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品;教师;学生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作为初为人师的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一、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生语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德育―时时处处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I’m sorry!”一句话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在学习《》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军训中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惩罚―责任教育

第2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情感;思维;交往;认知

1.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以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关注的往往是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导致了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损、个性片面发展等,使教学潜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教学内容要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充分地激活他们的积极性,思维活跃,自觉投身其中,增强练习的乐趣。小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能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联系。生命是千姿百态的,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天才,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人类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如果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充满生活的情趣、美的享受以及教师的赏识,那么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亲切感,在教育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与价值,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2.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活跃期,思维发展很快,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一切都想问个为什么。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内容,尤其是学生预习、自学时,应鼓励学生进行理解性提问。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体现了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在教育中应开拓学生思路,利用开放性或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那些有创见的观点,即使是不成熟、不完整,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以培养学生敢于求异探索的精神。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活动,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在教育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3.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第3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社会实践 新课改

21世纪是改革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也呼之欲出。为此,新课程改革在这个呼唤教育创新的时代里诞生了。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深有感触:过去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仅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已逐渐远去,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较为缺乏;课堂教学脱离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在这里,我要谈一下自己多年教学以来的一些经验与反思。

一、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智力活动是在情趣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而在我们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处在核心地位,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绕老师转。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毫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毫无兴趣,根本无心参与教学活动。在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中,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首先,巧妙运用导课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很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针对各班的特点、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学校拥有的教学设备,能动地采取不同的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多元化运用教学方式,比如教育工作者们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班级,因地制宜,采用欣赏教学、讨论教学、图像教学、开放教学等一系列多元化教学手段,教育工作者们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以上几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注意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小学生还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心智都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情况,对于情绪受到外界干扰而异常是学生,要及时安抚。这对稳定教学环境,强化情感教育极为重要。

二、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新课标要求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明确要求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要把情感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关注、重视小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以及信念等心理因素变化,正确的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既然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这么重要,那么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应怎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凸显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课前课后要多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心理情绪异常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谈话交流或者家庭走访,多于学生的家长沟通,找出导致学生心理活动异常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及时安抚;2、加强情景式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情景式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形成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频、音频、课件、Flash等,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课本内容后的情感及深刻目的,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3、强化师生互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凸显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建立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而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一举一动模仿是对象,因此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自身行为,对唤醒学生的情感因素,强化情感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留心生活,从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学习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用于以后的社会生活,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那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直接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直接习得课本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认知生活、认知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教育工作者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紧密联系生活,做到知行合一。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讲解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比如讲到个人诚信问题时,单纯的理论讲解根本无法使得到学生的足够认识,要想使学生真正从思想层次上重视起来,就必须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比如,以讲解案例的形式,列举身边的现实问题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动画、课件等,把诚信问题形象的展现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4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思想品德 问题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相应地提高了,并且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不仅局限于经济上的往来,精神层面也相互渗透,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不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同时,中小学生的思想也深受影响。目前,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此,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决不能忽视。但是目前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目前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不能充分体会其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比较落后,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品德课堂教育模式。

2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与现阶段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明显地与现实脱节。

3 思想品德教育课时量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

4 各个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脱节,没有连续性,有明显的阶段跳跃。

5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育模式和反馈机制。

首先要深刻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一定要大力提倡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有助于国家未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高民族凝聚力。当下,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与素质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完善。

其次,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育,要走出校园,走入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对学生无时无刻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建立完善的、立体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思想品德教育由校园延伸至家庭,教师和家长都能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思想品德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定时与家长进行相关沟通,为各种性格的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氛围。

再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还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关知识都是从指定的课本中得来,没能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拘泥于统一的教育模式。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课件,将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故事、人物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先进的方式方法,努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开放的、积极的受教育环境。

第四,要认识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显得至关重要,要将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书育人共同发展。例如,针对某些大人物的事迹要着重强调,英雄人物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榜样,同时对学生也有导向作用。

第5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心理素质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对一到六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现今小学生思想状况,把握小学生的德育发育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良好的素材。为了更好的达到此目的笔者在实习期间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概括了小学生爱国情操、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心理素质、成长道路等几个方面,可以全面的调查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行了分析,总结出小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数据结果,为更好地实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一)在道德品质方面。小学生都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他们大多数人会主动的去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对老弱病残富有同情心。数据显示:90%的学生表示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会主动给他们让座;77%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需要他参加义务劳动,会乐于参加;87%的学生表示遇到有困难的人时会主动伸出援手;82%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爱心捐款活动时的态度是积极奉献,尽我所能。由上述几个数据对比可知,小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在爱国思想方面。据调查,83%的学生表示"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的论述符合自身感受,13%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每周一参加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时,93%的学生持认真严肃的态度;4%的学生持学校要求,不得不参加的态度。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不能轻视的是这两个问题都有1%的学生持消极的态度,对祖国感情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国家的强大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小部分人,对其进行有效的、顺应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在公民素质方面。数据显示小学生在公共场所表现出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令人满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遇到长辈、老师时,89%的学生会主动打招呼;10%的学生有时打招呼;0.6%的学生不打招呼。当看到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时,65%的学生表示会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31%的学生会主动上前制止;3%的学生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我们发现教室地面上粘有许多口香糖残渣,就其原因,10%的学生表示“我也这么干过,不吐怎么办,也没有其他办法”;4%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垃圾箱找不到;84%的学生认为是习惯成自然,大家都扔我也扔。由此可见,小学生较缺乏判断能力,模仿力和可塑性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四)在心理素养方面。调查显示,6%的学生“在课间的时候,有同学为了小事和你发生了冲突时”觉得十分生气甚至动手;10%的学生消极退让;5%的学生会和他大声争吵理论;78%的学生会控制自己当时的情绪,接下来冷静处理。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完全以自我中心,对待同学宽容大度的多。这些都是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成果。

(五)在家庭影响方面。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4%的学生几乎不和父母沟通沟通;8%的学生表示很少和父母沟通沟通;12%的学生偶尔和父母沟通沟通;74%的学生常和父母沟通沟的时效性。

1.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抓主要方面,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善于分解目标,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培养自身的素质修养;意细化工作任务,选好形式新颖、方式各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课程要领。

2.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像一张白纸一样等待着家长老师的塑造。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所谓的问题少年,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用心和学生交流,也会绽放不一样的光芒。此时就显现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效性。如果教师能够把严肃刻板的德育教育与艺术情趣、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有机结合,更可以让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二、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与家长沟通,让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召开家长会、要求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年终召集学生家长代表召开学校与家长的交流会议,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交流,使家长不陌生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家长监督学生在课外的表现,教师定期检查学习成果。这样使学校与家长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让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当中还是在社会上都可以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学到的东西不会“左耳进、右耳出”。

第6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学 思想品德 创新

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立足课堂,积极实施创造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思想品德课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而要达到学科的教学目的,光靠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每节新授课的导人时,一方面应尽量挖掘教材的创新要素,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教学时,首先,教师可预先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采用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讨论学习的兴趣。虽然《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丰富,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还需通过课堂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思考如何达到情境要求,其他学生观看后作适当的评价。通过此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二、贴近生活,开展实际教育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学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呈现,对引导学生用独有的心理和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如教学《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课时,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等。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教学方法要充满情趣

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叙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辅助课程,集思想启蒙与品德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但如果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以理论讲解、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加大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合理结合教育叙事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一、明确教育叙事主题,抓住品德教学重点

教育叙事主要是指根据思想品德教育课程,选择恰当的故事,以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运用教育叙事这一方式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育叙事的主题,科学抓住思想品德教学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记忆。如在学习“我背上了新书包”时,教师应先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让小朋友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感到自豪与高兴,使其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并引导小朋友与家长、老师、同学分享快乐”,确定教育叙事的主题为———“我”上学了,再引入以下叙事故事:小白兔贝贝是育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今天是他开学的第一天,妈妈给他背上了新书包,他很开心地进入了学校,在新学校中,他交到了新朋友小狮子鸣鸣、小猪噜噜等,还看见了很多在幼儿园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那么同学们,你们上学的第一天是怎么样的?通过此种童话类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叙事主题。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选择恰当的实例,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消除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排斥感,进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形成教育叙述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独特的教育叙述风格,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其说教意味较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叙事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自身魅力,增加故事叙述过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学习“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教师可利用PPT、Flash等方式,为学生播放动画课件:小红、小明、小东、小华是玩得很好的朋友,在某个课间,小明提议大家一起玩跳皮筋,但小华因为身体不舒服就拒绝了,然后小明、小东和小红齐声说道:“哼,真不够朋友,以后不找你玩了。”教师可以通过为动画中人物配声的方式,用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形成自身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叙述风格,进而集中学生注意力。并利用故事教育学生应该体谅同学,学会换位思考。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在形成自身教育叙述风格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借助肢体语言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可制作简单的叙事教具,如头饰等,增加叙述过程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三、挖掘事件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综合品质

挖掘事件的内在含义,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叙事中的故事,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特征、蕴含的道理,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品质的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叙事方式时,教师应确保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即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事件中的教育意义。如在学习“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叙述“卡迪兹号油轮”事件:在1978年,美国有一艘22万吨的超级油轮触礁沉没,原油全部泄露,污染海岸线350公里,造成海鸟死亡2万多吨,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给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通过以上事件,让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认识到当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促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由事件转入到现实生活,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破坏环境的实例,如白色污染、重工业污染等,从小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提升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爱护文具、保护绿色植物等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分享观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多表扬学生,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科学探索思想政治领域。

四、遵循叙事教学原则,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为充分发挥叙事教学的作用,教师应遵循叙事教学的原则,提升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协调好故事的理论性与真实性,小学生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故事,教师通常都会根据现实生活改编故事,但如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教师须加入适当的理论性。如在学习“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航天员的故事,充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既契合学生现实生活,也蕴含哲理;二是及时进行课堂反思,教师完成故事叙述后,不可以直接略过,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合理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于故事的理解。如在学习“我们的班干部选举”时,可选择大家熟悉的干部选举故事,完成故事讲解后,再引导学生思想班级在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干部选举不积极等,促使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正确的做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教育叙事运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还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是非判断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点滴思考———漫谈教育叙事[J].试题与研究,2014,(26):90.

[2]佚名.教与研:教师工作的“并蒂莲”———读《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有感[J].新课程,2012,(03).

[3]孙玉富.践行生活化教育,打造品德生态课堂———小学品德课的实践与探讨[J].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4]李世军.强化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浅谈品德课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2015,(03):26-27.

[5]陈应梅.上好品德课、创新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J].软件,2015,(03):44-45.

第8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问题;策略;德育教学

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好的素养、道德对全面提升社会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都是孩子,他们正处于思想启蒙的阶段,这时候学生的思想道德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永久的。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但是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讲,由于社会风气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自私、虚荣的心理,针对这个现象,在小学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及时纠正学生自私、虚荣的心理,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下面我就针对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像一张白纸一样,什么样的人就造就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大部分也都还是空白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除了在学校、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说对于小学生自私、虚荣心理产生的原因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内部因素

所谓自私就是指学生过渡关心自己,凡事都不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思考,一切都只以自己为中心。而虚荣就是指学生过于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一味地追求名牌,不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这两种心理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自我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引导,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形成心理疾病,这比生理上的疾病更加难易治愈。

2.外部因素

在计划生育下,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家长和长辈对其过于顺从和溺爱,要什么就满足什么。这使得学生自私、虚荣的心理更加严重。如果没有得到就发脾气、哭闹,家长因为不舍得孩子哭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慢慢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物质生活过于追求的个性。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现代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小学生会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干扰,接受到一些价值观扭曲的信息,比如说网络,还有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时看到的一些现象。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

1.找到根本的问题,对症下药

针对小学生自私、虚荣的心理,老师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过分进行批评和惩罚,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内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教学,同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学生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主要是由环境造就的,因此,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优良的环境中慢慢地纠正思想,改掉自私虚荣的心理。

2.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身作则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对知识的接触范围越来越广,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来讲,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意味着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了。比如说,现在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应用,学生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养成攀比和追求名牌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奢侈风,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树立勤俭节约的形象,组织学生多接近大自然,感受农村自然淳朴的生活环境,同时让学生和农村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起玩耍,让这些孩子在这种氛围下受到感染。这种亲身体验的教学方法,比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有效果得多。小学生的可塑性以及模仿性都非常强,在学习过程中也很容易变得情绪化,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纠正学生思想道德。

3.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趣味教学

在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时,要遵循符合学生发展的原则,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获得一定知识的同时,还要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创造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得学生在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里学习。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游戏,比如说,可以向学生提出“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应不应该扶起来?”的问题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然后让老师作为评委。或者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情境演示,这样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每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心理以及价值观,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个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丁玉玲.浅析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第9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一、利用品德课内容的特点,有机地渗透养成教育

通过课程内容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养成教育的形成。现行教材的内容就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品德课教学丰富多彩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导之以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激起学生道德动机,规范道德行为,因而能提高养成教育的效率。例如,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勤洗澡、洗头;睡前刷牙、洗脸又洗脚;勤换衣服,勤剪指甲等内容的教学录像或幻灯片,并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就不难知道为什么要爱清洁、讲卫生和怎样爱清洁、讲卫生了,并马上行动起来,力争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学生。因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