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所教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高职教学现状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查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湖南2006年通过率只有42%,还有58%不能按期通过。即便通过A级又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优秀,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都感困难,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汇又知之甚少。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
国家级培训为期三个月,按环节可划分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五个阶段。按照不同阶段学习任务与学员心理变化特点,找准工作着力点,提纲挈领,统领全局。
(1)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学习阶段,工作着力点是围绕学员“安下心”“转换角色”。一是安排好学员食宿,安居才能乐业;二是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学员尽快相互熟络,借以弥补情感的落差;三是推介陕西历史文化名胜,引导学员双休日登临游历,借以排遣闲暇时的寂寞;四是严格考勤,以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培养遵纪守纪的良好班风。
(2)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工作着力点是成立班委会,集中精力抓学风,抓纪律。成立班委会。班委会拟由3人组成。班委成员的条件是曾任或现任学校领导职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所学所教与培训专业相符,专业能力较强;年龄稍长,性格沉稳,为人热情;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班委会的产生,可通过全体学员选举或班主任任命的方法。要明确班委会职责与班委成员分工,使之在开学第二周便能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抓学习。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学员专业基础的不同,按水平高低搭配原则,或学员自主组合,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将基础差的学员组织起来,请任课教师按需求进行辅导,分类施教。以有所求、有所教、有所得吸引学员,渡过情绪波动关,稳定班级大局。抓纪律。严格考勤,实行签到制度,一天两次考勤,一周一汇总一公布。实行请销假制度,请假三天以上者,必须经单位同意,如学员回家或参加单位活动,返校须补交单位证明。要从严控制请假,请假必须有假条。要将纪律考勤情况与评优、结业鉴定挂钩,累计请假超过五天或无故旷课一个教学日者,不得评为优秀学员;累计请假超过10天或无故旷课两个教学日者,不予结业。纪律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不得因人而使其失去严肃性和公正性。此外,要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优化培训方案,召开好教学意见征求会,组织好对学员的学习测评。监督任课教师到岗情况,严格监控教学质量。
(3)校内实训阶段,工作着力点是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督促学员完成实训科目,协助解决实验实训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提前检查实验实训准备情况。协助指导老师分组,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注意观察学员现场表现,对零起步或动手能力差的学员,降低实验实训要求,安排专人予以指导。协助指导老师召开好实验实训总结会与作品讲评会,注意收集考评资料。
(4)企业实践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落实实践计划,协助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督促学员做好下阶段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准备。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实训方案的制订,协助做好实训岗位的安排和岗位的轮换,组织好技术报告会、座谈交流会。教育学员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体验体力劳动的艰辛。督促学员广泛收集企业信息,积累教学资料。协助做好企业对学员实践的鉴定工作。安全重于泰山。学员在学校实验实训或企业实践期间,班主任要大力协助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做好组织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要跟班管理,按照安全要求,叮嘱学员注意安全,反复巡视检查劳动保护措施,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防范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5)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阶段,工作重点是做好学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组织好学员说课、论文答辩、教学演练活动,办理学员结业手续。一是提前收集学员电子课件及论文;二是收集学员的企业实践报告、培训总结、实训作品;三是评选优秀学员,撰写学员培训鉴定;四是做好学员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优秀学员证书等的发放工作;五是做好学员离校的送站工作。
二、班主任工作方法
顾全大局,维护培训工作正常秩序。每期培训不止一个专业班,培训周期相同,培训环节大体一致。作为班主任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安排,要有全局意识、协作意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班,只顾自己班的利益,而影响培训工作全局,影响其他班的教学秩序。如学院临时调整教学计划,班主任要服从,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与学员。再如,与别的班在教学资源方面发生冲撞时,要做到礼让当先,主动回避冲突。再如,与其他班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或文化体育活动,要注意班主任之间、班委之间的协作,管理要打破班级界限,使班与班之间和谐相处。充分发挥班委作用。班委成员与学员接地气,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至关重要。树立班委形象与权威。要明确规定学员请假经由班主任批准后,必须报告班长;学员利用双休日在培训学校地区之外游览的、回家的必须报告班委;一切教学活动班委参与组织管理,召开班会或研讨会,由班委组织且确定主题;班委参与优秀学员审定、学员结业评价等。压实班委的责任,将班委推到班级管理最前沿。班委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员的思想教育、学习组织管理和生活组织管理等工作。班长主要抓班风的形成;学习委员主要做好学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工作,收集且反映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建议;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组织学员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征求学员对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等。他们各负责一方面,分工又协作。班主任要加强对班委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排解各种问题,为班委工作铺平道路。要注意弥补班委的弱点,譬如考勤,班委不愿得罪人,班主任就要亲力亲为,双方工作互补,合力管好班级。参训学员来自全国,其中不乏饮食、水土不服或情况特殊者,班主任要予以特别关照。譬如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员,生活费发现金,指点他们到清真餐厅或学校周边清真饭店就餐,常问其饮食情况;学习上要安排与专业基础好的学员结对子,帮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再譬如,参训期间有的女学员怀有身孕,班主任除经常询问外,还要特意安排年龄稍大的女学员与其住在一起,以便于照顾,确保其安全。学员利用周末去西安以外地区旅游,班主任要心系学员安全,叮咛带队学员照顾好大家,时时发短信报平安,还要主动打电话询问情况。学员家人来探亲,或来治病,或来旅游,或其他,如果学员有求,班主任应在住宿、生活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员生病住院,或在校休养,班主任要及时带班委去看望,并安排班委多予以照顾。时常询问学员住宿情况,对学员反映的问题,主动与宾馆(招待所`)负责人沟通,促其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外出实践,要选好宾馆(酒店),若条件太差,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及时更换住处。学员违反纪律,可通过不点名的提醒,或发短信告诫,或开玩笑的口气暗示予以教育,忌讳当众批评。对屡教不改者,要耐心与其促膝谈心,并动员班委或与其相处较亲近的学员配合做工作,千万不可以用通知其学校或不予结业等简单方式解决问题。管理工作要打好提前量,思虑要缜密。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因素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职教师的文化因素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应当具有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仅仅从书本或其它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好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知识。高职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的最高层次,是高职教师文化产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加入高职院校教师行列,案例教学已被广泛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缺乏,效用性不高
具体表现在缺乏大量实际案例素材,现有很多案例注重与教材基础理论的联系,缺乏代表性、典型性、吸引力,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近年来,虽然案例教学被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普遍采用,但是不少教师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驾驭能力,运用起来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实施“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验。
(三)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和配套机制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的准备、组织,再到实施,工作量较大,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精力。因为没有足够的相应措施激励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甚至教师运用案例教学工作量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四)组织讨论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在分组讨论中不配合,参与度不高,不愿意表达见解。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组数多,大大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削弱了案例教学效果。
二、改进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操作。针对当前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整合运用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可供教师选择的案例库,更好地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教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现实中真实的问题,在案例库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和问题性。学校可以为教师创设平台,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或他人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的经历撰写案例。
(二)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两者互不可分。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校中厂”、“厂中校”的优势,依托教学工厂中实际企业环境,面对全真的生产任务,一方面,教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把生产任务转换为教学任务,把生产工艺流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生产管理转换为教学场景管理,把生产产品的考核转换为学生成绩的考核,通过实施全真实训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和生产经营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能切身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建立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就可能缺乏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实践的联系,主动学习和运用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四)合理设计案例讨论环节
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提出。而在我国也早有提出,老子曾说:“天下事必作于细。”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可见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而当今的精细化是教育管理上的一种思想,一种教学理念,目的是使工作精细化,“精”就是要把工作全面化,从全局出发,再层层递进“。细”则是从点出发,再到面,最后把握全局。精细化就是把精细的工作转化为一种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将其具体化,加以实施。但是,在目前我国高职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实践教学条件设备落后,实践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和实践过程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对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必须采取一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管理系统化,教育规范化,思想精细化。就是要把具体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使其成为一种教育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是:
2.1使教育教学制度系统化
全面的规范制度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前提,学生管理工作内天繁杂,涉及面广,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这些繁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日常的管理内容、纲要,梳理清晰,将工作条理化,使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可操作性,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使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2.2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流程化
建立工作流程并不断的完善工作流程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日常的上课,出勤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日常事务,精细化管理是要将这些日常事务,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促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例如,学生上课有记录,评选奖罚要有监督,宿舍管理要精细化,要及时的处理学生的事情,并对处理的结果有回馈信息等。
2.3精细化管理要以人为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各类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及时的完善教育的思想工作制度,要加强并改进师德建设,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要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用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制度可依。
2.4实践创新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的动力
精细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性的过程,在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探索创新,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将细节贯穿到每一个管理的环节中,要从取得的进展中总结经验,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要制度有效的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与时俱进,不瞎干,不盲干。要始终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去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精细化管理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及作用
3.1提高了教学日常工作的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是注重精而细的工作方式,应对过去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精细化管理将其条理化,使其具有逻辑性。例如,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流程。
3.2增加了高校魅力,提高了人才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企业,高职院校的成功实践,精细化管理已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各大院校加以应用,为了提高育人品质,赋予需要魅力。例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生产实践性教学精细管理体系,首先,通过建立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位职责,在学院、系部组建了生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领导小组,通过小组领导统一管理和协调生产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并明确小组内各位领导的自责,而且还拟定了相关的岗位职责,便于大家遵守和执行。其次,制定了精细化管理文件,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践指导书、实践报告等内容,再次,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精细化领导小组,还制定了“六个有效”和“五个关键点”及“五意识”。分别是有效备课、有效选题、有效训练、有效引导、有效自学、有效改进六个有效;常用点、新技点、失误点、能力点、支撑点五个点及安全文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五个意思。最后,建立了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在生产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在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期间,实施奖罚分明,及时有效。成功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体系。
3.3提高了师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教育工作才能不断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学生不断的创新才能掌握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的回报老师,报效祖国。
四、小结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指向人的发展,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当作一个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课程的改革必须重视专业综合性,培养复合型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综合,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迁移,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有机综合。新型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能够具备多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大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掌握大量的课本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参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而言既繁琐又枯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专业课往往缺少足够的兴趣。所以专业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上课要有艺术性。多媒体教学、实验、直观教具的使用、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例也是丰富专业课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手段。授课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随时都能得到应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对这门课有了求知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时就能得心应手,学生也会主动积极配合。在教学中笔者还注意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平时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对于尖子生,在“引”字上下工夫,在授课时扩大难度,深度,让他们受到新知识的刺激,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学习专业课的榜样。对于中等生,在“导”字上下工夫,让他们以尖子生为榜样,积极学习、探索;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帮”字上下工夫,适当放慢速度,查漏补缺,甚至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课后辅导,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充满信心,步步赶上,一步不落。同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保护其积极性,及时肯定他们,简单的问题尽可能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学习有了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就乐此不疲,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1特点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
课程结构设置后,改动量较小,选修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受限。国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多在课程结束后才开始集中安排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收效并不显著。课程设置多以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为基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设置比例偏大,延续学术性课程设置的理念。
2存在的问题
问题1: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仍依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开设较多,而实践课程数量相对不足。实践课程在职业岗位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等方面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关系不紧密,即理论学习时缺乏实践支持,既影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导致理论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实践操作阶段,由于理论掌握不牢固,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问题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性较差国内高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教材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人才技能培养与科技发展相对脱节等现象。首先,教学方法多参照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性多于实践训练;其次,课程设置不能重点突出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再次,高职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内容过时的现象,不能及时跟上科技的进步;此外,实训操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受资金条件、校企沟通交流较少及政策原因等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实训指导教师缺少的现象,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掌握方面相对欠缺。
问题3:课程设置中行业及企业的参与度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行业和企业的指导,学校和企业都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合作。但是部分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企业也尚未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经验来分析,大多是学校主动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主动向学校讨论合作办学的企业则较少,企业对于学校的资助,也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训基地提供等阶段。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亟待改善。
问题4:对师资力量重学历轻技能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入校任教,而从企业转入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统计表明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占67%。国家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对实际行业工作经验并没有明确要求,且现有师资培训强调教师学历达标而忽略了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对适应高职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的理论发展要早于国内,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职业教育模式。而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又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最具代表性,也相对比较成功。双元制高职教育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办学,经济界与教育界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办学的目标也是解决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与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双元制课程设计是以职业选择为中心选择课程,明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其理论课程覆盖了对应专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理论,具有知识面广、课程难易适度、综合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梯式逐级上升的层次,紧密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双元制课程设计能够充分突出以就业为中心的特点,其课程的编排设置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养成和训练,通过具体实际的技能操作来实现。双元制课程模式,以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内容为核心,并重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操作,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教育服从实际工作需要。调研结论表明,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我国与德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同。德国双元制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与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理论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次,课程顺序差异。以德国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顺序以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开设;而我国该专业课程的顺序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即由浅入深的顺序,且学科顺序结构庞大、逻辑严密。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编排采取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另外,两国开设的课程主题特征不同。德国开设课程以学生能够完全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而我国的课程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为主,对学生而言,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完整,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则存在缺陷,导致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岗位技能较差,需要重新在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使得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理念对比
分析中德高职课程设置差异及影响之后,笔者认为国内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及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突出“能力为主”,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第一点:突出“能力为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般只有3年的时间。学校应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一线岗位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第二点: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模块化”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要涵盖汽车相关职业中的某几个或者更多的岗位所对应的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和职业规划需求自由选择。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点: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指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自身人格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第四点: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课程设计,推动教育发展,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解决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高职教育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滞后性,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快地实现动态更新。
2课程设置因为汽车制造所需要的设备
诸如冲压、焊装、总装等大型生产线,是任何高职院校都难以投入的设备,且受国情所限,也无法完全照搬照抄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依照上文所述的理念,并从高职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对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3年全日制基本课程体系进行设置研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基本学制采取“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到汽车制造现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接受汽车企业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和培训教育,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际生产对接。在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兼顾汽车制造及装配过程中各个模块,同时又与企业充分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管理。
四结语
合作教育体系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实现能力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效手段。这就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的局限性,实现“教、学、做”全方位的融合。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常借助某一实践项目展开教学,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的目的[1]。企业产业转型的加速、个人岗位的不断更新,企业和个人都需不断发展和更新知识技能。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对于一些重要的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考核实践教学,要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参加社会技术等级考核。唯有学会学习、注重实践,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好办法,才能妥善化解和处置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才能培养干事创业的能力。
实践能力在于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并以专门性为主,通用性为辅。因此,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切人点,实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结合,以期使被培养者成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还包括与职业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2]。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加快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以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为重心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同时,要更加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实训指南、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的研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贯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前店后厂”全真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能够达到实验、实训、实习的统一,便于形成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使其成为集人才培养、教学教改、对外开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订单式工学交替”是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的最好方式。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课程或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办学,可利用企业优势,以实际操作为手段,改善技能训练条件,保证学生在实训基地能操作最新的机械设备,了解现代制造技术、设备的发展动向,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主动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训的兼职教师,并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质量考核,甚至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直接为企业录用,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双赢。
造就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拥有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他们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一是通过鼓励的政策措施,分期、分批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极强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做专职或兼职教师。这样,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职业资格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就是对在校生实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能力教育,将符合行业、企业中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及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之中[3]。借鉴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能力,使学生获得核心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
随意性、目的性、学习性是职教英语随机化教学应当具有的根本特点,我们要充分了解教学的目的性,把握教学的随意性,加强教学的学习性。英语的发展过程远远比不了汉语的发展过程,英语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同比汉语要少得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对课本内容进行融合、进行比对、进行整理,从而实现随机化教学。随机化体现的是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随意性,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打破固化课本的次序,将课本内容完全吃透,然后将这些课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同时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将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目的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确定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念,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他们知道英语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英语。学习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教学主线,能够突破课本,突破陈旧的教学方式,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让他们在对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持续下去,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掌握英语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二、职教英语随机化教学的应用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英语教学同样如此。随机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是一个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是考验职教英语教育工作者自身工作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将英语知识融入生活,善于将课本内容整体融合,打破课本教学内容的次序,对全部知识点进行细致梳理,选择好每一节课应当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营造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氛围。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外国影片内容,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各国著名景点图片,可以选择学生愿意听的英文歌曲,将这些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随机化的特性,利用这些内容,对我们所要教授的英语知识进行完美的融合,促使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三、职教英语随机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