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统计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管理体制

第1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徐熙和毕业于统计专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多年、现在预算处工作的刘星,根据自己的体会做了如下介绍。

徐熙认为,此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财权事权下移,区县相应财权事权扩大;收入由原来的分级管理变成分税管理,彻底分税。以上两项工作与统计部门有直接的联系。他说,无论是财权事权下移还是实行彻底分税制,其实质就是要打破所属观念,强化区域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财政指标已经先行一步,税收统计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客观上要求统计部门的核算要配套,即推行区域统计。

推行区县在地统计,这项工作作为2000年全市统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在加紧准备。从统计管理范围看,统计部门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走向客观要求的区域化管理。但是,这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的要求还不仅仅在于实现区县在地统计。

第2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省级统筹;分级平衡;养老保险;城镇职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29―02

1现行“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导致市、县级政府在养老保险统筹金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互补性不足。

在“分级实施、分级核算、分级平衡和分级负责”的省级统筹管理制度下,浙江省原先市、县级政府的履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责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基本养老保险的存量和增量结余,除了调剂金上缴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为2%外,仍留在原统筹地由当地政府管理,收支平衡由该地政府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从横向看,在各市、县级政府间是独立的,“优势”与“劣势”并存;从纵向看,在“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下,省级政府难以根据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需要给予再分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共济性特征被局限在市、县级政府管辖内。

由于省级政府对市、县级政府现有的养老保险再分配力度弱,因而这种“分级平衡”的管理体制,在实际的运行中,造成以下问题:其一,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较为充裕,政府拥有的社会保险资源具有“优势”的地方来说,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结余,即使用于弥补“空账”,只要这部分基金未被支出,也会增加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其二,造成省内各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差异扩大。“优势”地区的政府,拥有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而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工资水平低,企业离退休人员较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少,政府拥有的社会保险资源相对缺乏,处于“劣势”的地方,市、县级政府缺少提高该地已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条件。以上二个方面的问题说明,“分级平衡”的管理体制对省级政府用再分配的手段调控省内各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资源构成阻碍,现存的“优势”和“劣势”之间缺乏互补,无助于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中的“碎片化”问题。

(2)“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不能有效抵御城镇职工代际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升高问题。

制度抚养比是反映养老保险代际养老压力的重要指标,是养老保险制度内退休人数与在职人数的比值。在现收现付制下,它反映了平均每个城镇在职职工供养的享受或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一个行政地区,如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高,人口老龄化程度重,制度的抚养负担就重,反之则越轻。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各地的制度抚养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衢州市达到67%,平均1.5个参保者要负担1个离退休人员,而在绍兴制度抚养比则仅有15.6%,平均6.4个参保者就要负担1个离退休人员。这说明,在一个省级管辖的范围内,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结构、职工参保人数和退休者人数等影响因素不同,各地的制度抚养比存在差异,有的市、县制度抚养比压力低,有的市、县制度抚养比压力高。如果一地的政府面临制度抚养比高并由其自行解决,那么必然涉及对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征管制度的调整,甚至包括对退休年龄的调整,但是,在“统一政策”的省级统筹制度下,各市、县级政府实际上没有这个权力,制度约束使得市、县级政府缺乏解决制度抚养比高的条件。即使市、县级政府有权利变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也会因可掌控的社会保险资源少而不能有效地化解存在的风险。比较而言,省级政府拥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行政手段或权力,但“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因限制了省级政府对各市、县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存量和增量收入的再分配力度而不能有效地调整或缓解市、县级政府的制度抚养比压力高的问题。这将影响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现行的省级调剂金制度,总体看还是一个再分配力度较弱的制度,该制度可以应付或化解局部市、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收支问题,但如果遇到在一个省内众多地区都面临制度抚养比高的问题时,省级调剂金的调剂作用将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

(3)浙江省现行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全国接续后面临的问题。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2009〕66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实施,表明中央政府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一新的制度法规对现行的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提出了新问题,或者说这部新的法规要求现行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才能与之适应。《暂行办法》规定:劳动力流动就业时,参保者的养老保险统筹金按实际缴费工资基数的12%转移,并且,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就业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应该说,这部法规通过劳动力流动就业养老保险统筹关系全国接续的制度,解决了以往省级统筹制度下,社会统筹关系只在省内承认的制度缺陷,企业缴费部分可以随同劳动者就业地的变动而转移,有利于劳动者参保,在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金的管理中体现了公平和公正。但是,研究现行省级统筹体制与这部新法规如何衔接时,可以看出,由于企业缴费工资基数不实,在养老保险统筹金随人转移后,存在转出额基数如何确定问题。如果外来务工者在浙江缴费年限达到10年以上的多数人为获得较高退休金而选择在浙江退休,市、县级政府统筹养老金的支出将面临额外的压力。

(4)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不利于低收入者参保。

根据“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制度规定,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在设计上难以做到“低门槛准入”,这一问题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其一,那些工资收入在最低工资标准附近的职工,存在缴费压力,如果只有缴纳个人账户的8%才能得到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资格,那么,这部分低收入者可能不得不放弃参加养老保险。现行缴费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导致“扩面”问题,政府年年抓,但效果不佳,同时也导致政府用于这方面的监管成本大,影响了社会保险事业的整体发展。其二,根据“低标准享受”的规定,对那些“低门槛准入”的参保者,相应的养老金支付标准要低,这是无可非议的,其中涉及的参保者主要是“中人”和部分低收入的“新人”。对于这部分属于低标准享受的参保者,政府应规定统一的基本养老金支付标准,使这部分参保者在参保时就知道未来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水平,但是,在“分级平衡”的制度下,省级政府对各市、县级政府的再分配力度弱,而各地经济发展、工资水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存量和收支标准不同,因而,会造成省内“低标准享受”的标准不同,这势必会影响市场机制对劳动力流动就业的调节,并且省内职工最低养老保险支付水平不同也不能充分体现养老保险的普惠、共济和公平属性。

针对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体制存在的问题,从分析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其一,现行“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因共济性受限制而存在的问题。其二,现行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征缴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这二个层面的问题反映了现行“分级平衡”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省级政府履行再分配职能,调控省内各市、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量和增量结余;不利于市、县级政府化解城镇职工代际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升高;不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全国接续制度运行的要求;不利于企业职工参保“扩面”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其三,在“省级平衡”的统筹管理体制下,省级政府如何统筹省内各市、县级政府管理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四,在“分级平衡”向“省级平衡”的改革中,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中“空账”和“历史债务”如何分担。其五,省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在履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职责中的利益协调和政府间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对这几个方面存在问题的改革思路,笔者将结合有关统计数据、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

2改革思路

(1)“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限制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济性”特征的拓展。

“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导致市、县级政府在养老保险统筹金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互补性不足以及这一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抵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升高的问题,从其共同点来看,都属于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济性特征受限制而导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国采取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金的共济性特征因“分级平衡”的制度使省级政府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金的再分配力度弱而不能充分体现。市、县级政府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包括制度抚养比压力的高与低都被局限在市、县管辖范围内,难以达到“优势”与“劣势”的互补和共同化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压力升高。

表2的数据反映了浙江省从2001年到2012年制度抚养比变动的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参保人数的增加,浙江省城镇职工的制度抚养比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为159%,平均6.3个参保者负担1个离退休者,属于负担合理的区域。结合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下,一些市(地)较高的抚养比,如衢州地区为67.20%,丽水地区为40.38%,放在全省的范围内进行平均则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如2007年,浙江全省的制度抚养比为15.6%,2008年为14.0%。这说明,如果政府将行政区域扩大,原来不同行政区域内,制度抚养比之间的差异,则有可能在不改变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率、养老金支付标准的条件下,利用行政手段将制度抚养比高的地区与制度抚养比低的地区进行合并实施全省统筹,就能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下降,达到缓解代际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的目的。但是,“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阻碍的作用。此外,根据现行省级统筹制度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预算中的收支缺口,资金弥补是按照“当地历年基金结余、地方财政补助和省级调剂金解决”的顺序进行。因而,虽然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增加了调剂基金的上缴比例,但在“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制度下,市、县级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仍然履行和承担主要责任,抵御风险的能力仍有待增强。

(2)对问题的分析和改革思路。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看,由于各地的经济增长水平、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企业离退休人数、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参保职工人数等经济和社会指标因素存在差异,因而各地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基金积累和制度抚养比方面,客观上存在“优势”与“劣势”在各市、县之间并存的现象。那些处于“优势”的市、县级政府在为如何就结余的养老保险金进行保值增值而担心时,处于“劣势”的市、县级政府也许正在为如何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而焦虑。这一问题说明,当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被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行政管辖区内时,可用的养老保险资源再分配的力度受到限制,市、县级政府抵御或化解有可能面临的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能力也受到限制。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原先的影响因素会发生变化并导致出现新的“优势”与“劣势”并存的格局,一些原来具有“优势”的市、县也可能会受到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困难和制度抚养比压力的影响而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面临风险。

从“大数法则”的原理看,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项目,通过企业和个人缴费制度实现众多社会成员的互助互济来分散或化解风险。一般来讲养老保险分散风险功能的实现程度与统筹调剂范围及资金统筹量成正比。养老保险统筹的层次越高,统筹的面越大,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越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的风险也就越小,被保险人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同时,只有参保人员数量实现极大化,才能求得和把握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数量关系上的动态平衡,才能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调剂的功能,使处于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的企业养老保险费率趋于稳定和最小,保险费率降低到最低水平。但是,在“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下,受市、县级政府行政管辖地域的局限性限制,即使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再努力“扩面”,参保人数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就难有增加,达不到理论上的“极大化”。这种将筹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范围局限在市、县级政府行政管辖的制度,导致市、县级政府在养老保险统筹金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互补性不足,不能有效抵御城镇职工代际养老保险制度抚养比升高所面临的风险。

因此,解决“分级平衡”的省级统筹管理制度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济性特征受限制而导致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省级平衡”的统筹管理体制,在省级政府管理的层面,通过统筹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与发放,统一支付标准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2006)[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4]彼特・F・德鲁克(Peter F.Drucker).养老金革命[M].刘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柯卉兵.美国政府间社会福利转移支付及其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8,(1).

第3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日本流通管理的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社会福利;保障适时适量地供应;提高流通业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满足消费者的经济需求及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日本流通政策分为二类:一、根据法规和条例执行的政策;二、根据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中小企业厅、公平交易委员会和地方公共团体等行政机关的权限进行行政指导的政策。

一、日本流通管理的做法

1、政府制定和实施流通政策以维护交易秩序和建设,整治流通机构及提高流通生产行为政策侧重点

(一)日本流通政策可归纳为四个类型:

(1)以提高流通生产性为目的的政策(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等);

(2)以维护和促进竞争为目的的政策(禁止垄断和反不公正交易法等);

(3)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政策(再生资源利用推进法);

(4)以提高城市功能为目的的政策(促进建设商业中心等)。

日本流通管理体制为跨部门管理。不同行业及商品由不同部门管理,通过各种法律,使各管理部门业务既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又有分工和协调配合。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通过流通机构的现代化提高流通生产性,促进竞争,构筑具有国际开放性的流通体系成为日本流通政策的主要课题。政府的管理侧重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宏观引导,微观上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发挥促进、协调及服务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表现为运用价格调控市场,运用税收调整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运用金融手段聚集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流向;通过直接投资和补贴政策发展市场、稳定市场。流通企业的自主性较大。

(三)日本中央政府负责流通政策的制定和解释,对地方政府进行政策指导,地方政府负责具体流通业务的管理。特别重大和敏感行业的流通业务地方政府需报中央政府审批和解决。

(四)一些大型流通项目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可视情况提供优惠低息贷款或补助金,基本为企业自筹50%、地方政府融资40%、中央政府融资10%的比例。

(五)通过民间组织尤其是行业组织下达政策,与企业进行双向对话交流等。日本流通领域存在众多商业团体和协会、联合会等,政府依靠这些组织联系广大商业、流通业企业,企业也通过行业组织与政府对话,反映情况和提出政策建议等。

2、作为经济政策,日本的流通政策突出社会政策性。日本流通行政管理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变化

60年代日本流通政策主要为安置过剩人口,扩大就业,鼓励发展小型零售企业为主。为避免过度竞争使中小零售企业陷入困境,当时的流通政策侧重于促进流通合理化和系统化,减轻竞争压力。60年代后期物价问题突出,流通政策转为促进中小商业企业现代化和合理化经营;进入70年代,日本商业企业出现兼并浪潮,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迅猛发展,流通政策以促进小零售企业合并重组、联合经营为主导;80年代后,迫于欧美国家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流通政策侧重于改造流通结构和变革日本商业习惯为主。90年代以后以调整经营战略和规模,减少不良债务,实现跨国经营等为主。

为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原通商产业省出台了《大规模零售店铺法》,对大零售企业的营业时间等给予限制。汽车的出现及发达的交通体系,使消费者到郊外大超市集中购物成为可能。由于经济长期低迷,消费下降,小零售店铺纷纷向大超市集中,以求得更多客源,提高经营效益。各大超市集团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强烈呼吁放宽限制,延长营业时间等。为此,通产省于2000年6月对该法规进行了修改,允许超市等大零售企业的营业时间延长到深夜24时。

3、以市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对流通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

(一)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流通,建立有序、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持竞争、维护交易秩序”是日本流通行政管理的原则。

(1)禁止垄断。日本政府制定的《独占禁止法》(禁止垄断法)等相关法规,涵盖所有流通活动,从防止私自垄断、限制不正当交易和不公正交易方法三个方面禁止商业垄断行为。据此,日本政府禁止有实力的生产厂家控股流通企业,对生产厂家持有流通企业的股份、兼任流通企业的高级职务,以及流通企业间的兼并、转让经营权等均有明确的限制规定,禁止出现垄断市场、取消竞争、控制价格的企业;禁止出现控制产品价格、生产数量和流通途径的垄断企业集团(卡特尔)。加强对大企业的监控,对大企业集团性哄抬价格的行为,视影响处以销售额6%的罚款。根据《独占禁止法》第19条,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将拒绝交易、不当廉价销售、隐瞒性诱导顾客、抱团销售(价格同盟)、排他易条款等16种行为列为“一般指定不公正交易方式”。

(2)禁止共同拒绝交易。企业、商家可自由决定是否达成交易,但竞争者与交易方组成共同特定事业者,以不交易的方式共同拒绝交易,妨碍新的经营者进入行业内或将业已存在的经营者排除市场外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如:生产厂家为排挤廉价销售的商店,共同拒绝或限制提品的行为;销售企业为排挤新进入行业的企业拒绝提供自有商品或要求生产厂家拒绝向对方提品的行为;生产厂家为排挤进口商品共同通知销售企业拒绝销售进口商品的行为。

(3)禁止生产厂家约束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批发、零售价格,限定销售地域、销售店铺和顾客等。规定实质性限制流通阶段竞争的行为为违法行为。

(4)禁止超市、百货店和大型批量销售店等流通企止滥用优势地位强买强卖,收取赞助费、低于成本廉价销售、附带销售和搭配销售等。

(5)禁止限制交易方经销竞争产品。禁止排他易。

(6)禁止盗用商号和商标的行为。

(二)对企业从事商业活动采取登记制。对重要商品和行业采取审批许可制和租税制,维护经营秩序。原运输省制定了各类运输方式的运送法、航空法和仓库法;厚生劳动省制定了《药事法》和《食品卫生法》;农水省出台了《农协法》和《生协法》、《批发交易法》、《批发市场法》和《粮食法》;大藏省制定了《酒税法》,通产省对电力、煤气天然气、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制定了具体的事业法。

(三)政府不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干预商品价格。商品价格由生产厂家、行业协会组织、商店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行定价、自由竞争。

(四)通过法律制定产品规格、质量标准(如:JAS、JIS)和卫生标准等,要求生产企业标明产品质量,通过品质管理保证商家的经营利益。要求流通企业明示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保障消费者利益。流通领域出现纠纷时(一般指流通企业与事业法人、顾客间),政府管理部门提出建议,进行劝告、协调,不负责监督、仲裁和处理。涉及民法的,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价格纠纷、不正当销售等违反公平交易行为由公正交易委员会处理。但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违法经营行为具有行政处罚权。

4、通过经济立法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引导其适应经济发展

为避免无序竞争,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原通商产业省出台了《大规模零售店铺法》和《零售商业调整特别措施法》;为帮助中小商业企业发展,出台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导法》和《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规定东京都内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或政令指定城市营业面积超过500-3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店时需向经产大臣或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开业申请,并需征求当地商工会议所及由消费者、小零售企业、有识之士组成的“商业活动调整协议会”的意见。如各方意见认为大商店会对周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经产省或地方主管部门则要求该商店推迟开业、削减营业面积、缩短营业时间等,否则予以罚款处理。该法还规定,大型零售企业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停车空间,能够保有一定停车数量;具有适当的位置和结构,对于线路和搬运方面要有充足考虑;要保证步行者通行便利;要有对于噪音的完善治理方案;在废弃物搬运处理和回收方面要有充足考虑;另外不能妨碍街道景观;对于灾难和突发事故要有足够预防对策和应急措施等。

日本政府鼓励建立商业街等商业网点,制定小店铺连锁经营、共同发展的计划。通过行政手段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主要为: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进修机会;由各地方政府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会诊;由中小企业事业团和公立试验研究机构组织技术指导、技术开发和技术进修等活动;指导中小企业调整或转换经营方向。

5、建立现代化、社会化流通和物流体系。实现流通领域经营现代化、组织化和协作化发展

50年代后半期,日本开始步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促进京滨、中京、阪神经济带的工商业和流通业发展,原运输省组织专家学者对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进行了评估,最终于1958年12月确定修建东海道新干线。由于新干线能在4小时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经济带及中间城市连接起来,极大地改善了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新干线的运营效益,在正式运行8年后新干线就收回了全部投资。随后,日本政府开始构筑遍布全国的铁路、公路交通网,扩建港口、发展远近洋船队、大力发展航空事业和陆路运输,发展仓储、运输、保险等辅助行业,大力推进电子物流等高科技物流运营模式。2001年7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新综合物流实施政策大纲》,力争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度发达、整体有效、可提供最便利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日本铁路及海运在远距离运输中所占比率将提高到50%,货物通过港口时间将缩短到两天,十分钟之内货车由高速专用道出口到达空港和港口的比率将提高到90%。高度发达的物流体系为人员、商品、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

6、严格执法,对违法企业予以罚款乃至停业处罚,形成企业重视商业信誉、诚信经营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氛围

日本社会商业交易方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誉十分关注,在舆论监督下,日本流通领域牢固树立起重视“用户第一、信誉至上”的观念。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对丧失商业道德的企业予以罚款和停业的处罚。如:著名的乳业厂商“雪印乳业公司”因疯牛病爆发后将进口牛肉伪装成国产牛肉,冒领国家补贴而受到行政处罚,企业信誉扫地,产品遭到全社会的抵制,不得不宣布解散。

7、在自由竞争的原则基础上,对物价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控中央政府确定多种经济统计指标,由地方经济产业局等流通管理部门对大百货店和电力、煤气、汽油等大宗重点物资的销售动态、销售价格等进行监测和统计。中央政府汇总成为各类综合经济指数后确定经济动态,调整政策,保证适量适时供给,平稳物价,保障商家经营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8、发挥行业团体的作用

根据民法,日本各行业以特殊法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任意法人等形式成立有许多商会、协会、联合会、商工会议所等。日本政府借助这些团体的力量,制定行业规则、进行行业自律、收集和市场信息、提出行业政策和发展建议等。政府通过这些团体将政策意图下达到基层流通企业,一些不便政府出面的事宜也交由这些团体出面交涉或发表意见。

9、保护消费者权益

基于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制定流通政策。禁止以不实、夸大的宣传广告或不正当的利益诱骗消费者消费。不得虚假标示商品的价格和服务,不得有双重价格或以“过剩包装”销售商品。必须正确表示商品的价格、数量、重量、原产地、加工期、品质有效期等。对邮售、上门推销等商业销售方式制订专项法规,对销售广告、销售价格、送货、费用支付方法、商品交货期及商品有瑕疵顾客退货等均做出明确规定。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对商品、销售价格、流通企业行为等进行监督。

日本流通领域已形成产业垂直分工、连锁经营和相互合作的系列化和组织化特征。分布合理、通畅便利的流通体系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日本成为现代化经济大国。其主要经验可归纳为:建立起公平、有序、自由竞争的流通机制,流通领域各行业内形成垂直分工和各具特色的竞争体系;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间政令畅通、行之有效,流通渠道和信息渠道畅通,严格执法,监控适度,既保障扩大就业,实现了社会稳定,又实现了生产资料合理有效分配和使用,繁荣了社会经济;通过法律约束和舆论监督,全社会形成诚信经营的商业道德和重信用的商业习惯;

二、日本流通管理的教训

1、小店铺过多、过小,流通环节多,造成流通业生产性低,流通成本高。1994年日本批发店43万家,零售店150万家,批发业从业人员458万人,零售店从业人员738万人。在批发、零售、运输、通讯等流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日本就业人数的34%,产值仅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9%。近80%零售店的规模在4人以下,生产性与大零售店差距大。日本的物流成本也高于欧美国家。

2、行政管理政策过于倾向保护中小企业,加上以生产厂家为龙头的垂直分工体系造成流通行业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缺乏竞争。

3、批发和零售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向大流通企业集中。日本大生产企业拥有专卖自己产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大企业集团在行业内对产品的价格、流通秩序等具有约束力和组织力。大生产企业通过与大商业集团的“强强联合”,借助大商业集团的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据统计,5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仅占批发业企业总数的2.8%,但销售额却占批发业的51%;3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占零售业企业总数的1.7%,从业人数占的31%,但营业额占全行业的31%;

4、泡沫经济时代,以八佰伴、大荣、西武等为代表的大型百货店和超市盲目扩张,向体育、房地产等多领域延伸,核心业务经营力削弱。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出现大量呆账、坏帐,不得不相继宣布破产和民事再生保护。

5、商业街陷入停滞困境。日本全国约有1万条商业街,多由街内住户经营的小零售店铺组成。大多数零售店铺为家族经营的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商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汽车的出现及大型商业中心及连锁经营超市春笋般成长,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重大转变,尤其是随着IT技术的普及,小店铺在资金、人才、信息等软硬件方面的缺陷日渐突出。随着老龄化加剧,小店铺普遍后继乏人,经营艰难,原商业街内店铺或转废业或迁址到大超市现象增多,商业街的繁荣景象成为昔日黄花。

6、日本流通政策过多地保护本国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做法形成事实上的进口壁垒,商业习惯的排外性、消费者崇尚名牌、注重包装、日常送礼的消费习惯以及高物价、高地价、高公共费用的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同一或类似商品及服务国内外价格差距大,近十年来东京一直为全球物价生活指数最高的城市。据统计,东京物价高出全球其他主要城市40%左右,约为纽约的1.41倍,伦敦的1.46倍,巴黎的1.36倍,柏林的1.3倍。

7、废弃物的流通及回收再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流通企业的重负。日本社会强调节约资源,注重环保,1991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废弃物处理法》,2001年4月修订并实施了《再生资源利用推进法》,明确了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分类回收产业废弃物的义务。以家电、家具、汽车、饮料为代表的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塑料、包装纸等垫料和瓶罐等产业废弃物。如何减少、分别收集、处理及再利用产业废弃物成为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妥善处理的问题。在经济低迷、企业经营艰难的背景下,向顾客支付回收费用也成为流通企业的一个负担。

“”版权所有

第4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一)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多个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强了食品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成效明显,基本建立了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近1900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行业标准3100余项。

(二)部门分工负责,监管力度加大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近年来均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农牧部门主管原料生产,注重从生产环节加强对种质资源、投入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提高了食品原料的质量;商务部门主管流通贸易,注重从加工环节加强对环境、人员、设备和产品检测的监管,使得投放市场的食品质量不断提高;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主管对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卫生环境、原材料、调味料等的监管,使群体食物中毒事件明显减少;工商部门主管对食品进入市场的监管,初步实行了原初深加工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质量监督部门主管对上市销售的食品的检测,增加了检测频率,加大了不合格食品的处罚力度;公安部门加大了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打击和查处力度,有效震慑了不法犯罪分子。

(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对高质量食品需求量的增长和与世界其他国家食品贸易的扩大,食品进入市场的标准和门槛不断更新。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为与国际接轨普遍自觉建立了良好的操作规范(GMP)、标准的操作规范(SOP)和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推行了控制食品安全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并且大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得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体系不完善,已颁标准未得到有效落实

国内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体系不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既有交叉重复又有脱节,标准间的衔接协调程度不高。二是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三是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不高。总体上为标龄长、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和行业发展需要。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伪劣食品没有相关的检验标准。如“病害肉”、“地沟油”等非食用产品尚无判定标准。五是标准宣传、培训和贯彻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二)生产者群体素质不高,方式落后,法制意识淡薄

食品生产者法律意识淡薄,技术能力缺乏,设施设备落后,造成了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在:生产过程不规范,加工人员卫生、身体条件不合格进一步造成污染;储运设备简单落后,造成产品在储运过程中被污染;掺杂使假现象突出,在产品中添加违禁品以增加保鲜时间等。

(三)监管部门众多,管理体制效率低下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多, 据统计多达13个部门。从部门职责分工来看,各部门之间或相互职能重叠,或相互缺乏衔接,或相互法规错位,是一种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也是官方监管执法能力不力的根源所在。

(四)食品来源与流向未实行有效追溯

在食品安全领域,追溯的定义是:通过记录的标识对具体实体的历史、应用或位置进行追溯的能力。发达国家早就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严格采用全程追溯体系,环环把关,通过信息的电子传输、集中管理、系统互联,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管。我国则没有统一的全过程监管。比如:农业部已推行的牲畜标识,要求对存栏的猪、牛、羊等家畜佩带二维码耳标,作为牲畜唯一性身份标识,对牲畜的生产原产地、流通销售地进行追踪和追溯,但此编码在加工、销售环节即不再使用,难以查证动物产品的原产地信息;而商务部门又在进行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两个部门如何衔接,尚无具体措施和行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鉴于国内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分段追溯的情况,要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准确而快速的追溯,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可追踪性与可追溯性,确保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准确性。必须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内部和环节之间的全过程,形成追溯功能的有机衔接、高度统一,以及追溯信息的透明化和操作的便利化,因此,食品安全追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公共信息平台。

中央和省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本着各负其责、相互衔接、互通有无、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追溯平台,避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杜绝公共行政资源浪费,降低行政成本。

(二)强化生产者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的地位

以畜产品为例,在追溯体系中,动物养殖企业是基础,屠宰加工是关键。从国际肉类行业实施自动化的中央屠宰的必然趋势,再结合中国农民分散饲养畜禽产品的实际国情,重点和优先抓好屠宰加工环节的追溯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收效。动物性食品的生产企业和个人应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生产档案记录。养殖企业应按照农业部门的要求,记录动物的引种、繁殖、饲养、疫病情况和饲料及添加剂、兽药、疫苗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对动物标示原始代码,此代码应能在初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的信息记录中得到有效追溯;在屠宰加工环节详细记录待宰动物数量、屠宰检疫证明、生产日期、出厂日期、销售店名及地点等内容。大中型生产企业应通过建立信息终端将以上信息上报到信息追溯平台;小型企业和个人则由负责监管的农牧部门和商务部门分别采集信息,传输至信息追溯平台;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信息追溯体系。

(三)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提升监管能力

目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各个职能部门为主。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集中评估流行病的发生、投入品的滥用等潜在危险,也使分阶段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更加精细,实现对公共卫生进行目标控制。同时,实行全程监管,使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消除监管缺位、错位,堵塞监管漏洞,避免职责不清、重复监管、重复执法现象,有助于重新明晰各部门的职责,对信息报送不完整、传输不及时的企业,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处罚,从而有效提升监管能力。

(四)实行市场资格准入制度

对涉及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上岗前的全员资格培训,对技术人员实行上岗证制度,严格审查其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实行食品安全信息报送承诺制。符合相关要求者,方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一批生产不规范、不标准,技术能力落后的企业,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第5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对加油站在用加油机税控装置和计量性能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国税发〔20**〕33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总局近期将开展全国加油机税控初始化管理系统的升级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油机税控初始化管理系统的升级

加油机税控初始化管理系统将从1.1版升级为1.2版,1.2版在1.1版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了税控加油机两种税控芯片兼容的问题,本次升级统一了IC卡的数据报送格式,避免了使用两种不同数据格式的IC卡进行数据报送。二是解决了加油站超过40条加油枪时数据不能报送的问题,升级后加油站可采用多张IC卡进行数据报送,一个加油站最多可报送255条加油枪。

请各单位登录总局技术支持网站软件库中下载加油机税控初始化管理系统1.2版并于20**年11月30日前完成升级工作。

在软件升级和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可向湖南省技术支持分中心请求技术支持,技术支持电话。

二、税务机关主动式读卡器的升级

加油机税控初始化管理系统升级后,税务机关的加油机主动式读卡器应作相应升级。

(一)总局将统一组织对税务机关使用的福建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动式读卡器进行升级,请各地税务机关登录总局技术支持网站软件库中下载升级程序包和升级操作说明文档。

(二)北京中钞同方智能卡有限公司、长沙苏博泰克数据有限公司和北京泰利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的主动式读卡器因不具备升级功能,将不作升级。

(三)税务机关如需个别更新主动式读卡器,可向通过有关检测单位检测合格的加油机读卡器和IC卡供货商购置,购置费用自行解决。供货商企业名单见《加油机读卡器和IC卡供货商及联系方式》(见附件)。

请于20**年11月30日前完成读卡器升级工作。

三、税务机关被动式读卡器和IC卡的配置

税务机关原配置的被动式读卡器和IC卡不需要升级,可继续使用。税务机关如需个别更新被动式读卡器和IC卡,可向通过有关检测单位检测合格的加油机读卡器和IC卡供货商购置,购置费用自行解决。

四、对加油站的有关要求

根据《通知》要求,加油站应配备主动式读卡器和IC卡。加油站可根据《加油机读卡器和IC卡供货商及联系方式》自行选择购买。如加油站已配置了主动式读卡器,应作升级,税务机关可协助读卡器生产单位或服务单位开展升级。升级工作要在20**年12月31日前完成。

五、读卡器和IC卡价格

读卡器和IC卡的价格按《国家计委关于税控加油机监控微处理器及读卡机具销售价格的通知》(计价格〔2000〕1162号)执行。

六、其他

第6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共同治理

一、 前言

就我国目前的会计体制上来看,会计工作职能分工明确性不够,会计部门不能行使独立的资金监管职能,不能够有效地抑制财务上的混乱收支情况、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得不到遏制。造成这些会计管理职能失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缺失造成的, 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管理上的混乱,阻碍了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趋势。因此,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会计体制,从而根据经济体制与企业活动来明确会计行为,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是会计管理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影响会计管理体制的因素

2、1经济体制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决定着企业的行为,从而影响到会计体制的根本属性,因此,随着国家不同时期所处的经济环境改变,会计体制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以求得到与经济发展相符的会计管理定位,从而作用于企业行为,成为国家对会计活动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命脉由国家一手把持,非公有制凤毛麟角,公有制的垄断局面使企业政企不分,与此同时,会计管理也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公有制仍然占据了主体地位,但其他各种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合资经济的蓬勃发展,也盘活了我国的经济格局。企业从政府的管制下脱离出来,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实施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来参与市场竞争,资金组成形式多种多样。由此可见,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会引起会计体制的转变,会计管理体制是始终与经济环境同步发展的。

2、2政治环境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会计管理体制的运行实质是一个政治管理的实施过程。会计管理体制的建立代表了国家的经济体制形式,而经济体制究其根本是国家政治要求的体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因此,政治因素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会计管理体制的发展动向。经济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基础,因此会计制度也通过经济影响作用于政治领域,同时政治上的环境变化也将会造成经济体制的改变。尽管现行的市场经济已经有效的实现了政企分离,但政治与会计体制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主观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导向,就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视角在不断的转变,也促使企业管理行为随之改变。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政府发展规划的产物,诞生于政治前提下,配合我国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政治影响经济,作用于会计管理的连锁式反映规律,因此会计管理体制的改变与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行为的影响。

三、 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策

3、1财务委员会的完善

我国企业规模日渐壮大,所涉及的经营行为也日益复杂,企业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各部门通过各种委员会形式来集中管理,行使职能。财务委员会就是众多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形式之一,主要负责企业的财务控制,对财务行为进行监督的指导。通过对财务部门职能的完善和权力的赋予,可以科学的制定财务政策与财务计划,进行合理的资本管理,对投资决策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2审计委员会的完善

审计委员会是财务行为的监督机构,通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双效结合,评估风险,建立控制体系,发挥监督审计职能,是审计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因此,审计工作是企业健康运营的保障,是企业管理是否具有成效的定性评价。审计工作有效地监督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会计活动,为企业的会计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3、3财务总监制度的完善

现行的财务总监制度是近年来新兴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也是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总监制度早期产生于国有企业内部,是政府职能的代名词,而后随着企业机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财务总监职能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在股份制企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状况得到改善,特别是国有控股公司中财务总监职能的发展更为具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管理体制的支持。

四、 结语

文章总结了我国经济体制特点与政治环境因素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揭示了未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完善对策。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出发,完善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提高会计活动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我国目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帆,会计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环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11-13

第7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科 共同体 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学科的规模内涵不断扩大,不同院校同一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各院校学科发展模式有许多差异,研究方向差别非常之大。这就需要相同或不同区域间学校中的学科之间加强合作,成立学科共同体,并对其进行知识管理,共同促进学科发展,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1 学科共同体的含义与发展

学科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其进人学科领域应从1887年滕尼斯发表(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算起。滕尼斯使用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探索源于20世纪杜威“学校即社会”这一概念,国内外研究最有成效的是“学习共同体”,随之衍生出“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早期如滕尼斯等定义的“共同体”的意义更为宽泛,而如实践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更加明确目标的共同体类型。学科共同体是指相同或不同地域间同一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学习和实践的教育协作组织。这一组织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旨在共同推进学科发展,形成学科文化,促进学科创新。本质上学科共同体就是以学科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实践共同体,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管理角色。

美国的学科共同体研究开始得较早,美国学科设置呈现综合化的趋势,与中国稳定的学科组和线性行政建制不同,这种组织形成打破了不同教师和学科部门间的壁垒,多是一种基于主体自愿、民主平等的专业学术组织。在这里,我们更容易看到那些基于共同价值观念或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团队合作。近几年在国内中小学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学科共同体,但多集中于传统方式,对于不同地域间的知识共享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实现网络环境下不同地域间的知识共享,解决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建立学科共同体,实现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己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对知识的组织和再组织,是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的管理。UanLeI L U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

知识管理有成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界,在教育中应用并不多。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如Blog,Wiki等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也使教育界开始逐步重视知识管理。在我国,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最早见刘毓于1998年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他认为学校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学校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共同体是很重要的知识共享场所,因为一个组织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小规模的、非正式的、自组织的学习性网络所创建的。共同体里所有的学习都包括文化适应、知识共享、协作的过程,被广泛认为是知识管理应用领域的有效工具。特定学科领域的人员通过共同体联系在一起,并围绕这一学科领域发展分享知识。

3 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要素

3.1共同目标

学科共同体是一个非正式的团体,在学科共同体成立之初,开展讨论以确立共同体目标有助于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些讨论可包括共同体讨论什么内容?最终期望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学科共同体等.

一个学科共同体与一个任务组有所不同,任务组通常是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而形成的,目标完成之后解散。而学科共同体通过把学习和共享融人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能够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共享。学科共同体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机制,学科共同体的人员构成、内外部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建和谐学科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学科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学科相关人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学科的创新和集体创造力。

3.2接受规则

与一般的学校管理不同,共同体的成员管理相对比较自由。这就使得激励机制和组织契约变得尤为重要,参与共同体的成员自愿接受规则,形成透明、公平、民主化的机制和规则。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强调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知识创造者的价值和作用。在知识高度发达的今天,规则的建立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对于有效的知识共享,共同体参与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对意义有相同的理解。成员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中的关键词汇、术语进行辨析,从而达到一致理解和共识的过程。通过对关键词汇、术语意义的讨论,经过补充、纠正、完善等环节,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产生共同体的共享理解。

3.3互相信任

一个信任的氛围是使得知识共享变得简单的法宝,而知识共享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意义所在。信任应该存在于学科共同体成员之间和学科共同体的交流渠道中。

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隐藏我们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这是天生的倾向。因此,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成员们必须具有高涨的积极性,给予共同体成员充分的信任。信任和相互依赖是维持个人间良好关系的纽带,也是共同体成功的先决条件,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可以保证有效的交互和持续的知识共享。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个体间的接触和信任的确立是密切相关的。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消除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打破个人和组织的障碍,促进共同体成员共享知识和创造知识。

3.4合理结构

传统的正式学科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组织结构,任何一个参与者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科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进行合作、有利于知识进行分离和积累的创造性方式。

3.5核心成员

核心成员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学科共同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学科专家通过示范和发起话题等方式组织学科共同体的成员进行讨论和互动。共同体核心成员一般拥有敏感的、外向的、温和的、开拓性、利他性、灵活性等人格特质,而社交性、开放性和利他性对沟通技能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

核心成员可以通过向他人总结和报告知识,通过基于知识使用的角色扮演和游戏,以及通过与知识提供者保持密切的相互关系而获得知识,能够实现更主动的关注知识。

4 学科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曾将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模式分别称为编码管理模式和人物化管理模式。存储模式是指知识被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调用;人物化管理模式是指知识与知识的所有人没有分离,他的知识通过人员的直接交流得到传播和分享。学科共同体可以综合两种模式的优点,由专家或学科领域的领先者将自己的知识通过平台进行传播与分享,形成的显性知识由专门人员形成数据库,供共同体成员参考和查阅。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过程知识。传统的学科知识交流是单向流动,交流的主要是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显性知识,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很少。而互动正是基于网络的学科共同体的优势,核心成员与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互动,这就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具体的情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共享效率的提高。

第8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统计;新《统计法》;企业统计制度;企业管理

一、引言

2009年6月27日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并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数据备受世界关注,面临很大的危机与挑战。新《统计法》的实施进一步强化明确了统计的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企业作为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新《统计法》完善企业统计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进而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企业统计合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填报统计指标随意性大,统计数据质量低下,国家下达的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参考作用被削弱,作用越小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发挥作用,陷入一个不能自拔的怪圈。

三、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统计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其中:数据信息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综合信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分析,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总结历史、预测未来。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制度,对企业将发挥以下作用:

1 既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能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2 既反映企业的规模,也能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

3 既反映企业的速度,也能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可以反映生产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可以比较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

4 既反映企业一些数量特征,也能反映企业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可以量化的方面。在质量方面,可以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设备质量和服务质量等。

5 既反映本企业情况,也能反映与本企业经营相关的方方面而。包括:与本企业有协作关系的企业的情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客户的情况及信息反馈,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及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等。

四、完善企业统计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 关于运行机制

(1)设立综合统计机构或岗位并明确其职责

从整体着眼,设计完善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对内层层审核、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外统一报送、避免“数出多门”,从而保证数据质量。

(2)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责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不会仅限于一个统计机构内部,其中:人事部门掌握人员情况、研发部门掌握研发信息、生产部门掌握完工数据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

(3)统计信息的交叉多向应用

一是各种基础统计信息向各职能部门报送,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机构或岗位报送,满足其综合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满足其管理决策、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需要。

2 关于统计内容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等。企业应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第9篇:统计管理体制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近十年招聘录用的合同制护士现状,探索一条规范的管理之道,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源头把关、岗前培训、科室轮转、疏导沟通、提高待遇等方法,稳定合同制护士队伍,激发合同制护士的潜力,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精神。结果:合同制护士队伍稳定,离职率下降,差错发生减少,表彰奖励和晋升机会增多。结论: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机动灵活的人性化管理,是合同制护士安心工作的前提,更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 合同制护士;管理;服务质量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4

作者单位:226100海门市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

张云妹: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医院开始陆续聘用合同制护士作为临床护理人员的补充力量[1]。我院从2005年开始招录合同制护士,截至2013年底,已经招录合同制护士128名,占全院护士总数的40%。由于合同制护士来源广,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给医院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合同制护士的高流失率,对医院护理队伍的稳定及护理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2],也与医院使用合同制护士节约护理人力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调动合同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确保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探讨的问题[3]。为此,笔者根据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而离职频繁的现状,从2010开始调整管理策略,注重了合同制护士的培训和管理,稳定了合同制护士队伍,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背景

2005~2009年,随着医疗业务的增长,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护士严重缺编,病区床护比仅1:0.2,为此,医院开始招录合同制护士加以缓解 ,既没有成功的招聘经验可借鉴,又未制定规范的招聘制度,招录的护士不分学历高低、有无工作经验、是应届生还是历届生等,只要面试基本过关,就匆匆补缺顶班,导致差错事件不断,病人投诉增加。由于待遇不高,领导的关心关注不够,跳槽辞职现象频发,导致护理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2改进方法

2.1源头把关,奠定基础由院领导、人事科、护理部组成合同制护士招聘领导小组,建立《招聘合同制护士管理实施办法》,主要内容包括招聘程序、管理办法、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奖惩规定、辞职和辞退标准等,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合同制护士招聘的各个环节,为招聘到高素质护士打下基础。

2.2岗前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护士3~4年的在校学习,8个月至1年的临床实习,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此,护理部专门制定岗前培训计划,时间1周,内容有医院简介、医院文化、医德规范、护士礼仪、卫生法规、各种规章制度、应急预案、院感知识、15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等。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授课,帮助她们在短时间内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临床实例教会她们观察病情、收集资料、护患交流等,使她们尽早适应新岗位,进入新角色。

2.3科室轮转,掌握全科知识岗前培训结束分配到临床科室上班,2年内完成内、外、妇、儿科轮转,目的是熟悉各专科疾病知识、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养一支在应急时能拉得出打得响的护理队伍。针对新护士工作热情高但临床经验不足的特点,护理部要求每个科室均指派一名高年资老师专职带教,放手不放眼,既对护理质量把关,也对病人负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护患矛盾。

2.4疏导沟通,关注心理动态虽然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但是社会上仍存在重医轻护的现象,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中地位和重要性被忽视[4],再加上护理职业又是个高风险职业,稍有疏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又高,如治疗效果不佳时,往往会迁怒于护士,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护士身上,给护士留下心理阴影和创伤。特别是近几年,卫生部推出“三好一满意”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使护理模式发生了改变,而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级别护理费的调整,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使护士的压力更大。为此,护理部经常组织召开座谈会,倾听她们的诉求和想法,让不满和怨言得到及时的宣泄,并用护患关系处置得当的例子、护患友好的例子引导她们提高交流技巧,对困惑的问题进行共同分析探讨,达成共识。及时心理疏导,使护士心情愉悦,全身心投入工作,差错发生率明显减少。

2.5提高待遇,稳定人心由于机制和体制问题,合同制护士与正式在编护士在待遇上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导致合同制护士队伍不稳定、离职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合同制护士虽然作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补充力量,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却承担了与在编护士相同的护理工作量,更是三班倒的主力,但待遇确偏低,付出与回报不平衡,严重挫伤了她们的积极性。为此,护理部积极争取,提高基础工资,调整夜班费,增加工龄工资,在绩效考核上实行同工同奖,这样,明显缩小了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在待遇上的差距,辞职率下降,人心稳定。

2.6评优晋升,机会均等近年医院出台的制度和政策都不分在编和不在编,只要有能力,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在医院组织的各类比赛中都有合同制护士的一席之地,在每年的评优、职称晋升和“5.12”护士节的表彰中,合同制护士的占比逐渐增加。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自信心得到增强,护理队伍得以稳定,护理质量逐步提高。

3结果

3.1合同制护士离职率明显下降2005和2006年招聘的合同制护士数量少,且都为结婚成家的历届生,以往有过社会工作经历,热爱护理工作,珍惜就业机会,因此,没有离职现象,2007年后全部招录应届生,而应届生中优秀的大多往三级医院走,本院招录的基本以中专生为主,基本素质不高,但攀比心理严重,不安心工作,辞职现象屡有发生,2007年为33.3%,最多的是2009年,离职率达40%,严重影响护理工作质量。2010年,为稳定合同制护士队伍,医院建立了《招聘合同制护士管理实施办法》,制定相关政策,改变管理思路,强化培训,提高待遇等等,当年护士辞职率明显下降,为17%,2011~2013年无一离职。

3.2合同制护士受表彰奖励逐年增加2005~2008年的四年中没有合同制护士受到表彰,一方面她们工作不突出,另一方面各级部门对合同制护士关注关心不够。以后随着合同制护士数量的增多、早期招录的合同制护士的成长、医院对合同制护士人性化管理的加强,在合同制护士中逐渐涌现出一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技术熟练的优秀护士,在年终评优和5.12护士节表彰的名单中占比逐渐提高,2009年为10%,到2013年增加到40%。

3.3合同制护士发生差错例数明显减少2005~2009年,由于未建立规范的招聘程序,又缺乏正规的培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实际操作能力低的缺点,在护患沟通不到位的前提下,纠纷投诉时有发生,连一些基本的护理操作也不太熟练,加上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小差错不断。特别是2009年达到高峰,基本每月都有几起发生,既影响护理工作质量,也严重影响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此,护理部通过规范的岗前培训、科室轮转时一对一的的带教、每季度年轻护士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使她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差错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也逐步提高。

4小结

随着医院用人制度的改变,合同制护士招录比例逐渐增加,合同制护士在护理队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整个护理服务质量[5]。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应针对合同制护士群体的特殊性,适时调整管理思路,用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她们,用朴实的感情来善待她们,使她们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从而激发潜力,鼓励上进,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专心工作,从而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护理部学好用好政策,新的《护士条例》颁布,对护士的编制、劳动价值、补偿、权力和义务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护士的地位[6]。因此,护理部有责有权建议医院招录一定比例的护理人员,使医护比、床护比尽可能达到《条例》规定的范围,使临床护士不至于因超负荷工作而影响护理质量和身心健康,为进一步实施优质护理,提供基础保障。本研究发现: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机动灵活的人性化管理,相互平等的沟通交流,是合同制护士安心工作的前提,更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晓丹,王幼芳,王芳.合同制护士离职倾向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439-441.

[2]王丽燕,吴卫红,冯萍.心理契约在合同制护士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076-1078.

[3]和晓美,姜宝法.360°反馈评价在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考核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9):52-54.

[4]高孟翠.稳定合同制护士队伍相关策略实施[J].中国煤矿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2):1893-1894.

[5]罗毅,杨琦,阐玉英,等.某省公立综合性医院合同制护士管理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5):55-58.

[6]张璋,刘美玲.新形势下聘用制合同护士的管理和使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