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科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4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 、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6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 、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8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 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9 、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10 、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11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12 、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DD 水作为观察的主题,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13 、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4 、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15 、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16 、能根据纸的主要特征分辨、区别周围纸质和非纸质的物品,感受到纸的多样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7 、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18 、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19 、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我所带的三年级1班,学生数为 83人,其中男生比例较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并且利用网络平台汲取最新的前沿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研讨活动,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 、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比较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又生于农村知识面窄,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乡风情”五个单元,共19 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2-3 课时,一册书安排40 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关键词:效率教学;培养兴趣;方式多样;教学创设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模式应被积极运用和发扬,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和利用其巨大优势来付诸于实践中,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内涵。
教师应在新程课越来越深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不断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所需的知识层次,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修养,要深化研究教材有关内容,深刻理解教学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组织和创设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潜力。
一、创设积极且有效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高三年级语文教学创设中要多运用多样化、现代化教育方式和理念,比如心理学、数学推理论及语言传播学等有关的理念与方法来解析高三年级语文出现的问题,创设中找到问题、剖析中解析问题、定估中实践问题结果,在实践证明的基础上改进、发展、创新出一种新的理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讲解,大部分都停留在书本基础内容的解析,教师通常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被忽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有很大的出入。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创设教学目标时没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创设应重点把学生放为中心,鼓励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化的环境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的特点,制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进一步创设科学性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强自身素质,同时也要对高三年级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解析,剖析教程基础教材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来明确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真正地理解语文的中心思想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学习交流,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创设更加合理、科学。
3.课堂教学理念、方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上教学的理念、方式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性的特点,制定出差异化的方案,积极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来激发和培养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二、积极培养和营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氛围
在学习中最好的导师是兴趣,它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何为兴趣呢?兴趣就是指学习语文时很乐意做的事。大量的心理实验表明,兴趣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成就感是诱发兴趣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没有成就感而言,这样很可能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对语文学习厌恶了。反过来,如果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了,就会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效率自然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而成就感如何产生呢?它基于学生的进步思想,想要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多组织和实践自主学习的活动,比如开展语文知识大演讲活动等等,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身上差异性的特点,制定最佳教学方式,使其学习能感到成就感,积极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落实、实现目标并有效利用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高中三年级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我们要充分保证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积极去探索、研究和创新出一些新的课程必要的课程资源,来充分地保障课堂教学能顺利实施。教师处于课程资源的中心地位,这也是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和积累既有特征决定的。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地创新理念,深化探究性教学,开发、创新新的语文教学资源。
总之,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其中的主力军,要积极运用优质而高效的教学方式,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周(9.1~9.12):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化学研究什么,化学使生活更美好,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周(9.8~9.12):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
第三周(9.15~9.19):元素是构成地球万物的基石,元素符号,化学语言。
第四周(9.22~9.26):人类赖以生成的空气,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性质。
第五周(9.29~10.3):运动会和国庆节
第六周(10.6~10.10):月考,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相对原子质量及式量,人类离不开氧气,氧气能跟很多物质化学反应。
第七周(10.13~10.17):怎样得到氧气,化学式,物质的量。,
第八周(10.20~10.24):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第九周(10.27~10.31):期中复习及考试
第十周(11.3~11.7):试卷分析,化学方程式书写及配平
第十一周(11.10~11.1:4)天然水和水资源,水的组成,水的特性。
第十二周(11.17~11.21):分散体系,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
第十三周(11.24~11.28):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溶液的组成和溶液质量分数。
第十四周(12.1~12.5):溶液的酸、碱性和PH,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的关系,常见的酸溶液和碱溶液。
第十五周(12.8~12.12):燃烧的条件,灭火与防火,燃料的充分燃烧。
第十六周(12.15~12.19):碳,同素异形体,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十七周(12.22~12.26):石灰石,钟乳石,常见的有机物,化学燃料。
第十八周(12.29~1.2):复习与练习。
第十九周(1.5~1.9):期终复习与考试。
二、教学计划
1、第一章时间安排四周,第二章时间安排四周半,第三章安排时间四周,第四章安排时间三周。
2、每一章的每一节都安排一套有关“基本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练习,供学生自检和提高。
3、开学至期中考试之间、期中考试至期末考试之间均安排一次月考。
三、教学要求
1、备课组各位教师均要参照上述教学进度,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再制定或调整各班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全校化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2、课堂教学要讲究教法,培养学法,做到程序要规范,环节要紧扣,知识要落实,能力要提高。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化学教学中,因为多媒体不但能强化课前研究,而且还要优化教学过程,还能创设情景、解剖难点、模拟实验、提高视觉等,还能进行辅助学生总结和反馈检测。
5、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
6、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有关活动
1、坚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
同探讨二期课改中所碰到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标》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
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注重对学生中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用word进行文稿编辑处理中,关于图像图片插入处理为主题的一课,围绕古诗配画讨论展开,要求学生能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本节课是在已经学习了网络应用以及word的简单操作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创作作品的实践活动过程,逐步掌握利用word进行文稿编辑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这过程包含了对图片处理相关知识和操作,如:插入图片的方法、设置图片格式、调整环绕方式等 ,其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拓展性。
三、学情分析:
受学校条件所限,上课时2个学生一台电脑,机房配有一台服务器,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广播教学,监视监听、转播示范等功能,对课堂组织有利。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信息技术学习的最初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及信息技术知识较差,但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以及好奇心,能根据教师的演示做模仿,部分同学能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操作。这些情况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本人采用了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新授这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一)学会在Word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二)了解设置图片格式不同,能根据需要自主选择。
过程与方法:
本课通过“古诗配画”活动,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更清楚表达主题信息的特点,学会在Word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操作在形成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及古文化底蕴, 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教学重点:
学会在Word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教学难点:
图形缩放和图形环绕方式的操作和设置
教具准备:
(一)多媒体网络教室;
(二)大屏幕投影;
(三)教学演示课件;
(四)资源库。
五、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分层―协作”的模式进行教学
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使其充分体验到帮助其他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古诗小游戏
2、出示各种配图古诗作品
师: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
(从学生回答中,教师作针对性的评述,多从鼓励的角度出发。)
1、参与游戏
2、学生欣赏各种配图古诗作品,让学生观察图文内容、色彩搭配情况、位置排布情况等,对照诗意,研究一下所配的画不是符合诗意,让学生思考回答如果自己来配画将怎样处理?
本环节以学生小游戏方式开始,使孩子们能轻松进入学习氛围,欣赏各种配图古诗作品时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激发学生给古诗配画的兴趣。
(二)分层导学
1、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1)找工具(找到word)
(2)试一试:(输入古诗,编辑格式)
(3)找一找:(寻找适合的图片)
A、从网上下载。
B、……
(4)做一做:(插入图片)
(5)图形缩放单击图形,A、用鼠标拖动图形控制柄直至需要的尺寸大小后释放鼠标。
B、……
(6)图形环绕方式
A、右击图片,在菜单中选择“设置图片格式”
B、 ……
(7)画中写古诗
A、“视图――工具栏――绘图”调出绘图工具栏
……
2、引导学生看书,理解教材
1、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本课学习内容及操作工程。(由学生充当小教师演示讲解)
2、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看教材。
首先通过理解学习内容,再经过课件讲解和看书夯实基础,然后通过操作练习巩固,为以下教学做铺垫。学生结合教材,通过自主探究,从而学到新知,更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放”的过程。
(三)协作学习:
1、分配任务
2、提示学生查阅教材小提示或观看自动教学课件演示片断
3、组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倾听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本小组内完成分工工作。
2、学生查阅教材小提示或观看自动教学课件演示片断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课堂上安排“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互帮互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的交流更容易理解掌握,从而更快的学到新知。通过学生的不同探索,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分体验到帮助其他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作作品: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学会基本操作,小组协作完成作品
通过前面一系列活动在掌握本课操作及知识要点的情况下,学生小组合作更易形成作品,取得成功。
(五)互评提高:
1、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广播系统展示学生的作品
2指导让学生从版面设计、色彩作用等方面互相评价
1、观看作品
2、听取意见、互相评价、借鉴启发。
3、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通过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说出自己今天所学的收获,使知识更条理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六)课后交流小结: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2、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的学习收获等。 1、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解释所选古诗的含义,选取该图画的原因,以及图画在哪些方面表达了古诗的哪些意境等
2、请学生充当小老师,汇报学习的成果,演示讲解主要操作步骤。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反思
本课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用学生感兴趣的古诗小游戏创设了课堂教学情景,并通过对比的古诗图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其形成学习动机,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从学生反应来看,效果很好,导入很成功。
关键词:教学方法;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
所谓三基性,是指本科教育中最为突出的三个基本特性,即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这三性既相辅相成,又矛盾制约而受争议。我国本科教育强调基础性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核心,但对工科计算机本科教育而言,由于学科知识具有更新快、变化快、应用面广和工程性强等特点,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凸现重要性,需求表现在一是许多前沿的理论和知识普及很快,一些过去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可下降给本科生的课程;二是社会对本科生实用能力和知识宽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在高年级,特别是大四学生教学中把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这三性较好地相融合,并在教学中把握好分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1三基性教学问题
本科教育的改革,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近年热议的话题之一,国内外没有成熟的样本,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多元化、专业化[1]。目前,本科基础教育多采用全国统一的思想,有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实验环境和教学手段,有等级考试的驱动和标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
各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呈现改革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更多强调实践和案例教学,大幅度减少基础课时,基本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增加。
2) 基础教学更多强调应用,呈专业化、多元化趋势,知识关联体系网络日趋复杂化。
3) 一些过去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在本科教育中出现,如分布式并行计算、网络计算等方面,高端知识普及化、应用化。
4)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和市场应用的需求,专业课程也越分越细,知识宽度和深度要求越来越高,专业选修课设置越来越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5) 计算机基础教育低龄化,从中小学开始就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如日本中学生的计算机竞赛内容就已经涉及到多CPU并行计算等前沿内容,教育对象的基础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如何定位和分界计算机初级教育、专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教育理念问题,同时,在各阶段教育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握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的平衡分寸至关重要。
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大四学生一般会面
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也面临许多特殊的需求。
1) 知识的融会贯通需求。高年级学生一般前期修课密集,到大四时已经修完大多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迫切需求,课程教学时,根据本课程领域需求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并使其结合应用,做到融会贯通,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 实践动手能力急速提高的需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要有比较宽广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而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环境与机会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四学生已经进入实习阶段,有的即将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教育需要配合和引导这方面的需求。
3) 新知识学习掌握能力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必须有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当前,在许多场合,对新知识的考核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能较快掌握并应用新知识,进行创新性工作往往是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阶梯。
高年级学生的不稳定性和上述特殊需求,导致这一阶段教学非常艰难,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否则,学生就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针对高年级学生需求,基础性教育要融会贯通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前沿性教育要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性意识并掌握一些热点技术;而应用性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把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这三性融合并恰当地体现在教学方法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法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基础性教育无疑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基础,大学课程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打好理论与技术基础,掌握能力,发展有后劲,但基础课不是“陈旧课”[2],它应该反映该课程领域最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根据国家的战略转变,近来各大学都把创新性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对工科计算机本科教育而言,学科知识具有更新快、变化快的特点,许多前沿理论和知识普及很快,一些过去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下降给本科生。如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由于普及与硬件价格的迅速下降,已经从高端技术转为普及技术,课程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就要有前沿性内容,融入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
计算机学科另一重要特色是极强的工程特性,目前,各行业都在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社会对本科生的实用能力和知识宽度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本科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学生求职时,几乎会涉及所有软件工具和热门技术,职业对应用性教育的巨大压力,常常导致学生重实用轻基础,而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3],才能引起学生共鸣。
2三基性教学方法初探
笔者认为要设计好一门课程并上好一门课程,要具备4个要素。
1) 课程理念:即本课程目标、思路等,包括对学生知识和意识的培养。
2) 学生需求:任何课程,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具体面对特定的学生需求。
3) 教师素养:教师在课程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4) 教学方法:围绕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高年级本科教学需求,三基性教学理念要将三者加以融合并掌握好彼此之间的教学分寸。具体而言,三基性教育有3个目标。
1) 基础性教育要努力使学生前面知识得到融会贯通;
2) 前沿性教育要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性意识并掌握一些热点技术;
3) 应用性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围绕着教学理念和目标,三基性教学方法的核心表现在3个方面。
1) 针对基础性教学,探索综合与贯通教学方法;
2) 针对前沿性教学,扩展视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3) 针对应用性教学,精心设计实验,加强案例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
解决好上述关键问题要做好5个方面工作。
1) 选好能融合三性的教学课程,并非每个课程都具有三性的元素;
2)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3) 掌握好三性在教学中的分寸,这是需要认真研究把握的;
4) 教学方法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的具体方法体现和手段;
5)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下面,以笔者近几年开设的大四本科选修课程“集群与网格计算”为例进行探讨。近年来,集群计算模式是网络计算系统中用途最广的计算模式之一[4],已成为应用和商业化的一个热点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网格计算模式已经发展为连接和统一各类不同远程资源的一种基础结构,集群和网格技术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已经逐渐标准化、实用化和产品化,国内外各种应用实例和介绍书目也比较丰富,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把相关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技术介绍给学生。从课程内容上说,该课程设计具有三基性要素。
1) 基础性: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涵盖面宽,基础性强,包括了操作系统、网络、分布式并行等方面的知识,可综合对前面所学知识加以扩展和贯通;
2) 应用性: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背景,包括选机型、安装、配置、编程、应用等,有一系列的动手锻炼实践,非常贴近高端应用;
3) 前沿性:由于该领域属热点技术,因此,近年来发展较快,有较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专题实例,且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
因此,课程教学制定了如下的目标。
1) 掌握网格与集群计算的基础;
2) 学习构建简单的网格与集群的技术;
3) 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4) 了解当前一些热点技术及其应用;
5) 培养多点思维和前沿意识。
在基础性教学方面,我们要重点介绍该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系统构建思想,使学生能理解和应用该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学生能对网络计算技术的进展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掌握集群与网格计算的基础知识。例如基础性教学方面,较详细地讲授了集群与网格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化、体系结构、各种分类及各层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前沿性方面,我们要以最新的大量科研项目为例,介绍一些典型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跟踪前沿技术的意识。许多教学内容来自于最新的外文资料和论文,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技术历史、驱动力、发展思想,把各种相关的技术模式加以分析介绍,启迪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例如,以国内外著名研究项目Condor, Globus, PBS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的热点及难点技术,如任务调度、中间件、虚拟机、集群管理和负载平衡等内容,这种讲解是在基础知识之后,且结合项目,言之有物,使学生容易理解前沿技术。
在应用性方面,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现有市场产品和技术入手,引导学生构建和应用简单的集群与网格计算环境,然后介绍高级并行编程语言和方法,使学生能解决实际的大型问题,同时,由浅到深,设计9个课程实践,包括操作系统配置,集群和网格的构建、集群和网格的管理、编程环境及程序设计、应用编程等,给学生大量实践动手的机会,每个实验都给出相关的软件、配置说明和实验方法。
在授课方法上,我们应始终围绕上述课程理念和三基性的目标,努力掌握好三者的比例和分配,把握难度分寸,使教科书内容、科研项目内容、研究论文内容和市场技术内容较好结合,以培养能力和意识为主,具体知识为次,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大四课程,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存在问题与讨论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三基性平衡与分寸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它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方面、体现在教学分寸和内容方面,还体现为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1) 计算机技术进步太快:大学课程基础性要求课程内容相对稳定和成熟,而频繁更新教学内容会导致教与学的许多问题和矛盾。
2) 思想理念变化:当今社会,随着时代主题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许多技术市场理念变化很快,教学方法上既要保持传统的继承,又需要与时俱进,但大学教育忌盲目跟风。
3) 技术颠覆性强:前沿性教育是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核心,敢想敢干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动力,但是它也面临很多不定因素,如技术变化快,一些理论、概念、术语和技术可能很快过时,甚至被抛弃,从而造成混乱,不利于教学的稳定。
4) 理论与技术的不成熟性:一些新概念、理论和知识的引入所采用的教学素材可能并不成熟,甚至有争议,或过一段时间,这些内容被发现是有问题的,从而引发争议。
5) 教学方法把握难:三基性教学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该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新知识和前沿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追踪,同时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此外,还需要较好地把握三基性的分寸,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尽管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略,那就是教育要适应学生需求,要面向时代的主流和需求,因此,深入的研究可以从大学课程设置分析入手,收集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考研、就业等具体需求,这对三基性融合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是十分有益。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高年级本科教学中的需求,提出三基性结合教学问题,研究如何较好把握三者分寸,适应高年级本科教学的方法。结合笔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开设的大四课程,我们对本科教学中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关的调整,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选课、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验体系诸多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并将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业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张森. 论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今后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5(10):9-11.
[2] 郑莉.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 计算机教育,2006(10):15-17.
[3] 胡凯,阚志刚,宋京民,等. 网络计算新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01.
Preliminary Exploring of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Teaching
Upperclassman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HU Kai
(School of Computer,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1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各种颜色的蜡笔。
2教师和学生准备本单元所学动物、水果等单词的图片。
3教师准备一张放大的 Listen,colourandsay部分的图片。
4教师准备red,black,purple,pink,orange,yellow,green,blue这几种颜色的单词卡。
5教师准备教材配套录音带和第一册 Unit3的歌曲 “ColourSong”的磁带。
6教师准备本单元所学动物、水果等单词的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练习。
(2)教师播放Unit6BLet’schant的录音,学生边听边读歌谣,复习字母。
(3)教师播放第一册Unit3 “ColourSong”的歌曲录音,师生共同拍手演唱。
(4)游戏:开火车
T:Let’splayagame,OK?
S:Great.
六至七人一组,做传球的游戏。从第一个学生开始Hi/Hello/Goodmorning,A.Ilikebananas.Andyou?第二个学生回答Ilikeales.并提问Hi/Hello/Goodmorning,B.Ilikeales.Andyou?以此类推。(A,B代表学生姓名,内容以所学表示个人喜好食品为主)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猜猜颜色”的游戏。
让一个学生手中藏一种颜色的蜡笔,上前主持游戏,请其他同学猜颜色。学生们众说纷纭,复习所学的颜色单词。猜对的学生给与奖励并由他负责主持下一轮游戏。
(2)放投影或将放大的Listen,colourandsay部分的图片挂在黑板上。
师生讨论这幅图片的内容。教师询问:Whatcanyoufind/seeinthepicture?Wherearethey?
(3)教师播放Listen,colourandsay部分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用手指课本上的文字,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按照书上的要求,给找到的物品涂上颜色。
(5)游戏:比一比,找一找,画一画。
按照课本上“Findanddraw”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找找小动物们爱吃的水果,并画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表扬每组的前两名。
(6)请同学说说小动物们爱吃的水果。如:Theelephantlikes.…Theraitlikes.…
3趣味操练(Practice)
(1)游戏:BINGO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本单元所学动物、水果等单词的图片,将图片随意选取9个,摆成每行3个图片,共摆3行的形式。
如:
游戏方法为: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学生们就将听到的那个单词的图片翻过去(如果没有就等到下一轮)。当翻过去的图片成一条线时(可以是横线,竖线,斜线),学生大声说:BINGO。说BINGO的同学可得到贴纸或红花。
(2)教师将Findanddraw中的动物竖着排成一列,贴在黑板上。另请几个学生个自拿一种水果的图片贴在喜欢它的小动物旁边。最后,教师用:(Theelephant)likes(bananas).的句式练习表述。
(3)学生俩人一组,以问答的形式练习教室内的物品或图片的样子。如:
A:Whatcolouristhebus?
B:It’sorange.
Or:
A:Isthedeskyellow?
B:Yes,itis./No,iti’t.
(4)让几组学生上讲台前指着图片或物品进行以上练习。
4课堂评价(Aement)
做活动手册42页的练习。
5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