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代文学范文

近代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代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代文学

第1篇:近代文学范文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创新思维

日本文学史是高校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学校都很重视。但很少有学者归纳总结教学方法,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笔者在大学教授日本文学史,一直以来运用的也是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参与其中。笔者把自己准备的讲义教案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拷贝进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只顾做笔记,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期末考试的结果并不理想,面对需要自由发挥的小论文题型,学生不知从何处下笔,很多人仅能列举文学事件,个别学生能够围绕题目展开论述评价,但基本上都是在默写课堂笔记,缺乏独特的见解,更不用说创新思维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通过给1990年后出生的学生上课,笔者深感必须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而且时间非常紧迫。

90后大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沉迷电脑网络,关心新事物,热衷于挑战新领域,有常人看来另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不愿意走寻常路,并且极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创新是极有可能的,也是值得期待的。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尽快帮助学生启动创新思维,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此外,未来在日企工作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以及未来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日企长期从事专职翻译的越来越少,多数人被要求兼做行政、企划、人事、总务等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具备创新思维且能单独负责一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能够独立策划,关键时刻还能充当翻译的职员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企业的领导层会及时放权,给职员施展才能的空间。课堂教学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不能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日本文学史正是这样一门可以自由发挥的课程,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

日本大学的国语系同样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其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由导师带领研究生按照研讨会的方式授课,或将讲义内容分为若干章节,由学生讲解评述,导师补充点评。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撰写提纲等。导师的职责是推荐参考文献,主持研讨会,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指导和评价。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由课堂教学的“配角”变身为“主角”,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分析能力以及口才。

笔者所在的廊坊师范学院日语系是一支重视教学并且能兼顾科研的优秀青年团队,包括笔者在内,专门研究日本文学的教师有两名,其他教师对日本文学也很精通。所以由笔者担任项目负责人,同几位同事组成课题组来进行日本文学史课程的教改。首先课题组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然后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专题分类,接下来分配各自的工作:项目负责人承担每一章概况部分的讲授任务,并负责课堂录像,主持研讨会和总结评价,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指导几名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指导他们查阅资料,组织小规模的发表讨论练习,让学生找感觉,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代文学以小说创作为核心,出现了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所以小说部分的专题讲解是日本近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任务。把讲台交给学生是本次教改的关键,按学生学号顺序分配工作,每位学生负责一两位作家的讲解。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发生误会,有的教师总是给成绩好的学生更多机会,而成绩差的学生常被边缘化,时间久了他们会自暴自弃,对该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排斥心理。笔者只是建议学生要擅于运用自己的强项,展示出自己的特色,对讲解方式不做要求和限制。笔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概况进行了讲解和论述后,正式开始以学生为主讲人的专题课程,并为他们录像(录像既为了保存教改资料,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回放来纠正自己的仪态和发音)。第一位学生的表现就超出了笔者预想:她负责讲解两位写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坪内逍遥和二叶亭四迷,幻灯片制作的非常精致,还从网上找到了作家的照片(插入图片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内容很丰富且有条理,主次分明,将重点放在了对二叶亭四迷的介绍上(二叶亭四迷的《浮云》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出发点),分为简介、生活经历、作品介绍等几部分来讲解,然后着重介绍了《浮云》。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学生还指出了主讲人的优点和缺点。接下来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浮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她回答说,女主人公阿势思想左右摇摆,就像游弋在其他人物之间的一朵浮云。这是她通过精读作品得出的结论。笔者提示说,如果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明治初期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像是浮云,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随后笔者从《浮云》中选出一些精彩的篇章段落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品味日本文学的特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有意尝试将日本文学史课和日本文学选读课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研究不脱离作品,有助于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几位学生还谈了对《浮云》的看法,有的人欣赏二叶亭四迷的创作风格,觉得写实性强,但也有人表示作品读起来很压抑,不如中国小说看起来爽快。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可见大家课前都做了准备,最后笔者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之后的几位学生发言各具特色,而且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越来越重视对作家代表作的分析。其中一个学生在讲解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时,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美少女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讲述小说的精彩片段。由此可见90后学生对新媒体的热衷,这种创新式的做法值得发扬和推广。学生在论述作家作品时,能够不循规蹈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有些想法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虽然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这种创新思维应该受到鼓励。该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评教成绩很高。

课题组将这种教学模式命名为“TJXT”,即T团队合作、J教师主讲、X学生课堂发表、T讨论及总结。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展现团队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时间有限,名作赏析内容所占比例较少;学院图书馆日文版日本近代文学图书资料偏少;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多;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另外“TJXT”教学模式简单可行,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可以作为今后全校公选课的授课模式。日本的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日本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包罗万象,学习日本文学不仅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而且可以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历史、国民的心理和性格,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2篇:近代文学范文

19-20世纪之交,在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现代传媒业呈现出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815年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至“五四”运动前,海内外累计出版的中文报刊约有2000余种;从1872年《申报》创办的第一份文学期刊《瀛寰琐记》至“五四”运动前,至少有388种文学报刊在社会上发行。现代传媒大规模地介入文学的生产,改变了文学固有的版刻书坊业的传播模式,文学从此不再是少数人垄断的专利,而被纳入了公众参与的“公共”舆论空间;现代传媒大规模地介入文学的生产,引发了文学作者、文学观念、文学样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首先,现代传媒促使文学的作者,即中国文人的转型。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和迅速普及,加剧了报刊业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即吸收和接纳一批具有相当文化程度、专业知识和创造力的文人加盟。《申报》在创办伊始,便在《申报纸条例》中就拟定了一个对文人富有吸引力的措施:“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记事之类,概不取值。”这就是说文人可以免费在报纸上发表文学作品。《申报》的这一举措,反响甚为强烈,应征作品更是源源不断,“无量数斗方名士,咸以姓名得缀报尾为荣”。与此同时,申报馆还为文人提供了从事文字编辑和创作的岗位。从美查与王韬的特殊关系,便可以看出申报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1884年,王韬迁居上海不久,美查便闻其名前往拜访,竭诚邀请其加盟。王韬从始至终亲自参与了申报馆《点石斋画报》的创办工作,并承担了文字方面的写作。王韬在《讼隐漫录·自序》中表达了对美查的知遇之恩。他说:“尊闻阁主人屡请示所作,将以付之剞劂氏……辄复伸纸命笔……尊闻阁主人见之,辄拍案叫绝,延善于丹青者即书中意绘成图幅,出以问世,将陆续成十有二卷,而名之日《讼隐漫录》。”申报馆以《申报》、《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等报刊为平台,聚集了一些颇具才华的优秀文人群体。这也是《申报》能够打开局面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尽管文人最初对新兴的报刊业并没有多大的热情,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是生存环境的变迁,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原来的立场。1906年,延续千余年的中国科举制被废除,从“士”到“官”这一进入仕途的纽带被掐断,文人一时间被抛出了体制外。由封建体制的附庸到边缘化,这种失落的心境是难以用文字描绘的。面对着传统文明的日益衰落和域外文明的传人,这种中与西的矛盾,古与今的纠葛,撕扯着、撞击着这一代文人的心灵,从而使得他们人生的历程充满着炼狱般的煎熬。经历了一个痛苦的灵魂蜕变期后,犹如凤凰般的涅槃,他们中间的一部分先进分子,敢于面对现实,重新审视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坐标,选择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而报刊业的兴起,无疑为他们走出困境、谋求新的人生发展道路提供了契机。当时的上海,就聚集着从周边地区前来“淘金”数量可观的文人群体。清末书画名家高邕在《海上墨林·序》中说:“大江南北书画士无量数,其居家高隐者不可知,其橐笔而游闻风而趋者,必于上海。”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翔甫离职后既作“海上寓公”,又是多家报纸的自由撰稿人;吴让之、何桂笙、钱昕伯、黄式权等供职于申报馆;戴谱笙主笔上海《沪报》;蔡尔康先任《万国公报》翻译,后主笔《新闻报》、《沪报》,再转入申报馆;孙玉声主笔《新闻报》,后人《申报》、《舆论时事报》;周病鸳任《同文沪报》“消闲录”主任,高太痴主笔《新闻报》、《沪报》等等。实际上,这一代文人已经脱离了中国文人传统的生存轨迹,转变为商业化城市中以文谋生的市民职业者,即近代城市知识分子的先驱。

物质生活上的相对稳定和精神上新的追求,使得转型后的文人们不再像其前辈那样寄人篱下,依赖帝王达官、商人地主的施舍来完成文学创作,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本事来自食其力。因此,他们开始显示出一种职业作家的独立意识。李伯元、吴趼人都曾谢绝荐举,不愿入仕途,宁可在报刊当编辑或做自由自在的撰稿人。于佑任说:“报馆中人,鄙官而不为者,不知多少也。”他们的心态与中国传统文人读书做官或隐逸山林的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

其次,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和迅速普及,不仅改变了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同时也颠覆了“藏山之文”和“经世之笔”旧的文学观念,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架起了桥梁。“在这一变革中,传统文学的封闭形态被打破,旧的文学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两种文化碰撞、激活,不但引入了域外文化的宏阔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了参照系,而且,大量摄入域外文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风格、新方法,使清末民初的文学产生了‘求新’、‘求变’、‘求实’的试验和冲动。”(吴祖湘等:《中国近代文学鸟

转贴于

瞰——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总序》)1872年,《申报》相继连载了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片断和英国小说家欧文的小说《瑞普·凡·温克尔》。1873年,《瀛寰琐记》连载了彝勺居士翻译的英国小说《昕夕闲谈》等。域外小说在中国报刊上的不断连载和广为流传,猛烈地冲击了“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这种旧的文学观念;而蠡勺居士的《<昕夕闲谈>小叙》则成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先声。文章指出:“若夫小说,则妆点雕饰,遂成奇观;嬉笑怒骂,无非至文。使人注目视之、倾耳听之,而不觉其津津甚有味,孳孳然而不厌也。则其感人也必易,而其人人也必深矣。谁谓小说为小道哉?”文章不仅为小说正名,还第一次提出了小说“启发良心、惩轫逸志”的教育功能。从1899年开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梁启超依次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夏曾佑联名在《国闻报》上发表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是变革小说观念的重量级文章。文章从进化论的角度审视了小说的社会价值。认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公性情”,即人性。人性包括英雄之性和自然属性(男女之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社会属性,而在人类历史上,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小说,则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具体形态的反映。这就是小说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夫古人之为小说,或有精微之旨寄于言外,而深隐难求,浅学之人,论胥若此,盖天下不胜其说部之毒,而其益难言矣。”因此要提倡一种“使民开化”的新小说,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文章呼吁要以报刊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小说。

文学观念上的变革与文学理论上的“求新”,引发了清末民初文学创作上的空前繁荣。仅以1907、1908年为例,两年中登载小说的报刊分别有49种和43种;发表小说的数量分别是428部和454部。

第三,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和迅速普及,催生了适应时代需求,为广大读者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报载小说是应对报纸每日发行,面向市民大众的新文体。它虽然从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套路,采用章回体的模式,但在操作上却大大简化了传统小说的创作过程,普遍采用边写作边发表方式;它对其固有的表现手法进行了革新,赋予作品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内容;它由于受到报纸新闻性的影响,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双重特征;它把读者大众视为衣食父母,始终与其保持着近距离的互动关系。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性的文体。新闻性、文学性和论说性成为报告文学的三要素。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真实性方面,希冀把“严格地忠实实事”视为报告文学的生命。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以生动的细节描绘、精确的现场感和必要的原始材料形成不可置疑的记实性和感人的形象。在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过程中,作者可以调动各种文学手段:“可以从诗歌中吸取诗情;可以从散文中吸取意境;可以从小说中吸取人物刻画;可以从戏剧文学中吸取通过人物对话写人;可以从电影文学中吸取‘可视性’和蒙太奇技巧;可以从杂文中吸取形象化议论等等,从而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张宁生《中国报告文学史稿》)报告文学的论说性,表现在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巴克说:“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论说性可以渗透在叙述描写之中,也可以以犀利、深刻的议论直接介入生活、干预生活。

起源于清末报刊“时评”和“谐部”的现代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的文艺性论文。与报纸评论相比较,其共同点是直接而迅速地分析、评议各种社会现象,使读者从中获取某种人生体验或思想启迪。其不同点,报纸评论一般是抓住新近出现的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借助缜密的逻辑,直截了当地提出作者的观点;现代杂文的取材要比评论宽阔得多,既可以评说新闻事件,也可以谈古论今,大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小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现代杂文把深刻的哲理、尖锐的观点熔化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借助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各种艺术手段,让读者在艺术的享受中受到启迪。由于现代杂文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同时又具有形式多样、记叙灵活、富有杀伤力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被报刊广为采用,被视为文艺副刊的“灵魂”。

第3篇:近代文学范文

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一生的愿望。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名誉馆长,在建馆过程中一直关注着各项建设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做出了许多努力。

庄重典雅的现代文学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一座集文学博物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文学资料研究中心、文学交流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类博物馆。文学馆是在巴金的倡议和努力推动下建成的,也是巴金、冰心、、叶圣陶等著名作家们心血的结晶。文学馆传统风格的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和庭院式的优美环境,占地46亩,已完工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现已开始组建第二期工程,完工后,文学馆总体建筑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将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教育工程。它的任务是收集、保管、整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报刊、手稿、译本、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资料、档案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资料。馆内陈列了大量名家手稿原件,经典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及数以万计的作家藏书和他们用过的各种实物,其中国家级的珍贵文物、中国各地域、民族的相关资料也都在征集之列,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作品。文学馆的图书和档案管理已实现了现代化,现有电脑管理系统和完善的保管、检索,复制和电子阅读设备,并向专业读者开放。文学馆还有自己的专业电视拍摄厅和后期制作室。

2000年5月,文学馆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指定为“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2002年12月,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北京市爱国教育基地”;同年7月荣获“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称号。固定的文学展览馆有三个面积分别为500平米的常规展厅。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库与藏品,从1985年挂牌开馆以来,已具备了一定规模,藏品的品位和权威性都很高。其中目前国内最大和最权威的作家手稿库保存有近1万1千份手稿,文学类的文物5千多件,珍贵照片1万多张,至今,文学馆共收集藏品50余万件。文学馆对作家整批捐赠的文学资料,建立以其姓名命名的文库,目前已建成巴金、冰心、茅盾、老舍、丁玲、刘白羽、杨沫、萧军……等88座。“唐藏文库”是“作家文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共有图书、杂志4.3万册,其中不含孤本和珍藏本,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文物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馆本着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经常邀请文学界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来馆进行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的专题讲座。其中“星期日文学讲座”已有十五年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网通北京通讯公司以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活动,每隔一星期举办一次,逢长假增加讲座次数,其影响遍及全国,有的大学还把这个讲座定为学生们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收看。文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共同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国内唯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业刊物,1979年创刊,其编辑部设在馆内。文学馆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国典》等书,还将陆续编辑出版《作家书信丛书》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讲演录系列书》。文学馆还先后单独或联合主办了“走进巴金大型图片展”,“冰心创作生涯70年展”,“老舍创作生涯展”,“叶圣陶创作生涯展”,“茅盾百年纪念展”,以及19位作家作品及生涯展。

文学馆是巴金等老一辈文学家为中国文学事业建起的一座丰碑。文学馆的建成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和慰藉。巴金的离去,让中国现代文学馆沉浸在一片哀思之中。连夜按中国作协的安排,设立了吊唁厅,厅里摆满了百合花与。巴金的遗像前一排齐齐的小松柏,就像他的晚辈和后人一样簇拥在他身旁,松柏前边并排摆开101枝红色玫瑰。那是他生前最爱的鲜花,火红的玫瑰花,是他最钟情的颜色,就像他心中火一样跳跃的激情。望着巴老的遗像,照片上的他侧首微笑,笑容温暖、明亮,一如照在他脸上的和煦阳光。我们哀悼巴金并不曾远去,斯人斯言,斯文斯行,将常伴后辈们左右,如不灭的心灯。当人们沉浸在巴老离世的悲痛中时,文学馆的职工们又记起巴老写给同志信中的一段话:“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我一生最后的心愿。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我相信它的前途非常广阔。这是表现我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如今,巴老的这个愿望已部分实现了。在2000年5月23日,文学馆新馆第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开放。当原副馆长周明同志把新馆建成后的录像带送到他的病床前时,他看了非常欣慰。

作为作家,巴金一生创作出700余万字的作品,给我们留下26卷本的《巴金全集》,在文学史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历经百年雾雨电,至今仍忆家春秋”。巴金用自己的作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一个作家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部分有价值有影响的作品,就已经很难得了,巴金竟能给我们留下数部堪称经典的作品,他完全可以担当“伟大”和“人民作家”的称号。

作为思想家,巴金以悲悯之心,一生苦苦思考着许多关于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安乐的社会,消除贫富差别,万物为人人所有,表现出一种世俗的人文关怀精神。

作为知识分子,巴金有着崇高的道德人格。他信奉互助、正义、自我牺牲的道德观,主张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的统一,处理好个人的自由、权利、良知与共同利益,大众福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假话、空话盛行的年代,他站出来提倡讲真话,并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人们说假话的严重危害性。知识分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巴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作为一个常人,巴金通过解剖自我来寻找“”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大多数聪明人都将原因推给“”的时候,他勇敢的撕开自己的伤疤,进行自责、忏悔,其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带有多么大的勇气!他对独特而深刻的反思,使他超越了同时期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所以,他被人们誉为“世纪的良心”,“民族的良心”。

对文学馆人来说,巴金所做的一切,是我们的路标,他所未做完的一切,将是我们接着需要努力的方向。文学馆人是悲痛的,我们失去了名誉馆长。文学馆人又是自豪的,因为我们的创建人是巴金。一个人的离去,引动整个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怀念和追思,多少年来,此情少见,人们不约而同的说出一句话:“他,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他的爱,他的赤诚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为我们留下了闪耀着光芒的精神和力量。

巴金离去了,但他仍离我们很近。文学馆内留下了他太多的痕迹,这里的每一个展厅的门推手,都是他的手模,把我们的手掌放入他的“手掌”,他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世界。巴金没有离去,他的手还在引导我们去工作。

巴金真好,可是他走了,像他这样的好人,我们都希望他一直活下去,好像这也能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力量。但他还是走了,我们无法留住他,然而他的鲜明个性和光辉形象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或许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让哀思直抵我们灵魂的深处,去动魄而惊心。

第4篇:近代文学范文

进入城市后,乡村女性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从憧憬城市到走进城市,再到逐渐熟悉城市,乡村女性忽然发现,其实城市生活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城市对她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城市里有她们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还有不熟悉的生活规则。在城市中,因为性别因素,在谋生和报酬等方面,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相比,依然处于劣势。为了改变这种境地,女性农民工力图重新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优势,掌握进入城市的捷径。然而,最终她们只发现自己的性别和身体的优势。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是最早写女性农民工悲剧的作品之一。女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被称呼为“伊”。她“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她完全是被当做动物的,可以自由买卖。15岁被父亲卖到了夫家,成为劳动力,倍受公婆和丈夫的折磨,痛失爱子后逃进城里做佣人,但最终在丈夫死后,又被卖掉。她在城里的命运和乡下一样,都是被奴役的。鲁迅《祝福》的得祥林嫂也是一个不幸的进城者形象。她逃婚隐瞒身份来到城市做女佣,她的第二任丈夫病逝,她的儿子被狼吃掉,接二连三的厄运是她很无助。本以为在城市能找到一点做人起码的安慰,但是城里只给祥林嫂提供了谋生的手段,城里的文化禁忌使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城里其实也容不下祥林嫂。在城市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的。城市永远是城里人的城市,乡村妇女做再大的努力,也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离乡进城的乡下广大妇女于孤独、无助的漂泊感之外,还要经历着种种在城的不能承受之重。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乡村女性历经千辛万苦,想要在城市里谋得一个生存空间,我们却很难发现一个成功的案例,看到的都是只能各种的不幸。

二、回乡

进城的女性农民工怀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来到了城市,经历了艰难的挣扎和巨大的心理落差,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在城里,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却还得不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基本待遇。在精神上还要承受异样的冷漠和拒绝,甚至歧视。他们的城市梦不仅没有实现,却陷入了另外一种贫穷。当乡村女性在城市里找不到她们的理想生活,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时,她们只能做最后的打算——回乡。她们真的还能回去吗?即使回去了,她们还能适应乡下的生活吗?实际上回乡只是一种设想,因为回乡的路和进城的路一样困难重重。且不说他们的土地已荒废已久,种地无望,她们已习惯在城市的生活节奏,不愿再回到贫穷落后的乡村。回乡是再一次的寻找。

三、困惑

第5篇:近代文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37-01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多媒体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科学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其他种种原因,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进入电教误区,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几点认识,以便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淡化形式,讲究实效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形式,是为轻松而又快捷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本不顾及教学目的、内容、对象和效果,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形式,哗众取宠,忽视了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充分利用,甚至鄙弃传统媒体,完全抛弃了黑板、粉笔,刻意追求新奇特,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时尚的展示。自以为有了比较精美的课,就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只管坐在操作平台前手持鼠标,口若悬河,一人霸占课堂,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的反馈,剥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穿新鞋走老路,再次回到“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模式上,一节课就像是一个专题讲座,曲高和寡,知音稀少。结果甚至出现了负效应。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首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其次,要考虑到教学设计的需要与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选择一些既符合本课内容又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来制作,帮助学生消化传统教学难以讲透或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主导下的现代技术手段巧妙灵活地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教师切勿脱离学生单纯地操纵机器,坐讲课堂,而应当在语言和行动上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指导学习、活跃气氛、激发思维、培养感悟,切勿把课堂讲授变成学术报告,深奥难懂,而应当充分照顾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处理好媒体素材、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关键。

教师切勿充当“解说员”,大搞“一言谈”,而应当对教学过程和媒体进行设计,使媒体为学生的思维服务,让学生自行解读媒体内容,把课堂变成“群言谈”,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多媒体作用,启迪学生思维,突破学生思维难点的关键之处。即该用则用;在使用中起不到实效,对教学毫无优化之处的,坚决不用。

二、精心设计,适时播放

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机,不仅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而且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感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及各种能力,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教学中有些课应先让学生充分品味、想象,当同学们从作品中发现并进入一定情景,感情达到,内心迫切需要验证时,教师再把投影展示出来进行对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想象力不丰富的学生得到补充;另一方面,还使另一部分同学获得成功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

三、敢于取舍,灵活运用

电教媒体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教师自身优势,选择恰当媒体,力求机动、灵活的运用,善于做到三大舍弃:

首先,不要过分热衷于先进的媒体。在课堂上运用电教媒体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展示媒体本身。在先进的电教媒体也是为课堂服务的。最先进的媒体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堂用录音机会比幻灯机效果更佳,有的课堂用一种媒体会比用几种媒体更强。因此,在使用媒体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

第6篇:近代文学范文

“中间代”代表之一曹寇认为,“中间代”作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文学意义和肯定,他不觉得作家非得经历天翻地覆的特定年代才能写出好作品,“那些对我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我只尊重自己是怎么活着的,我看到的那些人是怎么样的,这些才是写作最基本的”。

如今的“中间代”作家正越来越被文坛所认可,冯唐、路内、阿乙在“未来大家”top20中位列三席;阿丁被列入《人民文学》新锐十二家;曹寇被誉为最具才华和潜力的当代青年小说家;李师江则是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受惠于写作方式和输出方式的国际化,他们正在被国外文化出版机构关注,部分作品的海外版权购买及文字翻译也已提上了日程。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3月7日)

余华曾说过:“本世纪最富想象力和洞察力的作家无一例外地加入了更新的潮流。在他们那里,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也没有统一的思想准则,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反对所处的时代,反对现有的文学规则。然后他们创造自己的时代,制订自己的文学规则。”是的,“中间代”作家群体们也加入了这场更新,他们既不是学院派,也没有师承哪个门户,他们如野花般自由生长,但是已经建立了个人的写作风格并得到了文学界和读者的认可。适用话题:坚守,自由,个性,创新等。

新井一二三:用中文写作的日本作家

新井一二三,新井是姓,一月二十三是生日,合在一起就是“新井一二三”。她出版过《新井,心井》《樱花寓言》《东京时刻八点四十五》《我和阅读谈恋爱》等作品。身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她多年来一直用中文向华人世界读者介绍日本历史与文化,举凡日本的山川人物、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美食旅行等,在她的文章中每有涉猎。她的写作未囿于纯粹的涉日话题,也写自己这些年遍布世界很多地方的行走印记,写她在北京、广州的留学生活,写她对台湾的复杂情感。她的文笔流畅好读,既富一定文学性,也有难得的幽默感,与中国作家的中文写作形成特别的相异和映照。

她说:“我是日本人,生活在东京,但用中文思考,也许就因为这个,我看问题的角度和很多日本人不一样……每次我用中文写作,就好像有个中国人的灵魂不知从哪里飘过来启发我。一切来得特别自然,肯定是种缘分。”

第7篇:近代文学范文

论文摘要:近代

该理论还认为,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其中的翻译文学在三种情形下会出现繁荣,甚至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文学还“幼嫩”,正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者处于“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点、危机或真空的时候。

第8篇:近代文学范文

(一)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校相关领导对现代化信息教育管理技术比较重视,也逐渐开始关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往往由校外软件公司进行设计和开发,程序人员没有高效教学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在设计教学管理系统时,不能考虑到系统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效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不符,很难适应高效教学管理的需求。

(二)落后的管理体制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教务处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信息,导致院系二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抑制了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在资源调度时,流程多而复杂,使教学管理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的工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教学管理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另外,各教学管理岗位相对较独立,教学资源、数据和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这些重复数据由不同管理岗位发放和使用,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阻碍了教学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进程中教学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若想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内容,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因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更新教学管理理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为其创设出一个人人都会用的管理氛围,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

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基层单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上教务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应建立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将教学资源、信息数据等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中,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日常教学活动信息的反应和监控能力。通过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部门从原来全方位、全程式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是高校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之势。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网站为基础,从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出发,扩展应用功能,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平台,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管理方式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保存、传递等功能代替传统笔写纸记的落后管理模式。同时分配设置多级用户模板使用权限,真正实现学校和学院的二次管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动态信息。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

在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还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这是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抓好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培训,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系统操作指导,编制和印发系统使用手册,重视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确保管理机构反应灵敏、工作高效,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总结

第9篇:近代文学范文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个性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育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却很少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使有关注,也只是惊鸿一瞥。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这些足见课外活动的重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笔者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张显个性

学生的个性具有趋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从趋同角度承担了社会化教育的责任。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将几十名个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以标准化、同步化的方式和进度教授同一内容,同一中缺少区别。学生缺乏个性,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聪明才智处于抑制状态。成功的教育应当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人的天赋和特长,往往要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课外活动则具备了从差异入手,长善救失,发展学生个性的种种优势。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朝着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的心灵火花熠熠生辉,放出异彩。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小组里参加活动。比如有的爱好演讲,有的喜欢作文,有的擅长书法等等,他们可以分别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发挥各自潜能,发展个性特长。语文课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不加矫饰地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例如有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属一般,平时寡言少语,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自从他参加学校课本剧表演兴趣小组后,频频出现在小舞台上。他的精彩表演获得师生好评。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充满自信。如果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许一直发现不了他的这项才能,其智慧和才华便会逐渐被湮灭。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教室的窗口,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将最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在儿童面前展开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游戏和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才干,使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就会限制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育。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外语文课外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那些字写得不规范、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例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等课文后,学生从书本上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还属于理念性的,如果组织他们在课外分组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情况等,将调查所得整理成文,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会对保护地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为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得更好,必须把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要做到既有长期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又有每一次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的规划。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

三、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学生总是希望学有所成,被赏识、被认同。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而在课下却神采飞扬。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表明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语文课外活动正好符合这一特征。而且课外活动不像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对学生有硬性指标要求,所以,语文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可以指导学生创办自己的小剧团(课本剧)、小报刊、小广播站,让他们自己充当小演员、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使他们充满自信,为他们将来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特例,全国公开发行的《小主人报》,就是由少年儿童轮流担任编辑、记者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稿、精心编辑,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气,深受儿童们的欢迎。有了这份成功,谁能说他们将来不会出现有创见的卓越的办报人?

四、做好课外活动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只是每天呆在教室里读ABC或是数字或是枯燥的其他书本。语文老师尤其担负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担。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彩笔去描绘。要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对身边的人物、景物、情境、事件进行深入地观察、调查、研究。在这当中,语文老师做的是学生的引路人,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但不要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要激发兴趣,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都能变盲目性为目的性、自觉性。

通过课外活动,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经历做"社会人"。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