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化学酸碱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

第1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2、了解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反应的条件,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的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科

学探究能力。

5、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6、通过对侯德榜实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每天都在补充的一种盐类物质食盐、碳酸氢钠用于干粉灭火器及发酵粉。待学习和深化的知识:归纳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应用性质和用途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具有的学科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有待学习和深化的能力:强化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物质的用途、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观察、描述、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盐与酸、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更反映的条件——巩固练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实例深入课堂,真正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采用设问讨论、投影正确操作、学生动手探究、及时交流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通过几条常见反应的方程式总结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不一定要求学生知道得透彻,可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

4、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本节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用途和性质;掌握CO32-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第二课时)

上节我们介绍了食盐的相关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盐。

〈投影〉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胃药、侯氏制碱法资料等。

观看图片

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

让学生感受外界的繁华,感受化学知识的用途之广,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这些图片,同学们知道它们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什么吗?

2、这里说的纯碱是碱吗?

引出

内容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投影]组成、俗名和用途

听介绍,理解

可提出疑问

通过介绍碳酸盐的部分用途,消除学生看过图片后积虑在心头的疑问

提出

问题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碳酸氢钠能治疗胃酸,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治疗胃溃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图片,先来回忆实验室如何制取CO2气体

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碳酸氢钠会不会和盐酸反应

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回忆

知识

[投影]

盐酸腐蚀大理石地板的图片

〈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物实验的投影,使学生温顾而知新,让学生印象深刻。

分析

归纳

〈提问〉

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他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组成上都有碳酸根,都属于碳酸盐

学生思考、交流

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

问题

〈提问〉

回到开始的问题,碳酸氢钠为什么能治疗胃酸?可能会生成什么?怎样验证生成物?

碳酸钠呢?能不能和盐酸反应?

学生思考、交流,

提出猜想

设计验证方法

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归纳

总结

归纳:盐+酸新盐+新酸

根据上面三个反应方程式,归纳总结CO32-的检验

总结: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若有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证明是碳酸盐

学生思考,分析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1-2]:

指导学生析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盐+碱新盐+新碱

指出盐和碱都要为可溶物

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训练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寻找

规律

[投影]

几条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其反应类型。再比较这节课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归纳这些方程式有那些共同特征?

找出各反应类型的不同点

寻找几个方程式共同点,尝试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忆起来更深刻

归纳

概念

[归纳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理解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

〈讨论〉

1.写出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

2.投影这几条方程式,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

举例回答

通过举例分析,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并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归纳

总结

〈讲解〉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听教师讲解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归纳,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1、盐的用途

2、盐与酸、碱的反应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

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

相关内容

课外阅读

增加课外知识,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一、用途

二、化学性质

1、与酸溶液反应

CaCO3+2HCl

=

CaCl2+CO2

+H2O

Na2CO3+2HCl

=

2NaCl+CO2

+H2O

NaHCO3+HCl

=

NaCl+CO2

+H2O

CO32-离子(碳酸盐)的检验

2、与碱溶液

Na2CO3+Ca(OH)2

=2NaOH+CaCO3

3.复分解反应概念

第2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复习 知识体系 方法与策略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紧张的全面复习即将开始。九年级化学复习的特点是内容多,时间紧,加之学生学习化学的新鲜感明显减弱,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平衡与心理素质的差异等问题,增加了总复习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获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呢?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结合实行新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九年级化学复习中的方法与策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抓“纲”务“本”,把握命题趋势

抓“纲”就是认真研读所在市的考试说明。纵观近几年来各地的化学试题,都坚持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又稳中有变。稳是指分值、题型、试题难度和考查的知识点相对稳定。变是指试题内容是朝着设置情境、联系实际、强化基础、体现探究的方向发展变化。总体来讲,中考命题表现出以下趋势:复习规定的重点内容增多;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进行命题增多;检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增多;与实验考查的试题增多;跨学科的知识联系来解决综合性化学问题的命题增多。对于化学知识死记硬背的命题减少;偏、怪、难题的数量减少;有关计算的命题趋于简单化。

务“本”是指复习要紧扣教材。不任意加深难度,也不降低要求,复习中要和学生一起梳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让学生自主把握中考的重点。中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及其辨析;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辨析;化合价的推断及原子的结构;元素符号周围小数字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意义;金属活动性表的应用和溶液的酸碱性;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及应用;四种基本收集、检验;物质的制取、除杂、干燥、检验、尾气的处理等综合实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除杂、转化、鉴别;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二、复习面向全体学生,狠抓“双基”落实

一般80%左右的中考试题在中等难度以下,所以在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全力抓好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全面落实。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部分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甚至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也会犯简单的错误的现象。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双基”的掌握。教师对重要概念、知识点作专题讲授,换种说法、角度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反复考查,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比如:对化学基本概念、反应规律、反应类型、制取物质、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碱、盐和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物质或离子的检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溶液等重要基础知识,可采用比较法对一些概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辨析,以便理解概念的实质。

复习不等于炒剩饭,不要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死记硬背,否则学生很反感;而应着重抓住概念和原理的本质,仔细推敲概念和原理的关键的字与词,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如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可以概括为,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置换反应:“一换一”;复分解反应“双交换,价不变”。

三、专题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系统复习中切忌将知识孤立起来记忆,而是应该将知识前后联系,纵横比较,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对知识的结构进行重组和概括,从而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从而形成开放、灵活的动态知识体系。比如以C、H、O、Fe为中心形成元素化合物网络;以化学式、质量守恒、溶液质量分数为中心形成计算网络;以药品选择、仪器装配、基本操作、物质检验、观察记录形成实验技能体系。以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转化为中心形成化学反应规律。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在复习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命题原则中也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内容往往来自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由于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做好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选用比较合理、简便的方案,根据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并作出正确、简洁、合乎逻辑的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实验原理科学、操作简单、方便可行、节约药品,节约能源,以及安全、环保等因素。做题时以探究方法为指针,盯住探究目标,探究性试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注意心理调节及答题习惯养成,提高应试能力

在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审题训练和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不少学生会计算,也知道解题思路,就是说不清,写不出,逻辑混乱,有的书写潦草、丢三漏四,要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认真,语言简洁精炼;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在后期复习中,教师务必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激励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连续进行三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是难以考出好成绩的。因此,考前教师要注意减压,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调整好情绪,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才能考出好成绩。

第3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1.建立课程意识是认知学科课程内容体系的前提

(1)形成科学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科学课程观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支配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过程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有目的、有意义的放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与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教师只有形成了课程意识才能对学科课程内容体系有正确的认知。

(2)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学科课程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宏观地看,教师、学生、学校、教科书、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环境等都应属于大课程的范畴。

知识、技能是不断发展的,教材也要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正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着;学生在成长社会在发展,教师也在发展。为此,必须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九年级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梳理方法

(1)从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内容着手。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界定的内容标准,所反映的非知识内容体系。梳理方法可以从科学探究入手,抓住理解概念、发展探究能力、学习基本实验技能等三个方面。特别要强调学生的过程体验;强调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强调加强与生产、生活实际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系。

所反映的知识内容体系。梳理方法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物质,离我们最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空气、水,金属,以及生活中常见化合物,即一些酸、碱、盐开始,再到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状态、分类,以及组成元素和构成粒子等。到探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规律,进而联系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诸如能源、资源的利用,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化学物质与环境等。

(2)从课程内容标准在教科书中的体现着手。

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是学科课程内容标准的具体体现。应着重从课程内容标准在教科书中的体现方面着手梳理。教科书内容编排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对化学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与描述,对调查研究中调查项目设计等,都在适当时机给出示例,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对课程内容标准的体现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教科书中出现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是从观察并描述蜡烛的燃烧开始的,教科书有一个提示,但也表明可以增加或更改实验观察的内容;身边的空气和水,化石燃料,铝、铁、合金等金属材料;常见酸碱,化肥,人体营养物质等都取材于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现实。②从单元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教科书始终注重与社会生产、生活及环境保护紧密联系。③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全书实验探究就有26个,家庭小实验10个,基本实验操作专题1个。④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体现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验设计、观察、记录与分析。体现在提出问题、假设推理、搜集数据信息、分析处理数据信息、得出结论,等等。具体的方法还有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⑤教科书编写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对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与描述,对调查研究中调查项目等都注意在适当时机给出示例,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⑥化学概念具体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元素、原子序数、化合价、酸和碱等化学概念刚出现时教材并没有明确给出,示意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

3.关于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1)以课程内容体系为线索开展教学。

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以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线索开展教学。教学中不刻意从新教材中去找过去知识体系的影子,而是逐步认识和建立新的符合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编排意图的课程内容体系。

(2)准确把握具体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根据教材分层次确定具体的内容目标。

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应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学中强化实验,运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九年级化学课程目标。

(3)合理使用教科书,落实教材内容。

第4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优化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把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老师更应高度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积极探索,尽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认为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优化设计实验。

一、实验的设计要趋向“生活化”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理念,广大教师就要以学生熟知的化学反应为切入点去设计实验进行新知的教学,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新教材在编写时也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现行的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如蜡烛、铁丝、食醋、鸡蛋、铜丝等物质设计了几个实验,探究物质发生的变化,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化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化学学习充满了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广大化学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以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酸碱盐》的内容之后,可让学生去检测附近河水的酸碱度,设计实验辨别黄金的真伪;学习了材料的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设计实验区别棉线和毛线,塑料包装袋是聚乙烯还是聚氯乙烯……这样的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和落实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感受化学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价值,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二、实验的设计要趋向“简约化”

现行教材中实验设计与以往教材相比应该说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个别实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实验装置太复杂,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太多,很难在课堂上开展学生探究活动。为此,我们要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设计出合理的简约装置。

例如,现行教材中的固液制气装置一般用试管或锥形瓶、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组成的,这些装置由于无法去除其中的空气,因此所制的气体是不纯的。浙江盐海高级中学的左其明老师对其加以改进,改用医疗葡萄糖注射液的塑料包装袋作为主要反应容器,配合上合适的橡皮塞、注射器、带针头的输液管。改进后的装置不仅连接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由于塑料袋质软,可变形,能排尽其中的空气,故可以制取到几乎不含空气的纯净气体。

再比如,对于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0页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的实验,教材中是用一只大烧杯将两只分别盛有浓氨水和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小烧杯罩住。由于有的学校(特别像我们这些实验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一方面很难找到大小合适的烧杯,即使有,由于烧杯空间较大,导致实验时间长,现象不明显,而且由于装置不便移动,教室后面的学生也不便观察。另一方面本实验还会挥发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污染环境。为此,我对其改进如下:取一只大小适中的试管,先向其中滴入适量的浓氨水,然后立即塞上插有细铁丝(下端系着沾有酚酞试液的湿润滤纸)的橡皮塞。教师可拿起试管在教室内走动,指导学生观察滤纸的变化,改进后的实验不仅现象明显,实验所需时间短,而且装置简单,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效果非常好。

三、实验的设计要趋向“绿色化”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愈来愈严重,保护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当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由于在某些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校园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化学老师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主动创新。除了要抓住契机,更新观念,将绿色意识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产生污染物的实验要千方百计地加以改进,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有害物质,将污染消灭在源头,使化学实验对环境友好,即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例如,现行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19页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中由于一氧化碳不能完全反应掉,直接排放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但如果用酒精灯将其点燃使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放掉,则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重新设计出如下的实验装置:

经过如此改进,该装置不仅可以防止一氧化碳直接污染空气,而且可以循环利用一氧化碳,节约能源,从根本上实现了“绿色化”。

四、实验的设计要趋向“微型化”

所谓微型化学实验,是指用微量化的药品在微型的仪器中进行的实验。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及实验仪器微量化。与常规实验相比,由于微量实验使用的试剂量少,故降低了实验的三废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缩短了实验时间,并且安全系数更高。微型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自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农村中学,为了正常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化学老师一方面可以发动学生收集生活中一些微型化学用品来替代常规实验用品,另一方面应该认真开发研制出微型实验装置来完成一些演示实验。

例如,同样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0页证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实验,除了可以设计成上文所说的那种“简约化”的实验以外,也可以设计成如下的微型化学实验:将两支不带针头的注射器的内管暂时抽出,分别放入一团沾有浓氨水的棉花和一块井穴中依次盛有滴加了酚酞的蒸馏水的药穴板,再放入内管,两注射器之间用短的胶皮管相连后水平放置。结果学生可以看到井穴中的酚酞依次先后变红,真切地体会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走出过去的误区,化学老师要汲取新课程理念,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用心设计出现象明显,操作安全简约,污染更小的创新型实验,以满足教学需要,从而全面地提高当代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毛杨林.例谈化学实验简约设计的策略.

[2]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上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第5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化学是初三才开始学的科目,很多人都抱怨化学很难学,考试经常不及格,其实很可能是你没掌握好知识点造成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缓慢氧化的条件 (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 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 Fe 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 先与CuSO4反应;

Fe 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九单元 溶液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 NH4NO3 NaOH 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 /KNO3 /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 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 x浓% = M稀 x稀% 或 M浓 x浓% = (M浓 + M水 )x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 = 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 酸和碱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一、了解NaCl、Na2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 (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 (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了解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七、用简单的实验区分棉线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织成的不料?

第6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关键词:更新观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知识具有起点低,落点高,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易混乱,易忘记,应用更难的特点。我发现,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虽差别不大,但学习酸碱盐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差异,不少同学开始对化学学习从束手无策到惧怕、焦虑、厌烦,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所以说,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于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是,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 ,教师便于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开展探究式教学,从这一角度看,酸碱盐知识的教学在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破难点?

一 发挥新课程优势,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观念。其次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习已知向注重培养能力、强调解决未知转变。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去分析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然后归纳出碱的通性,寻找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区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探究铁、锌、铜活动顺序或者探究碳酸钠与氯化铵的多种鉴别方法,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酸、碱、盐教学,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教师要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主动去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去体验新知的获得过程。例如:在教学碳酸盐的检验方法时,我不是把检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下列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① 做碳酸钠、碳酸钙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实验。② 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产生相同现象的原因。③ 猜想碳酸钾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并实验验证。④ 归纳碳酸盐的检验方法。⑤ 设计并操作碳酸钠与硫酸钠的鉴别方法。

二 发挥酸碱盐知识结构和实验的优势,激发、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强的人,常会废寝忘食,不知疲倦地学习,把学习看成是内心满足而不是负担,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因此,把新课程理念和酸碱盐知识整合成学生倍感兴趣的认识活动,应是突破酸碱盐这个教学难点的行动策略。

1 利用化学美,激发学习兴趣,陶冶学生审美情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东西能吸引人的注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展示酸碱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美,使欣赏、追求、探索化学美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巨大动力。酸碱盐知识中蕴含的美有: ①实验仪器美 :玻璃仪器质地晶莹剔透,富有节律的运动变化,就象一件件工艺品,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优美等各种遐想。②实验物质美: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它的鲜艳颜色,多变的状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特别能引起学生兴趣。如:紫红色的铜、黑色粉末氧化铜、黄色的氯化铁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③化学反应的动态美: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铁丝变“铜丝”、酸碱中和滴定时红色与无色的瞬间转变、碳酸钠固体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冲天豪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灰飞烟灭”,学生在兴奋惊叹之余,将大脑的思维引向深入,又受到美的陶冶。④化学变化的规律美: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蕴含着许多妙不可言的规律美。如:酸碱盐的通性及具有通性的原因,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置换规律,复分解反应发生判断规律和生成物的组合规律,物质的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每一个规律可谓寓意深刻,以简驭繁,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又美轮美奂(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组合规律就像交换舞伴的交谊舞者),学生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过程。

2 利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能为我们解决生活难题,化学对我们很有意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已部分了解但还没了解或者很想了解但还没了解的事情最感兴趣,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联系,学生也有很多活生生的有关经验和疑问,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化学知识从生产生活中来,又回到生产生活中去。

第7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关键词:讨论;交流;实验

元素化合物内容丰富、衔接点多,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操作、方案设计及评价等。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所承载的任务。我在复习九年级化学时作了一些尝试,努力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一、设计思路

1.精心选择了开放性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逐级展开复习。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营造探究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判断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

2.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探究情境,诱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心理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主动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能对探究方案、探究结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准确表述探究结果,并能应用探究结果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亲身经历活动与探究、讨论和比较归纳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在活动中学会深思;在交流讨论中互相补充,学会合作。切身体会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一份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它是否变质?

[学生猜想]没有变质或已经变质。

[课堂过渡]第一部分:下面我们讨论并检验该固体样品是否变质。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课题。)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该样品是什么物质?并说明理由。

[竞赛共享]小组代表讲解各组的猜想结果,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各结果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能探宄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活动方案。会根据化学基础知识,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猜想结果。)

猜想一:样品没有变质,它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样品已经变质,它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变质后有碳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

[教师设问]检验是否变质即检验样品中含有什么物质?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们的猜想。

[教师提示]对比两种猜想思考再讨论。

[学生抢答]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钠。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1:通过滴加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来判断。

学生2:我认为学生1方法不妥。刚才现象没有观察到反应已停止(可能由于变质程度小);所以选用饱和石灰水来检验变质情况,观察有无浑浊出现来判断样品是否变质。

(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3:学生1和2方法都正确,学生1方法操作简单;根据盐的化学性质,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改用氯化钙溶液检验样品是否变质。

(学生敏锐观察。积极探讨)

[表扬]这位同学思考积极,灵活运用了复分解反应的知识解决问题。

[交流共享]检验样品是否变质有三种方法。

[过渡]怎样判断该样品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各是什么物质?

[学生交流]分组讨论。归纳小组思考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全部变质。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部分变质。

[教师再问]判断样品是否全部变质的关键是什么(或学生猜想成立)?

[误区]取样,加水溶解后,加酚酞试液即可鉴别出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反思与讨论]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的原理:先除尽样品中碳酸钠,再检验有无氢氧化钠。

[教师设问]第二部分:怎样除去杂质碳酸钠。

[学生交流]四人一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能运用对比方法解决化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开放式评价)

学生甲:取样,加稀盐酸充分反应。

学生乙:取样,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再过滤。

学生丙:取样,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再过滤。

学生丁:评价上面三位同学的方案。

学生戊……

[交流共享]小组代表讲解自己的分析思路,老师和同学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丙同学方法正确及原因,其他两种方法错误及原因。

[课堂过渡]我们学会除去氢氧化钠样品中杂质碳酸钠的方法,下面继续探究。

[继续探究]第三部分:设计实验检验样品是否全部变质?

[活动与探究]自由讨论实验思路,每组写出一种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第一步选用某种盐溶液除尽碳酸钠(选用试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二步再检验反应后液体的是否显碱性(即有无氢氧化钠),从而判断是否部分变质。

根据活动方案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空白处:

(设计目的:在此探究活动中。给学生较大的思雏空间,从而使探宛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方案1:取样,先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再取少量反应后液体,滴加酚酞试液检验酸碱性。探究活动目的:检验氢氢业钠样品是否全部变质用品:烧杯 玻璃棒 试管 过滤器材 样品 无色酚酞试液 PH试纸

(实验报告见讲义)

方案2:取样,先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再取少量反应后液体,用pH试纸检测其是否呈碱性。探究活动目的:检验氢氢化纳是否全部变质用品:烧杯 玻璃棒 试管 滴管 过滤器材 玻璃片 样品PH试纸 比色卡 氯化铜溶液

(实验报告见讲义)

方案3:取样,先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再取少量反应后液体,滴加氯化铜溶液。

探究活动目的:检验氢氢业钠样品是否全部变质

用品:烧杯 玻璃棒 试管 滴管 过滤器材 玻璃片 样品氯化铜溶液

(实验报告见讲义)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完善自己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探究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品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随堂反馈]见讲义。

(设计目的:在本板块中,我设计了必做题,选做题两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有浅入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讨论了三个小问题,并设计方案。分析实验原理,对具体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本节课同学们非常投入,你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真是让老师出乎意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问题思考

氢氧化钠变质后样品中有无水分?

五、教学反思

1.重视基本知识的复习,突出新课程的理念――教师精心设计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通过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后自己总结得出的;教师不是注重如何教,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把握探究开放程度,体现自主研究性学习――我主要讨论了以上三种方案的设计,实际操作中还要考虑到方案的简约性和循序渐进性。课后学生还提出其他意见。所以这种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怎样把握探究的程度?怎样延伸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8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关键词:开放性;同向思维;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多向思维的能力,能使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显得很有必要。那么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多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脱离常规,寻求不同,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时,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以新颖、独到、奇妙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的突破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同向思维的培养

同向思维是一种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多样化而不断得到深化的,因此,加强同向求异思维的训练,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对问题的理解得到逐步推进。

1.由A面向B面的扩展。即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使学生知其一,也知其二。如,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学肥料”教学时,教师若以“酸的通性 碱的通性”引入新课:酸、碱具有各自的通性,那么,酸碱中和的产物盐是否具有通性呢?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回答肯定。此时,教师展示问题的另一面,追问酸碱具有通性的原因,盐具有通性也要求说出原因。这势必激发他们追根索源的激情,学生在这样的求异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类似问题还有很多,如复分解与置换、原子与分子……

2.由表及里的深入。即要培养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不能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它,要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的实质。例如:

天平两端分别放置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稀盐酸的小烧杯,把天平调至平衡。若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投入6.6克CaO,那么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应向另一端的烧杯中加入金属镁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从表面看,6.6克CaO好像与金属镁的关系很难确定,但深入分析可知,天平要保持平衡的条件是,天平两端实际增加的物质质量必须相等,故得出关系:MMg-MH2=6.6 g

设加入金属镁的质量为x

在解本题的过程中,经过内在和表象的求异,从中进行识别和剔除,能够达到新的效果。

二、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使用与同向思维相反的方式来研究和思考问题,是一种创新型的求异思维,也是学生思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逆向求异思维的训练,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当碰到同向思维难以解答的问题时,从反面思考解决方法和路径,去寻找出路,难题也许可以解决。学会逆向思维,克服定式的负面影响,在解题或思考时,有意识地将问题引向反面,常能获得惊喜。

三、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某知识点为起点,呈辐射性的思维活动。如,“碳”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碳为起点,其知识的发散点:纵可具有还原性、氧化性物质的比较。横可与CO2、CO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分子结构进行比较。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疑、质疑,并在讨论、提问中运用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的联想,调节学生的思维面,提高思维的顺畅性。

多向思维的培养还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原题、改编题、变形题的训练上。训练中要求学生不断更换应用知识的范围、角度和方法,使思维不断适应新环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总之,培养多向思维是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第9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

【关键词】总结;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67-01

复习的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学习积极性、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缺一不可。为了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还需要不断总结,检查复习的效果,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纠正失误。学生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总结自己的复习。

1 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

总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复习时要把握好主攻的方向——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适用)》所规定的教学要求。无纲或超纲的复习,对达到复习的目的都是不利的。在本附录的各部分的复习纲要中,列有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的四个层次: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望同学们复习时注意,并通过阅读“解题指导”和自己做练习题等来检查是否已达到要求。

2 克服学习的两种障碍

初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学者感到困难的是:知识庞杂,记忆内容多,条块分割明显,彼此联系不紧密,因此学习往往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概念的记忆以及不变的思维模式上,而缺少分析、对比、综合、推理等能力的训练。在初中化学总复习阶段,要注意克服两个障碍:一是分析、对比、综合、推理等能力的薄弱;二是由此引起的自卑心理。

3 遵循科学的复习方法

在复习时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要过越过两个障碍,除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强学习积极性,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外,还需釆取科学的复习方法。

3.1 把精力放在疏通课本的内容上。做习题固然重要,但对课本没有节节清、章章明,想越过障碍,提高学习能力,是不可能的。“疏通”二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把握基本规律、“工具性”知识、必备技能等。

基本规律:1-18号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规则、置换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规律等。

“工具性”知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元素和原子团)化合价、原子结构示意图、无机物相互关系图等。

必备技能:有关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技能、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技能、识图和绘图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技能等。

(2)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

所谓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字、词都有其特定含义,不能随意省略变换。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浓溶液”与“饱和溶液”是有所区别的,“一种”、“全部”、“多数”、“任何”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所谓概念的外延,简单地说就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不掌握概念的外延,就不能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范围内,置换反应的外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即金属与酸溶液(通常为稀硫酸或盐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前者金属应比氢活泼,后者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除钾,钠,钙)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他们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另一种是在非金属单质和金属氧化物之间进行的,主要指碳、氢气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这是内因),但反应必须在高温或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发生(这是外因)。懂得了内涵和外延,才算真正掌握概念。

(3)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例如,氧气的性质、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酸和碱的性质等均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加以佐证,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如果把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对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一一对应,就能记得牢,且理解得深刻。所以说,疏通课本内容的重要环节是将化学实验与具体化学知识一一挂钩。

(4)在按章和按块复习完成以后,可用“网络是否形成”衡量学习效果。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5)应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时用来思考的时间超过看书的时间,就像消化的时间往往超过吃饭的时间一样。“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多思、多问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切不可坠入茫茫题海中。把化学事实和原理从教师及课本那里学过来,再经过前段时间的整理,形成自己的见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意味着已经真正掌握课本内容了。

3.2 进入深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应在教师引导下,针对复习实际进行各种适应性训练和查漏补缺训练。每次训练应明确目的要求,主动把自己的复习信息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情况,做针对性讲解,再作矫正性训练。

此阶段,可按毕业水平和升学水平进行训练,教师和学生应携手共勉,用勤奋和智慧共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2012 新教材完全解读.

[2] 河北省2011中考题型训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