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圣女贞德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圣女贞德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圣女贞德的故事

第1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然而,爱国主义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变质、恶化,走向极端民族主义暴戾。事实上,爱国主义走向狭隘民族主义的极端,在西方历史上早有渊源,其典型就是斯巴达的军国主义。历经千百年后,它在欧洲,延续古罗马的传统,形成法西斯,形成纳粹。影响到亚洲,形成日本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也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它和欧洲法西斯一样,都是残暴与罪恶。也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人们对种种爱国主义抱有极端民族主义的怀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述说爱国主义,总要强调“理性”爱国主义。那么,“理性”的爱国主义与极端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区别?

从概念上说,我认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词,已经足以区分两者的差异。换句话说,爱国主义就应该是指那些理性的行为,民族主义就应该泛指带有非理性色彩的行为,它们的差别在于“认同标准”。人类是群居性的,要让群居的方式稳定、持久与和谐,必须在群居社会中获得一致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不同,其实质就在于“认同”标准的不同。

西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常常只是徒具爱国主义旗号的民族主义,因为,它们的认同标准总是离不开民族和血缘,古希腊的斯巴达就是如此。英法百年战争中,圣女贞德率领法国人民抗击英国,从本质上说,英国和法国的文化并没有多少差别,圣女贞德激发的认同感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民族”概念。这一宽泛、抽象的“民族”概念也延续到了拿破仑。不同的是,拿破仑之所以能够势若破竹,除了宽泛的民族认同外,还有比民族认同更高一层的“文化认同”,即启蒙运动激发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概念。对于当时欧洲依然普遍实行的等级制度来说,平民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确是一套新的价值观,它超越了各种狭隘的、宽泛的民族概念,成为各个民族的向往。拿破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至今依然主要被视为爱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

当贝多芬歌颂拿破仑的时候,实际上是抛弃了狭隘的民族认同而接受了文化认同。否则,在狭隘的民族认同标准下,贝多芬就是一个“德奸”,可以视为一个卖国贼。但在文化认同之下,贝多芬歌颂拿破仑就是向往文明和进步。贝多芬之所以很快又抛弃了拿破仑,收回了自己献给拿破仑的赞歌,根本原因就在于拿破仑以文化价值观为认同的爱国主义中,依然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的色彩。这是拿破仑的矛盾之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要求超越民族的差异,只要接受共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就一视同仁。但是,拿破仑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于他来说,即便是接受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其他民族,依然是其他民族,法国人依然是特立独行的。因此,拿破仑的爱国主义,实际上是理国与民族主义的混合物。拿破仑的复杂性,衍生出了欧洲后来的各种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对暴力文化的认同,掺杂了民族认同。纳粹的种族主义则把认同标准极为具体地落实到血缘。如果说圣女贞德的爱国主义中“民族”还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拿破仑的爱国主义中“民族”也只是一个居第二重要性的概念,那么,纳粹的种族主义则毫无文化上的差异可言,只是强调种族和血缘上差异,只是通过种族和血缘来强调认同感。之所以说它是落后的、野蛮的、狭隘的、极端的,原因也正在于此。种族是人类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在没有任何文明成果的时候,种族的认同几乎就是天生的。而人类的文明成果,无非是要构建一个共同和谐的群居社会。因此,真正的文明社会,它的首要认同感一定是文化价值观。当人类已经步入文明,再回到以种族来区分你我和彼此,绝对是一种落后、野蛮的表现。这一现象之所以在近代欧洲出现,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育还不成熟。

第2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吕克・贝松;电影海报;视觉创意;艺术表现;文化元素

一、法国电影人:吕克・贝松

吕克・贝松被称为一代人的导演,法国电影工业大亨,集制片、编剧、导演于一身,才华横溢,成绩非凡。1959年3月18日生于巴黎,自幼随双亲生活于希腊与南斯拉夫的海边,拥有超凡的潜水能力。16岁时,看了一部关于潜水员雅克・玛耀勒潜水至海底92米的影片而深受震撼。服兵役后,去美国实习三年,于21岁返回法国,从助理导演做起,拍摄了数部广告短片,后与好友皮埃尔・若里舍尔成立“狼影片公司”后更名为“莉鲁”影片公司,拍摄《最后的决战》开始了正式的导演生涯。并于2001年与法国高蒙公司前总裁成立制作公司欧罗巴(Europa Corp)公司。

1983年在吕克・贝松24岁时独立执导拍摄第一部黑白科幻片《最后的决战》,影片全长88分钟,于1983年4月16日在法国上映。

1985年,故事片《地铁》一部贴着法国标签的艺术影片,被视为是“新巴洛克”风格的经典之作。

1988年,故事片《碧海倾情》全长2小时12分,获1989年法国凯撒奖“最佳录音”“最佳音乐”奖。

1990年,故事片《尼基塔》全长1小时54分,于1990年2月21日上映。

1991年,故事片《亚特朗蒂斯》全长78分,于1991年8月上映。

1994年,《这个杀手不太冷》全长110分,获得1994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和导演奖。

1997年,《第五元素》是一部科幻动作对白片,获1998年凯撒奖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特别视觉效果奖。

1998年―2001年《出租车》系列,兼制片人与编剧。

1999年《圣女贞德》全长2小时33分,获2000年凯撒最佳服装与录音奖。

二、吕克・贝松电影海报的创意解读

1.法国电影海报与电影

电影史上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被公认为电影之父,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正式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无声短片。电影的完整性在于它是真正的艺术,更直接的体现空间的真实性。而法国电影被称为是“艺术电影”的代名词。

电影海报与宣传画、年画、月份牌等统称为电影宣传画(招贴画)。张贴于广告栏、街道、影视剧院等公共场所。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主题特色,图像印刷向受众传递信息与影片主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电影海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审美性,时效性特征;设计元素涵盖文字、图像、色彩等要素信息。海报作为无声的名片宣传,在设计中视觉的表现是关键,凝聚创意形式与构思、视觉张力、主题表达与设计师智慧。它围绕电影的中心主旨来传达电影的核心内容,与电影具有文化与内涵的一致性。

2.吕克・贝松电影海报创意手法与艺术表现

a.剧照直接展示―图形传达联想意境

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说:“一幅好的招贴应该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来注解”。剧照展示作为最直接有力的载体,直抒主题,用摄影、绘画等手法表现人物造型与影片诉求,是最有效的视觉表现手法。给人亲和感与表达性赋予新形象意境美。如《最后的决战》、《地铁》、《圣女贞德》、和《尼基塔》都是图形传达意境的很好展示,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在影片《地铁》中“新巴洛克”风格在法国化的电影语言表达下展现的浪漫激情,又富有华丽炫耀的神秘意境,背后的场景显现暗示出更多的电影信息与意境表达。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通过爱来自我发现和拯救,以剧照写实与局部人物造型特写放大来冲击眼球,最大限度利用和扩大了人物造型的影响力。有巴洛克式的神奇与激情,华美富丽,具有很强的性格情绪特征。正如杜姆海纳所说:“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与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

b.色彩搭配―体现视觉张力

电影海报的色彩应用“在于巧而不在于多”,当今主流以彩色主题海报为要,用色简洁明了,吸引观众眼球,起到传达电影海报的良好视觉效应,增加海报画面的关注值与信息传达。如影片《碧海倾情》中人与海洋、人与海豚的联系及现实中爱情、友情的取舍、互补等氛围,表达生命自身的态度。在蓝色调主基调的氛围下,无限的海底神奇魅力、宁静而深邃的神秘感与地上现实世界的浪漫融合联系,真切的视觉张力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影片《第五元素》中运用超现实语言以好莱坞式经典模式拯救地球的主题,在视觉设计与电脑特技搭配出的视觉效果,充满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力与科技探索感,色彩应用风格鲜明,个性突出,引人入胜,主题冲击力强,吸引眼球。

c.对比衬托―灯光渲染趣味艺术性

在视觉表达形式要素中,色彩与光影是最富有感官刺激的语言,达到营造画面氛围与气势的效果,造成强烈对比与影片形式感。《天使A》是一部典型的以“自我救赎”为主题的影片,也是吕克・贝松第二部黑白片,在海报设计上以黑白色调的氛围,搭配灯光逆光角度下的画面视觉,人物剪影式手法产生对比感与冲击力,以虚表实又具观赏传达性。吕克・贝松说:“这部影片,主要是想要造成一种对比,你们可以看到在情节中很多对比,比如男人很难看,女人很漂亮;男人很矮,女人很高;男人很自卑,女人很自信……”。高尔基也说:“对比与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产生强烈反差,改变人们的正常视觉印象,达到突出展示物象的目的,富有情趣,耐人寻味。

三、结语

法国电影具有独特的人文气质,法国人尚自由富有浪漫气息,把电影当做民族文化的一种显现。电影氛围“样式多样,题材广泛,既有写实的传统,又有艺术探索精神”。以精巧、幽默、温和、无国界见长,擅于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题材表现,以浅显易懂的事实揭示电影表达主旨。如影评家雅克・西克里埃所说:“尽管美国电影总是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法国人还是爱他们自己的电影”。本文通过对吕克・贝松导演电影海报的分析研习,总结出关于法国电影海报的一些创意表现手法,对电影海报的设计表现与视觉应用有更好的借鉴与启示。(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迷魂记》被认为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最文艺精致的作品,本片的登顶被视作此次评选的一大意外和惊喜。成功将《公民凯恩》从万年老大的宝座上拉下马也足见希区柯克的地位愈加稳固。

《公民凯恩》(1941)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一部在电影多层意义上的划时代杰作,其对电影剧作、摄影、剪辑等方方面面的革新和影响延续至今。它也往往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自1962年到2002年的每次评选中,它都牢牢占据着NO.1的宝座。

《东京物语》(1953)

导演:小津安二郎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最负盛誉的作品。其对平凡家庭关系与生活的洞悉和阐释,让人觉得生动、真实的基础上更平添了几许禅意。其独到的18度仰角机位固定长镜头,也成为几十年来影评人和影迷津津乐道的技艺。

《游戏规则》(1939)

导演:让·雷诺阿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大师雷诺阿的巅峰之作,也是唯一一部自这个评选诞生以来每次都荣登影评人选择的十佳之列的电影。电影用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精妙的景深镜头讲述了一个深刻讽刺西方资产阶级的故事,无论在电影的主题还是技巧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

《日出》 (1927)

导演:F·W·茂瑙

英年早逝的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茂瑙的代表作,这是他赴美发展以后的第一部作品,也被认为是默片时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曾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等大奖。

《2001太空漫游》 (1968)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被称为天才导演的库布里克最伟大但也许同时最晦涩的影片。这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科幻片放在今天来看不但一点不显得过时老气,反而相当前卫。其对后世科幻片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片中对人类乃至宇宙宏大命题的思索堪称一部哲学巨著。

《搜索者》(1956)

导演:约翰·福特

西部片大师福特晚年最受褒奖的代表作。本片继承了福特对西部世界气势磅礴的描绘刻画,对福特自己开创的经典西部片模式进行了反思和颠覆,以往作为反派出现的印第安人这次被放在了和主角约翰·韦恩扮演的牛仔旗鼓相当的地位。影片也不再有黑白分明的正邪两立,更具人性化的辩证观点。

《持摄影机的人》(1929)

导演:吉加·维尔托夫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一部默片纪录片。片中摄影机就像一个富有生命和情感的人,用它的一次次移动和聚焦谱出了一首绝妙的欢歌。本片的入选被视为另一大亮点和惊喜,它从未入选过以往的历次十佳榜单,也是此次评选中唯一的新面孔。

《圣女贞德受难记》 (1928)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又一部默片时代的不朽杰作,丹麦电影大师德莱叶的著名作品。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赞誉本片的人物面部特写可以被视作浮雕。通过片中为数不多的主要人物尤其是主角贞德的面部特写,观众能领略到一种直指心魄的震撼力。

《八部半》 (1963)

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如梦幻般绚烂的作品,本片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写意镜头刻画了一个纠缠在多个女性当中苦闷不已的导演,也往往被认为是导演费里尼的某种自白。本片被视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种新的电影文法,一种天马行空的意识流表达。

导演之选:

1.《东京物语》 (小津安二郎,1953)

2.《2001太空漫游》 (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

《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1941) (并列)

4.《八部半》 (费德里克·费里尼,1963)

5.《出租车司机》 (马丁·斯科塞斯, 1980)

6.《现代启示录》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

7.《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

8.《迷魂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58)

9.《镜子》(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74)

10.《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1948)

影评人心中十大导演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让-吕克·戈达尔

奥逊·威尔斯

小津安二郎

让·雷诺阿

约翰·福特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斯坦利·库布里克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罗伯特·布列松

导演心中十大导演:

费德里克·费里尼

斯坦利·库布里克

英格玛·伯格曼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让-吕克·戈达尔

马丁·斯科塞斯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黑泽明

奥逊·威尔斯

其他著名榜单

法国《电影手册》杂志2007年评选的世界最美100部电影前十强:

1.《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

2.《猎人的夜晚》 查尔斯·劳顿

3.《游戏规则》 让·雷诺阿

4.《日出》 F·W·茂瑙

5.《亚特兰大号》 让·维果

6.《M》 弗里茨·朗

7.《雨中曲》 吉恩·凯利 斯坦利·多南

8.《迷魂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9.《天堂的孩子》 马塞尔·卡内

10.《搜索者》 约翰·福特

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网站(IMDB)250部最佳电影前十强:

1.《肖申克的救赎》 弗兰克·达拉邦特

2.《教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3.《教父第二部》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4.《低俗小说》 昆汀·塔伦蒂诺

5.《黄金三镖客》 瑟吉欧·莱昂内

6.《十二怒汉》 西德尼·鲁迈特

7.《辛德勒的名单》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8.《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克里斯托弗·诺兰

第4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这是法国电影联盟第八次为了推广法国电影而在中国举办电影节。这八年里,演过《初恋》、《芳芳》等电影的苏菲・玛索和主演《新桥恋人》、《布拉格之恋》的朱丽叶・比诺什早已成为了中国观众心目中的代表着艺术与美的女神,《这个杀手不太冷》、《云上的日子》里的让・雷诺在中国女性观众心目中烙下了独具魅力的名字,至于年轻的奥黛丽・塔图,则凭借《天使爱美丽》、《漫长的婚约》、《真爱无价》等成为了中国文艺青年们无人不知的名字,风头强劲犹如另外一个不同时代但与其同名的大明星――奥黛丽・赫本;而执导过《第五元素》、《圣女贞德》等的老牌法国电影导演吕克・贝松更是中国近两代导演的偶像。法国电影虽不如好莱坞大片声势浩大票房惊人,但以其饱满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丰富而独特的电影诠释方式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树立起无以媲美的“艺术”招牌,接受度愈来愈广泛、赞誉愈来愈多,真心热爱法国电影的中国影迷也愈来愈铁杆。这一切,都离不开安东尼・东奈先生的用心呵护。

他不遗余力地推广心爱的法国电影。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好电影更需要让人知道”。连续参加过两届法国电影节的记者一定深有感触:采访室里同时进行着二十多个采访;每一个采访都配有专门的翻译;几乎每一场电影放映完都有见面会;几乎每一个媒体都有单独采访的机会,而不是质量不高的群访;实在没有办法进行面对面访谈的欢迎进行书面采访,演员和导演一定会认真回复。除此之外,还不断地与中国电影局、电影协会、电影人等会谈,寻找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影的推广,还专程安排时间与中国的视频播放公司签订合约。

问起去年在中国放映的法国电影情况,他认真地扳着指头回忆着每一部电影,跟翻译确认着电影的名字,在记者记录的间隙不忘叫来工作人员给出去年放映的7部电影的列表。《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和《亚瑟王2》都超过200万观众,《芳心终结者》和《香奈儿的秘密情人》更是创造了快到千万的票房,而苏菲玛索主演的惊悚片《不要回头》和其他几部片子也都超过了预期票房。“多谢了中国媒体支持,多谢中国观众捧场”,他说。

对于法国电影的现状和发展,他心中有骄傲也有痛惜。法国曾经是第一个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卢米埃尔更被成为“电影之父”,而目前和美国好莱坞在影响力和票房上还是相形见绌。“法国电影成本投入较低,无法和好莱坞的大制作大场面相提并论,全世界会法语的人和会英语的人在数量上也相差悬殊,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法国电影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为投资低,反而使得法国电影摒弃花哨的表面,更注重电影的本质,题材探索更为广泛,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情感表达的更加饱满和个人化,故事也更为动人,而这正是好电影的关键和核心部分;因为投资低,所以对产出要求也不高,反而使导演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可以大胆尝试,进行真正的自由的艺术创作。用极少的成本即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艺术价值,可见法国电影人的实力。法国电影的性价比非常高。”

对于法国电影人,他真诚欣赏,用心提携呵护。这次电影节,他尽最大努力,几乎带了所有能带来的作品,最终通过电影局审定的有十部长篇和十部短片。选片子的时候,他尽量地照顾到各种不同风格,有轻松幽默的,有悲情感人的,有悬疑片,有动画片,更有纪录片,除了大牌导演,也不拘一格地推出新人新作。他详细地向记者表达对本次作品的欣赏,例如纪录片《海洋》和情感片《安琪和托尼》等。但当记者让他推荐他心目中最好的一部的时候,他说完后却另外解释每一部每一个电影人的作品都有其闪光点,甚至新导演的作品也有很多难得的火花,希望大家都能关注,他不愿厚此薄彼。他字字句句都倾注着对法国电影的热爱、呵护,好像守在守护他最最挚爱欣赏的小儿子。

第5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无论哪种新技术从发明之初到走向生活所需,都是首先为了满足社会中上阶层的趣味,电影也不例外。当时的上流社会女人穿着上大多保守,靴子、牛仔裤还属于“低俗物品”,与她们相匹配的只有细高跟,裙子一律都是过膝,即使露胳膊的晚礼服,她们也会配上长手套,这些装束从奥黛丽・赫本的一系列电影中都可见端倪。

1940年代离1955年迷你裙的产生还有一段距离,Chanel的“女性解放”也并没有被大多数中产阶层接受,要不然Yves Saint Laurent在1962年推出的第一款裤装也不会引起上流社会的轩然大波。1946年,希区柯克著名的《美人计》上映,英格丽・褒曼和一众打桥牌的贵族太太基本上遵循了“女不露肤”的“传统美德”,摇曳长裙基本都是盖住脚跟,裹住颈项,甚至在袖口的设计处有意收紧。这一年,也正是比基尼在时装史上引爆原子弹的一年。

6年后的1952年,由18岁的碧姬・芭铎主演的《比基尼女郎》将传统的连体泳装从中间剪开,抛弃了大半衣料,当然还有那一晒就有两条痕的该死的肩带,呼之欲出的性感直接促成了新式泳装的风靡和推陈出新。比基尼、透明蕾丝,还差一个低V,黑白片的女星角色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一种在形式上打破保守的既成现实了。伊丽莎白・泰勒在1958年主演的《朱门巧妇》里便频频弥补了低V这一空缺。

1960年代的电影已经不完全属于好莱坞,法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更值得大书特书。虽然发起人是巴赞,不过真正第一得力干将非戈达尔莫属。戈达尔早期的电影角色基本上完全可以演绎他的朋友特・吕弗“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戈达尔的处女作《筋疲力尽》中,珍・茜宝饰演的学生短发、T恤、平底鞋,一派文艺青年范儿,胸前的“New York”字样也代表着一种向往自由、解放的独立女性形象。

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学生运动基本上让新浪潮影人分道扬镳,只有戈达尔还一直继续他的实验革命,也就是在同一年黑白电影彻底溃败。1970年代至今的冷战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对电影时尚日渐式微,我们只能看到全球化之下的各国电影虽然繁花似锦,却始终脱离不了金钱和两个核心。

黑白片美人特征:金发白肤大眼、身材适中、多为卷发

黑白片的全盛时期发生在“垮掉一代”和嬉皮文化之前的保守年代,电影作为中产阶层的消费品,所满足的依然是中产阶层的审美趣味,金发、白肤的传统美国丽人为主,她们都有一双明亮单纯的大眼睛,或者的丹凤眼,轮廓分明,身材适中。无论在生活中如何,她们在电影中都代言着矜持、高贵,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时代女星,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发型上。黑白片女星的发型通常极少见短发、直发,大多是代表高贵的盘发,以及潮流的卷发。随着电影的普及,以及彩色革命和类型片的定义,这种单一模型也被打破。比如,《第五元素》中米拉・乔沃维奇这种略带神经质气质的女星是不可能在黑白片中出现的。彩中的女星选择更多的是因为电影类型,拉美、东欧女星逐渐增多,她们的豪放、庞大身躯成为另一种审美概念。

黑白片时期:

1939―1968

如果从纯正的技术手段,黑白片时期可能要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1935年第一部彩《虚荣城市》问世为止。不过从电影工业来说,彩技术诞生之后并没有将黑白电影取而代之,实际上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拍黑白片。在漫长的黑白片和彩色片交锋中,有两件标志性的事件也许可以将黑白片繁荣时期划个阶段,这两件事分别是1939年和1968年奥斯卡因色彩将最佳摄影一分为二。至此,黑白电影不再是主流电影,只成为作料。

黑白片女星:

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琼・芳登、玛丽莲・梦露、格蕾丝・凯利、奥黛丽・赫本、伊丽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碧姬・芭铎、珍・茜宝、安娜・卡里娜、凯瑟琳・德纳芙

贞德短发

演绎女星:珍・茜宝

涉及电影:1960年《筋疲力尽》

解读:有着百年历史Bob Haircut还是带着对传统的畏惧,这一发型的灵感来源圣女贞德的头发比Bob Haircut还要短,至少盖不住耳朵。不过,无论哪种在1940年代之前都是被称为离经叛道,有伤风化的。《筋疲力尽》中珍・茜宝的贞德发型的设计也应运了时代。1960年代的法国正是二战之后,社会凋敝、运动不断的时期,面对美国强大的经济,以及民主、自由的美国梦,法国学生和知识界充满期待,珍・茜宝扮演的恰好是一个在法国的美国学生,寓意深刻。与Bob Haircut所宣称的女性独立一样,贞德发型只是一种更深层次和更彻底的革命。

时尚影响:这一发型随着1960年代名模Twiggy的走红正式引领时尚圈,作为超模和无数设计师的灵感MUSE,时尚界开始大规模接受短发。Twiggy之后的代言人无疑要属黛米・摩尔,她在1990年的电影《人鬼情未了》中便是如此造型,当然随后她在《女兵简》中的光头造型则让大众坦然接受女性的一切发型。

Deep V

演绎女星:伊丽莎白・泰勒

涉及电影:1958年《朱门巧妇》

解读:伊丽莎白・泰勒绝不是第一个低V出场的女明星,但绝对是演绎得最好的一个。1958年的《朱门巧妇》,伊丽莎白・泰勒一般的出场时间都是低V,影片的海报更是半依罗床,白色低V睡衣。随后由她担纲主演的电影也大多如此性感造型,就连时尚杂志找她拍封面也是照葫芦画瓢选择低V连身裙。伊丽莎白・泰勒的丰满身材无疑是低V的最佳代言,这也是她执著于此至死方休的一个褒扬。

时尚影响:当好莱坞红毯的风头逐渐掩盖影片本身时,低V更是明星们斗艳的不二法宝,设计师和珠宝品牌也正好见缝插针地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于是乎每逢重大电影或者颁奖礼,观众就有了眼福。

蕾丝

演绎女星:格蕾丝・凯利

涉及电影:1955年《捉贼记》

解读:格蕾丝・凯利在时尚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闻名于世的Hermes凯利包就是因其而命名,1955年,她在希区柯克的《捉贼记》中饰演一位侍者的女儿,与加里・格兰特饰演的大盗携手飙戏,剧中格蕾丝・凯利驾着敞篷跑车与加里・格兰特深情拥吻的场景中,格蕾丝・凯利身着的蕾丝镂空透明白色长裙让人记忆深刻,成为黑白片中的经典时装。也正是从1950年代开始,蕾丝从服装辅料正式摇身一变成为一种设计风格。

时尚影响:同年的戛纳电影节,格蕾丝・凯利更是带着几套蕾丝服装奔赴法国,无论是白色蕾丝衬衣搭配黑色镂空长裤,还是一席蕾丝透明长裙都表现着她对蕾丝的热爱。后来蕾丝更多地被用于婚纱设计,2008/2009秋冬Prada的蕾丝系列更是奠定了当年的流行趋势关键词,蕾丝也一直是女性的最爱设计之一。

小黑裙

演绎女星:奥黛丽・赫本

涉及电影: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

解读:相对于《罗马假日》,同样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更加透露着时尚感,只因《罗马假日》之前,奥黛丽・赫本还不识纪梵希。1953年之后,纪梵希和奥黛丽・赫本进行了一系列戏服的合作,最著名的就是《蒂凡尼的早餐》中的小黑裙,这条裙子在2006年被拍出46.72万英镑的高价,赫本的小黑裙营造出的清纯、典雅感觉,堪称史上最经典的银幕扮相之一。2008年,一项针对小黑裙诞生80周年的全球调查中,赫本的这套小黑裙戏服被评为最佳。

时尚影响:奥黛丽・赫本将Chanel首创的小黑裙在时隔27年之后,真正变成所有女人衣柜中必不可少的单品,随后经过戴安娜王妃、妮可・基德曼、朱丽娅・罗伯茨等人的共同演绎,小黑裙成为经典设计之一,是女人们在出席重要场合时的首选。

比基尼

演绎女星:碧姬・芭铎

涉及电影:1958年《比基尼女郎》

解读:1952年,18岁的碧姬・巴铎在影片《比基尼女郎》中连换数套比基尼,她穿着无肩带圆点图案的比基尼泳装直接促成了新式泳装的风靡,也被冠上“性感小猫”的头衔。身形高大丰满的碧姬・巴铎在欧洲并没有优势,反而这部处女作在思想开放的美国更受欢迎,这也导致了她能出演奠定她影坛地位的《上帝创造女人》。当法国人因为好莱坞回过头来关注碧姬・巴铎时,比基尼迅速席卷法国,成为时髦装束。与此同时,布赖恩・海兰的一首描述女孩第一次穿比基尼的害羞感的歌曲《黄色圆点花纹小小的比基尼》面世,比基尼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新式泳装。

时尚影响:当女性的身体被接受之后,比基尼的设计也更加大胆,甚至出现了没有胸罩和渔网式的比基尼,以及用皮带代替布料包裹的款式。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比基尼一直成为女性时尚服饰的标志,被誉为20世纪世界服装界最伟大的“发明”。

风衣

演绎女星:英格丽・褒曼

涉及电影:1942年《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

第6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打我的时候,她是下得了狠心的。左手心和屁股,都是下手的好地方,既疼又不至于被人发现。边打还边骂:死丫头,我让你逃课,我让你不学好!鸡毛掸子又细又硬,抽在身上生疼,但我还是倔强地不哭也不闹。青春期的我,以为这就是勇敢。  那个周末,不想上课了,我就和几个男孩子溜出去,跑到网吧里打游戏。他们装出很成熟的样子,掏出几支烟,问我抽不抽,然后就开始吞云吐雾,却被呛得满脸通红。我当然知道抽烟不好,可是又要面子,怕被他们看不起,就收下来揣在衣兜里。年轻的我们,都想快快长大。在我们看来,成熟的标志,似乎就是会抽烟会喝酒能脱离父母老师的管束。

晚上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我衣兜里的烟,脸被气成了酱紫色。  照例是打,下手亦是从未有过的狠,用颤抖的声音说:死丫头,长能耐了,都会抽烟了。掸子铺天盖地地落下来,我想跑,却被她抓住头发拖回去。我心里是止不住的委屈:我没有抽烟!我咬住嘴唇,眼泪扑簌簌地掉,心里是悲伤和绝望。我说:你打死我算了。

她反而住了手,也许是打累了。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希望有恩熙那样的妈妈

妈妈在闹哄哄的批发市场经营着一家不足十平方米的服装店,专门卖年轻女孩子穿的衣服。每天她都扯着嗓门和顾客谈价钱,从喊价时的三四百,到成交时的三四十。同学们一提到那个市场,总会露出鄙夷的神情。她们穿的,都是从大商场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艾格”、“淑女屋”、“依恋”等品牌,而我的身上穿的永远是妈妈从店里拿回来的翻版货。

16岁之前,我还对自己的身世抱有幻想:我希望自己不是她亲生的。那时候电视里正在热播韩剧《蓝色生死恋》,我便幻想自己能像恩熙一样,有个高雅又温柔的妈妈。她叫我羽儿,而不是死丫头;睡觉前她给我讲故事,而不是粗暴地说滚回去睡觉;她会优雅地弹钢琴,而不是头发蓬乱地做饭;她的出现会让同学们惊艳羡慕,而不是在背后指指点点。

我想如果我有那样的妈妈,我也会像恩熙一样,依偎在妈妈身边撒娇,做个乖巧的好女儿。

于是,我一并幻想着,有一天我的亲生父母会来找我,他们该是有着显赫身份和地位、衣着考究、举止高雅的人,年轻的时候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将我寄养在妈妈家,然后在我成年前找到我,让灰姑娘变成公主。

一直到16岁,看到镜子里自己和她越来越像的面容,我才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身世幻想彻底死心,且深深地遗憾。

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

高一时,我和朋友去打了耳洞,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只耳3个洞。虽然抹了很多酒精,耳朵还是很疼,吃饭时不停地倒抽冷气。妈妈看见了,就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着碗说:你看你还像个高中生吗?跟大街上的小混混有什么区别?

我头也不抬:我觉得好看。她哼哼几声,轻蔑地笑:人长得丑,耳朵上带几个圈就能美了?  有这样说自己女儿的吗?我气得啪地摔了筷子说:不吃了,饿死也不吃了。然后冲进卧室,还不忘狠狠地摔上门。  晚上我饿得眼花,碍于面子只好忍着。她哼着小调从我门前过了好几次,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委屈又绝望,不敢相信她会忍心让我挨饿。快11点了,我实在饿得受不了,溜出房间找吃的。在餐桌最显眼的位置,有一碗我最爱吃的肉丸子。没等端起碗,我的眼泪已经簌簌地掉下来。  我去与她和好,她冷冷地不看我:再大的事,又何必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 我再次愤怒地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又敲响了她的门,我哭着说:妈,我耳朵发炎了,肿得好大,你快帮我弄弄。  她叹口气,急急地跑去寻酒精,还不忘唠叨一句:有脾气,不要来找我啊!

一场难堪的暗恋

高三时,我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位男生,他会站在中线上投超远距离的三分球;他会在辩论赛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会在路过我们班时,对坐在窗户边的我笑。看见他我就会想起一个句子:春风再美,也比不过你的微笑。于是,我的心事就像杯里的水,一点一点地要溢出来。

收到那个男生的信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信的末尾说:晚自习,操场见。我的心怦怦地跳,晚上吃饭也有些心不在焉。妈妈敲着碗问我是不是病了,或者有什么事就说。我嗯嗯地敷衍着,心里却鄙夷地想:除了会卖衣服,你懂什么是青春期女孩子的心事吗?

晚自习的时候,我去赴约了,却没有看到那个男生。回到教室时,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捂着嘴笑。原来,那不过是那个男生测试自己魅力的一场游戏,他的笑,也只是展示自己魅力的招牌动作。他的玩世不恭,却让我不顾女孩子的羞涩和尊严,把心事掏出来,给所有人品头论足。

我在难堪中冲出教室,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伤心又绝望。我简直不敢想象,自己该用怎样的眼泪和勇气来面对随之而来的嘲笑。

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

妈妈闻讯而来,什么也没说,昂着头把哭泣的我带出教室。我听见她对脸色阴沉的班主任说:请相信我女儿是个好孩子。同学们都有些发愣,怔怔地看着我们。那一瞬间,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妈妈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她目不斜视、气宇轩昂,和平时的她完全不同。

回到家,妈妈开始给我做白菜肉片汤,厨房里一片叮叮当当的声响。吃饭的时候,所有的委屈和尴尬一下子袭上心头,我埋着头,一颗一颗地往嘴里送米饭,眼泪扑簌簌地往碗里掉。她见了,用筷子敲着碗说:不就是被同学耍了吗,有什么好伤心的!你对我的那股犟劲儿都到哪儿去了?我终于哭出声来,扔下碗筷跑回房间。

我昏昏沉沉地睡到第二天中午,起床时,妈妈已经到店里去了。枕头放着一摞新衣,是一套“依恋”的衬衣和裙子。穿上它们,镜子里就又是一个清新靓丽的女孩子了。我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翻看价格牌,竟然要600多块。

我想起,很多次,妈妈刚进了新货,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我拿回一些她认为好看的衣服,我却总是对她手中的翻版货满脸不屑;很多次,路过大商场时,看着那些精致却又价格不菲的衣服,我艳羡得不想挪步;很多次,面对妈妈,我直接流露出对生活的不满……想起妈妈不知道下了怎样的决心,才舍得把一个月的生活费,拿来给我买这么贵这么漂亮的衣服……

枕头边还有一张小字条,上面是妈妈不太好看的钢笔字:饭在电饭煲里,热一热再吃。我安静地吃饭,心里有一股暖意在流淌。

第7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怪物史莱克》;后现代;女性

《怪物史莱克》系列(简称《史莱克》)自2001年上映以来,以其幽默活泼的动画形象与喜剧幽默、笑料百出的故事情节赚来满堂喝彩,不但赢得骄人的票房成绩,更把7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收入囊中,可谓名利双收。历经十年磨砺,《史莱克IV》更是受《阿凡达》的“蝴蝶效应”影响,首次采用235∶1的银幕长宽比,真实“3D+IMAX”技术,首日劲收1 300万票房纪录。影片通过运用后现代叙事中戏仿、拼贴、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技巧重新书写经典童话,创造出崭新的女性群体形象,如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莴苣姑娘等,群星闪耀,而集新时代女性特色为一体的菲欧娜形象更是熠熠生辉。

一、传统经典童话

在经典童话中,男性永远是行动的主体,他们完美无缺,有健硕的身材,帅气的模样,高贵的出身,过人的禀赋,恰恰符合中世纪的“骑士”形象。而女性往往是天真烂漫,美丽动人,常受到生命威胁或魔咒控制,陷入危难之中,处于昏迷或假死等被动地位的公主。故事的结局则是王子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斩妖除魔,拯救公主,恢复后者身份,有情人终成眷属,并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happily ever after)。在这样传统的父权制语境下的经典童话中,女性是以“第二性”的“他者”身份存在的。而《史莱克》系列四部曲如同层层剥笋一般,以一种特有的“离心力”一步步偏离正统经典童话,记载着后现代语境下具有自我独立思想及觉醒意识的新时代女性,从而成为“反经典”的范例。

二、 后现代“反经典”童话的演绎

《怪物史莱克》系列四部曲巧妙运用后现代叙述手法,如戏仿与拼贴。戏仿是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题材、内容、形式和风格进行夸张的、扭曲变形的、嘲弄的模仿,使其变得荒唐和滑稽可笑,从而达到对传统、对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过去的文学范式进行批判、讽刺和否定的目的”[1]12。拼贴技巧在巴尔塞姆看来则是“拼贴的要点在于不相似的事物被粘在一起,在最佳状态下,创造出一个现实”[1]13。影片中经典童话中的人物悉数登场,活泼可爱的白雪公主和憨态可掬的七个小矮人,昏昏欲睡的睡美人,愁眉苦脸的灰姑娘,精灵古怪的莴苣姑娘,可爱的三只小猪,说谎话的木偶,绿林好汉罗宾汉,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等。这些经典童话的人物形象得到与以往背道而驰的“反经典”的诠释。而生活中的影子也比比皆是,弗瓜王的宫殿如美国的世贸中心般威严耸立,似乎在补偿“911”留给美国人的心里 “创伤”。影片将童话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精彩结合在一起,通过嬉笑怒骂的戏谑方式撰写着深刻的女性史诗。

影片《史莱克I》以讲述《人猿泰山》般的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开始,史莱克打败喷火龙,拯救菲欧娜,并且举行盛大华丽的婚礼,他们似乎在彼得•潘的“永无岛”上过着神仙眷侣般的乌托邦式幸福生活。但经典童话已经被打开缺口,主人公不再是金童玉女,而是怪物与野兽的“狂欢”。史莱克与“骑士”风度相差甚远,这与菲欧娜心中理想的“英雄救美”有天壤之别。她赤手空拳地打败“罗宾汉”时,已无意识地彰显出逃出火龙控制的能力,标志着沉睡的独立意识渐渐苏醒,却因内心受到父权制思想的束缚,被动地等待解救。菲欧娜有待进一步地突破狭隘的局限。

续篇《史莱克II》看似围绕弥补经典童话而展开,结果却是对经典的再次突破。老国王心怀金童玉女的美好理想,难以接受曾经倾国倾城的掌上明珠变成肥胖臃肿的恐龙,姑爷更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怪物的残酷事实。他试图运用其父权力量力挽狂澜,与仙女教母达成一致,为查明王子安排了“英雄救美”,却以失败告终,体现出父权制权威的失灵。史莱克一直对自己的形象耿耿于怀,这酷似野战服的绿色皮肤与丑陋的外貌虽暗示史莱克的野蛮力量与征服世界的实力,但在内心中却成为遭人嘲笑的“阿喀琉斯之踵”,使其难以认同自我。当他偷喝奇妙药水幻化成为梦寐以求帅气英俊的王子时,象征野蛮与难以驯服的男权力量烟消云散,标志着男权思想及夫权制的消解。而菲欧娜拒绝遵从父亲的告诫,抵制仙女教母对她的诱惑,甘愿放弃公主的美貌而变成怪物,期待与真正怪物模样的史莱克重逢。因此童话衍变成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假王子史莱克(怪物)与真怪物菲欧娜(公主)的故事。传统童话再次受到颠覆性打击,美女与野兽的“狂欢”,非但没有打破,更是受到了国王王后的认可。老国王“青蛙王子”身份的暴露,表明围绕在菲欧娜身上的父权力量的消解,也是她运用女性独立思考的力量战胜父权制的一种标志性胜利。但她的内心有待进一步突破。

在《史莱克III》中,传统童话继续接受后现代手法的改造,戏仿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一切都是为唤醒菲欧娜独立的女性意识做铺垫。克丽斯蒂娃在《中国妇女》中评价女性的地位,“上帝创造了世界,从黑暗中分出了光┟鳎……他把人类也分离出来,男人和女人……女人又从男人那里分衍出来,……她将是妻子,女儿,妹妹,或三者同时集于一身,但她没有名字。上帝通常只对男人说话。”[2]同样,菲欧娜身为国王女儿从属父命,身为史莱克妻子从属夫命,而同时又受到即为人母的考验。但老国王的病逝与史莱克远游标志着男性权力的缺失,亦是女性实现自我意识的最佳时机。她与“公主同盟”上演了一个颠覆经典的“美女救英雄”的传说,情节巧妙地展现后现代语境下新时代女性特征:独立思考,自由言说,承担社会责任,这与男权制笃信控制妇女的最好方法就是“沉默”与“无声”相去甚远。欧洲18世纪的 “聪明妇”的形象与附诗说明女性被剥夺言说权利的事实:“因我是个聪明妇,人人都来争相看,金色锁扣嘴上挂,恶语词从不出,无故不道半句话,聪明妇人总如此,不说别人长与短……”[3]但影片中女性在困难面前发出内心的声音,彰显着自己能力与责任,王后与菲欧娜都坚定不移地回答白雪公主的质疑:“我们都应在乎国家的治理。”她们撕掉象征柔弱女性特征的长裙的装饰下摆,烧掉内衣,将高跟鞋打磨成武器,上演了一幕幕戏仿大戏。王后以头撞墙,彰显王者魅力;白雪公主以美妙的歌喉吸引林中鸟兽,打败树精守卫,以柔克刚;睡美人跌倒得恰到好处,一夫当关。女性以自身特有的能力与气质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应该认识到这部影片有过分彰显女性、有意降低男性能力之嫌,而《史莱克IV》则是拨乱反正,突出男女两性的和谐之美。

《史莱克IV》的故事叙述与形象塑造则使一切致命的讽刺与颠覆登峰造极。史莱克每天围绕着奶粉尿布哭嚷叫的混乱喧闹,重复着“打嗝总比放屁好”的喃喃自语,猫朋驴友混乱一团每日拜访,就连自由地在泥中洗澡也会被掏厕所打断而成为一种奢侈,还要迎合人类对他“吼叫”的好奇之感,这种充满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婚姻生活与“永远幸福地在一起”的美好生活有天壤之别。于是他试图寻找曾经记忆中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与狡诈的精灵签署契约,却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史莱克发现上当受骗后,才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曾经所向披靡、拯救公主于魔咒中的强者形象,而是渴望得到菲欧娜的真诚一吻,获得自我救赎,但却发现难于上青天的弱者。此时的菲欧娜已今非昔比,她并未被动地在孤塔里等待拯救,而是主动突击,组织反抗军,承担起拯救怪物的重任,成为一个敢作敢当、有勇有谋、坚持自由与正义的反抗军的领导者,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信心与能力,一个新时代的“圣女贞德”形象,这与传统的男权社会中所期待的“淑女形象”大相径庭。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不仅培育出了父权制家长,而且造就出与之相适应的女性――“家里的天使”,“她富有同情心,非常的迷人,毫不利己,家庭生活中那种苦难的艺术,是她最拿手的活儿,……从来没有自己的愿望、想法,她更愿意赞同别人的见解和想法,从来不为自己着想。”[4]此时的菲欧娜不是曾经那个相信童话故事中“一吻定终身”的天真公主,而是一个在心里与身体上都流动着独立自由意志的新女性。与《史莱克III》相比,菲欧娜身边似乎缺少一群勇敢的女,但却成为内心强大,独立意识强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男权的消解更加凸显女权的力量,但是影片并未从男权的“他的历史”(his tory)陷入女权的“她的历史”(her story)怪圈,而是凸显出两性融洽之美,最后两人共同制服精灵,正体现出影片在试图颠覆父权制的男权思想,树立女性独立的丰碑同时,也最终看到未来世界的两性和谐之美。

三、结 语

也许是编剧导演无心插柳,也许是后现代语境的使然,但无独有偶,《怪物史莱克》系列反映出欧洲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脉络,两者交映生辉。《史莱克I》与《史莱克II》共同印证第一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40~50年代)女权运动,即强调两性平等,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获取同男人平等的权利。《史莱克III》凸显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女权运动特点,尤其是以菲欧娜为中心的女性群体形象塑造,强调女权运动要否定男性秩序,注重性别差异,凸显女性独立特质(准男性),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史莱克IV》则体现第三阶段特点(20世纪80~90年代),即拒绝形而上学“男女二分法”,强调男女两性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 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 Julia Kristeva.About Chinese Women[A]. Toril Moi.The Kristeva Reader[C].Oxford:Black Publishers Ltd,1986:40.

[3] 罗婷.女性注意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10.

第8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在孤儿院住了八年

1928年1月17日,维达·沙宣出生在英国伦敦东区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知所踪,抛妻弃子。五岁那年,母亲实在无力抚养他和弟弟,把他俩送进了孤儿院——沙宣在那里一住就是八年!

因为犹太人的身份,沙宣屡屡被伙伴们歧视。直到母亲改嫁,才得以把他和弟弟接出来。继父人很好,对沙宣兄弟俩关怀备至。十四岁那年,母亲的一个梦改变了沙宣的人生轨迹。母亲梦见沙宣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拿着剪刀为陌生人剪发。醒来后,她回味良久,觉得“有一门手艺也不错”,不久沙宣就辍学了,被送到伦敦东区一个理发师那里当学徒。成名后的沙宣曾半开玩笑地回忆:“母亲强迫我成了洗头童,天知道我那时的梦想是去切尔西踢足球,或者成为一名建筑师。”

沙宣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类拔萃,最初他只负责调配染发剂,和漂白粉、过氧化氢、氨水打交道。但他是理发店里最勤奋的学生。当时伦敦西区还有不少法国、意大利的美发学校,他每周都抽出两三个晚上去那些学校听课,“美发行业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利用别人的灵感,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作品。”他还去上表演课,甚至参加了演讲艺术课——为了去掉自己一口伦敦土腔。

反法西斯的战士

平静的生活在1945年末画上句号。当时二战已近尾声,但纳粹余孽仍苟延残喘。在英国,出现了以奥斯瓦德·莫斯利爵士为首的右翼法西斯分子,成立了英国法西斯联盟。莫斯利是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者,曾被BBC历史杂志评为“二十世纪英国十大恶人”之一。他鼓动联盟成员们在伦敦大街小巷传播反犹言论。沙宣的母亲在这年竟被莫斯利的一名心腹杀害。

突发的惨剧击碎了少年的心。为了给母亲报仇,沙宣在次年便加入了一个由前犹太军人发起的反纳粹组织——第43集团。“那年我还不满十八岁,集团成员大多曾是军队中服役的士兵,他们平均比我大五六岁,许多人还得过军功章。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清晨,我遍体鳞伤、浑身脏兮兮地走进发廊,一位顾客对我惊呼:‘你的脸怎么了?’我回话,‘没事,夫人,我不小心被发夹绊倒了。’”事实上前一天晚上,沙宣刚和第43集团的成员一起,与莫斯利的支持者们进行了一场动刀子的恶斗。1948年,沙宣还参加过第一次中东战争,作为以色列的军人为独立而战。沙宣形容与同胞并肩作战的时光,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沙宣短发解放了女性

1950年22岁的沙宣从前线归来,开始认真考虑未来何去何从。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的传奇发型师雷蒙德,从此竭尽所能地学会了“一把剪刀能干的所有事情”。精湛手艺、亲和魅力及敬业精神,让他渐渐声名大噪。人们为了在朋友面前来一句“在沙宣那儿剪的头发”,宁愿付出一个上午的宝贵时间来排队等待。

自立门户的想法顺理成章产生了。继父在这时伸来援手,为他提供了1400英镑作为本钱,1954年,沙宣位于伦敦新邦德街108号的第一间发廊开业。上世纪50年代,高耸蓬松的发髻样式俨然是一种时尚。当时女士打理头发,要利用坚固底盘撑托,并用大量的发胶固定,往往耗费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即便是上床睡觉也要戴着卷发夹子拗造型。沙宣一贯秉持“少即是多”的理念,他提倡单用剪刀和梳子来创造发型。他摸索出一套根据个人特有的头骨结构,找出其适宜的几何形状来指导剪发,创造了自成一派的“造型剪”技巧。

1963年,发明了“迷你裙”的时尚教母玛丽·昆特,邀请沙宣为她和模特儿设计全新发型,要求既不能掩盖服装优点,又要设计独特、充满时代感。沙宣根据模特的不同轮廓,设计出造型简单但十分别致的各种短发,一时轰动了时装界和传媒。沙宣把剪发完全看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他喜爱建筑艺术,尤其偏爱追求创意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包豪斯建筑,声称自己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西格拉姆大厦等著名建筑中都汲取过灵感。

沙宣非常严格地管理美发沙龙,一旦发现员工的鞋子不够锃亮发光,就会命令他们回家。一次因说服不了顾客,他气得把剪刀朝空中扔了上去,结果剪刀牢牢嵌入了天花板。从最初“对于发型该是什么样子,到技术的磨炼完善,时间长达九年。沙宣最终得出了自己成熟的新理念:“洗过就好”——完全靠地球重力来保持漂亮的廓型,且不会在一次洗发后便消于无形。“我解放了女性。她们不再需要一周上三次发廊,只要每个月来一次就够了。”更重要的一点是,沙宣的剪刀,同时解放了女人的精神,不仅省去了不菲花费,方便省时的精练短发也让她们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这契合了那个时代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

缔造波波头不老的传奇

回顾沙宣四十多年的美发生涯,波波头大概是他最为人所知的经典之作。但他并非某些媒体所称“发明”了波波头,而是重新“发现”了它。“波波头”这种发型风尚,自1909年诞生已有百年芳龄。理发师最初的灵感来自于历史上圣女贞德的形象,将女孩的头发剪成男孩式样的齐耳短发。这个发型一问世,就被定义为“惊世骇俗”。一是让人性别难辨“有失体统”;另外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诱惑和罪性:一些地方的古老风俗中,女子在犯通奸罪后,才会被剃成短发作为羞辱。上世纪20年代,因为波波头要被开除,甚至丈夫要和妻子离婚,都是见怪不怪。

尽管备受争议,但这一发型还是以一种奇怪的力量俘获了众多女性追随者。20年代的“波波头”,俨然成为摩登靡丽的“爵士乐时代”的一个标志。一个短句变得十分流行:“Bob(剪短)your hair。”“波波头”正是因此而得名。有人描述,当时纽约的理发店,每天都有近两千个女士排着长队希望剪成这个发型。1929年经济大萧条袭来,歌舞升平的爵士乐时代结束,波波头也随之淡出视线。此后几十年中,这款发型一直处于平淡的寂寞之中。直到60年代,是对短发极有造诣的沙宣,重新将它变得炙手可热。

因主演《苏丝黄的世界》而在好莱坞一举成名的华裔女演员关南施,被誉为“东方的碧姬·芭铎”。1963年的一天,她带着1.2米的长发走进了沙宣的沙龙——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沙宣一刀剪去了她的长发,设计出了极其适合她的流线型的波波头。凭借一种艺术家的直觉,沙宣预感将要发生不寻常的事,他叫来顶级摄影师特伦斯·丹洛梵,将剪完头发的关南施径直带往丹洛梵的工作室,拍下一组照片送往英国版《Vogue》杂志。《Vogue》决定采用这组照片,甫一登出,这款又名“南施头”的波波头,便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风靡全世界,沙宣的名字也因此家喻户晓。

1964年沙宣首创五点定位剪法,创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何等级剪法和多层次波波头。沙宣的盛名还扩散至电影圈。1965年,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一片,便是在沙宣伦敦的美发沙龙里拍的,凯瑟琳·德纳芙是该片主演。1968年,他又应波兰斯基之邀制造了一个轰动事件:为《失婴记》中的女星米亚·法罗设计了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波波头,收费高达5000美元!“这是维达·沙宣发型!”法罗在这部电影里对一个角色说,“它可是非常时髦的。”

连伊丽莎白·泰勒也被打动了,一次在机场转机时特别把沙宣请去,给他一把梳子,说:“你很懂头发。”要知道,泰勒的一贯发型可是沙宣风格的反面。甚至这股风潮还波及到了男性,蜚声全球的“甲壳虫”乐队,五个小伙子都顶着波波头在高唱摇滚……波波头所代表的反叛不羁的内在精神,暗合了整个时代的节拍。至今在“时尚女魔头”的原型安娜·温图尔(美国版《Vogue》主编)、贝嫂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乃至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身上,都可觅得各种波波头的踪迹。

开创沙宣品牌的财富故事

生活在明星俱乐部里的沙宣却不喜欢混小圈子,他热衷于把自己的声名推向全球。在80年代,他开设过自己的电视节目“你崭新的一天(Your New Day)”。

凭借和头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经验,沙宣自行主持研发产品,1973年首次推出二合一香波,并创造了以“沙宣”命名的产品线,生产香波、护发素和各类美发产品。沙宣开始环游世界,用数不清的发型来推广他的理念,推销他的美发系列产品。他是把美发商业化的先驱。如今全球美发行业的规模已高达410亿美元。沙宣1983年将产品线卖给理查森·维克斯公司,当时年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1985年,维克斯公司又被宝洁公司收购。有人评价沙宣:“这个人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行业。”

不久,沙宣发廊也由他的前同事买下,沙宣本人就此“息剪”,不再直接参与经营。他由此寻找一些新的事业机会:早在1969年,他就在英国开办了首家美发学院,沙宣将更多精力放在将美发学院推广到全世界,开创了美发教育机构的连锁。如今大部分的发型师都可算是半个沙宣门徒。沙宣还很看好中国,在上海新天地和红坊相继开设的沙宣美发研修学院,是在亚洲仅设的两家学院。至今沙宣美发机构仍以高级时装会的节奏,每年两季度最新的沙宣时尚发型……

沙宣共结过四次婚,2002年他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凯蒂亚,因服药过量死亡,年仅33岁。沙宣后来坦言:“我用一贯的方法克服这件事,那就是埋首工作。”2010年沙宣诊断出患上血癌,但他和第四任妻子犹妮拒绝向媒体透露。他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打理业务,工作量“足以令年纪比他小一半的男子精疲力竭”。他对医生说:“我不能死,我的电影和书刚要发行。” 2010年5月,一部历时三年打造的传记片《沙宣魔法师》在美国翠贝卡电影节上映,为世人呈现了一艺大师的传奇人生。

第9篇:圣女贞德的故事范文

赶紧来领略一下这些文章中的“高手”吧!

英雄

明 亮

该不该出手?

已经很久没有出手过了,此时此刻,他内心无比矛盾、纠结、茫然、七上八下。“这绝不是我的风格。”他暗自说道。一股力量慢慢地从心底涌现出来,起初若隐若现,然后汇集成几小股,如同从繁茂的野草丛中现出身影的若干条溪流。他仿佛看到这些溪流汇聚成了一条小河,穿过乱石滩一路奔来。

然而,他还是怅然若失地发现,这条河流枯的河床吞噬后,再次消失了。

他想到了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他有些惭愧,“沧海”和“洪波”终究与他无缘,他就这样眼看着刚刚涌现出的这股勇气之流消失吗?他想起十多年前――那时,他乐观、积极,心里充满了力量;那时,他义无反顾、毫无顾虑;那时,他经常被人们称赞,所有的人都向他投来钦佩的目光。

一瞬间,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关羽,项羽,文天祥,岳飞、成吉思汗,一个个闪烁着光辉的名字从他的脑海划过。他想到了梁山的好汉,甚至想到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每一个细节。他想到了亚历山大大帝,想到了圣女贞德以及花木兰。

该不该出手?他知道,一旦出手,就必须承担起一切责任,必须毫无怨言地接受可能到来的一切后果。他知道,时过境迁,他要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谨慎地权衡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得失。

可是,这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的时候吗?不是――这样的话就太不仗义了!这绝不是自己的风格。他开始谴责自己,因为突然发现自己竟如此麻木、懦弱。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小步跑起来,同时从裤兜里抽出了双手。

突然,他愣在了那里。

老太太慢悠悠地从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屁股,走了。

壮士归去来兮

肖 尧

壮士老了。

他躺在山坡上,聆听着风语,耳畔不时传来熟悉的歌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呜呜,他在心里低吟着。这是他的最初也是最后,中间地带被回环往复地隐去。这里,田园、童仆、山谷、池塘,是他最初的记忆。他曾在这里度过了美好而快乐的童年。

如今,年迈的身躯载不动太多的愁怨了,他依旧仰躺在这里,舒适的土地作席,湛蓝的天空作幕,他只觉得陶醉,不再有惊恐,不再有紧张,不再有欣喜,心情平静得如一潭水。偶尔,他会从睡梦中醒来,回想好一会儿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过去的影子还是揪住他,他知道,那个中间地带才能主宰自己,一步一步将他引向归途。

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总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终于,他在漫无目的的行走中,遇到了一位朋友。至今他都还记得那位朋友,宽脸庞,圆眼睛,一脸的义气。那位朋友说:“跟着洒家走吧,闯九州去,洒家不会亏待你的。”他就这样,不回头地走了,没有跟他的爹和娘说一句告别的话,就踏上了征途。

他跟着朋友走了十天,走到了一座寨子里,来到一群兄弟们中间。他们喝酒吃肉,聊女人,骂世道。他觉得很热闹,有一种狂欢感。后来,他就跟着兄弟打家劫舍,走南闯北了。杀富济贫带给了他自傲感,而吃喝的畅快也让他急速膨胀着。

然而,这样的日子不长,他们的寨子被围攻,兄弟们四散而去。他重新形单影只起来。往后的大多数日子里,他凭借一己之力劫富济贫,行走在江湖的道上。渐渐地,他有了些小名气,人们尊称他为壮士。但是他反而对这种称谓不“感冒”,对他来说,这只是他生存的方式,不代表什么。

无数个日子里,他行走在路上;无数个暗夜里,他醉倒在小酒馆。他的记忆中,总是出现酒馆里的桌子和无数张吞云吐雾的嘴巴,以及穿梭跑堂的小二的吆喝。他醉了,他睡了,而后醒来,继续行走。

不知道这样走了多久,他回到了故乡,回到这熟悉的一切中。爹娘早已离他而去,他在爹娘的荒冢前痛哭了一场,便醉卧山野。

这是他的山野,是他一生的见证,是老来归依的命运。他总会这样想。

壮士真的老了。

一位曾想改变江湖的豪杰

英 若

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承蒙江湖朋友抬举,大家赠予我“豪杰”的雅称。我一直秉承着“人生无处不江湖,江湖处处有朋友”的理念,不敢说笑傲江湖,至少也是稳立于江湖之中的。有些江湖朋友,还曾戏言:也许我就是那位统领江湖、改变江湖之人!

我知道这是虚夸之词,但每每遇见江湖中的一些陋习,或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小混混欺侮他人之时,我也会泛起“我要改变江湖”的念想。论武功,虽然我不是天下无敌,但逢遇险阻,我总能以我的智慧和能力化险为夷;论人缘,由于热心和真诚,“江湖处处有朋友”这一方针我贯彻得还算彻底……于是,我打定了“改变江湖”的主意。

改变江湖,不能以一人之力,云游四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是江湖侠客所为;改变江湖,不能以武林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武林盟主,素来,武林大会多阴谋,再说,武林盟主也是霸权主义的象征;改变江湖,不能单凭豪气,有勇无谋……但要改变江湖,的确需要一个能环环相扣的“机器”,“机器”的零部件能互相咬合,互相制约,但也能互相促使“机器”最终正常运转。如此,我的愿望就算实现了。

我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使这个江湖有多大的变化,所以,我向我的朋友们求助。

我原以为他们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可事实是,他们要不就满足于现状,要不就是想要掌控我所谓的“机器”。不行,掌控?那不成皇帝老儿了吗?

这样的结果,让我诧异。是我的想法有问题吗?我漫无目的地走着,一阵浑厚深远的钟声惊醒了我。抬头,是寺院。也许我可以请教方丈。一阵讨教之后,方丈赠予我“修心”二字。

修心?

嗯,不错。既然以我一人之力改变不了江湖,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吧。其实,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每个时代的产生与发展也有其规律。“江湖”一直都在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朝着更健全的方向发展着。诸如2011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热议的“限购令”“农村娃娃上大学”“医保异地报销”等民生问题,我想,这个“江湖”其实已经很好了,而且它会继续向人们所期待的图景发展。

我还是那个曾经想改变江湖的人,我的想法没有变,只是我的做法有所改变――不做豪杰,只做草根,尽献绵薄之力。

孤独的侠客

萧泊零羽

临杰是一位孤独的侠客。他在江湖中行走了十年,为的就是寻找一位真正的对手。可是,他遇到的都是一些不堪一击的人,这让他很痛苦。所以,他寂寞又孤独。

他的孤独,需要一个强大的对手来进行化解。

终于,有那么一天,他听说了一个人,此人闭关十年,练得一身绝世武功,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能敌。他的名字叫零羽。

临杰听到这个消息,仰天长笑――真是天不亡我!我临杰在有生之年,终于碰上一个真正的对手了!

两人相约昆仑山的光明顶,要在那里一决高下。对决前一天,已有上万人来到昆仑山下,入住到山脚的各个大小客栈。尤其是距离光明顶最近的明亮山庄,更是人满为患,连只苍蝇都塞不进去了。

为了抢到最佳观赏地点,很多人连夜爬到山顶排队。等到了光明顶一看,却发现那里已经被高高的围墙围了起来,想要进去,必须先买门票才行。最便宜的票也要十两银子,最贵的则需要上千两――是距离场地中央最近的区域,据说不仅能够看到两位大侠的真容,连大侠身上溅出的血都能有幸沾到身上。到时候要是把这件带血的衣裳拿去拍卖,那价格可就不止一张门票钱了。

因此,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要得到最贵的门票,于是应了那句话,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当真正有人拿着“可沾血”门票入场的时候,票价已经被炒到了上万两。

在这些手持“可沾血”门票的人中,有两个名叫肖尧和英若的人,此二人均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但同时又是武侠的狂热爱好者。他们每人花了八万两买了据说是“最最内场”的两张票。什么才叫“最最内场”?等他们进去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最最内场”,就是场地中剩下的两块巴掌大的地方。他们俩拼命挤进去之后,全场一下子沸腾起来:“来啦来啦!临杰和零羽两位大侠终于来啦!”

顿时呐喊声和欢呼声响起,大家一齐朝前挤去,再也不管谁花了多少银子,一时间惨叫声不断,可怜的肖尧和英若在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被淹没在人海之中了……

此刻的场地之外,有两位衣衫褴褛的人气喘吁吁地赶来。其中一人道:“零羽兄请先进。”另一位也客气道:“临杰兄不要客气,你先请。”

两人刚要迈步进去,却被门卫给拦了下来:“干什么的?想进去?有票吗……什么?你们是临杰和零羽?就你们这样子也敢说自己是临杰和零羽?告诉你们,今天我见到的骗子多了去了,麻烦你们搞专业一点再来好吗?”

两位江湖中赫赫有名的大侠,就这样被拒在了决斗场之外。他们又一次深刻地体味到了在人群之外的孤独。没有办法,他们只得离开这个爬了半天山路才终于到达的地方。里面那个喧闹的场地,实际上早已不需要他们了。

勇 者

临 杰

我想说一说庄子。嗯,对,就是那个可爱的老头庄子。

有一天,庄子在涡水垂钓、他当然不是像姜子牙一样明是钓鱼,暗则钓人,而是他真真切切需要鱼来填饱肚子,因为这个时候庄子的生活并不是丰衣足食。但是却依然钓了人来,那就是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这二人前来聘请他,而且说得很客气也很好听:“我们的君王久仰先生大名,希望先生能够出山,上为君王分忧,下为黎民谋福。”庄子手握鱼竿,看都不看他们一眼,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把它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在我看来,庄子太帅了!虽然他的生活窘迫,但是他放弃了富贵仕途,选择了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而且这比喻是如此的精巧、美妙!

当然,庄子有这样的追求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且他把自己的勇气,以及凭借这份勇气引导出来的境界通过文学作品表现了出来,《逍遥游》中的大鹏就是最好的体现:大鹏之前并不是鸟,而是背部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大鱼化而为鸟,就是大鹏,大鹏同样不知具体有几千里长,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像浮云一样飞,并且还要飞到远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