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育教学方面,本着“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原则,我通过自主阅读、参加研训活动、教育硕士学位进修等途径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内化理论。在教学中我能够整合课程资源,优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积极探索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认识升华——交流分享,总结评价”为主要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读、思、问、议、评”的学习方法及“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生成”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达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目标,从而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及“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作用,也实现着师生民主和谐交往中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虽然我没有承担班主任工作,但是我能够积极配合班主任实施管理,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格外关注后进生转化,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任现职以来,本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年10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六年来我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主要有:【1】**年11月,《自觉磨砺意志》课例的教学设计,在**省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比中被评为二等奖;**年1月,在**区区域性课题《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研究》评比中,被评为二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作为**市**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被录入《自主发展教育研究》一书中。【2】**年3月,撰写的《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年4月,在**市教育学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3】**年6月,执教的《自觉维护正义》一课,在**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拉练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4】**年11月,执教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课,在**区第五届“三杯赛”活动中,荣获优质课二等奖。【5】**年12月,撰写的论文《谈“继承传统美德文化,弘扬现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反思》在**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暨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上,被评为二等论文。【6】**年12月,撰写的论文《探索勃勃生机的教育,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在第六届**市基础教育论坛会上,被评为三等优秀论文;**年3月,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论丛》中发表。【7】**年3月,撰写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被**省教育学会评为2007年度三等优秀论文;**年5月,在《**教育》上发表;**年10月,在《中学课程资源》上发表。【8】2009年4月,参加**区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优秀奖。

另外,在兼职的其他工作方面,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综合实践活动课——【1】**年12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在**市教育学会发展性学生评价研讨会上,做了学术交流并被评为一等优秀论文;并在《**教育》**年第2期上发表;并于**年10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19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年7月,执教的《关于中学生营养科学与饮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在**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优质课。【3】**年8月,撰写的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与反思》在**市**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会年会上,被评为一等论文。【4】**年6月,撰写的《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有近十项研究成果获奖、发表,并亲自主持了区级个人课题研究;05年9月开始兼职科研专干,为学校“十五”课题结题和“十一五”课题开题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评为区“十五”优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宣传工作——曾做过7期《海之韵》校报副主编,8期《家校彩虹桥》家长小报责任编辑,负责学校《课改文集》、《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教育》我校专刊的统稿工作,多年来一直兼职学校新闻报道员,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尽心竭力,得到广泛赞誉,曾获区优秀报道员称号。人事工作——07年4月开始兼职人事干事,虽然事务庞杂琐碎,但我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出勤统计、校务记录、报表上报、证明出具、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资变动、退休教师活动、教师评职考核等,真正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我深知: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教育的田园里,我将继续辛勤而快乐地耕耘着,争做“研究型教师”,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第2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一、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制度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在职业中学的开展,实施制度化管理势在必行。目前虽说已有5所高中校每年固定来我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但每次的时间安排、班级安排、内容安排仍要经过多次反复协商才能最终敲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应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制定《常熟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常熟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规范》,推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进入深层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一是定人员,确定初中或高中指定年级的学生必须参加此项活动,并作为相关成绩的考核依据;二是定时间,明确在假期或其他合适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这样各相关学校也能在整个教学周期中有计划地安排这一项工作。

二、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精细化

实践活动开始前要制订实施计划和安全预案,对重要的环节和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细致分工;活动过程中有过程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过程及时调整,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提炼;活动结束后要小组讨论、汇总分析、总结反思,撰写心得体会或活动报告,建立成果(教学设计、课例、叙事、课题、报告等)分类资源库和案例库。

在师资配备、经费管理、时间协调、场地安排等各方面均要有具体的方案,切实制定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和考核标准。通过观摩、评课等形式来指导和督促教师的工作,通过专题性展示活动进行成果推广和阶段性总结。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研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调研,既重视活动效果,又关注过程评价。

三、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化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开发是实现活动目标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工作,在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要具有代表性、符合学生心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外,更要注重项目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技术的通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是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从我们目前已开发的综合实践项目来看,有些已具有一定的项目化,例如钳工项目的小榔头,电子项目的门铃、感应灯,烹饪项目的小点心,服装项目的手机袋、饰品袋,园艺项目的盆栽,插花项目的艺术花篮等。但也有一些项目缺乏实际产品的支撑,例如财务、营销类项目,学生动手技能锻炼较少,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开发创新,并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学生参与度高、能受到普遍欢迎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

四、普通中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向性

第3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创新实践

初中语文要求每单元有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笔者选择了“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一题材,让学生走进社会,走上街头,开展收集网络流行语、精美广告语、错别字、精彩店名等活动,既贴近社会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设计

(一)活动前的准备

1.围绕“生活处处有语文”这个题材,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①“个性网络流行语”收集组;②“精彩广告语”收集组;③“优雅方言(粤语)与普通话”对照组;④“真假难辨错别字”收集组;⑤“精妙店名”收集组;⑥“成语荟萃”采编组。

2.活动前的要求:①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8~9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效率地完成任务。②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确定展示方式,做好展示准备。

(二)课堂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无论是读书看报、上网聊天,看电视、逛商场,都离不开语文,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语文世界,让生活与语文来次最亲密的接触。下面请各小组组长带领我们走进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

2.自主课堂,学生展示成果。各小组组长展示完毕后,由该组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当点评、鼓励。

①“个性网络流行语”收集组

组长:你们知不知道一些常用网络用语的含义呢?请同学们猜猜看:GXGX(恭喜恭喜),9494(就是就是),沙发(SF,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板凳(第三个回帖的人),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

②“精彩广告语”收集组

组长:下面是我们组收集的广告词,请同学们猜猜广告语的产品: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聪明人选傻瓜(傻瓜相机);聪明不必绝顶(生发灵);串起生活每一刻(胶卷)。

③“优雅方言(粤语)与普通话”对照组

组长:刚才我展示了粤语和普通话的不同之处,下面请欣赏我们小组的绕口令表演:《四和十》和《数狮子》。

④“真假难辨错别字”收集组

组长:我们刚刚只展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容易写错的字的一小部分,其实还有很多错别字。下面请看小品――《家书》,看看由于写错别字而带来的麻烦。(扮演的同学滑稽、幽默,观看的同学不禁发出笑声,在笑声中领悟到错别字的危害。)

⑤“精妙店名”收集组

组长:请看我们组搜集到的精彩店名: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⑥“成语荟萃”采编组

组长:看完我们小组采编的成语后,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我们组带来的精彩相声《成语新编》。(要求同学们在听相声的同时,记录下相声中所运用的成语。)

3.活动小结及课后作业。教师总结此次活动,并要求学生根据此次活动的收获或感受,完成作文“我在_____中学到了语文”。

二、教学反思

这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创设了新的教育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和积极性,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对这节活动课的体会和思考:

(一)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往课堂过多地被教师占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远离自身日常生活的状况。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发展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要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带来了展示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方式,自由组织组员,用两周时间搜集语文信息,深入生活,获得一手资料,最后小组合作以说或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一过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将语文与实践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了。

(三)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4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规划;设计;县域推进;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重大的结构性突破;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校本开发的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无课程标准,二无免费教材,三无教参,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内容开发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程管理难”等“难上加难”的客观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县域实情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我县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县教育局成立了“行唐县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各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小学、民办小学、初中以学校为单位,分别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工作。

教育局在转发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并印发了《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行唐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科学指导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二、整体设计,保障课程科学、有效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和晨(夕)会、班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若干非指定领域。由于学校和教师整合各领域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我们统一要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进行如下安排。

1.晨(夕)会:安排在每天上午上课前或下午下课后,每次10~15分钟。

2.班团(队)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1课时/周;小学1~2年级班(队)活动利用晨(夕)会时间进行安排。

3.信息技术教育: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采用省统编教材《信息技术》(河大出版社)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小学3~6年级,初中7~8年级,1课时/周;初中9年级,2课时/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活动,要求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内容,以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

5.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利用每学年2周的机动时间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年年有科体艺节会、校校有科体艺团队、班班有科体艺活动、人人有科体艺特长。

6.其他专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实践专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环境保护专题活动等):学校可随机安排。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配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这门课程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实施。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规定学校至少每12个班级设立1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均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兼职教师,根据每一个主题或项目活动实际,每一兼职教师担任若干个学生小组指导任务,同时学校也可以联系一些社会专业人员和家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题指导课、开题指导课、过程指导课、过程答疑课、结题指导课、成果展示课等课型,由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研究方案设计、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过程以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为主。

(三)系统化、具体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课程目的、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总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各学段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在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决定了其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有所不同。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活动和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根据活动开展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四)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难点。为指导各学校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县教育局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两条思路供学校选择。

一是学校自主购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是学校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依据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条线索,把握源于生活、指向实践、尊重自主、立足学校特色、依托社区资源的原则,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县教育局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提供参考示例。

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参考示例如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的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与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实施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并提供充分的准备。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重点:实践经历和体验,对方法的尝试和了解,以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和提升,对全过程中得与失进行全面的总结和交流;要突出对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果、活动的体会、活动的方法等方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重点:反思、表达交流、分享、评价、提升与生成。活动总结阶段的教学注意事项:要注意实事求是;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总结与交流,获取知识,深化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和个性。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型要求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课型教学操作要求

活动准备阶段:主要包含两种课型,选题指导课和开题论证课。

1.选题指导课

(1)主要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或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交流、汇总发现的问题或话题,归纳、梳理,初步形成课题;层层筛选课题,确定活动课题;指导活动分组,推选小组核心负责人。

(2)基本模式: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课题)――指导分组

(3)教学要求:

①创设情境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便于引导学生发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题内容的过程。

情景创设要自然巧妙,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作用。

②发现问题是指根据所创设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预设主题中所涉及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面要尽可能开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不要先入为主,一下把学生引到狭小的范围内。

交流、汇总问题方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说,一一写到黑板上,形式单一;可以先让小组汇总,再由小组长汇报。

③筛选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发现的所有问题中选择一个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问题的价值大小、研究的可行性程度,分类梳理问题,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要明确哪些问题该保留、哪些问题可合并、哪些问题暂时搁置、哪些问题该放弃,并要说明理由,渗透筛选依据。

④确定研究主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选择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过程。

研究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反映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表述要准确,特别是关键词选用要准确、贴切;表述要注意语序,主题犹如论文的标题,并非句子,因此,在确定标题时要改变正常的语序,用短语形式来表达。

⑤小组组合要尽量优秀生、普通生合理搭配,每组都有骨干。民主推荐产生小组负责人,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组有多种方式: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兴趣分组,注意合理调控;也可以先分组,再让小组选课题,选的不合理时再指导调控。

2.开题论证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引导学生针对活动方式,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论证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2)基本模式:小组研讨、初步制定――组际交流、学习借鉴――二次研讨、初步修改――典型指导、正反提示――三次研讨、修改完善。

(3)教学要求:

①提供活动方案表格,使学生了解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但不要规定太死,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活动方案表

②活动方案要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商量,自主尝试后再交流、指导,也就是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

③要启发学生通过多次研讨、相互学习借鉴、自己感悟,实现活动方案的优化,不要担心费时间耽误进度。

④典型指导不在多而在精。选哪个活动方案作典型,事先要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选择的依据是能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因此,不一定选最优秀、最精彩的活动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活动方案,关键看它能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提供范例,或暴露出的问题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

⑤为了减小学生自己探索的难度,教师可以提供活动方案典型实例。

活动实施阶段: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完成。但这一阶段,也不是一个可以放任自流的过程,在活动实施阶段,需要推出一些课型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撑,并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主要课型包括: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等。

3.方法指导课

(1)主要任务:方法指导课主要在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时开设,其目的是考虑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程中,可能会在研究方法方面产生的问题,而为之提供指导的课型。因此,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主题活动、实践探究所需要的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教学要求:

①方法指导课可以根据学生主题研究活动的需要适时组织。

②根据活动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设计制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与探究,获取丰富的信息和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使活动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③指导学生了解调查、访谈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谈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④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资料的取舍等

⑤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⑥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

4.中期交流课

(1)主要任务:组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阶段性工作或成果进行交流,并进行针对性研讨;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活动方案,明确下一阶段活动。

(2)基本模式:小组准备――汇报交流――相互答疑――反思总结――调整活动方案。

(3)教学要求:

①教师课前可通过下列方式,掌握学生的活动动态,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分类。

甲、请各小组将本组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上报。

乙、与各个小组沟通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丙、通过查看学生的活动日记、小结,了解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②课上每个小组先汇报自己小组的研究进程或者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教师依据问题分类,讲解一些和问题接近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④教师依据问题分类,逐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⑤根据讨论,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解决方案。

⑥老师总结,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⑦各小组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种课型,即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5.总结指导课

(1)主要任务:此课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成果总结与表达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包括研究报告的撰写、收获体会的总结等。

(2)教学要求:

①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总结指导课要有所侧重。课题研究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侧重指导课题报告的撰写;参观访问与体验活动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体验与感想,并形成文字。

②在总结指导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如何把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梳理与提炼;二是指导学生如何把无形的体会与收获转换成有形的成果。

6.成果展示课

(1)主要任务: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欣赏;及时发现新问题,拓展和生成新的研究内容。

(2)基本模式:

小组全面回顾活动过程与收获,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准备――分组展示交流,共享活动成果与活动感悟――组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借鉴――推选优秀成果、优胜小组、先进个人――小组进一步研讨,明确今后活动设想。

(3)教学要求:

①指导学生对活动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汇总,使之条理化。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活动成果。引导各小组确定最佳的成果呈现形式。

②指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在总结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

③指导学生能根据小组的自身特点和独特体验、收获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展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帮助每一位同学树立自信。

④指导学生通过反思既关注有形成果,又注意挖掘活动中隐性且有价值的活动体验。

⑤指导各小组做好活动的评价工作,对学生的成果和展示给予积极肯定。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①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③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④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⑤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②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④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⑤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①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③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④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

2.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①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②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③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④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⑤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⑥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⑦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⑧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②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③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3.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②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③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④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了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⑤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起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⑥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⑦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①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②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③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我县以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开展县域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公开课展示、教学论坛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形式,深入教学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促进了学生素质提升。

(二)今后发展目标

1.对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2.对课程的管理进一步到位。

3.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4.课程开设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5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特点: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全面,专业基本功扎实,品德高尚,能够胜任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文字工作者。

内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文艺理论、基础写作、儿童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实践、逻辑学、三笔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赏析、教育法规选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课程标准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体现人才培养的国家意志和政府对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兼有指令性与指导性的文本,同时,它还是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尝试以“课程标准”的方式阐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这是我国自1952年来的第一次。毋庸置疑,其挑战性和创造性也是前所未有的。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之一,其意义不言而喻。回顾我国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到,编制者们在努力体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给予教材编写者以更大的空间,激发和引导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可贵的尝试。但是,由于变革愿望、发展速度与教育现实,与教育理论研究之间的差距,致使我们在一些方面显得有些仓促。对如何恰当地把握课程标准本身意义价值、功能定位、结构成分、构建方式、语言表述等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对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制定过程显得匆忙,程序不够完整;研究、借鉴国外有效经验不足;课程标准文本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当时已有显现,但未受到应有的关注,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另外,我国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组织力量研编的,不牵涉管理问题,人员、经费等必要条件也都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但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制订、颁布、修订等没有形成稳定的周期,随意性较大,目前尚无关于相关工作程序的规定。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实行中小学教材审定制以来,教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教材多样化政策的落实。1986年9月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颁布《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和《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1987.10)。《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对中小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文字插图、音像教材与教学挂图、教材中的练习和作业5个方面做了24条原则性规定。如,在教材内容标准,提出本质性标准(体现教育性质、任务和学科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标准、思想性标准、科学性标准、时代性标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标准等。同时,相关部门还下发了《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1987)、《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办法》、《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6月)。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问题不断出现,新老问题相互交织,教材编写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审查标准的不完备,造成教材审查随意性较大;虽有关于教材选用的工作程序方面的规定与要求,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另外,如何避免教材版本虽多却风格雷同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教材印张与开本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建立相关标准来解决。

二、课程标准存在的不足

由于课程标准制定工作是在相关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开始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应认真分析并对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标准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尚有不足

学科课程标准中选择的内容题材及其教学理念与农村生活存在一定距离。这里以本次课程改革中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说明。数学知识本身,特别是传统的基础知识是中性的,但本次课程改革在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增长点”则与农村社会的现实有较大距离。从理念上看,强调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代表数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是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新要求,但这对于课程资源相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实施起来困难较大。为了进一步解释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标准》中还安排了一些案例(见专栏四),在这些案例中,除一些中性题材外,大多是基于城市生活的。只有案例3与农村生活有关,但在数学与现实素材结合的深广度上显然无法和其它案例相比。其它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存在,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这些所列目标明显体现着都市化的倾向,没有考虑到有多少农村学生可以“看音像制品”,有多少农村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音乐课程标准能够“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要求“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多媒体教学资源方面要“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例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蒙古包外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例如用磁悬浮表现超导;以粗铁丝作棱,以薄橡胶膜作面做成中空立方体,放到水中表现液体内部各个面的受压情况”,并强调“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提倡智能型软件,学生输入条件后它按照科学规律自动给出正确的情境”。这些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及其儿童来说无异于形同虚设。不容否认,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确实有了很大的弹性,但依然是单一的城市的层级与维度,偏离我国的教育现实。

(二)课程标准体系尚不完备

到目前为止,除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外,国家已经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实践中苦苦探索多年,有关该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只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仅有的几段文字,而该课程具体实施的指导纲要已在私下传播了好几年至今还未正式出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多变异的做法,有的省、地、市教育厅(局)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没有正式颁布为由,至今没有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或者在出台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依然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开设新课程以前的“劳技课”、“信息技术”等课程,依然自主发行和使用原有的劳技课教材、信息技术课的教材,试图以独立的劳技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剥夺了广大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发展的教育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政策严重滞后于学校的改革实践,甚至与学校的改革进程相冲突,拖后腿。任意拆解、瓜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现象普遍存在,另有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管理为由,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全面改造或取代综合实践活动,占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名存实亡。

(三)学科课程标准的文本有待进一步完善

1.课程标准缺少评价标准和机会标准

现有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尤其是评价指标几乎是缺失的。以正在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例,只有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主要内容,而且在内容标准中的科学知识部分只是呈现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而没有与之相应的、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这些内容的评价指标。例如,在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只是要求“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是不一样的,感受时间对生命的意义”,而没有描述或设计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学到或实现了这一内容的评价指标,这无疑会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迷茫。虽然在课程标准中设计了活动建议且在实施建议中谈及评价建议,显然,这些并不能代替评价标准。同时,课程标准本身要为相关目标和要求的实现设定并创造条件,在提出“内容标准”的同时,还应提出“表现标准(成就标准)”,并提供“机会标准”,要求教育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合适的条件。机会标准是指为保证学生达到内容标准和评价标准的要求,对教育者提供给学习者的教育经验和资源的性质、质量的规定。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中这方面非常薄弱,仅有一些指导性的笼统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标准的执行。

2.课程标准的表述还不够清楚明确

首先,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是“最低标准”还是“最高标准”似乎并不明确,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强调了“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基本水平”不是最高标准,也不是最低标准。但是,课标中的一些“具体目标”本身就有相当难度,还有一些看不出深浅,同时也有不少不可逾越的上限的规定,有些上限式的限定还明显缺乏论证。其次,在研制课程标准时,应重点确定基本要求,而不应把主要精力花在设计教材和教学工作如何开展上。但现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恰恰非常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而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上非常薄弱,甚至还不如原来的教学大纲清楚明白,从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歧义,违背了课程标准作为标准的应有之义。

三、教材审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教材管理制度是各项课程管理制度中相对比较完善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教材的标准体系并不完备,管理制度仍有很大的提供空间。虽然早在1987年就颁布了《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但用现在的眼光看,与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其中规定的内容大多只是一些原则和要求,还不能称其为标准。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涉及教材审定的有11条(第十八条至第二十八条),主要包括教材审定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能,教材审定原则,送交审定教材要具备的条件,教材审定的结论等。此办法中并未明确教材审查标准,而有据可查的是1996年10月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再次修改后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简称《工作章程》)中第三章“审定(查)原,原则和标准”中提出的有关教材内容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包括5条)、教材体系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包括3条)、教材的文字、插图应符合的基本要求(包括6条)。从文本上分析,其中有关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基本要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的审定原则有雷同之处。由此可见,不仅在教材审定原则和审定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概念不清,内容混淆等问题,而且教材审定(查)标准仍然与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有相当大的距离,具体表现为:比较笼统,缺乏条理;审查内容涵盖不够全面,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一些内容,未列入现在的审查范围,如教材中设计的有关学习评价问题,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内容,技术的利用以及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缺少细化的指标;没有评价等级和权重。使用这样的审查标准很难保证教材质量及教材审查的科学和严谨,容易造成:教材审查的随意性过大;不同审查委员对审查标准的理解差距较大;由于审查委员的变动造成对同一套教材的审查意见出现前后矛盾等问题;审查时忽略对教材作整体和全面的评价而注重对枝节(如标点符号、错别字)问题。除了内容之外,教材的印制也非常重要。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中小学教书幅面尺寸版面通用标准》和《中小学教科书用纸、印制质量标准和方法》两项国家标准(新出联[2001]12号),只是提出了小学教科书的幅面尺寸应采用A5和B5,对图、表等有特殊要求的小学教科书可采用A4;中学教科书的幅面尺寸应采用A5、B5和A4;由于设备及再版等原因,中小学教科书仍可过渡性使用非标准的787mm×l092mml6开规格,过渡期为5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开本规格和印张上呈现出多样、开放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2008年3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承担了关于义务教育教材管理的研究项目,对列入教育部印发的《2008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目前中小学正在使用的25个科别220套1551册教科书(不含初中俄语、日语;不涉及练习册、挂图、光盘、地方教材和五四制教材)的开本规格、印张数量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发现25个学科203套教科书中,787mm×1092mml6的为168.5套,占83.01%,少数学科在同一学科中教科书开本各异,如小学数学的6套教科书采用4种不同开本,小学英语的19套教科书采用4种不同开本,小学语文和初中数学的教科书分别采用3种不同开本。可见,由于政策制订不够完善、要求不够明确,尽管规定了中小学教科书可以采用的幅面尺寸,但没有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教材是否应采用同一开本,或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开本做出明确规定,因此造成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制订的政策和规定中没有明确关于印张数量的要求,因此,造成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印张数量差异较大。通过上述调查发现,不同版本教科书印张差异显著的有6个学科,占总学科数的25%。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如图*所示,19套教科书总印张数与平均印张(42.70)差距很大,且分布较为分散;其中外教研和教科社两家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的总印张数接近70,明显高于其他各套,而辽宁师大版教科书印张数最少(25.75),最多和最少之间相差42.75,近2倍。

四、对策建议

(一)课程标准应以农村地区为基准

广大农村地区应该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要求应充分考虑农村师生的现状,教学条件、设施、指导性案例等内容的设计和表述也都要基于农村的实际,对于城市可以达到的而农村地区难以达到的要求,可以以有条件的地区如何如何的口吻表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二)进一步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

在制订课程标准时不但要描述期望学生应该知道的和能够取得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提供针对不同水平学习成果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帮助教师评价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课程标准应重点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成果和评价指标。国外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都非常关注,应该说,没有评价标准不能称为完整的课程标准。因此,我国课程标准应增加评价标准,使之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有利于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素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在增设评价标准的同时,还应增加机会标准,将实施课程标准所需的基本条件细化为强制性的指标体系,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以保证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三)尽快出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可以测量的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效果难以量化,不宜用课程标准的形式来规范,但可以用详细的实施指南来加以指导和规范,尤其是对目前认识较混乱的内容领域要予以清晰界定,以免降低该课程的价值。目前规定的这四部分内容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操作。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例,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会学生掌握一门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里只能作为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应用,而不能在此课程里进行系统学习,建议此课程单独开设。而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和实际发挥作用来看,它更主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所凭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是应当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中的主导性学习方式,而不是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来综合组织活动内容。

(四)制定中小学教材标准

第7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计划"适用于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仍执行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办法、教学时数、修习方式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课时总量、学科课时总量、学科课时占各学科总课时比例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市21世纪课程改革实验的平稳过渡。因此,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别适用于六三和五四学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赋予区县和学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权,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设置表"是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任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全体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了解并把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变化和特点,全面落实其精神和要求。

二、做好实验推广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区县要提前做好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师的补充和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准备工作,继续研究小学和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并落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新增综合性课程的开设,指导学校进行必要的课程选择,开发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外语课、写字课的开设,以及预防艾滋病、预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与自救互救等专题教育的开展。

三、做好干部教师的培训工作

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是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区县要继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滚动式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材和学科新知识,重点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要特别重视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使其胜任教学工作。培训仍采取市、区县两级进行,培训方式坚持多样化,务求实效。各级培训均应纳入继续教育计划,计算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四、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

市、区县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要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指导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学研究,通过课例分析,进一步把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目标,用好实验教材,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总结推广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创新经验。要结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部门要与*教育学院及分院、在京各高等院校、在京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新学年,市教委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专业支持和课程资源信息服务工作,为区县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

第8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实践活动;初中数学;有效性

初中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重要学科。初中数学是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生初中数学知识掌握如何也会对其后期的数学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初中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由此可知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依然差强人意,教学的有效性较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成为目前众多初中学校和初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课标下,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就需要实践活动的帮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真切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对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1)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开展中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且这些问题一般较为简单,无需利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可进行研究,只需学生利用创造力、动手能力即可完成对实践活动的探究。且实践活动多以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为主,能够极大的引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进而产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涉及到的领域和范围较广,这就使得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较多,除了有数学知识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要想解决好实践活动问题就需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主动去探索、学习所涉及到的相关方面内容,从而提高了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3)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

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课获得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属于“灌鸭式”,学生兴趣不高,且无法获得直观经验。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切身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获得最直观的经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力大小等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和实际生活真正相符,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另外教师还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实际生活中挑选出和数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活动开展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并坚持课内外、学校和家长等的有效结合,真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时首先应坚持科学原则,在科学性基础上实现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真正让学生动手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动手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和解决,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乐趣,才能真正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坚持开放性原则

传统教学方式中,最大的特点是封闭式的学习,即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创造性也没有发挥出来,无法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使实践活动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一格,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发散思维,运用其创造力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三、初中数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时应十分重要问题设计。在进行实践问题设计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背景下,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转换成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进行发现、思考、探索和解决,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十分注重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

如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为例,当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定义等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应将相似三角这一理论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转换时可根据实际生活提出相关问题如:浙教版九下P147页中的例6. 数学兴趣小组测量校园内一课树高的问题中,除了书中给出的两种测量方法外,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去测量树高。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兴趣会充分调动出来,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来求解时,就充分说明学生掌握了将所学知识转换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设计一些难度,让学生通过探索、思考等努力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旦问题解决学生会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成功喜悦,使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学习了九下三角函数之后,教师可利用三角函数出题,让学生不通过爬旗杆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会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如将人看到杆顶时的仰角设为 度,人和旗杆之间的距离为a米,人眼和地面之间的距离为h米,则利用 的正切值可以求得树的高度为 。其中a、h的距离直接可以测出,但仰角 如何进行测量则是一个难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量角器做成测角仪对仰角 进行测量,得出 后可计算出树的高度。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较快的解决问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工具才能解决问题,但当学生成功解决出问题后,学生成就感就会大大加大,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厉害之处。

(3)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问题的解决提高创新力和创新能力。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火柴分别搭建两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如何搭建使用的火柴最少。学生在构建过程中会利用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相关概念进行搭建和思考,经过亲手搭建学生会发现搭建的三角形中出现公共边时可少利用一根火柴。当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可将学生利用这一规律继续搭建3个、4个等边三角形。这一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并对实践活动进行了创新。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理解和应用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含义,并真正开展一些科学、合理、开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真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物理新课标》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选择生活化的探究问题、例题、习题,重视物理实验生活化,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能将“生活原型”与“物理模型”有机整合,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隐性的教育理念转化显性的教学行为,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探究

The exploration of ways to closely connect physics with life

Dai Guojiang

【Abstract】The psychology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study material and student’s experience of life relates, the student to studies most is interested. “Physical New Class Sign” stressed that “moves toward physics from the life, moves toward the society from physics” the curriculum basic idea, this requests our teacher when the teaching, must student’s individual knowledge, the direct experience and the life world regards as the important curriculum resources, embarks actually from the teaching, the establishment adaptation’s teaching situation, the choice adaptation’s inquisition question, the sample question, the exercise, take the physical test adaptation, takes seriously to synthesize the practice class teaching, can “the life prototype” and “the physical model” the organic conformity, realizes diligently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the recessive education idea transformation dominant teaching behavior, realizes physicsClassroom instruction “high quality, highly effective”.

【Key words】Physical teaching; Adaptation; Inquisition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4年就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他指出“生活是教育的本原,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物理新课标》也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物理教学的实际出发,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实际问题,去激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使物理课真正变得直观、具体、生动,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引入,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新课引入能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内容最感兴趣。为此,在每一次新授课时教师都应力争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情境,力争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今天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如:在教“声音是什么”这一节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鸟鸣声等,然后再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如纸、直尺、桌子、鼓、玻璃瓶等,让他们产生一些音响,由此引出新课,声音究竟是什么?再如:在教“电能表和电功”这一节时,可以先展示一只家庭常用的电能表,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何用途?”,“如何读数?”等,这些情景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情景再现,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就有热情,有学习的愿望。可以说,大部分物理教学的内容,大都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入新课,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感染力,而且也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由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 探究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索的源泉,教与学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如果教师所创设探究问题,能以生活素材为背景,那么学生就有探究的兴趣,学生就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探究才有价值。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取得实验探究的成功。如在进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节教学时,学生往往从日常经验出发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较小的力推小车,小车运动这一现象。然后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小车就停止,似乎“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的经验是对的。然后用较大的力推小车,学生发现车子运动较快,停止用力推车,车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两次实验结果发生了“碰撞”,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又如:在讲“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时,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烧开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水吸收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讨论可得出:用同一电水壶加热半壶水比一壶水先烧开(沸腾),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用同一电水壶加热同一壶水,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升的越高(在没沸腾前),说明水吸收的热量跟升高的温度有关。接着提出如果我们加热的不是水而是其它物质,结果又会如何呢?怎样比较水和其它物质间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研究方案,并加以实验验证,分析归纳一下有什么样的结论;等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探究问题,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开展有效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

3 选择生活化的例题、习题,增强学生对物理亲近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物理问题,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所列举的例子、选择的习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从而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如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后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这样生活情境问题:大家知道菜场上小贩,他们通过一些手段来达到短斤缺量赚起黑心钱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你能否揭示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议论纷纷,一下子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在引导学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密后,我还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用二个质量不同的秤砣去测量,结果是质量小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大,学生口服心服。再如学习压强知识后,问怎样背行李感觉更舒服些?在学习热学知识中,问:怎样才能把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降低?等等。通过对生活化的例题、习题事例的分析、解释,使学生确信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学习物理的兴趣稳定持久,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翻开这几年各地中考题,可以说,没有一张中考试题没有生活化的试题。如南通市2011年物理中考试题29题“小明上完体育课后,从学校小卖部买了一瓶饮料。(1)饮料瓶标签上有“净含量450 mL”字样,他想知道饮料的密度,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应选用的测量工具是。(2)用手握住竖直的饮料瓶不动,如图所示,瓶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大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瓶的重力。(3)拧瓶盖时,发现瓶盖侧面有一条条竖纹,用物理知识分析瓶盖上刻纹的作用主要是。(4)拧开瓶盖,将塑料吸管插人瓶中,能把饮料吸进口中,这是利用了。”类似这样的试题试卷中至少还有7个。看来,选择生活化的例题、习题,这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更反映了各地中考的走向。

4 物理实验生活化,使物理实验不再“神秘”

进行物理实验不仅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物理新课标》强调“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而言觉得实验准备繁杂,器材不足,过程控制难,用时又多,不如直接讲效果大;对学生而言开始觉得很有兴趣,但随着实验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就缺乏耐心和毅力,渐渐对实验缺乏信心,因此,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教师能很好贯彻物理实验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这一问题就不难解决。如在进行“声音的特性”教学时,可以选用生活中最最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如鼓、纸、直尺、木梳,笛子、玻璃瓶等,甚至学生本身;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也都可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气球、矿泉水瓶、沙子作为实验器材等等。总之,除特殊情况必须使用专用物理器材外,一般都可用生活中最最常见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亲历物理实验,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而且也拓展学生的实验空间,学生完全也可以在课后进行类似实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把学好物理变成自觉行动。

5 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让物理回归生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