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诺鲁孜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国家对边疆文化策略的极大重视,21世纪的新疆当代文学迎来了各方关注,新疆当代文学的大发展,促成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脱颖而出。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无论是在作家队伍、传播媒介还是文学团体、丛书出版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各界对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视使其正式纳入了新疆当代文坛的视野中。近年来新疆政府对本土文学大力扶持,在政策及投入方面都较以往加大力度,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应运而发展起来,对新疆儿童文学的投入从人力到物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疆作协也将儿童文学正式纳入到新疆当代文学的轨迹内,提出要繁荣新疆少儿读物创作,创作具有新疆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项提倡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激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其次,对作家队伍的全面建设是促成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的基础。作家是文学作品的直接生产者,没有作家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文学系统的其他诸多活动。新疆儿童作家队伍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家。既有二十多年来一直潜心儿童文学的老作家刘乃亭,也有以前写诗后转型儿童文学的作家毕然;既有学者出身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也有新闻出版系统出身的作家于文胜,还有少数民族作家如帕尔哈提•伊力牙斯。
目前较为活跃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有近30人,他们成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也是促进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资源。随着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培养已成为新疆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再次,新疆儿童文学的“出版热”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增添了勃勃生机。专著具有系统化、个性化等特点,是作者文化积累的重要成果,对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据新疆作协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刘乃亭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几乎没有出过专著。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出版了儿童科幻系列小说专著《小博士漫游科学王国》,李丹莉出版了科普系列童话专著《回家》、《贯穿沙漠的神奇丝带》等,毕然出版了童话集《树林消夏音乐会》;尤其是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以多种文化为一体创作的童话式长篇小说《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深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引起很大反响。本书被译成汉文出版后同样受欢迎,2008年,维文版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汉文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并进入《当代》杂志2009年度全国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为维吾尔儿童文学争得了很大荣誉。
这些新疆本土的原创专著不但推出了一批有力的新作,而且对于新疆儿童文学的交流及新疆儿童文学走向全国都有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为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和新疆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光鸣、刘乃亭主编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目前,此书已被列为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这本书收录了近10年内在新疆儿童文学创作勤于笔耕的作者30人,共计41万字的作品,可谓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予以极大的鼓励。最后,新疆儿童文学的研讨会、笔会及其对外交流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研讨会、笔会的不断举办使新疆儿童文学进行创作探讨、信息交流、佳作观摩、平等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作家与评论家、作家与出版社编辑、作者与小读者、作家与作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趋于密切、和谐。成立于21世纪初的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几乎每年都定期举办各种与儿童读物有关的读书会、讲座、座谈会等,开展出版社与作家之间的互动。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科技出版社等都加入到与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出版社与作家的这种互动既为作家找到了合适的出版途径,也为出版社解决了稿源问题。正是由出版社的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得到了发展的园地。此外,由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共同举办的“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中专门开辟了“新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已经成功举办了“黄山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毕然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广泛交流对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在新疆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作家们的创作水平。
二、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文体、地域、主题等方面。
1.新疆儿童文学作品文体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文体丰富性为新疆的各族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文本。童话故事、童话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有所体现,文体的丰富多样性充分显示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活跃、丰富的创作景象。童话故事如刘乃亭的《角马过河》、毕然的《买梦的小王子》;童话诗如于文胜的《小蘑菇》;小说如《葡萄园的影子舞会》、茹青的《沙海觅宝》;诗歌如于文胜的《我和别克的故事》、尹必桥《我的家乡亚克西》;散文如尚崇龙的《童年是个梦》、《我的鞋子》;戏剧如茹青的《会飞的巴郎》等。这些丰富的各类文体使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2.新疆儿童文学的题材选择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新特的自然资源赋予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话题资源。在他们的作品中,新疆的地域景观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毕然的《森林消夏音乐会》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作为故事背景,使新疆的小朋友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对于家乡地名的认同感。于文胜的《海孜勒罕》中“额尔齐斯河啊美如绸缎”,令儿童对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产生了秀美的印象,增添了对新疆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作家蒋南桦的动物童话系列中,新疆所特有的动物貂熊、盘羊、野驴等在新疆儿童读者中得到了宣传与普及,新疆儿童对于新疆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了自豪感。其中儿童文学作家李丹莉的《回家》通过对新疆雪豹回家的曲折经历描写,不仅使儿童认识到新疆珍稀动物的宝贵性,而且唤起了儿童对于动物的保护之情,可谓是一举两得。作家李丹莉是新疆本土成长起来的儿童作家,她自称新疆特有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地矿、地貌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她希望让小读者在与童话故事的亲密接触中轻松汲取新疆特色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新疆大自然中那些具有神秘气息的珍宝。
3.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塑造性。对于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描写在新疆儿童文学中极具吸引力。除了新疆的自然风物外,新疆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在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如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的作品《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通过几位少数民族儿童在神秘的新疆楼兰古国的探索,将新疆历史文化地理融入了作品中,文中对玛雅文石碑的介绍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具有神秘性,引起小读者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在《送给孩子们的诺鲁孜礼物》中,作者帕尔哈提•伊力牙斯通过儿童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诺鲁孜节的喜悦之心,展现了这个节日所特有的风俗,如吃诺鲁孜饭粥等。茹青的《会飞的巴郎》中以维吾尔族小男孩巴哈提与爷爷的对话对新疆的人文景观毡房作了介绍,通过爷爷教巴哈提挤奶将新疆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作出描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内容上的本土化,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敏锐地发现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疆文化地理对新疆儿童文学作家的塑造意义,新疆文化地理成为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原点和支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关于新疆风物及习俗的描写充分展现出地域性对文学作品的塑造作用。
4.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话语:团结与智慧。在不同文体及不同内容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团结与智慧主题的描写是其主流话语。邬庆丰《民族团结童谣》中的《阿凡提爷爷讲故事》以新疆家喻户晓的民间人物阿凡提之口说出:“新疆内地是一家,名字就叫大中华。丝绸之路通四海,民族不分你我他。和和睦睦在一起,自古从来不分家。”他的《古丽,我的朋友》一诗中“:你帮我来我帮你,彼此友谊好深厚”等都对于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了弘扬。尹必桥出版的太阳花儿童诗集《我的家乡亚克西》通过童谣的形式使新疆各民族儿童牢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刘乃亭的《小小螳螂》中通过小螳螂战胜大蟒蛇的童话故事,将小螳螂智勇双全、善于动脑的特性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小读者认识到智慧的力量。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智慧的作品各具形式,动物与人,动物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无不充满斗智斗勇的主题。
三、如何拓展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深层发展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已经摆脱了20世纪悄无声息的状态,获得了新的独立建构,它超越了以往新疆儿童文学的任何时期,形成多维的文学品格与价值。可以说,21世纪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已是一个适应新疆儿童同化机能的多层次的艺术载体,它在走向新疆儿童世界的同时稳健地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艺术个性的自觉。如何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更好地理性发展,拓展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深层,笔者认为有以几点需要关注。
1.不断增添新的儿童文学观念,确认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具有的价值功能。根据以往新疆儿童文坛的创作,可以看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虽然特点性强,但多数作家对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反映出儿童文学观念的陈旧性与模版性,多数作品囿于既有的题材内容,如对新疆自然风光、动物介绍的大量描写等,这种状况势必会将新疆儿童文学局限在原有的文学创作旧圈里。作为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积极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理论,不断提升自我的使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汲取儿童文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话语,表达新疆当代儿童的独特感受,表现出21世纪新疆少年儿童多姿多彩的生命气象与精神成长,让新疆当代儿童文坛奇葩纷呈。
2.走向多元共生的创作状态,创造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儿童文学以其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接受机制与审美情趣,区分为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以表现儿童文学与幼年文学为主,其中童话占了大半壁江山,对于少年文学几乎没有问津。新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花季人生应成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新的生长点与激发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等描写的少年文学为什么会吸引大量的中小学生是值得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思考和借鉴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趋向应当是多元共生、百花齐放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不仅要创作童话,更要创作贴近新疆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反映新疆青少年青春文化特征,符合他们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在今后的新疆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增加少年文学的创作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3.走向儿童文学的全国对话,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面视野。儿童文学是没有边界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不仅是新疆的,也是中国的。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视野已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走向更为广阔的与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新疆儿童目前的局面还在新疆本土发展,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新疆本土化的儿童文学创作是有优势的,但从长远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新疆儿童文学应当与国内其他的儿童文学在话题上对接,在创作上趋于同步。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应关注当前信息化、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关注人类的共同话题: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当代儿童的生存困境、青少处犯罪等焦点、热点与难点话题,发出新疆儿童文学的声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国性格局,孕育出当代新疆儿童文学的大视野。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多种宗教在此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在此撞击交融。产生于此的麦西热甫,其发展时间之久远,覆盖地区之广泛,表现形式之多样,品种和内容之丰富,愈发吸引世人的兴趣和关注。此次麦西热甫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异彩纷呈的麦西热甫
见到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维吾尔族舞蹈青年教师美哈阿依・喀依尔时,她刚刚结束民族舞的课程。美哈阿依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麦西热甫”是维吾尔语,起源于古代的祭礼庆典活动,在汉语里代表“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现在广泛流传于喀什、莎车、麦盖提、和田、阿克苏等民族、民俗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维吾尔族原住民聚居地。参加麦西热甫的人数不限,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隋奔放,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
在美哈阿依少年时的记忆中,麦西热甫不但有音乐、舞蹈、歌唱、联句对歌,还有故事、笑话、游戏、即兴吟诵和餐饮,是在木卡姆等传统音乐伴奏下,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在城乡经常举行的规模较大的各类麦西热甫当中,除了熟识度比较高的赛乃姆,还有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此外,歌舞乐队也是麦西热甫活动中一部分。尤其是在维吾尔族的农村,每年麦种前、麦收后,或是迎接客人,举办婚礼等喜庆的日子都是麦西热甫活动最为集中、最为频繁的时间。麦西热甫中职业的或半职业的乃额买其来尔(意为“民间歌乐手”),用弹布尔、热瓦甫、艾捷克、锵、打甫等乐器组合成五人以上的乐队,按照传统麦西热甫的程序演奏。美哈阿依老师举例说,麦西热甫因其地区的差异,内容、形式和规模均有差异,其中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热甫”“哈密麦西热甫”最负盛名。刀郎乐队和哈密乐队在麦西热甫中比较常见,聚会中除穿插唱奏些民歌套曲外,主要是演奏木卡姆中的段子。刀朗麦西热甫狂热、强烈、奔放,男女都可参加,人人既是观赏者,又是参与者和演出者。
美哈阿依・喀依尔谈起近年来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麦西热甫是在新疆南部麦盖提县刀郎村的一个农户家庭里举办的。眼见为实的“刀郎”神话、浓郁的原生态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她至今记忆犹新。其中令美哈阿依老师津津乐道的是游戏中的惩罚环节,被处罚人被当做馕坑,执罚人模仿烤包子的全过程,左右摇动被罚人的头表示筛面,在被罚人身上乱拧表示烤包子出炉等;还有一种方式一般在天冷时使用,被罚人要脱掉上衣背对人群,伸直双臂贴墙站立,执罚人向其泼水,然后让被罚人走开,在墙上留下一个人像给大家取乐。除了歌舞之外,麦西热甫更加注重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大多在丰收、婚娶、调解矛盾、惩罚不道德行为、崇拜祖先的狩猎时举行。
维吾尔人将参加麦西热甫视作大事,因麦西热甫被称之为增添心灵欢愉、振奋人民力量和勇气、富足欢乐的游戏。这里的人们因为有了麦西热甫,有了音乐,有了舞蹈,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热爱生活的光芒。置身在这样一个快乐的海洋当中,从都市带来的疲惫和物欲都烟消云散了。
“遗产”还是“遗憾”
谈及之所以要发掘、抢救、保护“麦西热甫”的原因,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季莲百感交集:“由于地域和功能的不同,麦西热甫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的主要文化空间,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艺术剧院的演奏员向记者娓娓道来,过去,维吾尔人从小就在麦西热甫聚会中长大,在麦西热甫聚会中学会为人处事,生活中的是非对错、苦辣酸甜都汇聚于此。而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彻夜狂欢而聚集在一起举办的麦西热甫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麦西热甫的可贵之处在于是老人、长者、父母与晚辈、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互动,面对面地交流情感,在消除隔阂、增进感隋的同时,“现身说法”、娱乐性地给予下一代良好的人格教育,无形当中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
让李季莲无奈的是,如今的“麦西热甫”仅仅被理解成一种歌舞表演形式,严重削弱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了其惩罚及教育意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打趣的娱乐方式。其实,麦西热甫的文化功能并没有被人淡忘,而是在传播普及的过程当中发生了断裂,大多年轻人对它的文化功能一无所知。这在李季莲看来,是一种文化意义的倒退。她对记者说,在哈密地区,人们在冬天农闲时,家家户户都要在盆里种麦子,在秋后第一场冬雪来临之际开始举办阔克麦西热甫(俗称为青苗麦西来甫)时,大家把一盆盆的麦苗搬到一起组成绿色的场景,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生活在广大农村或半农半牧地区的维吾尔族群众都会来参加,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天传统节日‘诺鲁孜节’到来时。这样的麦西热甫在规模、程序、内容、形式都是相当严谨和齐备的,如今司仪的急速减少以及程式的简化,取而代之的是歌舞的表演,使得世人对麦西热甫的文化定位产生了误解。另外,维吾尔麦西热甫的组织者大多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而麦西热甫的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延续不只是面对面的经验讲授,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麦西热甫中得到锻炼和熏陶,这个过程不但漫长而且需要组织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组织活动的基本步骤及要领,特别是对于活动细节方面的把控。20世纪50年代,麦西热甫有130多种,民间的调研收集工作还比较完善。进入21世纪之后,能拍摄到的麦西热甫仅仅剩下三十几种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尽管当地政府和民众已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但是麦西热甫的普及和传承仍然面临严重威胁和巨大风险。
最好的时光成为历史
采访当中,李季莲主任一直在强调由于民间艺人逐渐减少导致传承人的匮乏,是一直困扰麦西热甫发展和普及的难题。与此同时,来自于现代社会转型的外部压力以及传承人群体的迅速萎缩,年轻人热衷于新鲜事物、追求时尚,加之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不甚了解,没有足够的文化空间去感染大众,导致了解和掌握麦西热甫规范程序和主要技巧的民间技艺骨干越来越少,其传承延续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掌握麦西热甫全部程序的司仪是精通民族文化、在当地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文化能人。她谈到的几位麦西热甫的司仪和民间艺人,尤其是尤勒瓦斯・依明(喀什人,1924―2003)、卡斯木・艾则孜(吐鲁番人,1936―2006)、阿不都・热扎克(库车人,1938―2008)等杰出的麦西热甫司仪相继去世。在列入急需保护的项目之前,由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匮乏,能够依照传统主持的司仪已寥寥无几。令她最为遗憾的是,目前所知的最后一名全面掌握麦西热甫规范程序的老艺人也已去世。为了抢救麦西热甫使其恢复昔日的光彩,李季莲和她的同事们现在已经开始定期举办活动,大规模地培养有代表性的司仪及民间艺人,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员。为了给麦西热甫提供内容丰富的文化环境,他们与当地电视台合作,自2006年起成立专项小组,着手于调查、抢救、保护麦西热甫,抢救拍摄了31个不同文化内涵、不同种类的麦西热甫专题片,还出版了相应的音像资料。
让李季莲聊以安慰的是,麦西热甫成功申报联合国“非遗”之前,刀郎麦西热甫、阔克麦西热甫、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塔合麦西热甫、开依提麦西热甫、古力汗麦西热甫等已被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键词:雪顿节;变迁;拉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78-02
“雪顿”在藏语里是吃酸奶的意思。雪顿节是重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目前有关藏族雪顿节的研究几乎没有,有的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关于雪顿节节日的一般性介绍和节日里场景的描述,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分析。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拉萨是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雪顿节由纯宗教的活动演变成当代全民参与的林卡节日、民俗节日,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雪顿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民主改革前,雪顿节的内容极其简单,主要是展佛、看藏戏、过林卡。由于受宗教影响,雪顿节由噶厦政府操办,雪顿节开始的第一天,各藏戏团体要在哲蚌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举行“谐泼 ”,相当于现代的领导接见和开幕式,实际上就是给当时的孜恰官员报到,觐见达赖喇嘛。第二天开始在哲蚌寺举行展佛活动,早上8点多,在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几百个青壮年喇嘛抬着几十丈高大的唐卡佛像,伴着宗教乐队,让数以万计的僧侣群众瞻仰朝拜。随后就是雪顿节又一大看点的藏戏表演,各个藏戏团在哲蚌寺进行演出,接下来几天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巡回演出。早期藏戏表演主要是四大蓝面具藏剧团体轮流演出,演出剧目也都是被规定的传统剧目,有《顿月顿珠》、《诺桑法王》、《文成公主》等。雪顿节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过林卡,每年雪顿节期间,各地的群众都齐聚在拉萨罗布林卡,与亲戚朋友围坐在一块草滩上,吃着藏族独特的糕点,喝着自己煮的酥油茶和甜茶,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欢乐。
拉萨的传统雪顿节具有宗教与世俗的特点。雪顿节起源于11世纪,是格鲁教派(黄教)改革佛教而创立的。相传夏季来临万物复苏,避免踩伤小生灵,格鲁教戒律规定僧侣专心修行到六、七月份方能开禁,这时正直牛羊产奶的季节,老百姓向僧侣供奉酸奶,祈求生活安康、五谷丰登、消灾避祸。雪顿节起源于宗教,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是一个纯宗教性质的僧侣节日。展佛是一个宗教意味浓厚的仪式,让千千万万的信徒瞻仰佛像、沐浴佛恩、离恶奉善、净化心灵。早期藏戏也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展演的对象为僧侣阶层,主要集中在寺庙表演,直到七世达赖喇嘛修建罗布林卡后,藏戏展演搬到罗布林卡内的露天舞台,雪顿节才逐渐世俗化,成为一个僧侣、农牧民、妇孺、奴隶、囚犯等共享的节日,可以说是全民参与的宗教与世俗的节日。
二、当代雪顿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011年拉萨雪顿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展佛—花卉园艺展—商品展销—房展—拉萨“啤酒节”—“银凯·农行杯”摄影展—藏戏汇演—雪顿节开幕式文艺演出—马术表演暨传统体育竞技—藏戏汇演—车展—藏戏汇演—中国藏茶高峰论坛—藏戏汇演—国际美模职业模特大赛—藏戏汇演—雪顿节闭幕式—“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
2012年拉萨雪顿节区别于2011年,主要内容如下:
“雪顿之星”歌手大赛半决赛—“纳木错”国际徒步大会启动仪式—“雪顿之星”歌手大赛决赛—雪顿节欢迎晚宴—展佛—拉萨“啤酒节”—藏戏大赛、① 藏戏展赛—雪顿节开幕仪式文艺演出及焰火晚会—中国首届藏地音乐高峰论坛—马术表演暨传统体育竞技—藏戏大赛、藏戏展赛—幸福城市市长论坛—藏戏大赛、藏戏展赛—天堂草原望圣城活动—藏戏大赛、藏戏展赛—雪顿节闭幕式。
从2011年和2012年雪顿节的内容来看,当代拉萨雪顿节呈现出以下特点:
1.传统与现代的相融。雪顿节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依然保留完整,如展佛、藏戏汇演、传统体育竞技等活动。但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具有现代商业文化元素的内容,藏戏表演中加入了现代元素,传统的宗教文化和现代流行因素相辅相成,既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宗教文化艺术,又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雪域高原儿女与外界的交流。
2.人文与科技并重。拉萨雪顿节发展到当代无不体现着人文与科技的并重,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代,拉萨雪顿节呈现出科技精神、人文精神、生态精神的理念。当代雪顿节丰富的内容体现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与人文,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经济与文化交融。当代拉萨雪顿节在展现传统宗教文化艺术的同时,对的旅游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雪顿节既是假日经济,又是民俗文化。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拉萨雪顿节期间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11.84亿元,展佛、藏戏汇演与商品展销、车展、房展、花卉等交替呈现,实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经济的交融发展,当代拉萨雪顿节不仅是的文化名片,更被打造成为的经济品牌。
4.宗教与艺术齐聚。藏戏的剧种和流派繁多,内容大多是佛经故事,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由于藏戏历史悠久,在经历历史的变迁逐渐形成当代以唱为主,唱、唱、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它是“民众精神的聚焦,民众愿望的表达”。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当代雪顿节藏戏表演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宗教文化,而且创新了剧本的内容,加入了现代舞蹈和空翻动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世俗精神,是当代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
三、当代雪顿节变迁的表现及成因
通过对民主改革前传统雪顿节和民主改革后当代雪顿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雪顿节变迁主要表现在:
1.当代拉萨雪顿节是对传统的继承。自治区是藏族同胞的聚居地,藏族人民在这块雪域高原上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征的节日,如雪顿节、藏历新年、望果节、春耕节、沐浴节、江孜达玛节、那曲赛马节、金果斗牦牛节等。雪顿节是仅次于藏历新年的重大节日,传统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展佛、藏戏表演、体育竞技和过林卡具有宗教特质和拼搏精神的民俗传统。
2.当代拉萨雪顿节是对传统的创新。当代雪顿节在继承传统雪顿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加以创新,办节理念的创新,办节规模的扩大,办节质量的提升,办节模式的开放,办节影响的增强,给拉萨雪顿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代雪顿节还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商业元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的瓦解。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里,雪顿节是统治者宣扬教义、巩固统治地位的舞台。随着政教合一农奴社会的彻底瓦解,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雪顿节势必要创新和改革,雪顿节已经不是传统的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节日,成为全民参与的民俗节日。雪顿节在空间和规模上都有所扩大,参与的主体全民化,已经成为一个世俗化和娱乐化的节日。
第二,现代多元文化的融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选择到旅游,给拉萨雪顿节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和商业元素的融入,给雪顿节提供了变迁的社会因素,赋予了当代雪顿节的节日价值和时代特征,实现了拉萨雪顿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政府的扶持。拉萨雪顿节自从1994年由拉萨市政府主办以来,历年都倾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拉萨市政府全力打造的文化名片和经济名片。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带动旅游发展,拉萨市政府专门设立雪顿节主委会,与拉萨旅游局、市广电局拉萨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市文化局、市体育局、拉萨啤酒公司等单位协同合作,打造了一场场规模大、内容丰富、影响大的当代雪顿节。
四、结语
当代拉萨雪顿节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当代雪顿节变迁既保留了传统雪顿节宗教与世俗的特点,又发展创新了雪顿节的内容,融入了当代多元文化和商业娱乐因素,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当代人们的精神需要,凝聚了当代雪顿节宗教、民俗、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当代雪顿节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提升了雪顿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席雪.雪域高原的文化盛会—雪顿节[J].中国农村科技,2007,(7).
[2] 郭祚彬.“藏地双节”将打造成国际节庆品牌[N].拉萨晚报,2010-11.
[3] 孙开远.“幸福”与“文化”拉动假日经济[N].日报,2012-08.
[4] 陈闰娥,徐凡凡.把幸福融入雪顿文化[N].日报,2012-07.
[5] 查斌.从神圣走向世俗—雪顿节世俗化与藏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6] 刘志群.藏戏与藏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