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情感表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情感表达论文

第1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笔者所提及的情感主要是演唱者演唱时情感的表达,而实际上情感始终贯穿于整体声乐教学体系之中,其不仅体现在演唱中,更体现在教师与声乐学习者两方面。在声乐教学中,情感表达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另一是作为教学客体的学习者。首先,从声乐教学主体教师的角度来说,情感的表达是始终贯穿于其中的,而并不仅仅只是涉及到演唱环节。其包括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所营造的情感教学氛围、学习者对情感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学习者所接受情感意识的熏陶等等。现如今在教学阶段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及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需要为其与学习者之间搭建一个情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使学习者能够较为积极地学习、训练,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信任与自信的建立即是通过情感表达来维系,我们总是用“和蔼可亲”来形容教师,其关键之处即在此。其次,人无完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表达,消除消极的情感因素,提升积极的情感因素,以此去感染学习者,这更有助于学习者以积极性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与训练之中,使得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此外,情感与教学中的体现还存在于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尊重,这是学习者情感培养的基础,其能够促使声乐学习者以此为情感归宿,带动自身学习与训练的前面提升。因此,对于情感于声乐教学中的体现其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与态度的呈现,进而满足学习者情感上的需求,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实,无论是在高等艺术、音乐院校教学中,亦或是在当今社会中,情感因素的缺乏一直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那么生活就会变得了无生趣。因此,加强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无论是对于人在生活中的精神与审美需求,还是声乐学习者对于歌曲演唱的需求,都是极具重要性的。

二、情感表达对于声乐演唱与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声乐歌曲演唱而言,情感是声乐演唱的核心与灵魂,在演唱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以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为主线贯穿于声乐歌曲的起末。声乐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中,无论是声腔、气息、语言都是强调演唱者“声乐”中“声”的问题,而“乐”也就声乐情感的问题,重视“乐”的培养,演唱技术才能够转化成为演唱艺术。而对于如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情感,首先就是能否积极地调动学习者学习声乐的兴趣,笔者认为任何艺术、音乐的学习过程都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所起伏的曲线,而决定这条曲线起伏程度的就是学习者对于声乐学习的情感投入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爱程度。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充分地培养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情感的变化由兴趣发展成为热爱。因此,教师的教学与演唱示范需要以情动人,优美的范唱、生动的旋律、美好的声乐形象都能够增强学习者学习者对于声乐艺术形象的想象,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时常常通过语言来体现,在声乐教学中道理同样如此,教师在教授与引导学生情感培养时,也需要将自己对于情感的认知与理解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去为学习者描绘,让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蕴含与体现,这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也是学习者培养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与此同时,声乐教学的本质内涵是重认知,更重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并不能够完全借由语言描绘,这就需要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与训练中,多借鉴、思考与积累,例如多观摩音乐会、歌剧和歌唱比赛,多听优秀歌曲唱片,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调动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及自觉性。另外,我们要为学生多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多次的排练、登台演唱及演出的成功中体会到快乐与满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原先的求知欲望,产生对声乐艺术更为持久的热爱之情。

三、结语

第2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关键词:立场表达;模糊限制语;强势语;自我指称语

1.引言

近20年来,学术语篇作者立场(authorialstance)逐渐成为二语写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当前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合理表达作者立场、彰显作者身份从而在学术领域发出声音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Hyland2005;Lancaster2016;Jiang&Ma2019;徐昉2015)。然而,相较于母语作者,英语二语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所限,在合理使用立场词汇表达观点方面存在较大困难(Jiang2015)。立场表达不仅是二语学术话语习得研究以及学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术新手论文写作的难点(Hyland2018;王敏,刘丁2013;徐昉2015)。为应对这一难题,教师应把握英语学习者和国际期刊作者立场表达的总体特征及规律,揭示导致立场建构差异的具体词汇表达及其功能和分布特征,发现学习者症结所在(Aull&Lancaster2014)。我国已有写作立场相关研究多关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位论文(徐宏亮2011;徐昉2015;周惠,刘永兵2015),甚少涉及其他专业英语学习者,尤其是作为学术新手的理工科博士生在科技论文中立场表达的特点(秦枫,陈坚林2013)。鉴于此,本研究对比中国理工科博士生与国际期刊作者建构学术立场的文本实践,考察学术立场的语言资源、修辞功能及其在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分布,以期进一步提供理工科学术立场语言表达实据,指导学术英语写作教学。

2.文献综述

作者立场指语篇中作者对文章信息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情感、判断及责任,包含作者对文章信息显现方式的评价(Biberetal.1999)。学术语篇中,作者通过使用多种语言资源(如模糊限制语、强势语等)表达立场,实现论说协商以及与读者互动的人际功能(Hyland2005;姜峰2016)。立场资源词是立场的语言实现方式,主要包括模糊限制语、强势语、自我指称语和态度情感标记语,用于传递作者的判断、观点以及对命题的态度(Hyland2005)。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表达事物的词语”(Lakoff1973),主要帮助作者实现避免对命题表达武断态度、承认学术团体其他观点的功能(Hyland1996)。与之相反,强势语则表达明确、不容争议的态度主张(Hyland1999)。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和强势语是表达作者立场的核心修辞手段,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帮助作者进行论说协商(Hu&Cao2011;Lancaster2016)。为了突出自身或所在团队的立场观点,加强与读者及篇章的互动,作者还会采用自我指称语,即第一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等(如“I,we,my”)来表达对命题的观点、态度,从而建构作者立场、彰显作者身份(Zareva2013)。态度情感标记语表达作者对命题的态度,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从句、对比、标点符号等(Hyland2005)。虽然态度情感标记语可直接表达作者评价,但其在学术写作中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其他立场资源词(Biberetal.1999)。Hyland&Jiang(2016)发现,态度情感标记语在过去50年的理工科学术论文中使用频率大幅下降。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模糊限制语、强势语和自我指称语3类立场资源词的使用。合理表达作者立场并使之符合学术共同体的规约,对作为二语学习者的学术新手来说并非易事。学科背景和论文结构对立场词汇选择至关重要(Salager-Meyeretal.2003;Biber2006)。就学科背景而言,相较于人文学科论文,理工科论文的立场表达虽然较少(Hyland2004),却在近50年呈现明显的历时增长(Hyland&Jiang2016),需要更多研究关注与教学指导(王晶晶,吕中舌2017)。就论文不同部分的立场资源词使用特征而言,Mansourizadeh&Ahmad(2011)发现和专家相比,学术新手在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准确使用立场资源词表达修辞劝说的能力较弱。Jin(2018)进一步指出,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最适合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推介研究发现。徐宏亮(2011)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发现在结果与讨论部分期刊作者倾向于使用认知型立场资源词,而博士生更多使用态度型和方式型立场资源词,且选词单一、缺乏多样性。从以上研究结果可知,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学术新手如何融入学术话语共同体并与之对话。正如Swales(2004:56)所言:“学术话语应凸显新手与专家的差异,而不是母语与非母语的分歧。”理工科博士生作为国际学术发表的后备军,在学术英语写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描述我国理工科博士生与国际期刊作者学术论文立场表达特征,可为学术新手增强目标读者意识、丰富立场表达资源与手段、了解学术规范并在国际学术领域有效发出声音提供实例借鉴。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立场资源词在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中总体上各有何分布特征?(2)立场资源词在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与国际期刊论文各部分的分布有何特点及异同?(3)理工科博士生与国际期刊作者的立场资源词选择分别有何特征,体现什么修辞功能?

3.2语料来源

本研究基于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论文语料库(CSW)、国际期刊论文语料库(JAW)两个自建语料库探讨研究问题。两个语料库的语料涉及4个学科,分别为类属于理科的物理学、生命科学以及类属于工科的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CSW语料来自北京市某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课学生提交的期末论文,每个学科30篇,均参照各学科国际权威期刊要求撰写。JAW语料取自4个学科的高水平期刊①,每个学科选取排名前三的期刊,每种期刊抽取论文10篇。由此,每个语料库的论文数量均为120篇,总共240篇,约98万字符。为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两个语料库选取的均是“引言—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根据Hyland(2005)的立场资源词分类,我们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3.5.0w检索语料文本,共得到148种立场资源词及词块形式。两位研究者分别统计每种形式在不同语境中的频率,并人工剔除功能不符合的语料,两者间信度为0.95。两个语料库库容不同,因此立场资源词分布状况采用每万词的标准化频率来统计。参照Hyland(1998)、Yang(2013)的分类,本研究将模糊限制语、强势语分为3类: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认知动词。认知情态动词主要表达对话题的判断与协商。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的功能主要是突出与特定知识领域的关联,或表达评判与论断。认知动词则主要表达对从句引导的事实或观点的立场。此外,对自我指称语的检索显示,“me,mine,my,ours”在两类语料库中均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we,our,us,I”的分布及使用,其中“we”是仅指代作者的“we”(exclusivewe),而非与读者互动的“we”(inclusivewe)。

4.结果与讨论

4.1总体分布

检索结果显示,两个语料库中立场资源词的总频数为106441次,标准化频数为每万词1081次。博士生使用的立场资源词总体上显著多于国际期刊作者(p<0.01)。两个语料库中,作者都频繁使用立场资源词,表明学术语篇不仅仅汇报枯燥的研究数据,更是通过数据、观点评价与判断等表达个人认知立场,以此构建学科知识(Flowerdew1997)。博士生与期刊作者立场资源词使用的共同特征是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分别占39.1%和42.7%),表明无论博士生还是期刊作者都倾向于用谦虚商讨的态度来论说和表明观点。自我指称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强势语,位居第二。这一结果支持了相关研究(如Hyland&Jiang2016)。Hyland&Jiang(2016)指出,过去50年模糊限制语已逐渐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立场资源词;作者越来越注重在学术语篇中彰显身份,自我指称语在科技论文中的使用频率逐年提高;与之相反,强势语使用频率却日趋走低。虽然博士生与期刊作者的立场资源词使用具有共同特征。

4.2立场资源词的论文结构分布及使用特征

4.2.1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大多集中出现于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部分,这或许与理工科学科知识构建有关:研究者通常会在汇报研究成果之后对成果进行解释性判断和评价。方法部分使用模糊限制语较少,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均低于10%,期刊论文中的使用频率更是仅为4.7%。论文作者在方法部分少有态度评价,大多为程序性“列清单”式的表述(Swales1990),这在理工科类研究论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大于引言部分,且与期刊作者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中国理工科博士生在方法部分的表述训练依然不足,极有可能因使用不恰当的模糊表达而增加表述的不确定性。对于期刊作者,方法部分主要是描述性汇报,只需清晰地阐释实验材料和数据分析步骤。期刊论文语料库中引言部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占13.2%)高于结论部分(占4.3%)。但在博士生文本中,结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占12.2%)却高于引言部分(占9.2%)。解释这一分布差异需要考察模糊限制语在引言部分的功能: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为引言中的话题创建语篇协商空间,而且有助于激发读者兴趣、推动读者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作者梳理和评价已有文献,通过模糊限制语为读者创设语篇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从而在开放的话语空间引介研究议题。这一功能在期刊论文中较为多见,如例1、例2①所示:例1Onemightwonderifthereareanionimpuritiesortheequivalentswhichactuallyenhancegrain-boundarydiffusion..(IN-生科-期刊②)例2Ultrafastexperimentsonmolecularnanostructuresareincreasinglyabletoprobethedetailsofenvironmentaldegreesoffreedom,whosequantummaybekeytounderstandingthedevicecharacteristics.(IN-物理-期刊)例1中,期刊作者通过“might”推测材料特性并设置疑问,从而激发读者对议题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研究推断。例2中,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may”探讨分子纳米结构实验中量子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出实验目的。与期刊作者不同,博士生倾向于直接介绍背景,错失在文章开篇与读者互动、沟通和协商的机会。例3Fidebondformationproteins(Dsb-p)areakindofproteinfamilythatcatalyzesthedisulfidebondformationduringtheproteinprocessing.(IN-生科-博士生)各类模糊限制语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认知情态动词以及认知动词。为深入了解博士生立场资源词使用偏好,我们还考察了博士生与期刊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具体特点及差异。对两类作者使用频率前五位模糊限制语的比较发现,“may,could”在博士生论文和期刊论文中均排名前两位,表明科技论文作者常使用此类资源词表达对自身或他人研究结果的商讨及推断。博士生与期刊作者模糊限制语使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博士生多使用“about”(排名第三,占9.5%)和“mainly”(排名第四,占5.8%),或表达对数据的大致推测(如例4),或表达对研究范围的限定(如例5):例4Theintenseemissionlocatedatabout590nmcorrespondingtothemagnetic5D0-7F1transitionofEu3+wasrelatedtothecentrosymmetricstructureofthehostlattice.(R&D-材料-博士生)例5Inthefirstthreepasses,theaverageeffectivestrainincornersismainlyfocusedonthethirdpass.(R&D-材料-博士生)期刊作者则更多使用“possible”(排名第三,占9.1%)、“likely”(排名第四,占5.2%)和“indicate”(排名第五,占4.3%)来表达对研究结果、论断的商讨和推测,体现出明显的互动特征。

4.2.2强势语

博士生与期刊作者使用的强势语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即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居后的依次为引言、方法、结论部分。这反映了科技论文强势语的分布模式:作者在结果与讨论部分着力强调研究成果的学科关联性及重要性,从而获得读者对研究的理解和认同。然而,一旦作者论辩协商达成(即结论部分),用来渲染论断及提升自信的强势语需求则会相应减少。对强势语使用情况的进一步考察发现,博士生和期刊作者都在引言部分自信地搭建理据,介绍研究目的,并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强势语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模糊限制语的类别分布相同,强势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认知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其次为认知情态动词,提升研究结果客观性的认知动词使用频率最低。博士生与期刊作者强势语类别使用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博士生逐渐掌握了学术写作中强调和增强知识判断、表达作者声音的语篇交流手段。然而,博士生比期刊作者显著多用强势语(p<0.01),这一结果验证了Hyland&Milton(1997)的研究发现,即学习者比母语者多用强势语,在论断中过于直白,且不能透彻理解强势语之间的细微语用差异。对博士生论文与期刊论文中使用频率前五位强势语的比较发现,“find,show”在两个语料库中均位居前两位。这一分布特征印证了Hyland(2005)的研究发现:理工科研究需要依据客观的科学事实来构建知识。通过使用“find,show”,作者强调事实、汇报研究结果,而非解释信息,从而提升知识构建的客观性。值得注意的是,博士生多用“typical,obvious”来强调研究结果的事实性(如例6),作者显示度相对较低;而期刊作者则更多使用“demonstrate,believe”来评价、判断自身或他人的研究结果,凸显个人或团队发现,彰显作者身份。例6Itisobviousthatthewirelessnetworktrafficwouldbeapparentlyalleviated,whileweusesuitablerecommendationmethodstopredictandapplyCASoRTsystem.(IN-计科-博士生)

4.2.3自我指称语

整体来看,自我指称语在两个语料库论文中的结果与讨论部分使用最多,使用频率均超过50%。这反映出作者主要在结果与讨论部分表达个人声音和立场,提升自我显示度。方法部分自我指称语的使用频率位居第二,用来实现程序性描述,如介绍研究方法或步骤。两个语料库中自我指称语的分布差异在于,博士生论文在引言部分的自我指称语使用显著多于期刊论文,或能表明博士生在论文开篇就有意彰显个人或团体身份,表达作者观点。文本中使用最多的自我指称语是“we”,其在博士生论文和期刊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分别占74.1%和62.1%。这一现象可能与理工科研究多为团队行为有关,也印证了Hyland&Jiang(2016)的研究结果:“we”在自我指称语使用中占比最高,尤其是过去50年在理工科论文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人文学科论文。博士生使用“we”的频率显著高于期刊作者(p<0.01)。语料分析发现,不少博士生在同一段落中反复使用自我指称语来描述团队研究行为,如例7:例7Thusinthispaperweproposedatemporalenhancementpropagationalgorithmtocombinethesetwovideos.ThenwealsotriedtousesomehardwaresuchasGPUtoreducethecomputetime.Byusingthesetechniques,weacquiredapracticalreal-timesystemwithhighindexeasily.(IN-计科-博士生)此外,从表5还可知,博士生比期刊作者显著少用“I”(p<0.01)。这或许是因为“I”的使用让人感觉比较突出自我,也可能与母语文化有关。Shen(1989)指出,在汉语文化中“我”被视为归属于“我们”,因为“我们”代表着国家或团体。因此,中国学生在写作中会对“I”的使用表现出不适应,而倾向于使用具有集体归属感的“we”。

第3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就像俊朗的面目会让一个人的魅力指数大大增加一样,优美的文面表达总是有助于考场作文在阅卷时获得好评、获取高分。中考大纲要求“作文能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精神世界;鼓励合理的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语言流畅优美,生动形象。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学生在作文上来一个质的飞跃,本文从标题、开头和结尾、 修辞等几处细节谈谈优化中考作文文面的表达技巧。

一、“题好一半文”——标题的魅力

标题就像文章的窗户,能让读者窥探到文章的全貌,又像文章的眼睛,能让读者领略到主旨。

技法1.拟题要准确表达主旨。考生拟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把握命题的关键词、命题者的意向、材料的主旨和话题的范围,这样拟出的题目才能准确表达主旨。2.拟题要根据文体特点。记叙文的文题往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文题往往简洁平实,议论文的文题往往点示了论题或论点,散文的文题往往优美灵动……了解特点,有助于拟题。3.拟题要富有文采。修辞、引用或化用古诗词、警句、格言、歌词等,能使题目精美新颖,富有魅力。总之,标题应该语言凝练、富有文采、主旨深刻、有文化底蕴、富有时代特征,这些都是考生在拟题时力求做到的。

二、“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凤头的魅力

如果说标题是“明眸善睐第一瞥”,那么精彩的开头如朝花含露,清风拂面,很容易打动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1.开篇点题。这种方法以其简洁明了快捷入题被广泛运用。考场上,不容许用过多的时间来思考作文的谋篇布局,开门见山的写法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分的不偏题的最佳选择。2.开篇设疑。“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头设置悬念,使情节在悬念中推进,就能牢牢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例如 “天,着实的热。同学们使用扇子不停地“左右开弓”,不停地揩汗。可是谁也不愿意打开四周的窗户,让凉爽的风吹进来……”设置悬念,扣人心弦。3.开篇抒情。开头直接表达情感,或喜或悲,爱憎分明,立意明确。如南通一考生的《竹林里的一次邂逅》“清风,小径,竹林。怀着莫名的忧愁,我再一次踏上这条幽径……”以景引情。4.开篇引用。开篇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民俗谚语、历史材料、事实材料、文学材料等。这种开头方法特别适用于考场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

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豹尾的魅力

好的结尾如腊梅傲雪,掩卷后仍感清影萦怀,颊畔留香。它要求简练、生动、恰到好处。技巧如下:

照应开头法。如朱自清的《背影》,结尾再次提到背影,既呼应开头,又升华主旨。这种方法使文章首尾衔接,结构完整,能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抒情收束法。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结尾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议论点题法。运用议论往往能够取得深化主题及人物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及表达情感的效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以议论带抒情的语句收笔,突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此外,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俗语、谚语、流行歌词,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意境,同学们应加以学习。

四、“作文的魔水”———修辞的魅力

考场作文在追求立意新颖的同时,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借助修辞手法来装点,语言作文等级也会随之提升。

1.排比。排比句句式工整,内涵丰富,语气连贯,可以增添语言的气势美。请看“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以善。”(江西中考满分文《待人和善》) 此例,采用排比、叠词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观点,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2.比喻。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善用比喻能让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满文生辉。例如:?

“良言一句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雪,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山东济宁《宽容是阳光》)这段文字把比喻、排比两种手法相结合,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

3.拟人。拟人可以使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因而能增强语言的审美效果。善用拟人,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请看: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上面这段文字,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的开放写得形象生动活泼。

另外,根据行文的需要,还可运用对偶、反问、设问等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第4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摘 要:声乐是我们情感传流露、传达内心声音的独特表现形式,声乐演唱与情感的表现密不可分。在声乐演唱中,情感是声乐的“灵魂魅力”,是声乐的感染力所在,也是歌唱者心语的表露。本文在描述声乐与情感两者的联系的前提下,探究在声乐演唱中如何进一步地表达声乐者的情感,做到相映得彰。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

声乐演唱具有独特的演唱魅力,不仅仅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来表达,更是通过富有震撼力的语言来传达歌唱者内心的情感,所以,作为声乐演唱,必须包含和传达音乐中的情感内涵。歌唱者的演唱,是个理解的过程,是个获得的过程,更是个表达情感的过程,所以作为演唱者想要感染观众,那么必须让自己的内心声音和作品情感达到完美统一。

一、情感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一)情感概念

真正深入人心的声乐演唱,除了具备过人的演唱功底之外,还得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的灵魂———歌唱者的情感内涵。情感是反映客体和主体的联系,是人类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个人倾向。情感表现有包括两方面;一是基本情绪的表现;二是精神特征的表现。情感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它源于生活体验,源于社会实践。声乐演唱的过程是演唱者表达深情实感的过程,是演唱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领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演唱表现出来的。所以,演唱者要想达到深入身心,打动观众,必须能对生活有所领悟,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带有感情地去演唱,真正达到“人曲合一”的地步。

(二)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的灵魂

每个声乐演唱都有自己的情感表现,它是指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和情感内涵进行诠释和表达的状态。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情感是重中之重,是声乐演唱的“灵魂魅力”。演唱者想要先声夺人必须得情感“先行”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内心。声乐演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它是音乐和演唱的完美统一,是演唱者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更容易深入人心,感人肺腑,令人流连忘返。 所以,声乐演唱是情感表达的特殊形式,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的灵魂。声乐演唱要表达演唱者的情感,就是“以声传情”、寓情于声。然而,一些演唱者忽视了情感表现,一昧追求歌唱技巧的提升,这是万万不可取的错误做法。实际上,在演唱中,声音只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打动观众的不是优美动听的声音,而是演唱者传达的情感魅力。 在演唱中,演唱者的情绪尤为重要,它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并深入人心,正是演唱者带着符合音乐内容的情绪去演唱的结果,让观众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感受。演唱者要想打动观众的内心,必须正确地诠释音乐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变化,在适宜的时机表现出来,激发观众自身的情感,声乐演唱要达到完美的地步,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更在于细腻的情感表现。

二、如何在声乐演唱中做到声情并茂

(一)掌握作品的背景内容

1明确作品的时代背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以每一部声乐作品都与自身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就是说它体现了某个历史时期的改变和局势。演唱者要想真正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品在哪种环境中创作的。作曲者在不同的作品中赋予不同的情感,如喜悦、痛苦、难过、称赞、想念等情感,即使是同样的感情基调的几个作品,演唱者凭据什么来准确地区分其中蕴含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演唱者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查阅文献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分析和比较作品的时代背景。而演唱者要想在适宜的时刻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要素了如指掌。

2研究作品的深刻内涵。声乐演唱和一般的艺术形式不同,因为它有自己的歌词,还要通过人的声音对其进行诠释。歌词是声乐演唱特有的,是经过艺术处理的通俗语言。歌词是优美生动的语言,与重音、轻音、节拍、节奏等音乐因素一起组成了音乐语言。歌词是作品情感传达的根据,诠释歌词就是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来进行的,所以演唱者必须反复推敲、琢磨歌词内在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演唱技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演唱者要使演唱有更好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必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歌曲中。

(二)提高声音技巧的训练

1吐字与情感表现。良好的吐字方法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其中,吐字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喷口吐字法、报音吐字法、切分吐字法等。在演唱时,歌唱者要想更好地表达音乐的形象,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吐字方法。

2气息与情感表现。在演唱中,演唱者的呼吸控制在情感的表达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歌唱一首歌曲中应该合理控制呼吸点,从而让歌曲更有震撼力。另外,要控制气息连贯还得掌握演唱的速度。演唱者只有仔细地理解歌词内涵,合理把握作品的速度、节奏,合理调整呼吸,才能正确把握歌曲的演唱速度。

第5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直以来均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围绕现代记叙文以及议论文,粗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一、以读促写,深化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不少名家名篇,这些篇章是作家心灵的诉说,往往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现在的学生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是很难走进文本的,更别提深入地领会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再别康桥》写于作者第三次游欧的归国途中。全诗意境优美,分为作别―金柳―青荇―潭水―放歌―沉默―告别七个部分,情感从惆怅到热烈,在“放歌”部分达至,继而突然低落下去,变得“沉默”,最后带着对往昔的怀恋,对今天的遗憾怅然离去,不舍地告别。每句诗都是作者心情的波动,蕴含着“徐志摩”的气息,是那个“生命信徒”对美、爱、自由的追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某句诗,从小处入手,探究出背后的情意和忧思。如设置这样的题目:选择一句诗,用一段文字谈一谈背后蕴含的情感(可先从写作手法入手,再联系诗歌背景),完成后与同伴交流。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二、以写促读,读出自我天地

到了高中,教师会有这样的发现,学生的思想趋于独立,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有的爱文科,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大作家,有的则偏爱理科,对解难题有着执着的狂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广的基础上,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偏爱某类书,为将来在某一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辨别喜好,更有选择地读书呢?

其实,学生的“写”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其喜好。偏爱议论文的学生往往思辨力较强,男生居多,即使出一个生活气息较浓的题目,也能往议论文上靠;习惯写记叙文的学生,写起议论文来总是吃力,女生居多,如果不是特别要求议论文文体,他们是决不会写的。这两类学生其实多数是可以驾驭这两类文体的,只不过,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跟着感觉走”。

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写作喜好之后,首先应恰当地引导他们做到广。面对思辨力强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带领他们体会散文、小说的妙处,分析这类文本时,可以请他们多说一说,引导他们体会这类文章的优点。对于偏爱记叙文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看一看侦探小说,练就思辨力,继而推荐大家的议论文,组织他们谈感受,与思辨力强的学生共同探讨议论文的好处。此时,教师再推荐他们喜爱领域的书籍,相信读来会有新的体会,思辨力强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会多了生活气息,喜爱记叙文的学生写起作文来会更加讲究章法,不会再出现刻意舞文弄墨的现象了。

三、读写结合,丰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随语言表达而产生的,准确的表达方式对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在素养提升、能力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教师需灵活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训练,切实提升语文素养。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将读写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并促使学生在灵活应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小说《祝福》的研读,在梳理情节环节上,要求学生摘录小说主要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先写再说,锻炼学生速记、整理、简述的能力。研读“祥林嫂之死”这一环节,则可以先说再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有很多,依据情节,借助小组的力量不难得出结论,但是要想使学生深入理解,需要给学生静心钻研的机会。可以请学生选一位印象最深的“凶手”,在纸上写下推选这位“凶手”的理由,力争写出独到见解。

又如阅读《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写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对比的表达方式,之后,组织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物对这一表达方式进行练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掌握基本的表达技巧。

第7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议论文 排比修辞

在历年的考场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命题,比较接近的观点,类似的论证结构,文章却会有高下之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语言问题。时下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不重视提高语言水平几乎成了一种痼疾。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有铸炼语言的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说清”。“说清”是基本要求,“说好”、“说透”是高标准要求。一句平常的话,能不能换个引人入胜的说法;一件事,能不能描述得形象一些;一个传统的说法,能不能用个新颖生动一些的表达方式……创设议论文亮点语言的技巧固然很多,但我发现排比修辞在优秀作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运用排比来扮靓议论文的语言。

一、排比修辞的作用

1.排比可使文章海涵人生,浓缩历史,增大文章容量。

如文章《情感与理智》以如下文字展开理性和情感的思辨:

三国旧事明朗,昔日之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首级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蹉跎,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让亲密的情感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

2.排比可使语言琅琅上口,气势非凡,表现语言魅力。

如文章《喜悦》用如下文字表达喜悦:

喜悦,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无边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线。

3.排比可使推理周密严谨,环环相扣,展示思想雄辩。

如文章《自尊无价》这样展开思路:

自尊是什么?自尊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千古佳话;自尊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高风亮节;自尊是“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自尊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段文字通过历史事例的纵向罗列,深刻地阐述了自尊的广泛内涵,为后文展开张了本。)

二、排比修辞的妙用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优劣。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写作时,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确实能为文章的语言设置一些亮点,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那么如何运用排比手法为语言上创设亮点呢?下面列举议论文中应用排比的四种类型。

1.修辞连用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组合使用来完成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连续设问构排比

这种方法将设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连续的设问形成排比结构,在一次次的回答中层层深入,加强文意。如下例:

人生苦闷吗?不,我们有激情,我们有欢笑。人生旅途中,我们有奋斗、有追求,我们会为成功去努力打拼。人生是如此丰富多彩,何谈苦闷?

人生如戏吗?不,我们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填补岁月的空白,我们会用真情去演绎人生。人生不是戏,我们更不能游戏人生。

人生如梦吗?不,它并非梦幻,而是真实的存在。经过我们的奋斗与追求,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上例选自吉林省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文中的三个设问,三个有力的回答、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关于人生的看法。设问使文章有了含蓄美,排比的格式使文章具有了形式美。

(2)连续反问构排比

这种方法将反问、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连续的反问形成排比结构,以加强文意、深化主题。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一文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法的变化如下:“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以上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赞扬了中国人民像白杨树那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巧用对比构成排比

这种方法将对比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通过一组对比,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如下例:

在真实与虚伪之间,我唾弃虚伪;在忠诚与背叛之间,我厌恶背叛;在宽容与狭隘之间.我保留宽容:在自尊与阿谀之间,我恪守尊严。在成长的路上,有舍有得,心灵的选择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心灵的选择是人的灵魂的集合。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心灵的选择》一文,文中将真实与虚伪、忠诚与背叛、宽容与狭隘、自尊与阿谀排列在一起,通过它们之间的正反对比,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选择。

(4)巧设博喻成排比

这种方法将博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组合起来,针对同一事物连续设喻,以求穷形尽相、生动活泼。如下例:

感动好像暖暖的春风,“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大地带来春的消息,让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感动仿佛隐隐的春雷,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使沉睡者苏醒,使懒散者振奋,使迷途者奋起直追;感动犹如沥沥的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田,“润物细无声”。

上例选自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动》,文中以春风、春雷、春雨连续设喻,充分地写出了“感动”带给人们的温馨、振奋、滋润。比喻运用得当、贴切、全面,诗句的引用、排比的形式增添了文句的韵味。

(5)巧用名句构成排比

这种方法在一组排比句中巧妙的引用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从而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如下例:

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上例选自优秀作品集中《思念是一道风景》一文,文中诗化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2.语句关系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因果关系复句,或用假设关系复句,或用条件关系复句等构成排比进行议论,以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

(1)巧用因果构成排比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形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上例选自2006年湖北满分作文《把握三角形的支撑》,文中句与句之间既形成排比,又展现了句子内部的因果关系,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2)巧用假设构成排比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上例中三个“如果”三个假设,假设之中还有比喻,语言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式运用有新意。这一段文字表达效果极佳,从根本上说,还是修辞运用得当的结果。

3.文章段落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中心论点中解析出若干个分论点,用相同的句式表达,然后放在各段开头,构成排比。如下例:

魅力是演讲大师潇洒的手势,魅力是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魅力是迈克尔・乔丹的临空灌篮,魅力是巴蒂斯图塔的飞脚抽射;魅力是白石老人的虾,魅力是悲鸿先生的马。

当然,我们不能为排比而排比,因为思想感情是根,文辞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但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能,让文章多几分文采的亮光,的确不失为议论文作文获得高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作,朗诵,诗歌,教学法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步骤和方法,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创作性朗诵”教学法。该教学法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能使学员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的内涵,还能提升美感、涵养语感、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达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然后反复练习,使学员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文教学论文,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然后反复练习,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龙源期刊。[1]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2]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注重押韵,本来就富有音乐感,[3]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4]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语文教学论文,进而感受到诗的美,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再创造。因而,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口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当他们双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视苍天,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时,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㈤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8]正是这样,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㈠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语文教学论文,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9]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11]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龙源期刊。

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轮读;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欣赏(录音、录像)性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12] 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㈣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13]彭士强先生认为,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14]以曲配词诵读,既符合词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语文教学论文,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15]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16],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开明出版社1998版)。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17]读后,《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或学员要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或学员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员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18]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在对本院2006级44名学员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份),认为本教学方法不好的无,一般的4人,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达63.4%。认为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认为效果达到80%以上的学员达到80.5%。

参考文献:

[1]龙泉明.读——诗歌教学之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4.

[2]马素娟.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J].文学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编.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31.

[4]冯晨辰.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J].文学教育,2006,(4,上):44.

[5]江亚平.美读学古诗[J].文学教育,2008,(7,上):45.

[6]李丽萍.通过有效朗读培养学生语感[J].文学教育,2007,(11,下):126.

[7]龙平.语感培养的途径[J].文学教育,2009,(1,下):52.

[8]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71.

[9]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刘荣.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11,上):36.

[11]黄群芳.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下):85.

[12]王跃琳.例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J]文学教育,2006,(4,上):39.

[13]张守敏.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尝试[J]文学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6]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N].文汇报,2009-7-6,11.

[18]丁志珍.新课改中的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2008,(9,下):119.

第9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论文致谢怎么写



首先,论文致谢的感谢功能。主要是对那些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对作者提供过帮助或给予过精神支持的个人、机构表示感谢。



其次,论文致谢的展示功能。将作者的学术品质,包括:诚实、谦逊、感恩等等展示给世人,提高作者的为人和学术研究上的可信度。



第三,论文致谢的连接功能。在个人成就与外界学术影响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营造出一种人与人之间、学术与道德之间的和谐关系。



很多人对致谢的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的确定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很多论文的文末都没有致谢,即便是在需要撰写致谢的时候也是模仿和借鉴他人写作的致谢来完成的。通常情况下,致谢的结构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1、论文引言



引言主要是从整体上总结论文的写作过程,引出要感谢的主题。从这个部分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为了这个课题研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些从论文本身是无法看出来的。引言正好能为作者提供一个表述个人的机会和空间。



2、论文致谢



这是致谢的核心部分,主要感谢那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位作者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主要包括:对自己提供过学术帮助、给出学术建议的人,即提供智力支持的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为课题研究提供过资金支持的企业、组织单位或个人;为作者提供过精神支持的人;以及其他应该感谢的人等等。这些致谢的对象对整个论文不负直接责任,但是却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书写致谢对象和用词时应该要征得致谢对象的同意。感谢的顺序应该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依次排列。在这个部分中,通常会将感谢精神支持放在最后。



3、承担错误责任



在论文致谢中,作者应该表示对于论文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错误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这一步骤能够确立作者对该学术论文的所有权,同时也会免除合作者的责任。在很多时候人们撰写致谢的时候,都会将这一部分忽视,出现的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左右。



4、论文献词



表示作者想要将论文献给自己尊敬的人。例如:“谨以此文献给帮助我的师长、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这个部分非常感人和温馨,能够将作者的感谢之意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