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拿来主义原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用含义语用等效翻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商务翻译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课题。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重在交际意图的达成。由于受到具体的交际情景,特殊的语言规律,特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应讲求译文的实际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准确度而不能一昧拘泥于原文形式,生搬硬套。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以语用等效原则指导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质量。
二、翻译的语用等效观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信息发出者)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信息接受者)对发话人(信息发出者)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词句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通过特定交际情景传达的交际意图或话语的语用含义。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翻译实践即为语用翻译。换言之,语用翻译是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结合特定的文化背景推导出话语的语用含义而进行的一种等效翻译。它近似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文中提出该理论,主张翻译中充分考虑语用因素和交际意图,使译文对于译文读者和原文对于原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效果。因此语用等效翻译讲求的是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即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力求保存原作内容,用译语中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该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汉语中的“打白条”,如果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逐字翻译成“toissueblankpaper”,外国人看了就会不知所云,实际上,英语中应该用”toissueIOUs(Ioweyou的谐音)”来表达这一意思。
Thomas(1983)认为语用等效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前者指跨越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差异的等效,后者指跨越文化和环境差异的等效,两者的核心概念都是语用意义的对等。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商务英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探讨商务英语的翻译方法不得不考虑商务英语的特点。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不仅在词汇、句法上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独特特征,同时还涉及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1.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用词较为严谨、正式,还常常涉及专业术语,如FOB(离岸价),B/L(海运提单),counter-offer(还盘),timeL/C(远期信用证)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另外,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普遍,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order”一词就有订货、订单、指示等多种含义:Thecompanyisquicktofillanorder.那家公司交付订货很及时。We’vereceivedanorderfortwentytonsofcoal.我们收到一份20吨煤的订单。Orderbillsofladingarenegotiable.指示提单可以转让。
2.句式特征
商务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体现在商务英语中主从复合句和被动语态的广泛应用。汉语中主动语态的句式比较普遍,而商务英语文本中因考虑行文的流畅连贯等因素,常用被动语态。翻译时因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过分受制于原文的语序和结构。此外,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长句也是商务英语中频繁出现的表达式,尤其是一些正式的商务文体如商务合同中很少使用简单句,而多用主句带从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扰。例如:Regardingdeliveryofthemachineofferedwewouldsaythat,althoughthetimestipulatedisshort,yetwecanpromiseyoutocompletetheengineinthreemonthsfromdateoforder,anddeliver,erect,andtestitreadyforuse,withinfourmonthsasdesired.关于贵公司所需的机器交货一事,交货期虽然短促,我方保证,自订货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生产,并按要求,4个月内交货,并安装调试完毕。如译文所示,此类句式要翻译成顺畅通顺的汉语就必须冲破原文句式表层结构的束缚。
3.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蕴涵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而商贸双方交流过程中也涉及特定文化信息的传递。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商贸交流活动必然产生影响。例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蓝鸟“为什么选择”BlueBird”作为商标呢?这是因为blue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而中文蓝鸟并不包含这种文化信息。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译为“WhiteElephant”就难以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因为”White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之物。
四、商务英语翻译的语用策略
从以上对语用等效原则和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特征的分析来看,语用等效是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策略。下面从5个方面阐述商务英语语用等效翻译的具体方法。
1.把握语境,选择对等词语
商务英语的词汇体系中,词与词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翻译时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译,而应该在准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寻找译文中的对等词语把它表达出来。如汉语中的“三角债”不能直接译为“triangledebt”,英文中该含义的正确表述为“chaindebt”;英语中的“blackeconomy”也不是“黑色经济”,正确的译法是“地下经济”。
进行商务翻译的时候还要特别留意专业术语的理解及一词多义的辨析。准确翻译专业术语需要积累一定的商务知识。例如:ThedrafthasbeenpresentedtotheBankofChinaforcleancollection.此句中“clean”不是“干净”的意思,“collection”也不作“收集”解释,“cleancollection”指“光票托收”。全句译为:汇票已经交给中国银行按光票托收5。上文已经提到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翻译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以准确把握词
语的语用信息,避免误译。例如:Thereisatendencyforanorganizationofthistypetoberatherromantic;thisplaceisn’tromantic——itactuallymakesmoney.“romantic”除了“浪漫”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虚夸的、不实的”。联系上下文分析不难看出该词词义应理解为后者。此句译为:这种类型的公司常有浮夸的倾向,而这家公司并非如此——实际上,它是盈利公司。
2.拆分整合,句子结构重组
商务英语文体中经常使用冗长的复合句式,而汉语通常分开表述,句式较短。翻译时有必要进行句式拆分及内容整合,即冲破习惯思维模式和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探寻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和信息,并据此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按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出上述意图和信息。例如:ThebuyershallpaythesellerUS$350,000within20daysaftertheBankofChinahasreceivedthefollowingdocumentsfromtheSellerandfoundtheminorder,butnotearlierthan12(twelve)monthsafterthedatethecontractplantforthefirsttimereached95%ofguaranteedcapacityofthewholecontractplantaccordingtotheguaranteedqualityIndicesasperAnnexVItotheContractof65monthsafterthedateofsigningthecontract,whicheverisearlier.该句使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时间状语,从英文的句式结构看,状语放在句末,不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但如果原封不动地译为汉语,译文则会显得拖沓冗长,生硬拗口,且辞不达意。因此翻译这个句子可采用拆分的方法分解时间状语,but后面的时间状语部分用一个句子表达。原句可译成汉语的两个并列句:买方须于中国银行收到卖方下列单据,并经审核证实无误后的20天内向卖方支付350000美元,但此款项的支付不得早于合同工厂第一次达到附件VI所规定的质量保证指标的95%以后的12个月,或本合同签字后的65个月,以早到的日期为准。
3.礼貌等值,确保表达得体
跨文化交际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社交规范、礼貌标准和表达方式,翻译时必须注意使用得体的译文传递原文的礼貌信息,努力实现礼貌的等值转换。商务英语属于一种较正式的文体,措辞礼貌庄重。例如:Shouldyoudesire,wewouldbepleasedtosendyoucatalogstogetherwithexportpricesandestimatedshippingcostsfortheseitems.原文采用商务英语写作中典型的you-attitude(对方态度)的书写方式,翻译时宜采用汉语中对等的礼貌用语,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写作者的友好和礼貌。因此该句可译为:若贵方需要,本公司将乐意寄上目录以及这些项目的出口价格和预估的运输费。
4.恰当切换,尝试文化移植
不同语言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本族语交际双方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文化信息,来自其他文化的目的语读者则常常觉得不知所云;或者给本族语读者带来愉悦和享受的正面文化象征意义却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反感和排斥。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尝试文化移植,争取做到译文和原文的文化信息对等。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威、吉祥和力量。但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dragon指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就不能直译为“FourAsianDragons”.应该经过文化转换处理,译为“FourAsianTigers”,因为tiger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同样上文中提到的“白象”牌电池也不能译为“WhiteElephant”,鉴于西方文化中狮子是力量威严的象征,可考虑译为“BrownLion”.再看下句:Geographicaldiversificationisthekeytosurvivetheunsteadyworldmarket.It’snogoodto“putalloureggsinonebasket”,asthesayinggoes.市场多元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此句译文用译语文化中习用的表达方式取代原文中可能令读者看起来费解的原语表达方式,通过“文化移植”反映原文的文化内涵。
5.“拿来主义”,模拟译语表达(免费)
语用等效翻译追求的是成功传递原文的语用意义。在可能的前提下,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套用译语中现成的类似表达式,水到渠成地达到语用功能等效。例如:“Tastingisbelieving.”译为“百闻不如一尝”,就巧妙地套用了汉语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再如:“牡丹香烟醇味盖冠”模仿Camel牌香烟广告“Camelstandsoutfortaste.”译为“Peonystandsoutfortaste.”9虽然结构和原文不同,但语用功能类似,表达效果一致。译语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倍感亲切。
五、结语
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文体。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注重实用效果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商务英语翻译应该遵循语用等效原则,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有效实现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2]秦红:商务谈判口译语用失误浅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
[4]潘红:商务英语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64
[5]余陈乙: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
[6]顾维勇: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上海翻译,2007,(1)
[7]周燕廖瑛: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关键词:简爱;中译版本;文本解析;评点鉴赏
本文择取的评析文本为2005年由宋兆霖翻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简爱》译本,该译本结构严整、层次鲜明、句式明快、语言细腻,不仅较好地体现了英文原文的整体原意,而且也灵活结合中文语言的文化特性、用语习惯进行了合理精准的适当转化,从而使得整部小说所蕴含的美学层面与文学位阶的内涵要素得以协调交互。笔者在下文将主要采用中英文本的整体对照阅读以及部分择取赏析的评析模式进行该译本在人物塑造、价值定位以及内涵释放等关键层面的圈点解读。
一、 作品整体译介手法的严密切实
夏洛蒂勃朗特作为一位具备浪漫主义思维理念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风格往往呈现出理想浪漫主义与现实批判主义这两种价值导向之间的离合游走,这就使得整部小说的主旨基调的把握难度有所增加。国内早期的《简爱》中文译介文本为了避免出现上下文中心内涵的龃龉冲突,大都采取了忠实于英文原文的“拿来主义”式的翻译模式,并适当添加基于中文文化的语言特征进行部分修改。诸如1935年李霁野就采用“直译”的手法进行该小说的中文译介,并兼顾了中文受众的文化习性与语言习惯,辅以“意译”作为修饰,不仅完整地彰显了英文原文的形式内容,而且也照顾了中文受众的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层面的接受程度。这也成为了其后中文译介的原则思路与基本途径。
宋兆霖译本也总体沿袭了这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既成模式,并密切依据当时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民众文化素养的演变阶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整体译介的跟进转换。譬如之前的李译本遵照原文的38章节的结构层次进行了同样的38章节的排列方式,且每个章节也没有重新拟定标题,只是加以“一、二、三”的简单标注。在民国时代,由于读者受众主要为具备一定文学修养的知识分子阶层,这种简短分节的行文格式也顺应了这一群体生活闲逸的阅读诉求。然而到了宋译本出版的本世纪初,外文作品的读者受众早已明显突破了知识分子这一特定群体,而是扩展至容量广大的一般民众,民众阶层更需要结构紧凑、层次明快的格式文本,之前的38章节的无标题排版格式就明显不合时宜。鉴于此,宋译本先对每个章节进行了浓缩精简,然后再重新为每个章节拟定了标题。譬如其将英文原文的第一章节“Chapter 10”翻译为“登报求职”,将第三章“Chapter 26”翻译为“婚礼中断”,将第五章“Chapter 37”翻译为“我最爱的人”。这种灵活新颖的标题式排版模式使得读者群体可以快速通过标题的简述而大略感知本章节的故事梗概,这无疑充分发挥了标题预览式的独特效用,有效激发吸引读者对于本章节内容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同时极大地扩充了译介作品读者群体的容量层次,使得一些年龄位阶低、文学素养浅的读者阶层,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得以对这部外文名著获取初步的概括性感知。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也可以发现该译本在精准全面地理解英文原文的内涵蕴意之后,灵活巧妙地结合中文语言习惯特性进行了大量的“本地化”转换,通过略带调皮色彩的流行词汇的添加修饰,使之更为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性与审美理念。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进行细致评析,此处不再赘述。
二、 具体章节译介技巧的多元细腻
《简爱》这部小说之中的出场人物并不多,然而每个人物都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且作者本身就是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进行故事情节铺展推进的,同时又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人物对白以及第三方旁白进行了人物烘托,如何将这些独白、对白、旁白协调全面地传达释放、彰显人物特性、揭示小说主旨就成了重点与难点,同时也要随时兼顾译介受众的文化传统、语言习性进行合理转换,从而真正完成一次有效有益的翻译推介。
宋译本的特色就在于在精确细腻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人物性格的定位以及故事情节整体环境等基本要素的认知之下,合理灵活地进行了“本地化”语言的巧妙修饰,从而使得独白更为真实、对白更为精彩、旁白更为全面。这里以宋译本第24章“风暴骤起”与英文原版进行比照,英文原文如下:
“Come and bid me good-morning,” said he. I gladly advanced; and it was not merely a cold word now, or even a shake of the hand that I received, but an embrace and a kiss. It seemed natural: it seemed genial to be so well loved, so caressed by him.
“Jane, you look blooming, and smiling, and pretty,”said he: “truly pretty this morning. Is this my pale, little elf? Is this my mustard-seed? This little sunny-faced girl with the dimpled cheek and rosy lips; the satin-smooth hazel hair, and the radiant hazel eyes?”
“It is Jane Eyre, sir.”
“Soon to be Jane Rochester,” he added: “in four weeks,Janet; not a day more. Do you hear that?”
I did, and I could not quite comprehend it: it made me giddy. The feeling, the announcement sent through me, was something stronger than was consistent with joy — something that smote and stunned. It was, I think almost fear.
依据文本阅读,我们可知此时简爱与罗切斯特已经由最初的互相试探、爱意萌动、彼此为爱所苦而变得相知相惜、浓情蜜意、缱绻温馨,然而简爱的独立理性的人格灵魂还让她对英格拉姆小姐以及布兰奇母女存在些许芥蒂,罗切斯特也因为自身个性的喜怒无常而显现出情绪层面上的倨傲冷漠。这种词汇运用的细节在英文原文之中反复闪烁,诸如“cold word”、“smote”“stunned”“fear”等等。宋译本细致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立足本章节的整体氛围情境以及灵活结合中文语境进行了转换,譬如其对于“It is Jane Eyre, sir.”的翻译是“这就是真实的我,尊敬的先生”,再如“Soon to be Jane Rochester,”以及“in four weeks,Janet; not a day more. Do you hear that?”的翻译是“不久就是简 罗切斯特喽,嗯哼,就在四周之后,它会很快到来的,听到了吗,简妮特。”这样的转换译介就使得两人的个性特征依然与上文保持了协调一致,而又带着些许调皮打趣的轻松意味。简爱的理性独立以及罗切斯特的倨傲冷漠无疑通过这一对白而跃然纸上。
三、结语
通过笔者基于宋兆霖译本与英文原版的整体对照阅读以及部分择取鉴赏的综合评析,该译本对于英文原文的整体把握、细节推敲以及更新转换诚为名家手笔。精良新颖的中文译本对于文学作品原版的推广宣扬无疑具备极大的辅助效用,而在其的有益引导之下,《简爱》这部伟著将永恒散射自尊独立、理性坚韧的激励后人抗争奋斗的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1]王秀娟.《简爱》中译本语言风格比较[J].科学大众,2011(7).
关键词: 原则 公示语 翻译
1.公示语的定义、应用范围和功能
公示语是给公众观看或收听、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特殊应用文体,由文字或者与之相关的信息(如图形或声音等)构成,包括“标志语”、“标识语”、“标示语”、“揭示语”、“警示语”及“广告”等概念。作为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广告文体,公示语的目的不是商业性的,而是宣传性和服务性的,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交通设施、旅游景点、商业中心、娱乐休闲、医疗卫生、机构部门、施工现场等。它或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式,亦或用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与受众的生活、生产、声明、生态、环境休戚相关的文字或图形信息。在陌生的环境,有了公示语的介绍、说明、提示、引导,人们办事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公示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但同时亦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涵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走进中国,与中国人接触,他们希望了解中国。在这种跨国、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英语作为国际上的通用语言,成为各国人民沟通的最便捷工具。因此,国内大量的公示语的双语化是大城市国际化进展的必然。公示语的翻译不仅影响了国际友人在华的食、宿、行、游、娱、购,而且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
2.公示语汉英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2.1以译语为目的,注重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中国和外国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代表各自不同的文化,公示语是应用文体,英译须以读者为本,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外国朋友一看就懂,真正达到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作用。译者切不可望文生义,不顾译语习惯,自己生译乱译,或片面追求与原文字面上的对等,这样的译文就有可能生涩难懂,甚至闹出笑话。比如把“休息室”译为“Restroom”,这两个词在表层语义结构方面完全对应,“休息(rest)+室(room)”,但含义并不完全相同。“restroom”在美国英语中指的是“a room equipped with toilets,washbasins etc,for the use of employees,clients etc,in a department store or other buildings”(公共建筑物内的公用厕所或盥洗间)。实际上,“休息室”在英语里有现成说法,即“staff room”,在一般公共场所里则为“lounge”或“lobby”。
2.2遵循译语的文本类型和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纽马克(Newmark)(1988)按照布勒(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纽马克指出,不同文本类型要求不同的翻译方法与之相适应。公示语主要是给读者(公众)提供一些信息,“告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吕和发,2005:22)。由此看来,公示语是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的结合体,并以信息功能为主。公示语的英译是为了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提供信息或召唤行为的效果。因此,在翻译时应注重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等来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
同时,由于公示语通常出现在空间有限的公共场所,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具有临时性。因此公示语的语言必须简洁明了,以便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信息。在翻译时,应使用简单直接的句式,通俗规范的语言。
2.3遵循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标准性和沿袭性。
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任何歧意、误解都会导致不良后果。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英语公示语都是多年实际使用形成的规范和标准表达,其翻译已有特定的文本形式,其表达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不宜改动。应该按英语的习惯表达来翻译,千万不能字从句比地根据中文字面意义逐词死译。有一个典型例子,“油漆未干!”习惯译作“Wet Paint!”。再例如:双向行使(Two Way)、小心玻璃(Glass)、旅游者服务中心(Visitor Center)、外币兑换(Foreign Exchange)、免税店(Duty Free Shop)等。在翻译公示语时,我们应该尽量套用译语中现有的习惯说法,用译入语读者能接受的惯用表达法来传达原文信息,使读者不至于产生太多的语言陌生感。翻译时尽量采取“拿来主义”,在英语中找到有着相同意义和功能的公示语,直接引用外国的公示语。如:英国的死胡同口上贴着“No Thoroughfare”,美国街上贴着“Not A Through Street”,翻译成汉语就是“此路不通”,同样,把“此路不通”译成英语既可以用英国的说法也可以用美国的说法,虽然有些许的差异,但符合源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也不妨大碍。
2.4实行言外之意对等。
在实用翻译中译者所需处理的就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语用含义不是提示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有些话语被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其语用含义比词语本身具备的意义更重要。一些指令性禁止类公示语一般使用含否定意义的词汇,如“禁止、不许、勿、莫”等。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以及传达信息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时不能只用英文的“No,Do not,Forbidden”几个词语对应或逐字对译,而是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做到等效,也就是通过语用策略提高人们的可接受度和收“言后之果”,达到内容、语用、文化等方面的等同效果。禁止类公示语汉译英的反说正译(Negation)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请勿接近(Keep Out)、禁止穿鞋(Shoes 0ff)、请勿触摸(Hands 0ff)、游客止步(Staffs Only)、禁止通行(Street Closed)、请勿倒置(Keep Top Side Up)、请勿将头伸出窗外(Keep head inside vehicle)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3.结语
翻译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方面要求从事外宣工作的人们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文化素质,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仔细推敲每一个词,慎重对待每一句话,决不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中很多东西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是不容忽视的翻译原则。这就更要求翻译工作者平时要多注意积累,有机会出国时不妨将所见、所听都记录下来,有需要时拿来就可以了。而且,对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公示语,如果不是非译不可,可以采取不译。公示语的翻译是一项庞大而琐碎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彻底解决非易事,需要译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5,(2):21-26.
[2]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北京:中国科技翻译,2004,(1):38-40,64.
[3]杨丽波,夏望秋.英语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3-94.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主要作品有《清塘荷韵》《人生絮语》《病榻杂记》《新纪元文存》等。总理曾五次看望季羡林,说:“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感动中国”颁奖辞最能反映这位世纪老人的伟大: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选文1
文化交流意义大
拿来和送去
季羡林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大国中,古代典籍留传下来在质和量的方面都独占鳌头的,只有中国一国。这个说法完全符合事实,毫无夸大之处。典籍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古代典籍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对世界文化一个伟大的贡献。
在过去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的统治者也曾用大力整理过,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曾亲自过问,遴选了几位大学士,集天下最有成就的大学者,用上几年的时间,编选了一部有名的《四库全书》,没有刻版印行,只命人缮写了七部,分贮全国一些地方。乾隆的用心或者动机并不是善良的,他想消灭一些书或者消灭一些书的有忌讳的部分。但是效果应该说还是好的,《四库全书》保全了一些书免遭毁灭的厄运。
在解放前,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了一大批古籍,编为《四部丛刊》。上海中华书局排印了一套《四部备要》,两套丛书都是皇皇巨著,异曲同工,起到了传播与保存古籍的双重作用,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动机与效果完全统一。
最近若干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又有一些有识之士,用不同的方式整理、编纂优秀古籍。在群峰并峙的形势中,《传世藏书》以其独特的编选方式,严格的审校制度,反复核校,最后出之以最美的装帧。这样细致审慎的操作规程,称之为前无古人,恐怕亦非过分夸大。
关于此书的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最近几年,我在很多文章和发言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国家与国家间、人民与人民间的文化交流,今天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我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文化交流是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其基础或出发点是综合的思维模式,表现在哲学思想上是“天人合一”。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方文化自希腊罗马起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欧美文化,其基础或出发点是分析的思维模式,表现在行动上是“征服自然”。在中国汉唐时期,主宰世界的是东方文化。西方自文艺复兴,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征服自然,成绩彪炳。到了今天,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创造与成就,全世界莫不蒙受其利。
然而征服自然,从一开始就孕育着危险性。到了今天,弊端日益明显,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空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原来,大自然虽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却是能惩罚善报复的,以上列举的诸弊端就是报复与惩罚的结果。如果人类再不悬崖勒马,后果真不堪设想。救之之方只有一个,就是以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行动济西方“征服自然”之穷,我称之为“东西文化互补论”。
《传世藏书》所收典籍中蕴涵着中国文化的精华。不仅是中国学者,连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感到了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弊端,必救之以东方文化。当年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是想输入西方的科技文化,使中国富强起来。到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处境既然如此险恶,而西方大部分人——我看,中国也一样——却还懵懵懂懂,高枕不醒。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采用“送去主义”,送去的方法和工具颇多,把《传世藏书》弘扬四海,就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再过几年,一个新的世纪就来临了。我虔诚希望,人类能聪明起来,认真考虑拿来与送去的问题,认真考虑我的“东西文化互补论”。
(选自《忆往述怀》,有删改)
含英咀华
关于文化的传承,作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显然有着极为权威的发言权。他以睿智的眼光审视这一问题,通过对古典书籍整理的意义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来写送去与拿来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提出了自己卓有见地的见解——“东西文化互补”,发人深思。
思考练习
1.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主张“整理、编纂优秀古籍”的一项是( )
A.乾隆的用心或者动机并不是善良的,他想消灭一些书或者消灭一些书的有忌讳的部分。但是效果应该说还是好的,《四库全书》保全了一些书免遭毁灭的厄运。
B.两套丛书都是皇皇巨著,异曲同工,起到了传播与保存古籍的双重作用,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动机与效果完全统一。
C.大自然虽既非人格,亦非神格,却是能惩罚善报复的,以上列举的诸弊端就是报复与惩罚的结果。如果人类再不悬崖勒马,后果真不堪设想。
D.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国家与国家间、人民与人民间的文化交流,今天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
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世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之中,只有中国在古代典籍传留上做到了质和量两方面的独占鳌头。
B.中国古代典籍作为唯一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C.乾隆集天下最有成就的大学者编选《四库全书》,由于用心、动机不善,因而最终也未能让书问世。
D.《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两套丛书,除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之外,还起到了传播古籍的作用。
选文2
人生苦短责任重
漫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网络词汇受众心理翻译方法网络词汇是社会进步、语言发展的产物,为人类所共享。而汉语在引入这些词汇的时候,必须通过翻译转换。在网络词汇翻译中,好的翻译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其使用度也会很高,丰富人们的语言。然而一些翻译,看上去颇为雅致却曲高和寡,不为人们所常用。而一些听起来比较庸俗的译名反而得到受众的欢迎和追捧。因此,网络词汇的翻译在传达意义的同时,需要考虑受众的因素,应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一、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心理分析
1.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或使用一样的词语,难免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所以人们有时对常态语言形式会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而对新出现的有自己特色的词语有一种亲近和投合的心理。例如,“modem”从“网络调制解调器”化身为“猫”,“猫”字包含着一定的“爱”(当上网速度较快时)或“恨”(当上网速度较慢时)的感彩,而这种感彩是“调制解调器”这一词所不具备的。又如,“www”这个网络词汇,在英语中的全名是“World Wide Web”,译为“万维网”,生动有趣,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这三个中文的汉语拼音都是以“W”开头,与英文形似的特点。由此可见,重视受众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能使我们的语言既规范缜密又色彩斑斓,充满活力,为语言使用增添了不少乐趣。
2.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一般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使用网络,他们能接受新奇的东西,反传统和逆主流的事物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引起他们的关注。同时,网络是一个推崇个性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自由的空间。例如,“hacker”一词的原意为“编制程序专家”,其直译既难表达真实含义,又显得生硬死板。而另一译名“黑客”,则得到了广大网民以及非网民的欣然接受。就读音而言,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前提下,“黑客”对于hacker的拟声为译名注入一种新鲜独特的异国情调,而“黑客”的意义也翻译出其“不速之客,且来者不善”的暗含之意。因此,该译名精妙独到地实现了音与意的完美契合。对于崇尚创意、张扬个性的受众而言,这种译名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新鲜刺激感,并满足其猎奇的心理。
3.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现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词语音节过长不便于信息迅速传达。为此,网络词汇的翻译必须要适应语言经济原则,尊重受众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有些术语的翻译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加拿来主义,完全照搬洋办法,采取首字母缩写的形式,以不译而译。例如,IP(Internet Protocol―网间协议) 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电子布告栏系统)、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等词汇。这些奇异的洋面孔落户于汉语之中,在使用之初,也许会给受众造成某些隔膜与困难,但经过短暂的相识与吸纳时期,已经变得耳熟能详,成为一种省时、省力又省心的“译名”,比汉语全称能产生更高的交际时效,所以更易得到受众的推崇。
二、网络词汇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原文文化的前提下,在汉译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如果英语原词本身具有明确的含义,且直译名词具有生命力,那么最可接受的当然就是直译法。有许多直译名词通俗易懂,意义明确,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例如,main board(主板)、screen(视屏、或显示屏)、hard disk(硬盘)、floppy disk(软盘)、scanner(扫描仪)、printer(打印机),等等。另有一些直译名词,虽然其译名与英语原名表面上对应,但其含义已经转化,如menu译为“菜单”。几乎每一个刚刚进入计算机领域而接触到“菜单”这一名词的人,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接受了。
2.意译法。当英语原词的最初意义与扩展后的意义差距较大,或直译词意义不甚明确,或不便于流行时,就需要用意译法,即翻译时主要考虑其指称意义,而不兼顾其英语原词最初意义。Explorer,在计算机和网络领域指的是一种文件查找和阅读器,与“探险家”或“探测器”毫无关系,译为“浏览器”,恰当地指明了其功用。CD(Compact Disk),直译为“致密盘”,但意义并不明确,因为以压缩方式保存数据的“致密盘”有多种种类,而CD是特指以激光为媒介来读取数据的致密盘。所以译为“光盘”,意义就非常明确了。
3.音译法。音译法是指用音位为单位在英译汉过程中用相似的汉字音翻译以突出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各种语言的符号系统不同,因此,有些专有名词特别是公司名、商标名、品牌名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语时,可用音译法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其中比较优美的一类,是音译后能译得含有某种汉语含义。如Pentium,译为“奔腾”就像Benz汽车译为“奔驰”一样,“奔腾”代表一种最高品位的中央处理器。
4.音意结合法。音意结合法是指在英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义,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相似。如internet,直译是“网际网”,初译为“国际互联网”,像一个泛指名词而不像特指名词,且译名过长,后来改译为“因特网”,有特指含义,且易上口,已为大众所接受。还有如infobahn译为“信息巴恩”,bahn原为一德语词,意为“地铁、道路”,与info合成后音意为“信息巴恩”,表示信息通路的意思。
5.转译法。当英语原词本身已经是意义扩展之后用到计算机领域的,在翻译时也就需要将该词的英语原意进行适当转化,使得汉译词有明确的指称意义。例如,mouse,在计算机上指的是一种用在屏幕上定位的设备,也指该设备所控制的屏幕上光标,与另一已有的cursor(光标)密切相关,所以译为“鼠标”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网络词汇翻译中,网络受众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相关词汇的译名只有顾及到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才能产生预期的语用效果。
三、结论
网络技术是从西方传来的,网络词汇通常是首先以其英语原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然后才出现某种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汉译或者英语原词和汉译同时开始流行。而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汉译名词往往都不仅仅是出自专业翻译人员之手,有时是出自计算机工作人员或计算机商家,甚至是玩家之手。在网络词汇翻译中,网络受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群体。相关词汇的译名只有顾及到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才能产生预期的语用效果。计算机与网络词汇大部分仍为科技词汇, 在翻译的准确性上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其翻译应该精益求精,更应该具有易于大众接受的生活化特点。因此,网络语汇翻译不仅要遵循忠实的翻译原则,还要尊重网络受众的特殊心理特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国枝.从hacker 的定名看网络词汇译名的受众心理[J].上海科技翻译,2003,(2).
【关键词】公示语 翻译 中式英语 成因 策略
公示语是公共场合中明示的话语,对公众起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等作用。公示语的双语化是大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必然。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成为各国人们沟通的最便捷的工具,因此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日显必要。作为译者,首先要清楚将公示语翻译出来不是给国人看,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如何与国际接轨,而是让外国朋友看的,帮助在华外国朋友更方便地学习、工作、生活或旅游。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式英语是在语法和用词方面基本上不能算错而意思也还明白,是明显从汉语思维产生而英语国家的人民并不这么说的那种英语。中式英语既不同于完全不合语法的英语,也不同于语言不错,但并不表达所要表达意思的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也不可接受。
中式英语对公示语翻译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起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来访的华人不断增多,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双语公示语也越来越多,但中式英语的公示语现象也层出不穷。对此,笔者分析了公示语翻译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并就如何消除或纠正中式英语提出策略。
一、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成因
(一)用词不当
汉英词汇语义不对应是公示语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它会导致信息模糊或错误,使英译公示语让人迷惑不解。例如,在某商场出口上方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安全出口”,英译为“Security Exports”。“Security Exports”是“Exit”的误用,这样生搬硬套英语词汇只会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例如,某公园把 “旅客止步”译为“Tourists Stop”。 “止步”中文的含义不是“停止行动或停留在此”,而是“不能进入或靠近此处”的意思,可译为“Staff Only”。把“步行街”g为“walking street”,也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应译为“pedestrian street”。
(二)逐字硬译
硬译是指译者直接按原文词句、结构或顺序译出,生搬硬套。这样做可能导致译文不符合英语公示语的特点和习惯,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现行的翻译标准包括“忠实”与“通顺”,有些译者片面理解忠实的含义,以为忠实就是形式上的相似,在词语与句法结构的选择上没有摆脱中国味,导致形成中式英语。例如:“老弱病残孕专座”在某城市的地铁里被译为 “Seats Reserved for seniors, children, pregnant women,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种译法没有错误。但过分强调翻译的忠实原则,逐字翻译公示语,会导致外国游客困惑。实际上,这条公示语对应英语国家的“PRIORITY SEATS”。
(三)冗余重复
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使用代词、短语或省略。例如“停车场”是常见的标识牌,固定的翻译方法为“Parking”或“Parking Lot”。但在某些地方被译为“Car Parking”,从语言角度来看就是一种中式英语现象。“Car”就是冗余的名词。“旅游纪念品购物”这条标识牌在景点也很常见,有人将它译为“Tour Souvenir Trade”。实际上,可以省去冗余直接译为“Souvenir”,更便于外国游客理解。“公厕”就可以直接译为 “Toilet”,却被译为“public toilet”,实在是画蛇添足。
(四)文化差异
公示语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但译者在翻译时也应该察觉文化差异,了解文化习俗,避免文化冲突,不能因为寥寥几字很难体现文化含义就不顾及文化因素。例如:汉语中典型的一些文化形象,如龙、牛、狮等在特定的源语环境下有特别的语用含义,翻译时不可拘泥于字面意义。如果不顾语用含义的差异,把“龙潭盛景牌楼”“白龙洞”“五福塔”等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标识分别逐字译成“Longtan Spectacular Pailou”“The White Dragon Cave”和“Five Fortunes Tower”,就会贻笑大方,达不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五)思维差异
在公示语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往往忽略汉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述,采用汉式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一家公司门上的告示牌上写着“冬季上午8:00-11:00 下午13:00-16:00 周一到周五工作 周六周日休息”,下面对应的英语为“Winter AM 8:00-11:00/PM 13:00-16:00/Monday to Friday (Work) Saturday, Sunday(Free)”。按照英语的思维习惯,“AM”and“PM”需要放在时间后面,即“8:00-11:00 a.m.;13:00-16:00 p.m.”。这里的工作应译成“OPEN”而不是“Work”,休息应译为“CLOSE”而不是“Free”。又如,许多高速公路上“保持距离”的英语为“Keep your space”,可按照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应用“Keep your distance”。
二、纠正中式英语公示语的策略
(一)直接引用
有些公示语是全球性的,这些公示语英译就可套用英语中现有的习惯说法,采取“拿来主义”,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译者在翻译汉语公示语时,首先在记忆里搜寻对应的英文公示语,如果没有搜寻到,就要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外国朋友,不可望文生义。英语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公示语都是被大众认同的,翻译时完全可以照搬。如:肯德基的告示语“谢绝自带饮料”是“KFC drinks only”,步行街的“车辆不得入内”是“Pedestrians only”,双向行使是“Two way”,旅游者服务中心是“Visitor Center”等。
(二)删译和改译
英语用词简洁自然,逻辑严谨,而汉语用词华丽,讲究行文对仗与音韵。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汉英翻译时必须适当去掉不必要的华丽辞藻,从译文的预期功能出发,删去没有实质意义的“异彩平添”。如:“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The school is our home, so each of us should keep it clean.)这则标语号召大家注意保持学校的卫生整洁,句式工整,语韵优美。但直译的中式英语却显得冗长唆,完全丧失了原文的感召力,倒不如干脆译成“Keep our school clean!”又如:“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该标语可直译为“For the sake of your health and other’s, don’t smoke, please!”这样一来,警告变成了提醒,丝毫没有原文的限制作用,倒不如改译为“No smoking”来得直接简洁,还保留了警告语气。
(三)不译
设立英文标识牌,是为了给外国朋友或游人提供便利,绝对不是赶时髦,不是每个牌子上都需要加注英文,表示和“与国际接轨”。如“请勿随地吐痰”“上车请排队”等标识是不用翻译成英文的。因为在国外,这些礼节都是约定俗成的,俗⒊隼捶炊会闹笑话,其结果也只能是影响中国的形象。
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公示语英译中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是难免的。避免这种现象出现,不仅需要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水平,还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和完善的修正系统。首先,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尽快设立一个英语公示语规范委员会,规范现有的公示语。另外,还可以建立政府英语网站,集思广益,号召全体市民对所有不规范、不准确的公示语进行举报。消除中式英语的英语公示语并提供合格的公示语信息服务,是提升城市形象和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新良.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溯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2-65.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06):38-42.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手捧精彩的小说、精美的散文读得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却独独对精挑细选出来的课本当中的好文章视而不见、兴味索然?课堂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昏昏欲睡?
仔细想想,最初对文学的那一丝眷恋是从无数次对优美的文章轻轻的诵读,深深的领悟开始的。所以感受文学之美,让文章如春风沐浴学生的灵魂,便离不开朗朗的书声。
确实如此,“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重视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私塾虽小,但清脆的童音却响彻千年。读,是读书人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元好问在《与张伸杰郎中论文》中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朱自清也说过:“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读。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之重。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方式,在慢慢的趋近于统一化,学生的思维也慢慢被打造成同一面目。看看我们的课堂,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老师的讲解所占据,学生充满想象力的活泼的思维渐渐在老师日复一日的讲解中形成了同一的思考模式。当然我们也有读书的机会,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就是如和尚念经无情无感,全然没有自己的感受、思考和想像。有这样一段对话,课堂上,某生紧盯着面前的课本,双目无神,嘴唇紧抿。师:“大家都在自由朗读,你为什么不出声?”生:“不想读,没有感觉。”师:“这么美的文章,怎么会没有感觉呢?”生:“太吵,读不下去。”师:“大家都能读,你为什么读不下去?”生看看老师,再看看四周同学,终于有气无力的开始读课文。这样“读”的结果可想而知。“读”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因此,大力提倡语文教学的“读”具有现实意义。
读不仅可以增加语言积累,而且还可以训练语感,通过对语言作品反复的诵读、品味、鉴赏,见出字里行间的美之所在,从而增加审美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孙犁的《荷花淀》描写荷花、荷叶:“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是刚性的、战士的情操和眼光。而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荷叶却又有另一番情调:“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这是诗人的情怀,月下荷花、荷叶,是朦胧、诱人的,表现出女性的柔美。这两段文字,欣赏者的视角和处境不同,其间的差别也是巨大的,但它们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的体验和理解,是必须多读、多品味才能有的。正如朱自清《了解与欣赏》中所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既然“读”在语文教学如此重要,那么,读什么?怎么读呢?简言之:读文本,朗读与默读“两手抓”。只有对语言作品大量阅读、理解、感受和积累,对名篇佳作诵读、熟记、背诵,才能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大量好文章,有诗歌也有散文,有小说也有戏剧,读书不一定局限于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凡是认为好的颇有感触的文章都可以拿来朗读。朗读也不仅仅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下。好的戏剧,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排练成舞台剧,借助生动活泼的表演,更好的体现出作品深刻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雷雨》借助朗读品味出侍萍的无奈与坚强;《药》可以借助朗读品味出人情的冷漠和世人的愚昧;《拿来主义》可以借助朗读品味出鲁迅先生的愤慨和冷静;《蜀道难》可以借助朗读感受蜀道之险和社会战祸之恶。
语言文本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认识的一种历史存留,它一旦确定,自身不再变化,以同一面目所向所有读者敞开。然而,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何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不是老师的讲解,不是参考书的分析所能代替的。它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句子,都是一种召唤,一种诉说。文本对每一个读者始终是敞开的,其意义是读不完、读不尽的,语文课的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教导或老师现成的解释,也不是心不在焉、无感情的阅读,而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开放交流。因此,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受,创造宽松、开放、安静的读书环境与氛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交流、对话,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置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新意。例如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心理颇不宁静”的理解,通过反复读书、思考之后,有的从文中两次提到的“妻”,读出了家庭生活的矛盾、不和谐而“不宁静”;有的从小煤屑路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作的事,现在都可以不理了,读出了工作上的不顺心、人际关系的紧张而“不宁静”,就不仅仅是参考书上的社会政治原因的一种解释。而这一切就不仅仅是靠集体朗读所能获得的,而需要静下心来,仔细体会,慢慢的品味,必要时,要调动自己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从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题型看,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具体有以下几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如安徽卷第1题: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多项选择题:如广东卷第12题: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3.主观简单题:如福建卷第12题: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
4.填空题:如上海卷第5题: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考情剖析】
与国标版《考试大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有所不同,课标版《考试大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必考内容”,即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其二为“选考内容”,即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文本阅读的考查。《考试大纲》对必考内容的考查要求和对选考内容的考查要求有很大不同。
2010年10套课标卷中,“一般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文艺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方面的内容,所选文章往往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富有鲜明的个性,且一般都是大家作品,有很广泛的社会影响。赋分8至17分之间不等。题型方面,有的是纯粹的选择题,如陕西卷,有的是选择题和简述题相结合,其中选择题有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如广东卷、福建卷,有的还出现了填空题,如上海卷。
在考查要求方面,稳中求变。稳定不变的是继续考查对文章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继续考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准确筛选和提取能力。变化方面,有不少省份取消了根据文章进行推动想象类题型的考查,代之以关注文意本身,如增加是否符合文意类题型的考查,强调论述类文章观点和材料统一的文体结构规律的考查等。这样一些变化,可以看作是这类文章阅读测试的未来发展趋势。
课标版《考试大纲》规定,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只在“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能力层级命题,相关考点有6个,即“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得分较高,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文本没有难懂的专业术语,阅读流畅,另一方面是题目相对简单,容易得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备考,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仔细认真是答好这类试题的不二法宝。
【金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山东卷)
(文本略)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答案】A
【解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
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7.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答案】B
【解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目相对照。
【备考提示】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答案】B
【解析】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错误,原文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备考提示】
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备考策略】
1.精研考纲,明确考点。无论命题样式如何变化,考查的能力层级就是理解与分析综合,考点无非是上文提到的六个。明确了目标,复习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
2.研究真题,推本溯源。高考真题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样题,有利于我们对考试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不能简单的试做一下,对一下答案就完了。要认真的研究每一个题目,与考纲的相关表述逐一对照,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个题目考查什么。亦即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3.实战演练,规范高效。基于理解与综合分析的整体考查定位,详读文本,精确精细,先入为主尤为重要。亦即在入题前先在阅读文本上下足功夫。逐句细读,逐段归结,步步为营。明确论述类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倾向性一般是比较明确的,这也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看清题干,按题作答。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词语、句子的理解外,主要考查段落、主旨,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我们应针对具体题目审清题干,按题干要求作答就可以了。
5.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作题是必要的,但作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借作题积淀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例如同为选择题,但因为已经不再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一统天下了,因此就要特别关注题干的表述,以利尽快明确选项要求。同时要特别关注简答题的解题策略、表述技巧,即无论持什么样的观点,都必须以文本本身为依托,精选理据。这实际上也是整个论述类文本的解题策略之一。
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文本和建筑专业书籍中古建筑术语的英译区别对待。译文的目标受众不同,对译文必然会有着不同期待。古建筑专业书籍的译文目标受众主要为国外建筑专业人士,他们期望通过译本详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营造方法等,译文应尽量做到专业和详细。旅游文本则是大众化通俗读物,其译文目标受众为普通外国游客,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普通游客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旅游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其传递信息和诱导游客的交际目的。在翻译旅游文本古建筑术语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交际目的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预期的译文接受者。旅游文本译文的目标受众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游客,他们教育背景各异、知识储备不同,对景点有着不同的期待。但他们来到景点参观,都是想欣赏中国的古建筑艺术,进而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括园林风貌、建筑样式、文化象征、社会历史等等。然而大部分游客并不从事建筑相关行业,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同时亦不期待学习过于详细和专业的建筑知识。笔者认为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时,其交际目的应该是帮助外国游客了解该术语所表达的建筑特色及样式,或者该术语所表达的建筑构件的特点、形状和功能。在译文的选择上,译者应尽量避免生僻和隐晦的专业术语,而选用大部分游客能够读懂和接受的词汇,以更好地实现其交际目的。
(二)简洁明了原则
对于译文受众的外国游客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必然缺乏对中国文化、语言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并且由于文化差异,很多建筑样式、装饰和构件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因而要让目标受众读懂译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他们在相关背景知识上的缺失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操作,补充背景知识,进行解释说明等等。如果要做专业细致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术语可能需要很长的篇幅;然而由于旅游文本的时效性以及篇幅的限制,译者无法作如此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过多、过细的建筑专业知识会对普通游客造成负担,使游客偏离重要的信息,甚至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致。对大部分的普通游客而言,对古建筑的特点、样式或装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已经足够了。因而在涉及到对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术语进行增补性翻译时,译者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缩短篇幅。
二、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英译策略
要对中国古建筑术语进行准确、生动、传神的翻译,让游客了解其特点、形状和功能,需要译者熟悉古建筑、查阅相关书籍并掌握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反复查证、斟酌,尽可能找出易于目标受众接受的译文,以期译文在游客读懂的前提下实现和原文等效的功能。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提出的一些翻译策略。
(一)移译
移译是指借用目的语中相对应或基本对应的词语,即借用英语语言中已有的词来转译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不失为一种“拿来主义”的翻译策略。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一些主要的建筑技术和构架在中外建筑中都是存在的。不同的民族对这些共性或者类似的概念会用不同的语言加以描述,在翻译中如果能将他们一一对应,既能够很好地解释清楚原术语的指称含义,又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如古建筑中的承重结构“梁”和“柱”便可直接译为“beam”和“column”,虽然中国古建筑中的梁和柱均为木质结构,不同于西方传统建筑中的石材结构,形状也有所不同,但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是一致的,因而这样的译法是可以被游客接受的,亦达到了和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同样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阴刻”和“阳刻”艺术与西方建筑装饰中的“intaglio”和“relief”在翻译中亦可以互为替代。而对于一些形状特别的古建筑构件,则可以加上适当的修饰成分以对其进行更好的解释说明,如“梭柱”、“月梁”可译为“shuttle-likecolumn”和“crescent-moon-shapedbeam”;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构件“马头墙”则可译为“horse-head-shapedwall”。
(二)音译加注解
所谓音译,即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原语中的词语表达出来。凡是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大多宜采用汉语拼音音译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每一民族的语言都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其中都有一些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词汇,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这些词汇多会成为世界性词汇,以音译的方法为各民族所借用,如美国的爵士(jazz),中国的饺子(jiaozi)以及日本的榻榻米(tatami)等等。音译加注解的方法是指在音译的后面加上必要的注释以传达该建筑术语的指称含义和文化内涵。纽马克认为对一些尚不为他国读者熟悉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注释是对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由于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以及深厚性,再加上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性,很多古建筑术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有些看似对应的译文并不能反映原术语的真实含义,如“间”和“bay”,“进”和“row”。使用音译的方法可以避免直译过程中的混乱以及不恰当的对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术语中的文化负载,有利于词汇和文化的传播及保真。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日益发展,这些音译词日渐增多地曝光在外国读者面前,它们会逐渐成为合法的英文词汇,而在初始阶段,其后的注释则能够帮助游客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现阶段,中国的古建筑对大部分外国游客而言仍较为陌生,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术语仍不为他们所了解,因而在音译的后面大多需加上注解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注解部分应解释该术语表示的建筑构件或样式的材质、功用和特点等,用词应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尽量避免太过专业的表达,易于目标受众接受。如“木踬”可译为“Mu-zhi(awood-enpiecebetweenthecolumnandtheplinthtopre-ventthecolumnsfrommoisture,corrosionandearth-quake)”,“斗拱”可译为“Dou-gong(interlockingwoodenbracketset)”。
(三)意译
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固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保留原术语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力,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翻译方法却会影响语篇的连贯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如在翻译“宅子有三间两进”时,如果分别对“间”和“进”加以音译再对其进行解释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国内现有的很多译作则沿用了“bay”和“row”这两个词,如此译法有失偏颇。那么在翻译中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词呢?在我国明代园林建筑著作《园冶》(TheCraftofGardens)的译著中,AlisonHardie对“间”采用的是汉语拼音的零译法,后加上注解:“Jianisthemeasurementofthewidthandlengthbetweenbeamsin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在学术著作中这样的译法最为严谨,它既保留了原语然而在旅游文本中如此译法过于冗长,并且对于不是建筑专家的普通游客而言,这样的译文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难以掌握主要的景点信息。而在另外一些描写中国古典建筑的英文著作,如在Keswick所著的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中,一些国外学者用了“beamsofwidths/length”来翻译“间”一词。这样的译文简洁明了,通过此译文和对建筑物本身的参观,游客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建筑中“间”的含义。对于“进”一词,辞海中的解释为“房屋分成前后几个庭院的,每个庭院成为一进”,笔者认为其译文可借用“courtyard”一词。因而在旅游文本中笔者建议可将“宅子有三间两进”译为“Theresidenceiscomposedofthreebeamsinwidthandtwocourtyardsindepth”。再则,当术语本身已经是以解释说明的方式呈现在原文读者面前的时候,对其进行音译也是没有意义的。如一些描述建筑屋顶形态的术语“重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等,对他们进行音译只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解释性的意译法是译者的首选。作为译者,我们不可能像建筑师那样精通这些建筑结构,但至少可以在动手翻译前了解清楚这些屋顶的大体形状,然后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如以上两种屋顶样式可分别译为“adouble-eavehippedroof”和“ahippedgableroofwithsingleeave”。
(四)图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