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拓学是由广东工业大学蔡文先生创立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是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内部的结合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它能很好的描述各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于建筑设计创新结合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可拓论。可拓论是整个可拓学体系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可拓逻辑、可拓集合和基元理论等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可拓方法。可拓方法是可拓学中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他可以对建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可拓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可拓变化。可拓方法主要包括拓展分析法、可拓变换法、共轭分析法、优度评价法和可拓思维法等。经过这些分析方法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形成创新思维框架,更加理性的设计创新建筑。3可拓工程。可拓工程是在可拓学中的实际运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可拓工程主要表现在可拓建筑策划、可拓建筑设计、可拓城市设计等方面。
二、创新与建筑设计创新
1创新。创新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可以形成一种在原来基础之上或者更新型的超越原先的事物的新事物。这种创新包括新方案新设计新技术等等。2建筑设计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人文、社会、生态、艺术等等,他把这些因素融入在一起形成符合这些因素的新的多体系、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种建筑。
三、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内容
对于在建筑学中的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主要是研究其范围、方法。只有确定了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研究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寻找下手点,只有好好的研究其创新的方法,才能知道从哪一个点进行创新的研究工作。在创新方法方面一般有四种创新方法1基于原型借鉴的发散法。2基于中介融通的传导法。3基于属性变换的共轭法。4基于要素充公的可拓法。
四、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意义
在我们研究可拓学的时候发觉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与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基础,通过其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探究工作。从独特的视角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促进三个交叉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的时候将可拓学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丰富创新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以可拓学为基础,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成分,为建筑设计创新铺垫一条崭新的道路,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可拓学帮助建筑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间接的开拓了可拓学和创新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三个学科交叉增长。2扩展建筑设计创新的思维框架。在进行建筑创新的时候关键是思维的扩展,可拓建筑设计就是为整体的建筑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一个学科。它能够让我们的创新思维更加趋向于理性,整合整个建筑设计中的各项因素,捕捉到思维灵感,构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框架,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思维,保证其稳定性和科学性。3完善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静态和动态相互结合的方法,将内部各种关系和需要考察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一次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稳定的方法理论。因此将可拓学有选择的放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可以在其创新的过程之中给予指导作用。4发展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化方法。可拓学是在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理性学科。她能够用模型的方法将事、物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能将要进行的事和物描述出来,形成形式化、定量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在与建筑设计创新等问题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用一种较为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建筑设计创新。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将环境、资源、对象和目标有序的联合起来形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理性创新方法。5奠定建筑设计创新智能化的基础。目前国内使用的众多软件都是绘图软件或者是形体推敲软件。我们在进行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可以在可拓学的基础上为电脑的软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建立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将会奠定建筑设计创新智能化的基础。
五、结语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
一.抗震设计思路发展历程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到了60年代,随着地面运动记录的不断丰富,人们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反应谱,第一次从宏观上看到地震对弹性结构引起的反应随结构周期和阻尼比变化的总体趋势,揭示了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动力特征。但同时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当时规范所取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明显小于按弹性反应谱得出的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这些结构大多数却并未出现严重损坏和倒塌。后来随着对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设计结构时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赋予结构一个基本屈服承载力,当发生更大地震时,结构将在一系列控制部位进入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能力来经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使结构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进入屈服,并达到足够的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来耗散能量的现代抗震设计理论。
由以上可以看出,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二.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及关系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
1.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
2.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R所对应的延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抗震构造措施。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关系,关系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其中R为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称地震力降低系数;而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称为位移延性系数;T则为按弹性刚度求得的结构自振周期。
60年代开始,研究者在滞回曲线为理想弹塑性及弹性刚度始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周期,不同屈服水准的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做动力分析,得到了有关弹塑性反应下最大位移的规律:对T大于1.0秒的体系适用“等位移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最大位移总等于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反应最大位移。对于T在0.12-0.5秒之间的结构,适用“等能量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弹塑性变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变形能。当“等能量原则”适用时,随着R的增大,位移延性需求的增长速度比“等位移原则”下按与R相同的比例增长更快。由以上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以结构弹性反应为准,把结构用来做承载能力设计的地震作用取的越低,即R越大,则结构在与弹性反应时相同的地震作用下达到的非弹性位移就越大,位移延性需求就越高。这意味着结构必须具有更高的塑性变形能力。规律初步揭示出不同弹性周期的结构,当其弹塑性屈服水准取值大小不同时,在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屈服水准与所达到的最大非弹性位移之间的关系。也揭示出了延性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是屈服水准不高的结构在较大地震引起的非弹性动力反应中不致发生严重损坏和倒塌的主要原因。让人们认识到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之所以存在上诉的规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相关特性。首先,通过人为措施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结构在外部作用下,可以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又维持承载力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在进入较大非线性变形时,不会出现因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能成为可能。其次,作为非线弹性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从弹性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单质点体系的无阻尼振动来分析,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性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复作用下,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如果进入屈服后状态,将通过塑性变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输给结构的累积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反应。同时,实际结构存在的阻尼也会进一步耗散能量,减小地震反应。此外,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其侧向刚度将明显小于弹性刚度,这将导致结构瞬时刚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长,从而减小地震作用。
随着对规律认识的深入,这一规律已被各国规范所接受。在抗震设计时,对在同一烈度区的同一类结构,可以根据情况取用不同的R,也就是不同的用于强度设计的地震作用。当R取值较大,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小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越严;反之,当R取值较小,即用于设计的地震作用较大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就可放松。
目前,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目标”的抗震理念。这一理念主要含义为:工程师应该选择合适的形态水准和地震荷载进行结构设计。建筑物的性态是由结构的性态,非结构构件和体系的性态以及建筑物内容物性态的组合。目前性态水准一般分为:损伤出现(damageonset)、正常运作(operational)、能继续居住(countinuedoccupancy)、可修复的(repairable)、生命安全(lifesafe)、倒塌(collapse)。性态目标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对所期望的性态水准的表述。对建筑抗震设计应采用多重性态目标,比如美国的“面向2000基于性态工程的框架方案”曾对一般结构、必要结构、对安全起控制作用的结构分别建议了相应的性态目标――基本目标(常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少遇地震下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极罕遇地震下接近倒塌)、必要目标(少于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对安全其控制作用的目标(罕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对重要性不同的建筑,如协助进行灾害恢复行动的医院等建筑,应该按较高的性态目标设计,此外,也可以针对甲方对建筑提出的不同抗震要求,选择不同的性态目标。
三.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合理选择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系统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强柱弱梁”: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强剪弱弯”: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该部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对于柱端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使结构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3.抗震构造措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这一系统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首先,这两种思路都是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为前提。
新西兰的抗震研究者认为耗能机构宜采用符合塑性力学中的“理想梁铰机构”,即梁端全部形成塑性铰,同时底层柱底也都形成塑性铰的“全结构塑性机构”。其具体做法是通过结构分析得到各构件组合内力值后,对梁端截面就按组合弯矩进行截面设计;而对除底层柱底以外的柱截面,则用人为增大了以后的组合弯矩和组合轴力进行设计;对底层柱底截面则用增大幅度较小的组合弯矩和组合轴力进行截面设计。通过这一做法实现在大震下的较大塑性变形中,梁端塑性铰形成的较为普遍,底层柱底塑性铰出现迟于梁端塑性铰,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不出现塑性铰,最终形成“理想梁铰机构”。为此,这种方法就必须取足够大的柱端弯矩增强系数。
美国抗震界则认为新西兰取的柱弯矩增强系数过大,根据经验取了较小的柱弯矩增强系数,这一做法使结构在大震引起的非弹性变形过程中,梁端塑性铰形成较早,柱端塑性铰形成的相对较迟,梁端塑性铰形成的较普遍,柱端塑性铰形成的相对少一些,从而形成“梁柱塑性铰机构”。
新西兰抗震措施的好处在于“理想梁铰机构”完全利用了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较好的梁端塑性铰来实现框架延性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时因为除底层柱底外的其它柱端不出现塑性铰,也就不必再对这些柱端加更多的箍筋。但是这种思路过于受塑性力学形成理想机构概念的制约,总认为底层柱底应该形成塑性铰,这样就对底层柱底提出了较严格的轴压比要求,同时还要用足够多的箍筋来使柱底截面具有所需的延性,此外,底层柱底如果延性不够发生破坏很容易导致结构整体倒塌。这些不利因素使该方法丧失了很大的优势。
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不需要被塑性力学的机构概念所限制,只要能在大震下实现以下的塑性耗能机构,就能保证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以梁端塑性铰耗能为主;
2.不限制柱端塑性铰出现(包括底层柱底),但是通过适当增强柱端抗弯能力的方法使它在大震下的塑性转动离其塑性转动能力有足够裕量;
3.同层各柱上下端不同时处于塑性变形状态。
我国的抗震措施中对耗能机构的考虑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采用了“梁柱塑性铰机构”模式,而放弃了新西兰的基于塑性力学的“理想梁铰机构”模式。
抗震设计中我们为了避免没有延性的剪切破坏的发生,采取了“强剪弱弯”的措施来处理构件受弯能力与受剪能力的关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与非抗震抗剪破坏相比,地震作用下的剪切破坏是不同的。以梁构件为例,在较大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交叉斜裂缝区,该区混凝土受斜裂缝分割,形成若干个菱形块体,而且破碎会随着延性增长而加剧。由于交叉斜裂缝与塑性铰区基本重合,垂直和斜裂缝宽度都会随延性而增大。抗震下根据梁端的受力特征,正剪力总是大于负剪力,正剪力作用下的剪压区一般位于梁下部,但由于地震的往复作用,梁底的混凝土保护层可能已经剥落,从而削弱了混凝土剪压区的抗剪能力;交叉斜裂缝宽度比非抗震情况大,以及斜裂缝反复开闭,混凝土破碎更严重,从而使斜裂缝界面中的骨料咬合效应退化;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和裂缝的加宽又会使纵筋的销栓作用有一定退化。可见,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抗剪能力严重退化,但是试验发现箍筋的抗剪能力仍可以维持。当地震作用越来越小时,梁端可能不出现双向斜裂缝,而出现单向斜裂缝,裂缝宽度发育也从大于非抗震情况到接近非抗震情况,抗剪环境越来越有利。此外,抗震抗剪要求结构构件应在大震下预计达到的非弹性变形状态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因为框架剪切破坏总是发生在梁端塑性铰区,这就不仅要求在梁端形成塑性铰前不发生剪切破坏,而且抗剪能力还要维持到塑性铰的塑性转动达到大震所要求的程度,这就需要更多的箍筋。同时,在梁端塑性变形过程中作用剪力并没有明显增大,也进一步说明这里增加的箍筋不是用来增大抗剪强度,而是为了提高构件在发生剪切破坏时所达的延性。
综上所述,与非抗震抗剪相比,抗震抗剪性能是不同的,其性能与剪力作用环境,塑性区延性要求大小有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公式来考虑抗震抗剪的强度公式:
其中为混凝土抗剪能力,为箍筋抗剪能力,为由于地震作用导致的混凝土抗剪能力下降的折减系数,且随着剪力作用环境、延性要求而改变。我国的抗震抗剪强度公式也以上面公式为基础的,但是为设计方便,不同的烈度区取用了相同的公式,均取为0.6,与上面提到的混凝土抗剪能力随地震作用变化而不同的规律不一致,较为粗略。
延性对抗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性质,我们要想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那么就必须清楚影响延性的因素。对于梁柱等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影响延性的其他因素实质都是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延伸。如受拉钢筋配筋率越大,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就越大,延性越差;受压钢筋越多,混凝土受压区高度越小,延性越好;混凝土强度越高,受压区高度越低,延性越好(但如果混凝土强度过高可能会减小混凝土极限压应变从而降低延性);对柱子这类偏压构件,轴压力的存在会增大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减小延性;箍筋可以提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从而提高延性,但对于高强度混凝土,受压时,其横向变形系数较一般混凝土明显偏小,箍筋的约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对于高强度混凝土,不适于用加箍筋的方法来改善其延性。此外,箍筋还有约束纵向钢筋,避免其发生局部压屈失稳,提高构件抗剪能力的作用,因此箍筋对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规律,在抗震设计中为保证结构的延性,常常采用以下措施:控制受拉钢筋配筋率,保证一定数量受压钢筋,通过加箍筋保证纵筋不局部压屈失稳以及约束受压混凝土,对柱子限制轴压比等。
四.我国抗震设计思路中的部分不足
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先进的抗震设计思路。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但是也有许多考虑欠妥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
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国外规范相比,我国抗震规范在对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欧洲和新西兰规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中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与“小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之比)来划分延性等级,“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美国UBC规范按同样原则来划分延性等级,但在高烈度区推荐使用高延性等级,在低烈度区推荐使用低延性等级。这几种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规律的。而目前我国将地震作用降低系数统一取为2.86,而且还把用于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验算的小震赋予一个固定的统计意义。对延性要求则并未按关系来取对应的,而是按抗震等级来划分,抗震等级实质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区来决定的。这就导致同一个R对应了不同的,从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这与关系是不一致的。这种思路造成低烈度区的结构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结果。
另外,我国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该设防目标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来说,并不都是恰当的。这种笼统的设防目标也不符合当今国际上的“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目标”思想,这种多性态目标思想提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灵活采用多重性态目标。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此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不能中断或需要尽快修复的建筑,由于不同类别建筑的不同重要性,不宜再笼统的使用以上同一个性态目标(设防目标),此外,还应该考虑建筑所有者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设防目标,从而做到在性态目标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五.常用抗震分析方法
伴随着抗震理论的发展,各种抗震分析方法也不断出现在研究和设计领域。
在结构设计中,我们需要确定用来进行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的地震作用值。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方法来计算该地震作用值,这三种方法都是弹性分析方法。其中,底部剪力法最简便,适用于质量、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它的大致思路是通过估计结构的第一振型周期来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再结合结构的重力荷载来确定总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按一定方式分配至各层进行结构设计。对较复杂的结构体系则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计算,它的思路是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将多自由度体系化为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的叠加,将各种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以一定方式叠加起来得到结构总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而对于特别不规则和特别重要的结构,常常需要进行弹性时程分析,该方法为直接动力分析方法。以上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性阶段,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屈服水准。
关键词: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建筑节能
1加强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作用
1.1积极完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在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在具体的完善工作中,需要对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合理,并根据每个施工环节进行对应的监督管理,最后将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整合,从而有效地对质量监督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而且,由于建筑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贯穿,充分地对每个环节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以责任主体的行为以及工程的具体施工为监督核心,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对某建筑节能工程的分析资料显示,积极完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为建筑质量提供保障的同时,为建筑节能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1.2完善建筑质量检测体系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之后,需要为监督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鉴定,也就是利用检测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根据鉴定的结果判断建筑工程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在具体的完善工作中,由于需要准确的检测数据来进行判定,所以对应的检测仪器的精准度必须进行提升,从而为判定的工作提供保障。而通过对某工程当前的检测体系来看,并为针对建筑节能工程本身制定对应的检测体系。相对来说,存在的部分检测体系的精准度以及检测效果并不能够准确地为建筑建筑质量提供保障。所以,对于建筑检测体系必须进行完善,从而在有效提升检测体系的同时为建筑质量提供保障。
2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作用分析
通过对某建筑工程提供的数据显示,要想有效地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就必须依附于其核心主旨建立一套核心的体系。如监督站。根据国家命令推行的相关政策《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的表示:“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集齐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实施建筑节能质量监督管理。”所以,无论是建筑工程的建设还是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体系下进行。而对应的监督站也应该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根据国家命令推行的法律能够制定对应法律法规以及相对规范性的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在围绕工程进行开展的同时,实施多方位以及多角度地深入对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地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整体来看,除了要建立核心的监督站外,也要根据建筑质量的实体形式为参考,并将其分为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三个方面。通过全面介入建筑的施工过程,从而有效地为建筑质量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2.1施工前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从对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监督情况来看,建筑企业是建筑工程的主要承担责任的主体,当建筑工程质量发生问题时,直接受到影响的也同样是建筑企业本身。所以,想要有效保障建筑的质量,就必须要求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贯穿建筑工程的始终。首先是对工程单位的监督,建筑单位直接负责着建筑工程的设计、材料选用、造价控制以及建筑选型,而这些方面所存在的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建筑质量造成影响。而且,根据某工程提供的监督管理的经验来看,在应用于建筑节能工作中时,需要对监督建设单位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探讨,并确定其是在基于建筑节能工作为核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此外,在施工前对工程质量单位的监督工作中,需要明确工程建筑的核心。在开展节能项目时,必须在满足建筑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而由于实际情况而不得不进行修改时候,则需要充分地对其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2.2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一般来说,在施工过程中对节能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工作则体现在施工工艺、节能材料等方面。其一,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安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工艺的高低。所以,在具体的监督工作中,监督工作人员则需要根据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以及节能工程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并且要求施工人员能够准确按照施工工艺进行,从而有效保障建筑的质量以及节能工程的开展。其二,节能材料。建筑企业想要有效开展建筑节能工程,就必须对节能材料方面进行重视。而且,节能材料在建筑节能工程中也占据着相对较多的比重。此外,在对施工中对节能工程质量监督中,则需要对使用的节能材料、构配件、材料规格、性能以及审查合格的相关文件,在确保节能材料质量以及性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再进行施工。
2.3施工后对工程质量的监督
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需要开展的监督工作大多体现在整体质量检测方面,通过利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建筑工程进行检验,并为施工前、施工时的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保障。而在具体的监督工作中,以建筑节能工程以及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指标为核心,以及根据建筑工程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合理选用恰当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检测。此外,由于建筑节能工程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检测方法选择时,则需要根据检测方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尽量避免由于选用不合适的检测方法而对建筑本身的质量造成影响。众所周知,随着建筑体系的不断发展,对应的检测方法也同样在提升,无论是种类还是检测性能,这些因素都是需要分析的种类,根据建筑节能工作的特性而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从而有效地为建筑工程的监督质量提供保障。
3结语
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当前的趋势,随着对资源保护意识的提升,对于节能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是,需要在基于建筑本身的性能以及质量为前提下进行,所以对于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就有必要进行提升,在对建筑质量提供保障的同时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此外,通过对我国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来看,并不能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所以,想要有效的在保障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建筑节能的工作,就必须对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更提升和完善,从而在保障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同时,实现我国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李红宾 赵娟娟 单位:叶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参考文献:
[1]于宝太.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分析与管理研究[J].工程质量,2014(S2):153-155.
一、产业建筑遗存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现状
1、原有物质功能的逐渐丧失
产业建筑遗存曾经在城市特别是大工业城市的城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使传统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很多老的工厂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张使老的产业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显得格格不入,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样,许多产业建筑就丧失了其物质功能,并因为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
2、仍然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
产业建筑遗存曾是我国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是城市完整形象和历史沿革的见证。20世纪上半叶,我国完成了工业化积累的重要阶段,在积极地向世界科技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产业建筑的设计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建筑的影响,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上海为例:原怡和纱厂的废纺车间在当时率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锯齿形屋顶;杨树浦煤气厂的炭化炉房采用了铆接工字钢构架结构;啤酒厂及密丰绒线厂仓库使用了无梁楼盖。从这些老建筑可以看出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产业建筑亦承载了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建筑遗存是城市历史的记忆载体,记载着我国近代产业发展历程的文化景观。随着时间的流逝,产业建筑遗存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必将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审美意义。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亦轰轰烈烈进行,产业建筑遗存由于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阔斧”地推倒、拆平,迅速地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间舞台。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对大量的近代产业建筑、产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开发、再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也是旧城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产业建筑遗存保护利用的一种可能——转型住屋
1、动态保护
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又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对于产业建筑遗存的保护不能仅仅流于静止的、消极的、“博物馆冻结式”[1]的保护方法,对旧建筑原封不动的保存,只能使其变成一具“木乃伊”。对其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新的生命,让它成为旧城区新的兴奋点,从而带动其周围环境的复苏,这种改造性保护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我们不妨称之为“动态保护”。
在欧美和日本,有许多将废弃的产业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展厅、市民活动中心的优秀实例。在国内的大城市,也有许多年轻艺术家租用仓库、厂房,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前卫而新潮。本文着重介绍产业建筑遗存动态保护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转型住屋。
2、转型住屋及其社会可接受度分析
基于一定社会调查的理性分析,笔者认为,转型住屋作为产业建筑遗存改造的一种可能形式,在我国有着比较大的社会需求,以下就其种类逐一分析:
(1)安置房、廉租房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着转轨改制的艰难选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转制的副产品,每年我国都要产生将近千万的下岗职工;同时,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吁社会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其住房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除了经济适用房外,社会还需要建设大量的安置房和廉租房。产业建筑遗存改造成廉租房的方式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大大地节约了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
(2)多元时代的个性化需求多元的社会文化带来商品房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由产业建筑改造成的单身公寓、Loft①、集合住宅亦很有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些大城市.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满足于现在相对单一、标准化的住宅形式,转而追求别具一格的新型住宅空间,他们对于居住空间的要求日益趋于个性化。如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青年艺术家租用旧的产业建筑,将之改造成自己工作和生活的Loft,这进而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同时,单身公寓也是房地产市场中的新兴产品,它吸引着大量资金有限又希望购买到面积紧凑、功能相对齐全的住房的年轻人。
3、产业建筑改造为转型住屋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初期与中期,我国的产业建筑在设计上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加上其本身非常注重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相互约束、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相互权衡,所以产业建筑大都是具有结构美、材料美,功能与形式相和谐的现代建筑。产业建筑的这些特点与转型住屋在结构和形式上的要求不谋而合:
(1)从建筑平面上看,厂房、仓库等产业建筑多为大跨度、大开间,具备二次分隔空间的可能性。在原有主体结构不动的情况下,可用轻质隔墙灵活分隔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厅、卧、厨、卫、储等空间。大跨度、大开间的平面尺度还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不仅可以保证分割后住屋的基本使用功能,较大的跨度还有利于设计改造出更为舒适、合理的住屋。
(2)从建筑剖面上看,产业建筑的层高一般较高,可以根据需要把高大的空间划分为高度适宜的若干空间,可以改造成为复式、有高厅和夹层、空间变化丰富的新型住宅,弥补了原来统一层高的住宅建筑的不足。此外,大多数产业建筑的檐口高度为4~15M,这对于改建成多层住宅来说是适合的。
(3)从建筑立面上看,产业建筑的立面一般比较简洁大气,着重于表现建筑的形体和结构本身的美感,具有现代建筑的特征,有返朴归真的魅力,稍加改造便可以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市场新需求的新型住宅。
(4)从结构荷载角度看,大部分厂房为排架结构,柱距6~9M,荷载包括吊车、机床等重型机械带来的动荷载和静荷载,经过换算,大部分厂房建筑的主要结构可以承载多层住宅的荷载。
(5)此外,很多产业建筑是尺寸标准、跨度统一、结构形式一致的标准化产品,在改造方案的设计上有着很强的普适性,因此对于产业建筑遗存改造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转型住屋的实证案例
1、从厂房到Loft
Loft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大而开敞的空间,在这空旷沉寂的空间中,居住者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力纵横驰骋,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任意分隔空间。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很多艺术家和文化青年也相中了城市旧工厂区的产业建筑,将其改造成为自己的工作室、居室或展厅,比较著名的有北京的“藏酷”酒吧②。上海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群落。③徐家汇路的“建境工园”[2]、昆明的“上河创库”艺术家主体社区④等。
这种改造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英国伦敦奥利弗码头的茶叶仓库改造。该项改造设计由乔奈坦·麦克道维尔(JonathanMcdowell)等设计师完成。建筑师将位于奥利弗码头的一栋始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茶叶仓库改造成为大空间的河景公寓,在利用原有的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筑师在很多地方进行了有效的加固和修补,新增添的部分采用了简洁精细的天然材料,与原来粗犷的质感和风格形成了对比。设计师保留了老仓库原来的立面,从而使得奥利弗码头沿河一带的城市意象得以延续,并且通过改造性再利用赋予了旧的产业建筑新的生命,这种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主张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图1)。
2、从厂房建筑到复式单身公寓
单身公寓是近年来大城市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住宅形式,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中单身的年轻人。它的主要特点是面积较小,一般为30m²~80m²,平面布局紧凑,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这种小面积的公寓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而复式(即跃层式)的单身公寓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复式单身公寓的主要特点是层高在4.5~6m之间,一般为单开间,可以设夹层。复式单身公寓对层高和开间的要求和厂房等旧产业建筑的特点不谋而合,旧产业建筑简洁大方的立面风格又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使得改造显得合理可行。笔者曾做过一个产业建筑改造成为复式单身公寓的方案,改造对象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座废旧的仓库,四层、框架结构,柱网为8m×8m,开间六跨、进深三跨,层高为54m,整座仓库主体结构完好。
经过改造设计,废旧的产业建筑可以改造成为88套功能相对完善、空间相当精致的复式单身公寓。每层沿中走廊对称布置22套单元户型,端头的楼梯解决了垂直公共交通问题。每个单元利用原来的5.4m的层高设计出精巧的夹层空间,夹层部分充分利用走廊部分空间,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能在小小的4m×10.8m的空间内设计出两室两厅一厨一卫,而且使卧室区和公共区分离,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图2)。
3、从厂房建筑到城市廉租房
我国新近出台的房改方案中提出了“廉租房”这一概念,指的是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人者的住房。目前廉租房的来源主要是腾退的旧公房,由于房源少,廉租房数量大大的不足。把城市中的产业建筑遗存改造为城市廉租房,不但延续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且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有效地再利用了原有的建筑资源,减少了拆除和重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力消耗。
宁波市区鄞奉路北段的“震丰社区外来人口公寓”是由厂房改建而成的廉租房性质的公寓楼。该楼共有211套住宅,全是一室户和二室户的小套型,在配置有线电视与电子探头等物业设施的情况下,最低档的一室户月租金仅220元。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的一座三层高的旧羊毛仓库(图3),由澳大利亚的WoodsBagot设计事务所负责改造设计成城市低收人群体的廉租房。WoodsBagot事务所在保持外立面不变的情况下,对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原来旧羊毛仓库的内部增加了钢结构体系,并分割出155户廉租公寓。在保证每户都至少有两室的前提下,还设计了一部分跃层式公寓,提供给人口较多的家庭。此外,WoodsBagot事务所还特别设计了一层的景观街道、通高的景观中庭,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也给住户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这座廉租公寓已经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廉租公寓(图3)。
四、产业建筑遗存转型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3]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兴盛和衰败的风风雨雨,而建筑却往往能够跨越时空留存下来,它们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前人创造的具有宝贵价值的文化遗产。但在我国,作为20世纪数量最大的建筑遗产——产业建筑遗存却因为既非古建又非文保对象,而且往往由于形象太“寒碜”,与飞快“长大、长高”的城市建筑显得格格不入,从而成了旧城改造的重点对象——往往是用推土机推平了事,这种处理方法和态度无疑是简单而粗暴的,毕竟,城市的发展不应以割断历史为代价。
产业建筑在市民的眼中完全不是表面上的那种“眼中钉、肉中剌”,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部分市民对于本街区内的产业建筑遗存有着强烈而特殊的情感,这既因产业建筑遗存能勾起他们作为建设者对于时展的感怀,又因产业建筑作为他们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他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产业建筑遗存已经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的许多重工业城市,人们的这种情感尤为强烈:从国际上看,大多数的发达国家正积极地循环利用已开发的建筑资源,而结合目前我国住宅严重紧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将产业建筑遗存改造成为“转型住屋”的动态保护策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赋予产业建筑遗存新的生命,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新的作用,从而将其传续给后代,这种动态的保护策略不但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而且有效地再利用了原有的建筑资源,减少了拆除和重建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力消耗,因而具有深远的物质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
注释
1、Loft出自美语,原意指工厂或仓库的楼层,现指没有内墙隔断的开敞式平面布置住宅,也称为studio或studioapartment。Loft发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纽约,随着欧美的个性化浪潮,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
2、北京著名文化场所,位于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院内。
建筑企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同农业企业、服务业企业一样,是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工程建设提品,承包工程,不断地完善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体系,使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它还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它还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许多固定性的财富,为提高国民收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它也可以为国家增加大量的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前我国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从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适应于大多数的企业,但就建筑企业而言,却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建筑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的管理经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应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所以要想进一步的认识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就必须对建筑企业的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特点:(1)在与用户的关系方面。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一个工程,就必须通过投标竞争的形式来争取,并通过与用户建立承包合同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筑企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要对用户负责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承包的工程,并且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有着一定的监督和检验。在工程完成后,建筑企业与用户要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2)在管理体制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它没有特别强的固定性,而是流动性较强,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就不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固定的流程,而是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方方面面,来具体地、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管理体制。(3)在企业计划方面。建筑企业的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依照企业来指定的一系列的工程计划;另一方面是依照所承包的工程来制定一系列的工程计划。虽然分为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简单来说,第一个方面的计划是第二个方面计划的前提,第二个方面计划是第一个方面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二者互不可分,缺一不可。(4)在劳动用工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所承包工作的不稳定性,所以直接导致建筑企业不能拥有较多的、固定的企业人员。建筑企业一般来说只要拥有一些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员以及一些较少的文职人员即可,不需要大量的工程施工人员,等到进行工程时,再根据工程的特点来雇用一些合同工。(5)在预算体制方面。根据每个工程的具体特点以及投标工程前所做的预算,可以大概地确定工程实施的价格,而得出来的这个价格就需要建筑企业的预算具有相当大的可靠性。(6)在资金占用方面。建筑企业所投标的工程大都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它们占用的资金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的建筑企业对计量支付都有着自己的特定要求。
3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1)生产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比较大的建筑企业,一般来说都是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拥有较强的工程施工人员以及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企业大都有承包大型工程的能力。(2)管理制度:因为前些年我国受到计划经济的大力影响,所以许多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都没能及时地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难以适应,并且更是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十分地不健全,不具有灵活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3)经营模式:前面提到我国的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这种企业现在仍处于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产品的投入成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果,企业劳动力的增加与企业的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并且是成正比例的。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增加劳动力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当地落后,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中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样的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与国外同类型的企业相比,我们更为落后,国外先进的企业大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这种方式很少受到资源的影响,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企业还停留在增加投入,从而增加产出的层次,不重视效率的提高。(4)组织结构:我国企业的发展缓慢大都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受到地方的保护,另一个是行业的垄断,我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十分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自成体系,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这样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落后,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使得它们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且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大型的建筑企业并不能与国外的建筑企业相抗衡,大的建筑企业不是很强大,小的建筑企业不是很专业。(5)管理水平:我国的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在承包生产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管理,而且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上都比较的落后。(6)技术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杂而不攻”涉及诸多的领域,传统技术相当的熟练,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是比较的落后。(7)人员力量: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员力量是比较落后的,这些劳动力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8)分配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分配制度还是较为合理的,这种分配制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有关,每个人员的工资都是可以增长的,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模式,使企业的灵动性增强,更有利于管理和发展。现阶段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不合理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打击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大打折扣,所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4结论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噪声;传热系数;隔声量;围护结构
1前言
众所周知,能源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在全世界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约占25%~40%。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国家法规及地方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整个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不仅从观念上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重视,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建筑节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均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关于建筑节能,我们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同时,随着我国的社会和城市建设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开始对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噪声问题投入更大的关注,噪声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我国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声环境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建筑噪声控制工作在整个建筑行业中也处于起步阶段,往往是建筑噪声出现后,进行噪声治理,而对于建筑噪声的防护和控制,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方法。但在实践操作上并不普及。
本文试浅谈在夏热冬冷地区(以湖南地区为例)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借此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2从理论上谈谈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措施
节能方面,湖南省属于夏热冬冷地区,不论从冬季保温还是夏季隔热方面,建筑能耗构成主要是通过围
护结构(墙、屋顶、楼板、门和窗)的传热及空气渗透。关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W/m2·K])紧密相关,而解决空气渗透在于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密闭主要是在门窗这一块,门窗要有很好的气密性。噪声控制方面,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为使所设计建筑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必须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以防止来自外界的噪声干扰。同时,建筑的密闭性对建筑隔声也有明显的影响,墙体等围护结构上的孔洞(例如门窗缝隙等)会使其隔声性能明显下降。
因此,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传热系数较低而又可提高围护结构隔声量的材料(例如离心玻璃棉等)或构造,可取得节能和隔声两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虽然增强窗的气密性与减少围护结构的孔洞、缝隙面积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对建筑密闭性的要求使其在构造上具有某些相近的措施。
其他某些建筑设计相关方面,例如建筑绿化也同样在节能和隔声两方面有着积极的含义和作用。建筑绿化可起改善局部热气候;调节空气湿度;降低城市噪声污染;防止灰尘侵袭等作用。
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采取某些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技术手段从理论上说具有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考虑的途径主要从围护结构的材料和构造方式上着手,并思考建筑绿化的作用。下面从具体细节上讨论。
3可综合考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
可综合考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主要有外墙,外门、窗等,下面谈谈在这些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的选取上具体如何兼顾节能和隔声。
3.1外墙。现阶段湖南地区建筑外墙以240厚粘土空心砖为主,分层增加约20~60厚膨胀聚苯板或聚苯颗粒保温砂浆等材料形成外墙保温构造以满足整个建筑节能设计要求。而砖墙本身面密度大,隔声较好,240厚砖墙双面抹灰的计权隔声量达到54.5dB,完全能满足建筑隔声要求。但建筑外墙有提倡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趋势,这种材料虽导热系数较低,约0.2~0.3,可很大程度上降低墙体传热系数。但其隔声性能不如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墙双面抹灰的计权隔声量为44.5dB,这与其面密度有关(质量定律)。此时,若只采用200或24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难以达到隔声要求,须采取增加其他材料或设空气层等构造措施来提高隔声量。在设计中应注意此类情况。
3.2门窗
3.2.1外窗
a.窗墙比:不同朝向的窗墙比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由于外窗的传热系数一般来说比外墙小很多,影响护结构的综合传热)。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外窗的传热系数要求更小,以达到相近的节能效果。不同朝向、不同平均窗墙面积比的外窗传热系数见表1。
同样,窗墙比对护结构的综合隔声能力也是有很大影响的。窗户的隔声性能不好,如果窗户的面积不大,隔声性能与窗面积大、隔声性能非常好的窗几乎差不多(见表2)。
由此可见,在适当范围内减小窗墙比可使节能和隔声均更易满足要求。
b.窗体材料:节能方面,湖南地区窗框材料木、塑料、断热铝合金优于钢、铝合金(见表3)。但木、塑料非现代建筑所青睐,断热铝合金由于造价较高,使得铝合金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窗框材料,同时采用复合层玻璃(如中空玻璃窗)等方法提高窗的节能效果。
隔声方面,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对于不同的窗框材料的隔声性能做了测试,可从其实测结果得出结论:铝合金窗框与塑钢窗框在1KHz以下,两者隔声量基本接近,但铝合金窗框在中高频隔声性能优于塑钢窗。而关于玻璃,我们知道可以单纯增加玻璃厚度来提高隔声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复合层玻璃来替代,可以取得窗扇重量大为减轻的优点。在随复合层玻璃的变化,隔声性能的数据对比中,可以得出一个很有实用意义的结果,即在玻璃+空气层+玻璃的复合层中,单层玻璃的厚度宜控制在4~6mm,空气层厚度约在10mm左右。经过对比,若节能设计时的采取相近的中空玻璃参数,可以取得节能和隔声两方面的效果。
c.双层窗:双层窗对节能和隔声都有利,双窗的间距受到建筑物外墙厚度的限制,可供采用的间距一般为10cm左右。实验测量表明,双窗间隔10cm的计权隔声量为33dB。在双窗间隔作吸声处理后,其隔声量达36dB。隔声效果较好,而双层普通玻璃窗的节能效果可见表3,而从造价来说,双层窗的工程造价约为复合玻璃窗的50%。
3.2.2住宅外门及阳台门
湖南地区住宅外门及阳台门在节能设计中可采用多功能户门(具有保温、隔声、防盗等功能)及夹板门等。夹板门一般中间填充玻璃棉或矿棉等作为保温材料,而玻璃棉或矿棉等同时也是吸声材料,节能设计中应用较多的如:双层金属门板,中间填充15mm厚玻璃棉板,可考虑适当增加填充厚度来提高隔声量。而门的密缝处理对于门的隔声也有很大影响,在防止空气渗透上也能起一定作用。
4建筑绿化
建筑绿化在节能上的含义及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而利用绿化减弱噪声,也是常用的噪声控制方法。
4.1节能方面,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经过测试,夏季林地及草坪的气温与普通场地气温比较,平均降温值约为2.5~3℃。而西墙外有绿化的房间的室温低于无绿化的房间约3℃,同时在11~16时段内的升温速率有绿化房间也明显优于无绿化房间。不同的建筑绿化布置方法对节能均能起到一定效果。如:临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建筑本体绿化等。
4.2减噪方面,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或是种植由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组成的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是减弱噪声干扰的措施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绿化来防止和减少噪声对建筑的干扰时,应考虑到噪声的衰减量随植物配置方式、树种及噪声的频率范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绿化对于低频噪声的隔声能力优于高频;混植林带的隔声能力优于纯植林带;而植物本身的吸声能力,一般以叶面粗糙、面积大、树冠浓密的为强。在建筑绿化布置方法上,临街绿化对减噪的作用较大。在道路边设置1.8~2.4m宽的灌木绿带+6m宽的大乔木绿带,其隔声量可达8~10dB。
湖南地区的植物基本属于常绿植物,以香樟最为常见,香樟属于常绿乔木,一般来说,可形成浓密的树冠及浓荫,在建筑绿化中以香樟与灌木绿带的结合布置较为普遍,设计得当,在节能与减噪方面均能产生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项端祈.实用建筑声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1.1建筑施工及其安全管理的内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问题或事故时都将其称之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故障。在建筑设计部门、工程管理单位出现安全事故的现象尤其突出,倘若施工人员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问题,便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由此看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管理活动的统称,将减少事故发生频率作为首要目标。在安全管理流程中要强调责任的问题,这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管理安全性能的主要措施之一。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的建筑材料、生产管理元素的特殊性质,在管理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建筑施工材料的体积较大,导致施工作业难度加大,目前大多数居民住宅为高层或是多层楼房,楼房的宽度和长度都比其他领域的施工体积大,所以高空作业在所难免,而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第二,安全管理受到环境固定化的限制,由于建筑施工的位置固定,所以导致在该空间内会聚集大量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第三,劳动力巨大,操作时间较长,随着工作时间的不断累积,施工人员的体力会大幅度下降,安全问题隐患便逐渐产生。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作用
2.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内容,安全不仅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还会对社会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而看,建筑行业是安全问题发生频率最高的领域,安全管理内容的有效实施,会从本质上预防问题的发生。通过合理进行预算,对高发事故的提前分析研究,寻求突破口,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获得额外的效益。在企业管理方面,安全管理会提升企业的公众信誉、社会地位,从而增强在市场的竞争力,这种社会效益最终便会转变成实际的经济效益。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作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作用是保证建筑施工能够按照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从而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目标,安全管理环节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流程之一,通过对施工过程中不安全行为以及安全隐患问题采取改正的措施,来避免其影响施工建筑成本,达到降低事故发生频率,确保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目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还会对市场竞争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应。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3.1人为以及材料影响因素。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贯穿建筑施工全过程的主要内容,在这期间人为因素以及材料因素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作人员主要包含建筑施工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建筑施工人员的每一步操作流程都可能对安全管理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安全管理人员的检测工作是控制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由此看来,施工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重要的人为因素。材料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建筑施工工程一般较大,所涉及的材料众多,对建筑材料的控制必须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举例而言,钢筋、水泥等材料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的稳定性能。3.2环境以及施工工艺因素。建筑施工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比如说,高温天气会加大施工人员的作业难度,并会造成施工人员出现中暑的现象,施工周围环境湿度较低,还会导致建筑浇筑过程中不易成型等问题,所以在设计环节时一定要对建筑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免因特殊的地质因素或是水文条件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施工工艺因素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工艺能否有效的得到实施,是安全施工的基础。浇筑工程的施工技术、铺设管道的应用工艺都是需要进行严格把控的,倘若出现技术方法使用不当的问题,便需要重新施工。
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4.1建筑施工单位的竞争内容。在承包建筑工程时,为了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采用不正当的行为,更有甚者严重违反了国家条例,对该领域的良性发展造成了破坏。这种问题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通病,只注重短期的利益,不考虑未来该市场的走向,不仅无法保证施工人员的基本安全问题,还不能有效的按照国家要求去实施管理。在目前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市场稳步发展,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得到提升是重要的研究内容。4.2建筑施工管理内容。建筑施工行业的危险系数较大,施工的主要形式主要为高空作业和交叉式人为施工,周边环境也较为恶劣,在这样的施工条件下一旦遇到工期较紧的建筑施工作业,所带来的危险隐患是不言而喻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出现意外事故也在所难免,但目前劳动力集中聚集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主要的施工方式还是手工操作,复杂的工作导致施工人员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日益增多。4.3行政管理内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行政管理的缺失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国家在该方面的法律法条和相应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外加建筑施工单位对行政管理缺乏重视和基本的认知了解,所以很少有施工单位具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方面,也无法保证行政职责的有效性,不能发挥出其自身作用,从而降低了正常的发展速度。
5针对目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提高安全管理性能的措施:第一,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这一环节首先需要该施工单位收集基本施工的安全规章制度,对各个作业流程进行规定,其次,制定该项目的操作指导计划,操作指导计划是对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这种措施可以规范施工人员的作业技术。第二,提高对建筑使用设备的重视程度,加强施工人员对机械仪器使用情况的了解情况,出现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问题现象,应该进行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措施是对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有力保证。第三,增加安全管理的培训课程,因为大多数作业人员都来自农村,基本的安全意识较为缺乏,通过增加必要的培训课程,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性能。
1.材料存放
建立专人负责的材料存放库房,对于不同材料要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建立好材料管理的相应资料库,包括生产厂家的资质、材料出厂合格证、生产厂家的材料检测报告、入库单、出库单、材料现场抽样检测报告等,这是日后核查的参照和依据。还要针对建筑材料管理制定好该项目的建筑材料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坚决执行。
2.材料使用和损耗
从材料领取到材料使用都要做好记录,落实限额领料制度,进行批次发放,避免建筑材料的丢失和不必要的浪费,发配员要严守发放程序,做好详细、明确的发放记录。在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控材料的损耗。参照建筑材料实际用量、计划用量、实际加工过程损耗率、实际运输损耗率等资料,跟踪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损耗情况,如果过于超出计划上限,则要考虑建筑材料的过度浪费,查明原因,从运输、发料、领料、加工等环节一一查找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严控消耗定额。
3.建筑后期材料的存放管理
接近建筑尾声阶段,建筑材料的管理更要细致到位。先是核查整个建筑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实际使用量和储备量之和是否与计划量相符,并对材料使用记录单做最后的汇总;剩余建筑材料的回收工作也是建筑后期的关键,不但关系到建筑材料的消耗,更关系到工地的安全管理,及时入库登记,及时清理建筑现场。“工完、料净、场地清”这本是在建筑施工企业多年的一句形象话。但是现实中有些工地说是说、做是做,工完料不净,场地杂乱无章,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安全隐患的出现。还有就是废料的管理也是建筑材料管理的一部分,不能简单的做垃圾处理,要进行分类处理和登记存放,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二、关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管理措施的建议
1.认真落实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的法律法规
建筑施工方要详细了解国家有关建筑材料的法律法规,比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对建筑材料采购和使用方面的明文规定和《建筑工程材料验收使用中和台账》中对于进场物资流程方面的规范要求。控制材料采购的价格和质量,采用合理的采购模式。
2.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建筑成本中建筑材料的损耗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约占总成本的40%,因此控制好建筑材料的损耗,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进行预算,对降低工程总价大有裨益。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现代建筑材料管理的趋势,比如运用统计资料来监督建筑材料管理对于全面了解材料损耗情况、节约建筑成本、降低材料流失等就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关注市场,时刻掌握建材市场材料价格动向,可以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低价购买建筑材料的任务。在建筑材料运输、调度、存放环节采取集中、专门、分类存放方式,建立建筑材料发放制度和责任赔偿制度,用科学的管理和预案的制定来加强材料管理的力度。
3.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立专门的建筑材料管理部门,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存放、使用等进行全面接管,负责建筑材料的验收、仓库管理、材料损耗量核算等,保证建筑材料的品种、质量、数量等满足施工的需求,符合施工的进程,减少浪费,防止积压。提高建筑材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建筑材料管理部门和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业务素质较差,材料管理中随意、盲目,缺乏科学的管理,谈不上有计划的使用,成本的浪费不可避免。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建筑材料管理队伍是保证建筑材料管理措施执行的前提。
三、总结
1.1缺乏完善的法律体制
在招投标阶段,由于国家法律体制的不完善,陈旧的法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如招标时间限制是20天,对于较大工程可能显得比较仓促,无法确保良好的工程质量。另外,工程招标工作大多采取不透明的方式,对评标委员的约束力比较差,导致强行垄断等恶劣行为的出现。
1.2工程质量问题
工程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较为淡薄,在选购材料方面把关不严,为了谋取利益,大多选择劣质产品。工程技术人员在安装材料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设计标准,导致材料配备无法达到标准。尤其是现代工程施工人员对新技术缺乏认识与了解,难以保持有序的工程管理工作局面,从而降低了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3工程安全问题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真正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违背国家倡导的文明施工标准。管理中缺乏时效性的安全生产教育,现场人员缺乏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各种违章操作行为,影响到整体工程的正常运转。另外,存在严重的监理失职问题,严重降低了管理的时效性,无法深入处理工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4工程验收工作缺乏时效性
验收人员忽视了工程验收工作,在工程竣工后,由于检测技术和检测工具存在各种局限性,降低了工程验收工作的时效性。我国大部建筑企业在统计数据缺乏可靠性、完整性,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存在几大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改正对策,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2.1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为了让法律能真正为招投标提供保证,在工程管理中必须不断完善招投标办法,遵循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实施工程管理,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可行性,明确各个工作部门的责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项目部通过定期考核各项目的成本控制效果,加强各层级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和奖惩制度的相关性,充分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积极性。
2.2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材料的好坏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而建筑材料的消耗则关系着建筑工程的建筑成本。所以,在施工前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量的计算以及对建筑材料所需选择的质量都要做一个很好的评测。在施工准备阶段,管理人员必须全面确认所有材料以及相应设备,保证其种类、型号、性能符合工程的施工条件,为后期的施工提供充分的依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材料的选购应该选择正规厂家,切实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减少各项不必要的浪费,避免出现施工现场材料质量问题。同时,定期举行工程项目的成本分析会,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
2.3落实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为了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安全管理观念。建筑工程企业应该进行组织责任心较强、技术过硬的工作队伍,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在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最终进行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实现标准化的技术规程。作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施工设备的操作技能,做好先进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同时,根据施工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反事故练习,使员工可熟练掌握各种安全规程,采取事故处理方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各项安全事故。
2.4做好工程验收管理工作
在工程管理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监理工程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工程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采取双审再审制度,不断更新检测技术和检测工具,充分应用各种全新的科学技术,做好各项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各种工程隐患的存在。工程监理人员在工程交接验收阶段必须严格按照施工以及验收标准,全面掌控施工中涉及的专业资料,为工程后期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充分的依据。在施工竣工后,相关施工人员必须做好现场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与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各项工程管理整改工作。
2.5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在成本控制中进行改革建筑工程项目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全面管理项目质量施工进度、人力资源等方面。另外,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进行建立灵活的技术管理制度,不断引进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切实提高施工效率,并加强各个项目的监督,确保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使建筑工程技术为工程的成本控制提供充分的管理依据,切实提高工程整体管理水平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