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长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打工子弟,留守儿童,失学儿童,这三种处于不同环境的未成年人,已然成为中国儿童教育体系中的异类。本应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学习、茁壮成长的他们,却已经与社会正面接触,失去将要影响整个人生走向的教育……
打工子弟期待“同城待遇”
从北京市区一直往南,在大兴区与市区接合处,有一所叫蒲公英学校的打工子弟学校。这是北京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唯一一所被市教委承认资质的打工子弟初中,能够容纳700名学生。从市中心到这个学校,需要近3个小时。
每年入学的时候,校方都要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但结果令校长郑洪吃惊,孩子们的文化基础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数百名学生里及格的不足10人,平均分二三十分的学生比比皆是。
但郑洪认为文化课的薄弱不能说明孩子的智商或素质有问题,是他们的课桌太不安稳了。流动性大,大段大段的时光被荒废,一个孩子转过两次学都算是少的。
在郑校长眼里,这些孩子比同龄的城里孩子更多的经历尽管给他们带来了种种苦难,但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成为他们的人生财富。“我办这个学校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国家栋梁,作为公民,要具备责任心,有爱心,有智慧。有学校不一定有教育。我的学校要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来过这个学校的人都认为,打工子弟与其他城里孩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思维活跃,能够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思想不僵化,这是郑校长眼中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
但是,并不是每个城市里的农民工子女都能有接触到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机会。在蒲公英学校的大门口,记者看到一张白纸上写着:“本学期学生已经收满。”
当年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曾表示,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埋下不稳定因素的正是今天的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教育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目前,全国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1400多万人,每8个城镇儿童中就有一个是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中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1126万人,他们能否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顺利融入城市文化,关乎社会和谐、教育公平。
近年来,北京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曾经的“留守儿童”随父母逐渐入京,需在异地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数量约有43万人之多。据推测,北京今年入小学人数将高于9.8万人,升初中人数将超过10万人。
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使众多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雪上加霜。据统计,北京大约有300所这样的学校,但教育部门仅批准了70所左右。其余学校虽然多年来一直获准运营,但仍被视为非法学校。
2010年,随着新一轮城区建设规划,北京坐落在城中村或者城乡结合部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面临搬迁甚至关停,类似现象在许多城市都曾发生过,而且可能还会发生。
大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包括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处境,一直是个现实难题:难在现有义务教育制度对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还难以衔接,难在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农村间的义务教育不均衡的历史遗留难题。
而一味抱怨没有意义,不能在互相指责中耽误孩子的教育。要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在这个城市中以新公民的姿态过体面又有尊严的生活。
留守儿童已牺牲得太多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天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外出打工的第10天,12岁的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悲剧的发生,把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上,对儿童教育的一系列反思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留守儿童是“时代的孤儿”。对于外出务工者而言,将孩子留在农村,基于一种深深的无奈。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孩子而言,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童年,残缺并潜伏着种种危机。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
如何关爱、教育“时代的孤儿”,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家庭面临的难题,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整个社会的命题。
很显然,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给这些孩子设置的门槛。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指出,应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
当然,降低门槛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非朝夕间就能完成。因此,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为仍在留守的儿童加大投入。当这些孩子的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缺失时,我们能做并且应该做的,唯有以其他的方式弥补给他们。
近年来,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各种关爱行动,已经在不断滋润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灵。但对于作为群体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些零碎的行为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能够整合起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成立专门的机构,给孩子们带去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那份温暖。
留守儿童已牺牲得太多
在北京,共有将近200万中小学生。他们每天早晨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在我们身边已经是一道见惯不怪的风景。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但事实表明依然有许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徘徊在义务教育之外。在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教育是一项奢侈品而非基本的权利。
小鹏是陕西龙羊川一个11岁的孩子,本该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上课的他现在却不得不每天去放羊。因为家里太穷交不起学杂费,父母曾恳求老师拖一拖,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也很困难呀,这么多人,都穷,那谁都要上学呀。”
11岁的孩子只得从此当起了小羊倌。小鹏家里还有一个弟弟正在呀呀学语,父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黄土高坡不靠山不靠水,一年连吃饱都困难,哪有余钱送孩子上学呢?
像小鹏这样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陕西有几万人,全中国有200多万人。
我国贫困地区和全国儿童失学问题:在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原因依次为: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作为家庭劳动力的补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读书;因疾病或残疾失学。
从全国范围看,7至12岁儿童失学的原因主要为:因社会环境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等)而不愿读书;因学校教学条件或学校的办学方针(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不愿读书;因个人目的(如为脱离农村而上学)达不到而弃学;生活贫困,经济困难;课本知识与现实脱节。
全国因为家境困难上不起学的有200多万人,还有将近100多万人是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而不能上学。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国初等教育普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人均教育经费已达千美元相比,我国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小学生人均仅60元。一般只能保证教师的“人头费”,一些农村小学甚至只够教师发10个月的工资。用于教学活动的公用经费,中学生每人每年平均5元多,小学生仅1元多。全国的情况尚且如此,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之差更令人难以想象。
为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89年中国成立了“希望工程”,随后又有了“春蕾计划”,国际组织也赞助关注。各地纷纷兴建希望小学,慈善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给予了孩子们一个希望。
据统计,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重新上学的孩子有80多万人。它们为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为扶贫开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希望工程并非可以使所有甚至大部分孩子都实现上学的梦。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如果有人经济援助还是可以上学的;而另一部分人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父母不重视、家里缺少劳动力等原因失学的,要说服他们上学就艰难得多了。
失学儿童中有一部分是作为童工。虽然我们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但中国存在众多的童工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孩子在打工潮的带领下,为了多挣点钱,纷纷“弃学从工”,跑到沿海地区做工;另外一方面,国家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又剥夺了许多贫困地区儿童上学的权利。
在中国,一段时间内存在童工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存在的现象却有合情合理的理由,而且在短期内,这个理由无法根除。这个理由就是两个字――贫困。
儿童权利,我们保护得还不够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儿童应有自己的权利。中国学者曾对《儿童权利公约》有个简练概括: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一切,一切为了儿童。
《儿童权利宣言》中说:“人类有责任给儿童以必须给予的最好待遇。”
中国于1990年8月29日在该公约上签字,并于1991年12月29日批准,成为该公约的第110个批准国。1992年4月2日,该公约正式对中国生效。
为了保护儿童的权利,更好地履行公约的责任,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与宣言和公约的要求依然相差甚远,在很大程度上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没有认真地对待儿童的权利,都没有将保护儿童权利放到优先位置上来。这部分地源于成年人对儿童的种种偏见,部分地源于我们与法治建设的滞后。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王建勋说:“毋庸置疑,今天的很多父母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都对自己的孩子关怀得无微不至,甚至近乎溺爱。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父母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与自己平等的个人。”
一、认识“水”,营建“若水”校园
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声而立体的教科书。其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多么壮观和豪华,而在于能向生活其中的师生传递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学校从认识水开始,领着师生在共同营建“若水”校园中,认识“水文化”。
水本身蕴含着众多的优良品质,既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坚韧和“水滴石穿”的坚持不懈,更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淡薄名利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宏与包容。水乡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自当展现水之朴实柔美、水之坚韧不拔、水之宽容接纳。因此,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江人,用包容的心态达成了共识:三江校园是孩子们自己的校园,它应该用“若水”的环境带给孩子们快乐的七彩童年,让孩子们像鱼儿一样自由成长。
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征集创意,为校园建筑物命名。于是,孩子们便有了自己命名的若水亭、善荷池、思源楼、百川楼、 仁智楼、登峰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水”理解。进而,赋予每一个建筑楼道的每面墙“水”的内涵;一楼张挂着学生创作的水主题画,“大禹治水”“张羽煮海”“哪吒脑海”等民间传说,被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演绎出了独特的“水”之韵味;二楼长廊“水之源”,从“文化之源”“生命之源”“思想之源”三个主题,在三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找寻故事,并以儿童的视角加以阐释和丰富;三楼长廊“水之韵”,则透过“五湖四海”“四大洋”和“水的变奏”,寓意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阐释“水”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魅力;四楼长长廊“水之力”, 则从我国与世界“著名水利工程”“著名桥梁”的视角, 展示从古到今人类对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
从认识“水”开始,“若水”教育走进师了生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每一条“鱼儿”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水源。
二、亲近“水”,开启“若水”生活
“若水”的教育,追求“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力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性,像水一样无声滋润学生的行为。它应当如水一般“长流不息,柔逊臻善”,孩子们懂得“水滴穿石,出彩踔善”,老师们坚持“海纳百川,敏行养善”。每天来到学校,每一个师生都像水中的鱼儿,开启平凡而不简单的校园生活。
“若水”教育首先应当是一种常规的教育生活,让孩子们每天一进校园,便开启“若水”的生活,感受“若水”的教育,享受每一天的校园生活。因此,学校从常规做起,晨会、国旗下讲话、周三常规班会上,师生一起观看关于水的短片,讲水的故事,欣赏水的音乐;为班级命名:水滴班、滋润班、洋洋班……孩子们努力学习水的优良品质,用水滴石穿、包容大度的精神,养成良好习惯,融入集体生活;制定十类班级之星评比标准,评选班级“每周之星”,并在“每周之星事迹栏”展示其照片和事迹。我们领着孩子们,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感受“若水”,像鱼儿一样成长。
老师们用“若水”的教育,包容与爱护学生,其自身发展也宽阔若水,不断融汇思想,聚变智慧。每一个学科组都汇聚集体的力量,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水”的元素:语文课上,《我是什么》领着孩子们认识水、走进水;科学课上,“水的形态”“溶液”等内容,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美术课上,老师教授孩子们制作简易的扎染布艺,一起亲近五彩缤纷的水;体育课上,孩子们齐练水样太极,走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音乐课上,孩子们则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古曲中,感悟古人的情思,亲近柔美的水。
“若水”教育,为三江师生开启了“上善若水、不争有为”的教育生活。师生徜徉在“若水”校园里,亲近水,与“水”对话,不断感悟“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
三、融入“水”,浸润“若水”精神
“生活即教育。”“若水”教育让水之于鱼儿一样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希望,用“水”滋润每一个三江师生,让每一个三江人都主动浸润于“水”,体验“若水”精神:性格养育,自然若水;多元成才,自由若水;学习活动,自主若水;像水一样海纳百川,像水一样至善至行……
我们编辑校本课程《水》(上下册),引领孩子全方位认识水,了解水,解读水,从中触摸中国文化的根。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去学校水文化共建单位――艇湖水利枢纽开发公司参观体验,亲眼目睹水带给人类的益处,感悟闪耀着哲理与智慧的“不争有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借鉴壮族人的戏水节,为孩子们创设三江戏水节,让孩子们在安全的戏水区,通过与水互动,与水游戏,与水交朋友,感受水,融入“水文化”。
“缤纷童年,七彩三江”系列主题活动更是深受三江学子的欢迎。我们启动了“水滴”活动,让孩子们融入“水”,体验七彩童年。孩子们成立了“七彩水滴社团”:七彩水滴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手工坊、田径队、篮球队,每一个水滴都光彩夺目;开展七彩水滴“四节一会”,即七彩水滴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图书交易会,让每一条“鱼儿”都能入水畅游;争创七彩水滴“五岗”:七彩水滴文明值周岗、光荣升旗岗、安全小卫士岗、广播电视岗、环保小卫士岗,每一个孩子都在践行“不争有为”。我们还领着孩子们走进社会,成立水资源环境调查小组,了解水丰富的自然特性,调查了解淡水资源,了解水污染及水危害的现状,树立节水护水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水滴在生活大舞台上闪耀七彩光华。在孩子的感召下,家长也融入了“若水”生活,成立了“若水家长自我成长俱乐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每一个水滴的华彩瞬间,我们都珍而重之地将其放进七彩水滴成长记录袋,为每一条鱼儿留下成长的足迹。
“若水”教育,让每一条鱼儿都认识了“水”,乐于亲近“水”,更融入了“水”的生活。三江师生满怀激情,共同设计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水文化”图徽(见图)和形象标识――卡通小飞鱼。
“水文化”图徽造型元素来自“三江”之长乐江、黄泽江、新昌江,经过艺术变形后组合成“OK”的图案,显示“若水”文化在全校师生中全员动员、全体行动欣欣向荣的景象;色彩上采用红蓝绿色调,蓝、绿色水流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红色水流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环抱成团,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学校。图徽展现了三江学子的童心、童真、童趣,预示着学校更加美好的前景。
卡通小飞鱼更是凝聚了孩子们对“若水”文化的认同和诠释。晶莹小飞鱼代表学生品德的成长要求,引导学生做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达到纯净如水的境界;活力小飞鱼则代表孩子们对健体与学习的期盼,希望孩子们思想有活力,充满创造精神,身体有活力,拥有健康的体魄;快乐小飞鱼则期盼孩子们拥有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人相处,和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由此,三江的每一条鱼儿都有了成长目标,在“若水”生活中,争做心目中的“小飞鱼”。
水是生命之源,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学校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上善若水、不争有为”让三江师生享有了“若水”的校园生活,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水文化”。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因此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我们班中有几名闹将,他们在班上彼此呼应,连成一片,经常在课堂上“各显本色”。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上进行过晨间谈话,想要以理服人,但这种教育对这些后进生的作用微乎其微。严厉的批评教育,从他们那似乎温顺的眼神中看得出并未驯服。于是我注意抓教育时机,贴近他们,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是等他做错了什么才去找他,而是他做好了什么,我去表扬他,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关注着他的点滴进步并为之欣喜。小朋友向我反映S爱打人,我先从侧面提醒他。有一次,玩游戏他和小伙伴玩得很开心,我马上就表扬他,肯定他的优点。这样,他对其他的事情也很在意,很认真了。由此,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教师传递给这些后进生的永远是“你是我的坏学生”,使他们思想上形成抵触情绪,那事情就不好办了。我们应该拿出一颗真心来,让学生知道你心中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
实践证明,充分得到成人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有自信的。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对他们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利用“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如在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增设“说出你的心里话”“亲子区”等,给予幼儿充分抒感的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充满爱心的氛围中生活,这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还记得,我带着爱的种子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幼教工作者。初为人师,莽撞的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想品尝爱的果实,殊不知没有耕耘何来收获?记得那年我带的是中班,来了一个名叫L的小朋友,他性格孤僻,有点神经质,说话口齿不清,小朋友们都笑他是“呆子”,连我也觉得是他拖累了我们班。每次活动时,我为了他的安全,也为了他不影响其他幼儿,时常将他搁在一边,不让他参加活动。有一次我带孩子们玩“开火车”的游戏,他忍不住悄悄跟在后面。忽然,“哇”地哭了,我回头一看,原来别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硬是推来推去,最后倒在了地上,L一边哭一边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我当时又气又急:“教你坐着不要动,你为什么不听话呢?”L立刻睁着惊恐的眼睛呆呆地望着我,显得那样无助和可怜:“老师,我……我不对!”我的心颤栗着,慌忙避开他的目光。
平静下来的我扪心自问:爱应该是这样的吗?孩子们都有自我的愿望,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的权利,使众多的幼儿失去体验成功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我找到了答案,对!爱应该是春天的鸟鸣,夏天的花开,秋天的硕果,冬天的艳阳!我要用爱温暖L幼小的心灵!从那以后,无论什么活动,我都带着他参加,在我的影响下,小朋友们也都关心他,帮助他,L终于有了笑容。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个经典实验说明的就是充满爱的期待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师对幼儿所持的爱期待越高,注入爱的期待越多,学生智力提高就越明显。
本学期,我们班来了一名患皮肤病很严重的小女孩叫W,她全身皮肤都是黑黑的。她很内向,从没听她说过一句话,小朋友们看见了W后谁也不和她玩,谁也不愿意与她握手,就连坐在她后面的洋洋的妈妈也跟我们提建议,不要让W和洋洋坐在一起。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的心中充满了怜惜:我一定要让W得到关爱。事后我召开家长会,跟家长讲解这种皮肤病不具传染性。给小朋友们讲关心病人的故事,带领W和小朋友一起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适应了集体,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发现她很聪明,课堂上表现很积极、主动,终于找到了她的优点。
爱为何具有教育效应?一方面由幼儿的年龄所决定,幼儿年龄小可以从爱中获得愉悦和自信。另一方面由教师的劳动特点所决定。教师付出爱,是为了幼儿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因为教师爱的责任和功能发挥的程度,实质地决定了教师在幼儿、同事、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
以前,学校有不少教师参与这项活动,我心里跃跃欲试,却又不敢付与行动,唯恐这长达一年的活动自己坚持不下来。有同事提醒我,可以先从自己的孩子写一写,等形成习惯了,便能坚持了。
于是,我便在去年开始写教育日记。在刚开始写的时候总感觉心里满满的,心想怎么也得洋洋洒洒写上二千来字,可当我真正坐下来去写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那点可怜的‘文学素养’早就衰竭了。一句开头,直达结尾,中间过程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就完工了。一周能写三篇,就很了不起了。这时我倒有点佩服学生了,每天写每天交,真了不起!我竟连学生也不如了!这怎么行,我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便努力坚持了下来。当我写了半年之后,情况有了转变,坚持交流、记录,竟然有了每天想写的欲望。能够坚持下来了,是对我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对我毅力的锻炼。真是收获颇丰。
平时,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的时候,总是会鼓励他们认准目标,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下去,就会成功。但是,我们会忘记鼓励自己,原来这是一个公式,我们这样做,也可以收获得成功。
这一年的坚持,使我受益匪浅,遇事能沉住气,能静下心了,更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耐心的良好习惯。能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去观察世界了。
我的教育日记是和儿子进行交流的,儿子的生性好动,不受拘束,很多做法总与大人相悖,很难管教,我对他都快束手无策了。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学生的期望一样高,但心态却不一样,对儿子的教育总是有些急功近利,说出就要求他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会生气,火气上升,甚至大打出手。因为儿子,我经常和家里人闹矛盾,我和儿子的关系也很紧张。
自从写了教育日记,我开始有了耐心,也学会了反思,每当我再去审视儿子做的错事时,我就会站到他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有时也理解了儿子的做法。很多时候,他完全出于好奇,对整个世界,他是未知的,所以,就总想去用自己的心思去琢磨一下。每当大人说:“这个不能做!”的时候,他也许还在想:为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怎么样。往往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总是做一些与我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举动,惹得我大动肝火。殊不知,正是我的这种‘经验’扼杀了儿子勇于探索的天性,我的怒火烧毁了儿子创造的热情。幸亏写教育日记帮我悬崖勒马,转变了思想,不然,不知有多少爱迪生被我扼杀。
现在,当我和儿子想法不一样时,我就和儿子一起去试试,有危险时,我就在旁边进行保护,以此来满足儿子的好奇心。不能实验时,我们就翻书、上网来找答案。有了这样的交流,使我更懂儿子,更愿意接近儿子了,也越来越觉的儿子的优点很多,思维很敏捷,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真是了不起!每当我写完日记后,我会给儿子读一读,说出我对他的期望,这样,儿子往往容易接受。记得有人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我就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把它放大,写出来,再读给儿子听,这时,儿子总是兴奋的说:“这是说我的,说我的!我真棒!”有时,儿子还总是提出来:“爸爸妈妈,你们给我提要求吧!你们希望怎么做都可以说出来,我会做到的!”看着我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感到很欣慰,真的很感激教育日记,它,搭起了我们家庭交流的平台,架起了我们心灵相通的桥梁拉近了我和儿子的关系,提升了我们家庭的幸福感。
与儿子的关系得到改善,我便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确保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具有艺术性,试着用我新获的教育心得来服务我的教学。我试着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与他们交流、和他们谈心、帮他们解决困难、处理矛盾……开始,孩子们不太适应,但当他们看出我的真心后,便主动找我谈心,很多学生分班后仍然来找我,我的努力,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在学校里,我算得上一个年轻的教师,对工作也非常负责,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们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是我最大的心愿。但是,我好像没有认真想过,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而我只注重教书却忽视了育人。
在写教育日记的过程中,我一直期望儿子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同时,我便也希望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思想是健康的。于是,我便要求自己面对学生面带微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友好的。“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也会变得快乐的,思想教育也变的容易。这更于学生接受。
我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在去年学生分班的时候,有几个学生给我写了几封信。其中有一个调皮的、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这样写道:“老师,我虽然没有学会你教给我的知识,却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人。你教会了我怎样去面对困难。”在最后一段,可以感觉到平日里嘻嘻哈哈的他,是用心写的,每写一句就说一句“真的”唯恐我不信似的。他说:“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真的!你不是很严厉,真的!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你的热情,感受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真的!我说的绝对是真的!老师,我们喜欢你,你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和您相处了一年,成熟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其实我俩挺有缘的,我就喜欢您的正直与公平……说实话,你有时挺可爱的,笑起来更可爱,我们都喜欢看您笑。”看着这些真切的话语,我很感动,发誓一定做一位好老师(莫不是学生也知道好老师是夸出来的)。
与学生心灵相通了,教学就变得得心应手;与学生关系和谐了,整个班级就充满了凝聚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就会变得舒心快乐!
【关 键 词】 赏识教育;幼儿成长;误区;积极影响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赏识教育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得到尊重和赏识,这一点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认知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更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发现其闪光点,所以在幼儿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实施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赏识教育
1. 赏识教育的概念。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幼儿,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而赏识教育不是单纯的表扬和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以指明孩子发展的方向;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2. 赏识教育的特点。赏识教育从诞生来源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看,是思想的继承;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从受教育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看,是语言的突破。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幼儿成长的天赋,激发幼儿内心的潜能,把成长快乐带给幼儿,是让父母、老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思想和方法。
3. 赏识教育的实质。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每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远离弱点和短处,不让孩子在自暴自弃、在“在我是坏孩子”的意识中消沉。
4. 赏识教育的必要性。赏识教育使幼儿增强自信心,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自卑和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发现幼儿的长处和优点,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幼儿的成长期是培养一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赏识教育的误区及对幼儿的不良影响
1. 把表扬等同于赏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对于幼儿来说, 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表扬无疑更是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渴望,但这不代表就可以把表扬等同于赏识。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对赏识教育的认识流于形式,理解片面,把赏识简单地理解为对幼儿的表扬和赞赏。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重视引导孩子们去观察事物、开阔眼界、明辨是非,是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基本目标。
2. 赏识过度。在赏识教育中表扬并不可缺,但过度的表扬会适得其反。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幼儿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若家长或教师没有及时的表扬他或者赞赏的力度不够,则激不起幼儿的心理感受, 没有效果或效果不大;但如果表扬过度或者赏识力度过大, 则很容易导致幼儿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更严重的会使他们从小处于孤立的地位, 从而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及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1.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虽然说,赏识教育就是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表扬与支持,尤其是一些表现不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不要刻意的、完全的去否定他们,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鼓励。但是也不能盲目的给孩子表扬和鼓励,那样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表扬和鼓励都要适度。
2. 正确的批评和引导。赏识教育不仅是要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有时候正确的批评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鼓励的话听多了就觉得习以为常,会腻,适当的批评反而会让他记得更牢固一些。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倡赏识教育,也要提倡适当的批评教育,赏识和批评是需要共存的。善意的批评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古训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不仅要有妈妈的心,还要有婆婆的嘴,其实一点也不错,对孩子的教育就要这样相辅相成的进行才会有实际的效果。
3. 对幼儿积极的影响
(1)幼儿自信心的建立。赏识教育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受到广大老师家长的重视。赏识教育可以让幼儿树立信心,更有信心去学习,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渴望赏识与关注”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只有得到赏识,才能拥有自信,拥有了自信,才更加有利于激发幼儿潜在能量的发挥。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或教师通过鼓励、赞赏幼儿独立地完成任务,比如:引导、鼓励幼儿独自解决幼儿间的矛盾;鼓励幼儿自己吃饭、穿衣、叠被;鼓励幼儿讲故事给其他小朋友听等等,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的独立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发展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而自我评价能力却比较低。因此,在幼儿的教育中进行赏识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和家长,他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并将赏识教育合理地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手段、方法去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促进幼儿好的方面得到巩固并继续发扬,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赏识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会互相欣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赏识教育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像追逐蝴蝶一样快乐地向前奔跑,然而,不是所有的“赏识”都能c石成金。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要走出赏识误区,树立正确的赏识理念,善于捕捉时机,优化赏识策略,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让孩子在赞赏与鼓励中健康而自信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卓琳. 幼儿赏识教育初探[J]. 当代教育论坛,2010(1).
关键词:高品质学校;卓越教育;和合文化;专业成长;舵手气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11-0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及其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形成了这样一个全球共识: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1]而在无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初中教育,业已成为当前高品质教育诉求的关键要点。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和“唤醒”。陶行知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他的校长。”[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生态迥异于民国时期,校长的专业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是学校的灵魂,引领教育文化发展,还要有舵手一样的气魄与胸怀,有水手一样的实践能力和拼搏精神,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赋予现代校长不可或缺的神圣使命。[3]也就是说,校长必须是一位具备教育哲学丰厚素养的思想者,同时本身必须拥有双重的专业身份:一是教育的决策者、领导者,即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舵手”,二是课程开发者、教育践行者,是学校“首席教师”(英国人称校长即head teacher),教育创新浪潮中的“水手”。
如果将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比作一艘驶向大洋的超级邮轮,那么韩建芳校长的责任重于泰山,攸关一所知名学校的教育质量,甚至是一方教育生态的打造。锡山高中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百多年来以一流的教育质量驰名海内外,锡山高中实验学校的教育文化资源无比丰赡。一般而言,办学的高关注度和高期望值必然是相伴而生的。因此,2011年8 月韩建芳被任命为实验学校的校长,感到“压力山大”,也是可以想象的。
基础教育实践性很强。只有在现场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校长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地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教育家共认:校长必须懂得中小学教学计划里的所有科目,不仅要懂得教学大纲的内容,而且要懂得比这多得多,还应该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因为这些成就的基础就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4]在我的印象中,追求卓越教育的韩建芳,温文尔雅,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改革的优秀校长: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好学善辩,弘扬锡山高中的文化理念,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办学目标清晰,领导能力强,具备驾驭“超级学校”的舵手气魄。韩校长课程领导力较强,然而并不是一位空头思想者,他非常接地气,始终与教师在一起,钻研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奋斗在课堂第一线,身体力行,乐在其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树立了榜样。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古今中外亦然。课堂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刺激和惊奇的地方,但是这些特征现在偶尔才会出现,更多的还是专业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和反思性决策的产物。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唐江澎校长曾经如是拷问学校:“一所学校倘长期依赖行政化体制运行,学术地位式微,学科建设薄弱,那么是否会导致学校发展后续乏力?”[5]韩建芳立德树人,专业治校,积极应用先进的学校管理思想,吸纳先进的课程理念,创新校本化的智慧教育,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非常重视教师科组建设,深入课堂,解读课堂,研究课堂,聚精会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教育有多重要,教师就有多重要。韩建芳校长常常将教师形象地比喻为“学校的脊梁”。他说:“在结果无法预料之前,我们在陌生的水域里航行,校长就是舵手,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寻找正确前行的航线。在困难面前,校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并坚守大的方向,科学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种关系,告诉班子成员和教师做这件事的意义、责任和要求,和大家一起做。”
在他的正确导航下,锡山高中实验学校不断务实地深化初中学段课程改革,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探索有个性的卓越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策略及其成就内涵丰富,可圈可点,具有相当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规划学校课程方案,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树立“文化为基,制度为依,课程生长”的教育发展方略,培养学生的“四有素质”,即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努力让学生成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完整的人。
二是允刂谢传统道德,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推崇“和合文化”为内核的教育价值观。承继锡山高中百年教育文化,创新实验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大力弘扬大智大爱、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师德师风,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位一体的生命发展共同体,实现了“教育即生长”的共赢。
三是重视教师科组建设,搭建高端教研交流平台,培养反思实践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6]和行动研究者(action researcher)[7]。在校本培训中着力课程改革和教育现场的关键性事件研究,唤醒、激励和引导教师学习的“内驱力”,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梯级晋升机制,鼓励教师像专家一样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像专家一样大胆阐释自己的教育实践,像专家一样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四是学校文化引领教育研究,建构教师自主发展平台,倡导专业生涯发展。全面推进由多所实验学校承担、韩建芳校长主持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研究”,点燃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热情,焕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让教研平台氤氲着思想之味和文化之气,紧贴教学一线,却又超越教学一线。
锡山高中实验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是他们耕耘的见证。对教育,韩建芳一往情深,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和合文化”的引导下,坚持课程改革,勇于教育创新,激励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深度思维、积聚价值体验”,卓越教育初见端倪。
参考文献:
[1] [泰]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R].宗滴恩,1990-03-09.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06.
[3] 刘高.现代校长:舵手气魄,水手精神[J].四川教育,2009(07-08):21.
[4]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33.
[5] 唐江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动力源[A].唐江澎.学校,一个学习的地方[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作者/ 周 礼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靠海的村子里,生活着一群渔民,他们世代以捕鱼为生。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村子里出了一个捕鱼高手,每次出海,他总是要比别人多捕好几倍的鱼,人们都尊称他为“渔王”。
“渔王”有三个儿子,个个聪明伶俐。“渔王”心想,等他们长大了也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谁让他们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为了让三个儿子将来能成为捕鱼高手,从他们刚刚懂事起,“渔王”就开始着手教授他们捕鱼的技巧了。
“渔王”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成为捕鱼的高手,就得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于是,他循序渐进地教孩子们如何织网,如何选择天气,如何划船,如何下网,如何拉网,如何识潮汐,如何辨鱼汛,如何诱鱼入网……“渔王”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平生的经验,悉数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长大后,不但没能成为捕鱼高手,反而是村子里捕鱼技术最差的人。“渔王”感到十分纳闷,自己捕鱼的技术无人能及,为什么倾囊相授,孩子们却如此不成器呢?
一天,一位智者路过此地,“渔王”向他诉说了心中的苦恼。智者听后问道:“长期以来,你是不是总是一边指点,一边示范,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学,而很少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渔王”点点头说:“是的,为了让他们学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认真,也很仔细,哪怕是很小的细节,我都会重复一遍又一遍,你说孩子们怎么就学不会呢?”
智者没有回答,又接着问:“你教孩子们捕鱼的时候,他们是否寸步不离你的左右?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时,是不是你主动帮他们排除了?”
“渔王”仍旧点点头说:“的确如此,为了让孩子们少走一些弯路,我总是让他们跟着我学。对于他们今后可能会遇到的麻烦,我都提前告诉了他们解决的办法。”
那么教研员如何在实践中与园所、教师有效互动,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完成引领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任务就成了我们的研究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 了解需求,活学纲要,搭建支架:
教研员要作好普及性与尖端性的根据纲要目标与内容,结合实践分析实施,把纲要中的内容按照领域、对于教师的要求、对于环境的要求、评价的要点分别整理,引导教师从横向与纵向发现纲要的系统要求,目标的系列层次,再将目标与内容细化,使教师更加方便的使用。
二、 问题驱动,有的放矢,层层递进
在教育论坛中我们发现:关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园本教研找不准问题是关键的制约要素,幼儿园提出的问题频率最为高的是向专家提问:“我们现在确定的专题是真问题吗?”“我们的研究这个点把握对吗?”“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吗?”专家给出的答案也是经常是这样的:这要问问你们自己,是不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个皮球一样,越着急越抓不住。教研员要通过园所教研专题的案例分析引导业务领导如何发现真问题,这个技能等同于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制定适宜的目标的难度。
教师专业发展仅靠教研员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还是在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研究与实践中.
1. 层层解剖问题,追击事物本质:业务领导在问卷中反应幼儿园的保教工作问题是:
(1). 教师不会写观察记录和专题总结
(2). 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太大
(3). 教育的随机教育技能不足
(4). 教师对自己的活动看不到问题
(5). 活动区材料不适合,不能随着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
而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对于对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不会观察,缺乏解决问题的教育技能。从哪里来引导教师提高教育技能呢?可以抓住一点,解剖开来,把过程中的问题直接亮出来,引起老师的思索。
2. 分解教育设计与组织脉络,放大教育过程,锤炼教育技艺:
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计划的设计能力制约着实践过程的质量.计划的重要性大于过程之后的反思,而教师已经习惯了活动过后的亡羊补牢,那么就从教学设计做起。例如:如何找到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我们和教师一起从3个程序思考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与反思的问题:
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何结合幼儿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1). 确立活动内容时,判断:精选的内容是幼儿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吗?
(2). 确立活动目标时,反问:能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挑战多少?
(3). 确立活动过程时,推敲:如何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4). 确立活动形式时,琢磨:怎样的方式能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5). 确立活动评价时,比较: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学活动前深思熟虑
(1). 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感兴趣的吗?能激励幼儿主动探索吗?
(2). 活动的内容注意到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了吗?
(3). 活动的准备充分吗?
(4). 活动形式是最有效的吗?有幼儿小组与个别学习的机会吗?
(5). 活动中幼儿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地方幼儿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老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6). 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
教学活动中启思质疑:
(1). 创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吗?
(2). 提供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吗?
(3). 孩子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机会了吗?孩子们能够使用提供的材料解决问题吗、检验自己的观念吗?
(4). 经常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吗?允许建构性错误吗?能在必要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吗?
(5). 孩子们是在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吗?
(6). 注意引导幼儿的合作学习吗?鼓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看法吗?
(7). 幼儿的认识可以做那些提升?活动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
教学活动后反思自省:
(1). 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预想一致吗?
(2). 幼儿的经验有提升吗?
(3). 哪些地方与计划不同,所做的改变合理吗?
(4). 针对幼儿的状况,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多次的互动性分析与讨论使业务领导逐渐学会如何和教师一起确定园本研究专题,他们关于:“让教师说困惑他们就说理论学习不够,但是组织学习有没有人爱学”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是确定园本教研专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们也感到,他们设计活动的抓手找到了。
三、 提炼经验,分享感悟,提高能力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引领仅仅靠说教性质的讲座与实践过程中就事论事的评析是不够的,我们设计系列的互动培训方案,一步一步地引导业务领导和教师亲身经历实践过程,感受学习探究的心理发展轨迹,从而更深切地理解教师与幼儿的学习需要。
从个案观察起便于业务领导和教师把握幼儿特点,但是并不是排斥群体的观察,是为了解决“看了没有看见”的问题,引导教师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研员应既做导师,又做老师。与教师一起深入时间观察幼儿,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教育的有效方法,又做老师,让教师们当孩子,体会活动中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体会教育过程的真谛。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面对许多基础教育学校把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把学生送进高一级学校深造;中学生把中学阶段的学习看作是上大学的敲门砖的教与学上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视的现象,我们对我校传承百年的“诚恒”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时代的诠释。“恒”即恒远、持久。它不光指学生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指学校里的教育使学生难忘,亦即要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恒久的印记、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久远的效果,甚至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其终身受用。于是我们提出了“难忘教育”的主张,“实施难忘教育,实现教育难忘”既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之同步成长,而有效实施难忘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简言之:“难忘教育”期待怎样的语文老师。
从大的方面而言,“难忘教育”追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人品学问的同步卓越,因而“人品学问”是核心内涵的关键词。同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更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意的健全三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世界潮流。1980年,《世界教育年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组系列文章,核心内容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江苏省南通中学语文学科,曾经聚集了一批学问精深的先生。上个世纪初通中建校伊始,国文首席教员徐益修先生“江左国学大师”(王个簃语),以治学之余,报效桑梓执教于南通中学。徐先生一生“研治实学,不骛虚文”,这样的治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则“博洽多文,凝练厚重”。他的课往往旁征博引、山重水复,又要言不烦、文质彬彬。他以自己的丰厚学养奠定了南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风格,并影响了一代代追随者、践行者。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精神需要传承,卓越的前提是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亦即“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关于“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有如下阐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的重心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但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不强,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都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教育的实施。故而教师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开发者和管理者,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前提。
(三)人格心理学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通中语文学科优秀教师群体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程要求下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有效课堂教学与难忘教育;
(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难忘教育个案研究;
(五)难忘课堂教学实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前辈人品学问同步卓越的回忆录
与研究论文。
(二)行动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写出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三)案例分析
分析难忘课堂的优秀案例,探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在建构难忘课堂中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1.材料采集——个案研究、教学实录;2.理论学习
(二)第二阶段:整理材料,分析研究;
(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
1.理论学习
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格心理学》与相关的教学理论,为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材料采集
搜集的教学案例有南通中学“导学式”教学案例,百年校庆“难忘教师”校友回忆录,研究论文有周度《南通中学前辈学者教学思想管窥》、许建平《江苏省南通中学人本化教师群体简介》。
(二)第二阶段
1.通过分析研究完成研究论文《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30年前的名师们》。
2.确定走内涵式发展的专业成长方向。徐晓岚、李伟以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为专业发展方向。李伟的三篇论文《高中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价值》《古诗词意象教学三角度》《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有理论有实践,记录了个人专业成长的轨迹。夏立东的《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有力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平台首先是教学”的观点。
(三)第三阶段
1.教学实践及公开课展示
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20多节。
2.个人专业成长目标达成
课题组成员分别获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南通市直属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多人完成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获得学位证书。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提升知能素质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立足于学科专业理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读词小札》记录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由“教书育人”向“学术”领域“突破”的成长轨迹。
“小札”选唐五代两宋词人五十八人,选词约一百首。辑取古今词论,意在为非专业人士引入专业视角,提供一定的赏鉴武器。词论多选取灼见精警的。而札记有从某一词论生发开来,展衍深化的,更多的是融入个人情感的感悟,记录一般学术视野以外的解读体验。同时引进多元解读的观点,在继承的同时赋予了些许“现代”特色。当然,“个性化”又不能脱离词的“一般性”,因此特别注重词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音乐性的分析。
“散论”系作者多年来词学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心得,简择出四十篇,分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涉猎五个问题,汇成一家之言。
《读词小札》作为“难忘教育”系列丛书之一2012年2月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与丰富,要真正提升知能素质还必须突破学科界限。课题组以语文训练为切入口,从“多题一解揭规律”、“一题多解重多元”、“一题多变求应变”三个方面论述突破狭义的学科知识与借鉴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际的突破》发表在2008年10月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
《弹性表达之于情思的外化》一文是研修专业理论与“突破”专业限制有机结合的案例。“弹性表达”借助的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突破”专业限制求发展的思想方法的体现。“弹性”又是闻一多先生关于诗歌理论的重要学术观点。文章以丰富的材料,从“清灵而飞动”、“丰润而蕴藉”、“格高而韵远”三个方面,探讨弹性表达在情思的外化中的作用。实践着教师专业成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理想追求。
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学,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内隐学习:促进语文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试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简约而不简单》《论视觉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误区》等研究论文,反映了课题组成员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
(二)完善信念系统
完善信念系统,需从健全专业情意入手。《30年前的名师们》一文深入到精神与器识层面探讨“难忘教师”的成长规律。“理想主义、薪火传承”是南通中学前辈们之所以令人“难忘”的两大显著表征,也是他们“美丽人生”的突出表现。“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不断实现主体精神的超越,是他们的人生得以美丽的原因,也是他们信念完善所在。“乐为人师,羞为经师”是他们的职业理想,也是“难忘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课题组认为,理想主义者是最美丽的。正如美丽的色彩需要自我调配一样,要创造美丽的人生离不开审美化的人生设计。小到一个阶段,大到整个人生,都要有所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追求怎样的境界,要了然于心。在进行审美化人生设计时,要关注社会,分析、总结现实人生,清理纷繁的主客观因素,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要懂得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的轨迹只有一条,关上一扇门,才能打开另一扇门;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轨迹,美丽与否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有了人生规划,我们还要积极地付诸行动。在践行中,学会挑战危机、障碍和困难,挑战从来不敢触摸的领域;在实践中,调整人生轨迹,完善人生设计。同时人生设计一旦完善,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躬行履践执著不移,这样人生才得以美丽。
该文发表在2009年12月《福建教育》上。
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专业情意健全的老师,往往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审美诉求,教师的审美诉求,又是渗透在满足学科知识诉求、学生心理诉求的操作策略中的,而这些策略无不体现了教师“尊重生命,重视发展”的基本理念。《让课堂彰显“语言”的魅力》反映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2月《阅读与鉴赏》上。
综上,关于完善的信念系统我们的基本观点是: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优秀语文教师的精神本质;
乐为人师,羞为经师——优秀语文教师的理想境界;
尊重生命,重视发展——优秀语文教师的职业操守;
凝练厚重,博恰多文——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淬炼一支队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最令人难忘的。课题组成员实现了各自专业成长目标,成为南通中学语文学科的骨干力量,并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各类教科研比赛中获奖。
可题组成员还被聘为“江苏省优质教学资源(高中阶段)”研发创作团队主讲教师,面向全省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