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学籍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课前组织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上机记录表,并就检查结果做好记录。
内容:
(1)机房卫生情况。
(2)开机后机器运行情况和网络是否通畅,如有异常要记录下座位号和使用过该机器的学生姓名。
2.课堂中必须严格监督学生,如有违反机房管理制度的应做好记录并进行教育,情节严重并屡教不改者可以移交学校政教处处理。
3.对于课堂中学生违规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要让学生照价赔偿。
4.课后检查门窗、电源,填写完成机房使用情况。
5.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机器故障,课后要及时和管理员联系。
6.每周两次中午和晚自修机房对学生开放,做好值班、登记管理工作。
奉贤中学机房管理制度(管理员)
为了加强奉贤中学计算机房的管理,有效提高机房使用效率、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及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保护学校财产,现制定如下机房管理制度。
一、机房卫生
保持机房的整洁、通风。参与并指导学生每周一次的机房打扫。
二、机器维护
1.课前检查机器,保障计算机房教学正常开展,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2.督促学生检查机器,填写上机记录表。上课时随机抽查机器使用情况,如有违反机房管理制度现象及时与授课老师联系。
3.配合好任课老师的机房教学管理工作,每日检查学生《上机记录》,如有问题及时与任课老师联系。
4.每天做好机器运行情况记录,机器有问题做到软件问题及时维修,硬件问题及时更换备用机,损坏的硬件及时向总务处报修。
(1)如机器中有游戏、聊天软件、修改桌面或更改登陆密码等情况,马上卸载或更改并做好记录。(发现后当堂解决)
(2)如机器中课堂使用的软件被卸载,及时安装并做好记录。(发现后当堂解决)。(3)如机器无法进入操作系统,及时重新安装并做好记录。(每台机器大约需要1小时)(4)如机器出现硬件损坏,有备件及时更换,没有备件及时与总务处联系,并更换备用机器做好记录。(根据备件更换时间定)
三、其他工作
1.每天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填写机房管理记录表并在机房白板上注明机器的使用情况。
2.定期做好机房的日常保养工作。做好稳压器、日光灯、空调等设备的检查,遇到问题及时与总务处维修人员联系。
3.每天傍晚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4.协调非计算机教师的机房使用时间,并协助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非计算机教师使用机房须向教导处申请)
奉贤中学机房管理制度(学生)
为了加强学校计算机房的管理,有效地提高机房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学校财产和培育严谨学风,现制定如下机房管理制度,望各位同学能自觉遵守。
1.在走道中等候及进入机房不得大声喧哗。
2.进入机房必须穿戴鞋套。
3.不得将零食带入机房。
4.离开机房时必须将鞋套带离机房,不得扔在机房和走道中。
5.离开机房时务请带走个人用品,如有遗失概不负责。
6.上机前必须做好登记工作,如发现下列任一情况应及时和老师或管理员联系,并如实做好记录,否则相应责任由本人承担:
(1)开机启动不正常或根本无法启动机器。
(2)操作系统桌面有所改变。
(3)计算机上有聊天工具和游戏软件。
(4)有不良网站信息。
(5)键盘或鼠标无法正常工作。
7.在上机过程中若突然出现故障,应即时和老师或管理员联系,并在记录表中注明。
8.上机时严禁下载任何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严禁任何与课程无关的操作。(如有需要应与老师及管理员联系,并由老师协助完成)
关键词:激励制度;学校管理;教师
学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是极为丰富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人的管理。本文通过阐明运用激励制度,实现对学校工作有效的管理。教师是管理中的关键,因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师密切相关。小学教师是中国义务教育的根基,所以,怎样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创造能力与积极性是每一个小学学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目前,伴随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小学教师的激励制度亦需要相应做出改变,在人本理念面前,探讨小学教师激励的制度及其实施途径,是个极具意义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激励制度对提升小学学校管理的效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目前小学学校管理的情况
1.机制不健全和理念缺位
在目前的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普遍实行的是领导全权负责,然而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却面临话语权缺失的尴尬地位。我们不难看出这对于学校与学生的进步是不利的。
2.缺乏专业、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
在当今的小学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在此间又以缺乏科学的激励制度为关键。目前的管理难题是教师没有工作激情和缺乏系统规划地开展教学任务。这就进一步造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混乱和管理成本的叠加。
由此,我们需要从教师这一切口进入,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实现高效的小学学校管理。
二、巧用激励制度,健全激励体系
1.物质鼓励与精神满足协同跟进
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并彼此交汇,但可以大致分成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的激励制度需从这两大模块着手。物质激励顾名思义是通过物品与现金等方式开展奖或罚,进而影响老师的行为方式。精神激励的内涵很广泛,包含表扬与肯定、期望与模范作用,当然也有批评和责备等。物质层面往往被归为提升老师创造积极性的外界驱动力,而精神层面的则是内在原生动力。现今,很多小学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需求认知模糊,一刀切地持有“老师执教的目的仅限于获取薪酬”的观点,所以,一味地重视薪酬的作用而疏忽了老师的情感满足需要。然而,此举对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事实证明,唯有协同实施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成效。
2.“肯定激励”与“否定表示”需持之有度
肯定的激励即为奖励,而否定的表示即为对某种行为的约束。小学管理者对学校管理要做到赏罚分明。要贯彻赏罚有度、有据,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根据有关部门与学校的现实状况制定科学的行为准则,对教职人员的操守要有具体的肯定与否定规范。诚然,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获得肯定的激励,小学老师的薪酬福利等较为稳定,假若仅仅是强调肯定的激励方式,老师等教职人员则会习惯于奖赏,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期望值,使得肯定激励的边际效用迅速递减,从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因而,管理者需同时采用否定的约束力量,消弭教职人员的侥幸心理,进而帮助老师克服错误的行为。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应以肯定激励为主,否定约束力量为辅。
3.个别奖励与团体激励要兼顾周全
个别奖励乃是以单个的老师为奖励对象,满足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而团体激励则是把全校的老师视为完整的群体进行奖励。个别奖励强调的是老师个人的努力与成就,可以激发老师的创造性能力与积极性,而团体激励则关注全体老师的协调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加强老师的集体观念,促成教育教学的合作。在小学学校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需善于将个别奖励和团体激励综合起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与提升团队的专业性和整体素质,加强协作意识,共同为高效教学质量服务。
4.外界鼓励和自我激励不可偏废
外界鼓励强调的是外界驱动力量对人的鞭策。而自我激钍粲诮讨叭嗽被极地和自己所具有的消极面做抗争,将心里潜藏的完善自身欲念转换成不懈的实践努力,这是发挥老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外部鼓励的好处多多,像人际交往激励有益于促成优良的工作氛围,而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能够适应老师各式各样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亦需看清其局限性。比如,管理者规定一个任务要求老师们去完成,将完成的质量与效率作为评判老师工作成效的标准,这样虽能够让老师尽力完成任务,然而这些努力并非发自内心的欲念,强制的意味极浓。所以,管理者需把外界鼓励和自我激励平衡起来,方能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总之,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需要重视激励制度的健全,在人本理念盛行的当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与策略,方可收获最佳的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松散化、教学工作边缘化和教学研究原子化三个方面;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是其产生的原因;保证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执行适当性、制度变迁连续性、制度资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管理制度 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
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
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
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
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
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 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 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4] 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籍管理 制度选课转专业辅修
2013年5月初,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公示名单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66所;2013年2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该通知显示2013年经教育部共备案的高职拟招生专业1088个,专业点47591个。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多,专业多,学生就业压力大,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庞大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大多企业不愿意招毕业生。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专科类学校依然按照传统学术型本科教学的方式,只是通过减少课程和缩短学制的方式,将三年大专变成浓缩版的“小本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合理的引导机制,也没有着眼于市场和职业院校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和活力。
第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我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多数业内人士已有共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着眼于这一点,我们的选课制度,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该在进学校的时候就很明确地细分专业,而是大致划分一个大的方向,比如建筑类、艺术类、机械类等等。在进校的第一学期通过弹性的选课制度,尽可能在有限有时间里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他们在本行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打下基础,而且课程的设置上也并不一定是一门课非要排满一个学期,应根据该门课的内容确定上课的时间长短,或者采取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滚动开班”的这种形式,这样有助于多开本行业综合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了解本行业基本知识,思维开阔起来。
笔者曾经到国内某知名CG培训机构考察,该培训机构就是采用滚动开班,教师采取全国调配的形式,分别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各层次的CG教学,半年学制的基本上是导师制度,跟着做两个项目,学生出来基本可以到公司里上手做项目,学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有不少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专门到这个机构培训强化,表示在这机构三个月,比在学校里四年学的技术多,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很多的院校,在选课和课程的安排上出了问题,没有利用好学生的积极性来充分调配他们的时间,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时间的荒废。而该CG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在大学里学过基本的美术和相关理论,在他们这里的培训中表现会更优异,因为大学生领悟力强,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大学的理论和项目结合起来集训罢了。
在学生的选课与修课上面,我们现在有可能是做得操之过急,急于把这一个学科的所有细节都告诉学生,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在于学了多少,而是在于他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学,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去主动学习,大多数是被动的,认为考试要考的,我就去学,考试不考的,就不重要。在我们做职业教育的选课制度的时候,应该是要顾及到这种观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兴趣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素养是职业教育的先行兵。
第二是我们的转专业制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体系中,在转专业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很明确地做出制度,不能把对某一专业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困在他不感兴趣或者让他学得痛苦的专业上。比如,可以进行一些校内转专业的选拔性测试和专业综合测试,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是允许他们转专业,尽量扭转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不公平性。因为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大多是盲目的,当他们真正学会思考自己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专业却成为了他们的羁绊,我们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划无数个圈,把学生固定在某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6月开始至今,每天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全院共77个临床和诊室使用后的止血带约1200条,经过预处理后,采用茂名市消毒用品厂生产的茂康含氯泡腾消毒片配制的消毒液浸泡,清洗干燥后按需包装,下送临床使用。
1.2方法
1.2.1回收 各临床使用后的止血带每20条扎绑好后放进科室的密闭式回收箱中,由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统一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若为传染性患者使用的则用黄色医疗垃圾袋装好回收,并在医疗垃圾袋外详细标注患者的疾病名称。
1.2.2预处理 止血带经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统一回收后,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供应室规章制度,穿戴好防护服防护面罩、手套围裙等,按规定配置含氯消毒液,现配现用,浓度为500 mg/L。将止血带进行预洗,打开捆绑,有血液污染的浸泡酶洗液,以分解去除血渍污渍。
1.2.3浸泡消毒 将预处理后的止血带浸泡于浓度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时间30 min,要注意全打开捆绑,使止血带充分浸泡,确保消毒效果。传染患者使用的止血带先浸泡于1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再按以上程序处理。
1.2.4清洗 经过浸泡消毒后,将止血带捞出进行清洗、漂洗,最后用纯水漂洗,直至消毒液充分清洗掉无残留。然后将止血带放入专用洗衣机中采用碱性清洁液进行清洗,清洗后注意检查清洗质量。
1.2.5干燥 清洗后的止血带约50条一扎,用胶圈捆扎,松紧适宜,太紧干燥不充分还易老化,太松则止血带会滑掉,将捆扎好的止血带悬挂于干燥柜内,温度70℃,时间30 min。
1.2.6包装使用 包装前止血带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容易导致细菌繁殖,达不到消毒目的。按照临床交换数目用经过环氧乙烷灭菌的保鲜袋进行包装后封口,注明科室名称、消毒日期、止血带数量等资料,下送各科使用,做到一人一带一消毒。
2 监测
2.1目测监测方法 包装人员在包装前对止血带的清洗情况进行目测,检查清洁度及有无粘性老化,管道通畅无污物,充分干燥为合格。自集中回收止血带处理以来,共处理了约24000条止血带,随机抽查500条,洁净498条,洁净度达到99.6%。
2.2随机抽查细菌学培养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中的相关标准,医护人员手部、物体表面、接触皮肤与黏膜的医疗物品的细菌计数需
3 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止血带优于临床分散式管理,消毒规范,检测合格,有利于医院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保障患者安全;有利于临床护士从零星繁琐的清洗消毒止血带工作中解放出来,缓解工作压力,把时间交给患者,优化优质护理工作;按需包装使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得到保证,节约了成本,增加医院经济效益。
4 讨论
医院感染的危险物品按其危害程度分为三类:高度危险物品、中度危险物品和低度危险物品[4],止血带是临床必不可缺少的常用诊疗用具,其临床应用频率非常高,再加上其使用会与患者的皮肤进行直接接触,故止血带被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属中度危险物品。因此,医院必须对止血带进行严格消毒,以达到高水平消毒效果[5],即应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大多数细菌芽孢。
在我院集中管理止血带之前,各临床自行清洗消毒晾干,往往存在浸泡时间不够或过长现象,时间不够导致消毒不合格,存在医源性感染隐患,按照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6],便于医院感染控制的监管,同时,减低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院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的科室。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体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达到了资源全院共享,保护了临床各治疗室、处置室的环境,保障了医院再生物品供应的质量,减少了职业暴露,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工作效率[7-8]。
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止血带明显优于分散消毒管理,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患者安全,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伍文.科室分散消毒与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止血带效果的对照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2,12(12):1389―13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3.12.
[3]杨华明,易滨,钱培芬,等.全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质量控制与技术常规[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1-25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5]芦慧.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73-1875.
[6]张宏英,董月清.止血带集中管理的实施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4,12:585-585.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县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管理,明确目标、分清责任、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圆满完成“工程”建设,根据《*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实施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效益”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资金管理
第三条“工程”资金由省、县财政专项安排,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5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347万元。
第四条“工程”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省财政通过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将配套资金集中到省,并同省补助资金一道,下拨至县财政国库部门设立的资金专户。由县财政局根据教体局审核后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按进度拨付给商品供应商。
第五条“工程”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工程”完工后,要组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并编写专项资金审计报告书。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范围
第六条“工程”建设首先一次性解决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杜绝学生自带课桌椅现象,更换、维修破旧不堪课桌椅,各农村中小学课桌椅问题解决后,结余资金用于解决学校厕所、饮水问题,在安排具体项目学校时,优先解决无厕所和饮水条件的学校,再改善条件差、饮水设施不完善的农村中小学。
第七条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将被合并、取消的学校不列入“工程”实施范围。
第四章建设标准和模式
第八条项目建设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进行:
(一)课桌椅、讲台购置标准和改造情况
课桌椅、讲台的购置,我县主要以木质材料制作的单人套为主,课桌、讲台尺寸规格执行GB/T3976-2002国家标准。
全县计划新购课桌椅69435套,其中初中19775套,小学46303套,九年一贯制3357套,单价概算60元/套,投入资金4166100元;维修课桌椅1770套,单价概算20元/套,投入资金35400元;讲台2822张,单价概算160元/张,投入资金451520元。
(二)厕所新建、改建标准和模式及改造情况
农村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以建室外水冲式厕所为主,村小学以非水冲式厕所为主,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冲水厕所由省统一设计,结合实际,从中选择,建设规模按学生人数确定,即小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16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32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中学按在校男女学生总人数平均20人设置一个坑位,每个坑位建筑面积3.75平方米,男厕所按每40人设置1米长的小便槽,造价概算550元/平方米,非水冲式厕所概算1000元/坑位。全县共改厕113个,建设面积7210平方米,资金3190000。
(三)新建、改造饮水设施模式及改造情况
村小学应采取打水井安装水箱为主,中学、中心小学采取打水井建水泥水池为主,水井大小、水池容量应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进行测算。大井水箱式造价概算7000元/个,大井水池式造价概算13000元/个,全县共新建饮水设施80个,改造2个,投入资金837000元。
第五章建设管理
第九条“工程”项目建设必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标准等规定,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程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资金使用、竣工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
第十条各项目学校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把好质量关,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完成。
第十一条项目竣工后,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并镶嵌项目终身责任牌。
第十二条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学校在“工程”竣工后,将有关资料系统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备查。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这一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自身的功能与地位也在日益提升,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担负着社会经济、知识传播的历史重任。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就起着重要的基础奠定作用,高校想要发展壮大,提升人才输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但是目前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矛盾。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矛盾及对策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矛盾
第一,“权力化”成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掣肘。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权利倾向”,使得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错误地将管理机构权利的重要性过分地强调出来,进而在管理工作执行期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达到管理目的。该种“权力化”管理模式,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教师、学生群体对于制度产生排斥心理,降低教学效果。但是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意识到其管理矛盾,当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时,反倒继续制定更严格、苛刻的硬性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学管理过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第二,教学管理制度未紧跟时展进行更新。当前,多数高校依旧应用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并未将国家推行的改革精神真正融入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大多是纸上谈兵,该种管理局面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即使教师有想法、有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也缺少发挥机会,并且学生个人的主体性也被忽略。该种问题的出现,严重抑制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换而言之,作为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却并未培养出符合时展性质的人才,说明高校在制度的创新上还存在着“认知充分、执行不足”的矛盾。第三,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近几年,虽然高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地开展相关建设工作,但是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方面。多数已经进行的管理工作,只是单纯地依靠既往管理经验推进。并且相关岗位的管理者不思进取,纯粹为了完成管理目标而去展开管理内容,使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没有目的性。造成该种矛盾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对于制度的本身并未生成准确的认知,进而导致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残缺,系统程度不足。例如,当学生面对学校学籍等相关处罚时,因不服处罚结果而申诉,由于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的不完善,针对该类问题仅依靠事件管理者的个人意识进行裁决,或者所谓的申述也只是流于表面,使得学生多数情况下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处罚,这些都是与高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有关。
二解决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矛盾的对策
第一,高校管理者积极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有效转换自身管理意识,是进行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关键点,只有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效转换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工作中,应该将做到“刚柔结合”,“刚”即硬性、权威的制度执行,“柔”即情感、精神层面的感化管理,该种管理方式的应用,比较贴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同时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了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目的,利于师生发展,即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养成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教学效率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针对现有教学制度的管理环境进行优化。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是完善高校教学制度的基础,只有制度的执行、应用环境的优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制度的作用,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学制度执行环境,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正面的教学管理意识,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开展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然后高校应改善原有的生态教学环境,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保证,同时加强对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管理,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适用于时展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为高校教学制度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让高校制度的健全完善工作有法可依,进而发挥出更好的管理作用。第三,管理者强化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自身服务意识。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开展时,管理的目的通常集中于教师、学生行为、学习方面的控制上,为了达到某一具体教学目标去硬性执行某种制度,该种模式的应用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所执行的制度想要紧跟时代特征,就必须将“控制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在整体的管理过程中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融入其中,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使其得以健康成长。该种服务性管理意识绝不能仅存在于口头上,而更应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健全高校内部的制度监督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内容中,有效的评价体系、健全的监管机制是十分关键的部分,该部分内容的制定,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出造成制度矛盾出现的因素,进而促进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健全高校内部的制度监督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制度保障的同时,也是呈现高校教学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当管理者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遵照“公开、透明”的制定原则,使得该项体系能够真实、科学地反映出校内教学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效果。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应该从高校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但是绝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存储量的基础上,保证高校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军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2]赵丹.论我国高校学分制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J].亚太教育,2016(21)
[3]李希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就要随之提高,以强化高校的人才管理。这就需要学籍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树立人本理念,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渗入其中,并将法治建设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关键词:
学籍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人本理念
我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高校管理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高校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就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杠杆作用,将学籍管理作为管理育人的重要条件,以确保在学籍管理获得预期成效的同时,真正意义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改革[1]。加大学籍管理制度,就意味着对学籍管理制度根据高校改革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将人本理念渗入到学籍管理制度中,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涵义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学籍管理制度是对学生由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制度体现,属于是高校教育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关乎到学生身心发展。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管理秩序、开展校外活动以及奖惩办法等等。
(二)学籍管理制度的特点
1.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学籍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其作为一项学校管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向高校延伸,在此基础上将高效教育管理框架建立起来。可见,学籍管理制度并不是简单的规范性约束机制,而是对于群体或者个体的不同需求发挥协调作用,以做到有章可循。学籍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及生活行为的约束力上,通过制度化管理,对学生以监督、规范,以发挥其约束性管理机制。同时还要起到制度化引导作用,如果学会违反制度规定,就要接受惩罚[2]。
2.学籍管理制度的教育性
学籍管理制度所发挥的作用,是适应高校管理价值理念,对学生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所以,其具有教学管理服务性特点。学籍管理制度的教育引导性体现在学生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所采用的方式上。对于没有正确接受学籍管理制度引导的学生,要采用惩戒的方式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以处分,以警示在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的重视,其最终目的是规范教育。特别是在学会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学生要按照公共规则行事。在校的每一名学生在学籍管理制度面前,都要无一例外地严格遵守[3]。
二、学籍管理制度需与时俱进
(一)学籍管理制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中,所强调的是学籍所发挥的监督功能,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以及考试进行管理。目前国家重点强调素质教育,就需要改善学籍管理制度中的有关内容,以创新思维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以做到与时俱进地探索出符合现代化高校发展的学籍管理途径。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发挥学籍管理工作的教育功能,并对于学生具有正向引导作用[4]。要将学籍管理制度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就要从当前的教育新环境出发,结合大学生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籍管理制度以重新审视,并处理好监督管理与教育激励之间的关系,实施学籍管理制度的创新,发挥学籍管理的主动性。学籍管理人员要本着服务意识,明确学籍管理仅仅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更好地培养人才。
(二)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注重人才培养
高校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都极为敏感,由此而形成的观念意识成为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受到世界经济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判断力而接受更多的负面信息,对于其观念意识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将人本观念引入到学籍管理中,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角度出发,对学生以教育,还要通过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强调服务性就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学籍管理制度中的各项要素以多种活动形式展开,帮助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责无旁贷地完成学习任务[5]。当学生专心于自己的学业,并注重自我角度时,违规违纪的现象就会自然减少。学籍管理制度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注重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改变,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教育,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质量。
三、学籍管理人员需与时俱进
(一)学籍管理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
学籍管理工作具有严肃性特点,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展开。由于学籍管理工作关乎到学生的前途,因此要在强化学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增强法律意识,以使学籍管理制度更为健全。
1.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服务意识
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适应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要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作为一项业务性工作,其工作的展开要发挥时效性,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繁杂的工作秩序化展开。学籍管理可以具体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学会将考试成绩录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因此,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做好每一项工作[6]。
2.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法制意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就要增强法制意识,做到学籍管理制度健全而规范,各项程序符合管理规定,以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规范化是学籍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维护了学籍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以保护。“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使高校具有了自主办学、自主招生、自主管理的权力,在法律监督下,学校对于学生具有惩处的权力。在对学生进行惩处的时候,要做到广泛调查、接受申辩和抗辩,并以书面形式出示处分决定。对于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学校做出退学等严重的处分,要求按照规定层层审批,并在主管高教部门备案[7]。由此可见,学籍管理是一项标准化过程。
(二)学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乎到学籍管理的质量,并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从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来看,不仅人员配备不足,而且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就要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以作为超前人才投资。通过培训,不仅要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引导学籍管理人员注重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渗入到学籍管理工作中,更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自我提升信息技术处理意识,从业务能力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提升自己,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各项学籍管理工作内容。
四、在工作中培养以人为本的意识
(一)强化学籍管理制度的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促进了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使得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学籍管理制度适应高校发展需求而多样化展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学籍管理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才校际间的流动,由于学籍的存在而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上的交融,使得人才转换相互衔接,实现了高校间的互惠共赢。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转型,高校的教育意识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学籍管理人员要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籍管理“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转变管理理念,在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构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8]。
(二)建立开放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
随着我国高校管理逐渐与国际并轨,在教育制度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学科考试制度逐渐转为学分制,这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学分制意味着学生具有学习的自由,可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知识,构建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以引导。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要尊重工作实际,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学生的终身教育,并在学籍管理的运行机制中有所体现,以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摆脱刚性管理,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柔性过渡,其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籍管理是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管理秩序有所掌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学籍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学籍以主动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引导性作用,以稳定高校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发展。
作者:保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静,陶爱萍.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2(1):60-62.
[2]陆羽红.对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中“以生为本”理念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2012(3):233-234.
[3]胡胜良.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0(11):37-39.
[4]丁晓丽.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6):72-75.
[5]高炜森,解媛,何影.规模发展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84-85.
[6]李萍.在高校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途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23.
关键词:新制度 经济学 高职院校 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
作为教育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整个高校教育的腾飞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不断增强,设立了多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带动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新制度经济学下进行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管理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师资力量为保障。专业的教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培养学生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的发展需要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政治水平、业务素质、个人修养等都是需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这就需要我国高职院校有一个完善的、针对教师队伍培训的管理制度,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高职院校急需创新管理体制,以解决教师培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第二,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着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也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创新的重点思想。在管理学中有这样的理论:人的发展是靠自身“自我实现”内驱力驱动的,而管理则是开发人的这种内驱力,使其充分激励个人的发展,从而达到最初管理的目的。这种内驱力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合力、优化人际关系等,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达成。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以制度来管理,并没有考虑到人的“自我实现”内驱力,所以,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三,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下分为不同的部门,比如,教务部门主管高职院校的教学,财政部门主管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管理部分主管高职院校的管理事宜等,这些部门只有协调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但是,每一个部门都有其部门领导,这就造成了多领导并存的状况,各个领导对自己部门都有管理权力,而管理部门的工作正常进行就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另外,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还要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管理,一旦教育部门领导与高职院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措施相冲突,那么就很难顺利管理高职院校的事务。所以,为了明确各部门分工、解决多领导管理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二、新制度经济学下,探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一)概述新体制经济学的内涵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为我国学者争相研究的问题,其中以刘斌夫所著《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为代表。在《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中,刘斌夫提出四大规律、十大定律,都是值得思考的。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一种低效率的体制,使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创新管理体制,并通过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此,本文着重介绍几个有关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定律。
竞争与需求定律: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根据社会建设、经济市场发展所需来培养的,这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这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只有满足市场需求,运用竞争激励原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价格与价值的现代定律:价格是一个变量,同样价值也是变量,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其培养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其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可大可小。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就要努力创新管理体制,满足社会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职院校的价值得到提升,其发展自然会愈发迅速。
资本投资与收益规律:高职院校的发展除了国家教育拨款之外,还有社会各界的捐款与投资。对于投资者来说,获得利益是最终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时,应该注意投资于收益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进而扩大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二)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的体制的创新,另一个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只有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都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更加迅速,才可为我国的建设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第一,我国教育部门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职院校是在我国教育部门领导下的、为国家建设输送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所以,高职院校是受我国教育部门管理的。在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研究创新的管理策略,以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首先,加强地方教育部门的建设。地方教育部门的建设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地方教育部门应该设立监督高职院校发展的运行结构体系,及时对高职院校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指导高职院校的管理与发展。其次,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等的完善,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虽然对我国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家对它的性质、责任、义务等问题的定位还不是很精确,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管理。最后,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拨款时,应该注意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且下派管理人员协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者进行管理。但是,要注意高职院校多领导问题,严格以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为管理原则,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管理目标,积极合作,协同管理,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第二,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以人为本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中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力度。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声誉,进而影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投资。管理者应该积极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可以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管理体制,创新进行教师的管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职院校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
学生是高职院校培养教育的对象,完善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以促进他们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下,以创新的手段进行管理。具体可以明确学生的价值,按照适应学生发展的原则,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价值,使学生能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再反过来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效益,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专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是将“人”作为管理体制创新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不断探索创新的管理体制,使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能够在新制度经济学下,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贡献,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燕萍. 对改革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
[2] 刘春霞,李 峣. 当前竞争态势下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选择——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为视角[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
[3] 胡立和. 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1) .
[4] 罗湘明. 地方性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8,(01) .
[5] 曾文苓.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高职校园——从人性假设的视野看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