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电子类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类专业论文

第1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目前许多开设网络营销课程的高校在网络营销教学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是仍以“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丰富贴切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不仅能使理论内容得以深化,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网络营销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营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二是现有许多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本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互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比重偏小,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继续培养,那么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就促使高校必须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调研和分析

国内同类院校网络营销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研讨针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的网络营销课程知识体系,满足当今网络营销发展潮流和社会对工科类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多款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网上商城、网上商店、网上直销、物流技术等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多种网络营销策略得以广泛应用,网络营销的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最初以搜索引擎优化、企业网站建设、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应用能力为目标,到新网络工具(博客、微博、新闻组、讨论组、微信等)广泛应用。销售前这个阶段,网络销售工具、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应用环节的重要基石。

(2)探索

由传统授课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课堂集中教学向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综合性、设计性和课外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研究建立

以网络课程、师生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广泛收集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奠定基础。

(4)探索将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研究加强课堂、实验环节的具体措施,建立科学、全面、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实现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全面考核,考核更为科学、全面、公平公正。

(5)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配套教材

从培养学生网络营销实践应用能力出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将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引导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应用结合、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第2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网络课程开发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

1.基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教职成(2010)13号),对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推进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加快专业网络课程及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职校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形成基于网络平台开展专业网络课程校本开发及应用的案例。

2.基于职校生课内外及终身学习的需要

职校生不仅在课内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给学生课外学习或工作后的职业培训提供资源,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3.基于职校师生教与学方式改变的需要

网络课程具有交互的特点,职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能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方式,采取自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推动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和平台,实现自主研究型学习,自主探索专业知识。

二、研究的意义

1.丰富了职校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校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出操作性强,有实际应用价值,符合自己师生实际需求的网络课程,探讨网络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中更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这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实践应用,丰富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及运用的理论,从而推进了职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2.改变了师生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的网络课程,让学生交互式学习,教学内容丰富,使用操作方便,采取自主合作、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又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

3.提升了职校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

通过对电子类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提升教师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途径,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能力和指导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4.提高了职校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网络课程具有为师生间进行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活动提供交流空间的特点。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在课余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一是探究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二是探寻师生共同参与职校专业网络课程主页、教学管理系统开发的策略;三是探讨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法。

2.研究内容

一是职校电子类专业课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程序探讨;二是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方法、过程探讨;三是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主页、教学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及途径探讨;四是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法探讨及教学反馈分析。

四、取得的成果

1.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

针对当时中等职校专业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开发和应用情况,课题组在本区两所职校的专业课教师中做了一次调研,其结果如下。一是有价值的信息化资源缺乏,与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专业课程有价值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缺乏,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较为迫切。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三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四是课堂上运用信息化资源及多媒体手段能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了四点对策及建议。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师对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多渠道地建设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三是加快校园专业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四是积极探索专业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2.形成了中职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开发的案例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等职校电子类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及流程。并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详细列举了基于Moodle平台开发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的全过程,开发了“中职电子专业网络课程”网站,为其他专业课程网络课程开发提供了案例。

3.探讨了中职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Moodle平台,探讨中等职校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教学实施的流程,总结了网络课程教学的四个模式。五年来,电子专业课堂教学生态明显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班级学生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借助网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中级工合格率达97%,电子专业学生在各级技能比赛中获奖200余人次。

4.教学教研成果不断涌现

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12篇课题论文,获奖8篇。建设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专用网站。6项子课题得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4项已经结题。12人次在省、市“两课”、优质课及信息化大赛中获奖。

五、创新之处

1.开发的专业网络课程具有较好的教学-l生

按照教育部规划的中职电子类专业课程,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出操作性强,有实际应用价值,符合自己师生实际需求的资源,形成了教与学的专业网络课程,形成校本开发及应用的案例。

2.形成一批优秀的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课例

探讨了中等职校专业课网络课程运用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职校优秀的专业网络课程教学课例。

六、小结

1.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开发的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切合教学实际,及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作处理,且具有多媒体超文本的友好交互功能,模拟仿真、远程共享的优势,通过师生间实时和非实时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探究学习及专题研究。

2.专业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师教科研方式的变革

运用电子类专业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在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间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自行合作开发专业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并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同时利用网络开展教科研活动,实现了教师教科研方式的变革。

第3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产品的研发需要的是理论,更需要实践能力往往理论中的一个简单的接地问题,在工程实践中,需要从结构、电磁、可靠性上具体加以分析和设计如处理和设计不当,将影响产品的性能,甚至关系到产品研发的成败电子市场不断推出新的芯片和性能更高的元器件。设计师需要根据自身产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元器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对于电子类学生来说,需要敏锐的市场洞悉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22电子设计具有层次性电子类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中单片机、DSP和VHDL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术要求、设计复杂程度不一样,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师资、实践场所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学生在实践中应有所偏重,不能一味追逐市场热点和难点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应有一个清楚的社会定位23电子设计需要综合设计能力电子设计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还需要从产品规格、温度、能效、性价比、电磁兼容和可靠性等方面考虑产品的设计电子产品的研发还包括元器件的选购和设计文档的书写电子设计需要综合设计能力。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模式的构建

焊接工艺与装配基础知识内容繁杂,理论性不强,但需要教师系统介绍实用电路主要是常用实用电路,需要由模电、数电和高频电路很熟悉的老师详细分析实用电路是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基石,理解实用电路是对专业课程的加深和实践微处理器主要为单片机技术、DSP技术以及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及验收报告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文档资料,通过报告内容,了解设计的主要思想,能展现设计者的理论水平和所设计项目的把握程度讲授可参照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从用语、格式上加以规范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按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着重基础、注重前沿的原则,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根据历年题目分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可分为四类,即模电类、高频类、仪器仪表类和数电与自控类培训内容可按照这四类题目,将历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作为学生训练的内容,根设计要求,通过查阅参考资料,由2-3人组合,完成设计、测试并书写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和验收报告②学生创新项目每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根据创新任务要求,完成产品的实验室设计与开发一般来说,学生创新项目所设计的产品复杂程度不高,也可多个学生共同讨论完成③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分解,将部分简单工作由学生参加完成,学生在科研项目的完成中,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感受科研工作的氛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耐心细致指导学生④成熟产品历年电子设计大赛选题、学生创新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所设计的电子产品经老师或多人组成的团队改进,从产品的功能、设计指标、可靠性以及性价比等多个方面,做成成熟产品,老师将整个设计过程讲解给学生,由学生参照产品重新设计和制作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试图理解设计者的思想市场有成熟的电子产品,学生感兴趣,拆解后,琢磨着自行设计,也能达到提高动手能力的效果(3)实践形式:培训过程需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学生缺乏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次接触电子设计,还存在畏惧心理,需循序渐进引导进入设计过程电子设计需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在这个阶段,由老师系统地将基础知识以专题形式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常用电子电路元器件的识别和使用、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焊接技术、常用软件的使用以及单片机技术等基本知识第二阶段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中心,老师进行过程指导在这个阶段,可成立培训小组给老师分配多名学生,可以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老师全面负责产品的论证、制作和调试碰到问题,可在学生间、教师间讨论学生完成的产品设计以及报告文档,由多名老师进行测试、验收和评审(4)成果:经评审的产品和设计报告、测试报告和验收报告通过学生接受系统培训和多个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在综合实验室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熟悉产品的设计过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第4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产业的人才摇篮,高职院校必须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构建合理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

1 职业素质的含义及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于职业素质的阐述,很多学者和专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其概念,建立了基本一致的理解。不同的专业及行业,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会略有不同。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指指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拓展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信任关系,在几乎所有毕业生的求职简历上都可以看到“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心理素质的重视所产生的效应。思想素质是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尤其是团体竞赛。(3)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4)改革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把职业素质体系纳入进来。

2 电子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1)通过电子科技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几乎所有开设电子类专业的大专院校都有“电子科技协会”这个社团组织。其成员主要由电子类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于其他的社团组织,“电子科技协会”有一定的归属,属于电子系的一个学生组织。很多学校把“电子科技协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协助组织各种类型的电子专业技能竞赛及负责赛前培训,举办各种趣味性的电子制作业余活动,举办各种跟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对校内外进行电子产品的免费维修活动等等。如果这些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会成为很好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同学动手的积极性,把一群电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学习、提高,而且能够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是仅凭学生或学生干部,这些工作做不好。主要是因为“电子科技协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专业性强,所以要有老师的指导。

(2)把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电子类技能大赛很多,竞赛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过程。众多电子类技能竞赛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赛事历史悠久,参赛人数众多,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四大公开赛之一,影响深远。笔者有幸成为该项赛事的指导教师,亲身经历过,深刻的认识到竞赛包括前期的培训、学习、赛前准备对学生各方面有极大的锻炼,对老师都是锻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协作意识。因为电子设计大赛是按组报名,每组三人,指导老师一名。在报名之前就要确定名单,自此后,就要求每个小组团队的协作学习、分工。第二,心理素质。比赛试题后,比赛作品和论文必须在三到四天之内完成,时间紧张,甚至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这对队员的心理等各方面是极大的考验。无论最后取得什么成绩,只要经历这个过程,都是一种洗礼。至于比赛有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要靠宣传,并不需要什么夸张,只是要告诉学生实情——获奖证书就是好工作的通行证。这种锻炼是其他的形式无法取代的,即使是平时教学过程当中的分组教学、考试、实训等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动力。所以说竞赛是一个很好的龙头,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促进职业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工学结合”,所谓工学结合实际上就是把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和工作岗位内容结合,和职业结合。这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素质培养强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全国的高职教育界,基本已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地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电视技术这门课程,是典型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实践主要以电视机维修为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一些别人送修的电视,分组进行维修。这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职业修理人,告诫他们要有一种负责任的心态,不丢一个螺丝,不扩大故障,不破坏。每个小组都会因为这种“真实的工作”迅速进入状态,他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有人查资料,有人查电路图,最后一起分析、拆卸、检测。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最起码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创新等素质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4)改革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方式,是促进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现行的课程考核还是以理论加平时考勤为主,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已经改革了考试的方式,把实践操作纳入到考试内容中了。为了支撑整个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这还不够,必须把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来。仅凭一门总成绩来评价,太笼统了。有可课程考核的支撑,就可以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测评表。目前高职毕业生毕业推荐表上,除了评语外,量化的参数只有成绩单这一项,而成绩单完全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成绩好且得奖学金的学生和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去同一家企业工作,最终成绩一般的同学反而展现出了更好的工作状态和更强的工作能力。所以必须细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分,综合两年多以来的表现,建立职业素质评价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3 结束语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前的职业教育都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就业率放在第一位,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这造成有些学校为了眼前的升学率,不敢冒然地把职业素质评价表反映到毕业生推荐表上,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就业。但是从长远来看,注重职业素质培养,能整体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对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5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摘要: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改革过程,是以项目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通过企业深度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分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分析依据,选择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职业能力与职业成长规律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形成项目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具体课程为例,分析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过程、资源建设与实施效果,探讨项目化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电子类专业;项目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24-03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近年来,我院电子、电气、光伏发电等电子类专业为适应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从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出发,分析各种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解构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容,形成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项目教学,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既符合职业能力培养和形成规律,又能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笔者拟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为例,探讨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

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的

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

(一)面向就业工作岗位开展深度调研,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我院电子类专业建设坚持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制定上实行了程序化、标准化管理。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之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广泛调研,剖析电子、电气、光伏、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设置情况,形成专业调研报告后,邀请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对毕业生面向的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坚持“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学习课程、以职业能力发展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制作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设置技能训练”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开发方案,并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和项目化教学理论应用于课程建设中,形成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模式。

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岗位分析与岗位描述后,得到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如下页表1所示),然后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成长规律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参照点,解构重构课程内容

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预期的课程教学的教学成果,即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达到的状态。以《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为例,课程目标分为技术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如表2所示。

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 项目通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应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达到的技能标准选择课程内容,设置教学项目。在横向上,应根据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置项目;在纵向上,应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遵循由学徒工、初级工到工程师、专家大师的成长规律设置项目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顺序。应按照以下标准:(1)具有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成果展示;(2)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3)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4)学生能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5)学习结束时,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的项目课程,如电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是由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试验》、《电子技能训练》等课程解构重构而成的,其项目内容与顺序安排如表3所示。

(三)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依据,设计项目化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项目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项目框架内构成的主题学习单元。课程目标确定后,根据课程目标设计的项目载体,依据教学组织与学习规律的需要,为每一个项目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情境),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仅有一个个抽象的工作任务还不够,还需要进行学习情境(任务)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1)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应考虑本单元在项目课程中的地位以及本项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兼顾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持续性;(2)要熟悉项目描述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学徒到专家);(3)教学情境的学习应从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师教学的角度设计内容,兼顾学生自助式学习;(4)应明确评价成果形式,如产品、论文、服务等。我院为《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线性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项目设计的学习情境如下页表4所示。

(四)以作品评价为依据,以团队合作为主体,实施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根据项目化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考核以项目考核为单元,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方式。考核时,依据学生的职业能力表现评价学生的成绩。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与操作上应坚持的原则是:(1)采取模块化的考核方式,学习完一个项目后,进行一次项目总的考核,由各个项目得分构成学生总的课程成绩;(2)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考核时注重个人得分与团队得分相结合,确保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与个体差异考核;(3)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考核学生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与最后作品的完成情况给予计分,而不是单一地只看考核结果;(4)注重差异化评价。对于基础较差、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建立成长档案,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丰富教学

资源,实施互动自助式学习模式

要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教师教学空间,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利用课程资源导航、表格式教案让学生能方便地找到学习资源,其中教学资源库包括两种类型:(1)课程资源导航,主要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指导、教学课件、作业试题库、工程案例等;(2)项目任务学习导航,主要有某一学习任务的学习导航,包括教学背景、学习前准备、学习中阶段、学习后归纳阶段,各阶段含有丰富的引导式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学习。

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教师空间账户与学生空间账户相互成为学习好友,成立学习群组,师生共同讨论学习问题,教师布置教学作业,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实施互动自助式教学模式。

我院电子类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初步探索了项目化课程的改革模式。通过对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重新解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将相似、相同、相近的工作任务集成为一门课程,建立相对应的项目实施教学,设计对接工作岗位、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情境,坚持教、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方案,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导师制 电子竞赛 师资队伍

具有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高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培养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摆到首要地位。电子类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体现“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引导创新实践,提高基本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及培养体系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探索性,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创新教学。要从加强理论学习能力、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协作精神方面研究电子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面对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电子类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多次修订电子类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外语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实践类教学课程四年不间断的原则;加强了以工程实现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训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实践原则。由于近年来DSP技术在科学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DSP应用技术课程,引入已经被工程界广泛使用的DSP器件,指导学生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时实现。加强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系统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VHDL与数字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建设。部分专业课程的课时有所压缩,但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压缩,规定某些内容让学生自学,但期末考试时必考,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构建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三大平台”,即: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体现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平台中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其中,专业基础课及实践性强的专业课都配有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必修课程还配有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平台包括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国家、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参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

(3)强化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重新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改革考试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加创新意识的设计内容,如增加小发明、小制作等。部分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到校企合作企业去进行,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仪器设备、优越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质能力。把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DA)引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性能分析和测量直至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集学习、设计、创新于一体。

(4)加强实践创新校内外基地建设。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实验室进行整合,把以前小而且分散的实验室合并归类,按照基础、专业、创新三个层次,成立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实验室配置了比较齐全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完成传统的、固定的验证性实验,也能完成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先后建成了“电子创新设计开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控制与动态监测实验室”、省教育厅“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创新开发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各种创新设计项目。创新基地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管理体制,基地在开放时间内,都有学生值班,负责出入人员的登记、实验室卫生和实验室设备、仪器的使用和管理;为防止学生自主管理存在的散漫问题,配备责任心非常强的管理员(教师)跟踪管理,使基地的运行效率稳步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寒暑假期均实行轮值制度,保障各项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实行导师制、科研团队培养制度

大一新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方式,要求教师在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和培养。大三大四学生实行科研团队培养制度,一般由学生自愿申请,教师进行综合考察,然后进入课题组,参加科研活动,开展创新研究、产品开发、撰写科技论文、申报专利等活动。针对大四学生,聘请校外、大庆油田等油田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本科生培养双导师制。

3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电子竞赛

开展“科技创新文化节”活动,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重点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节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兴趣。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选择一些要求较高的研究题目,如电子设计竞赛题目、教师科研课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等。同时,每学期主办多场专家教授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科技作品设计竞赛等活动。科技创新文化节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学生在科技的熏陶下不断充实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人文知识,也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中的重要平台。每年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的学生逐年增加。从比赛结果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4 建设创新实践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因材施教;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在创新实践教学中,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和新趋势。选派教师参加教学会议和培训、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视野及教学能力;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实习基地锻炼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加强横向科技合作;学院每2年组织1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举办1次青年教师创新设计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提升,加快了“科研型”、“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7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专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主要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2个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下,培养出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已打造完成具有职业技术领域和典型产品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和综合实训,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近年来开始实施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因此育人模式也要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改革研究。在此,提出“专业导师制”,是适应学院学分制改革、突出本专业特点、并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意义重大。

首先,导师制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导师的内涵有两点:“导”和“师”。所谓“导”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道德规范,这种素质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师”是教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方法,学会解决现实问题,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有效途径。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增加“导学”功能,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指导选课、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材施教、加强管理,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与生活。

2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内容

笔者通过调研与思考,结合我院校情,提出建立完全式或综合式的“专业导师制”。含义是:专业导师在学生入校三年中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扮演“导学”、“导能”、“导业”的角色。同时,每位导师手下的不同年级学生可以形成学生梯队,通过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实现双方的能力提升。导师依靠平时的言传身教、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营造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弥补学分制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导师在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不同。如大学一年级以“导学”为主,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电子信息学科知识多、选择面宽,有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拓展,比如高等数学、技术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属于工科公共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专业基础课程。很多课程之间有先后衔接关系,如果不注意把握,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例如,C语言学不好,则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单片机应用技术也不易学好,后续的嵌入式技术、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都会受到影响。大一学生在选课时不甚了解,若认为C语言无关紧要而“弃选”,那么后续课程会因没有基础而倍感吃力,因此,此时的专业引导大有必要。以前此项工作没有特别说明,主要交由班主任完成,但是很多班主任不是专业教师,无法给学生有效意见。如果改由专业导师和学长来指导,则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选课方案,使学生有的放矢,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并实现“爱我所选、选我所爱”,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大学二年级以“导能”为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我院连续十余年参与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对学生的竞赛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团队、按指导教师“导能”模式。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实践项目,根据要求进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画出电路图、仿真、制作电路板,编写软件设计流程和编写程序,进行安装调试,完成电路设计的完整流程。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这种模式已经通过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载体遍地开花、成果喜人,稍加修改进行普及推广,是切实可行的。

大学三年级以“导业”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引导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一直实施毕业生导师制,每位导师年均指导毕业生10人左右,负责指导顶岗实习工作,负责控制顶岗实习全过程;负责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项目,指导毕业生的选题、理解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直至考核、答辩的全过程。

3 规章制度保障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导师选拔激励机制、学生评价机制、师生双选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物质、经费保障机制等。

专业导师制以导师为依托,导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导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建设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进取的专业导师队伍是重要保证,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培训和锻炼,使普通教师、专业教师尽快成长为专业导师。

4 结论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主要特色是:(1)能实现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间沟通与交流,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教育模式。(2)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能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计划,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与创新,综合式专业导师制定能在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瑜.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8-29.

[2] 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56-58.

[3] 郝娟,芦峰.高职院校实行新生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78-81.

[4] 韦杰,李昊.同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第8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早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对单片机技术、电子CAD,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进行改革。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重在参与、重在过程”的宗旨,确定改革的主题为“将实验室与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为此,本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实践项目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每次任务的电路设计,制作印刷电路板、组装、调试,写出论文形式的设计报告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完成一个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毅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通过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平台的应用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电子专业科技班的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基本上可以达到国家教育部对高职生“双高”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每年在电子科技班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直接参加省级以上电子设计比赛,一般不再进行专门集中培训,因为平常的教学基本上与竞赛的方式一样,历年的省级和全国的电子设计大赛题目都已编入平时的综合性实践项目教学中,并且紧随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新器件的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实训要求。历年的参赛我们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逢赛必参加,逢赛必得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系学子王辉、程伟、游俏俊合作完成的数控恒流源系统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一项;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系学子叶健、稂凯丽、卓洪水合作以及肖杰、王君平、黄秋霞合作完成的电阻智能测量仪取得了全国二等奖两项。最令人欣喜的是我系电子科技班的学生无论是参加了竞赛得奖的还是没有参加竞赛的都知识面广泛,在高频信号处理、无线数据传输、智能运动控制系统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扎实的设计能力,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很多学生在企业中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

2以竞赛为平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对推动我校电子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培养高职优秀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参加电子竞赛的成功也是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检验与肯定。当然获奖不是最终目的,深入持久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这才是我们参赛的最终目的。

2.1转变教学思想

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为中心”,“能力为主导”,“教、学、做一体”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主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教师不再对学生的学包大揽,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创造性增强。

2.2重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实际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依赖的是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当教师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电子系一直注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积极推动教师学习掌握当代科技的前沿,在系内开展教师自身技能训练和科技项目的开发工作,与上饶经济园区的光电高科技有限公司、斯德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电子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积极推动青年教师进行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同时,在电子设计制作竞赛的教学与培训过程中,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起到了帮带作用,全体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普遍得到提高,2010年电子系电子设计与制作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西省教学团队。

2.3加强实验室建设

学院电子专业基础实验室有4个,完全能够满足电工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传统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在不断加强传统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兼顾应用技术潮流的实验室建设,引入单片机高级语言编程方法及AVR、PIC等新系列单片机,引入LINUX嵌入式系统技术。做到以经典内容为基础和核心,以实践技术为拓展。在完善硬件实验设备的同时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利用EDA技术、WAVE或KEIL单片机仿真软件进行硬件仿真。

2.4采用“项目和任务驱动”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不仅把历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的题目和一些好的地方性省级竞赛题目编成一本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和培训讲义,同时我们根据本地企业实际研发需求开发了多个综合性实践课程与项目。例如:我们将EDA技术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制作出基于FPGA的频率计、交通控制灯、智能温控器等;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把传统的利用单片机实验箱进行实验改变为开发板实训;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中我们不再以传感器原理内部结构的教学为主,而是将传感器检测与单片机技术相结合具体使用到实际的检测控制系统中。学生通过完成各项单一课程的实训项目与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实践项目与产品设计性项目,自己设计电路图,制作硬件电路板,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软件的编程和调试,与实际研发紧密结合,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出自己的实际产品,教、学、做不再是分离的,而是成为一件事情,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真技术和硬本领。

3结束语

第9篇:电子类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C程序设计”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是为单片机编程服务,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单片机课程的学习。本文结合单片机系统开发的特点,探讨了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为后续单片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单片机上的系统开发,C语言作为一种高级的编程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无论是嵌入式系统开发企业还是电子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一般都以C语言为主要开发工具。结合单片机的系统资源,用C语言开发符合实际工程需要的单片机系统,对于编程者来说就有重要的意义。

1.C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地位

C语言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它是程序开发工具中使用最广泛一门编程语言。C语言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结构性、可移植性。用C语言编写程序比汇编更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程序开发者可以摆脱与硬件不必要的接触,更专心地考虑程序的功能和算法而不是考虑一些细节问题,这样就减少了开发和调试的时间。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程序结构,适用于模块化程序设计,因此采用C语言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程序时,采用结构化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方法,将功能模块化,由不同的模块完成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使整个应用系统程序结构清晰,易于调试和维护。

2.单片机教学现状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是现代电子技术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益普及,单片机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电子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各大高校的电子、计算机类专业均开设单片机课程。

《单片机》是我院电子系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是我校电子系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是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提高我系单片机教学效果,我们对单片机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使用C语言开发单片机,且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单片机和C语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按“项目”进行整合,并将《C程序设计》课程列为电子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因此,《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从近几年我系《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学习比较困难,课程的语法知识较多,理解和记忆都不太容易,即使记住了语法知识也不能灵活应用;不知道学习C语言究竟有何用处,学完C后不能很好地利用C进行单片机小型系统的开发,缺乏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因此,根据以往单片机教学所得经验,我觉得教师有必要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为后续单片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3.1上好每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师生双方改进的一门课程,因为大多数语言教材中通常先给出一般的语法格式,然后逐步讲解语法要点,再给出实例。这种顺序灌输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环节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先看有关知识点,并识记。教师采取精讲实例,在这过程中引出相关知识点,然后再举一类似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巩固知识点。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算法的分析和各语句语法的具体应用上,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取互动机制,迫使学生主动学习。

3.2注重演示,强化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因为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所以教师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多举实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消化。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讲解、演示方法,如在讲解经典算法后,按照理论方法所述,用DEV C++软件进行编程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应用设置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3培养良好的编程风格

3.3.1优化程序

由于在许多工业测控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都采用单片机开发,它们所需要的计算和控制工作日趋复杂,其中软件的设计是最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量大,特别是对于控制系统,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单片机的软硬件资源分配,但是单片机系统是一种资源十分有限的系统。这主要表现在CPU和片内结构简单、程序存储器资源的不足。因此在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开发时,如何使用好这些有限的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C语言具有许多的优点,但是生成的代码相对要长,基本多占用存储空间20%—50%。因而,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编写程序,而且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优化代码的思想,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开发项目的一些经验。

3.3.2合理选用数据类型

C语言在程序开发中提供了的丰富的数据类型,尤其是关于用户界面开发和一些动画与图像技术的实现。但是在开发单片机系统时,我们要按照实际需要,合理地选用数据类型。C语言中有Char等少数的数据类型是机器语言直接支持的数据类型,用此类数据类型的语句所生成的代码较短,而其它的数据类型如整型、浮点型等数据要有一定的内部程序或内部函数的支持,相对来说较复杂的数据类型的语句生成的代码也复杂,不利于转化成单片机的代码。因此,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适当说明选择合适数据类型的好处,并尽可能地减少程序中使用的数据类型的种类,为以后学生的单片机学习打好基础。

3.3.3灌输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

在普通微型计算机上进行C语言程序开发设计时,只需考虑程序功能实现,而不必考虑程序代码的长短。但是在单片机上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就必须考虑系统的硬件资源,要求设计的软件程序结构是合理、紧凑和高效的。同一任务,有时用主程序完成是合理的,但有时需子程序效率最高,占用资源最少;有时并不是程序的算法越简单、长度越短越好,由于有一些算法要调用一些内部的子程序和函数,生成的机器代码质量反而较低。不同的算法对程序代码效率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C程序设计”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向学生灌输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在不影响程序功能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优化算法,并且把程序分成若干个功能独立的模块,为学生今后的单片机项目开发做好铺垫。

4.结语

单片机系统采用C语言开发与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单片机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程序开发效率。因而,C语言学习效果的好坏,对今后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外,更重要的是改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灌输良好的编程风格与编程方法,为今后的单片机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艳.“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和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3):112-114.

[2]董蕴宝,潘旭君.浅谈C语言在单片机中的程序设计[J].科技信息,2009,(13):59-67.

[3]张洪静.电类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9):8280-8281.

[4]林益平,赵福建.单片机C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