网络技术是保障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分享,并且为企业实现远程连接。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体系结构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电力企业信息化必须通过信息网络架构,支持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其他特定的业务功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护安全隔离的系统。

3.应用系统架构

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组织,建立标准,持有和存储和分布,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控制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的质量系统,成本和时间的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管理和应用系统数据接口规范、数据交换发电厂和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不同的分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燃料如煤和帐单信息,逐步积累经验,并最终实现权力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材料的电子商务。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是:

(1)安全保障体系。现代化的网络防护是建设现代化信息档案的重点,要整体的提高系统的防护功能;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应急,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构建一个安全保障极高的管理体系,达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安全保障体系。(2)标准规范体系。拥有标准规范体系,就能保证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标准下运行,标准的系统体系是系统间能够更好的达到共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关键。技术标准应该在安全标准的机制下进行;管理标准应该有规范的操作标准。(3)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力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让电力企业建设更加信息化技术化科技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做出近年来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激励制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好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财富和基础。

四、小结

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最好办法,是改变当前档案部门的重要措施。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国家电力资源总量增长和优化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工作有效的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范文

《 2011-2012年中国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年度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央企业重组和改制、整体上市步伐加快,中央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执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协同化、集成化和数字化是中央企业信息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强化经营管理的有力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法与快速发展的企业规模和管理改革相适应,在企业的管理改善和发展转型过程中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常见质量问题入手,就实施基于 APP的信息化过程框架(图 2),综合提升企业IT应用和管控能力进行探讨。

一、企业信息化质量现状及分析

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化。 ISO9001∶2008定义质量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ISO9126的信息技术标准中将软件质量定义为:与软件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的能力有关特性的总和,包括可靠性、可用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等6个质量特性。

经过对电信、科研和制造等行业的多家企业信息化状态的深入调研与分析,发现常见的信息系统质量问题如下。

(1)预期功能未实现:鉴于信息系统业务需求的多样性,企业流程的目标性、动态性,业务需求往往不能被准确、全面地挖掘、确认和管理,导致需求没有得到正确的设计、实现和验证,无法达成预期的业务目标。

(2)项目进度控制乏力:信息系统建设进度受软件开发、硬件、接口、网络、供电和机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监控和风险管理机制,软件研发进度失控等原因,常常无法及时上线,影响企业核心业务支撑。

(3)遗留缺陷多,用户体验差:信息系统建设往往面临快速上线使用的业务压力,时间紧、任务重。进度压力、重开发轻测试、过程控制不足,导致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验证不足,系统质量难以达到用户期望。

(4)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很多企业以部门为单位,以部门主要业务为对象各自开展信息化建设,网络、设备、数据、技术架构与实现难以复用,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受限于业务主体。

(5)维护性、扩展性差:企业缺乏对信息系统体系的统一规划与架构,项目层面难以开展有意识的通用设计与接口、数据复用,导致已有系统难以扩展、关联整合,运维投入大,且效果不好。

(6)对业务流程支撑性差,绩效不佳:大多数信息化活动往往将来自企划部、体系规定及相应业务部门的已有业务流程进行简单地自动化,未经梳理和再造的业务逻辑往往是混乱的、不适应自动流转的,难以很好地发挥 IT体系集成化、自动化、流程化的管理效用。

二、IT治理思路

针对上述 6大问题现象的分析,体现出企业 IT团队在需求开发与管理、项目策划与监控、风险管理、测试与验证等方面的管控不足,软件过程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扩展性差的问题,根源在于信息化过程处于自发、混乱的状态,缺乏统一的 IT规划和架构指导;流程绩效不佳则要求 IT实施必须结合流程管理和再造。质量现象 -问题原因-应对策略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是企业要提升信息化能力,提升信息系统质量的主要因素: ①软件过程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能力; ②主动实施信息化体系规划,形成良性的企业 IT架构; ③好的信息系统离不开业务流程的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优化。

软件是信息系统的灵魂,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核心与关键。建设可靠、易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化体系,首要的,就是实施软件过程控制,保证软件质量。

1.软件过程质量保证

以ISO 9000标准和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基础,众多的国家和企业裁剪和开发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软件过程体系和质量保证平台框架。在我国,此类标准与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等众多行业领域中,用于规范企业的核心产品研发和主要业务领域。但同时,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组织和个人,建设模式一般采用外包或结合较小规模的自主开发,其产品质量、特别是过程控制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在信息化建设中全面贯彻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的具体要求,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

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过程特点,汲取ISO9000以及CMMI体系中的核心方法与要求,关注需求、架构、变更、测试、项目管理和供方管理等方面的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条例,是合理的解决措施。因此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需求分析与管理。需求分析的随机性和时效性是信息系统软件区别于嵌入式软件和软件产品研发的重要特征。需求分析活动的开展形式往往随机且非正式,难以保证用户的持续参与。需求分析和管理过程往往因需求迟迟难以“确定”、需求二义性、项目后期发生的严重变更等问题,导致难以控制,甚至造成项目失败。

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需求分析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①让用户尽可能多地持续参与到需求分析及其他阶段;②重视需求的跟踪与一致性,正视变更,将不可避免的变更控制在项目早期发生;③对于变更风险较大或初期获取需求较少的项目,考虑敏捷、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代替一成不变的瀑布模型;④加强需求的跟踪和验证,确保业务部门认可的需求得到满足。

(2)项目管理。由于业务部门迫切的使用需求,信息系统建设往往有较高的进度要求。为避免项目后期的测试、验证不足,甚至是延期交付,应实施项目监控与管理:①定义并管理项目范围,在创建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估计并形成项目管理计划;②根据项目管理计划,监控项目执行,除了进度、成本和资源等重要因素之外,尤其应注意风险管理、软硬件到位计划、利益相关方的承诺达成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间的冲突往往是造成项目滞后的关键;③项目团队的沟通、项目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项目进度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3)供方管理。“任何企业中仅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机会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采取外包形式。企业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是最优化地利用已有的生产、管理与财务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如是说。在信息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外包作为提高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生产力的重要解决途径。在选择服务提供商和外包执行的过程中,以下是保证系统质量的关键因素:①选择服务供应商,重点考察其资质、管理和交付能力;②清晰地表达外包的目标并获取认同,制定绩效衡量方法和制裁措施,取得供应商的重视;③外包执行和监控,项目策划时明确评价、监控供应商的时机和要求,并遵照执行,把控风险。

(4)质量保证与变更控制。软件质量控制与保证是通过走查、测试、质量审计和培训等手段使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通过确认/验收测试来验证产品质量,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用户的及早介入,验证、走查系统的早期需求、设计以及代码。信息化建设同样离不开配置管理,其中变更控制(特别是关于项目范围、需求和计划的变更)必须得到有效的管控。

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主要靠软件过程控制实现,也就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对于独立软件或站点,开展面向用户的需求获取即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但对于企业信息化体系,其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与企业的业务和流程紧密关联,IT实现应与流程优化相辅相成。

2. IT治理从流程开始

先做流程,后做实施,这样的IT管理体系建设才可能成功。如果企业跳过了管理流程化的环节,那就意味着将把一个混乱的、不适应自动流转的业务逻辑层呈现给实施方,这会让集成化、自动化的IT管理体系无法在复杂环境中立足。无法理顺信息系统与原有流程体系的关系,常常导致信息化与原来的手工业务两套体系并行,老的体系一直难于完全转化到新的信息化体系下,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将严重受挫,对信息化也将颇有微词。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企业再造)的作者海默(Hammer)曾提到:不要对现有的流程进行简单的自动化,而要忘记它,重新开始设计,因为它是充满错误的。业务流程管理(BPM)是一种以规范化地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而业务流程再造正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流程体系的落地更多地依托信息化手段,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重要来源,只有符合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才能成功。同时,信息化过程也是企业流程再分析、再设计和落地的关键步骤。

将PDCA循环应用于流程管理,其步骤可以包括流程设计、执行、评估和改进。在具有成熟的流程和信息化体系的企业中,流程管理每一步都与信息化落地密不可分。每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应在需求分析阶段将对应的业务流程进行再分析、再设计,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落地。赵泓一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比较,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流程再造实行的配适程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化企业建置的规划管理与系统开发阶段中,企业流程重组实施之程度较高,则企业信息化的成效将较高。”

信息化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满足不同应用的信息系统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仅仅高质量地实施符合企业流程的IT应用并不代表这个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是健康、高效的。只有通过有序、精密地架构,科学地在各层次组织硬件、网络、接口、数据和服务等,形成明晰、可控的IT规划架构,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规划架构

被誉为世界“ERP流程之父”的奥林・汤普森(Olin Thompson)认为不充分的应用很容易吞噬信息化的价值。新系统30%的需求,已有系统已经实现;新系统20%的需求,已有系统也能够实现,但是一直没有执行。也就是说,已有系统的价值,企业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影响信息化发挥效益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管理,也就是协调、维护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和程度。

由于“重功能、轻架构”,以及缺乏IT架构管控制度与流程,企业的IT架构往往呈现出难以整合的异构的信息孤岛的集成结构,同时给企业信息化体系的维护和扩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成功的IT管理体系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IT水平、具备合理、统揽全局的管理架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形成灵活稳健的IT架构,和谐的IT环境。进而,形成信息系统构架框架,使用逻辑的企业构造蓝图来定义和控制企业系统和其他组件的集成。总结起来,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规划。

(1)企业基础网络规划绝不是简单的网络部署以及服务端/客户端的承载。安全、数据交互和业务整合是网络规划中最应考虑的因素:以电信运营商为例,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往往比管理支撑系统(MSS)有更高的安全考虑。网络的划分如何保证安全与效率的统一,其安全策略与鉴权机制如何设定?移动互联网和终端的发展,如何使我们在享受移动办公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保护国家和商业秘密?以上所有的综合考量,基础网络层的健全协调将是信息化建设实施的保障和前提。

(2)业务应用层的规划包含功能的规划和数据的规划。功能规划,除了可以避免功能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外,也是信息系统保持一致性和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的有效途径。数据规划,指识别和分类由流程、需求所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在对数据和业务流程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和业务流程的关系,进行系统总体逻辑结构规划,即功能规划。目前,很多企业采用拥有完善的鉴权认证机制的服务总线来实现功能和数据的划分与复用。

(3)在功能与数据流的有效规划基础上,有序整合,提升现有IT资源的利用,新的功能可以通过组合现有的服务快速构造出来。功能的松耦合更利于其自身的变更和完善。便捷地应用合作伙伴的服务并提供服务,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决策支持/专家系统也可在此基础上快速构造。

三、基于APP的企业信息化过程框架

信息化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对业务流程进行评估、梳理和再造,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实现和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而IT规划和软件过程管理就是其中的关键过程。因此,健康的企业信息化过程是关注APP并不断改进的建设过程。过程框架如图2所示。

在此框架下,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远景和IT战略规划,通过实施有效的软件过程管理控制,营建高效、良性的企业流程体系和IT生态,才能使信息化成为企业的管理优化和业务转型的动力和关键。

(1)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质量的核心过程。软件生命周期前期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过程是与业务流程和已有IT架构广泛交互的过程,作为信息系统实施的输入,是信息系统好坏成败的关键。同时,作为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软件应在全生命周期实施必要的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质量保证、验证、外包管理和配置管理等)。

(2)流程体系是企业信息化的依据和动力,信息化则是流程不断自我审视、走向卓越的基石。流程靠信息技术实现落地和升华,信息系统必须符合企业的流程形态。业务流程的分析、改进主要在软件的需求分析过程中落地。越来越多的成熟企业通过实施流程管理,保证其战略目标的达成。

(3)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设计活动必须基于已有的企业IT架构和规划。好的IT架构支持信息系统的高效扩展和软硬件资源的复用,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更能降低IT实施的难度和风险;每个系统的设计过程应遵循、保持并完善整体架构的规划。

调研中发现,金融、电信等行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多年来IT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和人才体系的建设,维护并持续改进自身的企业架构,实现了从业务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企业信息化体系已经走上了良性优化的道路。同时,很多其他制造、服务性行业的企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流程套路,导致信息化的投入无法带来与之匹配的最优绩效。因此,此类企业应坚持实施基于APP的信息化过程框架,培养信息化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实践,实现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