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会成本范文

机会成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会成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机会成本范文

大学的经济学课上,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对我来说颇为新鲜的词汇――机会成本。它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就是说,当你要选择一件事情时,必须放弃另一件事情,从而得到价值的最大化,比如你要踢足球,就不能去看电影;你午饭时吃了甜点,晚饭就没得吃了;你上大学时选择学生贷款,在接下来的20年里,就必须努力工作偿还贷款。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选择时不得不用到的方法。

我19岁时产生了一个想法,参加暑期到国外学习的项目。父母不可能送我去欧洲,把我送入大学深造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经济压力了。我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要么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要么找出一个能为我出国买单的办法。

每年暑假,我都会找三份兼职,大一、大二的学费都是靠这些钱维持的。我不想让父母为了我承受更多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我要朝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就必须放弃安逸舒适的假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一个现实例子。我一直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我决定换个生活方式。于是,我贷了一笔款。我要去欧洲度假!这些钱只够负担我的机票、在法国第戎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我甚至在飞机上不吃一顿饭。还好,临行前姐姐给了我一大袋黄油曲奇饼干,它成了我在航班上的晚饭。

为了少花钱,我尽量削减吃饭上的开支。第戎大学的食堂每天早餐供应很多长棍面包,我把一些面包带回住处。我还找到了自己的“能量来源”――花生。我每个星期都会买一包花生,然后定量分配――午餐吃几颗,晚餐吃几颗。除了小心地选择生活起居的每一步之外,我还得到了很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帮助。

不要为我的经济拮据感到难过。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我收获得更多――当然,这也是机会成本的有力说明。我每个周末几乎都去旅行。我去了法国南部的尼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瑞士的劳特布龙嫩,还去了两次巴黎。我选择的旅馆条件很一般,而且我经常饿着肚子,但这些都不重要,留给我深刻记忆的是壮阔的运河、瑞士翁根高地吹号角的人,还有躺在法国南部海滩上晒太阳的舒适与惬意。

第2篇: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决策

一、引言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常见的概念,但是它们的应用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经济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也是十分的广泛。在传统的决策理论中沉没成本被认为是决策无关的,而机会成本是决策相关的。但是,传统的决策理论一直受到学者的质疑,比如赵亮(2003年)认为沉没成本并非决策无关成本,人们若要做出合理的决策需要同时考虑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汤吉军(2009年)认为新古典决策学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和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上的,但是现实中这两个条件几乎无法满足,而人们一般做出的决策是根据长久经验与记忆影响的,而沉没成本在这时就为人们的决策提供有效并可靠的信息,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的做出决策,因委托关系的存在,沉没成本可以发送人能力声誉方面的信号,因此人会对沉没成本做出理性反应。李建栋(2012年)认为沉没成本和沉没成本谬误是不精确的概念,忘记沉没成本不能够用来引导人们的决策,指导投资重要依据是关于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受所谓沉没成本的影响,所以肯定来说沉没成本与决策不相关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总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沉没成本是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的。

机会成本是决策中需要考虑的潜在成本,但是人们对机会成本的认识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比如,机会成本的定义、特点、分类、核算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了,我们才能够对机会成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决策活动。

二、沉没成本的内涵及外延

1.沉没成本的定义

沉没成本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及费用,或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成本支出及费用。例如,设备一经购置而不管使用与否,企业都要发生折旧成本,因此企业在该设备上的投资就是一种沉没成本。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形成沉没的部分就越少,购置的固定资产、专用性资产和支出的研究开发费用等都容易形成成本沉没,分工和专业化也往往与一定的沉没成本相对应。

2.沉没成本具有的特性

从沉没成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以下特点:

第一,沉没成本与会计的成本概念具有质的不同。沉没成本产生于决策过程之中,离开需要进行决策的前提就不存在。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决策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却属于会计中重要的成本费用项目,必须要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分摊。

第二,沉没成本是过去决策的产物。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其结果具有确定性和不可改变性,属于人们必须接受的成本。

第三,沉没成本是不可收回成本。可回收的成本不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决策之前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人们无法改变它的现状,也无法弥补其带来的损失。

3.沉没成本产生的原因

第一,资产专用性是沉没成本形成的根本性原因。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项资产在用于某种生产活动之后就难以再渗入另一项生产活动中去。威廉姆森提出资产专用性这一概念,他将专用性资产划分为场地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和特定资产专用性四类。沉没成本与资产专用性程度成正相关,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沉没成本就越大。

第二,信息不对称是资产降价变卖时产生沉没成本的普遍现象。其次,在给定资产出售价格不会降低的情况下,交易成本存在也会导致沉没成本,特别是当交易成本降低资产再出售价格。因信息不对称出现柠檬问题,使专用性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沉没成本。由于市场交易成本昂贵,需要企业或长期契约等非市场制度的存在,又因交易成本会进入企业中,也会导致因专用性投资被攫取准租金出现敲竹杠行为、以及委托成本等,使投资资本效率下降,造成资本投资损失而产生沉没成本。

第三,交易成本本身也会形成沉没成本。特别需要指出,交易成本本身往往具有沉没成本性质,这是因为,交易成本往往是时间和精力支出,往往具有非货币支出性质,很难转为他用而变成沉没成本。

第四,政府管制和契约承诺也可能形成沉没成本。最后,政府管制、契约承诺,以及税收政策与折旧制度等,都有可能产生沉没成本,其中,契约承诺产生的沉没成本,比如债务关系,都不可能忽略掉的,因债务价格刚性,所以必须偿还。

三、沉没成本与决策相关吗

在传统的古典决策理论中沉没成本是与决策不相关的,但是古典决策理论是建立在信息完全充分和理性人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造成理论与现实的严重割裂。生活中人们常常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效应”谬误,就是说人们的决策常常是受沉没成本的影响的。比如在股票市场,股民往往习惯于持有已经亏损的股票,卖出盈利的股票。

不同的学者对沉没成本是否与决策相关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他们之间的结论相差很大。有的认为沉没成本与决策无关,比如研究传统古典决策学的学者。但是有些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否定了古典决策理论的理论基础,并指出“沉没成本效应”是有相关的理性因素在其中的,这为我们重新认识沉没成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比如汤吉军(2014年)从风险态度不同、声誉和信息不对称、过去继承下来的遗产、有限理性或有限认知、未来不确定性以及前景理论等六个维度解释了沉没成本效应,并认为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是具备理性内涵的。汤吉军同时指出:沉没成本效应的问题关键不是在于存在不存在,而是沉没成本效应企业的决策影响程度有多大的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林鸣、王建秋(2012)从决策的种类和决策者是理性的维度进行分析得出沉没成本决策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沉没成本无关性是建立在两个必要条件之上的,一是,决策者的利益及目标与企业的利益及目标完全一致,二是,决策者的决策是理性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委托关系的普遍存在导致很难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利益完全一致,所以沉没成本决策无关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四、机会成本的内涵与外延

1.机会成本的定义

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是由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影响决策的成本是为某一目的使用生产要素时所放弃的最为重要的其他选择机会,机会成本是潜在利益的减少而非实际发生的支出。

萨缪尔森从资源稀缺性和多用性的角度定义机会成本,他认为机会成本指的是错过了最有价值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决策具有机会成本,因为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中选择一样东西意味着需要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

斯蒂格利茨从价值衡量和比较的角度定义机会成本,他认为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意味着它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因此,在我们考虑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我们应该考察可供选择的次优用途,即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的特点

尽管学者们对机会成本的定义存在细微的差别,但是从不同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机会成本具有以下几个公认的特点:一是产生机会成本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的稀缺性和用途多样性,即资源是无限的或者资源的用途是唯一的,那么机会成本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二是机会成本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形成的,其计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三是机会成本不是实际发生的,因此不需要补偿。四是机会成本只存在于理性的决策分析过程之中,离开决策讨论机会成本是没有意义的。

3.机会成本的分类

姚晋兰(2008年)根据经济资源的不同性质,将机会成本分为两类,即作为消费品的机会成本和作为投资品的机会成本,根据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人们的理性程度不同,即分为有限理性机会成本和完全理性机会成本。刘厚俊(2005年)在考虑外部性的影响之后把机会成本分为私人机会成本与社会机会成本。

4.机会成本的衡量问题

衡量机会成本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尽管学者们对机会成本的定义大同小异,但是机会成本的衡量问题却在学者之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比如,机会成本是放弃其他选择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还是其他选择的平均收益,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最大总收益还是最大净收益?一般学者认为从定义上看是最大收益为机会成本,但是许金叶,郑帆(2014年)认为,因为资源备选方案理论上可以有无穷种,难以确定哪一种方案的收益为最高收益,而备选方案中的平均收益,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所以,选择以其他项目的平均收益作为机会成本可能更加合理。针对机会成本到底是放弃其他选择的最大总收益还是最大净收益这一问题,管豪(2014年)认为,应该把机会成本界定为放弃的相同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净收益,这样的话,如何理解和核算机会成本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机会成本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是从不同角度看待成本问题的,理解和核算机会成本时只需要记住是做出某项选择时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可能获得的净收益便足够了,并不需要列出一个机会成本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之间的关系式。笔者认为机会成本应该是放弃其他所有选择的平均净收益。

5.机会成本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的关系

针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差别十分明显。大部分国外的学者将机会成本定义为经济学上的总成本,也就是将机会成本等价于经济成本,其值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至于国内学者一般也是持此看法,比如池峰(2011年)认为,将机会成本定义为隐含成本是对机会成本的理解误区,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并无异同,只是对经济成本的不同分类与解释,隐含成本只是构成机会成本的一个部分。在池峰看来,机会成本与生产成本具有内在一致性。但是管豪(2014年)认为,机会成本不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而仅仅是隐性成本的一种,把显性成本加入机会成本中很显然不符合机会成本的定义。笔者的观点和管豪比较接近,即机会成本不包括显性成本,只包含隐性成本。

五、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是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们皆产生于理性决策的过程中,只是对决策来说影响不同而已。在古典决策理论中沉没成本是决策无关的,机会成本是决策相关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机会成本是受沉没成本影响的。比如矿产资源的勘探支出属于沉没成本的范畴,但是勘探支出的金额大小对勘探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勘探工作的质量好坏会影响下一步的开采成本,即影响到未来发生的成本,此种情况下沉没成本对机会成本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沉没成本决策无关论是建立在信息完全对称、人是完全经济理性的“空中楼阁”之上的。但是在现实中,不仅仅机会成本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沉没成本对决策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总之,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够割裂开来看问题。

六、结论

通过上述的详细论证,笔者认为,人们对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认识,相关概念基本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的学者之间应该取得共识,否则对于后来者的研究是十分不便。此外,不仅机会成本属于决策中要考虑的因素,沉没成本同样影响人们的决策过程。

参考文献:

[1]赵亮.沉没成本的决策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45-46.

[2]展广军.沉没成本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山东煤炭科技,2005年10月25:73-74.

[3]林鸣,王建秋.沉没成本与沉没成本相关性的概念及成因的研究.国际会议学术交流,2012年3月26:1223-1227.

[4]汤吉军.沉没成本相关性的新制度金融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3月15:29-35.

[5]汤吉军.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分析[J]..财会学习,2014年第10期:13-17.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译.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第3篇: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机会成本;宏观效率;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1-0005-05

[作者简介]陈享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宏观货币金融

理论。(北京100872)

一、基于机会成本的宏观效率分析框架

从国民收入的角度看,宏观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入的资源量,一是单位资源取得的国民收入量。我国改革开放前,政府直接控制和支配了几乎所有的资源,按照对经济发展轻重缓急的判断和政府偏好进行资源配置,在这种条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实际上受到双重约束,一是政府配置资源中存在的效率递减的约束,一是机会成本上升的约束。从第一种约束看,如果我们以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来表示政府效率的话,那么随着政府控制资源数量的增加,微观经济中存在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将会在宏观上再现,表现为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减少。我们利用图1来说明这一问题。图1中横坐标表示政府通过行政性手段控制的资源量,纵坐标表示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以此反映效率)。图中BA线表示随着政府控制的资源量的增加,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递减,当政府控制的资源达到OB时,其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变为零,这意味着政府配置资源达到了效率边界(这里没有考虑机会成本),再继续实行这种政府对资源的集中配置不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我们把BA线称为政府配置的效率曲线。

这是否意味着在社会资源量为AB时,完全由政府控制资源是合理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里没有考虑机会成本,或者假定非政府部门控制使用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为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政府配置资源不仅存在效率递减的约束,而且存在机会成本上升的约束。政府集中控制和配置资源存在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政府集中使用这部分资源能够带来的国民收入,民间部门通过使用同样也能带来国民收入。因此,我们可以把机会成本看作是由于政府集中控制和配置资源而使民间部门不能使用该资源而损失的国民收入。一般说来,在国民收入水平低,经济结构简单,粗放经营,民间普遍缺乏人力资本的情况下,政府配置资源的机会成本较低,也就是说,依靠民间部门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集中和配置获得的收益低,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民间部门人力资本的积累,这种情况将会改变,进而导致政府配置资源的机会成本的上升。图2中我们用DM表示政府配置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变动情况。

把图1和图2合在一起可以得到图3,图3中政府部门的效率曲线与机会成本曲线相交于E点。E点意味着社会资源根据机会成本在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之间分配的均衡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直接控制和配置整个社会资源,将导致巨大的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即国民收入损失,在图3中就是由MEB围成图形的面积。这说明,政府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效率损失,因为政府配置资源要受到自身效率和机会成本的双重约束。

由图3可以看出,在政府效率曲线和机会成本曲线既定的情况下,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取决于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均衡分配。而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控制的资源既定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总体效率取决于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配置和利用资源的效率曲线的形状(图中表现为BA曲线和MD曲线的形状)。效率曲线的形状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都受制于制度安排,因此,制度是影响效率曲线的主要变量。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提高效率曲线,反之则会降低效率曲线,或使效率曲线过早的倾斜,造成效率损失。在长期的动态分析中,只有引入制度约束,才能对总体效率作出科学分析与判断。我国原有的体制或制度安排,不能说一开始就是低效率的,在机会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政府配置资源无疑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这一方面受到机会成本上升的约束,另一方面受到制度约束,如果制度不能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不能获得适应性效率,将会极大压缩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空间,引起效率曲线的下移,导致效率的损失。我国传统体制下低效率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长期不能对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作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不仅不能获得制度适应性效率,而且由于体制或制度矛盾的不断累积导致效率曲线下移和效率损失。

可见,只有引入机会成本和制度约束,才能对社会总体效率作出合理的解释。基于上述分析,提高总体效率的改革,从理论上讲涉及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重新划分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控制权,这种划分要保证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相等,就是要保证资源根据机会成本原则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图3中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分配的均衡点为E点,与此对应的政府和非政府部门支配的资源分别为OF和FA);二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起具有适应性效率的体制和制度,提高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效率曲线。改革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总体效率取决于这两方面的进展情况。

二、增量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

资源分配包括纵向分配和横向分配。所谓纵向分配是指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所谓横向分配是指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无论是资源横向分配,还是纵向分配,都要根据机会成本原则来进行,否则就会导致配置效率的损失。按照机会成本原则进行纵向分配,意味着政府控制和利用的资源和非政府部门控制和利用的资源在边际上带来的国民收入相等,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要求社会资源要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这种均衡分配包括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的均衡分配。

增量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是由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决定的。我们知道,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都能利用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投资活动带来国民收入。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用于投资的资源来源于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后的剩余即国民储蓄。国民储蓄由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构成。在储蓄主体储蓄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按何种比例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直接决定了储蓄的部门结构。可以说,储蓄结构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储蓄结构反映着不同所有者能够支配的可用于投资的资源的比例关系。储蓄结构从资金供给方面制约投资结构。所谓投资结构是指投资的主体结构和部门结构。投资主体结构即投

资决策主体的构成;投资的部门结构即投资的部门分布。投资的主体结构和部门结构都受制于储蓄结构。在储蓄集中于政府的条件下。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投资的部门结构将直接取决于政府的投资决策。例如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控制着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政府既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家庭的少部分储蓄也被通过银行系统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政府的储蓄决定和投资决定能够同时进行,直接决定着部门的投资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得储蓄投资的配置不再完全受制于政府,政府只能控制部分储蓄投资活动,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储蓄资源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配置再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控制的储蓄投资和非政府部门控制的储蓄投资只有按照机会成本原则进行均衡分配才能保证增量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国民收入需要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与储蓄资源均衡配置相适应的国民收入均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一旦偏离均衡点,将会引起储蓄资源配置的非均衡,从而降低储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显然,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决定增量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体制下,由于政府集中控制着国民收入并成为国民储蓄投资的唯一主体,基本上排斥了民间储蓄投资,使得增量资源不能按照机会成本原则进行配置再配置,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调整和改革了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进而调整和改变了国民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使居民和企业成为重要的储蓄和投资主体,实现了储蓄投资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问的重新分配,把机会成本原则引入了增量资源的配置再配置,从而提高了增量资源配置效率。当然,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还不尽合理,特别是近些年来政府收入和垄断性企业的收入增长过快,使得增量资源过度向政府和垄断性企业集中,这不仅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均衡分配,也不利于增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从资源配置过程看,增量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的储蓄投资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而且还取决于增量资源能否按机会成本原则在不同生产部门和领域进行配置。储蓄投资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储蓄投资能够按机会成本原则在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进行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渠道能否有效地沟通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联系,实现储蓄资源的竞争性、高效率分配,这一点对于我国特别重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一方面改变了储蓄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另一方面使储蓄与投资决策分离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储蓄投资是重要的,而且储蓄投资之间的金融沟通渠道特别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储蓄要借助于金融沟通渠道转化为投资,而且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过程,因而既影响储蓄投资流量,也直接影响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随着我国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我国金融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革,直接和间接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宽储蓄投资渠道,促进了资源在社会范围内实现竞争性分配和再分配,这对于提高我国储蓄资源的配置效率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畅通的金融渠道还远没有建立起来,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都存在着功能性缺陷而难以有效协调和平衡储蓄与投资;金融的结构性矛盾还非常突出,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和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造成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的限制。所有这些方面,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建立起畅通的金融渠道和合理的金融结构,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增量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存量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

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带来的增量资源的分配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储蓄投资形成的存量资源的分配状况。就资源存量看,按其控制权划分,有政府控制(或国控)和民间部门控制两部分。存量资源整体效率,显然既取决于政府和民间部门各自控制的存量资源的效率,也取决于存量资源在政府和民间部门的分配状况。在政府和民间部门控制的存量资源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存量资源在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就决定了存量资源的整体效率。

存量资源在不同主体或部门之间的分配受制于所有制关系。就其在政府或国家部门与民间部门之间的分配来看,这种分配则是由国有或国控的企业与非国有制企业的构成状况决定的。把国有或国控的企业和非国有制企业都看作是一个整体,并非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因为国有和非国有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如国有制可以有效利用外部经济效应推动经济发展,但由于其利用外部经济效应,使其经济活动当事人难以与经济活动结果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系从而往往弱化其经济活力;非国有制则能够建立起直接的利益联系从而激发经济活力,但不利于利用外在经济效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外在不经济而使社会付出巨大的成本或代价。既然如此,国有制和非国有制就只有在其适应的领域才有效率。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讲,国有制与非国有制应合理配置以确保整体效率。根据机会成本,国有制的范围既不是愈大愈好,也不是愈小愈好,而应使国有与非国有资源在国家或政府与民间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假定国有制资源为利用效率曲线为图4中的MG(图中纵轴代表单位资源带来的国民收入和机会成本),非国有制资源利用效率为ND,也是国有部门利用资源的机会成本曲线,这种情况下,国有制控制的资源为OF,非国有制控制的资源为FG,这时所有制结构为效率最大的所有制结构,因而是最优的所有制结构。所以,盲目扩展国有制或实行非国有化改革不仅不能提高效率。相反可能会降低效率,阻碍经济增长。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就是明证。这些国家在改革之前,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国家控制了整个社会资源(如图相当于OG的资源),这种情况下发展国有制企业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假定这时非国有制效率曲线为图4中的DN的话,那么单一的国有制企业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在图中相当于损失了NEG的国民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有选择的退出,发展非国有经济,使国有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均衡发展,本可以消除这种效率损失。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盲目地推行私有化改革,以牺牲国有经济为代价发展非国有经济,这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私有经济的发展面临机会成本的约束,从而导致新的效率损失。由于私有经济取代了国有经济,民间部门几乎控制了整个社会资源,尽管民间部门提供的国民收入增加了,但由于国有经济部门提供的国民收入减少了,原来社会资源配置带来的国民收入总量为MGO,现在则变成为NDOG,原来由于机会成本约束造成的国民收入损失为NEG,现在则变成为MED。改革前后效率没有实质性改变,不仅如此,而且会由于巨大的改革成本而影响经济增长。原苏联东

欧国家的改革,固然提高了市场化程度,但却不能带来效率的提高,其原因就在这里。

与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不同,我国渐进式改革没有对国有经济实行民营化或私有化改革,而是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多种公有制经济和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基础上,从整体上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通过战略性调整和改革,使国有经济在其适应的领域和部门发挥作用,促进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均衡发展,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纯国有经济由于机会成本约束造成的效率损失,同时也可以避免原苏联东欧进行非国有化改革造成的新的效率损失。因此,盲目地发展国有制或盲目地实行非国有化或私有化改革都非明智的选择,国有经济改革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就是根据国有经济发展的效率边界,把国有经济规模控制在有效边界内。

国有经济的效率边界显然既取决于国有经济自身的效率曲线的形状(即图4中的MG曲线),也取决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效率曲线,因为非国有经济的效率曲线代表着国有经济的机会成本。国有经济的效率曲线主要取决于国有经济所在领域和国有经济的制度安排。如前所述,国有经济只有在其适应的领域和部门(比如外在经济效应明显的领域)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需要把国有经济的资源配置到适应的领域和部门,从那些不适应的领域和部门中退出。另一方面,国有经济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取决于制度安排,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把国有经济的潜力发挥出来,否则就会缩小国有经济的效率边界。非国有经济的效率曲线反映了国有经济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因此,其效率曲线越高,意味着国有经济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就越高,相应意味着国有经济效率边界向左移。由此看来,国有经济的有选择退出不能不考虑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状况。不言而喻,在那些非国有经济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而国有经济并无比较优势的领域和部门,国有经济的退出有助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看,在一些领域和产业部门,国有经济的发展与非国有经济有互补关系,如存在外在效应的领域和产业部门中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是这样。在存在这种互补关系的领域和部门,国有经济无疑不能退出,退出不仅会影响该部门和领域的经济发展,而且会对其他经济部门和领域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另一些领域和产业部门的发展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即竞争关系,在这些领域,国有经济是否退出或退出的程度既要考虑经济发展阶段上产业成长的状况,同时要看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我们知道,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水平是不同的,处于不发达阶段,面临着低度化的、缺乏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有些产业生产能力很弱,甚至缺乏生产能力,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就是这样。这与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门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工业部门生产能力强。这种差异意味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维持的能力,且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生产能力强大,能够有效地利用外部经济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其具有产业结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能够在国家竞争中赢得主动。而欠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产业结构低度化,一些产业部门缺乏生产能力,因此难以通过产业间或产品间的管理关系有效利用外部经济效应,同时由于其产业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其工业化受到冲击,而且产业安全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单纯依靠民间资本不足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因此,在一些竞争性领域依然需要有国有资本的进入,以克服民营资本进入存在的障碍。

从我国的情况看,一方面,产业结构依然处于低度化阶段,实现工业化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整体实力还很弱,难以承担起这种重任。尽管在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在一些领域和部门获得了迅速发展,表现了较强的活力,逐渐成为一些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也应当看到,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资本、技术和熟练劳动力等方面的限制,进入一些领域还存在很大障碍,这些产业部门和领域需要靠国有资本来支撑。在那些民营资本迅速发展壮大的领域,国有资本退出不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多大影响,而在另一些领域,国有资本退出则会对产业发展乃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或影响。因此,国有资本决不能盲目退出,正确的选择应是有选择的进退。所谓有选择的进退,就是从那些难以发挥国有资本优势,或与民营资本过度竞争的领域中退出,退出的国有资本需要进入那些民营资本还不能进入或进入存在各种障碍的领域和部门,强化这些领域的产业竞争力。

显然,不能仅仅根据某些抽象的理论确定国有资本进入或退出的界限,事实上各种经济形式都有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过度进入或过度退出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从长期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应根据其机会成本和效率原则共同发展、均衡发展,这种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对于长期效率和长期稳定发展,无疑是重要的。

四、制度创新与宏观效率

我国效率增进一方面来自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使得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能够按照机会成本原则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来自制度创新带来的适应性效率的提高。前面的分析表明,在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分配比例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政府控制部分资源的效率曲线和非政府部门控制的资源效率曲线的形状,而这两条曲线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制度安排。不同制度安排下,两条曲线的形状是不同的,因而对应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对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以更高效率的制度取代低效率或无效率的制度,并赋予制度具有适应性调整的功能,以提高两效率曲线的水平,避免两曲线过早地向下倾斜,从而促进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和长期的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对此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制度安排就是产权制度,制度创新重在产权制度创新。现代产权制度是进行有效市场交易和企业治理的制度基础。从对市场交易的意义看,有效的产权制度具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具体表现在:第一,确保交易界区的明确和契约自由。交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确保产权归属和交易界区的明确,交易者才能与其他交易者自由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从而有真正的市场交易及市场交易行为。第二,有助于形成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约束和规范交易者的交易行为,促进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和经济行为。第三,产权赋予所有者进行合作、谈判、交易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了谈判、交易的对象,这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第四,促进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提高。具有排他性的产权,能够促进自由、公平的市场交易;产权的可分离性,使人们拥有和行使这些权利时选择最为有利的分离和组合方式,实现其最大权益;产权的可转让性,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企业治理看,企业治理结构是

在一定产权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产权制度的有效性。治理结构实质上是所有者为保护其权益和监控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形成的权利安排。这种权利安排只有在有效产权约束下才能使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的机制,从而形成有效治理结构。

第4篇:机会成本范文

女孩子过了25岁,大都懂些养生美容,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心平气和,也会尽量做到和风细雨,可吕锦在25岁那年却一改温和,像是中了苗疆蛊毒,忽然变得尖锐刻薄。她变得热衷和周嵩吵架,他乱扔臭袜子;打游戏忘记时间,没有做晚饭;过某个无关痛痒的节日,没给她买礼物……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小问题她都能上纲上线,不大吵一场绝不罢休。而每当看到周嵩被折磨得胡子拉碴、伤心欲绝、疲惫不堪时,她又很后悔,在背后软绵绵地抱住他,眼泪吧嗒地请他原谅。

周嵩好欺负,用个形象的比喻,他像某种记吃不记打的小动物,吕锦欺负他,他很生气;但吕锦一对他好,他又很容易原谅她,红着眼圈接受她的拥抱,抱着抱着,也就和好了。

闺蜜小何说吕锦在找死,前几天才回绝了钻石男刘军的求爱,说怎么着也舍不得周嵩,可这几天又在这儿像更年期妇女一样拿着放大镜找周嵩的茬儿。小何说,要不行你还是去找刘军吧,估计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吕锦才不想找刘军,刘军是她的高中同学,要在一起早在一起了,何苦等上这许多年,她只是觉得可惜,几年不见,怎么忽然买了大房子、跑车,还雇了一个司机的人不是她家周嵩呢?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她觉得刘军把自己爱情机会成本抬高了。机会成本是经济学里的术语,简单来说,若你有10万块钱,你用这10万块钱投资地产了,而没有投资股市,那么你有可能在股市里赚的钱,就是你的机会成本,你该加到你的10万块成本里,然后才可能算出你真正的盈利。

爱情也是如此,吕锦选择了周嵩,放弃了倒腾海鲜的大款刘军,就给这段爱情造了昂贵的机会成本。平心而论周嵩对她不错,但刨除机会成本后,利润就不怎么乐观了。这也罢了,吕锦最气愤的是周嵩的态度。

某晚,吕锦漫不经心地说起自己拒绝了一海鲜大亨,本以为周嵩会感动,感恩,加倍对她好。毕竟这年头,女孩子们削尖脑袋想嫁给有钱人,她吕锦为了爱情,对他不离不弃是“义举”。可周嵩只从鼻子哼了一声,就翻身睡着了,似乎这只是极小极平常的事。

吕锦特委屈,偷偷地想若选择刘军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刘军也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是至少人家有钱啊,她和他好,就不需要再像沙丁鱼一样挤公交车了,不用再到人头攒动的苜蓿园服装批发市场挑衣裳了。

择婚如博弈

这边正不甘,周嵩家里却催着结婚,周嵩是个孝子,几乎立刻跑去周大福买了一个小钻戒,还假模假样地捧了一束玫瑰花,9朵,配两朵百合,再加上蓬蓬蓬的满天星和情人草,也就那么一小束。

吕锦一下子就失望了。情不自禁地,她想起刘军向她表白时,还送了29朵玫瑰呢,那时刘军也拿了一个戒指,如果她接受的话,应该算是定情戒,这么不重要的戒指,钻石也有3克拉吧。

刘嘉玲说,钻石大小无所谓,女人最美的饰物是心爱男人的臂弯。可是吕锦不这样想,刘嘉玲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敢情她自己无名指上压着一颗明晃晃的鸽子蛋呢。

当然,吕锦并不是想让周嵩和梁朝伟比阔,她也不想拿他和刘军比,但结婚大事,不同儿戏,周嵩有多少钱她一清二楚,他那些钱不给她花,留着做什么?补贴给红颜知己,还是和哥们喝酒吃肉?

吕锦觉得自己的要求不高,她的老公可以不太有钱,但是一定得对她好,这太平盛世怎么才是好呢,不就是给她多花点钱,帮她多干点活,关心一下她的健康冷暖吗?她想清楚了,婚姻就像一场博弈,每个女人都想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吕锦没接周嵩送的戒指,她说太突然了,我得再想想。

周嵩从没想过准新娘竟然不接他的戒指,开始他还坚持一下,干笑两声说,别闹,不带这样玩儿的啊!吕锦郑重地说,我没闹,我确实得再想想。周嵩就傻了,脸刷白,两秒钟后,倒退两步,把花使劲一摔,扬长而去。

不甘心时就做点什么吧

晚上周嵩一直黑着脸在那儿打游戏,吕锦觉得有点闹大了,为试探他,洗完澡故意湿着头发爬上床,伸个懒腰说,好累啊,我不想把头发吹干了。若是以往,周嵩一定会跑过来,霸道地对她说,不行,吹干头发再睡,要不容易头痛。可是今天他理都不理。

吕锦也有点生气,恨恨地翻个身,她想如果以后的日子都是这样的话,真不如选择刘军呢?刘军没什么不好,从高中就暗恋她,这么多年也没放下她,人家还有钱,能满足她不少愿望。她决定明天去报个驾驶班,以前她一直挺想学车的,没学,是怕考了驾照,没车开,把技术忘了。

闺蜜小何和吕锦一起进的驾校,那小妞正想买车,她说现在社会讲究男房女车,要想嫁得好,得把嫁妆办得好。吕锦有些羡慕她,真舍得下本啊!如果自己的钱不和周嵩一起买房的话,估计买个马自达之类的小车也够了。

周末,周嵩那张脸还没好看,似乎在等着吕锦给他道歉。吕锦才不理他,赌气给刘军打电话要借他的车,刘军几乎受宠若惊,亲自开车送过来,不仅给吕锦和小何跑前跑后,殷勤地做全程教练,还请她俩吃海鲜大餐。

送吕锦回家时,刘军的激动劲儿还没过去,他一激动,就爱笑,话还特别多。他说当时班里有一大半男生都喜欢吕锦,男人小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肤浅,只喜欢身材好、脸蛋漂亮的妞,那时的男生喜欢学习好的,谁学习好,男生就喜欢谁。更何况吕锦不仅学习好,长得还好。

这话一说完,车里的气氛就不对了,满是暧昧和。堵车的时候,刘军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轻轻捏了捏吕锦的手。吕锦一激灵,没有挣脱,车子就往郊区开过去了,开得极快,两个人谁都不说话,只听见夏天的风夹杂着青草的味道呼呼地吹进来,像是即将开始的欢爱。

沉浸在刘军的吻中时,吕锦一点都没想到周嵩,刘军是一个太擅长的男人了,舌尖和手指具有魔力,拂过肌肤,让人战栗恐惧并沉醉,这并不像他表白时说的那样,多年来对她痴心不改,守身如玉。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不是吗?

当机会成本变成成本

有了那一夜,再见周嵩时,吕锦就有些心虚。虽然不好意思主动找他认错,但却非常积极地干家务活,洗衣服、做饭、熨衬衫,忙得像个小仆人。给周嵩的皮鞋刷鞋油时,周嵩破天荒地从水果盘扯了一颗葡萄放到她的嘴里。两个人相互望了望,都笑了。

饭后,两人洗了一个鸳鸯浴,就正式在大床上和好了。吕锦觉得自己的脑子完全失控了,但是身体很清醒,身体告诉她更喜欢周嵩,那种依恋没有恐惧,充满了温暖和信任。

刘军打电话给吕锦,说很想她,要见她,吕锦心慌意乱地拒绝了。她觉得自己极矛盾,本来找刘军是抱着离开周嵩的态度的,回来后却情不自禁地与周嵩和好了,且比以前还好。怎么回事啊,简直是犯贱啊!

更犯贱的是,她本想把自己的烂事和小何说说的,没想小何却先找她来了,那妞眼角眉梢都是快乐,侦探似的问刘军在高中时的表现怎么样?还警惕地威胁吕锦,以后刘军的所有权变更了,亲姐妹明算账,吕锦可不能过来抢。

原来,吕锦闭门不出的日子,小何找刘军教她开车来着,后来就爱上了,刘军还送给她一套非常贵的衣服和老大一堆玫瑰花。

吕锦傻眼了,立刻找刘军出来谈。那家伙给的解释巨牛,巨轻描淡写。他说爱上心的闺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啊,他爱小何是因为她像吕锦。吕锦都疯了,拿起手里的杯子,泼了刘军一脸水。

到家之后,她还缓不过神来。刘军打来电话,说知道错了,还说一直都会等她,最猛的一句是,如果她愿意,他随时都愿向她求婚,来表明诚意。吕锦恶心得直想把手机砸了。

吕锦觉得自己高估了这机会成本,炒股有可能赚钱谁都知道,可是谁会细心地想到赚钱的人承受多少心理压力呢,担惊受怕,辛苦经营,据说有人上趟厕所的工夫,就赔掉了一年的薪水。

人人都有机会成本

周嵩很快又向吕锦求婚了。在吕锦的明示暗示之下,那厮才明白吕锦的心思,他豪迈地说,好办,嫌钻石小,咱们就买大的,存折都在你那儿,咱们看着买。女人真麻烦,一句话的事,非搞得七弯八道。

这样,周嵩的求婚花束增加到99朵,玫瑰加百合,那么华丽的一大捧,放在办公室里,整层楼的人都能闻到清新的花香。以前那个结婚戒指,现在变成了订婚戒指。婚礼也很体面,雷人的是刘军也来参加了,手臂上挽着笑靥如花的小何。

彼此祝福时,吕锦和刘军特默契,装得都特别好,只是刘军望着周嵩的眼光有点酸溜溜的。小何开心地对吕锦说,刘军倒腾完这批海鲜就带她回南方安家,也结婚。她让吕锦现在就准备着红包。

虽然有些舍不得小何,但吕锦还是祝福了他们。真是吃亏啊!常年打雁的人被雁把眼给啄了,末了还赔了一个闺蜜!

第5篇: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营改增”;机会成本;建筑业

一、建筑业“营改增”重点

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简称《36号文》),据其附件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结合《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可知,建筑业“营改增”的重点包括计税方法、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确定、税收优惠等几个方面,本文重点关注建筑业“营改增”的税收优惠: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为建筑工程老项目(2016年4月30日已经开工的建筑业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适用简易计税办法计税。

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告》,税收征管方面:一般纳税人跨县(市)提供建筑服务,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一般纳税人跨县(市)提供建筑服务,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 3%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试点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跨县(市)提供建筑服务,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

二、建筑业两税机会成本

“营改增”后,建筑业名义税率负担由3%增长至11%,改革后名义税负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高,导致实施增值税机会成本巨大的即视性,但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为其增值部分,即对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服务等的增值额征税,相较于营业税的全额计税,增值税的可抵扣性分担了企业的纳税负担。而建筑业业务的复杂性及供应商性质的零散性特点,使其能否取得足够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分担增值税税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弥补该不足,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多项文件规定了建筑业税收优惠(即部分业务可选择简易征收办法计税),由税收优惠导致的税负变化应作为对应税种的机会成本,即联系该部分税收规定,若“营改增”后税负减少,那减少的部分应算作实行营业税的机会成本;若“营改增”后税负增加,增加的部分应所作实行增值税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增值税环环相扣环环相抵的征收办法避免了营业税征收下双重征税的缺陷,由此而减少的税收负担应作为构成营业税机会成本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实行增值税的机会成本。

(一)税收优惠方面

据《36号文》附件二的相关规定,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均可选择使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刘天永(2016)表示,企业一般无法或很难取得该三项建筑服务可抵扣的进项税,因此建议企业对该三项建筑服务选择使用简易办法计税。简易计税税率为3%,但与营业税不同的是,增值税属于价外税,计算营业额是需将其剔除,因此在相同营业额的情况下,增值税的应纳税营业额小于营业税(即税负更小),实行增值税的机会成本低于营业税。

对于《36号文》规定需采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服务项目,企业一般情况下可抵扣进项税,从而减少税收负担,降低增值税的机会成本;对于由于供应商性质(个人等)等原因而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不能抵扣进项税的,其税率负担比营业税增加8个百分点,但根据刘天永的分析,企业可采用分包方式分担税负,以分包后的余额为计税依据,从而尽可能压缩由于不可抵扣进项税原因导致的税负高于营业税税负的缺陷,尽量降低实行增值税的机会成本。

(二)纳税征管方面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在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增值税只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纳税,因此增值税相对于营业税而言避免了重复纳税的缺陷;另外,全面“营改增”改革之前,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并存也会导致因两税均为流转税而产生重复纳税的可能;因此,“营改增”后只保留增值税从很大程度避免了重复纳税的缺陷,减少的税收负担应作为构成营业税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营改增”之前,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在各个环节,因此若一项产品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生产过程,且该生产过程并非在同一家企业完成,加之营业税为价内税的性质,形成的最终产品的税负必定包含生产过程中各种配件所含的营业税。如A厂生产的a产品需要经过B、C两厂生产的b、c两种配件的加工方可完成,因为B、C两厂均为营业税纳税企业,因此销售的b、c两产品中包含了各自5%的营业税,在交由A厂加工后,生产出a产品,需继续缴纳5%税率的营业税,因此a产品中除包含了a本身的营业税外,还包含了b、c两产品所含的营业税,使该产品所含税负增加。“营改增”之后,在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前提下,三厂所购销商品仅针对其增值额纳税,这样就避免了一种产品中包含多重税负的缺陷,从而使税负减少,而减少的税负即为实行营业税的机会成本,在该意义上,营业税的机会成本高于增值税的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两税并存情况下,举例而言,建筑材料供应商为营业税纳税人,而需求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此,供应商销售的原材料包含5%的营业税,且需求方因得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亦不得抵扣进项税,从而使该材料已存在重复征税的情况;全面实行增值税后避免了该种情况的发生,在购销双方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若不是,准则税收优惠部分给予一定补偿)的情况下,商品的进项税额得以抵扣,从而不存在重复纳税的情况,在该意义上,营业税的机会成本亦高于增值税的机会成本。

三、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营改增”后建筑业名义税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行业实际税负的必然增加,相反,实行增值税的机会成本小于实行营业税的机会成本:一方面虽然由于建筑业业务的复杂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营改增”后可能不能取得足够多的进项税额用于抵扣,但政策的逐渐改善善与规范使该方面缺陷基本得以弥补,企业由于自身性质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营改增”税负增加情况已被管理当局考虑到并逐渐完善,完善过程中相较于营业税的优势使其机会成本小于营业税机会成本;另一方面,相较于营业税中可能存在双重征税使其机会成本增大的问题,实行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方法避免了该缺陷,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增值税机会成本。(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J].山西财税,2016.4

第6篇:机会成本范文

所谓网上创业,就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网上创业属于电子商务范畴。

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具有巨大潜力。《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同比增长达到56.2%,一举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吸引了众多人网上创业。其中,大学生网上创业所占比例最多。有关部门作了一个统计,结果令人惊讶,在淘宝网上,万个网上店铺中,由大学生开的个人店铺居然达到40%。人在家中坐,钱从网上来,新的SOHO一族正在金字塔中诞生。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现状下,失业已是不足为奇的常事,选择自己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创业模式相比,网上创业门槛可谓是降低了很多,随着网络市场的一步步形成和网络创业游戏规则的一步步完善,更加为网上创业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如今面对好的机遇,网上创业是不是就可以盲目进入,一窝蜂蛮干呢?其实网上创业同样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虽然不会给创业者带来损失,但却增加了成功的难度。

1.网络市场大且竞争激烈

由于网上创业资金门槛低,进入容易,大量的创业者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上网,将市场扩展到网络中。这使新进入者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书籍、饰品、电子产品、食品等产品的网上零售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以“MP3播放器”为例,2007年3月27日有819种在当当网上出售,淘宝网上有5568条出售信息,易趣网上有1184条出售信息。

如今,网上交易之所以红火,最大的特色在于买者能从中挑到价廉物美的东西。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你有货物渠道吗?你有廉价的货物吗?

所以,你到底准备卖什么?这是创业者需要好好分析的。从交易的产品中可看出,一类是价格非常便宜的产品(相比网下同等产品),如手机、电脑、化妆品等;另一类是网下不常见或在市场上没有流通的产品,如各种优惠票、独特的饰品甚至房子等。从一些已经创业的店主了解到,他们多半有一个固定的货物渠道,有人是了某个知名服饰品牌,有人已经有一个实体店,有人专门到香港或国外进货。所以,对于创业人员来说,除了学会如何上网、如何登陆以外,更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如果创业者觉得网上开店只是将网下普通的产品搬到网上而已,那么就会给自己的创业带来风险。

2.安全问题

(1)网络中法律与信用环境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网上经营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传统的法律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应用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电子合同、在线支付、产品交付等问题虽有了初步的法律规范,但还没有做到全面的法律保护。个人隐私权保护、欺诈等问题困绕着消费者,使之不敢大胆地在网上购物。特别是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网上信用评价与监控体系,致使“收货不付钱”、“收钱不发货”等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经营者信誉下降。

(2)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是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的,支付信息、订货信息、销售信息、谈判信息、机密的商务往来文件等大量商务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存放、传输和处理。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会造成商务信息被窃、篡改和破坏。机器失效、程序错误、错误操作、错误传输都会造成信息失误或失效,给创业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物流成本过高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也是电子商务实现的保证。电子商务中,资金流和信息流都可以在网络中完成,物流则必须在现实物理空间中完成。我国现阶段物流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物流配送效率低而且不规范,物流管理人才缺乏。这些导致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成本过高,甚至有了客户却无法将商品送达到客户手中。

4.目前网上商店普遍存在的缺陷

(1)业界

一是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经营意识的滞后和相关资源的缺乏;三是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

(2)店主

店主学会开价是很关键的。因为,网上产品其实是通过拍卖的形式成交的,即卖主开出一个价,然后各路买家再加价,直到成交。因此,卖家开出的价并不是自己心里要出售的价,而是要便宜,然后再靠人气将价格拍卖上去。所以,你对商品的描述、商品的定位一定要吸引人,这样才能增加点击率,聚拢人气,也为你的小店拉进长期顾客。

当然,网上开店不是那么简单,也同样考验店主的生意胆。首先,你如何让买主知道有这家店?其次,面对赚钱机会你有胆“吃”下吗?其实,网上开店和网下开店都需要魄力。

另外,准备网上创业的朋友还要注意网上创业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简单地讲,即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更加简单地讲,就是指你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

那这个“机会”有多大呢?

1.国家政策支持

发展电子商务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创立自主品牌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必备手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市场巨大

(1)网络市场是个全球性的大市场

不同于任何区域性的技术,Internet是全球一体的,它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连成一体。在这个市场内,不需要任何中介,就能将产品和服务信息传送至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2)网络市场具有成长性

这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还在快速增长着。仅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每年的增长率都在20%左右。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网民不仅数量增长了,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3)网络市场是个个性化很强的市场

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30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3%。这些人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传统的营销观念和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具有方便性、交互性、高效性、经济性,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传统经营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成本低廉

(1)开办费用低廉

企业的开办费主要是创办企业所需要的房屋租金、办公设备。网络创业用网络空间代替了“门面”这个物理空间。一般个人网站空间或网店一年只需要几百元租金,有的经营项目还是完全免费的,如以“威客”形式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网上创业只需有一台上网的电脑就可以开展经营。

(2)生产成本低廉

网络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个人提供的无形产品主要有咨询服务、设计服务等,这些产品无需外购成本,主要靠创业者个人的知识和智力生产。如果是提供各种有形产品,网络经营也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通过Internet可以将市场需求信息迅速传递给企业以决策生产,同时企业的需求信息可以马上传递给供应商以适时补充供给,从而实现“零库存”管理,相应地节省了大量材料采购费用和库存材料带来的资金积压。

(3)销售成本低廉

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代替以前的实物交换,一方面可以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可以无店面销售,免交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另外,通过网络收集市场信息、企业信息、开展售后服务活动、广告,成本比传统的营销方式要低得多。据统计,在Internet上做广告可以提高销售数量10倍,同时它的成本只是传统广告的1/10。

4.营销方便

网络营销(On-line Marketing或E-Marketing)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Internet的各种功能都能作为营销工具,如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网络广告等。它们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舞台,也为创业者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大大地降低了费用。比如说产品的陈列费用、人员开支、宣传费用。此外,沟通也比较快捷,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信息的传递,下单发货都比较方便。而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占有市场份额,由于互联网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使得脱离时空限制达成交易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另外,计算机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代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并能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因此能及时有效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面对“机会”,面对眼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清楚了必须面对的风险后,创业者想网上创业必须遵守以下几点要求:

1.创业者心态要正确

要创业,首先要摆正心态,正确确定创业目标。大学生网上创业不能把目标定位于赚多少钱,而应是创造多少价值。价值可以体现为金钱以及其他物质,也可以体现为知识技能、精神文化等非物质方式。坚持下来的动力来源并不是钱,而是对价值的追求。

2.网上产品的供应要稳定

网络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良好的产品是创业成绩的关键。适合网络上经营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无形产品,另一类是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包括网络服务和信息产品。网络服务是指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最适合在网络上提供的服务有咨询服务、教育服务、设计服务、旅游服务等。

网络经营的第二类产品是有形产品,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在网络上销售。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的产品在网上销售具有优势:①体积较小便于运输的产品;②附加值较高的产品;③具备独特性或时尚性的产品;④通过网站了解就可以激起浏览者购买欲的产品;⑤网下没有,只有网上才能买到的产品,比如外贸定单产品或者直接从国外带回来的产品。对于经营这类产品的创业者来说,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合适的货源。

3.市场定位要准确精细

波特竞争理论表明,目标聚集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之一。创业者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要想成功,就必须将网络市场进行细分,在细分的基础上选定一个目标市场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4.网络营销技巧

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脱颖而出,除了要有良好的产品外,还需要大量的营销技巧。

(1)网络品牌

网络营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并推广企业的品牌,知名企业的网下品牌可以在网上得以延伸,一般企业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树立品牌形象,并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2)网址推广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几年前,人们甚至认为网络营销就是网址推广。相对于其他功能来说,网址推广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网站所有功能的发挥都要以一定的访问量为基础,所以,网址推广是网络营销的核心工作。

(3)信息

信息是网络营销的基本职能,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无论哪种网络营销方式,结果都是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包括顾客/潜在顾客、媒体、合作伙伴、竞争者,等等。

(4)销售促进

大部分网络营销方法都与直接或间接促进销售有关,但促进销售并不限于促进网上销售。

(5)销售渠道

一个具备网上交易功能的企业网站本身就是一个网上交易场所,网上销售是企业销售渠道在网上的延伸,网上销售渠道建设也不限于网站本身,还包括建立在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网上商店,以及与其他电子商务网站不同形式的合作等。

(6)顾客服务

互联网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在线顾客服务手段,从形式最简单的FAQ,到邮件列表,以及BBS、聊天室等各种即时信息服务,顾客服务质量对于网络营销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7)顾客关系

良好的顾客关系是网络营销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通过网站的交互性、顾客参与等方式在开展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增进了顾客关系。

第7篇:机会成本范文

【关键词】 机会成本;边际收益;递减;军费;结构;优化

在军事经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必然要优化军费结构,合理确定军费的投向、投量,把稀缺的军事经济资源配置到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素上去。

一、军费结构优化中的机会成本

军费机会成本指政府在进行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过程中所放弃的民用经济部门的收入,或者说将军费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获得的收入。

军费机会成本表明军队战斗力的“生产”不仅存在“显性成本”——军事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存在“隐性成本”——所放弃的等量资源投入民用部门而得到的收入,这种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它是一种无形的代价、主观的损失。然而,由于军费开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不能把军费机会成本等同于简单的机会成本,又不能把军费开支全部等同于机会成本。虽然军费开支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维持性经费和建设性经费,但是二者军事用途的不同,对军费机会成本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军费开支的军事用途来看,维持性经费和建设性经费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活费、装备费(装备维修费、管理费和购置费)、科学研究费、基本建设费和教育训练费等。生活费和装备费是军费开支的直接成本,它直接花费在军事用途上,对民用经济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133229.COM因此,生活费和装备费表现为民用生产的损失,而军事科学研究费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对民用经济也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军用卫星的民用化等。军费的总机会成本应当是军费中扣除具有民用性质的费用后投入民用经济部门所能带来的收入。贝诺瓦认为,军费开支中研究和发展费有60%是军事的,而其余的40%的研究和发展费用却可能为民用经济产生利益。如有些道路、通讯网络等军用设施可以用于民用,不存在军费机会成本问题。军费中的基本建设费和教育训练费分别以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式存在和沉淀下来,都将具有一定的民用性质。因此,考虑到军费机会成本的存在,虽然生活费、装备维修管理费和教育训练费等等费用属于维持性经费,装备购置费、科学研究费等费用属于建设性经费,但是不能只对军费简单的在宏观上进行配置,军费在中观上的不同构成将使军费机会成本产生很大的差异,带来不同的军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军费机会成本的存在及其内在的差异,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军费结构进行再次优化——中观优化。

二、军费结构优化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军费消费的最终产出是军队的战斗力,边际收益规律在军费分配中的应用则表现为:在军事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如果生产战斗力的其它可变要素保持不变,连续增加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将会使战斗力水平不断提高,当该种要素的投入超过某点后,增加相同的可变投入量而增加的战斗力水平将会越来越少。例如军事人力,当被投入到固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等其它可变投入要素上时,随着军事人力数量的增加,当达到某一点后,单位军事人力在战斗力生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达到顶点。随着军事人力数量的持续增加,其所发挥的作用开始降低,武器装备等其它可变投入的数量开始不能满足军事人力增加的需要,同时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逐渐增加,造成大量军事人力的闲置和浪费,军事机构臃肿,大量冗员产生,结果军事人力的边际战斗力贡献率下降,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反而会使战斗力总体水平下降。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军事经济领域中表现为要素的边际战斗力贡献率的递减。军队通过军事经济资源的耗费完成其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能,以军队战斗力的形式体现出来,军队战斗力可以由即时战斗力和潜在战斗力组成,部分经费开支直接形成了军队的即时战斗力,部分开支虽然不能形成军队的即时战斗力,但是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潜力。应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借助“财政宏观规划模型”来建立“军费结构中观优化模型”,对上述思想进行量化表述:假设军费开支仅为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则:

其中z代表综合战斗力水平,z1、z2、z3分别代表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投入生产的战斗力水平,a是战斗力生成参数,e1、e2、e3分别表示在一定军费开支规模中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a1、a2、a3为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在综合战斗力生成中所起到的重要程度,其数值可以通过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由专家评价得到。此时,目的就是在军费规模一定的前提下,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战略方针,合理分配军费开支,使其生产出满足国家需要的最大综合战斗力水平,即求出满足目标函数z=max(z1+z2+z3)的最优解向量(e1、e2、e3)。利用“军费结构中观优化模型”,可以得到在任何一种军费规模下,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的不同组合方式,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的战斗力水平和综合战斗力水平,由于各项军费支出的边际收益递减,故利用动态规划等数学方法,必然可以得到一种军费支出结构,其它任何支出结构所形成的综合战斗力水平都不大于此种军费支出结构。这时,用于军事人力、武器装备、军事科研的生活费、装备费、科研费支出就是最优军费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军事人员、武器装备和军事科研对综合战斗力生成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和平时期,军事科研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在战争时期,国家的生存受到威胁,则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军事人员的数量随着战争样式、作战方式的不同将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它们的影响程度必须随着条件的不同而随时予以改变,专家评价得出的权重系数不能直接用来分割军费开支,否则那就是简单的线性分割,这也是军费开支和战斗力形成是幂函数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结论

在国际战略格局、军事战略方针等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必须优化军费结构,寻求最佳的军费分配方案。一方面降低军费总机会成本,减少军费开支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面响应;另一方面在保证军队即时战斗力水平的前提下,增强军队的潜在战斗力,把军费使用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军费开支的社会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机会成本范文

    1)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这个部分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用的劳动价格的部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c+v+m)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LC)、平均成本(LAC)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SC)、平均成本线(SAC)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表现为: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当MC=AC时,AC为最低。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恩,计算了美国1970年交换部门的交易成本,占美国GDP的45%。张五常估计的香港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交易成本数额巨大。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

第9篇:机会成本范文

一、引言

会计的前身是簿记,500年前簿记曾经是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簿记发展为会计,引进了若干经济学的概念与理论,经济学就逐渐成为会计学的基础。不联系经济学来考察会计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资产,显然是捕捉不到资产的来源及其本质的(葛家澍,2005)。由此可见,经济学的发展演变也会冲击会计学的发展。因此说,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成本会计中同样假设“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完全了解可用的手段和将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能够在现在和未来做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这便是新古典会计学的主要标志。因此,决策者进行决策时仅仅根据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行动相关的沉没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不应该进入有关连续还是中断行动的决策中。此时,以前投资的货币、努力和时间等沉没成本已经支付了,不能得到补偿,因其不构成机会成本,所以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体现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因此说,在信息完全(零交易成本)条件下,理性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会考虑沉没成本的影响。然而,如果以前的这些投资激励人们继续执行当前的决策,则被称为沉没成本错误。因沉没成本错误被视为一种非理而被排除在新古典完全理性研究范围之外了。

事实上,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对于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的。科斯(Coase,1938)曾注意到,会计人员认为一台机器的使用成本是指机器的折旧,而经济学家会说,使用一台机器的成本是指这台及其应用于其他场合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如果没有其他用途的存在,这台机器的使用成本就是零。从理论上说,科斯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要算最大值需要知道使用机器的所有行业的未来情况,结果经济学家或者接受会计人员计算方法或者回避耐用资本品问题的做法。事实上,会计人员喜欢回顾企业财务状况,因为他们必须记录资产和负债,对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评价。会计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这是根据国内税收署所允许的税务处理方法确定的。经济学家注意企业的前景,他们所关心的是将来成本预计是多少,以及企业如何通过重组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利润率。因此,他们必须关心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即未能使企业资源得以最高价值利用而放弃的机会成本。同样,会计人员和经济学家均将实际支出即显性成本列入他们的计算中。显性成本包括工资、材料成本和资产的租金。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显性成本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涉及企业与之有经济往来的企业或个人的直接支付。而经济学家对于显性成本的关注,则是因为工资和材料成本代表了可以被有效用于其它地方的货币,从而造成经济学家关注隐性成本―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而会计人员关注显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还会看到会计无法记录的隐性成本的沉淀,而会计人员只能看到账面上显性成本的沉淀。因为信息完全,使经济学家和会计人员是一样的,进而得出沉没成本不相关命题。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决策者产生这种所谓的非理,究竟在什么时候,沉没成本效应才会更见显著。由于新古典会计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上,只关注决策问题的描述和决策方法研究,忽略了决策本身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科斯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革命,提出交易成本,从而论证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做到完全理性,或者说获得信息需要支付交易成本,不可能免费得到,所以决策时需要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而且,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依据会计成本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成本(Kay and Mayer,1986)。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分支―交易成本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认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是从会计角度划分的,并没有从经济学角度―机会成本考虑的,所以,他划分出资产专用性成本和非资产专用性成本,从而引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为我们分析资产专用性(另一种预期沉没成本)重要迈出坚实一步,从而论证,在信息完全或契约完备条件下,无所谓沉没成本还是非沉没成本,都可以做出理性选择,因此可以将成本划分出决策相关性成本―非沉没成本和决策非相关性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一旦有限理性,契约不完备,特别是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因信息不完全而无法分开,致使资产专用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开创行为经济学的卡尼曼和特维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1979)在前景理论基础上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机制和行为特征,因偏好改变往往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吧”、“不要为溅出的牛奶哭泣”等警告,但在真实决策时往往考虑沉没成本的影响,大量的沉没成本效应行为普遍存在。例如,由于已经在风险企业中投资很多,所以需要继续经营;由于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所以抵制技术或制度变迁;人们对职业或者专业进行了大量投资,所以不愿意转换研究领域;在银行业,追加资金往往贷给那些无法支付债务的企业等,使决策者难以忽略以前发生的沉没成本。

实际上,行为金融理论通过引入框架效应、心理会计、禀赋效应等,不仅大大拓展了新古典财务学―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财务期权理论”等,而且还解释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诸如避免资源浪费心理(Arkes & Blumer,1985),以及自我辩护(Staw,1976)。因此,在不确定性和非理性条件下,决策者往往考虑沉没成本,人们不得不考虑以前发生的沉没成本或历史成本,很难将它一笔勾销,出现大量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

3.过去继承下来的遗产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由于过去继承下来的资产对后来的事情具有重大(但不是绝对)的影响,很难重新开始,从而需要找出实用或改良的方法。(1)继承下来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存量等。现实经济总是在各个方面继承它的资本存量。这些资本包括通用性物质资本建筑物、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等,以及劳动力的通用技能―通用性人力资本。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专用性的资本形式,例如,体现在熟练地的团队生产能力,这些资本是专用性。至少在理论上可知,通用性资本很容易通过市场购买而达到复制。相比之下,专用性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都是学习的产物,经常是隐性的,不可言传,很难复制;(2)生产技术和组织知识现状也会约束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特定经济而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有哪些现存的生产技术,且要知道,哪些生产技术能够在实践中可以重新使用。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and Winter,1982)指出,模仿现存的生产技术是一项成本昂贵和花费时间的活动;(3)继承下来的制度存量。经济中继承下来制度存量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它们的执行。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法律体系等等。非正式规则包括道德,以及习惯和态度。执行的方法包括法律惩罚、社会谴责等。如果制度具有通用性,那么很容易改变,那么它们不会构成经济中的显著约束。但是由于制度专用性,变化是缓慢的和困难的,在某些情况下,经济可能锁定在“坏的制度”中,从而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4.有限理性或有限认知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由于完全理性需要支付时间、努力和资源,从而使获取信息和新知识成本十分昂贵,所以经济主体会选择有限理性或理性无知,此时考虑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是节约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有限理性主要包括:一是有限信息;二是收集、处理、保留和交流信息能力有限;三是相关知识的隐性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是许多决策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使用简单的、局部的现实模型处理复杂的决策环境,这样很容易犯错误。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基于许多相同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例如,意识形态都会强化这些心智模式,从而拥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哈耶克(Hayek,1983)强调制约常规和规则的知识是隐性的,不可言传,即使可能,也常常极为困难和昂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可能很容易地进行。然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却能够在“干中学”中获得,在人们无意中用到它以前一直存在大脑中的知识,这就会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5.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等待有收益可以导致沉没成本效应。大多数投资决策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投资部分或者全部不可逆的;二是对于投资的未来收益是不确定性的;三是你在投资时机选择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你可以延期投资获得有关未来更多的信息。在这种条件下,等待新信息就有实物期权价值(Dixit and Pindyck,1994),并不能实现新古典净现值方法。当考虑投资时,相关信息比预期差,这样就会取消投资或者延期投资。当考虑负投资时,相关信息比预期好,这就导致不进行负投资,延期退出。从而发现,即使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也不会轻易退出,而是依靠等待或观望获得延期的机会成本(期权价值),正是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出现沉没成本效应。

6.前景理论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Kahneman & Tversky,1979),如图1所示。前景理论认为,决策者系统地架构决策影响决策选择。当决策结果被描述为损失(负架构),经理人更愿意承担风险避免损失比同样的结果被描述为收益(正架构)。正因为这样,斯特瓦(Staw,1976)指出,“个人在失败后处理信息与成功后处理信息可能不同,这种不同的处理可能解释政策承诺的差别”。正是在这种研究动机下,怀特(Whyte,1993)指出,尽管从经济理论角度看,沉没成本对于当前或未来决策不相关,但是,在决策背景下,沉没成本的出现可能使决策者愿意采取冒险行为。当面临正反馈时,决策将在收益之间进行选择。当面临负反馈时,决策将在损失之间进行选择。在前者情况下,往往是风险厌恶的,而在后者情况下,往往是风险偏好的。前景理论关注决策实际上是如何做出的描述性方法,解释了在失败的行动过程中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

前景理论与沉没成本相关的第一个特征是前景理论的价值(效用)函数。这个价值函数表示客观上定义的收益和损失(以货币计算)和主观上定义的收益和损失之间的关系。对于所得,价值函数是凹的,而对于所失,价值函数是凸的,这意味着价值函数在价值损失时比价值所得要陡,这被称为厌恶损失,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风险偏好,而对于所得表现出风险厌恶。当初始投资在A点。在失败投资之后在B点。在B点进一步损失并没有导致价值损失。然而,与此相同数量的收益会导致价值较大增加,所以,投资者处于B点会冒较小风险就可以获得较大收益。与A点相比,在B点支付了沉没成本更容易进行风险投资,继续给失败投资的项目融资。前景理论与沉没成本相关的第二个特征是确定效应。首先,绝对确定收益往往被高估。确定收益的价值要大于给定的预期收益价值。其次,确定损失往往被低估。这个价值要小于给定预期损失价值。由前景理论可知,人们特别厌恶确定性损失,所以,在面临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往往进行连续投资,从而表现出沉没成本效应。

由此可见,通过经济理性解释了沉没成本效应存在的合理性,摆脱新古典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无关性命题,进而将此情形作为一种特例。事实上,对于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它们之间是互补的。这说明,要理解沉没成本效应理性逻辑,需与心理过程、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等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更深入理解沉没成本效应,从而表明,成本会计中沉没成本效应十分普遍。正是在交易成本为正或行为扭曲世界里,沉没成本是否相关性,成为会计制度提供信息的重要依据。

四、沉没成本效应对会计学的意义

在零交易成本条件下,作为预期到的沉没成本,理性人当然无需考虑它,仅仅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优化决策,这是新古典会计学(Neoclassical Accounting)的精髓所在。然而,在非新古典环境下,由于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往往会导致未预期到的沉没成本,从而往往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进一步使边际分析失败(Caose,1946)。一旦偏离新古典的世界,走进交易成本为正或者行为扭曲的世界里,沉没成本效应这一理可以得到理性解释,从而影响新制度会计学(New Institutional Accounting)或者行为会计学(Behavioral Accounting)的发展。因此,承认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首先,承认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可以回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可以清楚和克服沉没成本这一心理偏差,为会计制度(Accounting Institutions)提供指导原则,从而刺激企业与经济长期发展。具体包括:(1)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投资策略。制定明确的投资目标可以带来很多优势。例如时刻想着自己的投资目标,能够帮助你着眼于投资的长期表现和大的方面,不会拘泥小节,监督投资过程,判断你的行为和投资目标是否符合;(2)明确投资的数量化标准。明确投资数量化标准可以使投资者免受情绪、谣言、传闻和其他心理偏差的影响。虽然使用数量化标准,但企业的管理水平、新产品的开发等非数量化信息也很重要;(3)分散投资可以避免巨大损失而影响自己的决策。同样,分散投资也可以摆脱启发式推断心理偏差;(4)必须控制自己的投资环境,必要时使用大拇指规则。

其次,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沉没成本效应会得到理性解释,从而认为,尽管这一行为是错误的,但它却是理性的,从而可以到根除的目的。由于现有的决策理论是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决策理论,而对决策理论的行为决策了解较少,因此需要加强管理者行为决策理论学习,了解人们在决策时的行为特征,通过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知之明的程度,并能坦然接受他人意见。在决策时,注意边际原则的局限性。在投资项目进程过程中,有时需要改变具体项目负责人,可以达到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目的,或者事前制定财务预算约束((Stiglitz and Weiss,1981;Myers and Majluf,1984)或心理预算约束(Heath,1995)。特别是在投资或终止项目决策时,必须集体决策,发扬民主,提倡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要求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解决沉没成本是否相关性问题。

再次,在行为扭曲的非理性世界里,承认沉没成本效应,我们才能发现会计的功能,它是“作为认识、处理和沟通经济信息过程,借此达到充分的判断和决策的目的”,从而使会计追踪成本支出过程,因此要做好事前沉没成本治理。(1)在发生沉没成本的情况下,要从理念上认识沉没成本问题,尤其是提供充分适当的信息,避免“信息贫困”;(2)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人会扭曲沉没成本信息,尤其是符合决策者的信息偏好,很容易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因此需要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3)需要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从而使成本最小化,包括外部与内部审计,以及形成集体决策而不是个人决策,加强事前信息甄别和事后信息扭曲监督。

最后,由于世界是不确定性,事前治理沉没成本的会计制度或者手段本身并不是完美的,所以,也需要事中、事后沉没成本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需要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审计制度等角度考虑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对沉没成本的影响;二是需要加强实体企业或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尤其在委托情况下,需要实现激励相容,获得更多的适当信息,从而避免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既然沉没成本相应存在干扰市场秩序,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提供新的指导原则,在于加强沉没成本管理,避免出现沉没成本。尽管政府可以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下功夫,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也需要政府实行繁荣二手市场、加速折旧、税收减免等供给政策,以及增加有效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等,使管理沉没成本成为一个社会过程。

由于财务决策在公司一系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交易成本为正或非理性的世界里,决策过程已经不再是沉没成本是否决策相关性问题,而是沉没成本在决策中占有的何种地位问题。因此,在交易摩擦或行为扭曲的世界里,理论要紧随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毫无夸张地说,如何做好沉没成本的预测、追踪与控制,乃至沉没成本治理已经成为今后成本会计工作的关键,从而形成新古典会计学、新制度会计学和行为会计学等不同认识。因此,沉没成本效应为我们考虑决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沉没成本效应还需要不断完善。同时,如何结合我国财务、资本市场的独特性,对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做进一步分析,摆脱新古典会计学,特别是开创制度(或交易成本)会计学和行为会计学,可能是研究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