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数学活动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活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活动教案

第1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连连看看(认识长方形)

连连看看(认识长方形)

教学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1.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在摸图形时可以告诉幼儿XX图形是长方形。

2.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有长方形特征的某些物体,建议家长帮助幼儿寻找。

日常活动与教育

1.可在智力角区里玩《图形接龙》的游戏。

2.在美工区中玩《图形拼图》粘贴的游戏,让

幼儿自己动手把彩色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由粘贴成各种物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游戏宝库:

《小动物找家》

目的:复习几何图形

准备:在场地上布置四种小动物的家,分别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表示,每一位幼儿一个几何图形的项链或胸卡。

玩法:老师扮“老狼”幼儿扮“小动物”。告诉小动物老狼在5点钟要来抓它们,然后“大舅灰狼”往前走。“小动物”一边喊“老狼来啦”一边模仿动物走路。灰狼从1点钟开始回答,按顺序报到5点钟时,就回头抓“动物”。“小动物马上按图形找自己家。找促家的小动物被大灰狼抓去,停止游戏一次。

游戏建议:

1.幼儿可以换图形

2.“大灰狼”也可请幼二来扮演

《摆火柴棍》

目的:

1.摆三角形,四角形。2数火柴根的根数(或用棉签代替)

玩法:

1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知道三角形用三根火柴,正方形用四根火柴

2.摆各种有趣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菱形,梯形等等并数出火柴的根数。

.

另附儿歌:神奇口袋

神奇口袋真神奇,

里面装着好东西,

第2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当前国家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举雷锋精神的旗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对中小学生消极影响具有特别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雷锋——这个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曾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起了何等强烈共鸣,尽管经历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岁月,但雷锋精神却像一切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美好事物一样,始终珍藏在我们心底。在同志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42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开展“雷锋与我同行”主题教育活动,现对本次活动作如下安排:

二、活动安排

(1)、学校将组织召开“学雷锋”动员大会。(少先队大队部3月3日晨会)

(2)、利用班队课,讲讲雷锋的故事、背背雷锋的名言、读读雷锋的日记,论论雷锋的精神。材料可到图书室借阅或上网查找。(第四周班队课)

通过班队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紧紧围绕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要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加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以及爱身边的人的教育。

2、要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雷锋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要学习雷锋“火车行千里,好事一火车”那样时时处处做好事。

3、要学习雷锋的严于律己、孜孜以学的自我修养原则,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和努力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培养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4、要学习雷锋的“四个对待”,即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3)、各班出好一期有关雷锋的板报。要求:板报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切合班里的实际,大力宣传班中的好人好事,找出最有代表性、最有意义的好人好事来做典型。由各班中队长负责组织少先队员出好这一期板报。(3月中旬进行评比)

(4)、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电影。(具体时间另定)

(5)、结合“3·12”植树节,开展绿化、环保活动:(一)常规要求:1、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抛垃圾。2、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草地。3、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水、电。4、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绿化、环保活动。(二)各年级要求:1、低年级的同学负责管好自己班内的保洁工作。2、中高年级的同学负责自己班包干区的清洁以及拔杂草的工作。

(6)、少先队大队干部“学习雷锋故事、宣传雷锋精神”活动,分组到一、二、三年级各班进行雷锋事迹的宣传;教低年级整理自己的物品;(利用第五周班队课)

(7)、参加一次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1、在学生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2、各班派出雏鹰小队,具体任务另行通知,(对象:四、五、六年级,时间:3月11日)

(8)、举行一次“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主题红领巾广播,同时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3月31日晨会)

(9)、开展一场“校园手拉手”募捐活动。向身边的贫困生伸出友谊之手。募捐所得,一部分为贫困生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一部分存入校扶贫基金。学校将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开展扶贫活动。

三、活动总结

各班要认真总结本次主题教育活动,要将学雷锋活动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相结合、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献爱心活动相结合、与身边的希望工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雷锋”活现在新世纪的今天,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组织一次学雷锋的总结大会,活动时间:四月上旬(少先队负责)。

要求:

第3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在相邻数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让中班幼儿寻找10以内数的相邻数,并总结出规律。

第一环节,找邻居游戏。在让幼儿寻找各自座位邻居、家的邻居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邻居的意思就是相互挨着,并由此引出为数字宝宝找邻居的游戏。在为数字宝宝找邻居时,教师先从数字卡片中随机抽取10以内的数作为需要找邻居的数字宝宝,并进行集体提问,“X”数的邻居是谁?在回答5以内数的邻居时,幼儿能轻松作答,但在回答5以上数的邻居时,大部分幼儿面临不理解、找不到、找不准的问题。

第二环节,认一认数字宝宝的邻居。教师为每一位幼儿提供1~10的数字卡片,要求幼儿看数字卡片唱数,在唱数时,大部分幼儿并未看着卡片。唱数结束后,教师随机抽取卡片中的一张,并要求幼儿拿出“X”数的数字卡片邻居。像第一环节一样,对于5以内和5以上的数,幼儿的作答反应结果不一致,前者难度不大,后者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唱数阶段,有些幼儿手口不一致;在找数字卡片邻居阶段,常有幼儿举手说:老师“X”数的邻居是“X”数和“X”数,但是,我不认识“X”数,我不知道“X”数在哪里,我找不到“X”数。课堂有些难以掌控。

第三环节,写一写数字的邻居。老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回进行了几次寻找和书写10以内相邻数的示范,示范结束后为幼儿发了写一写相邻数的练习纸(练习纸格式如下图所示)。在写的过程中,多数幼儿出现了不会写、写错、不认识数字的问题,教室充斥着幼儿寻求教师帮助的呼喊:老师,我不会写“8”,老师我不知道“X”数是几,老师“7”两边的空该怎么填.......

第四环节,总结规律。快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时间,教学老师让正在书写的幼儿停下,试图和幼儿一起找一找相邻数的规律,但幼儿们的心思仍然牵挂着老师发给他们的练习纸,对老师提问的反应不积极。不得已,老师只得自我总结,并向幼儿强调相邻数就是与给出的数字相互挨着的两个数字,他们之间是多1与少1的关系。

二、“相邻数”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数数是幼儿相邻数学习的基础

口头数数、顺数、倒数、接数都能够帮助幼儿获得10以内自然数序列的知识和经验。显而易见,对10以内自然数数序的掌握能够为幼儿初步理解相邻数的规律奠定基础,同时,若幼儿不能很好地通过计数活动掌握数序则会增加相邻数初步理解的困难。在第一、二环节中,幼儿对5以下和5以上数字相邻数反应结果的差异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幼儿对5以下数序认知的知识和经验较为丰富,而对5以上数序认知的知识和经验较为贫乏。若在进行相邻数教学之前,尽量地通过口头、卡片、拍手等游戏和活动丰富儿童数数,尤其是倒数和接数的知识和经验,巩固幼儿对数序的认知,会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二)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的认知过程要循序渐进

1.关系的循序渐进

自然数列中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本质规律的认知是从感知集合开始的。感知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把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便是对一个集合的感知。如,一个班的所有小朋友组成一个集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小朋友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一盒积木是一个集合,每一块积木都是这盒集合的元素。对幼儿自然数感知集合的培养,强调的是在不教幼儿任何数列集合的术语下,让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进而理解有关集合、子集及相互的关系。在感知集合概念的基础上,幼儿认数的范围才会不断扩大,并获得一一对应和比较的能力,由此才能对“1”与“许多”、“多”与“少”、“一样多”等数量关系不断熟知并对其实际意义逐步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多1与少1关系的问题。若省略让幼儿经历点数、手口不一致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理解包含、对应、比较等基本对集合感知的步骤,直接进行相邻数的寻找或规律总结必定会事倍功半,并对幼儿后期数概念的掌握造成障碍。我们要保障幼儿前期数量关系认知知识和经验的充足,切莫急于求成。

2.相邻数范围的循序渐进

依据儿童数概念认知发展规律,在幼儿拥有丰富的“1”与“许多”、“多”与“少”、“一样多”等数量关系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中班阶段应锁定于相邻两个数多1与少1的关系,大班应关注三个相邻数多1与少1的关系。即对相邻数关系的认知过程要首先稳定在两个相邻数之间的多1与少1关系,后续再强调三个相邻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在此案例中,无论幼儿前期是否具备寻找两个相邻数关系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试图让中班幼儿总结10以内三个相邻数多1与少1关系规律的本身便是一种越界挑战,范围越界是造成幼儿寻找5以上相邻数较差的反应结果的原因之一,而幼儿对5以下相邻数的良好反应结果可能源于对5以内数序的熟知。以幼儿练习纸的结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以上观点,当然数经验丰富的部分幼儿能够成功填写,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关注幼儿数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

3.教学的循序渐进

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在小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理解相邻数多与少的关系;在中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理解两个相邻数之间存在的多1与少1关系;在大班阶段,我们应启发幼儿中间的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比后面一个数少1。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应主要通过对原数“添加”1或“拿走”1,转换新数与原数由相等变成不相等,由不相等变成相等的比较过程来达成启发幼儿,帮助其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目的。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重叠法、一一对应法、“找邻居”的相关游戏等来进行多与少、多1与少1的练习和启发。在本案例中,若教师能够尽可能地丰富幼儿数数以及数量关系的经验,并选择合适的相邻数教学内容,即10以内两个数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则其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效果势必能够更加顺畅和有效。

第4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为了推进教育助学脱贫工作精准化,根据上级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资助工作要求和我市教育助学脱贫工作实际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助学脱贫2017年暑期大走访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走访时间:2017年暑假期间。

二、走访对象: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家长。

三、走访形式与内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组织教师及学校(幼儿园)工作人员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家中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幼儿)家庭情况,通报学生(幼儿)在校(园)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表现,听取学生(幼儿)家长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走访中,要注重宣传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资助政策,通报学生(幼儿)在校期间享受资助的项目及金额,查看受助项目及金额填入《扶贫手册》是否准确、完整;如填入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未填入,要当即帮助学生(幼儿)家长将受助项目及金额准确、完整填入《扶贫手册》。

四、有关要求:

1、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的有效途径,是宣传教育助学脱贫政策、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成效的基本形式。各县市区教体局及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xx职业技术学院、市直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认真做好走访前的各项准备,组织精干人员深入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的家中(xx职业技术学院要对本市户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走访做到全覆盖),耐心细致地做好走访工作;走访人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幼儿)家庭成员平等交流,通俗易懂地宣传有关政策,认真解答学生(幼儿)家长的问题,虚心听取学生(幼儿)家庭成员对学校(幼儿园)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确保学生(幼儿)家长知晓资助政策和自己孩子在校(园)享受的资助项目及金额,确保学生(幼儿)受助情况准确完整填入《扶贫手册》。走访情况要逐户填写走访记录表(样表见附件1),并将录入学生(幼儿)受助信息后的《扶贫手册》拍照打印件或复印件连同走访记录表搜集整理由学校按年度、按年级及班级为单位存档。

2、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可与学校(幼儿园)正常家访、学生(幼儿)资助“百千万大走访”活动、义保机制宣传活动有机结合,确保不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幼儿)。

3、各县市区教体局要加强所属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助学脱贫暑期大走访活动的督促检查。各县市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将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及走访活动统计表(样表见附件3)报送本县市区教体局,xx职业技术学院及市直学校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直接报送市教体局。各县市区教体局、xx职业技术学院、市直学校于8月底分别将走访活动统计表(样表见附件2、3)连同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报送市教体局“xx市教育扶贫工作群”()。

第5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以创建“和谐校园”为载体,切实加强对学生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避险自救能力,严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进一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二、活动主题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

三、活动时间

2011年3月7日至3月31日

四、活动内容及形式

(一)营造“安全教育月”环境氛围。在校门口悬挂醒目的以“安全教育月”为主题的宣传横幅标语,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安全教育专栏,各班出一期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学校发放一份安全告家长书,营造“安全教育月”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1、组织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演练活动要做到事前有计划、有预案,事后有评估、有总结,通过演练活动使学生熟悉疏散路线,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主动遵守各项安全行为规范。

2、进行一次专门安全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安全知识征文比赛、观看安全教育片、举办安全主题班会、出版班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组织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能力。

3、布置一份安全隐患排查作业。给学生布置一份安全隐患排查方面的作业,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安全工作与其自身息息相关,把安全意识融入学生思想行动之中。对学生提交的安全隐患排查结果进行认真核查并及时加以整改。

4、组织一次校园安全大检查活动。对排查出的各种隐患,立即落实整改措施和整改责任,确保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5、开展一次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活动。要通过“安全教育月”活动,在教职员工中间,组织开展以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防范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并将培训情况记入档案。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务求实效。要把“安全教育月”活动,作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的必要措施,认真抓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突出重点。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要围绕活动主题,开足上好安全教育课,认真组织好应急疏散演练;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有效整治安全隐患。

第6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一、 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和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能够思考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能够比较不同版本教材中情境创设的异同。

3. 通过了解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设计的目标,能够思考不同的数学教学价值观。

4. 能够思考算法优化的标准,并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

二、 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 数学组每位教师独立解答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如何实施算法多样化的相关问题,不集中,由每位教师自己抽时间书面解答问题,时间约2小时。

2. 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出的问题答案,时间约1小时。

3. 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老师听课。时间约40分钟。(也可以上一节新课,再上一节练习课)

4. 评课与交流。(1)结合听课笔记,独立写出评课提纲,时间约15分钟;(2)数学组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时间约45分钟。(一个年级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学教师,可以在独立写出评课提纲的基础上,先进行年级组数学教师交流,并确定一人代表年级组到交流会上发言。最后,全体数学教师评课交流。)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 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注:以下带有“*”号表示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 根据你们学校使用的这套教材,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之前,有哪些经验、知识、能力与之关系密切?

2. *你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内容,应该在哪一个年级进行教学?查一查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一下它们是安排在哪一个年级进行教学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3. *如果你去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你会通过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引出要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吗?还是直接出示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师生共同解决?为什么?

4. 如果你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并想创设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你会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你会用一个怎样的算式,作为第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让师生共同来解决?你用的第一个算式是进位乘法,还是不进位乘法?为什么?

5. *查一查不同版本的教材,看一看这些教材中用到的第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是什么?这些算式中的两位数有什么特点?从算法多样化的角度看,在计算这些算式的结果时,哪些算式容易出现多种算法?哪些算法会少一些?为什么?

6. 阅读下面三个版本的教材,看一看它们各用了哪些现实生活的情境?你喜欢哪一个情境?为什么?

7. 上面三个版的教材中,每一套教材都创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现实生活情境,有的要求先提出问题,有的在情境中还有对话。

(1) 你在教学时,会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情境与对话,表达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如果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下同),你是否先要求学生根据买书的情境和人物的对话,说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如“已知一套书是12本,每本书是24元,买一套这样的书一共要付多少钱?”如果这样做,有什么利弊?

(2) 根据教材体系,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你会先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列算式吗?为什么?会有学生能够列出算式24×12吗?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有些学生不能列出24×12的算式,可能是哪些地方遇到了困难?

8. 你觉得,如果让学生独立地去解决24×12=?这个计算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下面的这些计算方法学生有可能出现吗?

(1) 24×12=24+24+…+24(12个24相加);

(2) 24×12=12+12+…+12(24个12相加);

(3) 24×12=24×10+24×2;(4) 24×12=12×20+12×4;

(5) 24×12=24×3×4;(6) 24×12=24×2×6;

(7) 24×12=12×4×6;(8) 24×12=12×3×8;

(9) 24×12=24×20-24×8;(10) 24×12=12×30-12×6;

(11) 24×12=24÷8×12×8;(12) 24×12=12÷6×24×6

(13) 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9. *你觉得,上面的这些方法都能够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说出它们的实际意义吗?比如对于24×12=24×10+24×2这样的算法,可以解释为:10本书是24×10(元),2本书是24×2(元),所以24×10+24×2表示了12本书一共需要的钱数。你觉得,上面六套教材的情境中,哪一个情境更能够解释上面这些算法的实际意义?

10. 如果有学生只是用上面的加法计算,也就是用24个12相加或12个24相加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288,对这样的学生你怎么进行评价?你会表扬他们吗?为什么?你认为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方法,他们还会用加法进行计算吗?为什么?有位教师认为应该表扬,并且用了下面的评价引导语:“你很了不起,很有耐心与毅力,做了一般的同学与老师都没有做的事。你也很清楚什么叫乘法,用的方法是万能的,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但你的计算方法的步数比较多,请你与其他同学交流,看一看他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你认为更好的方法。”你觉得这样的反馈评价语言合适吗?为什么?

11. 在解决24×12这个题目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会要求学生至少要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结果,还是只要求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为什么?

12.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计算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也就是算法多样是不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还是只要求能力强的学生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先要求用一种方法计算出结果,并进一步思考有没有其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是对一个学生集体来说的,还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的?

13. 在上文中列举了解决24×12的13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的是具有一般性的方法,运用这种思路可以解决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如上面的第(3)种方法:24×12=24×(10+2)=24×10+24×2,它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一个整十数与一个一位数的和,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问题化归成两位数乘整十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和。这种思路是带有一般性的。而像第(5)种24×12=24×3×4的方法,只是适合这个两位数能够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这类计算问题。运用这种思路就不能解决像29×13这样的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带有特殊性。你认为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带有一般性的方法,还是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带有特殊性的方法?为什么?

14.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有些方法具有一般性,有些方法带有特殊性?你觉得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类有什么教学价值?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分类?

15. 浙教版教材的编排中,先创设了多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从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入手,展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请你先读一读下面的教材,再回答问题。

(1) 在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28×15后,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比较23×19与28×15的大小?

(2) 让学生计算23×19与计算28×15在算法多样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有什么好处?

(3) 你觉得在教学中,有必要把23×19的竖式计算的三步过程都展示出来吗?为什么?

(4) 以前的教材常常会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法则,现行教材一般都不出示这个法则,你觉得有必要出示计算法则吗?出示笔算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利和弊?为什么?

16. 下面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要流程,请你先阅读,再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流程一:

1. 复习旧知: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

出四个题目:24×6、24×10、16×20、16×4。让四个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独立做。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2. 引入新知: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学生用竖式计算24×6的基础上,在乘数的十位上写上一个数1,从而使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题目(1),变成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题目(2)。

3. 展开新知:教师与学生一起重点研究第(2)个算式,研究第二个乘数16十位上的1应该怎样乘,逐步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乘的顺序,积的定位。

得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三条法则: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笔算法则,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做练习,以便能够较好地应用法则进行计算,能够巩固技能。出题目时,从不进位到进位,从一次进位到两次进位。如让学生计算12×34、34×13、76×58等等这样的题目。

5. 回顾小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6. 课外作业:布置学生做课本上或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课堂教学流程二:

1. 创设情境,明确待解问题。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问题:某种饮料一箱是24瓶,买这样的饮料16箱,一共有多少瓶?请每一个同学都估计与猜测,大约是多少瓶。并把自己估计的数写在纸上,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说明,你估计与猜测的结果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学生得出需要计算:24×16=?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都安静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24×16=?这个问题。如果已经找到一种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尽量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梳理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如果你在小组里发言,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准备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反思与梳理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4. 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学生的计算结果与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时,要一个一个轮流发言。一个同学在发言时,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倾听,并作适当的记录,主要记录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每位学生尽量不要重复其他同学已经说过的方法。

5. 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结束后,组内的同学要讨论与整理,把自己组中的计算方法加以归类,并指定一个同学向全班进行汇报。

6. 全班汇报,汇总归纳策略。

让部分小组的代表报告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原来自己小组中没有想到的计算方法,可以记录下来。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 24+24+…+24=384(16个24相加);

(2) 16+16+…+16=384(24个16相加);

(3) 24+24+…+24=192(8个24相加),192×2=384;

(4) 16+16+…+16=192(12个16相加), 192×2=384;

(5) 24×2×8=384;(6) 24×4×4=384;

(7) 16×4×6=384;(8) 16×3×8=384;

(9) 16÷2=8,24×8=192,192×2=384;

(10) 24×10+24×6 =384;(11) 16×20+16×4=384;

(12)

(13) 24×20-24×4=384;(14) 16×30-16×6=384;

(15) 16×10+16×10+16×4=384;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这些解题方法的共同特点:把一个“新”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老”问题来解决。即把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转化为加法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

7. 回顾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是:猜测结果—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归纳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一共有384瓶。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常常会学到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你解决以下问题:

(1) 你觉得,在第一个教学流程中,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为什么?如果没有,教师在引导中起了什么作用?

(2) 你觉得,在第二个教学流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想出很多计算方法吗?如果能,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产生多种计算方法,教师起了哪些作用?

(3) 比较上面的两个教学流程,你觉得主要有什么不同?用第一个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教师,他们可能想追求什么教学价值?用第二个流程的教师呢?

(4) 如果让你给这两个教学过程写上课堂教学目标(分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进行阐述),那么,你分别会写出哪些目标?请你写一写。

(5) 如果一位教师基本上采用流程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另一个教师基本上采用流程二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这两个教师教学的学生可能会有什么差异?为什么?

(6) 上面两个不同的教学流程都是新课教学,当新课教学结束时,就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来说,运用哪一个教学流程学生的技能会更熟练?一般的教材都在新课后,还安排一节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当再上一节练习课后,学生的运算技能是否还会有差异?为什么?

(7) 教学流程二中所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买饮料),是否比前面六套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更容易实现算法多样化?更容易解释每一种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为什么?

17. 下面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你觉得学生可能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价值?

问题:小明在解决“三(1)班共有36人,如果每人要买27本作业本,那么一共要买多少本作业本?”这个问题时,列出了以下的竖式,他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1) 如果每人买7本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

(2) 如果每人买20作业本,一共要买多少本?

你觉得,一个班级中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会重新列竖式计算,来解决上面的这两个问题?有百分之几的学生会利用上面的竖式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利用上面的竖式解决问题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8. 学生如果用竖式计算45×67=?,那么要多少步计算才能正确计算出最终结果?如5×7=35(第一步),4×7=28(第二步),28+3=31(第三步)等等。学生可能会在哪一步出现错误?为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发生这种错误?

19. 你觉得,让学生多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是不是就能够让学生正确和熟练地计算?如果让学生机械做题,会不会因枯燥乏味而注意力不集中,正确率下降?

20. 在文学中有一些句子,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是完全一样的,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歌唱家在家唱歌等,这样的句子称为回文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中,也可以利用回文的思路,让学生探索与练习。如对于算式21×24,从左往右读是二十一乘二十四。从右往左读是四十二乘十二,即42×12,两个算式显然不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算式,但21×24与42×12的积会相等吗?可以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学生很快就会发现:21×24=504,42×12=504,所以21×24=42×12。我们不妨称这样的算式为回文算式。又如,对于算式63×48,从右往左读是84×36。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是也会相等呢?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也会发现63×48=3024,84×36=3024,所以又可以得到一个回文算式63×48=84×36。让学生探索:①请先写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再从右往左读得到另一个算式,算一算,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如果有人说:“任何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把这个算式从右往左读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乘法的算式,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一定都是相等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②下面的这些等式成立吗?算一算。42×48=84×24;36×42=24×63;14×82=28×41;76×34=43×67;26×93=39×62。③什么样的两个两位数相乘,可以使得从左往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你能找到这样的算式吗?动手找一找。

你觉得,让学生去解决上面的问题,除了能够进一步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技能外,还有哪些教学价值?

21. 你能够证明下面的这个命题吗?试一试。

命题:如果a、b、c、d是四个数字,ab上面画一条短线,表示由a、b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那么等式ab×cd=dc×ba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c=bd。

22.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中,也有像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的回文算式吗?如等式132×42=24×231成立吗?如果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写出一个类似第21题这样的命题,并对命题进行证明。

本刊将在2012年第3期继续刊发“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算法多样化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二),敬请关注!

第7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1.估计下列的面积,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2.请你估计下面三个圆的面积。

(1)图①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4cm,圆的面积约是

cm2。

(2)图②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2cm,圆的面积约是

cm2。

(3)图③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代表1cm,圆的面积约是

cm2。

3.小组实践活动。估计一棵树的全部树叶的总面积。

(1)先估计一片树叶的面积,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3)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4)将你在这项实践活动中的感受与同伴进行交流。

5.

下面分别是两片树叶的平面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整格的按半格计算),请你填一填。

6.

某公司想购买土地(如图所示)。比一比,在同等价格下购买哪一块划算些?(每个方格1km2)

7.

市政公司准备给中百商场门口的广场(如图所示)铺砖,每个方格表示1m2。

(1)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大?

(2)如果1m2大约要4块瓷砖,每块瓷砖4.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

第8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数学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提高数学组教研工作水平。

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集体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集体备课时,所有教师必须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排好内容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内容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提供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提高课后反思的质量,提倡教学以后将课堂上精彩的地方进行实录,以案例形式进行剖析。对于原教案中不合理的及时记录,结合课堂重新修改和设计,同年级教师可以共同反思、共同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价值。数学教师每周反思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有1-2篇较高水平的反思或教学案例,及时在向校园网上,学校将及时进行评审。

第9篇:数学活动教案范文

一、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

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知识就在学生生活中。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本为本”作为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由此产生的数学课堂常把知识与生活实际分离开来。学生为学数学而学数学,掌握的数学知识的生活性不强。我们认为学习数学应遵循如下原则:学生生活经验——获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蓝本,一套教材覆盖着广阔的时空,但教材只起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指向作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模仿生活情景,由生活实际导人数学知识学习,并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对此,我们可作以下努力。

1.课题出示生活口语化

为简单易懂,符合学生语言特点,同时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无味感”,可把教材中的一些课题生活口语化,让学生感到亲切、浅显和活泼。如教学“通分、约分”时,出示课题“通分、约分两兄弟”;教学“倍数、约数”时,出示课题“倍数、约数两父子”;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课题“我认识了乘法”;教学“长度单位”时,出示课题“长长短短”;教学“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时,出示课题“线与面的不同”等等。

2.知识形成生活情景化

知识形成生活情景化,就是运用“模拟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把宏观的具有广阔时空的教材内容作微观的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生活情景刨设,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时学到应学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教材各单元都能将知识放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这里不再赘述。

3.知识运用生活实践化

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落脚点就是运用。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作用,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与应用意识。知识运用的过程也就是生活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同样要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因素,真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二、正确处理教师“教案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关系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作好课前准备,这种准备称为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备课的书面表达方式就是撰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的实际及教师教学经验设计而成的。正因为如此,教案具有一定的教师主观性。在课堂施教过程中,往往许多事情的发生是教师课前始料不及的,学生学习思维不一定准确顺应教师的教案思维。这就要求救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教育机智,正确处理好教师“教案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册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内容时,由于教材给出的口算方法是单一的,编排意图突出“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所以课前教师备课涉及的也只有一种口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对54+5和78-5两个题你怎样想出它的结果来?”教师这一不经意的问,学生思维便远离了教师的教案思维,得到众多的思考方法。

此节课教案成了“无用教案”,我认为此教案的有用更有价值。教师的教案应有效扼制学生的过繁、不着边际的学习思维,有效把握教学进程,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正确处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与“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关系

“教材”均分课编写,“教师用书”规定某单元某章节分几课时教学完成,更有甚者的是“教学参考书”明确规定每一课时的所教内容,这无形之中束缚了教师手脚。一学期一个大任务,一周一个中任务,一节一个小任务。我们说教师要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本应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教师为片面追求完成形式上的教学任务,常常出现教学“走过场”的现象。课中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师不敢多花时间。课堂上也时有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争辩,但总是给人“走走过场”、“摆摆形式”的感觉。学生讨论、探究、发言不充分,学生活动不深透,教师过早地下了结论和评判。

怎样才叫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说一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思路掌握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得到锻炼了、基本技能得到发展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发散思维训练了,这样即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习题没有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算圆满完成了。反之,教师设计的教案内容全部完成,但学生该会的不会,该培养的能力没有培养,这节课实在不能说完成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十一册“分数、小数应用题”时,借例题“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教学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学生在主动探究、分析讨论、互相合作、个体知识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培养了创新精神,得出了十多种不同思路的解法。同时,由于学生在上述过程中花时间太多,致使教师没有把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教学完,下课铃响的同时,教师面露遗憾和尴尬。我们认为该教师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果教师过多地追求一节课形式上的圆满,而忽视实质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不创新。

四、正确处理“课内集中学习”与“课外生活学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