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学期教育实习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期教育实习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期教育实习生

第1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著名学者张文质指出,教育从来都存在三个向度,传授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者润泽生命,往往学校教育中重视了前两者,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第三方面,然而,点化或者润泽生命其实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众所周知,“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造就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目的,才可能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有力的回击,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唯有点化或者润泽生命,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靠近语文教育的本真:在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交汇地建构诗意栖息地,使生命的发展、完善成为可能。初中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为根基,贯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才能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也才能靠近诗意的栖息地。

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素养有着较大优势,整个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线索,对人的生命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点化和润泽的作用。基于这样的优势,语文学科教学应该为整个生活世界提供一个图式,借助这样的图式,受教育者能够关注生命的完整,重视生命的体验,实现生命价值,获得应然的意义性。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如教师单方面唱独角戏,表演性较强,缺乏师生互动,盲目服从权威;忽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自主构建,填鸭式教学充斥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世界脱轨,受教育者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学习评价方式单一,学生无法感受到期许,无法获得较高的生命价值体验。面对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整策略成为一种呼之欲出的趋势,迫切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野看待教与学,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浸染生命化特征是一种必然。

一、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本质是“立人”

生命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所谓的“生命化”教学,强调每一个生命的在场,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生命情调或精神境界的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感悟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境界,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生命化的语文教学,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重视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生命体验和提升的过程。

生命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因子是人,教育的唯一目的也是成全人,教育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必须放到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上,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无论”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张文质《跨越边界》)。关注人的生命完整性,培养人生命的独特、丰富、多样,培养人文精神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富有魅力,但践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样的教育探索永无止境,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不断生成新质,从而超越原有的基点,它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二、生命化语文教学强调主体间的商谈

生命化的语文教学是自由对话的过程,教育者借助教材创设情境,形成海德格尔所谓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场域。诗意的栖息地,充分的考虑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在场,点化润泽生命,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完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没有上位,也没有下位,有的是主体之间平行、交互的交往,教育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培养学生博大而深层的情怀作为旨归,唤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摆脱“单向度的人”,造就学生完满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互动,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点化和润泽生命的教学活动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反对预成性,整个生命化教育过程是开放的,自主生成的,在师生的商谈中,不断超越原有的生命,获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生活在应然世界里,人才能获得动力,也才能获得生命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从内在超越自己,提升生命价值。

三、生命化语文教学以培育自由精神为旨归

美学家宗白华曾经把人的生命境界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明显看出从高到低人生的境界逐步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向道德、艺术、宗教境界攀升,在此过程中,解放自己的心灵,获得精神的自由。当下的学校教育往往过于功利,学生成为没有文化之根的人,无根之人表现为心灵枯竭、思维定势,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形,无生命意义可言。而语文课堂却充满生活气息,点化或者润泽生命的潜隐功能容易在师生主体间互动中,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为此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通过“立人”、“成人”的人文教育使学生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对生命炽热的追求。

适宜的栖息地本质上是“自由的境界”,这样的场域中,没有压迫者,生命的形态是自由的、自主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立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生命化的语文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的自由对话,师生之间思想独立、情感自主、意志能动,教学过程即为师生主体间对话的过程,生命化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品质的人。

四、生命化语文教学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形式

语文教学的应然状态是诗意的,蕴藏着富有生命气息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意会,在朦朦胧胧、似知非知的境界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进而形成个性心理特征。比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把至情至性的生命感悟表达出来,让学生体悟无理却有情境界,体悟语言背后的生命色彩。“诗意”只能“心领神会”,“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己的“得意”、“会意”和“悟性”,反对教师一言堂。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强调个性解放、怡情悦性,千万不能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必然肢解了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唤醒学生人格性灵,唤醒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生命感和价值感,从而培养独特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吕祥译.现象学与哲学危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肖川.教育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04).

第2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主导性;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54-001

一、教师的主导性

主导的根本含义应是“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主导的本意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导,即教育、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全面发展,做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与协作”;二是辅导,即辅助与疏学,即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疏导。主导性体现了体育教师的指导功能,即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复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贯彻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第二,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改进。现在用于体育教学的素材特别多,很多素材都和现代竞技项目相关,而体育教师在这里成为体育素材和学生的联结者,体育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学生和学科要求这三个方面来选择素材,并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教给学生切切实实的体育技能。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不同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他们创设不同的体育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四,在体育教学环境上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要求舒适、安全和有激励性,体育教师在美观舒适的教学环境里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五,正确引导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第六,进行学习评价。对体育学习的评价很多,包括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等,体育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这两方面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来推进学生的体育学习。

二、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主体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无外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主体是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把主体等同于本体;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认为主体是一个主动的、历史的术语,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则在认识论意义上使用主体这个概念,认为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能动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主要是作为认识主体而存在,因此我们取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概念。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属性。在教育的视野中,主体性可以被阐释为:作为认知主体的受教育者在与作为认知客体的教育影响的对应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的属性。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主体性已经经历了两种形态即群体主体性、个人主体性,目前正在向第三种形态迈进,即类主体性。所以当代主体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培养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发展其类主体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树立体育的主体意识,明确体育与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关系,是加强身身体质的基础工程。人的全面发展中,体育是基础性的发展,这是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核心,在教学中,仅仅是依靠教师的传授来学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的,应该相信学生,培养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启发、诱导指令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内化,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决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认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实现设计和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但无论何种策略或手段在具体应用中能否达到最优化状态还需要一个最根本的条件。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这一开放的系统中,怎样能使这些策略或手段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即这些手段或策略的实施者——教师。教师对实施这些策略或手段的调控,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因素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策略或手段本身。可以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条件,而它与学生主体性相比,又恰恰是被忽略了的。

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实质上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极端的、盲目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思与诱辩证地统一,才是体育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第3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教师期望 中学生 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90-02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现在最主要的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个最主要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教师及其期望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情绪。自从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公之于世,人们对教师期望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合理的教师期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却对学生表达出不合理的期望,造成了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严重缺乏,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促进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教师理应恰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客观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战性。

一 教师期望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1.教师合理的期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是有差别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差别。设计合理适当的期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对学生有合理的期望,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会获得信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就感。一旦学生有了成就感,则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就会有所改变,不会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学习。如若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一味地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对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只有教师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学生才能攻克难关。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合理的教师期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师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差生的转变

每一个班级里都有成绩好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而教师却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偏见,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成绩不好就一无是处”。一旦教师对学生形成这种观念,那么教师就会否定学生的一切。在日常的教学中就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否定、贬低、轻视的态度。让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丧失信心。当学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时间一长该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世界上没有本来就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学生观,给予差生合理适当的期望。要知道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也不行,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时刻给予他们关怀,把自己的关怀、期望及时地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向着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做。

二 正确表达教师期望,提升中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全面了解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

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了自己的学生之后才能对学生有客观合理的评价,这项工作很重要,教师要想对学生传达出适当合理的期望必须先做到这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建立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内,要以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教师对学生传递的期望就像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传达期望时,应当要适当地高于现在已有的水平,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有合理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传达出适当合理的期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关心、尊重。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这一敏感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和谐的学习环境。所谓的和谐就需要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尊重。没有阶级的平等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沟通又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础,只有充分的了解,教师才能对学生有客观的评价。

2.对中学生的期望要具有可行性、挑战性

没有现实依据的期望是空想,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一种希望,学生并不能够领会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具有可行性、挑战性的期望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这样的期望才是积极、合理的期望,才能促进学生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学生才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

当然教师在设定对学生的期望时,不能够只是“一厢情愿”。也就是说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的期望能够与学生自己的期望相吻合,那么这种结果将是最好的。如果教师的期望不能够符合学生的自我期望,或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会对此听之任之,如若教师紧逼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好继续开展工作。教师要将自己的期望与学生的内心期望融合在一起,设置出具有挑战性、学生又可以接受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学生看做发展的个体来看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教师与学生得到双向满足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提高,教师又可以从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到欣慰,从而形成更高的期望。这样一个良性合理的教学圈就会形成,教与学将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文伟.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J].教育革新,2007(6)

[3]霍振友.“罗森塔尔效应”之所想――浅谈教师期望对后进生转化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7(19)

[4]刘奎.课堂教学中教师期望正效应的策略探寻[J].法制与社会,2010(21)

[5]胡凼.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第4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摘要:本文采用依据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及大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现状设计的问卷调查,以Oxford的策略使用频率评价体系为标准,通过分析A、B班学生网络学习策略情况的异同,探讨学生水平对其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影响,明确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策略训练及形成中应担负的角色。

关键词: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网络学习策略;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27-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式的网络课程教学大量增加,作为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和谐、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得英语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网络学习是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在线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为发挥学习者的主管能动性,突出学习者个性,同时也强调教师角色的不可替代性[1],并赋予教师角色以多样化和创造性等特征。

网络学习策略则是指学习者结合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自身特征,依据相关的网络语言学习环境所采纳的学习方法、技巧或行为的一般趋势和总体特点[2]。外语学习策略的合理使用是大学英语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学习者的个人智力、性格特征、英语水平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习环境、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和条件等外在环境因素。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对学生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策略进行评估,了解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策略的应用现状,探讨学生水平对其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策略的影响,明确教师这一外在因素在W生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策略的训练、选择和形成中应该担任的角色,以提高学生有效使用网络学习策略的能力和效果。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1)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其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有何异同?(2)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2.调查对象。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有272人,均为南昌航空大学大二学生,其中A班138人,B班134人,分别来自经济管理、文法学院、测试与光电工程艺术与设计、信息工程、飞行器工程和数学与信息科学等六个学院,涵盖了工、理、文、管、经、法、教等诸学科的学生,占同年级在校生的1/20左右。

3.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依据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 I L L)[3:283-287],结合我国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的现状改制而成。涉及到六大类学习策略,细分为46个题项:其中认知策略11项,元认知策略11项,情感策略7项,社交策略5项,补偿策略7项,记忆策略5项。问卷是由以上题项组成的自陈式量表,每个题项采用莱克特表描述学生策略使用的具体情况,用五个级别分别代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或“总是”使用,按照学生的选择结果分别赋值为1、2、3、4、5分。

三、研究过程

1.试验性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调查之前随机抽取了20名受试进行预测,通过spass分析,调查问卷的总信度为0.987。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在学校网络自主自主学习中心进行的。在学生完成问卷前,笔者详细讲解了问卷的要求和重要性。同时,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问卷不涉及学生的任何个人信息,以提高问卷调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数据收集。A班学生发放了13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回收率为97.1%。B班学生发放了13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回收率为95.5%。问卷收集和统计由笔者进行。

四、数据分析和结论

本研究以Oxford的策略使用频率评价体系为标准:平均值在4.5―5.5(总是使用)/3.5―4.4(经常使用)之间表示该策略的使用率高,2.5―3.4(有时使用)之间表示该策略的使用率为中等,平均值在1.5―2.4(偶尔使用)/1.0―1.4(从不或几乎不使用)之间表示该策略的使用频率低[3:191]。

通过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t检验得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p值小于标准值0.05,分别为0.003和0.014,这说明A、B班学生在这两类策略的使用中存在显著差异,A班学生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B班学生。B班学生几乎不使用元认知策略,这一方面说明其网络英语学习缺乏计划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也因为种种原因中途放弃;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不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调节,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而且,B班学生通常不使用情感策略,在情感控制、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差强人意,不能有效降低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产生的焦虑感等负面情绪,自信心不足,害怕“丢面子”、“失败”。

2.研究中所有的被试者认知策略策略使用频率都不高,A、B班学生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59和2.51。这表明,无论高、低水平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运用练习、接受和传送信息、分析和推理、为输出和输入信息建立语言结构规则等策略,不能选择和采纳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碰到的困难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3.在六大类策略中,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说明被试者都常常借助分组、影像等把网络学习材料提供的重要语言知识储存到记忆中,或为了输出语言信息及补偿语言缺陷从记忆中检索需要的语言信息。这一结果显然与英语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4.补偿策略是六大策略中唯一一个使用频率B班学生超过A班的策略。这说明B班学生更善于在听、读中进行猜测,在说、写中设法弥补语言功底不足,而A班学生更依赖原有的语言基础。

5.在社交策略方面,A、B班学生没有太大差异,使用频率为中等,说明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6.总体上来看,A班学生比B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除补偿策略外),说明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而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又反过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五、对教师角色的启示

基于以上实验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策略意识,帮助学生在网络学习中采纳合适的语言学习策略,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担负以下角色:

1.对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在进行学习策略训练之前、训练期间以及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借助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建立学生档案、网络评价系统等手段充分了解目前学生网络学习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和策略培训的效果,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反思并不断完善策略培训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能力和效果,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2.把学习策略训练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从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网络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大部分在2.52―3.44之间,属于中等范围,急需训练提高。但单独的策略训练极为枯燥,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因此,把策略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语言练习中将会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在讲解课文时,把学习策略融入到课文理解中,让学生通过语言实际操作体会如何在有意义的句子或上下文中运用学习策略,将加深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记忆,提高学习策略的训练效果。

3.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学习策略进行训练。虽然语言学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策略以促进学习效果必须通过训练。

六、几点建议

鉴于本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学生对网络学习策略的使用率不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特别需要进行以下网络学习策略训练。

1.认知策略(所有学生)。认知策略包括练习、接受和传送信息、分析和推理、为输出和输入信息建立语言结构规则等[3:19]。在本实验中,受试学生认知策略的使用率不高,教师必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与学生分享英语学习方法上的经验教训,推荐、整合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网上学习资料;搭建交流平台,共享精选的学习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各认知策略的用途和特点,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学习时间和环境,结合学习者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反复练习,以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认知策略,有意识地控制其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

2.元认知策略(B班学生)。元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学习重点、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等[3:20],这对于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是必不可少的[4]。本次参加实验中,B班学生该策略使用率极低,迫切需要加强元认知策略的认知和使用训练。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困难,制定合理的最终学习目标,并把该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计划,设定计划目标,规定完成计划目标的最后期限,并随时提出合理建议;同时,敦促学生对其学习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监控和评估,如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详细记录其网络学习英语的时间、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收获、对其网络学习表现的自我评价和真实感受等,然后对这些记录进行不定期检查并仔细批阅,以帮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解决出现的问题。

3.社交策略(所有学生)。社交策略是指学习者采纳与其他学习者或本族语者互动的方式,通过提问、合作和移情等手段为其语言学习提供间接支持[3:144-145].,包括询问问题、与他人合作、同情他人等[3:21]。本实验中,受试学生对社交策略使用频率为中等,说明他们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及沟通技能尚可但有上升空间。因此,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帮助学生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时主动向老师及学习伙伴提问、求助,线上线下积极与他人合作分享;扩大学生的交流面,提供学生间互帮互学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自己发现、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合作、与人沟通。

4.情感策略(B班学生)。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程度、自我激励、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等[3:21]。合理利用情感策略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语言学习感受,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本研究中B班学生情感策略的使用率偏低,因此,老师有必要调动B班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帮助他们树立大W英语学习自信心,正确认识英语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培养毅力和恒心,学会使用恰当的目标控制策略、元认知控制策略、兴趣控制策略、情感控制策略和环境控制策略[5:110]等自我激励策略,经常进行自我肯定;引导学生对其学习表现持肯定的态度,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不满意的负面结果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策略不恰当等因素,而绝非能力和天赋的欠缺。尊重并主动维护学生形象,构建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期望。

参考文献:

[1]王利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学习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2]路路,于德弘,吴茜媛.网络学习个体差异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4).

[3]Rebecca L. 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1990.

第5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话语融合;话语隔阂;沟通;师生互动;小学语文教学

1引言

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师生互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师生互动无法协调以及无法沟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当前的课改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仔细分析并找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引发师生互动不协调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2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话语隔阂的主要原因

(1)师生互动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根据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和情景性。但是往往采用师生互动的效果来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很少将小学语文的特殊性考虑进去,只是单纯地采用单向考核及成绩排序方式来进行评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评价的效果和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

(2)师生互动的方法片面、手段单一。由于受到过去的的知识传授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是依赖教材和教师,较为活泼的师生互动方式通常都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受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排斥,因为提问、默写、背诵等师生互动方式能够使广大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备受青睐,这就导致了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师生互动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不能准确地认识小学语文的特点。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对象,因为其年龄的影响,小学生往往都是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并采用讨论和提问等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同时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语文教学同时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小学时期正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中,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更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3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进行话语沟通的途径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处理好老师、学生及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消除师生互动中话语隔阂的关键所在。教学既具有一定地预设性又具有一定地生成性,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对预设做了过多的强调,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介绍作者的基本信息和文章的写作方式等固定的内容,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在新一轮在教改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非预见性以及不确定性要给予一定的重视,提倡教师要敢于打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制约,使课堂教学走向动态生成的方向。从“预设”走向“生成”,这就必然导致师生互动在话语互动中要有很大的调整与改变,从场景的模拟、讨论、提问等方面,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话语融合。

(1)课堂讨论中的话语沟通。课堂讨论是指师生根据教学内容,对某一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的一种方法。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讨论的氛围是最轻松的同时参与度也非常的高。讨论往往是首先设计一个问题,之后再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同时也要根据小学生的特征,逐步地开展。如,某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我的战友》时,下课之后,某位同学向老师建议组织一次课程讨论,并且保证每个同学都要有机会发言。老师接受了这位同学的建议。再次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所有同学划分成四个组,组织学生讨论《我的战友》的人物、段落划分和故事的等问题,在最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对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概括。老师起初是打算让学生在讨论之后自己选出代表来回答,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可以打破上课老师点名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惯例,然而实际的情况却很不乐观。虽然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讨论,但是却没有什么秩序,个别学生就像吵架一样,声音非常大,甚至对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产生了影响。在每个小组完成讨论之后,教室却又变得非常安静了,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主动概括本组的结论。最终还是得要老师点名才能选出代表来回答问题。这种课堂互动很明显是很失败的,老师在安排分组以及选择代表时,明显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引导。下课之后也有部分听课的老师表示,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讨论文章的情结和段落这样的内容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内容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得,在课堂讨论当中对象的引导、方式的选择以及问题的确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讨论的成效,特别是那些正处于心理发展期的小学生,老师就应该更加细心地设计。

(2)课堂提问中的话语沟通互动。小学老师应该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采用提问这种互动的方式,通过提问,使课堂的话语共同变得更加的顺畅,不仅要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要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一定地启发并且使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在教授《荷花》的提问中,老师采用说明性和记忆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叶圣陶: 姓名、国籍、时代、职业。这种提问是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导入环节当中,所有与作者时代背景的知识,只要课本中有提到,老师不会再是直接就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概括,使学生自己学会去学习。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课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给这篇文章再重新设定一个题目,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个提问的内容包括了论证以及说明性问题,学生只有做到集中精神,认真阅读与思考才能为课文重新选定一个适当的标题,这种任务对小学生来讲,存在着很大的概括难度,与此同时,学生也很好的表现了自己,提升了自信心。老师把课堂上的提问分成以下几类: 判断问题是要学生回答是或否,这对对提升学生感知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记忆问题不要求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原样回答就行; 说明问题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知识运用到阅读过程中,使其转化成一种技能。

(3)场景模拟中的话语沟通师生互动。因为小学生大都往往都比较喜欢生动直观的事物,所以老师在进行师生互动的同时,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场景模拟,从而使小学语文课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某老师在教授《曹冲称象》时,按照曹冲称象的几个程序,让学生模拟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否找到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并要写出具体的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发现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将石头用士兵来替代,士兵直接走到船上,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时,最后将这些士兵体重分别称出来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由“话语隔阂”向“话语融合”的转变,既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又是生成式教学活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宁波大学.

第6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美国;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由美国波尔于1974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素质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从狭义上看,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

信息素质可以分为:(一)工具素质,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二)资源素质,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查找、检索方法;(三)社会结构素质,了解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四)研究素质,利用信息进行有关科学的研究;(五)传媒信息素质,运用文本或多媒体报告研究结果。

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素质。具有信息素质的学生必须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使用信息。

二、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

美国是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发祥地,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第一,制定信息素质教育标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标准的制定是美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①应具备明确信息需要的内容及范围的能力。主要包括:形成信息需要,识别多种类型与格式的潜在信息源,获取信息产生的效益,对所需信息内容及范围进行评价的能力;②具备高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构建与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亲自使用一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改进检索策略,获取、记录、管理信息与信息源;③能客观、审慎地评价信息及信息源,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主要包括:提炼信息主题的能力,评估信息及信息源形成的标准,复合主题概念以形成新的概念,确定信息的附加值和新知识对个人价值体系的影响,通过交流,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的有效性加以判断,修订初始的查询;④有效地利用信息以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完成计划,以及产生特定的信息产品或成果,修订产生信息产品或成果的过程,将信息产品、成果与他人交流;⑤掌握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在存取、使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信息资源提供的规定。

第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加州州立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课,主要学习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实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1996年美国又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在普通教育计划中的作用框架”。佛罗里达大学由教学研究所共同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其中四个系列的课程是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另外三个系列是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的,并且将七个系列的课程制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上网具体操作。

第三,重视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大学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研究,在全美大学得以实施,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美国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也越发凸现出来。从1994年开始,普渡大学就实施了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由教师讲授有关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课程,并开发网络课件。他们把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级班,主要是对新生进行入门教育,以学生通过互动式的课件自学为主;第二个层次是中级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高级班,培养学生把信息技能应用到专门学科中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获益终身的信息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素质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效果。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信息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主要由大学图书馆来讲授完成。美国大学图书馆把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视为新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重任,对信息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近20年来,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队伍,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称职的教师。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由图书馆和教学艺术研究所联合起来,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包括通过讲座、讨论、实习、个别咨询等方式,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

第五,制定教育评估大纲。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结果评估大纲》,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进行评估。加州大学在信息素质教育领域中,先行了一步,较早地把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定为公共基础课,为各类公共基础课的信息素质教育制定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在基础技能课程中,主要讲授方法和技能。在数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及利用技能,培训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源及信息工具来开展研究工作和科研活动。他们认为,信息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分入学时期、就读中期和毕业时期对学生信息素质水平的测试评估。1994~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全美3,200多所大学的信息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1995年美国对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组成是确定信息的需求、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这些计划和评估测评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保证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启示

第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信息人才大国地位,得益于发达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和桥梁。因此,要从培育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出素质教育,使他们具有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学习者教育目标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动力,因此必须确定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好的信息道德,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搜索、鉴别、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目标:一是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二是运用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四是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五是具有终身学习和信息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信息素质内涵进行课程设计。在信息知识教育方面可设置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在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可设置信息的采集、鉴别、评价,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管理与决策,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与科研设计,信息语言有关知识;在信息意识方面可设置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更新、信息的价值、人类社会与信息化;在信息道德方面可设置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传播法规与知识产权、信息的合理利用,为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四,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丰富、学术环境优良、信息人才众多、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因此,美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图书馆员担当重要的角色。借鉴美国经验,在信息素质教育中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图书馆建设成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确保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建军.信息素质评价表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2.

第7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一、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创业教育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21世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这就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刺激因素。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成员灵活就业,实现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适应了社会新形势的发展。

(二)开展创业教育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业教育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率,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教育顺应了社会大形势的发展。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授课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来,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落后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效果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已经习惯于填鸭式教学,习惯于培养一些理论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然后把他们送到人们认为待遇好的工作岗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中国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很多人喜欢找一份相对清闲、且收入稳定的工作,不喜欢冒险,也不喜欢创新,因此,很多的大学生不喜欢创业教育。他们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学校进行创业思想的学习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其实,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创业意识,为他们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成效欠佳

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很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却远远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主要是由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形势落后。另一方面,教材里缺乏真实的教学案例,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就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教育课程,但是学生没有从中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三)创业教育没能与大学人才培养创新融合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体制一方面强调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却疏于对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培养。当前,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创业教育,但是由于政府没有对创业教育提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也就未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考核标准,因此,大学开展的创业教育也只是走过场,对大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观念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要逐渐改变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将创业教育观念深入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性的人才。

(二)将创业教学体系与实践挂钩

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创业思想和创业技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同时还要将创业理论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高校在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与创业基地或是企业进行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进而从中学到理论知识,通过创业实践再反作用于创业理论,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参与,帮助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顺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建设。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主动性,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要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建立起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高校应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一体化、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第二,对创业资源整合和创业条件平台管理进行创新,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培训、教育等多方面相互发展的平台;第三,建立和完善创业培训、专项基金、项目开发、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相结合的创业就业能力培育机制,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支持。

第8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德育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5?0026?0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了“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2010年7月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再次强调了实践育人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意见》要求“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高职高专类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50%。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

由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实验、实训、实习等,实习分为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不同阶段。而顶岗实习又是高职学生用时最长、学分比重最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要相适应的重要阶段。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理解工作,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岗位得到技能历练,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应用到企业工作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专业技术能力,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目的。

但是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认为顶岗实习固然重要,但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依然存在很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是:(1)学校和企业没有配合好,没有形成良好的顶岗实习教育和管理制度。(2)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缺失严重。(3)高职学生处于心理矛盾的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变化激烈,学院和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心理研究很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排解。(4)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转折点、是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折点,学生不仅要承担大量的工作任务,还要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要面临角色的转换,还要面临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理压力特别大,但学院指导老师带的学生太多,企业师傅也有生产任务都无暇顾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研究,从而提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效。

一、顶岗实习阶段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与社会深入接触,在社会消极因素和不良思潮影响和冲击下,有些学生陷入失落、迷茫和困惑中,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加之学生本人不能吃苦、不肯付出、工作压力大,德育学习时间必定缺失[1]。

其次,是学校教育管理出现真空。顶岗实习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在就业率的压迫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尽管学校也会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但因师生比例太悬殊,加之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往往将学生的日常管理交付给企业,造成学生的德育教育出现缺位[2]。

再次,是企业的德育引导缺位。顶岗实习企业在给学生安排师傅时只注重专业技能要求,不注意道德品质要求。加之师傅也有生产任务,当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出现失误时,不能得到师傅有效的指导,往往是用比较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部分学生还可能不适应岗位劳动强度,认为企业规章制度太严,导致学生失去工作信心,更无心向劳动模范、优秀员工和师傅学习,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德育影响不到位[3]。

最后,是家庭引导错位。由于现在高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比较溺爱,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较差,学生到企业后办事能力比较差,当学生遇到困难后就向家长求救,有些家长就偏听偏信,不正面引导孩子,甚至帮助孩子请假让学生回家不进行实习活动,导致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在工作中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

二、顶岗实习阶段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不仅包含正确的政治方向,合理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把职业素养中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尽职尽责、通力合作的团队意识,积极进取、以竞争求生存的竞争意识,事关企业生命线的质量意识以及效率为先、服务至上理念渗透其中[5]。

德育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期间选配思想品质好,能力强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更容易融入其中,在实践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自觉形成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习惯,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做好准备。

现阶段高职学生都是90后孩子,自由散漫思想比较严重,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复杂多样的不良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2]。部分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道德修养不高, 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忠诚精神,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6]。因此,在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应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着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1]。通过顶岗实习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配合的德育教育可以进一步改变高职90后学生的自由散漫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群众观念、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德育教育研究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熏陶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德育育人优势的需要;是重视企业文化对

学生德育教育功效的体现需要;是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道德素养提高的需要;是思政课教师自觉研究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融合问题并逐步转变自己的观念,成为企业文化教育与学生道德教育有效结合的推动者的需要。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借助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人才培养,更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样就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适应企业需求,高素质、高技能、较稳固的劳动者,解决了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提升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了优秀人才,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局面。

三、顶岗实习阶段德育教育缺失现状

1.国家层面缺乏政策保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在“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中提到“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要做好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但政府对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缺乏有效的制度和立法保障,对于企业合理的利益补偿没有政策规定,企业接收顶岗实习的相关制度也不明确,企业承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不清,缺乏校企合作承担“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策法规作保障,企业对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就缺乏热情,对培养学生并进行德育教育就不会重视了[6]。

2.学校、企业、学生、家长思想上重视不够

由于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分布较广,学生集中不容易,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德育教育缺乏周密的安排,没能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系。比如学校制订的实习方案中不会涉及德育教育的内容;学院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开展德育教育[2]。

企业由于把完成生产任务摆在第一位,关注的是生产、是效益,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的德育教育,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学生技能企业能很快的训练,但德育教育是学校、家庭的事情。

学生和家长由于受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缺乏正确的认识。单纯把工作看成谋生的手段,做事功利化,缺乏诚信意识,缺少敬业精神、缺乏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工作拈轻怕重,认为能随大流就好了,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无法入脑入心。

3.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缺乏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会安排校内指导老师,企业会安排企业指导老师或者师傅指导学生的实习。但是校内指导老师要么配备的师生比很低,老师天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了,要么配备的是专业教师只重视专业指导任务,而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政工作不管不问,更谈不上职业道德教育了。

企业一般给几个学生安排一个指导老师或者师傅,由于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也不够重视,企业也不会安排资历深的企业管理专家或者技术能手给学生做师傅,通常师傅的安排随意性较大,师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样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模范”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效果就不会明显。

4.实习期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法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都在院系和企业,思想政治课老师也很少和学生接触,顶多是通过网络和学生取得联系,这样思想政治课老师也不愿意针对性地就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进行研究。顶岗实习是教学环节,大部分院校都会积极研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很少有院校特别关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实习教学。所以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缺乏,实施手段单一。

四、顶岗实习阶段德育教育举措

经过几年的探索,课题组总结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可采用如下措施:(1)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专兼职指导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师资培训,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引导他们在生产实习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职业观、成败观。(2)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并进行不同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研究。(3)实习指导专兼职教师改变工作方法,加强正面疏导,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德育教育,实现校企共管共赢。(4)企业指导老师和师傅率先垂范,发挥“劳模效应”影响学生,做到“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得是什么样的人”。(5)在学生岗前培训中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和活动。(6)顶岗实习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成绩测评,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管理。(7)学校精心选择有优质企业文化的企业让学生顶岗实习,运用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德育教育,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8)通过学生会团总支、学生党小组、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共同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等。(9)通过顶岗实习工作中的项目实战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应变素质等。(10)以社会为课堂,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制定职业规划、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信与责任意识及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探索创新等精神品质,进而进行德育教育。

总而言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职业院校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政府从利于培养学生和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政策,学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强顶岗实习指导和监控,才能真正提高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树金.影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2526.

[2]梁军刚.探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J].读与写,2012(9):71.

[3]黄小玲.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德育教育[J]. [J].科技信息, 2011(21):268.

[4]李颖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J].绿色科技,2013(6):326327.

[5]黄小玲.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工作融合之探析[J].职教论坛,2012(1):2122.

[6]杨凤祥,杨 桦,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J].2012(6):2225.

[7]莫足琴.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35138.

Study on Vocational Students’ Lack of Moral Education during PostDisplaced Internship

MO Zuqin,ZHENG Liqiong

(Dept.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442000, China)

第9篇:学期教育实习生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这种内驱力,探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措施,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一、内驱力概述

学习内驱力是自我提高的一种动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成就而能够获得相应的地位,这样的一种需要进而引起的一种内驱力。内驱力一般有自主性与持久性两个特点。自主性指的是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自觉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中,这种自主性主要体现为在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学生还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不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领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持久性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具有长久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而不是一时兴起,等到热情熄灭,学习就停滞不前,持久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更新,帮助他们塑造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语文学习内驱力的现状

目前语文学习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程可听可不听,表现出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学生常常开小差、打瞌睡或者做其他学科的作业,鲜少有学生有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就是说,很少有学生有语文学习的内驱力。长此以往,有人甚至戏称语文学科是“大学科,小媳妇”,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语文知识本身的特点,更重要的就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具备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即“内驱力”不强。语文学习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后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自主的探索语文学习的乐趣,是教师应该潜心探索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三、提高语文内驱力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语文课堂要张扬个性。沉闷的课堂难免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目前学术界对于语文教学的方法十分多样,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年年都是热议的话题,众多流派异彩纷呈,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借鉴经验。但是这些纷繁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于课程实践上却是比较头疼的,时下有一则教师们流传的口头禅:教法一年一个样,怎么学也学不像。刚刚学的有点像,谁知来年又变样……跟风的后果就是既不能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积累经验,又不能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内驱力。无论是风靡一时的“诗意课堂”、“情境课堂”还是“生命课堂”,都成为教师们跟风的对象,不分对象和时间的跟风造成了课堂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变成了生搬硬套的产物。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地指出:“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语文教学方法的学习应该是结合本班级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个性化的课堂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勤于思考,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且善于总结提高,只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充满个性的张力,学生方能个性飞扬。

其次,摆脱沉闷的课堂模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般一些新来的年轻教师比较容易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与学生的思想和认知比较接近,对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说话的方式和思维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这些现实提醒我们,要想打破沉闷的语文学习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要广泛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引导学生从网络、流行音乐、言情小说等方面的注意力转向正面的知识上来,及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观点,实现认知兴趣的迁移,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正处在活泼好的年纪,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造成他们的审美疲劳,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组织学生看电影写评论,组织辩论、诗歌、朗诵等竞赛,凡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都应该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