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风险控制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控制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控制研究

第1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型号研制;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航天型号研制中,一个全新的型号要经历预研、方案研究、初样、正样等阶段,经历多种力学、电磁、真空低温环境等条件的考核,整个过程可谓风险重重,对型号研制项目的顺利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研究项目中的风险,加强研制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保证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

90年代初国际上便在一些型号研制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计划,美国航天局的《计划和项目管理过程与要求》中便明确规定了运用风险管理作为保障计划和技术成功的重要决策依据Ⅲ。欧空局也于2000年颁布了风险管理标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风险管理逐步受到重视,我国学者也逐渐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金恂叔就航天项目中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过程介绍了国际上的使用情况,强调了我国航天型号开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王立炜等探索了航天型号研制技术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和评价的一些特有方法。

本文结合航天型号研制的特点,研究了卫星型号研制过程的风险管理过程与风险控制措施,并给出了一些实践建议,为加强型号研制过程的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型号研制风险管理过程

(1)型号项目风险

型号项目风险是指可能对型号项目产生负面影响的潜在问题,是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性能约束条件下型号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度量。风险是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函数,即:Rf=f(Pf,Cf)=Pf×Cf。

式中,R(Risk)为风险度量值,P(Probability)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C(Consequence)为风险事件产生的影响,下标f(Failure)表示不利于型号项目的风险事件。

(2)风险管理基本过程

型号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处理型号项目风险的行为或项目活动。借鉴美国国防部2006年所定义的风险管理过程,并结合以往研究的成果,本文将风险管理过程定义如下图1所示。

1)风险识别

对型号项目而言,风险识别指从系统、分系统、单机产品的各个系统角度和从型号产品研制过程的角度梳理出可能引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分析系统的技术薄弱环节及其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之处,得出系统的风险源,并按规定格式将这些风险源形成文件供风险分析时参考。

2)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是检查每个已识别的风险,细化对风险的描述,分析其诱发原因,确定其后果或影响。风险分析的目的是要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后果,以及为避免经识别的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而采取防范措施的时间范围。风险分析工作包括:评价风险的特性,对风险进行分类,并将风险分别按轻重缓急排序。

3)风险计划

在充分认识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计划,目的是要决定如何对待这些风险。风险管理计划包括:风险管理过程概述;组织或个人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风险管理过程的详细叙述;风险管理的时间表和资源的分配;有关部门风险的信息(风险清单);减轻风险所采用的方法。

4)风险跟踪与监测

风险跟踪与监测是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依据风险监测体系,持续的、系统的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目的是准确和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将经过整理的风险信息提供给有关人员和部门。跟踪这些风险状态的信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下一步工作,即“控制”十分关键。当对一项或一组风险制定了减轻计划,对该计划就需要跟踪,了解它是否得到准确地及时地执行。

5)风险控制

控制工作的目的是要对风险及其减轻计划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决策。该过程包括对跟踪过程提供的信息和状态报告进行分析,决定应如何行动,然后实施这些决策。决策者需要知道风险的性质是否有重大变化,减轻计划的效果如何。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计划,取消不再存在的风险或实施一项应急的计划。

2、航天型号研制的风险控制的基本措施

风险控制是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手段降低、分散或转移航天工程型号研制风险的过程。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可以采取各种策略和方法。型号研制的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有:

(1)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两种手段。有形的手段如工程法,无形的风险预防手段有教育法和程序法。

(2)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措施是通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减小风险后果不利影响的损失程度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在型号研制中实施减轻策略时,通过每一个具体风险的减轻,使项目整体失败概率下降。对已知风险,如总师班子的水平能力风险、生产制造能力风险等可以通过提高人员管理及技术能力达到减少风险发生的目的;对可预测风险,如系统复杂程度风险、战技指标的可达性风险等则可以采取迂回策略,将每个风险因素都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不可预测风险,如技术难点风险,不可测因素较多,但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加强试验特别是仿真试验等,可将其转化为可预测风险或已知风险。

型号研制项目所有风险中只有一小部分对项目威胁最大。因此,要集中力量专攻威胁最大的那几个风险。有些时候,高风险是由于风险的耦合作用而引起的。一个风险减轻了,其他一系列风险也会随之减轻。

(3)风险转移

转移风险是将项目本身面临的损失转移给其他一方去承担的行为。主要通过合同或协议,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二方身上。采用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风险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可采用此策略。

(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承担,是指项目班子自己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主动风险自留是指项目管理者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项目班子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全部或部分。被动风险自留是指项目管理者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对风险存在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对风险进行处理,风险发生后由项目班子自己承担风险损失。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风险自留的方法。

(5)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很严重,又没有其他策略实施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项目活动尚未实施时。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项目,一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6)风险权衡

一味地降低风险,采用低风险选择,也不是最理想的决策。风险是与效益直接相连的,这就有一个权衡的问题,风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而是要把项目风险确定在一个可控制的适当水平上。如何对项目风险进行权衡,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主要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并参照装备研制领域的某些成功的范例,综合分析后做出决策。有关经验表明,只要决策者注意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加以考虑,权衡效果一般来说就好些。

(7)后备措施

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要动用后备措施。主要包括预算应急费、进度后备措施和技术后备措施。

上述各种控制策略,各有其特点,在型号研制的风险控制中,应根据控制目标和具备的条件,选择最有利的控制策略及其组织,选择风险控制策略。首先,要充分估计来用这种方法对实现总体目标的有效性,为此,要预测各种控制策略对目标的可能影响和结果。其次,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并依据该标准作出选择。

3、加强我国航天型号研制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在充分借鉴NASA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航天型号有效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型号风险控制机制。

(1)成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型号风险控制组;

(2)建立针对型号产品全寿命周期的风险控制大纲,明确风险控制工作项目:

(3)明确风险控制的详细程序;

(4)制定风险控制的相关规范;

(5)明确相关组织部门和岗位的风险控制职责;

(6)各型号按研制阶段分级开展风险控制工作并贯穿于型号研制全过程;

(7)建立重大风险报告制度;

(8)制定型号风险控制分级评审制度,如将风险控制作为产品验收、分系统交付、型号转阶段和出厂放行条件之一。

第二,规范风险信息收集,建立风险信息库。风险数据库是指收集、维护与分析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得与使用的数据资料库。主管部门应结合型号制定标准、文件和风险信息采集模板,规范风险相关信息的收集,如建立候选风险信息单、(正式)风险信息单、风险列表、风险评审表、风险汇总报告表等。

各型号单位应按照要求建立风险信息库或信息系统,提供风险跟踪和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对风险信息进行唯一标识,实时跟踪风险特征变化的状态信息,获得重大风险事件项目及其变化的早期预警,以便尽早做出风险应对决策。

第三,抓住型号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型号研制过程,对研制方而言,是将用户方的需求进行物化与管理的过程;对于用户方而言,是对整个研制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的控制过程。因此,在型号研制项目风险主动控制管理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研制方是风险控制的主体,引导和促使研制方积极采取主动方式开展风险控制,是控制风险的根本途径所在。其二,用户方对研制方的风险控制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是降低风险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四,加强风险控制与知识管理的融合。正如NASA在阿波罗、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等重大宇航工程项目中将风险控制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经验教训和工程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工程人员降低那些可能重复发生的影响任务安全、成本、进度和技术性能的风险事件,如NASA的ESMD实施了基于知识的风险、知识共享论坛,经验培训等活动。知识管理应形成一种持续地共享和学习的文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重大失败和灾难的再次发生。

第2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原始性以及完整性存在缺陷由于在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而导致电子档案资料失真,更为严重的是电子档案即使遭到恶意篡改也很难留下痕迹,因此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缺陷;而在原始性方面,纸质档案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印章以及字迹等多种形式来保证其原始性,但电子档案就无法通过上述形式来对其原始性进行保证,这就使得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很难检验;由于电子档案的文件信息一般处于流动状态,如果捕获不及时,就极易造成信息的丢失或缺失。此外电子档案的保存形式多种多样,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电子档案的缺失,难以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

完善电子档案科学管理的对策

建立并健全科学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各种数字存储介质的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接收而来的各种电子文件进行分类整理、编制目录并进行备份,方便日后查找和利用。因此,要根据电子档案管理的特点、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与规定,结合本单位和部门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具体来说,要做到电子档案的形成、归档、鉴定、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有制度可依,并将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2]。

转变思想认识并培养出专业的电子档案管理人才要自上而下的转变目前对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将这些阻碍档案管理电子化、数字化进程的绊脚石都消除掉。各个单位和部门都要从思想上引起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必须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到领导的议事日程中去,从而有效加强组织领导。此外,要切实搞好电子档案管理人才的建设工作,努力培养出一批既精通计算机应用技能,又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及规范随着电子档案资料大量产生,为了改变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范围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状况,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而又严密的电子档案管理标准以及规范。从而将电子档案形成、接收、整理、归档等工作内容用标准和规范确定下来,使得电子档案管理从一开始就是科学、有序和规范的。

采取有效手段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完整性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来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份验证手段,如用户信息加密、用户个人信息验证、电子档案调阅需要输入口令等手段来限定和验证用户对电子档案的访问与调用权限;另一方面在电子档案进行归档时,采取数字签名或者在电子文件储存介质的背面进行签章等方式来杜绝不良分子弄虚作假、等破坏电子档案完整性、原始性的行为,最大限度的使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原始性与完整性得到保障[3]。

电子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

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风险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电子档案资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互联网服务的影响,出现泄密、伪造、窃听以及篡改等事件。再加上电子档案的信息接收与归档过程中还要面临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等多方面的威胁,因此造成电子档案管理中风险重重,电子档案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4]。

安装安全防火墙。作为单位内网与外部公共互联网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安全防火墙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防御措施。电子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安装防火墙,以保护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网络。

设置入侵检测程序。为了及时发现外部对单位内部计算机网络的入侵,必须设置相应的入侵检测程序,对单位内部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入侵行为,就立即报警并进行自动拦截,为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保护。因此,电子档案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和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掌握必需的网络知识。

安装杀毒软件。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中,计算机病毒呈现出不断蔓延和传播的趋势,其所带来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计算机病毒会造成系统文件损坏,导致档案资料的丢失。而杀毒软件可以有效查杀计算机病毒,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因此,电子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安装合适的杀毒软件,并进行及时升级,以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

合理利用硬拷贝输出法。电子文件要想做到永久性保存难度较大,因此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硬拷贝输出的方法,将单位中那些重要的电子档案资料再转化为纸质档案进行保存。这种有选择性的同时保存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双轨制”模式,对于那些重要电子档案的管理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结束语

第3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控制管理;理论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6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元素,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轻则将导致企业的利润损失,重则会导致企业倒闭。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控制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企业流动资金枯竭、不能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财务风险。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概念的论述,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狭义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财务风险是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的,并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的风险。第二种观点是广义的。持该观点的专家学者们认为,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的差异程度。国际上通行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狭义的财务风险,即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通过对资本运动的管理来达到其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蕴藏在整个资本运动过程中,具体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原因

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更多地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要求和变化。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如果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包括关联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关系混乱的现象,使得资金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也比较低下。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物资筹备、产品生产、成品销售、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造成企业之间三角债现象严重、存货管理混乱。另外,在企业的投资决策环节,由于没有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力度不够,投资盲目性比较大,最后形成投资失败,不良资产大量产生,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也是财务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是财务风险根源。目前我国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较低,即便是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比重相对较大,甚至有一部分超储积压商品。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大量的存货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也降低了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长期持有存货还要承担因存货市场价格下跌而产生损失的风险。而且,企业为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常会采用应收账款方式销售产品,但在收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一方面债务人长期占用本企业资金,影响本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对客户的信用水平和经营状况不够了解,造成大量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形成坏账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财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我国企业中较典型的表现主要有:

1、获利能力低,经济效益差。具体表现为产品成本费用高,毛利率低;资产收益水平差,投资回报率低。

2、资金不足,缺乏偿债能力。具体表现为资金匾乏,负债过度;信用等级低,融资能力差。

3、债务结构不合理。一般来讲,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当用于流动资产。当企业偿还到期债务没有足够的现款时,可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变现后偿还债务。如果企业短期债务比例过高,或者把短期借款资金投资于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就会降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影响短期偿债能力。

4、经营能力不佳,不良资产比例大。具体表现为资产质量差,沉淀下来大量不良债权和“残次冷背”存货,资产周转率低。

5、成长能力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积累率和销售增长率下降,业务不断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

我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文化,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而且缺少足够的风险控制人员。企业应该有一种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一致认同的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做到积极辨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要提高企业董事会、高管层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自上而下的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应注重风险管理控制人才的培养及员工素质的培养,用文化和理念以及制度来约束和培养人才。

(二)缺少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机制不能有效进行控制,这是造成决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国内很多企业没有解决好财务决策权的问题,导致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设置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高度集权式,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份财务权,即人、财、物及供、产、销等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另一种是过度分权式,即子公司享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前者可能导致决策过分依赖于母公司,不易调动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并且母公司承担了巨大的决策压力;后者的缺点在于不利于母公司统一协调指挥,可能导致下属企业各自为政,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整体的利益。

(三)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不能得到有效进行,主要是目前我国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制度不健全致使各级部门资金管理的使用、利益的分配、事项报告或权责权限等权责不明,造成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同时企业还没有完善财务预警制度,这就使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也不能迅速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从而错过了最佳的风险管理的时机。

(四)缺少信用体系和法律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行业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中也尚未建立起良好的信用体系,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企业要想拥有一套有效的客户信用机制,就要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财务信用数据信息作为支撑,还要有国际认可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同时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也缺少健全的法律机制建设,对失信者缺乏有力的法律惩罚,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企业客户信用机制软化的普遍存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合同违约、拖欠账款等信用问题。

三、大力加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

(一)加强企业自身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会计制度不够重视,甚至产生了误区,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进行会计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时,几乎是敷衍了事,没有实质性的计划,针对这种情况,纵观新时代的发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刻不容缓。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改革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加强电算化在企业大规模的实施,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与管理,对于会计系统的严密性要有更高的要求,促使企业实现内部会计的优化,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并且可靠,数据的准确,而且对整个内部会计控制流程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

(三)加强并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构建内部财务控制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建立完善财务制度,严格按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在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管理上确保关键性岗位合理设置和职权的划分,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在财务制度的设计上应当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竞争状况相适应,不能生搬硬套、照猫画虎。与此同时还应兼顾成本效益原则,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四)加强内部审计,完善财务内部财务控制管理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通过内部可以促进企业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管理制度,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企业财务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其重点是对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的测试,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

(五)加强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对于财务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和经验不够重视,导致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存在差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会存在不同,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如果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关键是高层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起到领导和表率的作用,二是以行政命令的要求强制严格执行,这是控制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即体现了企业的执行力,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不可能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的。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获得全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永忠、张颖.管理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4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 风险控制 企业

一、企业风险分类

现代企业在成长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各种风险伴随其中。了解如何有效控制风险,避免因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至关重要。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通过多年来对企业的经营的研究,将企业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企业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上都会发生,但对企业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不同。高层次发生的风险,影响面大,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如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发生的风险。低层次发生的风险,影响面和危害性相对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如某项闲置固定资产处理发生的风险。

1.执行风险

执行风险是指企业对国家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决策等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而可能带来的未来损失。规章制度一旦出台,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取决于执行层面。任何不执行、乱执行或执行过程中擅自改变制度内容的行为,都会引发执行风险。

2.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指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监督风险形成的原因众多,监督权利不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形同虚设都可能引起监督风险,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的竞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新产品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结合企业风险控制的管理,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成为影响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因素。

自主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性的特点,假如企业对创新风险因素认识不到位或者没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控制,就可能会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内部风险因素。为了避免和减少损失,将威胁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企业需要了解和掌握自主创新风险的影响因素,对风险进行识别,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而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风险控制

通过上文对企业风险和自主创新的简单概述,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兼顾企业的文化发展和员工自身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为了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企业的优势,消除企业的劣势,扩大企业抓住机会的可能性,提升企业防范威胁的能力。笔者认为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充满着创新和以人为本的激情,赋予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不得过分关注结果,发展创造的过程也许同样重视,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创新的热情,也可以使企业在创新中稳步发展,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权威,提升企业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企业如果盲目扩大自身规模和业务领域,集中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于创新开发,势必会造成内部控制的不平衡,增大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投资发展所带来的短期的现金流的回报要足以支撑企业的快速扩张。重视自身的资金链,尽量寻找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链紧绷。坚持引进专业人才,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自身的优劣势,坚持自主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

新的策略应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的研发更新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针对公司产品更新慢和内控体系薄弱的现状,应当优化管理结构,完善内控体系和绩效制度。其中,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整体性和适应性,对外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对内要适应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规模。

(三)同步探索管理和内部控制领域的的创新

企业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创造价值为唯一目的,对企业创新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真正强大的企业在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同时,无不同时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在情理之中,但是没有好的管理秩序,企业的发展也不可能长久。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兼顾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创新,增强企业的稳定性。

自主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地利润,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让企业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是保证企业创新成功和长久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对企业创新的最好的担保。

四、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众多企业渴望在创新中求得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为了使企业的创新真正有利于其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董事会、监事会、审计部门以及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对创新机制进行充分的考查和评估,既要鼓励研究开发部门积极创新,也要利用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创新机制进行考评,化解因创新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 2006.06

第5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知识管理

一:引言

金融风险是描述经济活动中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有关从而产生的风险,也就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一直以来就面临各种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最主要的核心业务。就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个是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银行不良贷款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第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之一要求就是要求银行自身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来合理的配置资源。三是财务风险。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财务领域内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的随时的可能性,比如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下降,综合营运能力下降,资产负债率过高等等。四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经济形势的恶化带来的利率变动,国内政局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或者是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带来的利率变动等等。总之,商业银行需要面临很多的风险。而如何控制风险使之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在我国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一)构建的系统目标:为了更好的构建设计和构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我们要确立的目标是: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在现有的信息资源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数据管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交流。此外,要建立以金融的种类为管理的基本单元,以经济效益为管理核心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对商业银行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与分析,并且能够为管理层提供灵活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机制,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风险,防范风险,减少商业银行有可能遇到的损失。

(二) 构建的系统架构:由于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相契合,同时又能够融于商业银行的整个运营管理过程 。因此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是由数据源、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等组成,如下图显示:

(三)构建的系统功能:该系统是由知识管理平台、风险仿真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组成。首先,知识管理平台是为了实现金融信息与金融知识的咨询和管理,其次,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模拟现实中的各种金融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通过把数据先转化为信息,再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从而优化管理决策。最后,综合业务系统是使得银行管理层能够更加有效地测量风险,分析风险,解决风险,最终减少损失的目的。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1.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 。金融涉及经济的许多工业领域, 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等,如果这些风险不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可能会很容易地变为不可挽回的风险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金融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对于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与模拟,能够有效预测各种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业务状况,从而为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提供针对性措施。2.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多种学科。所以,有必要在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建立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机制。该共享机制应能够监控管理银行资金的循环流动全过程,实现金融知识与信息的多部门多领域的统一管理 。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要求是在金融风险仿真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全面的考虑到商业银行金融管理的趋势,以公司治理现状和金融业务开放综合管理为主线,构建一个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三个系统。

风险识别系统要求从3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第一 :宏观经济指标。用于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第二泡沫风险指标,主要用于反映风险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第三全球主要经济指标。全球主要经济指标考虑的是外国经济变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风险计量系统是运用经济计量原理对于风险识别系统中识别出来的风险指标进行科学的计量与计算,分析经济变量的危险性。第一,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特定风险识别指标进行筛选,进而分析重点研究。第二,金融行业的风险计量,主要是对于各监管的主要行业的风险识别指标进行风险计量。第三,对于国际上的风险冲击进行风险计量,这要求充分考虑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政策以及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化情况。

风险控制系统是用来提供各种风险控制的措施与管理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的概率以及程度,为商业银行提供保驾护航,为商业银行管理层提供科学的风险控制预案。

三、结论

在今天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与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在一起,金融危机不断,因此更需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控制,同时这也是是政府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要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就要求我们使用知识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对于整个银行部门与部门之间跨区域,多层次的银行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 从而对银行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进而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卉,李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金融,2005(5)

第6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

纺织一直以来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产业链完整,产品齐全,涵盖范围广,与周边联动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了高融合度的区域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互相担保、链式融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但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整体性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单一企业的违约可能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造成大范围金融违约,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瘫痪。以核心企业为授信主体的风险控制模式,可能由最初的降低融资风险转变为爆发系统性融资风险的毒瘤。2012年之后,由于纺织产业整体受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全球化竞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出现了全行业的衰退、亏损、破产、连锁反应的危机冲击,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加剧,担保链条断裂,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绍兴纺织行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一、绍兴地区纺织行业发展形势

纺织产业是绍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绍兴地区2013年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汇总,绍兴的纺织制造企业共14293家,就业人数558873人,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2.81%,纺织工业总资产3616.78亿元,占工业总资产比例的36.12%,批发零售注册企业15580家,从业人员89536人,占批发零售就业人数的45.41%。纺织及服装出口197.14亿美元,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例的66.26%。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表3中2014年纺织产业成品产能收缩,出口放缓。根据绍兴统计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服饰增加值增速(0.0%)比一季度回落3.1%、1.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下降6.3%。

二、绍兴纺织行业融资状况

2008年政府“四万亿”政策出台,在一轮产能扩张后,2012年纺织行业出现了整体产能过剩,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困境。由于纺织行业自身的低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纺织市场不断受到周边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不断崛起的同类市场竞争,而在国际上,受到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成为了部分中低档纺织品订单的新兴市场,导致大量的纺织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破产。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43件,同比上升85.7%,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120多亿元,负债总额为243亿元;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破产、审结案件再次大幅上升,2013年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07%和265.79%。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以纺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绍兴更是破产倒闭的重灾区,其间大型、特大型、知名纺织企业屡见不鲜。大量的银行和民间债务难以收回。在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困难投资需求不足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源减少,银行资产开始大规模收缩,并不敢轻易放贷。但金融困局仍未有效化解。2015年6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提高0.34%,金融风险防控仍“在路上”。上半年,全市41家银行单位利润8.8亿元,下降78.9%,降幅创自2012年下半年银行业利润走下坡路以来的历史新低。

三、金融困局与纺织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1.单以盈利为经营导向忽略市场风险

以华联三鑫为例,该企业创立于2003年3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撬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垄断。经过两年发展,2005年实现PTA产量39.2万吨,销售收入29.6亿元,利润2亿元。到2008年华联三鑫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PTA生产企业,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一夜之间,公司于2008年9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断裂,被迫重组。公司快速的增长严重依赖政策、依赖资源和政府扶持,过度追求盈利和规模增长,组织和管理脆弱,如沙滩上的城堡,潮水过后,了无痕迹。

2.重大项目决策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和过程约束

浙江民营企业所有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多集中于实际控制人,而该实际控制人,大多数是家族或单一自然人,无论重大经营还是一般管理决定,实际控制人的决策高度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约束。浙江纵横集团主营是化纤,2003年度纵横集团先后在河北邯郸建设了年产250万吨的中宽带轧钢项目,出资65%和湖北巴东电力公司共同建设11亿元的沿渡河流梯级电站,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绍兴袍江“财富中心”项目;并且拥有三峡银行、绍兴市商业银行等数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这些项目与主营业务不相关,且无协同效应但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和理性研讨。

3.无业绩基础的高杠杆融资扩张

作为产能规模5年内达到亚洲第一的绍兴华联三鑫石化,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总资产100多亿,但公司除投产当年略有盈利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畸高,企业运营全靠贷款维持周转。江龙集团从零开始到新加坡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从零到23亿元总资产只用了8年。显然,这种高杠杆融资扩张与一般正常企业基于长期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是矛盾的,若再加上长期亏损,无业绩基础的扩张,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可以获取大额的信贷和担保。

4.主要产品市场的急剧变化与应对失当

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PTA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益普遍下滑,尤其是去年国际油价持续下滑,PTA价格持续暴跌,造成全行业亏损,受此影响,绍兴远东石化企业试图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多PTA,通过抬高市场价格,达到高价销售库存产品的目的,但在PTA快速下跌之后,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造成双重亏损,被迫在2015年3月18日宣布破产倒闭。

5.企业互相担保导致连锁反应

生产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在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江浙长期盛行,而绍兴这方面更为突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各家企业通常会进行互相担保来获得更多资金,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形成紧密的担保网络,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强,协同发展,一荣俱荣。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这一担保网络也导致区域和行业企业一损俱损,一些大型企业的倒闭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如江龙集团,其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都屈指可数,破产时,牵涉担保企业十几家,涉及470家供货商及货款2亿多元,涉案金额达20亿余元,传出停产消息的几天,整个厂区被债权人堵得水泄不通。近年来,绍兴一些纺织企业停产、关门,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这既是链式融资的连锁反应,也是大型企业破产倒闭后的余震。

四、纺织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1.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将整个产业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看着一个整体,银行先对核心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办理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融资,核心企业履行三分合作协议。因此,可以分析得知,供应链融资其立足点仍在于核心企业,供应链解决的是:以上下游供应商与经销商及商业银行向核心企业提供利益为对价,借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解决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问题,银行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融资及金融产品服务收益,对于核心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并不是重点防范的对象。在这一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占据了主动权和优势谈判地位,可以预期,核心企业有动力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将自身的财务负担和风险转移给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情况下,融资风险如海上冰山,大部分都隐藏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之中,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整个资金链崩溃。因此供应链的风险,很可能比预估水平要大的多,且对核心企业财务状况的估计是过于乐观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是不充分的。

2.绍兴纺织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的建议

(1)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建立风险控制导向的经营理念

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繁荣和绍兴纺织企业在2008年之前长期处于快速扩张发展时期,大多数做大做强的核心纺织企业和其决策者都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扩张发展起来的成功者,投资———控制资源———增长———规模扩张,是以往的成功经营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实际上绍兴纺织产业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当时倒闭的几家大型纺织企业都是属于采取了激进扩张策略,外延式规模扩张和高杠杆负债经营的企业。除了纺织行业本身所处的下行趋势外,我国宏观经济在之后也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新常态,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复苏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应有风险控制的经营意识,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生存。

(2)提升民营纺织企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建设

绍兴纺织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有其历史背景,老一代的经营与决策者的成功经验在新常态下很可能成为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决策和风险高度依赖于少数人甚或控制者个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这与现代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内控制度不相容的,在当下,绍兴纺织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要建立合理、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决策。

(3)供应链融资应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核心企业的授信审核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银行给核心企业担保额度,上、下游企业用信,常用工具有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包贴商业承兑汇票、保押商业承兑汇票、供应链买方融资、进口信用证等。这些融资工具都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质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都是充分的。但在对核心企业授信审查上面,应加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高负债率、多方担保的企业,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流动资产、营收、利润特别是现金的跟踪,加强授信管理。

(4)大型纺织企业应创新、规范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绍兴拥有很多大型纺织化纤企业,以及纺织原料加工企业,印染企业等,这些企业体量大,采购和销售金额高,但利润相对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纺织行业的不景气,除了成本高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及纺织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单薄的利润难以承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又在外贸订单上原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亏损,新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售价“偏高”流失。但对于纺织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变动,至少在生产周期内,企业是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加以防范的。举例来说,浙江远东石化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在原油期货上的多单和PTA期货品种上空单,可以规避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和PTA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又如服装生产外贸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做多人民币外汇期权,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因此,绍兴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金融人才,业务外包给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少量的资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纺织市场的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风险,避免业绩大幅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胜者为王,在同行业中胜出。

作者:王彩 金湖江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轶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民企倒闭的原因和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14-09-03.

第7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合同 法律风险 控制措施

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合同的制定,它能够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正常顺利的开展,并且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合同能够对企业所具备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清晰的界定,促进双方交易的顺利完成,实现企业利益的增加,而在合同管理中应该重视相关法律风险的产生,完善合同的签订、履行等流程,减少可能出现的企业损失,提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意识。

一、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特点

作为风险的一种,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同样有着客观存在性、损失性及可预测性,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分布广泛和不可避免性、损失严重性和可防范控制性,同时与法律一样合同法律风险也有着专业性的特点。

在社会活动的开展中只要制定了相应的合同,则合同所涉及到的主体就要承担其中潜藏的各种法律风险,这也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具有的分布广泛及不可避免的特点的体现。如果不能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时的进行正确的处理,使风险得到化解,那么潜在的风险就会变为实际的风险,进而对企业来说会产生较大的损失,严重的时候还可能会出现企业破产的情况。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时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风险同时也是可以预测的,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生产中,可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只要采取正确的管理手段,同时符合科学要求,再结合企业开展的内部管理工作,使得企业能够依法经营,就可以做到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大化的避免风险的出现,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正常、健康的发展。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分析

(一)企业在合同签订前的法律风险控制

在企业合同的签订之前需要首先形成一个完善的签约主体资格调查制度,确认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及经营资格,只有符合相关资格制度的企业订立的合同才是有效的,也才会避免产生企业经营中的经济损失。另外,在签订合同之前还需要对合作者的商业信誉及履约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条件允许的情况尽量的开展实地考察,全面的了解合作者所具备的实际财产状况及生产经营能力,确保在签订合同后,能够很好的履行相应的条款规定,商业信誉越高可信赖度也就越高。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印章管理制度,相关印章需要交由专人保管,使用过程需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行事,避免出现印章管理无序、滥用的状况。

(二)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企业合同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内容复杂,存在的陷阱也多,以买卖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控制为例,需要进行质量标准条款、交货方式条款、付款条款、定金条款等多方面条款内容的审查[2]。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三类,企业需要依照自身产品的质量状况去确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类型,还要指明能够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在超过规定的期限后没有提出书面异议的就看作是质量达标的一种表现,国家明确规定了质保期的产品除外。另外,在买卖合同签订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具体的交货地点以及场所进行确定,这样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及时的确定所属法院。合同中还要包含收货方负责人的姓名、电话等,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收货方抵赖的问题,为诉讼举证提供依据。在合同中相关的付款时间以及金额等内容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出来,含糊不清的内容容易让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借口。

(三)企业在合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关注诉讼时效方面的问题,对将要超过诉讼时效期期限的民事权利应及时向法院,或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要求对方作出书面承诺履行[3]。对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的企业具备的民事权利,需及时进行补救,比如,签订履行协议或让合作方以书面的形式承诺履行义务等。对于合同履行的时候存在的超过法定期限的法律风险,其包含的行使权也就没有了,因此企业应该对《合同法》中的相关权利所具备的行使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在合同中约定需要企业进行送货,则应该让合同中标明的经办人进行货物的签收,如果是其他人签收则需要有合作方开具相应的书面授权证明。合同双方如果要进行权利、义务上的变更,转让之前需要合同双方达成协商,签订补充合同才能生效,特别是货款支付方面的问题,需严格的根据合同中的约定去付款,如果要对合同中的收款单位或付款期限进行更改,则双方先要进行协商,达成意见上的统一后再签订补充条款,将其作为合同的附件存在,经双方盖章后生效。

三、结语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重视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工作的开展,对出现的合同法律风险进行快速及时的化解,平常也需要注重对风险进行防范,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员工需要集体提升风险意识,使得合同业务流程得到不断的完善,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合同法律风险控制体系,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控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S少彬,张旭,牟艳华.中小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03).

第8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摘要: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就是从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资金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出发,研究分析现代化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具体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资金安全;管理问题;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一、现代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战略意义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把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企业资金安全关系到企业发展命脉。研究资金安全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减少企业决策层盲目的决策,提高企业资金安全性,有效规避风险。现代化企业资金安全管理需要加强全系统全过程的管理控制。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二、现代化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当前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制度性不强

我国企业资金安全管理风险体系不完善,导致有高风险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制度的好坏与否关系到一个组织是否可以长期存在并且稳定发展,因为规章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一旦缺乏了基本的规章制度,就会导致企业结构失衡、经营效率低下,增加企业资金安全的风险并且降低了风险抵抗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从发展初期一直到成长成熟阶段,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框架约束企业的运营行为,进行有效的资金安全管理。而且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资金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识,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缺少风险危机意识。因此,这样一种安全管理制度上面的缺失十分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安全问题出现,从而导致企业运转失灵。因为没有有效的监控机制,就无法达到合理的运用企业资金进行投资活动的效果,就无法创造收益。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人员风险性意识很薄弱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基础不过硬,很多没有风险管理的理念,对于资金潜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这样的客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能力大打折扣。但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是十分扎实,尤其是对于市场风险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很多时候根本难以预测和感受到资金安全风险的存在。

(三)企业高层的投资决策出现失误

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战略决策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失误,一旦出现盲目的扩张行为或者盲目的投资决定,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正常资金链意外断裂,轻微程度上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及时,严重情况甚至会危及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之前,需要谨慎考虑企业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等情况,造成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投资决策失误过多或多或少会和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产生联系,导致恶性循环发展。

(四)企业金融资本的结构失衡

企业筹资运用的决策手段不恰当,就会引发企业资金结构上面的不稳定,或者出现无效资金,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出现坏账的情况。企业资本结构需要注重债权性资本以及权益性资本的比例协调,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风险出现的概率。但很多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筹资模式更多的就是银行贷款,或者金融机构的债务性借款,因此更多的企业资本就是债权性资本,这样的资本结构是不合理的,容易引发企业的债务危机。

(五)企业资金使用不合理

目前企业资金运用不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就是集团企业形式下,母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使子公司在资金使用上面缺少足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其正常市场投资和资金运作,造成资金使用效率太低,难以产生收益。第二种情况是,一般中小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其资金使用不顺畅,从而会导致企业陷入资金使用困境,甚至导致企业资金的闲置。

三、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对策

(一)完善资金风险控制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资金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完善我国目前的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并且在现有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更加富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第二就是完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下加强落实该制度,将资金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第三就是落实资金风险管理控制的管理责任制。将具体管理责任落实到责任人,提升员工风险管理意识。

(二)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升主要措施:第一是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其与企业共同依存的荣辱观,使其能够抵制各种诱惑因素,从而防止因道德缺失给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带来巨大风险。其次就是要加强其业务操作能力培养,提升其技能水平,为财务监督人员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使企业的财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第二是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的能力。企业需要定时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资金风险管理的教育、财务管理操作的职业教育。通过定期的岗位培训以及奖惩激励机制等方法,提升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控制意识,不断优化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体系。

(三)改变企业资本结构失衡现状

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尽量改变债权性资金占比过大的现状,结合市场情况以及自身发展特点,尽量平衡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的比重,以减少企业债务危机的出现概率。通过合理机制预测市场行情走势,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升,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债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投资融资体系

如何建立完备科学的企业投资和融资体系,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资金安全管理的水平,也可以促进企业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可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之上,企业决策者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分析企业动态性的资产负债水平,时刻预测企业资金安全风险。

(五)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内控制度体系的完善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体系,包括会计分析、财务人员具体岗位职责以及财务程序规范等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出现,也可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认真落实执行各项企业制度,可以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通过这样的手段,才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风险控制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用再担保;风险控制;中小企业

一、引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2015年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稳步提高。以工业为例,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实现税金2.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49.2%;完成利润4.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4.5%。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照此看来,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推动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了有效地缓解该现状,我国的信用担保逐渐开始兴起,即银行在向企业放贷的过程中,按照合同约定,由依法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当债务人出现违约的情况时,由担保机构负责合同中约定的代偿比例,从而保障银行利益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我国的信用担保行业起步晚且属于新兴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担保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整体或其从事的具体担保项目所给予的一种担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开展再担保,既能够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和提升信用等级又可以凭借市场体制建立起来的担保与再担保的关系,从侧面促进担保机构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促使担保业务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学者主要是对信用担保方面的研究,对信用再担保的研究较少,更是鲜有学者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中的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的探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在现实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的风险,影响信用再担保的更好更快地发展。本论文在此前提下来展开探究,希望能够提高信用再担保的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再担保机构为担保机构分险增信的水平,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加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二、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风险源分析

(一)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现在我国再担保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到位,这方面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相关政策性文件等等。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立法现状是: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指导性文件为主,立法层次不高,效力不大,部分规定甚至和其他相关的法律会发生冲突,我国还没有针对该行业的法律来进行较为完备的的计划和调整,目前的法律体系没有为担保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法律方面不够系统的地方,使得许多信用担保机构没有一个规则可依照,甚至出现了部分担保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信用担保作为一个刚出现的行业,面临的风险与其他行业相比而言更高,它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础。

(二)逆向选择风险

在担保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得受保企业和担保公司之间产生逆向选择,即一些面临着较大风险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会主动地寻求信用担保;而风险较小的企业或者担保项目却不寻求信用担保。在这种情形下,担保机构要想准确无误地了解受保企业的风险水平变得非常困难,唯有按通常的风险收取担保费和确定风险分担的比例的合同。这样一来,风险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不申请信用担保,而风险较高的企业则会选择申请担保。长此以往,,担保机构的客户往往都是风险较高的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也会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同样,在再担保交易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引发担保机构进行逆向选择,从而使得风险大的担保项目或担保公司进入到再担保体系之中,而风险小的担保项目或担保公司却被没有得到再担保,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再担保效率也提高了再担保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三)反担保变现困难,追偿效率较低

如果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状况良好,就不需要保公司,可直接在银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贷款,通常来说给担保公司的质押物、抵押物都有着变现较为困难的问题,如存货、机器设备等。除此之外,连带保证人往往在担保公司代偿债务后,不履行相应的责任。担保公司通过诉讼程序来实现债权,程序比较复杂且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比较多,即使赢了官司,也没有获得相应的赔偿。另外,有些中小企业主会采用一些不当手段比如进行假离婚、暗地里转移资产等,来钻法律的漏洞,这使得担保机构的风险又增加了许多。

(四)再担保公司的业务种类较少,盈利不够

担保机构在实施担保业务时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全部放在融资担保上,风险的集中程度非常高。而担保公司的盈利点不多,创新产品和思路也很少,担保费收入占担保总额的比例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比较严重不对称,简言之就是高风险低收益。当出现几笔代偿的情况时,可能会使得担保公司全年的业务总收入化为零甚至成为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