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大学舞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舞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舞蹈论文

第1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1.有利于应对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由于一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被重视,任课老师教学的思想观念落后,开展大学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局限于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忽视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制约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改变这种情况,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学舞蹈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舞蹈运动技巧之外,还应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更好欣赏和学习舞蹈知识,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的思考

1.创新舞蹈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教学时,任课老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推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促进教学实效性提升。例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舞蹈训练基本动作和技巧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出,从而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的观察舞蹈动作。再加上任课老师的示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训练,更加熟练地掌握大学舞蹈训练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艺术院校观看他们的演出、排练活动,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训练方法,对大学舞蹈教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熏陶法、参与式教学法、现场表演方法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综合应用这些方法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舞蹈的魅力,熟练掌握基本动作技巧,提高舞台艺术表达效果,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实践锻炼,有效开展舞蹈学习与交流活动。舞蹈需要通过舞台演出才能得到观众认可,才能展示舞者的表演效果。为此,大学舞蹈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训练活动,为学生讲解基本动作要领,让学生掌握要点,提高舞台表现艺术效果。舞蹈排练也可以综合采用单独形式、分组训练形式、集中训练形式等,从而更为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课堂锻炼,可以让学生对基本动作、要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促进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展交流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促进自身学习效果提升。例如,鼓励学生参加舞蹈学习兴趣小组,定期组织舞蹈演出活动,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的文艺活动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大学舞蹈教材建设工作,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任课老师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科研工作,完善教材编写,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时代性,以更好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协调好舞蹈与文化课程教学的关系,推进教学顺利进行。可以开设选修课,将理论教学、舞蹈排练、舞蹈欣赏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感悟大学舞蹈教学的魅力,把握基本动作要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高任课老师综合技能。增强大学舞蹈教学实效性,任课老师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水平强,创新意识强的任课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考核、培训,鼓励任课老师通过访问、进修、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提高授课技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任课老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课堂组织能力,科研能力,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推动大学舞蹈教学顺利进行,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2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体育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大学生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体育高教研究,1992(3).

第3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撒拉族 音乐 挖掘 继承

撒拉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县一带。撒拉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民间音乐较为丰富,尤其是以民歌为主体。撒拉民歌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乐器品种较少,普遍流传的仅口弦一种,未有独立器乐曲。纵观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撒拉族音乐所做的工作,主要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撒拉族主要聚居区的民歌进行了重要的调查和记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曲谱资料,为撒拉族音乐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60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中国艺术研究所拟定了有关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草案)》,根据这一精神,青海和甘肃音协组织了音乐家深入撒拉族地区采风。据资料记载,中国音乐学院教师杜亚雄也曾于20世纪60年代前往撒拉族地区采风,发表了一些介绍、研究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河畔红花――介绍撒拉族民间音乐》①。

1979年《中国民歌集成》编纂工作得到恢复后,各省对各民族民歌进行了普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收集撒拉族民歌32首。1994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中收录了杨鸣键的《撒拉族民歌简介》一文,对撒拉族民歌做了全面介绍,也对撒拉族民歌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入撒拉族民歌70首,2000年再次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收入撒拉族民歌71首。除此之外还有《青海花儿曲选》(青海群众艺术馆编印,1979年)其中收录撒拉族花儿41首;《青海民间歌曲百首》(1960年编印),其中收集撒拉族花儿11首,宴席曲4首、号子6首、其他4首。《中国曲艺集成》(青海卷)回族撒拉族部分中收录打搅儿曲目1首;《驼泉清清――歌唱循化歌曲选》,由青海本地作曲家及音乐爱好者创作撒拉族歌曲共188首;《青海撒拉族花儿曲选》马正元编,名人出版社,2004年;青海省群众艺术馆编印《青海民间小调》,1978年。关于舞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青海卷),198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由中国戏剧家学会青海分会、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其中收录了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青海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9年,介绍了撒拉族舞蹈概况,收录了民族舞蹈7部,并在其中附有舞蹈图示和乐谱。

二、音乐文化著作中对撒拉族传统音乐的介绍

从中国少数民族大的民族领域研究音乐文化的著作,其中有的篇章涉及了撒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撒拉族音乐及其风格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介绍,使撒拉族民间音乐得到不同程度的昭示

综合类主要有:田联韬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在本书中按艺术体裁将撒拉族民歌进行了分类;袁炳昌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中撒拉族的音乐史分为四个部分;乔建中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杜亚雄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蔡廷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554页,1989年)编写了《撒拉族音乐》部分。此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对“撒拉尔玉尔”“撒拉号子”“撒拉婚俗”“撒拉曲”“撒拉少年”“撒拉戏”条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对“撒赫稀亚格拉”(哭嫁歌)、“撒拉尔玉尔”“撒拉花儿”等条目均有介绍。

三、对撒拉族音乐及某些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主要论文:钟子林《撒拉族音乐概况》,中央音乐学院院刊,1959年总89期;张谷密.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马忠国.撒拉族民歌概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04);范晓峰.撒拉族民歌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01);马盛德,司马力.试谈撒拉族舞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03);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音乐调式旋律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8(04);张静轩.撒拉族民歌及其音乐特征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02);王海龙.青海撒拉族哭嫁歌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07);张云平.撒拉族哭嫁歌艺术特征研究[J].民族艺术,2009(02);晁元清.撒拉族民歌《阿里玛》遐想[J].音乐创作,2010(03);王玫.浅论青海撒拉族民歌的多元文化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韩建业.开发利用撒拉族说唱艺术[J].青海民族研究,2005(01);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03);郭德慧.撒拉族民间音乐文化构成因素初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2);郭晓莹.土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的艺术共性[J].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

除此之外,涉及到音乐艺术方面的论文还有朱刚、李延凯的《撒拉族民间文学简介》,马学义的《撒拉族民进文学简介》,马成俊的《撒拉尔歌谣初探》。

(二)论文集:《百年撒拉族文集》其中收集了21世纪以前撒拉族论文,其中包括了音乐类的有张谷密的《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马忠国的《撒拉族民歌概述》,马盛德、司马力的《试谈撒拉族舞蹈》等。

(三)专著:苍海平的《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本书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撒拉族民族民间音乐,参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方法,对撒拉族现收集到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分类,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100多首民歌逐一进行了极细致的曲式分析和研究。

在音乐创作方面。创作歌曲《新循化》《阿里玛》等;歌舞音乐《摘花椒》《黄河放排》《驼泉清清》《打墙》等。舞蹈方面有1989年由蔡廷玉、尹崇尧编剧的撒拉族花儿剧《骆驼泉》。

近年来,撒拉族的新型歌剧也有了新的发展。比较优秀的剧目有撒拉族花儿剧《驼泉清》《打麦场上》等。随着时代的前进,撒拉族音乐将获得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它将继续不断地激励撒拉族人民在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娱乐作用。

结语

撒拉族音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现发表的论文只是简单地将现收集到的撒拉族民歌做了分类和说明,并没有新的挖掘和整理。2.研究的视野还不够扩展,至今也没有涉及到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的著作和论文。3.关于撒拉族音乐的渊源没有论文进行分析和研究。4.撒拉族民间音乐仍需深层次挖掘和整理。5.对撒拉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加强力度。6.撒拉族音乐研究还处于以个人研究为主、各自为政的状态,现在的研究成果零星散乱,且深度不够。

注释:

第4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现代芭蕾已经不同于古典芭蕾,已经注入了现代舞的理念和内容。如何借鉴现代舞,更好的培养现代芭蕾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目的。

人们的审美在随时代而变,人们与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古典芭蕾,程式过于严格过于规范,舞剧结构也显得死板,舞蹈动作更显僵化,而现代舞却张扬奔放,更适应新时代。而且,现代舞开放性极强,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吸纳芭蕾艺术。于是,以现代芭蕾的名义起死回生的芭蕾舞终于打破僵化、打破机械、打破呆滞,注入了现代舞中的创新意识。同时,新一代现代芭蕾的舞蹈人才也在接受着现代舞的理念,训练方式等等。本文探讨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让现代芭蕾人才层出不穷,让现代芭蕾更青春更活力地绽放在舞台之上。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现代舞对芭蕾舞的影响已经引起世界芭蕾舞界广泛的关注。但是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只限于感性的认同,还没有被切实地理性研究过。现代芭蕾舞演员的审美观念是芭蕾人才受现代舞影响的最直接表现。

经由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的历程,芭蕾已经发展成为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西方芭蕾舞是欧洲的一种古典舞蹈形式,19世纪发展到最顶峰。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余艳丽老师在《论芭蕾舞与现代舞的整体关联性》中论述了现代舞对芭蕾的影响。提出随着人们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认识的不断加深,芭蕾同现代舞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飞速趋向接近、借鉴和互相融合。芭蕾舞强调程式化的手势描述和规范的动作,注重姿势和形体的结合;现代舞强调体验和感悟的抽象性表达,注重力度与情感的结合。两者互相借鉴、互为融合,增强了各自的表现力,开创了芭蕾和现代舞双赢的新局面。 但是没有将人才培养仔细研究。[9]

1.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确定以下研究内容,并初步拟定相应研究方法:

(1)芭蕾舞与现代舞的相同和不同,本部分拟用文献研究法,和视频反复观看研究法。

(2)进行《火鸟》案例研究,看芭蕾舞需要和现代舞异议中求同,,本部分拟用文献研究法,视频观看法。

(3)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部分拟用文献研究法,和视频反复观看研究法,观察法,自身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1.3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论文的创新点

1.5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芭蕾舞与现代舞异种求同

2.1芭蕾与现代舞的不同

2.1.1表演技术不同

2.1.2表演动律不同

2.1.3表演效果不同

2.1.4审美情趣不同

2.1.5舞蹈理念不同

2.2 芭蕾舞需要和现代舞异议中求同

2.1.1 现代舞的包容

2.2.2 具有现代舞因素的芭蕾舞很成功

3、从《火鸟》看现代舞对芭蕾人才的影响

3.1 火鸟的音乐成就了一大批现代芭蕾音乐人才

3.2 火鸟的创作成就了借鉴现代舞理念的芭蕾编导人才

3.3 火鸟的创作成就了借鉴现代舞技术的芭蕾舞蹈技术人才

4、现代舞在芭蕾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1基础训练中现代舞能培养创造性的现代芭蕾舞人才

4.1.1 扶把训练上,芭蕾人才借鉴现代舞

4.1.2 动作节奏上,芭蕾舞借鉴现代舞

4.1.3 训练体系上芭蕾舞人才借鉴现代舞

4.1.4重心把握,芭蕾舞人才借鉴现代舞

4.1.5肌肉力量,芭蕾舞人才借鉴现代舞

4.2借鉴现代舞的呼吸手法,培养现代芭蕾舞人才

4.2.1 芭蕾的传统呼吸方法

4.2.2 现代舞的呼吸方法

4.2.3芭蕾舞人才的培养需要借鉴现代舞的呼吸方法

4.3 借鉴现代舞表达内心的感受的理念,培养编排设计特色等方面有所改变现代芭蕾舞编导人才

4.3.1借助多元化的现代舞音乐,培养现代芭蕾舞人才

4.3.2吸收现代舞造型培养芭蕾人才

4.3.3 吸收现代舞创造力培养芭蕾人才

5、结语

芭蕾要运用美的舞蹈形式,反映美的生活,需要和观众产生共鸣。本文研究了芭蕾舞人才如何借助现代舞的舞蹈感知,进行芭蕾舞的想象创造,成就了现代芭蕾。现代芭蕾在训练体系等多方面借鉴学习现代舞,并不断从现代舞中汲取营养。现代芭蕾在人才的培养上也从现代舞借鉴补充元素,更多的现代芭蕾人才也借鉴了现代舞的精神,,借鉴了现代舞的训练技巧和体系,通过现代舞来完善自己。

第5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舞蹈是集娱乐、休闲、社交、健身和艺术于一身,并能培养礼仪、气质和鉴赏能力等功效的,具有丰富知识内涵的体育项目。在高校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中,从其身心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现有条件开展此运动项目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是可行的。

1前言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拉丁美洲,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既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又采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看作一种陶冶情操和锻炼体魄的极好形式,并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近些年来,体育舞蹈悄然兴起,这项集体育与舞蹈、体能锻炼和艺术修养为一体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更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包括大学一、二、三年级2800名学生(见表1)0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发出问卷2800份,收回问卷2745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37份(有效率96.1%)。

3结果与分析

3.1开设体育舞蹈课,对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

3,1.1丰富知识

体育舞蹈包括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现代

舞端庄挺拔,高贵典雅;拉丁舞热情奔放和充满异国风情。拉丁舞系中的伦巴,柔媚抒情;恰恰,灰谐花哨;桑巴,奔放热情:其各有风格、特点及区别。大学生学跳体育舞蹈大有益处.也可以培养其文学修养以及经常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的综合能力。

3.1.2培养气质和鉴赏能力

很多大学生不仅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而且缺乏身体姿势的掊养。他们很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艺术细胞融人举手投足之间.给他人一种美的感受(见表2)。通过体育舞蹈课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礼节和优美的举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也培养了良好的气质而且提高了学习者对音乐美、动作美、服饰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

表2对体育舞蹈的态度评价表概念:清晰模糊不知态度:喜欢一般厌烦人数226 1951 460 1477 1079 81比例%8.6 74 17.4 56 40.9 3.1

3.1_3锻炼了身体

体育舞蹈中的一举手,一抬脚,一转身,无不包括着身体锻炼的内容,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一组动作的成功,往往需要数十次的反复练习,练习的过程无疑就是人体器官的锻炼过程。根据对其能量代谢指标的测试,发现华尔兹和探戈的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8.0接近,最高心率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实践表明,体育舞蹈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对加速新陈代谢有较大影响。

3.1.4是大学生社交的途径

大学的舞厅是学生社交、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交谊舞自然成为社交的主要途径。很多大学生跳舞很不规范,也缺乏美感,通过体育舞蹈课的训练,规范了动作,提高了技能,培养了乐感、姿态。有了优美的身体姿势和良好气质,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信心,在众多的大学生社交场合可以尽情发挥。通过这一途径,大学生培养了开朗的性格,并开拓了思想,培养了社交能力。同样,也是对自我适应的一种锻炼。

3.2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有良好的教学条件

3.2.1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高校的室内场馆,音响设备等,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风范、审度美的姿态,陶醉美的情操的场所。良好的设备伴随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活跃练习气氛,达到增加练习密度、缓解练习疲劳的效果。高校从事体操、艺术等教学的师资很多,都可以经再培训转教体育舞蹈,且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较高,业务水平较强,是可以很快适应教学的。

3.2.2有较好的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绝大部分是学生、老师和家属所生活的场所,外来人不多,可以说是文化殿堂的一方净土,这样就给管理部门营造了良好的管理环境。高校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拥有美好的姿态和文雅的举止,这无不体现出了高校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而高校对教学本身就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办法,这对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高校公体开设体育舞蹈课,不仅能推进学校体育向着终身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促进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掌握锻炼的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终身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

4.2建议

(1)普通高校应把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6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对高校舞蹈素质教育中过多的强调舞蹈实践,而忽视了舞蹈欣赏在普及型、大众化舞蹈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让高校学生在欣赏中更加了解舞蹈这门艺术,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向往美。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实践,即指人直接参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景、情绪、展现形态之美;二是舞蹈欣赏,即人们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实践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各学校所组织的舞蹈队中的极少数学生,而它是为学校的文娱活动服务的,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当少。舞蹈欣赏课程则很少有学校开设。这一现状是与我国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美的欣赏是一片空白,经常将不同舞种混为一谈。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是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舞蹈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单一的从舞蹈作品的学习上进入教学显得尤为困难。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则很难产生共鸣,进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和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受重视的程度就不够。

2、普通高校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养,没有与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则可以完善并且影响和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别是具有发散性质的科学思维仅有抽象化的、逻辑性的性质是不够的,它应是复杂的、具有复合性质的思维。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

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飞速转型的今天,艺术教育不仅要重新调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担负着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的重任。舞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应当确立明晰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3、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质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身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欣赏的课堂上,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未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确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还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令人担忧(如:至今我国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统一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门类课程,均只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舞蹈课程更是如此。较为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艺术门类课程列入到限选课或任选课的范畴中,其中舞蹈课程是众多艺术门类课程中的幸运儿,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实际上对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程度地任选一门艺术类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是蜻蜓点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将舞蹈类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选修课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遵循人的艺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将艺术教育建立在“兴趣”而非“素质”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艺术教育缺失了应有的标准,使他们在心理上视艺术类课程可有可无、可选可不学的点缀。多年以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艺术院校,舞蹈教师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艺术教育的气候,艺术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

现代人已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舞蹈这门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艺术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学到其它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艺术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合,才体现出其教育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艺术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乐于参与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与人格素质培养.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6月

[2] 余秋雨. 关于舞蹈美学的思考. 舞蹈艺术. 总27期

第7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多彩多姿的感性形式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教学建议,并探讨其意义。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啦啦队运动,校园文化,推行,可行性

 

1 前言

在我国,随着CUBA的诞生,依附于CUBA的啦啦队运动也悄然走进了大学校园,啦啦队运动激情四射和富有情感的表演,已成为篮球赛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是篮球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新的亮点。本文试从啦啦队运动的特点及及在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分析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推行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

2 啦啦队运动的概况

2.1 啦啦队运动定义

啦啦队运动是指在音乐的衬托下,以团队的形式展示特殊运动技巧和各种舞蹈动作,并集中体现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追溯到啦啦队的历史是原始部落时代,在早期的部落社会里,为激励外出打杖或者打猎的战士们,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仪式,其中有族人欢呼,有各种手舞足蹈的表演来鼓励战士,激发他们的斗志,希望能够凯旋而归。啦啦队原名“Cheerleading”,其中cheer按照字面上的解释是鼓舞、喝彩的意义,有振奋精神,提振士气的意思。1898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在橄榄球比赛时,为了提升队员士气,烘托赛场气氛,自发的,有组织地带领观众一起呐喊助威。这就是现代啦啦队的雏形,指的是为竞赛加油打气的团体,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此时的“Cheer”用于竞赛中是加油打气的意思,在我国是表示“加油”的口号,有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此后,全美各大学纷纷组织成立啦啦队,啦啦队运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为赛事加油助威,更多的是参与社团活动,成立啦啦队俱乐部或协会,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发扬进取精神的重要手段。

2.2啦啦队的特点及分类

啦啦队运动动作要求发力迅猛,发力时程短,重心稳,转体快,其中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是啦啦队动作的根本特点,其团体表现形式及团队精神价值的体现则是啦啦队运动的外显和内涵。啦啦队运动的发展也初步呈现出竞技化、艺术化、社会化、表演化为一体的多元化特点。对于啦啦队的分类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两操协会《中国学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第二版)的修订中,根据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将啦啦队分为舞蹈啦啦队和技巧啦啦队,舞蹈啦啦队又分为徒手和轻器械。

3 校园文化的含义

近年来,校园文化备受关注,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校园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将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由校园文化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是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需要。

4 啦啦操运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4.1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校园凝聚力

竞技啦啦队运动集动作、口号、道具、服饰、音乐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项

目,能够体现团队精神与互动。这是它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根本特征。通过参与长期的啦啦队运动训练,运动员们达成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作风等,这些共性犹如一种粘合剂,让每一位啦啦队员都具有心理上、情感上的凝聚力量。从而形成一定的团队责任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每一支啦啦队都有自己的组队理念,突出体现在口号的编排上,积极向上的口号激励着每一位运动员,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自己内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共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了校园凝聚力。

4.2为校园体育赛事服务,提高比赛观赏度

啦啦队的英文名称为“Cheerleading”指的是为竞赛加油打气的团体。照字面上的解释是鼓舞、喝彩的意思,本身含义具有提升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它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各种球赛或其它体育赛事服务,且越是大型比赛,表演啦啦队和观众啦啦队的作用就越明显。一则为双方加油呐喊助威,另外也有为已方或是自己心目中的某位明星打气的,不管啦啦队员的目标指向是谁,他们的作用都是为了鼓舞场上队员的士气,激励他们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从而使比赛更加精彩和激烈,提高比赛的观赏价值。

4.3丰富校园文化,娱乐生活

娱乐与健康是当代学校体育的走向。啦啦队运动具有身体动作美、表现力美、服装美、口号及道具运用美等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各种娱乐形式表现出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啦啦队表演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美的感染与和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生活情趣,也提供了极好的展示个性化的平台。

4.4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

啦啦队员在赛场上,在观众面前欢呼雀跃,引导观众统一口令、统一手势、统一服装,

大大激发了观众热情,并得到观众的尊敬,自然成为这个团队的组织者、指挥者和领导者。

美国学校有很多啦啦队员在组织中保持领导地位,成为学校主要的领导干部。在我国,“啦

啦队长”、“啦啦之星”的选举或比赛活动层出不穷,也培养出部分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干部,他们的产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共同推动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通过掌握啦啦队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扩大社交范围,加速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社会化进程。

4.5完善大学生人格,塑造个性化发展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思维叛逆等,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早在1917年先生指出学校教育是“养成完全人格”,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1]。论文参考网。啦啦队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强健的体魄是人格构成的要素,也是人格品质发展依赖的基础。参加啦啦队活动或比赛,能够让人精力充沛,乐观自信,生活态度积极,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格奠定基础。啦啦队员另一大特点体现在大胆、有魄力,表情丰富,极具个性化,甚至有时达到极为夸张的程度(如世界杯上观众啦啦队员所戴的面具、大花脸等)。再通过激情的舞蹈,动感的音乐,个性化的道具运用等每一幅画面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通过参与啦啦队运动让学生掌握一门专业运动技术,对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具有一定功效。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形象气质,形成优良品质,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提供平台。可见,高校开展啦啦队运动是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推动着学校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论文参考网。

5、高校校园文化引入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

5.1 啦啦队运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青春活力和团队精神的时尚运动项目

啦啦队运动是赛场上观众自发的啦啦队活动基础上创造成的一项运动,它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感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新的健身形式。他的动作融合了各种炮、跳、走、基本体操与健美操的律动,现代舞、体育舞蹈的腰跨动作,各种翻腾、站立及托举的空中造型等多种元素,是一种个性化、艺术化、动力化、健身化趋势的运动项目,它刚柔相济、热情奔放的形式,极符合大学生的天性,它的技巧性激起大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它传递着大学生的渴望,反映出大学生敢于创新,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因此,啦啦队运动虽然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但自传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团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5.2高校校园开展啦啦队运动的优势

以学校作为公益性啦啦队运动的主要发展阵地,这是除欧洲少数一些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发展啦啦队运动的一个共性。这并非处于偶然,而是啦啦队运动本身的要求和学校的特点相一致的结果。要调动观众的情绪,本身就要求表演者充满激情、活力,而且啦啦队运动讲究集体风貌和团队精神,这个对于组织纪律性较强,又有大量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校园来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论文参考网。其次,学校每年都有各种大小赛事和活动,尤其是各种学校联赛,如大学生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等这些都是可以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场所。再次,高校具有啦啦队运动专业的指导人员,能够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能够使啦啦操得以比较正确、规范的发展。最后,随着CUBA的发展,啦啦队运动做为大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新亮点也越来越受到各院校领导的重视。因此,高校是啦啦队运动发展的理想环境。

6 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全民健身计划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对健身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推行啦啦队运动,具有现实意义,是必要、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C].2005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

[2 ].苏荔榕.啦啦操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意义与可行性研究[ J ].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

[3].耿红霞.高校开展啦啦操课程的可行性[ J ]. 科学之友, 2009年

[4].徐中秋,徐艳,刘松霞.啦啦队的历史沿革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3-4.

[5].卞会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C].2005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1.

[6].李遵华,方熙嫦.从历届比赛分析我国高校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体

育科技,2007,6:55-57.

[7].黄楚姬.啦啦操的概述与编排[ J ].体育科技,2003.24(2):40-42

第9篇:大学舞蹈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心理素质 舞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8-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飞速的发展,价值观变得多元化,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急剧变迁,大学生的身心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一课题,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当提到体育舞蹈,人们便直接联想到休闲娱乐健身等余暇之事,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提升教育被列入附加课程。但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各种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对于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舞蹈也在逐渐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关体育舞蹈教育方面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挖掘其艺术教育潜能的需要。我国高校中有关体育舞蹈的训练,极少关注学生的自我感知及其它心理方面的成长。而课堂表现形式也往往相对固定。因此本文将参考舞动治疗理论,论证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二、体育舞蹈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

1、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其中包含伦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十个舞种并主要通过竞赛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传播。将舞蹈、音乐、体育完美融合的体育舞蹈,不仅是一项休闲体育项目,还是一门舞蹈专业,更是一种艺术教育手段,且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参与性及观赏性。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体育舞蹈专业,以及在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都加入了体育舞蹈内容的训练,因而,体育舞蹈专业已经广泛普及到大学生群体。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广泛而普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将研究范围缩小,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状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为培养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的人格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达到正确的自我接纳;维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较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人际交往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交流,如意见、知识、经验、情绪、需要等讯息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将其概述,称为人际交往。其中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3)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感受的到快乐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三、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多为“95后”,20岁左右的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他们刚经历过重压下的高考,离开家长及原有的生活圈子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在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的变化,培养个性,塑造性格,建立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会滋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分离焦虑,抑郁情绪等。再加上大学生活较高中相比,较为课业安排较为轻松,因此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积极健康的度过大学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生活化。学习、社交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未来社会定义人才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外界交流,也是正处于转型中的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巨大的考验。因此将体育舞蹈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是一种由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一种竞技舞蹈,也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对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还能避免因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和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舞蹈活动的健心效应更加显著。

其次,审美是个体个性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舞蹈中包含十个不同的小舞种,每个舞种的步伐规律、身体形态、音乐节奏都各有特色。无论是练习体育舞蹈或是观赏,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及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有多种舞蹈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独自完成练习即为独舞;还可以男女舞伴双人练习即为双人舞;更加可以由同性别或男女混合组成三人舞及群舞练习和表演,这样便可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人与人的联系。在群舞训练中,通过动作的统一、队形的变换、节奏的交替等方式,可以淡化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合作观念与集体意识。而在双人舞练习中,男女舞伴均为握持或者环抱架型,需要相互感受对方身体的引导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双人舞的动作。因此学会在自身寻找问题,是在双人舞的练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会接纳宽容他人一个很好方式。

2、体育舞蹈训练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的套路是由一定的特定动作组合编排完成的。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必须要熟记一定数量的舞步顺序。因此当通过反复练习后,练习者能够跟着音乐自己完成一段舞蹈时,即可提升自信又可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会带给人情感上的波动及情绪上的引导。体育舞蹈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每个舞种的音乐都有其特有的节奏型,再加之与各舞蹈风格的交相呼应,使得体育舞蹈的魅力其它艺术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即便不亲身参与训练,仅是观赏便可获得愉悦的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将体育舞蹈训练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相关效果研究较少。

(2)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证明体育舞蹈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在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方面,都能带来良性改善。

2、建议

(1)在高校的体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类社团中开展体育舞蹈训练,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评价标准不仅要形成套较为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还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目的,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现实需求等。

(2)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接受在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虽体育舞蹈训练本身属于有氧运动。但因心理干预方面的教学理论及体系较为薄弱。因此将体育舞蹈训练目前还不具备用于治疗中重度的心理疾病。故本研究及后续研究将会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在接受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

参考文献:

[1]顾丽 赵妍. 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4):79 -81

[2]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3]李凤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成才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硕博学术论文,2007.

[4]熊文俊 王桂香 . 体育舞蹈对参加者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湖北体育科技. 2009,28(5):549 -550.

[5]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3期:43-48.

[6]郝琦.舞蹈治疗:从身体到心灵.医学与哲学,2005,26(3):61-62.

[7]李晓君.舞蹈心理医疗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151-152.

[8]平心.舞蹈心理学―从艺术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金霞,贾喜强.体育舞蹈对大学社交能力培养的探究[J].甘肃联 大学学报,2010,(9):101-103.

[10]顾丽.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4) : 7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