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立行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教学;可行性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观之,人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符合人本倾向,更体现出现代教学的特色,注重情与理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平衡,身体与心理的同步发展。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英语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目标。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活动要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绪上的困惑,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现行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切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耐挫折能力,提升意志品质。如Scientists at 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终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 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态度。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切,让他们从小就有健康的心理。Laughing Matter介绍了各国的喜剧表演艺术,使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美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思路
身为教师,就要把学科内容和所教对象的特点结合起来,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行为的楷模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被学生接纳,首先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由于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教育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有益的做法: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导致教育失效。英语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以便与多种兴趣的人群建立联系,从中吸取最生动、最真切的知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给学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英语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要避免形式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受到教育。(1)在课堂上注意使用日常用语对学生进行教育。如How are you,You are welcome,You are a good student,Pay attention to good manners,Care more for others……(2)课堂上有意识加进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 heath is above 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The wise man is always a good listener(智者善听人言)……类似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还有很多。(3)还要重视教材里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对此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注意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各年级学生知识层次不同,心理素质不同,这是由于年龄、家庭、生长环境等不同所造成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五年制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低,需要正面引导。但他们积极主动,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老师要利用课堂优势教育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有良好心理素养的人,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基础。对于三年制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对于人生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能分清善、恶、美、丑。现在是追求高分的时代,许多学生被关在家里、校园里,很少参与外界活动,心理承受能力差,很易表露出来,老师应注意这一点。在实践方面,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在工作当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严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接受心理压力的锻炼,以便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德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英语教师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新标准的要求,才能从容地应付现在和将来所要面临的问题。
4.探究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内容。课本及课外材料中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内容比比皆是,有些需要教师深挖教材,充分整理心理教育素材,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认知能力。如No Boundaries一文描写了霍金在即将大学毕业时患了无可救药的疾病,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轮椅上继续他的高深研究,成了著名的科学家,说明他心理素养好,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不懈地奋斗,最后获得了成功。心理教育的素材,仅靠课本是不够的,课外阅读也是提高的有效方法。许多学生也乐意选择一些难度适宜、内容风趣的短文诗歌进行阅读,利用这个特点找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课外阅读,达到趁热打铁的作用。如Don't Worry这首诗,“Don't worry if your job is small,and your rewards are few. Remember that the mighty oak, was once a nut like you.”大意就是: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说明要想成为有用的人才,首先要有从小处着眼,重视点滴积累,稳扎稳打,不断调试心理,提高素质。
1.构建和谐校园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实现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校园要求高校各部门系统和各种教育要素实现协调运转。大学生教育管理要围绕学生教育这一中心,统筹管理高校有关物资设备,协调人与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大力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协调高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高校教育的生态平衡,营造和谐校园。
2.维护学生权利要求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
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渐增强,维护学生权利是学生的基本诉求。高校大学生不仅享有包括宪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即实体性权利,还享有教育服务契约上的权利即程序性权利。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认知、理解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形成较强的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自己的权利及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主要因素
1.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由管理者开展的系统性极强的活动,包括事前的决策与计划,事中的组织、指挥、协调、监控与激励,以及事后管理。这是一个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调配的过程。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前决策,阻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监控与激励,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事后管理缺乏物质支撑。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调配还容易导致人、财、物和信息等不能及时投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失去教育管理的最佳时机和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不得不放弃事前管理而选择事中管理或者事后管理,导致管理工作紊乱,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能。
2.教育管理新变化的把握不准确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逐渐把现代社会变为“抽象社会”。人告别传统的社群形式,焦虑感、孤独感和漂泊感明显,生活的想象空间被压缩,归属感逐渐淡化,人们在彻底理性化的社会秩序面前产生了空前的无力感。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影响,这必然带来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各要素的新变化。对这些新变化把握不准确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与策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迷失方向,降低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3.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流媒介,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世界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和重构世界模式的方式,沉浸在网络空间里的人们陷人了网络媒介和散布于网络媒介的各种信息的体验中。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不仅要面对网络空间涌现的海量信息,还要面对沉浸于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掌握不全面,就难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使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方式方法与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全面性、及时性和普遍性,进而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4.对学生权利的忽视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不能忽视学生权利。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权利由法律授予并受之保护,还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教育活动及其行为准则都应当关心人、尊重人,有利于培养健全平等的人格和人文精神。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刻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发生联系,忽视学生权利而过多地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容易导致高校权力的任意扩张,就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损害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双向胜,甚至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而激化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影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三、新时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的途径
1.有效调配教育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首先,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物质资源包括硬件设备和资金。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配置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资金。在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和心理不成熟的状况下,要将硬件设备和资金向低年级学生倾斜,推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其次,合理配置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一方面,要将相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对教育管理进行科学的预测、计划,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预案。另一方面,要将相关信息资源集中到教育管理一线人员,为教育管理的实施、反馈和监督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以便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与原则,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最后,合理调配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将高校辅导员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发挥他们与学生联系密切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充实到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中,辅助相关教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全面把握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愿望、学习困惑及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2.深刻把握教育管理规律,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首先,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出现的新问题,要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育人要求出发,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变化规律、学习需求变化规律、性格发展规律和交往规律,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而创设适合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改善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其次,深刻把握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规律。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规律,建立一支知识全面、年龄结构合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解放思想的教育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使他们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成长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助手与指导者,引导大学生从被动的受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受教育者。
3.深入学生,掌握信息,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时效性
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主动深人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交往主体必须以“爱和友谊”为交往基础,以独立自主的意志参与交往活动,通过主体间的互动,建立自信,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以服务者的姿态而不是以管理者的姿态走近学生,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育管理的恐惧、戒备和抵触等消极心理,从而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信息,为教育管理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其次,建立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话的无障碍机制,以对话增进了解,营造民主管理氛围。一方面,要拓展对话的内容范围,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业评价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展开对话,让学生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另一方面,要创新对话形式,可以通过校园网站、电子邮件、校园论坛、微博和博客等展开对话,通过召集学生代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增进双方的交流。有了无障碍对话机制,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教育管理者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并对之进行收集、甄别、整理、分析、综合,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管理工作秩序,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4.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行为导向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76-02
如果要问: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诞生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乃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似乎都有较大差异的两种教育思想有关系吗?笔者的回答是:有关系,而且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共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揭示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可以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简单地概括,即“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对这句话的意思,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解释是:“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内容。”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同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哲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得到了与陶行知先生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关系相同的结论。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取必须从实践开始,真理的形成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在人类知识真理的建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深知实践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提出“教学做合一”:“就是会者教,不会者学;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光学而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他提倡在彻底的教学中“教学做”应该是一体的,不能够分离。陶先生又说到:“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还说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陶行知先生以上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了解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陶行知先生还有很多这样的言论,这里不再赘述。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些主要思想的描述都离不开“做”。提出“做”是“学”的中心,是“教”的中心,显然说明了陶行知先生充分了解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这些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德国教育研究者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原比较研究部负责人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指出“行动即学习”原则是对行动导向的简单概括。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实质是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一种行动理论的假设。行动导向是个体的学习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就是“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因而也提出这样的说法——做中学,做中教。
两种思想的思辨
显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虽然一个是东方的教育经典,一个是西方的教学创新,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惊人地相似。或是说陶行知先生早就看到了教育的真理,而行动导向教学给出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践。前几年,不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而刚接触到行为导向理论还以为这一思想是“舶来品”,了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后才知道行为导向理论的思想之根在中国。一个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要“做中学、做中教”,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做”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作用,人们在这时才能体会掌握知识的意义,才真正会产生追求知识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不易和满足感。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新知识,这是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学无法得到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通常表现为人在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创造,获取一定创造成果的过程。人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不仅要想(思维),而且还要干(行为)。因此,创造教育把引导受教育者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才干作为创造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真谛。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应该说也是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岗位和技术工作,因此,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为目的并以行动为教学方法是必然的。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则创造了一整套教学体系,或者说行动纲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纲领。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际上也是在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还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陶先生认为,让学生实践与教学过程是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更是以行动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在行动中完成教学过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行动导向理论共同揭示了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只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辨——行动导向教学管见[J].职教通讯,2003(1).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互动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不断进步的动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大势所趋。所谓创新教育,指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实践性学科,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克服传统教学遇到的问题,不断对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 对教学目标进行创新
进行任何工作之前都要设置目标,教学工作也不例外,要想从根本上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创新,就要从源头抓起,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创新。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技能,受到严谨的学科态度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最终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因此,在接下来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个性的发展,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使其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态度,最终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二、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及钻研精神,通过动手操作对物理知识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高中物理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要想进行物理创新教育,首先就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达到改变教育方向的目的。我国之所以重视教育工作,就是为了通过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素质,为祖国培养出有素质、有理想的接班人,物理教育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向着这么目标努力,在近些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了考试和升学率上,却忽略了物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目前,很多高中物理课都是“满堂灌”,练习上则是“题海战术”,很多教师也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上考虑教学问题,这些都是亟待改变的。
2. 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的目的正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有效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的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尴尬局面,要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使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提升他们的求异创新意识,最总促进其整体的发展。
3.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师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教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手段和方法,积极的进行高效互动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通过师生互动活动了解物理知识体系,建立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举个例子,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这时教师就不要包办,在一旁作为观察者,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及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自学,待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在伸出援手予以帮助。
4. 构建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重成绩,轻能力,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某位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极其不科学的,甚至还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构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表扬、鼓励的语言,对学生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当学生需要帮助时一定充满爱心和耐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教师对其的期望感,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其进行适度的表扬和肯定,相信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其物理成绩。
三、 小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对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我坚信,只有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坚持创新,贯彻创新内容,一定会极大的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秀娟.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章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教育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我国国情的主要方面初一、初二的学生有印象又不深刻、有了解又不清楚,认识和理解程度处于朦胧状态,进行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有13亿人口,10亿多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粮食商品率仅为30%左右,它所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很少,给工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文化等都带来很大影响。
从工业方面看,虽然有一些现代化企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但大量的企业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手工劳动还占有一定比重,技术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能源、交通比较紧张。同发达国家相比较,除少量的现代化工业外,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以我国重工业基地上海为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占全市设备的一半左右;五十年代的设备占三分之一;真正具有国际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设备,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落后地区的现代程度就可以想象了。
通过翔实材料的介绍,确切数据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进行“四化”建设、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加深了学生对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的理解。
二、人口知识教育
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个突出国情,人口知识教育也是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青少年学生对人口知识生疏、认识上肤浅、理解上片面,特别是关于人口与生产的辩证关系不懂,对此进行人口知识教育,很有必要。
在历史教学中,紧密结合初中历史教材知识,补充相关材料,有选择地向学生渗透,如:人口理论、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现状、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伟大意义等知识。一方面结合我国人口多,占世界人口22%,且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是世界公认的大成绩,更是中国人民的一大自豪;另一方面,人多地少,人口资源比例失调,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占有量,人口数量要控制,我国经济发展要有计划,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完全正确的。
通过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一些国情的基本情况和一些基本观点,而且还认识了人口生产、生活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三、进行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初中阶段,中学生的革命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思想认识较为肤浅单纯,理想与实际往往相脱离。目前,有一给分学生认为:“考学无望,读书无用。”这种错误认识,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思想行为上有所表现。从我校学生辍学的调查情况看,辍学率上升到10%左右;到初二下学期上升到20%左右;到初三的下学期辍学率上升到30%以上。辍学率的不断升高,促使学校加强巩固“三率”迫在眉睫。这些应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离开校门,不仅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给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也增添了困难。
《弟子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提倡诚实、守信、宽容、博爱和自律。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人们更多地开始追寻精神境界的提升,努力做一个具有良好品行、孝敬父母、关爱朋友、爱国敬业的人。《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圣贤的经验和思想的结晶,富含巨大的价值。多诵读《弟子规》能够让人们保持真善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具有品德修养的人。
一、《弟子规》与人的品行培养
爱父母、爱朋友、爱同事都是一个人良好品行的体现,《弟子规》在这方面给了人们很多启发。《弟子规》高度强调一个人的责任心和品行,可以说,它是现代人做人做事的一个重要参考,同时它也是一种约束,在约束中成就一个人。物欲横流的社会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有的人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背信弃义,放弃做人的基本原则,逾越道德底线。时代呼唤人们再次翻开《弟子规》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对于一个独立的人而言,拥有高尚的品行和节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一个前提。优良的品行比外在的物质更有意义,我们应当对此引起重视。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迷失,而忽视了做人的最基本准则,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弟子规》,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坚持诚实守信
《弟子规》提倡人们严守承诺,真诚守信,杜绝虚假浮夸,并将这种信念落实到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的确,无论在哪一行,人都要恪守诚信,诚实守信就像一个人的名片,缺乏诚信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难有所成就。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充斥现代人的大脑,面对这样的状况,有的人为了眼前的一时利益而迷失了自我,放弃了做人的原则。社会转型时期的环境相当复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导致一批又一批的人放弃诚信,放弃应有的品行,开始随波逐流。部分人的思想里并没有自己的信仰,当遇到诱惑时缺乏判断力,这类人很容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错了方向。《弟子规》是人们做人处事的标准,它指导人们究竟如何塑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展现人性的光芒。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升学压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为了提高分数,作弊、抄袭的现象层出不穷,过于关注分数导致一些学生失去了诚信的品质,而学校一旦发现这种问题大多只是通报批评,再严重则是劝学生退学,然后就没有下文。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有些单薄,学校并没有加大诚信的教育,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惩罚也只是起到警告作用,并没有多大教育作用。学校应当明白教育的含义,将学生的品行纳入教育的一部分,实实在在地从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倡导诚实守信。
三、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
积极的人生态度伴随人的一生,人生才有价值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弟子规》有助于培养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雨。中国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我国的面貌,国家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里的孩子处于娇生惯养的氛围里,其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良好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孩子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心理素质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中。孩子一旦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自暴自弃、自我否定、消极悲观,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在做人做事上很容易走向极端。学习《弟子规》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让学生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弟子规》中提到人们必须要坚持平等仁爱、真诚合作、和谐相处的原则,将提升自我品行放在第一位。要明白,人生而平等,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各种事,淡定自若,踏踏实实,自然会获得好的结果。人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万事万物,对他人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弟子规》强调人们推己及人,与人相处多关心他人的感受,在点滴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弟子规》能够有效指导人们为人处世,尤其是在培养个人良好品行方面意义重大。充分发挥《弟子规》的作用,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当前教育的又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激励性教育;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而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粗浅探讨。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功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要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可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与动机激励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他们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反馈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
三、注意激励性策略,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教育教学工作最近几年深受国家级社会的重视,在当今教育工作新形势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及效果,本文将针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研究。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明智的校领导进行引领,并需要其正确的处理、协调好教育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就必须探索出新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基于新形势下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
教育管理行为会对思维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思维又会对行为造成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深入领导心中。因此,很多参与一線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长都没有及时的吸收先进的教学管理概念,管理过程中始终使用落后的管理观念,从不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代要求脱轨。
(二)小学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不到位
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校领导者必须建设一支教育管理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但是,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校内的人才建设及淘汰机制存在严重的漏洞,同时无法吸收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校领导对仅对行政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建立我校自主办学道路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基于实际状况结合理论基础,走自主办学管理的特色教育管理之路。
(一)结合实际管理学校
校领导者要根据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要求,积极的做好人才的招收与学校的基本管理工作。坚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课改要求,走特色教育管理之路,从而将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枷锁中解放出来。
(二)立足自身规模及条件进行教育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要与时代大背景结合,更要立足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研究本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特点、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影响力,在充分掌握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与新课改理念原则相结合,发挥最有效地管理。
(三)制定发展计划
学校管理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确立。通过制定符合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管理计划,将激发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教育教学多元化工作的持续开展。同时,借助该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根据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渗透创新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创新观念。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与“创新”的理念指导,坚持以学生的教育、发展为工作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动性及自觉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内心要素得到满足。所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在物质手段上入手外,还要从学生的情感思维方向打开突破口。
(一)坚持以师为本的原则,让教师的价值及意义得到发挥
教育领导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开阔的表演舞台,要为校内教师提供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对教师的潜在能力进行激发。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及综合文化水平
小学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不同点,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教育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及综合文化水平。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学生心善的一面,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高道德水平的人,然后在重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人性进行培养。另外,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潜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一个民主、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身为小学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小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工作,为校内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场所,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基于学科的不同特点,积极引进现代化电教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对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分析和考量,构建民主、科学、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得到科学的管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通过激励机制的推广对校内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引进并保留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有必要对校内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完善,通过推广班级绩效管理制度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动力,提高整支教学队伍的综述素质。因此,校内应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对各阶段的教学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反馈。然后根据结果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的学习,为其传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能力。
六、结语
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必须正确的处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的探索创新管理措施,改善教学氛围、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育管理
一、前言
在通识视角下对大学英语教育管理的实践性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人员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大学英语专业知识。其次,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这样才能规范行动展开实践教育管理,进而有效提升大学教育管理的效率,改善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
二、关于通识教育的深入分析
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自由教育的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由发挥学习知识,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修养。通识教育比较注重对人文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展开人文教育管理。教育者要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对学生加强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形成综合素养。
三、关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研究显示,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大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过程中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所以导致很多教育者并不注重教育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大学英语教育管理,高等院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实际上,这些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并没有实际的作用。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教育者无法规范地展开教育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大学英语的教育质量就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而这也充分说明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二)教育者缺乏较强的专业管理能力
通过对教育者的考核发现,大部分英语教育者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但在教育管理方面却缺失专业管理技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找到正确的管理技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教学秩序过于混乱,严重影响教育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实际上,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三)教育管理方法较为单一
实际上,要想提升大学英语教育管理效率,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规范性地展开教育管理工作。但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者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管理方法的单一,教育管理方法缺乏新颖性,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这样就导致教育管理者不会引导学生规范的学习,并且过于单一的教育管理方法也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配合教育者的工作。由此可知,教育管理方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四)教育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现阶段,很多教育管理者思维方式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管理阶段,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这样就使得教育管理氛围过于沉闷,缺乏活力,并且教育管理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因为教育管理模式过于陈旧,教育管理者很难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种种原因阻碍了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对其加强关注。
(五)教育管理力度匮乏
虽然部分教育管理者开始意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对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管理,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教育管理要求和标准,从而导致教育管理效率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并且因为缺乏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使得教育管理力度较为匮乏,无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也无法约束教育管理者的行为,进而在教育管理中产生大量的问题,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的发展。
四、关于在通识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提出的实践管理对策
(一)结合通识教育的性质和特征展开大学英语教育管理
现如今,我国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管理时,教育管理人员也应做到素质教育管理。要充分借助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转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正确地面对英语课程。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通识教育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教育管理工作。例如:通识教育具有普遍基础性和全面多元性、修养性的特征,教师借助通识教育的特征不仅能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也能让学生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运用英语同他人交谈。通识教育中充分包含着自然科学等不同专业的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的素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识教育的修养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情操,让大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通过在通识教育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育管理体系
在进行英语教育实践管理之前,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多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综合分析,首先要了解大学课程的设置,然后合理地安排教育管理计划。其次,要能掌握大学英语教育知识,设计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案。教育管理者要能与学生加强互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几点,英语教育管理效果才会显著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也才会更加健全完善。所以,为了建立健全大学英语教育管理体系,教育者必须要规范教育过程,严格遵循相关的程序,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管理方法
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是广为提倡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此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内在的潜能,进而深入挖掘,让学生成为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能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导和管理。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和对英语课程的态度,这样教育者就可以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帮助学生弥补不足,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育者的管理。
(四)构建完整的教育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效率,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应学会创新,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教育者要能够将新颖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模式中,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而且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从而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提升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加强管理力度
现如今,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所以,教育管理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就需要教育管理者不断地学习和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活动,教育管理者能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并形成较好的综合素养。只有教育管理者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增加管理力度,让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更加符合要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通识教育下进行大学英语教育实践管理,教育管理者要能找对方法,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合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此同时,要能按照相关要求,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方案,这样才能促使教育管理效率不断提升。教育管理者要能采用合理的方法,在提升教育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换乃,杨媛媛.成功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12-34.
[2]王丛丛.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09):78-90.
[3]陈丽琴,黄乐辉.大学英语教育“引导智慧”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7):66-88.
[4]匡丽.现代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实施潜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讨[J].雪莲,2015(29):36-90.
[5]李文娟.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浅谈[J].知音励志,2016(17):33-78.
[6]陈琴.大学英语教育与国际化城市形象塑造的互动关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10):34-67.
[7]朱文成.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转型趋势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