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大学本科继续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本科继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职业能力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育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基础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要求》同时规定:“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育并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课程设置没有建立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英语教学缺乏基于市场的教学理念,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中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采用所有专业开设两学年的大学英语的形式,所有专业使用一本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构建体现行业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教材的现状

随着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渗透,探索建立具有应用型高校自身特色的“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和突破性的工作。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也成为改革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教材改革的研究很多,教材的内容相比以前有了较多的修改和补充,但还是存在一些很明显的问题。国内的很多大学英语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四、六级考试编写的,将课文后的练习题完全按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设计,并将课文单词表中的单词整合成四六级词汇。蔡基刚(2011)指出,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处理生词时都着重突出四、六级词汇,而且教材练习部分的设计也和四、六级考题形式一样。此外,在当前广泛使用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些教材没有参照《要求》编写,难度偏大,不具备实用性;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太慢,且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存在内容重复或与交际工作任务脱节等现象。大多数教材较少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知识性和职业性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近些年来,国内还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原版教材,但由于这些教材“不是专门为我国英语学习者编写的,也没有参照国内有关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以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国内的实际教学需要”(程晓堂,2011)。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的开发

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题组从三个方面调查了市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情况: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要求、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要求以及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要求。同时,从学生的学习目的、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达到的水平等方面调研学生的个人英语情况。分析调研结果,依据各类需求特点,确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特征,构建包含六大类(基础英语类课程群、应用拓展类课程群、语言文化类课程群、行业英语类课程群、英语考试及实用类课程群)的多元化生态化课程体系。

2.制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目前,课题组完成了五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这五门课程分别是综合英语1、综合英语3、英语听说1、英语听说3、科技英语1(见下页表)。前三门课程是全院所有专业都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泛商务英语,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学生日常交流能力。对部分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如科技英语及以后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和素质英语,我们首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专业教学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并确定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分析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反复论证,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强调综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应用相结合,多样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新颖性与完整性相结合。同时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眼,全面考虑课程前后衔接。

3.选择与组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材内容

职场英语模块:即通用英语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所有课程为所有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包括职业共核英语I系列课程和职业共核英语II系列课程。同一系列内课程听说与读写教学分开,主题保持一致,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职业共核英语I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日常涉外交流能力,主题包含日常寒暄、问路、电话、机场、安排行程、预订客房、约见、用餐、购物等。职业共核英语II主要是以职场交际能力为主线,侧重于把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衔接,面向企业、职业和具体岗位,主题包含日常办公、来访接待、城市观光、参观工厂/公司、产品与销售、商务会议、客户服务、求职等。各单元主题按时间顺序,有机地衔接在一块,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除泛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外,此模块课程还包含英语四级教学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四级考试技巧。

行业英语模块:即特殊用途英语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所有课程为所有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包括不同专业的行业英语,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英语,国贸专业开设外贸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开设新闻访谈英语,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财经英语等。行业英语内容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每个单元的内容设置都遵循“工作过程”的思想。首先,从各专业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着手,理清真实环境下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真实工作情景下各行业工作流程的语言需求和交际要求,然后按接受性技能(包括英语阅读和听力)、产出性技能(包括英语口语和写作)和交际性技能(同时涉及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进行归类。以《导游英语》第一单元“接见游客”为例(见上表),其中包含五个过程,每个过程的语言需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介绍旅行社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能力,游客接待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了解游客需求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定旅行路线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搜集素材的时候,注意内容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注意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注重选择在实际工作场景下的语言素材。

专业英语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在第五、六学期开设,对于英语需求较高的专业,此模块课程为必修,其他专业为选修。专业英语课程内容主要是侧重于专业研究中的英语交际。在开设专业英语类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四、结语

开发体现职业能力的特色教材与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相辅相成。好的教材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相应地,大学英语教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特色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发体现职业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

[3]蔡基刚,唐敏.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第2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高等院校本科教育

收稿日期:2006―10―16

作者简介:叶晓平(1976―),女,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研究。

韩彦峰(1954―),男,汉族,河北省安平县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

一、提出问题

1.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

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新的岗位不断出现,人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再界限于某一时期,而是一个人的一生,终身教育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已经向我们走来。在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继续教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和特点将成为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知识需求的主要渠道。对于继续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继续教育的定义是: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还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意识水平和对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交流密切相关。国内许多学者也对继续教育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无论对继续教育如何界定,其实质始终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觉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保证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使人力资本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在当前,各种非学历的等级证书和资格证的考取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也是适应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继续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同层次教育证书相比之下,继续教育的学历证书往往在众多招聘者看来是低水平的,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在众多人看来素质不如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同学历的学生的素质;许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并没有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继续教育的质量仍不能保证;继续教育仍被看作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附属,处于“不正规”教育的行列等问题。

2.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几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大学生也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两类人才:即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直接从事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工作人才,但是,继续做科研的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多数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大多在一毕业就将走上工作岗位,由于这些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而常常被挡在了招聘单位的门外,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往往不能得心应手,这些问题不能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被一直看好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而不被看好、基础薄弱的继续教育却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由于两种形式的教育之间不能很好地合作与联系,互相封闭,造成彼此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是一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而在国外,继续教育和院校本科教育之间是密切合作的关系,例如,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在未毕业前参加工作,如果有继续学习的需要就可以重返学校,继续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仍然可以保留以前的学分,这种做法既符合教育的规律又是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借鉴这一模式。

本文主要从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尝试,寻求我国教育结构的优化,达到继续教育和院校本科教育之间平衡发展,实现两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促进,彰显教育的活力,并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许多学者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做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许多高等院校存在课程设置陈旧,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时展对新岗位的能力素质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普通高等院校并不能较正确地处理和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造成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十分突出。

继续教育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重全日制教育轻业余教育;重一次性教育轻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知识创新不够,科技成果转换缓慢;教育手段落后,形式死板,工学矛盾突出;学员获得的信息量小,教育质量、效益普遍偏低;大多继续教育是“本科式”压缩,没有体现继续教育的本质性特点和功能。

任何不同的教育形式之间都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目标都是服务于人们的接受教育需求的,有不同的优势和功能。在终身教育时代的进程中,继续教育担负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自身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完全可以借助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来弥补;同样,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解决。两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弥补自身不足,就可以达到良性循环发展,从而使其充满活力。

三、解决问题

1.确立两者之间的平等是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

继续教育学历证书被看作不如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于两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看法,长期以来在我国继续教育被看作是不正规的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附属品和补充,继续教育部门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定位,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把继续的本质特点体现出来,缺乏活力和吸引力;还有一个因素是,继续教育的入学门槛较低,对于学生的管理缺乏严肃性,学生往往是混文凭,大多数继续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管理并不如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对于学生的管理严格;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另一个因素是迎合社会上某些部门对于学历的盲目崇拜,要求提高学历仅仅是走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但是实际上继续教育并非是附属,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较强的教育,它应该比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有更多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在构建终身教育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可以实现继续教育和院校本科教育之间的学历互认关系

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职业特点和本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应急式”和“充电式”的教育,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或者获得适应新的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它要解决学历教育的“缺陷”,普通院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的大部分学生在一毕业也将走向工作岗位,在节约人力资源的考虑下,完全可以参考继续教育中所设置的相同专业的职业和岗位能力分析,依此来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样,在培养适应岗位能力需要的人才的条件下,本科教育就为继续教育提供了高素质的生源(即那些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这样一来就实现了继续教育和院校本科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随着两者之间的不断联系,就可以实现普通高等院校和继续教育之间学历的互相承认,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相同层次的本科专业就可以在继续教育部门不设置,节约了教育资源。

3.继续教育可以依托院校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良办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远远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许多继续教育部门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专业优势,也就缺乏吸引力,在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可以借鉴其优势专业的教育资源,确立自己的办学方向,质量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要以质量求生存就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同时,继续教育部门可以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各种资格证书的培训机会,缩短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与实践工作岗位素质要求之间的距离,以提高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高等院校办学声誉。

4.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为提高接受继续教育者的再学习能力提供教育条件

虽然继续教育可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但它还有一个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即专业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例如文理知识的相互渗透,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方面明显不足,普通院校的本科教育可以帮助继续教育部门弥补这一不足。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一次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长达18个月的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教育专家们发现,文理知识的各自偏离是造成这些国家的学生继续学习能力不强的主要因素,以理为主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同样需要人文方面的知识,同样,以文为主的学生如果缺乏自然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就不能处处得心应手,还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是实践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我们在进行继续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不同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相关素质的培养,普通高等院校就为继续教育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针对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继续教育部门需要对市场和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办学方向,并且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动向,确定灵活的办学思路,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以质量求发展,加强对证书和各种资格证书的授予管理,依法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争取企业的支持,加强与行业专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条件。只有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了,实现本科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证书的相互承认,继续教育的本质有所体现,才能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更进一步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87.

〔2〕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14.

第3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由于受一定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与内地教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民族地区的许多青年没有机会走进大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进入的飞速发展期,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学历水平要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学习的号召,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圆了许多青年的求学梦想,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建构完备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概述

(一)继续教育

学术界对继续教育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综合学术界不同学者的观点,继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指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相对狭义的概念指出“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中作为一个术语,具有特定的涵义,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而言,包括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被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二)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在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把教育归类于制造业,而是将现代教育看成服务业。认为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它紧密围绕每一个人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帮助”功能、“服务”功能;教育提供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现代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空、教育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支持服务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保障。

由此可见所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就是学校、教师等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为最终使学生达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目的,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措施及基本物质保障的总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包含的成分很多:学校的整体部署、老师的课程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内容。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庞大,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囿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鉴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程度与内地形成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何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我国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基于提升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完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保障措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整个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民族地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以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为主力军的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远程非学历教育培训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远程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对于提升民族地区的全民文化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多元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办学模式的多元是指目前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因此各种办学模式也随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包括面向全国的、面向地方的,政府主办的、社会力量主办的,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多网融合的,有业余的,也有函授的,还有成人高考等多元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基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也使得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如入学的门槛降低,开展大众教育等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初步形成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主要依靠高校资源,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新疆区内各大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继续教育学院,如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等。鉴于新疆的特殊性,新疆兵团继续教育也独具特色。鉴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关注的人群也在逐步增多,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很多继续教育学院都开始有自己的专职教师,有自己的教师编制,改变了以往全部需要聘请外部教师,一旦外聘教师不能正常上课,整个教学秩序都会被打乱的缺陷。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按照我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积极拓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空间;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调整办学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自学考试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目前在尝试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更高层次。成人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放开,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

(五)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提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由于中央开展对口支援力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援力度逐步加大,教学设备得到更新。以新疆为例,目前19个内地援疆省市规划5年内援助新疆教育资金82亿多元,重点用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截至2010年底,新疆已开工建设教育对口支援基建项目30个,建设面积约17.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78亿元。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教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范围不够宽泛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基本上以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主,难以适应国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要求。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班和各类培训、辅导等非学历教育,校农结合及校企结合的模式还没有展开。在民族地区还是以自愿学习为主,以获得文凭,从而晋升工资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民族地区的办学受到很大限制。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学员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认可度降低,这不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二)政府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同时并存,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混乱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点,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院校管理基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政府职能机构不仅对各个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文凭发放等直接进行干预调控,而且连毕业生电子照像、计算机课程考试等具体事务都要直接经手。越位管理一方面使教育主管部门政务加大、编制扩充,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束缚与麻烦,办学难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三)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缺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除中央电大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所高校。网上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各办学主体之间缺少广泛的资源合作。

教育部已经批准通过网络开展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大学有60多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采取学校各自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通过现有的省、地市远程教学和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邮电公网设施传输信息。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都以自己的名声自立“品牌”,竞争生源,追逐利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无法实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政府要对民族地区实施倾斜扶持政策,从目前民族地区网络总体水平来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多数服务对象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经济及文化背景还不具备要求,人们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要进行远程教育非常困难。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满足学习多样化的要求。民族地区多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仍旧是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函授辅导方法,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应性欠佳,办学成本偏高。因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重点就是要利用网络对传统面授教学进行根本性改造,以现代远程教育拉动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

(一)要根据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考虑模式与机制的选择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是一个服务比较复杂的教育领域,各类产品(服务)的教育对象和属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各类继续教育(服务)的特点选择模式与机制。例如,为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权益开展的教育培训,应当由政府负责,采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模式与公平、免费或补贴机制;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得到能力的、经济的、精神的回报为主要目的的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作为私人产品,由学习者自己“购买”,交给市场去做,即采取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可适当开展本民族语言授课,这既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时也让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继续教育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主要采取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各行业、系统的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由政府规划组织,政府或行业、系统投入经费,由其所管辖的学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在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往往容易形成教育培训的规划者、经费投入者、监管者、实施者实际上集于一体,出现对培训的不合理垄断和行政主导的奉命办学,造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端,有些地方的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因此,应当根据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改革和完善政府模式。在坚持和强化政府规划、投入、监管责任的同时,改革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公共资源提供方式,从单一的政府办学转向以政府采购教育培训、政府补助和资助、提供教育卷或培训卷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

200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很多服务可以实行市场经营,继续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模式应该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市场将更加活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使更多的资源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市场主体身份进入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政府规范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下,通过公平的市场良性竞争,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形成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及其公共支持服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机遇。例如近年来,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奥鹏教育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虚拟实验示范工程”、“支持IPV6的移动学习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国产基础软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适配研究及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推广,将促进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中的先行先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

(五)加大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公共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券”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考虑到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大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更有助于增加入学人员规模,这也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

(六)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4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2022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条件是什么?

专项附加扣除的申报条件:目前,纳税人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类专项附加扣除。

2022年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标准是什么?

1、子女教育

纳税人的子女处于学前教育阶段或者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子女年满3周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2、继续教育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符合规定扣除条件的,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选择由本人扣除。

3、大病医疗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4、住房贷款利息

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单独或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5、住房租金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1)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

(2)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含)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纳税人及其配偶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6、赡养老人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1)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2)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3)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周岁(含)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周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第5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今天,我竞聘的第一个岗位是教导主任,第二岗位是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年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年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3、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管理能力。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任教过中高年级语文、思品等学科,担任过班主任,任教导主任时,负责的工作很多,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转学、随班就读、课外活动、年初基层报表、语言文字、毕业班语文考试命题、语文学科竞赛命题等工作。但也能把各项工作做好。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十分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做好预案处理措施。做好学科管理工作,加强教研教改。所分管的语文、英语、艺术科获得许多奖项。我还多次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指导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我主持的语文科工作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校语文科被评为“新窖镇先进科组”。学生文章见报率是最高的。能有这些成绩,与我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当我接到一项新的工作时,我总是亲力亲为地做,亲身体会这项工作的过程,然后才指导有关老师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光说不做,发号施令,只会指挥别人干这干那,是不行的。如:一年级拼音口试,试卷命题等。

我从年任教导主任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炼就了我做好工作所需的组织领导、上下协调、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所承担的工作没有出差错,常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赞扬,单位领导省心,教职工放心。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4、我能理解各层次的老师。

相信老师们从我平常的为人处事中就看到了吧。

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我将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协助校长搞好教导处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继续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的要求,组织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课改,加强教研科研、教学反思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同时,树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服务意识,成为你们的合作伙伴。

第6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简介

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地处县城东郊,是一所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研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等学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学校。是省教院合格校外教学点、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合格教学点。

中心始建于1975年3月,原名“竹溪抗大”。1977年更名为“竹溪师范”,校址先后辗转于龙王垭、青山、三合等地。1983年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迁于现址。1992年“竹溪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在该校成立。1996年设立“竹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2005年秋,县政府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县教育技术装备站等三家机构予以整合,竹溪县中小学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正式成立。

中心现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399.6平方米。能同时承担800人以上的教师培训任务。现有教师专、本科学历函授学员338人、电大函授学员157人。

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2人,89%的教师具有讲师及高级讲师职称。中心参与省课题研究5项,承担市级科研课题2项,教师年发表或获奖论文数十篇。

中心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微机室4个,高档微机90台。拥有电子电工实验室、理工实验室、语音室、琴房、美术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多个专用室,建有教学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网,实现了现代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中心“崇尚卓越,追求一流”,立足多功能,实行大服务。近年来,对全县3000多中小学教师和近200名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2次以上。全县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覆盖面均达到100%,骨干教师培训100%,教育技术初级培训100%,新课程岗前培训、受训率均达到100%,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高学历比例也大为提高。特别是在第一轮继教工程中,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到100%,创造性的工作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赞誉。其先进做法在一定范围得以推广,中心先后荣获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省“‘九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先进单位”等殊荣。

第7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教学问题,主要是教师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经过严格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不足,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质量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对教师的学历资格已经有了法定的要求。据1998年统计,上海现在共有职业学校274所,在职教师15688名,承担了28万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从这支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目前已达到本科学历的7893名(研究生54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0.63%,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0%左右的教师没有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全国有将近51万职教师资,学历达标的也不足31%。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则有断层危险。目前,上海职教师资中51岁~60岁的有5760名,占职教师资队伍的38%左右,不到10年时间,这批教师将陆续退休。另外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招生规模急骤扩大,从2000年开始,上海每年的招生计划数约为20000人左右,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或高等专科学校举办高职,师资基本上由本校教师转岗,普通文化课教师改行担任专业课教师的占28%,这些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践性差。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之快,使得针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跟不上需求。仍然是这样一批教师授课,仍然使用原来大学、大专的教材,要办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要培养出实用性、技能性的人才,严峻的现实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

二、德国模式的借鉴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协调的新型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教师是关键。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既要大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又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德国推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普通采用的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我们称它为“物理型”培养模式,一种是在不来梅地区实行的专业与师范教育混合模式,我们称它为“化学型”培养模式。德国普遍实行的职教师资培养叠加式模式通过对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剖析和探讨,我们体会到德国注重职教师资培养是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的。报考职教师资专业,首先有一个入学资格要求,除了必须持有文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外,还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其次是任职资格要求,学生完成九个学期的大学学业后,要参加二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其间各个教学环节,使一个职教预备教师在此期间,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师范内容,又多次经历了实践和实习的锻炼,为今后的职教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政府还制订了继续教育法规,要求在职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进修。SWS为计算单位,即每学期每周一学时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三、中国模式的探索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师资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教师法》、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建立一套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相匹配的职教师资培训、培训的机制和体制,开垦出一块适应职教师资茁壮成长的土壤和基地,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模式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应用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为本,其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的教师都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外,更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能力素质,也就是说:职教师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相比,知识储备更为全面,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更高,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广。总之,由于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规律,因此,对其也需提出特殊要求。像德国,非常重视职教师资的培养,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技能性培养,德国的高等专业学校、职教所往往建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甚至实习工厂。他们通过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来实现实践和理论培训一体化。他们有自己的培训车间,可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生产的产品可直接投放市场,真正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有一支要求严格,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向成功,走向未来,教师培养是关键,是龙头,要办出高职的特色,就不能把职教师资的培养等同于普通师范生的培养,就不能直接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直接选来当职教专业课教师,必须建立起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特定模式。在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入学资格要求:应有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经历。根据中国国情,宜提6个月的实践要求,对中专生可免此要求,而高中生则应6个月实践环节。

(2)国家统考要求:对其能力可通过一定的国家考试,包括知识、技能及继续教育考核要求。

(3)待遇与地位的确定:建议定为国家公务员待遇,并不应低于普通教师待遇等。

(4)学制、计划、大纲、教材、招生等确定: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国内迅速探索一种相对统一的培养模式,制订教学计划、大纲,确定课程、教材等。法规制订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对开展职业教育已采取了积极发展的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目的,并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8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后续教育;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于2006年11月20日了新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行业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强化服务,注重质量,全面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和会计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各地方财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以此来提高当地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素质。会计后续教育,亦称会计继续教育或在职教育,它是一种职业教育,是指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拥有1200万会计从业者,其中26岁至35岁的会计从业者,占会计从业者总人数的41% 。具备大专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35.71%,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5. 54% 。具备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 22% ,具备中级资格的会计从业者占总人数的10. 67% ,具备高级资格的人员占总人数的0. 49%。从会计队伍现状可看出,年轻的会计从业者多,大专学历以下的会计从业者多,中级以下职称的会计从业者多。加之现有的经济环境及新经济事务的不断涌现,原有的会计知识构架加速变换,因而会计从业者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知识体系。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一)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取得或者受聘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及具备相当水平的会计人员;(二)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取得或者受聘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及具备相当水平的会计人员;(三)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取得或者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以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未取得或者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这种分不同层次来开展后续教育的模式是比较科学的。

    本文主要侧重于分析第三层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问题。

一、第三层次主要为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在小企业从业的会计人员展开的,范围为苏南地区的一些县级市的小企业,总共发放问卷为300份左右,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左右,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左右。在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小企业会计水平都不高,鲜有本科毕业生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50%左右的企业有1至2个大专生,其余的单位会计人员为中专生或高中生,会计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绝大部分会计人员在回答“每年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效果如何”时,都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交了钱,抄一份试卷就可以了”。大家普遍都觉得现在的后续教育流于形式。笔者在会计后续教育面授的现场调查时,发现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在上课时并不专心,他们不是在讲话、就是在做其他的事情,很少有几个会计人员在认真听讲,平时上课学员出勤率很低,而到考试时大阶梯教室却座无虚席。不过苏南地区08年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加入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在这个内容讲解时,会计人员普遍都很感兴趣,到课率和听讲的认真程度都很高,课后还有学员跟教师在交流,向授课教师请教最新的税收政策,以及税收政策对自己企业的影响。从这些状态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对一些有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还是能比较认真地听讲的。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讲课方式以教师讲解这种传统方式为主,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缺少案例讨论。

2、强制的后续教育为主。在这种模式下,会计人员的管理机构规定了会计人员为保持其资格或继续执业的权利而必须接受最基本的后续教育的内容与时间。

3、会计后续教育目标模糊。许多地方“ 为培训而培训、为年检而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真正达到会计后续教育目标的要求。

4、会计后续教育内容单一。目前,许多地方的会计后续教育工作都侧重于对财经法规制度的培训宣传,而忽视对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等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

    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学员平时上课流于形式,到最后以一张几乎雷同的试卷上交就可以。后续教育基本没有什么效果。

二、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分析

1、苏南地区最近几年培训的内容都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先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实行,小企业继续实行原来的会计制度,这样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就更缺乏学习的动力。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人员普遍感觉新的会计准则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目前小企业都用不到这些内容。而且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偏低,对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有难度的地方无法理解和接受,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和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而这些是需要有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支撑的,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就越发不能静下心来听取这部分内容。

2、由于目前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50%以上是面对税务等政府部门,所以小企业目前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并没有很好地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做,而是在处理业务时主要依据税法的要求。税法一旦有变化,企业就必须要第一时间知道,因为这会与企业要交纳多少税密切相关。因此小企业会计人员在接受后续教育时也对税法的变化很有兴趣,而对会计准则的变化并不十分关心。

3、没有内部动力。因为一直以来的恶性循环,导致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认为平时根本不用上课,最后考试大家都可以抄答案完事,所以很多的会计人员都不会真正用心去参加后续教育。只有等他们自己要参加一些职称考试等相关考试时才会去研究。

三、改进和提高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一些建议

目前小企业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又在整个会计人员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如何提高这些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质量显得很重要。以下有一些建议:

1.大力开发适合会计后 续教育的课程。课程研究与开发是21世纪会计后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关系到后续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会计后续教育的教材与学历教育的教材相差无几,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差,无法适应21世纪会计后续的要求。因此,大力研究与开发适合会计后续教育的课程力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中必须以会计人员实务第一线的需求为前提,必须强调其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即高级会计人员、中级会计人员和初级会计人员应有不同的课程,并不断拓宽课程的开发渠道。后续教育的内容除了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以外,还应该加入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等内容,此外,其他相关专业内容诸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课程也应该加入。要让会计人员站在高处看问题,而不要光局限于几个数字。在具体培训操作上,可以按职称分高级、中级、初级来分别确定教育内容,也可以按财务岗位的不同,分财务负责人、主管会计、会计、出纳系统管理员来确定培训内容。

2、改变和更新教育方式

要改变上课“满堂灌”的方式,目前,对会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刻不容缓。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可利用磁带、光盘、因特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提高继续教育现代化水平,优化和合理配置现代教育资源,全面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教育培训方式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一次两次的课堂面授,而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采取自学,集中讨论,网络论坛,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模拟再现等多种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上课的时候加入一些案例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网络授课等方式,突破传统的上课方式,设计一个可以统计学员上课课时的系统,来控制学员的后续教育量。网络上课还有一好处是可以听有名的专家上课,这是一般的面授课所不能做到的。

3、要引进有实务经验的师资

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提高,对于从事后续教育的教师也要考虑其学历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高低,要引进学员对老师的评价机制,做到优胜劣汰,不合格者下岗等措施。还要定期输送教师接受新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会计改革内容。并且上后续教育课程的教师最好具备实务经验,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4、改变目前教育垄断的局面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有专人负责,各部门分工合作,统筹管理,合理安排。打破教育培训市场的垄断局面,引进竞争机制,应充分发挥各级地方财政、县团级以上的企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培训作用,改革会计后续教育受财政部一家管理、精力有限的局面,建立会计后续教育行业自律管理机制,财政部门只负责最终的考核与日常的监督,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会计后续教育的培训质量,也有利于提高会计后续教育的日常管理效率,确保新形势下会计后续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本科继续教育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能力提升;继续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纯手工的简单借阅、咨询、采编,到现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流程。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直接促进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和能力。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图书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馆员素质问题又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一、图书馆馆员的现状

(一)服务意识不强

在许多图书馆中,女性馆员占大多数,其中许多满足于现状。重点在于自己的小家庭。没有压力和危机感,所以有些图书馆进去感觉好冷清,有的馆员甚至不在位置上,在位置上的,面无表情,咨询他问题答得很简洁、不耐烦,有的甚至与读者发生争执,造成馆员与读者关系不和谐。认为自己是图书的管理者,而不是什么读者的服务者,在这种高高在上的图书管理意识下,我们部分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显然就趋向淡薄,这样在我们图书馆员的思想和读者工作的实践中,就很难真正树立起为读者服务的意识、观念和理念,就很难用读者服务的眼光和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服务追求和服务行为,也就不可能在读者服务的具体工作中真正设身处地的为读者着想。

(二)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养不高

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为读者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仅靠微笑是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与尊重的。文化素养虽不等同于学历教育但还是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图书馆馆员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高端的服务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群体和层次的需求,满足大家的需求,从而提供优质的借阅、查找以及广阔的摄取知识的能力,不少馆员靠关系进去,虽然有的馆员是考进去的。但是,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三)缺乏专业人员

随着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呼之欲出,馆员应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熟练操作应用于本岗位的计算机和掌握网络知识,了解新信息,熟练操作知识,较高水平的外语知识及相关知识必不可少,而在许多图书馆中,真正的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很少。而多数图书馆馆员是从其他行业改行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他们对图书馆工作不太熟悉。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显得很吃力。

(四)图书馆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首先,在经济滞后地区,图书馆是比较理想的事业单位,然而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这些收入不足挂齿。加上各种福利待遇已经大不如前。图书馆对人才缺乏吸力。其次,在许多图书馆,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罚不分明,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甚至有人嫉妒别人干的好,在中间使绊子,打击隐害,使得真正有才华、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不堪忍受,决然而去。第三,图书馆馆员的社会评价实在不那么高。通常人家一听说你在图书馆工作,就认为你清闲但是没什么出息。不甘心的人选择离开。 使图书馆人才严重流失。

二、图书馆馆员能力提升路径思考

(一)积极开展思想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转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图书馆思想道德培养模式,以培养政治觉悟较高、岗位道德修养优异的图书馆管理员,拓宽图书馆馆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把转变思想观念,开展思想教育纳入绩效考核中来,规范图书馆管理模式,把工作量、工作责任、工作绩效与工作惩罚实行系统化管理。以制度规范化为核心以及相关监督机制并行,才能从源头上改变思想观念落后,政治觉悟低的现状,才能从源头提高馆员的积极性。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来指导我们馆员日常工作。

(二)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首先,图书馆工作是一个分布复杂、多样化的系统,就其分布可分为众多子系统、部门和类别工作,因此,其工作性质就是一项带有非常强的学术性、技术性、创造性的工作。这都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多种专业技术能力。其次图书馆员也应该掌握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如图书采购,图书分类,编目工作,馆藏建设,目录工作,读者工作等。因此,应加强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三、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

(一)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要求,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与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太大。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偏低的现象。因此,馆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掌握先进技术,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读者多元化需求在增多,图书馆服务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改变了图书馆服务单一的方式,现代化的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接受用户的咨询,订购各类文献,确定核心期刊和文献源。因此,馆员应参加继续教育,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最后,图书馆事业要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图书馆开展继续教育让馆员可以通过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自我发展、自我设计、自我创新。通过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所以,图书馆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良好的继续教育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许多图书馆尚未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机制,特别缺乏继续教育的政策约束机制,培训实施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继续教育机制的缺乏,不利于图书馆激励馆员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第二,馆员的继续教育意识比较薄。图书馆是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依靠财政拨款维持生存,很多图书馆管理者只注重经费问题,对馆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第三,继续教育类型应多样性。在图书馆馆员中不同的馆员有不同的需求,如有基础性学习,补充性学习,提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图书馆应开展多类型的继续教育,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

(三)加强继续教育的措施

第一,继续教育要很好的开展下去,那么继续教育需要纳入法制化管理,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关于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培训机构的设立,考核办法,培训证书的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加大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继续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短、平、快”项目。既有可观的效益,又有一定的风险。要开发好继续教育的项目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所以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图书馆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有经费的保障,才能逐步实现继续教育的良性循环。最后,我们图书馆员评定职称也对馆员在职期间的继续教育学时有一定的要求,这也可以对我们馆员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图书馆馆员的能力问题,非是一朝之寒,解决之道,自不是一招两招、一年两年就能看得到明显成效的。好在图书馆界从专家学者到实力派领导,都在寻求解决方案,而公共图书馆准入的门槛逐步在提高,可以视作各级人事部门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相信通过学界的呼吁,行业组织的推动,政府的介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将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对从业人员严把进入关,从源头上保证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图书馆理念、专业与基本素养俱优的新一代图书馆员。

参考文献

[1] 马卓燕;浅谈新世纪高校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0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