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宿新市徐公店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融入诗境,感悟情境美
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展现出了优美的画面。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首先要让学生融入诗歌所塑造的情境里,在美感的获得中更好地理解内容。
1.展示画面,再现诗境。在教学中,通过画面、音乐等再现诗歌描写的内容,让学生直接感知教材里蕴含的美的因素,充分激发起学生对古诗的求知欲望,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之《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通过PPT播放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像,图像上有稀疏的篱笆,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天的尽头,几株新芽初长的绿树枝头隐约还能见到几朵粉红的花朵;最令人注目无疑是大片的菜花地,几只翩翩起舞的黄蝶正与小孩子在嬉戏。鲜亮的画面配以轻快的《牧童短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绘就画面,自创诗境。古人讲究“诗书画乐”四位一体,那么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爱“涂鸦”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来创作诗歌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四年级《江南春》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围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去自己创作。抓住“四百八十”这一数词表现出的“多”来自己设计。结果有的学生仿照书上的图画进行了描摹,有的学生想到画好多的和尚,还有的干脆给寺庙标上序号。虽然绘画不尽美观,但自创的诗境同样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3.联想画面,感悟诗境。诗歌的精妙之处无异于以少胜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通过语言的描绘和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脑海里自我勾画诗歌的画面,达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欣赏之功效。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围绕我按次序报出的几个词语去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接着,我慢慢地报出下列词语“浓绿的青苔上一行深深的屐印,一扇柴门,隐约可见满园的花朵,哦!一个惊喜;一枝红杏”。在慢慢的叙述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样能达到创设意境的功效。
二、多样吟诵,感受音韵美
借用诗词的韵律美来吟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增强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诵形式变换中感受诗歌的含义,体验诗歌的内在美。
1.变换形式读。古诗词的朗读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从朗读的主体上就可以分为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等;从朗读的方式上又可以分为轻读、默读、大声读、感情读等等。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不同的朗读形式,避免学生对朗读产生厌倦感。
2.带着目的读。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引导,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游园不值》中读“小扣柴扉久不开”时可这样引导,“咦,人呢?我都敲几次了,再敲一回吧。”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找到阅读的基调,朗读出的效果也会出乎意料的精彩。
三、深层探析,感知人格美
诗如其人,古人在写诗歌的过程别注意将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追求渗透到诗歌里。所以,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象的内容描写,对诗歌的深层内涵进行探析,并借诗知人,感知诗人的人格之美。
1.归并同主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某一首古诗的过程中,有意将同一种主题的诗歌进行归并,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同类诗歌集中的意识。比如写景诗里的写春景,苏教版三、四、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中,就先后出现了《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五首。教师可将其一一列出,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古诗题材的归类印象,并因此理解古人踏春赏景赞美大自然的主题。
2.对比同主题。在同类主题的诗歌中进行对比,将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比如上述的《江南春》与《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虽然同样写春天的景色,但《江南春》里却带着些许的讽刺和无奈,而《宿新市徐公店》里则满含着作者对那些可爱的孩子的赞美之情。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3.拓展同作者。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增加一定数量的同一作者的同类诗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生平及人格的感知。比如,学习《如梦令》一词的时候,教师先可以列举出李清照另外两类有代表性的作品,一是《夏日绝句》,体验她的豪气,一是《声声慢》,体验她的孤独与失落,再对学生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学生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人生际遇与诗词内容的关系。
一、从编者视角来解读
很显然,这四首诗分两课,编者是分别以春天和儿童的主题来选择。顺着编者的意图我们可以追问两个问题,以便进一步明晰编者的目的,与编者进行对话。
1.此春为何春?——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
苏教版以春天为主题选择的古诗有三处,分别在二、四、五年级的下册,不同学段目的有所不同。二年级的《春雨》《春晓》,是单纯的春色;五年级的《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春景复杂且有明显的哲理性;那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则兼于中间,写景适中,且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因此,四年级的这两首春色诗描绘的是带有一定思想性的春色图,教学以感受春色为重点,体会情感为难点。
2.此儿为何儿?——带有一定共同性的儿童图
这是苏教版唯一一处以儿童为主题选编的古诗。五年级的《所见》《清平乐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虽说也写到了儿童,但不是以儿童为主题入编的。古诗描写的乡村儿童都是天真、活泼的,都是描绘以快乐为共性的儿童图。因此,形象感受儿童的行为,深入体会儿童的快乐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从诗眼视角来解读
抓诗眼,是古诗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古诗教学的最佳方式。朱自清先生说,必须咬文嚼字的教育培养后,才能真正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培养。
1.《江南春》的“春”:春,当然指春天、春色、春光。什么地方的春?(江南)江南的哪些独特景物代表了春天?(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迎风酒旗、雨中古寺、亭台楼阁)这江南的春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色彩美、动感美、朦胧美、气势美、富庶美)你能从这美妙春色中选一种或一处景物来描述一下吗?
2.《春日偶成》的“乐”:谁乐?(程颢)为了什么而乐?(为淡淡的白云而乐,为轻柔的春风而乐,为和煦的阳光而乐,为地红花而乐,为绿柳而乐,为碧水而乐。总之,为这美妙的春色而乐。)从诗人的“乐”中你感受诗人是怎样的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3.《池上》的“偷”:小娃怎样偷的?偷什么的?这里的“偷”是字典里的贬义吗?偷的过程中会做些什么?偷出的究竟是什么?(小娃的好奇与紧张,忐忑与兴奋,天真与活泼。诗人对小娃的喜爱。)
4.《小儿垂钓》的“钓”:谁钓?(小儿)怎样钓的?钓出的什么?(学着钓,不是老手;蓬头、侧坐,钓的是自由自在;不应人、遥招手,钓的味道更为丰富,怕鱼惊、轻声告之、手势交流都是可能的,钓的是天真、专注。)
三、从文化视角来解读
1.儿童文化:从古至今,儿童总是美好的,总是天真活泼的。这两首诗呈现的是儿童偷莲图和儿童垂钓图,古诗中还呈现了儿童捕蝉图、儿童追蝶图、儿童种瓜图、儿童放鸢图,图上的儿童不同、事物不同、行为不同,但表现的特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儿童文化的共性。
2.钓文化:钓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行为,是独特的文人情结。《小儿垂钓》中是小儿之钓,钓的是专注、活泼。而中国历史中一般都是文人隐士在钓,第一高手当算姜子牙,其次当算柳宗元,他们钓的孤独,钓的是“机会”。张志和,是真真洒脱的渔翁,钓的是自由自在。
3.士文化:这里的“士”,首先是指文人士大夫,文人总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杜牧作为晚唐文人,胸怀振兴唐朝盛世之志,从他的《山行》《江南春》中都有体现。程颢的理学,也是为了做人、治国的。其他,如陆游、王安石等文人的这种情结就更明显了。这里的“士”,还指隐士。胡令能、张志和就是隐士,远离尘埃,潇洒自由。
四、从学情视角来教学
1.导入环节。一首古诗二三十个字,课前预习学生一般都会背的,这就是学情,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学完全可以从背诵古诗直入,不要去搞什么做作的揭题、激趣。因为,学生都预习过了,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还磨磨蹭蹭揭什么题,学习的兴趣也不在乎这些外在形式,最大的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古诗内容的兴趣。
2.理解诗义。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也没必要一个一个、一句一句来,学生预习过了,拣重点的、学生不会的,重要的词句意思让学生记在课文中,因为学生会遗忘就得做实,这就是学情。提问的方式要便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这样问:学习后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就是会学习的同学。或这首诗预习后还有什么字词、句子不懂?
3.感受诗境。这是教学的核心,有两种方式。一是抓诗眼,如《江南春》《小儿垂钓》可以问: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春、钓)二是入画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四首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动手画一幅画,画上可以画些什么,画在哪里,什么颜色,在画画的过程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如果学生的绘画有困难,那就老师板画完成。
4.体会诗情。所谓品读一首诗,走进一个人。体会诗人的感情,就是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品读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的诗情比较浅显,在抓诗眼的过程中,或从诗句就可以直接得出。如《小池》,学生能感受到小娃的天真活泼,体会到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有的诗情是多元的,需要就是适当拓展诗人的简介,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
一、链接生活,举象入境赏画面
生活是无言的诗,诗是无形的生活。生活的外延就是古诗教学的外延。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创作古诗,古诗内容往往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展现情景、表达感情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语言,链接现实生活情境,将诗歌语言转化成生活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来理解诗歌内容描述的意境。例如,教学古诗《悯农》一课,一位老师先与学生一起吟诵这首诗,然后播放几个生活画面:有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插秧的画面,有大婶顶着炎热给庄稼施肥的画面,有农民在稻田里喷洒农药的画面,有收割机收割水稻的画面,有餐桌上冒着热气的白米饭的画面……。接着,教师让学生选取其中一幅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生活中自己家人或者看到别人辛勤劳动的画面,谈谈自己对每幅生活画面的深刻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画面来理解古诗内容就显得十分容易。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把古诗中描述的内容还原出来,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看得懂。学生们不但轻松理解了古诗内容的意思,而且明白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这位教师的设计可谓“一石双鸟”,既促进了古诗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链接写作,绵延文化绽新颜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只有读与写链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古诗文,除了诵读,还要仿写。仿写是一种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深入的赏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仿写古诗文。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仿写,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仿写,这种形式包括诗文的韵律,书写的格式,技法的表达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而不必刻意追求写诗的技巧。例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上仿写了一首小诗《捉迷藏》:“山沟弯弯一径深,漫山遍野花成阴。散学归来捉迷藏,躲进花丛谁能寻。”尽管这首诗看上去还很稚嫩,但能够明显感到孩子的诗情已经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于是,我在课堂上让这位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请他谈谈作诗的感受。听完他的发言,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知道,学生们的写诗热情在这一刻得到喷发。为此,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以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为例,仿写一首古诗。第二天,我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学生们纷纷登台诵读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理解了古诗文的结构,而且还激发了创作古诗的欲望。可以说,仿写古诗文犹如一颗美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中,孕育着一种诗性意识。
三、链接历史,联系背景悟情理
孟子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每一首诗都与作者所处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人生态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谓文如其人。或触景生情,或有感而发,或激情涌动。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从古诗的文字里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文本,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创作背景,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例如,教学古诗《示儿》,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出诗中的的情理。①说一说:引导学生关注陆游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资料。②读一读:先出示陆游生平介绍的文字资料,再出示《清明上河图》《金兵入侵图》等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③悟一悟:默读全诗,想想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陆游的悲痛之情。④升一升: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手,走近诗人的内心,产生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这首诗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就语文课来说,在教学中要注重言语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个人的言语水平,提高言语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创造性地设计和呈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个人实践智慧的提升。
一、词语导入,唤醒言语知觉
上课伊始,通过听写课文中一组词语,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入课文的重点段落。如,在教学《爱什么颜色》一课时,通过听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导入新课,再让学生一起边读词语边回想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又多又美形容颜色的词语,这样不由自主地就联想起了课文内容主旨。这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构成,并仿照再说几个。这样以开门见山、直触主题的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很好地落实了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古诗,言语积淀丰厚,艺术魅力独特,它总是把人们带入到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景中,使人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我在古诗教学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将雨声、乌鸦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同时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诵读相关的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三、丰富想象,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文内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油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楚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填补了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更形象的对言语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四、培养语感,品味言语个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韵律美。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具有声韵悠悠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声入心通,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让学生从轻重缓急的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朝雨润尘、客舍青青、柳树泛绿、天气乍晴的初春景象。诵读时的节拍划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平声适当延长,仄声稍加停顿,这样就很自然地体现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前两句的朗读要亲切和缓,后两句的朗读要低沉慨叹,可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我国文学特别讲究词句委婉、言语表达含蓄。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可感触的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把本意深深地藏在景语或情语之中。如,《别董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含蓄地景中寓情: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劝慰时,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前两句时用低沉、浑厚语调读,后两句朗读要高昂、豪迈,这样就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以及诗人开朗的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浓浓的友情。
在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形象、感人。如,《桂林山水》充分体现了言语的形象美,从色彩、光泽和质地上突显了桂林山水的美。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描绘了风景如画的桂林景色,把这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句子,闭上眼,就会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那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样的文章,他们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和挖掘这些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五、抒写表达,提升言语智慧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借助想象,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尝试性表达,充分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理念。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自由创作抒写片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景色:“三峡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早晨露水闪烁,绿叶浸湿、新鲜而明净,真是美极了”;有的学生描写了三峡秋天中午的景色:“中午的三峡,金色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波光荡漾,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学生对下午和夜晚三峡风光的抒写更加优美:“下午的三峡,很快就会进入青色透明的黄昏,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三峡夜晚的风光多美呀!火光在江面上摇曳着,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如瀑布素锦, 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显得宁静而神秘”。虽然学生抒写的简短,却能抓住一天中各时间段景色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了言语智慧。
六、拓展延伸,丰富言语积淀
语文课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课文《三峡之秋》尽管写的是三峡秋季一天中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因此,在这堂课的结尾,为了激发学生对三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
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大意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可见,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画能使词语表象化,使诗句简单化,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分小组画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组的学生把课题的意思画了出来:画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侧竖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字。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第二小组将“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了出来:画面上的儿童在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但“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够好,只画了光秃秃的树枝,还要点缀几片新叶才比较符合诗意。第三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儿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学生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需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篱落疏疏”“未成阴”“疾走”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触,也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及其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使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加强诵读,引发学生的感悟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能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就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节奏,看看哪些是表达诗文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在教《暮江吟》时,我给诗歌配上了图片和古典音乐,视听结合,将学生带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黄昏景色!配以古筝独奏,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为一体。此时,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学生就不难理解“可怜”二字,以及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诗情
诗,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联想。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再适度启发学生领悟: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诗句,还应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学《示儿》一诗,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心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关键词:古诗文;古韵之风;诵读;乐趣;感悟
作为语文教师,我喜欢诵读古诗文。我给同学们讲述《三字经》,告诉他们古诗文是人本性的传承。那么,古诗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明白:古诗文是精神的暗流,是绝妙的回味,是古韵纵横的书籍,是可以诵读出来的精妙绝伦的历史篇章。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乐之、温之、悟之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
一、乐在古诗文
目前机械地背诵古诗文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与孩子认识事物的规律相违背,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厌恶心理。引导孩子恋上古诗文是诵读非常重要的前奏。
比如在学生们诵读苏轼的诗词之前,为了引发其对苏轼诗词的兴趣,适当利用故事:在苏轼二十岁左右之时,赶赴京城考科举。有几名瞧不起他、对他不屑一顾的文人想宴请苏轼,在行酒令期间戏弄他。年纪长者先说道:“姜太公渭水独钓。”说完不客气地拿走了一盘鱼肉。“秦叔宝长安贩卖马匹。”下一个文人接着端走了一盘马肉……菜已经全部被端走,这几个文人向苏轼投去了嘲笑的目光,正准备用餐,就听苏轼很淡定地吟出:“秦始皇吞并六国。”语毕,顺势把六道菜肴全部端到自己的前方,笑道:“诸位文人承让。”六位文人无不目光呆滞。这样的引入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作者的灵活和机敏更加深刻,就会更加有兴趣地诵读苏轼的诗词。
二、温在古诗文
为了加深对学过的古诗文的印象,每天我都会带着同学们进行晨读,在语文课开始前,学生们总会诵读一两首古诗文。常常不需要知道古诗文的历史和内容,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诵读,自由地感知古诗文的韵律和节点,学生们的诵读和欣赏的水准必定有所提升。课堂上我会经常加入些课外的古诗文的知识,结合课内的古诗文一起教学,来加深同学们对于文章和作者内心的解读,同时也学到了课外的大量文学知识。
带领学生诵读《舟过安仁》的时候,提醒学生吟诵《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孩子们的那种欣喜的无奈、天真的可爱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读“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学生们就领悟出了杨万里笔下的儿童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以及杨万里的童心不渝。从联想的角度,在扩大知识范围的同时,就可以让同学们易于理解诗文的内容。
同时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形象地理解诗文的意境,我让同学们收集学过的诗文的一些典型事物,让同学们把它们用图片的形式画出来,把过去的诗文和现在学习的诗文的重要形象进行统一。以春天这个词来说:我们可以回忆起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中诗人对于春都是从不同的心境来理解。在观察自己绘画的春天的时候,可以使得我们获得春天美妙的景色,让学生们在心里获得感动。
三、悟在古诗文
古诗文中的诸多形象仅仅是存在于表象上面,学生们不仅要获得古诗文中的表象,更需要领悟出古诗文中的独特意味。我在平时也很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出古诗文的古韵美;尤其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我们更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象意境,陶冶性情。学生们在欣赏古诗文的时候,也要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或者课外的知识,来完善内心的古韵之美,从而养成一种时刻领悟和感动的习惯,进入更深层次的审美氛围,悟出诗人的真情和思想。
例如在解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对于战争的无情痛彻心扉,深知即将远征的友人九死一生,此次分别就意味着永别。但他真诚地祝福友人,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也是他期盼友人能顺利归来的祈祷,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劝君更尽一杯酒”千百年来久吟不衰的魅力之所在!同学们先感知那种悲雨蒙蒙,柳树垂下的氛围中悲情离别的画面;倾听李玲玲老师的《蝶梦飞竹》,氛围更加凄美:
朋友,请干了这杯酒,
凯旋而归时,
或许,我已不在……
参考文献:
[1]黄益娟.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小学版),2007(12).
其中多数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怀、咏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如何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创设出诗中的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教育。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生动的背景介绍
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者、诗人及学生三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生动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诗人一般不可能交诗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必须由教师作适当的介绍,为学生理解诗意,进入意境扫清认识上的障碍。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梅花》一诗,就可以适当介绍一下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变法失败后复杂心情的表白,那么,学生对诗中梅花凌寒怒放的意境就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出幽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白自己孤芳自傲、永不屈服的志向和品格。我用了如下导语:“同学们,在冬天,当百花早已凋谢了的时候,有一种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里独自开放,她昂首挺胸,不怕受到人们的冷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如此导入新课,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头脑已经对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彩的画面展现
一般来说,古诗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我绘制诗意画,放大插图,运用幻灯片,电视录像片,使用图景再现诗的意境,使学生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我绘制了彩墨画,突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讲《暮江吟》时,我用了两张幻灯片:落日余晖,新月强弓;学《寻隐者不遇》,我出示了松下问童子图……精彩的图画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使他们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了诗的大意和体验到诗人的情感。
三、美妙的音乐陪衬
音乐美在诗歌艺术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音乐表现力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中,诗歌语言具备节奏感强的音乐性。古诗词音律古诗词讲究格律,是有声的画,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即是对音乐的描绘,也是古诗词特有的韵致。所以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学《宿新市徐公店》之前,教师可以灌制录音带,配上略带抒情的钢琴曲,教师朗诵,学生边听朗读边欣赏,体会清新自然的暮春景色和儿童那种浪漫的生活情趣。
四、多姿的美读训练
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读懂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读是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从他们心底萦绕而上。我国的格律诗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它讲究对仗,押韵,平仄,读来朗朗上口,嘤嘤成韵,极具音乐美,令人百读不厌。因而更应让学生多朗读,细品味。
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先范读,以情真意切吸引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读时节奏易舒缓。“故人西辞黄鹤楼”乃叙事,朗读音调可低缓,“西”“三”各在句子中间,应读重音。后两句写景,但从空阔恢弘的景象中却渲染出作者真切浓重的感情,“孤”“远”可重读,表现古人独自远行和诗人寂寞怅惘,“碧空尽”要读成升调,朗读最后一句应渐慢,音调减弱,显示舟行渐小,缓缓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天际流”三字应读得轻柔舒缓,如静静的流水,表现出绵绵情意,力求声止而意无穷,情不尽。反复训练,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
五、大胆的想象力培养
一、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古诗文本身对仗工整,读的时候朗朗上口,鼓励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诵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朗诵水平,还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蕴含其中的情感。想要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诵,老师首先应该进行情感基调的确定,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朗读。
首先,在朗读的时候必须重视重音的处理,只有重音处理到位,情感表达才会准确,在古诗文中,重音响亮传达的则是兴奋和喜悦的情感;而低音则表达的是一种悲哀肃穆的情感。
其次,应该重视语气以及语调的运用。在进行古诗文阅读的时候,应该根据其情感和语言环境来进行语调语气的选择,在声音上应该将高低、升降等变化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最后,应该重视节奏的掌握。在进行古诗文朗读的时候,若是情感比较欢快,那么节奏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快节奏,对于那些感情忧郁的,应该选择慢节奏进行朗读。比如,在朗诵《宿新市徐公店》的时候,这首诗本身的情感基调比较的孤单寂寞,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选择慢节奏,而在朗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这首诗情感比较欢快,则应该加快节奏。
二、多种感官学诗词
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学生感官的调动,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古诗文学习中来。
1.将学生的视觉感官调动起来
在诵读完毕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诗词中描写到的景物和景物的色彩,然后让学生用画笔画出简笔画,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有画”以及“画中有诗”。在学生绘画完毕之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图画的展示,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古诗文带来的冲击,更好地理解其意境。
2.将学生的听觉调动起来
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古诗文的内容进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古诗文的理解。
3.调动学生的想象
很多古诗文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沉浸在那种意境中,在学生感受意境的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学生为了表达那种感情,往往会比较积极主动的发言,课堂氛围也会更加的融洽,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提升。
三、重视诗词的发散积累
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诗词发散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首诗词,而是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古诗文的积累,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在进行《枫桥夜泊》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搜集一些和钟声有关的诗词,比如,陆游的《宿枫桥》以及高启的《泊枫桥》等,通过这些诗词的发散,学生对钟声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对这首诗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并且还能够积累更多的诗词。在讲到《木兰诗》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乐府双壁中的另一首《孔雀东南飞》,这样学生不但能够了解木兰诗,还能够发散思维更好的了解《孔雀东南飞》;老师在讲到《渔歌子》的时候,也可以进行思维的发散,将其和《江雪》对比,渔歌子是春雨垂钓,而江雪则是寒江垂钓,意境不同,作者的心境也有明显的区别,学生通过两首诗的对比,对渔歌子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最后,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相似的诗词,比如说,诗鬼李贺的《钓鱼诗》、杜牧的《渔父》,等等,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诗词的搜集,学生的诗词积累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我班从三年级开始开展了“每周一诗”的活动,四年级第二学期始,就上升为“每周三诗”,也就是两天记一首古诗。几乎每首诗都是教师讲解诗意后,学生理解或不理解地强记下来。因此,总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记不住,一半的学生记不牢。但是,我深知积累的益处,所以没有间断,就这么疲惫地牢记着。如果说这样的积累活动能算一处景的话,我想,那也是一处很不起眼的静景。加入“读经典学作文”这个课题以来,我班的积累活动仿佛吹来了一阵清风,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使得原来的静景不断在变幻,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活泼可爱。
一、把古诗讲成故事
只要一听说讲故事,孩子一定竖起双耳,瞪着双眼。于是在学习古诗词前,有时,我会把这首诗变成一个故事,或把做诗的背景编成故事,然后绘声绘色讲给学生听。
在教学《小儿垂钓》时,讲:“一个夏天的早晨,村庄上的公鸡叫过一遍又一遍,太阳透过小男孩家的窗户一直照到了他的小屁股上。他伸了个懒腰,突然,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两手挠了挠蓬松的头发,来不及刷牙、洗脸,牵着那头老黄牛去放牧了。也许是看到池塘边有人钓鱼心痒了,也许是嘴馋了,他一心想学钓鱼了。他很快从家里拿来了简易钓竿,迫不及待地挂上一只小蚯蚓后甩钩了。他侧身坐在池塘边的树阴下,目不转睛地盯着钓竿,旁边的杂草把他的身子都遮住了。这时一位老爷爷来问路。‘嘘――’还未等人家把话说完,小男孩就制止了。原来,他怕了问路人把他即将上钩的鱼吓跑了……这个故事就浓缩胡令能这首诗的二十八个字中……”这样细节描写的故事导入,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为下面学习这首诗并进行细节描写作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学习完这首诗后,布置小练笔:《学钓鱼》、《嘘,别吓跑我的鱼》、或以第三人称写法《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孩》、《问路》等,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二、把古诗绘成图画
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理解诗意后,我们的脑海中便会若隐若现地闪现一幅幅画面,此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自己根据诗意想到的画面绘出来。
如《望洞庭》,学生寥寥几笔就把一轮明月照耀下水平如镜的、如白银盘的洞庭湖,以及白银盘里的那枚青螺――君山,勾勒出来了。然后让他们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取上自己喜爱的题目,孩子则从不同的角度给自己的画命题,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最爱洞庭》、《月光下的洞庭湖》、《和谐》……通过展览,介绍交流后,把自己的这幅画的内容写下来。由于这是自己创作的图画,孩子写起来也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了。
三、把古诗演成剧本
古诗有意象,叙事诗还有情节,虽然是简单的,但也适宜于讲述甚至宜于表演。而且有些古诗本身很有趣,那么我们不妨使它成剧本,让学生表演一下。例如,《赠汪伦》:
地点:风景如画的桃花潭
人物:李白(诗人)汪伦(年轻的一介布衣)
情节(分镜头)
镜头一:李白乘舟将行
镜头二:汪伦踏歌相送
镜头三:李白(闻歌回头):汪伦兄弟!
汪伦(抱拳):李白兄,一路顺风!
李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咱们就此告辞了!
汪伦:(无言,仍不离开)
李白:(感动万分,凝视汪伦,用袖拂泪)挥毫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相赠。
通过这么生动的表现艺术,既深化诗歌的内涵,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习作当然具体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与友别》、《相别在桃花潭》、《桃花潭情谊》、《相逢在风雨后》。
四、把古诗唱成歌曲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让语文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近语文,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因此,借助音乐来进行古诗教学,不但能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而且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宿新市徐公店》后把它唱成《两只蝴蝶》;学《雪后晚晴》后唱成《我爱你,东山的雪》;学《咸阳值雨》后唱成《雨中即景》;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唱成《烟花三月》……
在美妙的音乐中,通过老师的提示,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心中的感悟、激情,倾泻于笔墨中。如《亲爱的,你慢慢飞》、《我的最爱――东山雪》、《晴天雨天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