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一家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说的是不受贿赂,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贪图财货,不沾不污,立身洁白。这是为人的根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不能以从事经济活动的心理来从事教育活动,也不能要求学生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从物质利益上做出回报,而必须自觉培养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重的宽阔胸怀,不断提高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精神追求的境界。
有偿家教不仅有损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健康成长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认识:在职教师搞“家教”,有损师德和师表,我的学生找“家教”,我的责任未尽到!
教师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的使命要求我们凝心聚力;这样的使命要求我们倾情奉献。我们所拥有的教育资源首先是属于学校的,属于学生的,应当把它公平的奉献给自己的每个学生。我们不能给教育图上功利化、商业化的色彩,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成金钱关系。我们要小心呵护师生关系中纯真的感情,忠实履行人民教师的使命。为此,我校党支部向全体教师提出倡议:
第一,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发扬敬业奉献精神,视学生如亲子,如弟妹,善待每一位学生,无私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
第二,认真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精心备课,精心讲课,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尽量把学生的疑难解决在课堂上。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扩大知识积累,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
第三,尽可能利用课内时间及工作之余,义务性地为需要提优补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多担一份责任,少讲一点得失,以自己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2007年10月11日,曾创下每股300元的天价,对应其2007年每股收益4.40元,每股净资产14.13元,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68倍和21.2倍。尽管2008年盈利增长42%,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高达6.28元和18.18元,但在年报公布日,股价仅60元,半年多跌去近8成,市盈率和市净率陡降至9.55倍和3.3倍。如今六年多过去,最新出炉的2012年年报净利润居然只有2687万元(每股0.019元),还不到2008年415962万元的一个小零头,与2011年盈利225236万元相比,降幅也达98.8%;这还是东拼西凑靠了营业外收入和财政补贴,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亏损1.59亿元。自然,股价也早已从“贵族”沦落为“平民”,目前仅20元出头,仅为最辉煌期300元的十五分之一。
第二高价股贵州茅台,2012年7月16日创下266元的天价,迄今才9个多月,股价从266元跌至166元,整整跌去100元,跌幅达37.6%,而同期上证指数还涨了7%。尽管公司预告2012年盈利增长50%,以此推算,每股收益将达12.66元,市盈率已降至13倍,可市场依然不看好,股价还在下滑通道中运行。
中国第一、第二高价股,恰如耀眼的星星从高空“坠落”,而在其坠落的背后,正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艰难和惨烈。
回想2006年末,沪东重机被中国船舶借壳前,股价才10来元,借壳消息一宣布,是如何的激动人心,改名后的中国船舶净资产从不到10亿元,猛增至130亿元,市值从20多亿元暴增至近2000亿元,有多少人“众里寻他千百度”,在苦苦寻找着第二家沪东重机以求暴富!然而,卫星怎么放上去,还得怎么掉下来,其背后反映出的,正是中国的投资拉动模式走到了尽头。正是高速的投资增长,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猛涨,而进口和运输大宗商品,必须仰仗两大行业,一曰航运业,二曰船舶业。中国远洋从净利191亿元(2007年),到2011年亏损104亿元(2012年还将继续巨亏);中国船舶净利从41.6亿元(2008年),到2012年仅2000多万元,就是两个硬着陆的典型。
贵州茅台高台跳水,主要原因则是反腐倡廉。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出台以来,一些高端餐饮企业的经营和高端白酒的销售大幅度下降。据抽样调查,高档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北京、上海、宁波分别大概下降了35%、20%、30%左右。就拿茅台来说,按其盈利增长50%计算,2012年全年可达131亿元,可其前三季已达104亿元,也就是说第四季盈利不过27亿元,仅为全年的20%;而以往各年,第四季至少要达30%。是的,中央禁酒令致消费一度出现低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3%,这不仅比去年全年名义14.3%的增速大幅下降,而且比去年7月份的13.1%全年最低增速还要低。其中餐饮业收入增速仅仅为8.4%,限额以上企业餐饮(可以理解为高档餐饮店)收入甚至下降了3.3%。但如果剔除高档消费,一般消费增速还是相对平稳的,现在增速下来,特别是高档餐饮消费负增长,说明公款吃喝下来了,影响了整体消费。
[关键词]中职教育 第三方评价 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53-02
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中职教育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掌握到较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并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以及动手能力的教学,能够让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有着较好的就业能力。但是,如果只能够让中职学生掌握到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较好的动手能力,中职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对社会情况以及自身情况进行了解,那么也无法在毕业后得到满意的工作。由此可见,为了让我国的中职学生更好的在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就需要在中职学校中构建起第三方的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设,就能够让我国的中职学生明确自身的情况在社会上的水平,也就可以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更好的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对于中职学生十分有帮助。
一、中职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概念
(一)国外第三方评价的概念
第三方评价又被称为社会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中职学校自身评价的外部评价形式。第三方评价主要是由社会团体、社会公民、中介评估机构以及社会舆论机构等通过一定的形式,并且采用各种方法来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直接或是间接的评价。第三方评价的特点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由完全和评价部门没有利益关系或是隶属关系的第三方进行组织和实施的,同时评价的标准也必须是主办方进行拟定的。在国外发达国家中,第三方评价十分普及。例如,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进行第三方评价的方法主要是由政府或是高校来委托民间的教育评价机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估。而在英国,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通过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进行评价,就能够代表学术界以及政府的利益,同时使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形式来进行评价也能够更加准确。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独立于政府和学校,其中的成员是来自于高校或是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在进行第三方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机构是不属于政府的,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具有着独立地位的,同时具有较高专业性的评估机构,在评估的角色上是“第三方”的角色。
(二)我国第三方评价的概念
在我国的第三方评价的过程中,最开始是在商业领域进行的,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商业领域使用第三方评价的手段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2004年,我国兰州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首次对省内的各个部门的绩效进行了评价。由此可见,对于我国而言,第三方评价仍然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的各种大环境仍然不成熟,同时在使用第三方评价的过程中,理论建设方面也有着较大的问题。但即使如此,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使用第三方评价后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中职院校中开展第三方评价的意义
(一)第三方评价的优点
对于我国的第三方评价而言,主要是具有3个优点。1.第三方评价十分客观和公正。第三方评价是通过第三方的评价机构进行评价的,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并不会出现偏袒等不公正评价现象的出现,从而能够保证评价的公开和透明,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提升评价结果的公信力。2.第三方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第三方评价机构是拥有专业的评价技巧,同时进行评价的工作人员也是具有过硬的评价理论知识以及丰富评价经验的人才,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在制定评价指标、选择评价内容、处理评价数据以及判断评价结果方面都具有专业的工具以及过硬的理论基础,能够为评价结果提供权威性的保证,让中职学生在评价后真正得到对自己有着重要帮助的评价结果。3.第三方评价具有独立性。第三方评价在概念上就要求评价主体必须是独立于被评价对象的,同时不能有利益关系或是隶属关系。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在实际的第三方评价的过程中,就能够较好的、不受到任何干扰的进行评价,也能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避免诸如避重就轻、不客观、故意隐瞒不足等问题,能够帮助中职学生真正了解到自身缺陷。
(二)对中职教育进行第三方评价的意义
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是在服务、建设、生产等一线进行工作,对于这些毕业生而言,职业能力的高低是决定着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多少报酬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帮助中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就需要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仍然是以教材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后的能力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就必须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让用人单位以及相关的行业专家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且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目前,在中职学校进行教育评价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学校来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评价的主体为当地的教育部门一级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也只是让学生进行考试,整体的评价过程中是按照学校的意愿来进行的,因此整个评价的过程就会显得不客观,没有相关的用人单位和企业进行监督以及参与。而这种情况也会造成评价方法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在评价后学生的水平可能会符合相关的标准,但是在实际上学生的职业水平是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的。这也说明了在中职教育中使用第三方评价是极为有意义的,是能够让学生得到在工作中有用的知识的前提条件。
(三)在中职教育中进行第三方评价的方法
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可以采取一些常用的方法来进行第三方评价。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拿到毕业证书,同时还应该拥有职业技能的等级证书,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是一种进行第三方评价的方法。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评定的过程中,行业中的专家以及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可以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员,并且十分严格的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等级评定,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评定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中职院校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符合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标准的。但是教师和中职院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因此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是不允许教师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评定的考评员的。通过职业技能等级的评定,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上处于一种怎样的水平,也就能够避免中职学生在毕业后就业的过程中出现妄自菲薄或是妄自尊大的情况。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证书的评价来为毕业生安排最为适合的岗位,在毕业生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的评价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对学生而言十分有帮助。同时,中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来分析出目前学校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进行发扬,更加明确的知道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的中职院校而言也十分有帮助。
三、结语
对于我国的职业院校而言,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中职学生学习到如何在用人单位中进行工作的专业知识。但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是中职院校进行相应的评价显然无法达到相关的要求,因此就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文章讨论了第三方评价的意义以及评价方法,可以为我国中职院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翔.中职学校开展第三方评价的意义及对策――以富阳职高“锐蓝领”职业人培养实践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4(1).
[2]汪茜.深化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14(9).
[3]郑开敏.论中职教育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3(z3).
[4]刘阳.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的是瀑布侧面。同时,该瀑布也是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瀑布之一。尼亚加拉河水流过尼亚加拉断崖,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气势磅礴,震耳欲聋。大多数情况下,尼亚加拉瀑布都是如此,而在寒冷的冬季,瀑布的水流也会冻结,形成了另类的震撼美。不过,自从19世纪以来,尼亚加拉瀑布还没有完全冻结过。
尼亚加拉瀑布实际由3部分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马蹄型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马蹄形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其形如马蹄;美利坚瀑布在美国境内,由山羊岛隔开;新娘面纱瀑布也在美国境内,由月亮岛将它和其他两条瀑布分隔开来。
不过在事实上,在美国境内看到的只是尼亚加拉瀑布的侧面,而在加拿大境内,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亚加拉河,则可以一览全貌。
冬季到来,随着气温的下降,整个尼亚加拉大瀑布从上到下都会结冰,最厚的地方可达15英尺厚,成为一座冰桥。各种冰柱垂岩而下,形成千奇百怪的冰雕。此时大瀑布的流量会大大减缓。据说1848年3月29日,瀑布曾经被突袭的寒流完全封冻,令人称奇。
不过,虽然大瀑布在冬天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但人们想在冬季参观大瀑布绝非易事。
关键词:加工贸易;金融危机;区域联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71.02
1引言
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的江浙地区,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两大区域,也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分布地区。广东省和江浙地区正式开展加工贸易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二者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名列前茅。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通过对二者的加工贸易进行细化的对比分析,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加工贸易活动的内在机理,也可以对金融危机后加工贸易的恢复发展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比较与分析
2.1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地域分布的差异性
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近98%集中于只占广东面积23%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占广东面积77%的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加工贸易却只占了2%左右。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在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规模、进出口额及加工贸易产业配套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区域分布也极不平衡。以江苏为例,江苏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南毗邻“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世界第一大港口——上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实力强劲,开展加工贸易的成本较低。这些优势使得苏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技术、资本和市场,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与产品扩散,开展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推动本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苏中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次中心区域,虽然有南通港作为后盾,但因为没有形成相对规模,导致加工贸易发展相对落后;苏北地区虽有陇海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穿梭而过,但因距上海相对较远,缺乏强有力的经济背景支撑,使得加工贸易发展更为落后。
2.2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都以周边的发达城市为依托
广东省临近香港和澳门,可以很好地实行“区港联动”,以促进本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广东可以利用此优势进行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引进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实现产业的优化。而江浙地区则是以我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为依托,政府可以通过“江海联动、跨江发展”等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薄弱地区呈梯度转移,改变由于区位优势弱、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能力弱等因素导致的区域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3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追溯到19世纪,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慢慢被外来者影响和渗透,致使当地的思潮逐渐开化。早期的改良思想家将开展对外贸易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两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后代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即使经过了一两百年,这种深深的文化底蕴仍然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国家提供的种种优惠政策,广东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通过大胆的实践和勇敢的探索,抓住香港、澳门和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大加快其加工贸易的发展步伐。现在的广东省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珠三角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高科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点线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自二十世纪末以来,江浙地区也一直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去,同时,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也大大促进了该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2.4金融危机后,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而且各自的恢复速度明显不同
二十世纪末以来,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额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十分稳定。甚至在2008年1月,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仍为24.3%。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2008年以来,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呈现了大幅下降的态势,2009年的出口甚至出现同比减少最高达到-30.4%的情况。当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恢复,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已经比金融危机刚爆发的时候有了明显好转。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前11月,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784.4亿美元,增长3.6%,增幅比前10个月回落0.9个百分点,占同期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54.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2924.8亿美元,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1862.6亿美元,增长3.8%。11月份,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267.4亿美元,下降5.8%;加工贸易进口182.5亿美元,下降3.1%。
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虽然一开始所占比重不大,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但由于所处长三角地区有着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外商投资不断进入,使其外贸额不断增长,发展也较为迅速。1992年浙江全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6亿美元,2000年为61.84亿美元,2008年高达458.85亿美元。金融危机后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数据大幅下降,2009年后虽然经过短暂的恢复,但效果仍不太明显。而上海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11.8亿美元,下降4.8%,其中进口223.5亿美元,下降6.1%,这也意味着加工贸易这种经济模式再度萎缩,当前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已经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且仍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而江浙地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的双重影响,对加工贸易造成不小的冲击,弊端现已慢慢凸显。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关注这些连锁反应给当地加工贸易造成的重大危害,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加工贸易进一步恢复发展。
3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对策措施3.1优化加工贸易发展布局,因地制宜进行区域规划
加工贸易发展布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从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以及各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差异性,因地制宜,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和地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苏中和苏北地区应该找准各自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点,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效应,促使加工贸易分别向上下游同时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加工贸易的联动发展,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应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完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升,双管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避免劣势,努力向服务贸易环节延伸。此外,各区域也应该重视加工贸易的属地效应,根据当地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新局面。广东省和江浙地区作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区域,也应该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把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区域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以及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技术和人才的区域双向流动,提升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2进一步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的加工贸易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何能够趋利避害,恢复加工贸易的发展,需要政府因势利导,从不同方面对区域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给予帮助扶持,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资金扶持力度。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苏中和苏北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无法承担发展加工贸易所需要的资金,需要政府额外拨付资金供其发展。其次,政府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给欠发达地区参照执行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优惠政策。虽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苏中和苏北地区都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但是当地的加工贸易并不发达,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政策来执行,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地细化相关的贸易政策,有的放矢地发展区域加工贸易。最后,政府也应该完善当地的加工贸易投资环境,引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同时,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进行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
3.3积极推进粤港联动和江浙沪联动,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联动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区域联动,能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港资在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粤港联动对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区域转移和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同样地,沪资在整个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继续推进江浙沪联动也势在必行。同时,两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努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继续稳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在华贸易,继续积极鼓励本土的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内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广东省和江浙地区除了在各自地区进行联动外,也应该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进行相互的区域联动,从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互通有无,以便实现优势互补。
4结论
虽然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较之前有所差距,且两地区经济仍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两地加工贸易的相似之处从宏观政策上把握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根据两地加工贸易的不同之处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措施,早日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造成的消极影响,由点到面地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平.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J].国际商务论坛,2011,(1).
[2]袁定喜.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J].江苏商论,2010,(10).
据华安期货分析,2016年一季度信贷宽松之后,市场资金泛滥,面对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可投资标的明显不足。而工业品从2011年开始下跌,一直持续到2016年初,整整5年有余的“熊途”,商品大多都跌破或触及成本价,于是大宗商品价格修复便成了这个有缝的蛋。天胶也借助这波东风,平步青云,再次爬上2万高空。全年看天胶的走势,与其季节性供需(如停割期、旺产期等季节性因素)关联性不强,在补库存周期下,更多是受到资金市的推动。
进入2017年,受泰国水灾及天胶出产国惜售等因素共振影响,橡胶期货不断拉升,再次突破前高,触及21 760元/t。展望2017年,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看好天胶行情。
在新浪财经主办的第三届商品货币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常清指出,2017年橡胶将是商品市场的重头戏,牛市可期。
从产需情况来看,金瑞期货分析师王宏友表示,2017年世界天胶将增产,预计为1 256.2万t。主要原因是2010-1012年新种胶树进入割胶期,以及价格好转下印度、马来西亚被弃割的成龄橡胶树会恢复割胶。国内市场上,天胶产量近年下降趋势与弃割胶树复割因素对冲,中国产量与2016年持平,预计为74万t。
需求方面,预计2017年全球天胶消费量为1 263.8万t。汽车销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较成熟的汽车市场,如美国和中国。2017年,世界汽车销量将增长4 %。预计中国天胶消费量为493万t。主要原因是公路物流运输向公司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超载治理,全面淘汰国III车、黄标车和国IV车,向国V车过度逐步实施等因素,将继续支持中国商车产销市场增长。
整体看,全球橡胶供应整体平稳,库存回落,价格底部似已夯实,但考虑到四季度轮胎出口压力加大及沪胶盘面压力还待释放,天胶价格序列的底部抬高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对比其他的大宗商品走势看,沪胶最高点43 000,最低点9 300,其中点26 000可期。
“由于季节性因素,预计天胶价格呈现年初、年尾相对强,年中相对弱的态势。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因为天胶生产国开割以及对产量预期增长,导致天胶价格走软,处于全年较低水平。”王宏友表示。
而A安期货预计,2017年1、2月份,沪胶或为横盘整理阶段,此时低价现货的持有价值大于远月沪胶;2017年3、4、5月份,橡胶处于停割期,而消费则处在增长期,大涨行情值得期待,或是年内最高;2017年下半年,受经济形势恢复不及预期,补库存周期结束后需求不能形成正传导,供应高峰会形成相对的价格停滞,天胶或再次回归弱势。
若主要产区天气情况正常,那么天胶供应主要与胶价相关。方正中期期货指出,当胶价继续走高时很可能会导致供应增幅加快,所以在2017年割胶季节开始后(国内大约是4月份)胶价表现对产量的指引作用值得重视。考虑到东南亚主产区胶园面积在2011、2012年达到扩张高峰,那么2017年的天胶潜在产能有可能创新高。所以,对高胶价将造成高产量的前景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就下游消费而言,汽车产销前景及轮胎出口形势是主要影响因素。预计2017年一季度因供应处于淡季,胶价有望继续走高。二季度之后要视割胶进度及下游企业消费形势评估胶价表现。
关键词:环保;低碳;气候变化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在气候变化教育的专门方面,我国目前研究较少,主要包含在环境教育中。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将环境教育提上日程。《21世纪议程》中也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素质的关键。这些都说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保护与改善我们环境的目的。同时,“低碳”的提出,也为解决进一步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曙光。做好“低碳”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教育工作,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总体来说,“中国的环境教育,观念终于实践、政府行为终于民众行为、政策终于自觉性、宣传性终于教育性、知识传授终于素质培养、课堂教育终于社会参与”。
二、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低碳时代的来临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人类的基本生存都将是一个问题。目前,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或多或少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目前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的概念被提出。低碳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其核心。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二)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显示: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为69.5分。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落实在行为层面,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公众接受度较高,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可以看到,环保的行为相对于意识是滞后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气候变化教育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和企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大学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力军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在战略目标中指出要在这一领域建设成人才高地。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未来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长远观点看,未来环境改善的最大希望很大程度生取决于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这部份人群,而当代的大学生将来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进入到制定国家政策的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中去,因此,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的改善和提高,对于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高校气候变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本身气候变化教育的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阶段是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最终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对于他们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环境类专业,大多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这部分学生对于环境知识了解较多。但高校中更多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成了气候变化教育的重点与盲点。据有关调查,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学校教育很少对他们获得相关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而这也是大学生缺乏较好环境意识的主要原因。在高校自身的建设中,本身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采取了优惠政策,一些高校无视生活污水的污染,任意排放。同时,一些有利于环保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比如公共场所的节能电器的采购与使用等,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高校教师环境素养的缺乏
教师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教”,更要“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本身的环境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进行专门培训。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更多的需要进行渗透式教育,但教师本身环境知识缺乏,无法对于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是不能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正确的环保知识与理念的。当前,不仅在高校,整个社会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就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教材建设推进缓慢,现有相关教材中,精品较少,不符合当今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更无从谈起。在现有的教材中,很多与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教材中,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治理上,而没有很好的与现实结合。
(三)教学方式的单一
目前,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亲身参与到其中,使教学的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性很强,而“低碳”的一个核心就是“低碳生活”,要真正做到低碳的生活,必须要把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把“低碳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课堂上讲授,高校也会组织一些相关的宣传、讲座等活动,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些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急性的,属于一些“面子活动”,而且在举办这些活动本身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这与其举办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低碳理念的践行更是无从谈起。
四、改善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领导的环境意识,健全相关制度
在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理念,最主要的是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高校领导也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使其了解当今环境的真实状况,以及环境与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制定相关的制度章程,比如可以把环境保护的行为等纳入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作为德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评定奖学金、评优等荣誉挂钩;设立明确的奖罚机制等,把对于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作为一项关系未来的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相关的教育。
(二)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构建“低碳校园”
在对校园进行新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低碳与环保放在突出的位置考虑。比如在教学楼与办公楼中,就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采购低碳环保的办公设施;对于宿舍、食堂等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该投入资金和设备,减少其排放;在校园中还可以设立专门通道,鼓励学生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机动车进入校园等等。如果在高校建设时注意这些地方,就能够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也能够让一些清洁技术率先在高校中得到时间的检验,最终能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处处体现低碳理念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对于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施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环境素质。因此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学校内部开有关活动,初步提高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水平;其次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向水平较高的学校借鉴学习;再次要与相关部门合作,指派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分批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气候变化教育基础知识外,更应该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介绍当今最新的环保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引进符合时代特征的教材,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老师专家进行编写,以符合本校的要求。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要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能一味的用专业枯燥的文字去阐释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要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改进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师资源,在其他专业中开设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并把这作为一项制度落实下来。同时充分利用“两课”,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等课程中有关的内容作重点阐释,使得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还能最终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减缓气候变化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发行为。此外,还应把气候变化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能借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花大力气推进相关边沿学科的研究建设,与气候变化教育公选课和必修课相呼应,形成完善的气候变化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研究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教育人才短缺问题,也给未来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带来曙光。
(五)拓展气候变化教育的形式
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最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气候变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跟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做好渗透式的气候变化教育,把气候变化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去。利用好与环保相关的节日,举办环保图片展、演讲比赛、讲座、书法绘画、废旧物再利用等活动,号召大学生的参与,宣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此类活动可作为经常性的活动固定下来,让大学生不断受到环保与低碳理念的提示,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就在我身边的校园氛围。不定期组织学生去相关化工厂、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是如何遭受污染以及如何通过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去预防这一污染。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乡村、生态保护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由于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以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环保意识,激发其自觉形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
2.魏振枢.杨永杰.环境保护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10(5).
4.李本东,胡玉明.环保教育是事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矿山环保,2003(4).
5.陆连英,魏先红,余中山,杜冬云.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6.宋兵波.切实加强我国气候变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环境教育,2001(1).
关键词:农地流转;交易成本;交易价格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9-0089-07
中国农地承包制度实施不过30来年,农地流转市场刚刚建立,农地流转的规模并不太大,对农地流转交易成本的分析大多是定性分析或者相关分析,或者说无法像历史上一样,能够通过中人费用、契约费用以及其他形式予以量化,但是中国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究竟有多大,由一些什么因素构成呢?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即发现价格的费用[1]。阿罗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2]。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是非鲁滨逊经济中的所有成本,或者生产成本以外的成本[3]。斯蒂格勒将交易成本概括为“人们从无知到无所不知的运输成本”[4]。巴泽尔认为交易成本是产权保护成本、契约成本及机会成本[5]。
威廉姆森将交易成本比喻为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并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前者指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交易也包括四种成本:一是不适应成本;二是讨价还价成本;三是建立及运转成本;四是保证成本[6]。阿罗将交易成本分为两类:一是信息费用和排他性费用;二是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费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Deepal Lal将交易费用分为与交换的效率有关的交易费用和与监督机会主义行为有关的交易费用[7]。林毅夫将交易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三方面组成:一是为获取契约各方所需信息的费用;二是各方谈判,就契约达成一致的费用;三是把所有规定传达给有关各方的费用[7]。
研究交易成本的学者多,成果也多,但是研究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的学者并不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两位华人学者:张五常和杨小凯。对于农地而言,主要观点也是三个方面:一是交易费用影响合约安排,风险金在交易双方之间分配,“交易费用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观察到的合约安排选择中,其次是风险金在缔约方之间分配”。二是法律安排影响农地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也取决于各种可选择的法律安排。例如法律实施效率的变化,或法院变得腐败都将影响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三是对农地产权的限制将会增加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租约安排和资源配置,“对产权转让的各种限制以及一些削弱所有者从资源中获取收益的资源所有权的方式,都将影响租约安排及资源配置”[8]。
总体而言,交易成本分成两类:一是流转过程中的成本;二是制度安排和外力介入的成本。对于中国承包地流转来说主要是三个: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国家制度安排诱致的交易成本;村庄介入导致的交易成本。本文主要探讨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将从流转的时间、流转的选择对象、流转难度和复杂程序、流转契约、流转中人费用、谈判作用等流转程序着手,考察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及其对价格的影响。
一、流转时间、交易成本与农地价格
农地流转时间是指农民想租入或者出租土地到完成土地流转所需要的时间。按照常理,流转时间越长,流转的交易成本越高,对价格的影响也就越大,即时间是交易成本和农地流转价格的增函数。流转时间长,则交易成本大;交易成本大,则农地流转价格高。该假设是否成立,通过数据分析予以证实。
农地流转时间“较少”和“很少”的比重合计为61.11%(见表一),农地流转时间“一般”的比重为25.13%,农地流转时间“较多”和“很多”合计为10.84%。超过60%的农地流转时间比较少,只有超过10%的农地流转时间比较长(见表1)。从具体的时间来看,农地流转时间在5天以内的占到总样本数量的55.56%,6―10天的为14.29%,10天以内达到69.85%。11―30天的占样本总数的13.22%。流转时间在一个月以上的只有7.67%,其中,两个月以上的只有1.85%。可见,接近70%的农地流转时间在10天以内完成。
按照农地流转时间的“五分类标准”考察,农地流转时间与农地流转价格是“两端价格高,中间价格低”,如果剔除“很少时间”的数据,随着时间增多,农地流转的平均价格逐渐上升。“较少时间”流转的土地价格为138.66元,“一般时间”流转价格为154.97元,“较多时间”流转价格为167.86元,“很多时间”流转价格为315.11元(见表2)。当然,如果将“很少时间”纳入分析视野,则有农地流转在“很少时间”和“很多时间”的平均价格最高,呈现“U”字型。通过上述主观的“五分类标准”,可以大致判断农地流转随着交易时间增加,流转的平均价格也增加。
从农地流转时间和农地价格的数量关系考察,设农地流转的价格为因变量Y,农地流转的时间为自变量X,经过曲线模拟,二次函数最适合表达农地流转的价格与流转的时间。根据2005年293份具有农地流转的样本,除去有流转土地,但没有土地价格或者没有土地时间的样本,还剩下210份。利用SPSS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模型:
上述模型模拟效果比较好,所有变量系数的P值都小于1%,F值为4.20,相伴P值为0.0163。模型的经济涵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地流转时间每增长一天,农地流转价格增长10.45元(10.77-2×0.16),即农地流转时间是农地流转价格的增函数。
二、交易对象、交易成本与流转价格
农地流转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农地交易的数量,或者说可交易对象的选择。农地流转的交易对象越多,市场就越充分,农民谈判能力就越强,交易成本就越低;农地流转的交易对象越少,市场就越不充分,农民谈判能力就越弱,交易成本就越高。
从调查中发现,农民认为农地流转选择对象很多的占样本总数的4.76%,较多的占19.04%,两者合计为27.8%。农地流转选择对象较少的为35.45%,很少的8.73%,两者合计44.18%。总体上看,认为农地流转交易对象较少的多,即当前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选择的空间不大。
农地流转选择对象较少是否会增加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影响农地流转价格呢?从表3可以发现,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交易对象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选择对象比较多的农地流转,流转的平均价格反而高,如选择交易对象“很多”的土地流转,其平均价格为亩平209.38元,而选择交易对象“比较少”和“很少”的农地流转,其平均价格反而分别只有140.92元和170.39元。显然,当前农地流转中交易数量多少与流转价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同样以293份样本做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交易对象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交易对象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043(见表4),相伴概率为47.1%。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交易对象数量之间只有极其微小的相关性。
注:一是此表的相关分析是根据293份样本;二是农地交易对象是分类变量,交易对象“很多”、“较多”、“一般”用“1”表示,交易对象较少和很少用“0”表示。
三、交易契约、交易成本与流转价格
交易契约是既能够规范交易双方的行为,减少可能的纠纷,也能够增加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现在农户承包田流转订立契约的比较少,农地流转的契约意识不浓。378份农地流转样本中,订立了正式流转合同的样本82份,占样本总数的21.69%,没有订立合同的样本289份,占样本总数的76.46%。农地流转契约订立率只有20%左右,大部分农地流转没有订立合约。
笔者现在关心的是契约订立与否对农地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交易成本对农地价格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到,订立契约流转农地的平均价格为159.1元,口头契约流转农地的平均价格为145.68元。订立契约的农地流转价格比口头协议的价格高13.42元。订立契约的农地流转价格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契约可以减少未来的纠纷,减少或有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租入者的预期,进而有助于提高农地流转价格。
上面只是对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流转契约之间的相关性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下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回归分析。设农地流转价格为因变量Y,农地流转契约为变量X,契约变量用分类变量描述,订立契约为1,没有订立契约为0,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上述模型模拟效果比较好,常数和因变量的系数都非常显然。模型表明,农地流转过程中,订立契约可以提高交易双方的预期,交易预期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的价格。从总体上看,订立契约的农地流转价格要比没有订立契约的流转价格高120.03元。
四、农地流转的程序是否复杂
农地流转的复杂程度可以定性计量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复杂程度比较高,则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高,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必然影响农地流转的交易价格。农地流转复杂程度对农地流转交易成本与交易价格的影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交易复杂程度进行定性考察
对于农地流转的复杂程度,则比较集中在“比较复杂”和“比较容易”两个选择,前者占流转农户总数的39.68%,后者占36.51%。认为“很复杂”、“很容易”的都比较少,分别为2.9%和13.49%。认为复杂程度“一般”的只占6.4%。由于两端数据相近,无法对此做出较明确的结论,大体可以认为农地流转呈现两极,难以进一步判断。
2.农地流转的复杂程度与流转价格的关系
农地流转的复杂程度与流转价格的关系很难描述。据调查分析一般复杂程度的农地流转的价格最高,亩平344.01元,其次是很复杂和很容易,分别为161.95元和205.83元,价格最低为比较复杂和比较容易,分别为145.46元和142.89元,两者的关系呈现一个“W”型。这个关系很难解释,也许根本没有关系。因此,下面用两者的相关关系做进一步考察。
用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流转复杂程度的分类变量做相关分析,农地流转复杂程度的五分类标准分成两大类,即“很复杂”、“比较复杂”、“一般复杂”设定为1,“比较容易”、“很容易”设定为0,相关关系见表6,两者的相关性只有0.034,可以说几乎没有相关性。相关性分析也证实了上面的观点,农地流转的复杂程度没有产生过多交易成本,也没有对流转价格产生规律性的影响,即两者的相关性不大。
五、农地流转的难度情况分析
农地流转的难度也是一个定性的、带有主观性的变量,按照一般常理,农地流转难度大,则交易成本高,交易成本高,则影响农地流转的交易量,交易量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农地价格,可能会提高农地流转价格,也可能会降低流转价格。
根据调查,对于农地流转的难度,认为“很容易”的农户占流转总农户的19.58%,“较容易”的占59.79%,两者合计为79.37%。认为“比较麻烦”的占14.02%,“很麻烦”的占2.65%,两者合计16.67%。认为流转难度“一般”的占2.65%。显然,农民认为流转比较容易。
对于流转的难度也可以从是否讨好交易对方来判断,“我给别人讲好话”和“别人给我讲好话”的农户分别占流转农户总数的21.16%和18.78%。交易过程中“讲狠话”的只占0.52%,三者合计只有40.46%。“都没有讲好话”的占55.29%,“协商”的占2.38%,两者合计占57.67%。总体而言,大部分农户的农地流转,双方是平等协商,只有40.46%的农户在流转中给对方说过好话,即讨好对方。
据统计分析,从农地流转的难度与农地流转的价格关系来看,农地流转“很容易”的价格最高,亩平173.97元,农地流转“较难”的价格,亩平164.34元,农地流转难度“一般”和“较易”的价格分别为152.82元和150.68元,农地流转最难的价格最低为93.24元。总体上看,农地流转的价格与流转的难度成反比,即流转难度越大,价格越低。但是并非完全如此,中间又有变化。显然农地流转的难度与农地流转的价格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
再从农地流转的难度与流转价格的相关分析来看,农地流转难度与农地流转价格呈微弱的反比关系,两者的相关关系为-0.062(见表7)。说明当前农地流转的难度并没有产生太大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也没有对价格产生影响。
六、流转期限、交易成本与流转价格
农地流转期限也是产生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期限越长,交易成本越小,期限越短,交易成本越大。根据378份调查问卷,虽然有些流转农地具有约定期限,但是约定期限也不能阻止转让土地的农户收回农地。可以随时收回农地样本占57.74%,不能随时收回农地样本占32.80%,大约接近70%的流转农地,农民可以随时收回土地,即使签订契约或者具有约定期限也无法起到较强的约束作用。
从流转的具体期限来看,没有时间约定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40.48%,一年期限的占样本总数的11.90%,二、三、四、五、六年期限的分别占5.03%、7.67%、2.12%、6.35%和1.06%。具有年限约定的流转合计为43.66%。此数据高于具有正式契约的农户,也高于不可以随时收回土地的农户,其原因是口头约定或者随时收回土地的农户中有一部约定的转让期限,只不过农户在需要时可以毁掉口头约定或者口头协议。
从农地收回约束与农地流转的价格来看,可以随时收回流转农地的平均价格为144.77元,不能随时收回的农地流转价格为174.48元。后者比前者高29.71元,不能随时收回的农地流转价格与能够随时收回的农地流转价格有显著的差异。看来能够随时收回的农地,租入农户的预期不稳定,交易成本高,降低了农地流转的价格。农地流转收回期限明确,而且落实的农地,租入农户的预期比较稳定,交易成本低,有助于提高农地流转的价格。
上面的分析是将农地流转分为“可随时收回”和“不可随时收回”两种情况,但是农地流转的期限不可能只有两种情况,有许多具体的年限。设农地流转的价格为Y,农地流转的约定年限为X,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作曲线回归,得到如下模型:
从具体的年限来看,农地流转的约定年限与农地流转的价格则是一个复合函数。复合函数模拟效果较好。但得出的结论与将农地流转的约定时限分为“可随时收回”和“不可随时收回”完全相反,农地流转价格是农地流转约定年限的反函数,即约定年限增加,农地流转价格反而下降。这个结论可能的解释是当前农村集体的许多质量不太好的土地集体出租,而且时间一般是15或30年,实际中将此称为拍卖土地使用权。集体替代农户可能节约交易成本,导致农地流转价格下降。
七、中人及中人费、交易成本与流转价格
农地流转的中人及其中人费用直接构成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中人及其中人费用直接增加农地流转的实际价格。
农地流转过程中,没有中人的流转,双方直接交易的农户数量占流转农户总数的76.19%,有中人,双方通过中人介绍或者作证人的农户占流转农户总数的22.22%。其中后者,给中人以好处的占中人交易农户总数的19.05%。中人作为农地流转的中介还刚刚出现,在流转农户中所占比重较低,通过中人交易,并支付给中人报酬或者馈赠物质的农户更少。可以肯定,当今农地流转中,中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交易农户支出的交易成本很少。
从中人及其中人费用对交易成本、交易价格的影响来看,没有中人的农地流转的价格反而还高些,亩平167.53元,有中人的农地流转价格只有138.83元(见表8)。这与传统农业时期,中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具有说合功能,或者中人的“面子”作用具有降低农地流转价格的作用,即农地出租者“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中人的“面子”上,降低农地流转价格相吻合。如果中人获得了中人费用,则农地流转价格又上升。这种现象可能是中人获得好处后,“面子”作用有所下降,或者习惯法的作用降低,而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明显。
八、农地流转的“负价格”考察
1995―2002年当时农村税费负担非常高,农地经营的比较效益较低,土地流转价格比较低,很多地方还出现过“负价格”。此次调研可以证实的确存在“负价格”,即“土地为包袱”。从293份现在正在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来看,曾经倒贴流转费的农户29户,占样本总数的9.9%,倒贴税费的45户,占样本总数的15.36%,没有倒贴费用的171户,占样本总数的58.36%,“其他”也就是有正价格的只有48户,占样本总数的16.38%。倒贴费用的农户占25.26%。
从总体样本看,378份调查样本的农地流转“负价格”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倒贴钱,大约有36份样本,占样本总数的9.52%;二是倒贴税费,大约有66份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7.46%。两者合计达到26.98%。前几年农地流转的“负价格”几乎接近30%,而正价格只有54份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4.28%。无偿流转的土地,既不贴钱、也不贴税费的流转土地占样本总数的58.73%。
从不同区域来看,“负价格”中西部地区最多,正价格中部地区也最多。倒贴钱的样本中部地区占10.16%,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倒贴税费的样本西部地区也最高,为29.25%,其次为中部地区,为16.04%。正价格的样本也是中部地区最多,为19.25%。东部地区流转的价格大多是既不贴钱,也不贴税费。从中可以发现,中部地区走向两个极端,“负价格”最多,“正价格”也最多。
从不同的土地类型来看,湖区土地流转“负价格”比重最高,倒贴钱比重为64.29%,倒贴税费的比重为14.29%,两者合计达到78.58%。其次为山区,“负价格”的比重为30.21%。再就是丘陵地区的“负价格”比重也较高,达到了27.77%。平原地区相对较低。湖区“负价格”比重最高,表明了湖区耕地税费负担重,而且种植水稻的比较收益低,为了保住承包权,被迫以“负价格”流转土地。表明了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负担重,粮食价格低,土地经营比较收益低,农民将土地视为包袱,贴钱流转。
从不同的作物种植区来看,“负价格”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倒贴钱的土地流转共36份样本,但是粮食主产区占了35份,占到倒贴钱流转样本的97.22%。倒贴税费共有66份样本,粮食主产区占了58份,占倒贴税费样本的87.88%。农地流转的“负价格”,粮食主产区占到同类样本的28.74%。前几年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负价格”达到了近30%。
九、结 论
从上述八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今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能够用货币来衡量的极少,只有极少数通过中人交易的农户,支付给中人好处、农地流转“负价格”。因此,当今农地流转成本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无法以货币进行衡量。总的结论: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较低,流转成交的时间不太长,流转的范围不大,流转相对比较容易,交易双方大多平等协商,较少威胁或者“说狠话”。正因为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较低,农地流转的价格发现比较难,因此,农地流转的价格普遍不高,有些甚至没有价格,即交易成本发现价格的功能发挥不够,农地流转市场处于初始状态。
参考文献:
[1] 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7.
[3] 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A].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C].北京:李风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65.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84.
[5]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
[6]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
[7] 林毅夫.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8] 张五常.佃农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96-127.
[9] 刘向东.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一、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喜欢写字时,才能对写字产生兴趣。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虽然很强,但对写字的基本提法理解较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经常采取如下措施:
1、编顺口溜。即把一些写字要领或握笔姿势编成顺口溜,让学生理解记忆。如: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握笔姿势,我们就给他们编了歌谣:“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只隔两毫米,老三老四齐用劲,写出字来真有力。”让学生边唱边写。
2、讲故事。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他们从故事中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他们从故事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迪。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可以从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中学到自强不息等等。
3、批改因人而异。教师批改学生的写字,总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写得好的得“优秀”,并写上:“你真棒,再加把劲!”写得有进步的也给“优秀”,并写上:“有进步!相信你下次会写得更好!”写得不好或写错的字,当面订正,并对其加以鼓励:“努力,下次一定有进步!”
4、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为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参与,开开心心地进行写字训练。
二、掌握基本的书写方法,形成良好的定势
每天正常的写字课,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写法,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字姿势一般还没有形成定势,老师必须不断地提醒,并加以正确的示范。每隔两三分钟,就得提醒一次:“请同学们注意‘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并且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教师在其间不断巡视,发现谁的姿势不正确,就给予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写字态度也应严格要求――“态度认真,注意力集中,凝神静气,一丝不苟”,以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态度,为提高写字水平夯实基础。
三、教学中坚持直观形象原则
提高写字质量,关键在于老师正确的课堂指导。教师要充分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设计直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示范进行指导,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写“撇”时,我告诉学生,写撇就如梳理少女的长发,最后轻轻收笔出尖,边说边用手演示,很快化难为易。再如教学生观察两种“竖”的形态时,告诉学生:“悬针竖”尾端呈针尖状,像一枚悬挂的针,所以叫悬针;而“垂露竖”尾端圆润饱满,像含着一滴将要落下的露珠,所以叫垂露。
这样寓教寓乐、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做到用眼、用脑、用手、用心,不草草了事,才能实现心到、眼到、手到、笔到,使笔画有神、字形美观;而且能鼓励学生主动愉快地练字,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
四、对各种基本笔画、写出其要领,并加以示范?
练字,最基本的是各种基本笔画的练习,基本笔画练好了,再写整个字时,也就容易多了,平时,我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工作外,还注重对字的各种基本笔画的练习方法加以指导。如点:轻起重按回成点;横:轻起轻行重收笔;撇:重起斜下撇出尖;捺:轻起垂按角出尖。
这些基本笔画天天都练,每天都侧重于一两种,并指导学生练好,久而久之,学生练习时就成了一种习惯。
五、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结构,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