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言技巧

大学语文课作为和外语、政治课程意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几乎在国内的所有高校中都已开设,从这点可以说明大学语文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在恢复高考的1978年当年,在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和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两人共同的倡导下,在全国高校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当时的出发点是: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和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使得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让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影响着全世界。从今天来看,当初的出发点到如今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困扰当中,虽然目前大学语文被界定为基础性的公共学科,可是在长期以来都处于边缘地带。一方面,大学生们从内心当中感觉从走入学校就开始学语文,心中早就起腻了,而且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上看也没啥新意,觉得就像是继承高中语文的“高四语文”。所以许多大学生对学学语文提不起兴趣,将大学语文的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在科目取舍上都让大学语文给专业课让路。大学语文由于没有英语等级考试那样如同尚方宝剑的硬性条件,这样就将大学语文放在比较尴尬和低下的地位。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大学有没有必要设置大学语文?从当今大学生对于中文的驾奴能力以及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等综合素质来看,其结果很不容乐观。当然,这其中有个不可回避的情况就是对中小学语文的欠账现象,大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驾奴语文的能力水平还显得比较少,更多的是文化素养很低,写不出好文章甚至是写不出文章,写篇文字错别字连篇,语句语病过多。就当初设置大学语文的初衷来看,抛开其余的内容不谈,仅仅讨论“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和能力”这一条,当前所做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并不是做的足够,当前很多的大学生不会写论文,当然这其中有专业因素的影响,可是其中很大的程度则是由于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做不到对其想要表述的思想进行转载的要求。

从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边是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语文能力现状,另一边则是大学语文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大学语文在整个大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比较低,大学语文教学遭受冷落,而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滞后等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所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所处的生存状况来看,要想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启迪智慧的重任,实在令人感到不容乐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提高语文技巧,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大学语文课堂和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从目前来看,虽然有着不少的声音要取消大学语文,或者是使用人文课程来替换大学语文。可是根据笔者的观点认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能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使得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发挥的作用和在整个学科体系当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并且是别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来看,即使是理工科院校,都是将本国的语言教学作为整个大学的必修基础性课程。

如今很多学者认为,本国语文是进行理解、表现以及思考的主要手段,如果没打好本国语文的基础,那么从事科技科研也很难成为出色的工作者。如在麻省理工学院将本国的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本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哈佛大学则将本国语言确立为核心基础课,如果学生出现不及格则必须重修,巴黎理工学院开设文学艺术等课程,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专门性地开设书面或者是口头表达班。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技巧

作为高校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把重要的语文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更需采用一定的语言技巧。

3.1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教学,由于交流双方的年龄和角色不一样,教师往往会首先占据一种主动权,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想法,所以,往往起不到有效的教育或交流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融入新鲜的阅读内容、优秀的作品和人物形象,把语文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中去,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首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就是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提高他们的关注程度,然后循序渐进,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给学生解释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语言现象。可以根据当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掌握,如,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北京这次水灾所暴露的问题。

3.2把握语言的分寸

对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还需要把握语言的分寸,才能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语文,喜欢和语文教师进行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语气要尽量温和委婉,毕竟,大学生和小学生不一样。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和小学生交流时,说话要直来直去,避免拐弯抹角。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因为他们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分寸,争取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

3.3营造和谐、开放、宽松的课堂气氛

对于在校学生,课堂是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空间,更是心灵成长的方式,所以,和谐、开放、宽松的学习课堂,正是严谨宽松、活泼严肃、活跃恬静、深沉热烈的协调与统一,课堂教学就像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聊天,共同探讨某一问题。而这种良好课堂情境氛围的创设,恰恰拉近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和课本以及人和人之间距离,同时对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感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课堂情境及学习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良好心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心理成长更是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多地使用恰当而幽默的语言,让师生双方交流时的气氛更加活跃,放松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3.4展示语言文字的艺术之美

现代的大学语文,一般以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为主。其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占有较大比例。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中艺术性极为丰富的一座宝库。在课堂讲授时,不仅要求老师做到解释准确,而且要通过深入和细致的感受,让学生能够体悟到语言文字的气势美、意象美、流转美、节奏美和色彩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民族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多彩的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在古代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有一些值得令人反复咀嚼和回味的意象和意境,如明月、杨柳、大漠等等,在形象上,往往以塑造爱国志士以及仁义、宽厚的人物为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形象的内涵准确把握以后,这些文字也就相应地具有了生命和活力,让学生浮想联翩,无形中受到陶冶,在人生观和人生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受到启迪。这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同进也是对培养学生的爱国、自强不息以及开拓进取等等方面的意志和精神,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至于一些范文、名句和经典诗歌作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出现的名作和佳句,更是数不胜数,因为其言简意赅,充满哲理,读后不但能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感染、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第2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0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50 [本刊网址]http:∥

虽然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但是大学专业课程、各种社团活动和实习机会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占有着主要地位,很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视而不见,认为学学语文对日后的个人发展没有多大用处;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种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从而无法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来看,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看重的是学科的实用性,认为语文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多大用途,且大学语文学术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大学生想要避开语文课堂,这对大学语文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显得没有吸引力,种种问题的出现,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二、大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教材单一

虽然大学语文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公共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被“边缘化”。由于在大学里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且是一门不具备学术性的课程,因此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语文的学习完全看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大学语文的课程教材也是各种各样的,针对性不强,课本内容缺乏时代性,知识结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更加提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大学语文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在高职院校中,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对学术的讲解和研究,专业性太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没有学习效率也没有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三)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在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的形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一张试卷看似题型多样,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测试出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另外,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临近期末,学生常常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而考试过后,所保存的短期记忆很快被遗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也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在大学语文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新的定位并对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除个别高校之外,大学语文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中还处在正在建设的阶段,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题提升大学生的语文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要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它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它的知识面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专业知识上,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学习。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要仅仅局限在课本,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方面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来讲,最主要的对文化意蕴的体会与理解,把教材中的案例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讨,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材的编写上面,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根据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进行编写,顺应时展的潮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弱化较强的学术性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范围要广阔,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放松下来,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课堂对于学生没有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课堂上做与语文课无关的事情,既浪费生学僧学习语文知识的时间,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朗诵、演讲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多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与语文相关影视资料、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己多搜集一些课外资料进行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改善考核机制

考试一般成为测试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标准,分数的高低成为考核是否通过的标准。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弊端也是亟待解决的。学生为了应付卷面考试,常常突击复习,并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造成书本知识与实践生活的分离。因此不能单单将卷面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期末学业水平的测试的形式要多样化,如将平时课堂表现的良好和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能力高低也作为测试的评分标准,再与考试的形式相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不再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意蕴,丰富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此外,还可以实行社会实践加分机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接受各类文化的熏陶,在无形中逐渐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而这些经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第3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 语文教育 现状 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40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工作的发展,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之一的大学语文教育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已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为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对语文教育作出适当改革。

一、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育现状

(一)语文课程不受重视,课时被压缩

医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医学卫生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导致许多学校及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制3年,有一学年的时间要保证学生下到医院进行实习和实训,这样学校就不得不压缩课程,将时间留给专业课程,而缩短一些公共课程的课时,会忽略大学语文的教育。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被放在了任选课上,或是被艺术鉴赏课、医学论文写作所代替。语文课得不到高度重视,语文教育所包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就难以得到很好地发挥。

(二)语文教学构成单一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所用大学语文教材各式各样,没有明确的针对性,选用的教材基本都是普通高校的公共教材或都是校本教材和自编教材,这些教材与医学课的学习联系不紧密,不适合医学类高职学的专业特点,对学生医学知识的掌握、医学理论写作水平的提高的作用不大,所学非所用。教学所教授内容也容易受老师个体主观影响,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教师上课的重点又不能不放在教材所框定的范文讲解上,不能很好地从根本上去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文学艺术鉴赏的能力。而且医学类高职语文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及考试要求,学校考试和考查的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在实际考核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的测试,这也不利于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巩固和提高。

(三)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方式比较落后陈旧

由于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基本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他们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的都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过多地依赖现成的网络、光盘等教学工具,没有很好地吸取与新时代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补充,忽视语文与医学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缺乏就业指导方向,脱离了学生学习和生活及今后工作需要的语文课程,使得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不甚感兴趣,认为语文学科可有可无,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大学语文应有的作用。

(四)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环节薄弱

由于学生就业压力等原因,目前很多医学类高职院校都把教学资源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因此大学语文没有足够发展的空间,不受学校的重视,语文教师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更难以对语文相关课题进行申请。这就导致在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水平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五)受学生就业要求的影响,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地位趋向“边缘化”

当前,很多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等级提出硬性的要求。而对大学生语文能力提出要求的基本很少,这就使得学生不愿花时间和力气在继续学习语文上,而更多地去钻研英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以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二、改善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语文教学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性的学科。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在人文素质、思想情操、人生审美情趣等方面可得到提高和熏陶。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情况下,我们应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在医学类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给医学高职语文进行定位,坚持“就业为导向”,明确及发挥医学高职语文在高等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作用,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联系起来,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教学会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工具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使所培养的高等医学生在具备良好的医学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能力。

(二)根据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语文教材进行改革

结合医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融人文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教材。医学高等院校的语文教材应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和普遍性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将“大语文”的观念运用到教材中,既要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又要体现对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全方位的技能教育。在编写时教材的重点应转向与之专业相对应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及专业性较强的医学论文、医案、病历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至少也应当增加这方面知识的比例。增强语文课的实用性,使语文课不但学之有益,还要学之有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自觉地努力学习,发挥语文课应起的作用及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利作用。

(三)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多种生动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过程。首先,语文教材以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构成各个单元,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是关键。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贯彻是通过学生认识教材的内容进行的,并以学生认识的质量为其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和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教师应合理分化各单元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学习内容、环节、采用的教法、精讲的时间、学生自主读的时间、学生做练习的时间,并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学习标准,安排不同的而又恰到好处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每节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及达到的素质要求;避免公式化的教学程序,设计好每节课的切入点,瞄准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薄弱环节,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响、投影、影视和计算机等,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其次,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优化评价体系。当前,社会已经意识到分数不再是评判一个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语文考核在形式上可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内容侧重于“实用型、能力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挖掘教材潜力,融入社会生活,渗透其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科,又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无论从其教育目标来看,还是从其教材特点来看,它都是在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进行审美教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提倡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讲解课本的内容知识外,还应推荐与课本内容相关作品,同时加入与时代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时代性、新鲜性,让学生能过语文的学习了解社会,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此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介绍中国的古今文明,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优秀人物的文章,教学时应结合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获得审美的同时,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努力采用、开设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1)理论课。在上课文理论课时,可采取“扶着学生上讲台”并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自讲结合的原则。即教师讲授采取重点问题精讲,自学前的启发讲,讨论中的提示讲和总结中的补充讲。重点问题精讲是指抓住同学难理解的关键性的内容讲深讲透。(2)口语训练课。在交际中,口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口语就更为重要。为此,可开设一定的口语训练课,以训练学生达到“善于跟人打交道,与他人良好沟通”的目标,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人际交流的基础。(3)文学欣赏课。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所开设的一门欣赏课,主要是以欣赏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为主。如《阿Q正传》、《花木兰》、《包法利夫人》等。在每欣赏一部著作前应向学生介绍它的背景、作者及它的影响等。通过文学欣赏课的学习,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学会了辨别美与善、丑与恶,进而学生个人的素质修养得以提高。

(四)全面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

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改革有赖于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对是否能真正实施和改进现有的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除了要在师德修养、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还要语文学科素养为主,兼通其他学科内容,特别是要了解、学习医学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些知识,课堂上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同时也要积极的向学校申请加大对语文学科的投入,积极地申请外出参加各种语文教学研讨会,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新的教材,参与学校各种科研课题的申请。总之,要不断地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结合时代的特征,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之,在当前的新的社会形势下,要实现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就必需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不断进行改革,为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结构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后备人才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玉萍.谈高职院校师范语文教学的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5(3)

[2]冯燕群.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1)

[3]徐维.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05(16)

第4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面对全球经济的转型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也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必须基于“六位一体”的改革模式,构建以“六位一体”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为国家培养高职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

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必修课语文教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育仍旧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积极思考,开拓创新,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方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致力于“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改革之下,并积极把这一模式运用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之中,形成具有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化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阅读信息需要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培养语文素养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语文与人际交流等都密切相关。高职院校是以职业化为目标,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的教育场所,我们在培养的时候不仅要灌输语文知识,更要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的“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六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把职业化上升到了核心地位,让整个教育过程更近贴近学生的需求。“六位一体”课程改革模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这是一种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面向社会教育的教学模式,最大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科学的全新模式。

2“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2.1更新教育思维,科学定位教育目标

新时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不能因循守旧,依旧按照之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来培育学生。从教育制定者到教育实践者,都要积极转变思维,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成果,兼收并蓄地吸收符合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知识。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求知要求来科学地制定教学方式,切记不可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思维的更新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思想上积极进取,行动上不断创新。平时多进行学习,在教学这门课程中,教师永远是学生,多听讲座,多看相关书籍。同时在课下时候,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对于学生提出的好建议一定要牢记,把这些可实行的建议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更新教育思维的同时,还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具有引领的作用,我们在制定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开拓创新,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科学之路。教育目标作为标杆,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前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上课前要明确课堂目标,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要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清晰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对事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在看到一些事物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让其生活不仅仅是机械地向前走,更多地会思考人生。这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2.2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在进行高职语文教育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者培育的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完全忽略了学生本体的作用,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来教学,结果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最终都不尽如人意。这样也是极为不科学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对于高职语文课程来说,就要以审美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依照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教师要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穿插一些故事,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增强。要想获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课时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要多样化,积极践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认知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实现语文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借鉴优秀教师的方法,在不断摸索中奋力前行。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就开拓了很多的精品创新课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主体,对于一些接受性较强的文章,学生可以组建小组,通过讨论,选派代表来进行讲解,最后设定了台上台下互相提问的环节,在互动中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们的表现,教师可以最终纠正研究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对课文主旨进行总结,对研究方式加以客观的评价。而对于一些感悟性强的课文,可以运用联想教学法,设定特定的情景去让学生感悟与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和作者突破空间,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也是让学生感受文学魅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对于一些新型题材的课文,比如戏剧作品,很多课本都选录了的经典作品《雷雨》,就可以在讲解之前,让学生排这样一出剧目,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会搜集资料,会体悟人物的感情,会总结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可谓是一箭三雕。通过演出,学生也会对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在这一演出中所领悟到。

2.3改革高职语文课程的考核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一般而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大部分依赖于最终的一次考试。实质上,这种考核模式是极为不科学的。要想改变这种考核模式,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要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考核模式。通过互相的监督与评价,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的配合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课质量。第二,我要要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我们的考核标准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这一部分要占最终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课下的完成情况。第二部分为终结性考核,主要就是期末考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出题时,要侧重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要出一份真正能考查学生能力的试卷。第三部分为能力考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也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考秘书资格证等资格证书,同样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可以纳入考查之中。第三,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竞赛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最后的考核系统里。比如可以组织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能主动地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学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最终的培养目的。

2.4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教学方向,同样,教材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物化形态的依托。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选定教材时,在认定权威的基础上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学生才能配合默契,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在编订教材时,既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选择课文内容上,既要选录经典,如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内容,包括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中国古典诗歌,长短不一的宋词,充满市民特色的元曲以及明清时代的四大名著,这些代表着每个时代特定的文学形式一定要选取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供学生学习。但是仅仅吸取古代精华还远远不够,现代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还要选录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包括当代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同样,我们还可以选录一些代表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文,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能力。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的教材可以提供下载,教师可以常常关注网络上的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看一些精品课。这些网络教材虽然良莠不齐,但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总结

实践表明,根据“六位一体”目标改革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学方法去除了传统的不科学的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和体系化目标。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树立职业精神,更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表现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5]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6]张晓慧.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

第5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专业基础课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中间环节。为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按照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模型。根据知识点的关联性将专业基础课相关知识联系成有机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按照分层课程模型划分;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受众灵活采用。最后,以专业基础课钢结构基本原理为例,给出了该立体课程模型在教学实践中的构建和应用。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建设;分层课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8703

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中间环节。如果把整个大学教育知识体系看成一棵树,专业基础课既不是“树根”,也不是“树冠”,而是贯通上下,双向传输养分的“树干”。专业基础课教学成功与否,不仅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为学生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基础科学的探究,为进一步专业深造埋下兴趣的种子。因此,专业基础课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中间环节。

对于教师而言,为学生勾勒出整棵大树并不困难,然而,教学更像是培育小树苗,要针对不同的根基,给予小树能够吸收的养分。教得过多、过深,或教得过少、过浅对学生同样无益。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安排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基于此提出立体课程建设方案,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引导。

一、立体课程模型

早期的立体课程通常

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扩充了一些网络资源或实践内容。2006年,詹国华等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三方面建立了立体课程三维模型,如图1,该模型没有考虑人的因素。

2007年,黄丽等提出课程的建设应该在构建高校素质教育立体网中合理定位,与相关课程一起确定系统的教学实践办法,并提出将大学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配合建立立体的课程体系,与校园文化相链接,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网络和社会之中[2]。这一设想,

实现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

2008年,王英在企业培训课程规划中构建了一个立体课程体系,包含三类培训对象、三个培训层次、三种培训类型、一个课程体系空间及多种培训方式,如图2。该模型更多地是为满足企业需求而设计,并非以学习者为中心。虽然文献[3]论述了学员转岗培训和晋升培训,但是整个立体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帮助被培训者实现

从初级到高级、从普通员工实现

到技术管理人员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以上的立体课程模型多是从课程体系、专业(或职业)体系、素质教育等多角度、宽范围对课程进行的宏观规划。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为关注的是具体课程的建设。2012年,王冬梅等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网络立体课程建设中提出教学内容立体化:基础-综合-应用;教学目的层次化:基础-提高-突优-参与科研;教学资源丰富化: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学习网站;教与学一体化:课内讲授-课外讲座-辅导答疑-考核评估[4]

鉴于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专业教育中所处的关键地位,笔者以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为出发点,从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探讨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建设方案。

二、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建设方案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从基础课教育,专业课学习,到最后的毕业设计和实习,大学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阶梯结构,而是复杂的树状结构,如图3。显而易见,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目标不尽相同。

近年,美国教育学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了分层课程(layered curriculum)模型[5]。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把课程内容或课程中的某个单元设计成c、b、a三个不断上升的层级,并在每个层级中设计各种类型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c级内容是单元内容基本事实、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解;b级内容是在c级学习基础上对基本事实与信息的操作和应用;a级内容为对内容的批判性分析、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分层课程的优点在于课堂教学个性化,所有学生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1997年,fogarty总结出6种课程模型,即:问

教学、实例研究、理论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目标教学[6]6种教学方法。一般c级内容比较适合理论教学;b级内容以实例研究、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更为合适;问题教学和目标教学比较适合a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阶段教学目标为准星,根据教学效果适时调整。对于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群体,教学模式不固定。

将分层课程模型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相结合,以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为广度轴(横轴);以分层课程内容为课程建设深度轴(竖轴);以教学方法为推进轴(纵轴),细化目标。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建立如下立体课程模型:

在专业基础课立体模型中,教师负责学习资源建设、内容分级、项目设计等。学习资源的建设不是各类教学素材和课件的简单堆积,而是要根据专业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关系,依据相关知识点,通过超链接的方法整合成有机整体;不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应用为新知识,在基础之下仍有新知识,提供给学有余力的探究型学生自主钻研。立体课程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保障教学资源的时效性、丰富性、生动性,通过辅助教学网站建设引导学生个性化教育和自主性学习。

学生在立体课程模型中为自主探索者和使用者。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立体课程模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新知识和探索指导;对于基础欠佳学生,立体课程模型方便学生温故知新。 三、教学实践

钢结构设计原理为土木工程专业中内容极为丰富、理论难度也较高的专业基础课。在有限的课时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领域,采用立体课程模型极为恰当。

首先在课件上围绕钢结构基本原理通过超链接方式进行了立体课程建设。以轴心受压构件欧拉方程的推导为例,向下与材料力学的弯矩曲率微分关系相链接,得到弯曲失稳的微分方程;而微分方程的求解则与高等数学的微分方程求解相链接;计算长度确定表则向上与专业课钢结构设计中的有侧移框架计算长度确定相链接。目前,我们在专业知识维度上的拓展并不宽,向下链接了材料力学和高等数学中的相关知识,向上链接了钢结构设计中的拓展知识,如钢结构施工、轻钢结构将在后续专业课教学中完成。上海大学在学校层面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利用该教学平台,通过课件间的超链接方式,建立了具有一定知识广度的立体课件。

在深度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级。分级标准除了知识点的深度之外,c级内容的设定应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层次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不同级别的教学内容,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所用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仍以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内容分级、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如表1。

教学包含教与学相互影响两方面。我们在教学内容分级的同时,按照问题难度将习题分成三级。对于a级难度问题,提供对应知识背景,提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四、结语

专业基础课因其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位置,非常适合构建立体课程模型。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知识点的关联性。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应用通过相关知识点联结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照分层课程模型将专业基础课中的教学内容分为a、b、c级。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建立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模型的首要目的是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其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最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文献:

[1] 詹国华,汪明霓,潘红,张量,袁贞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维立体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0):93-96

[2]黄丽,叶桂郴.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的构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9-91.

[3] 王英.学习型企业构建全面培训的立体课程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王冬梅,周俐军,纪蓓.无机及分析化学网络立体课程的建设实践[j].教学研究,2012(2):100-102.

[5]nunley kathie f.layered curriculum brings teachers to tiers[j].the education digest, 2003 (1):31-36.

第6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校语文;现状;分析;研究

职校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中职职业教学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学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和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职校语文教学中,文化课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教师和学生都对课堂学习充满热情。在学生通过在职校的学习后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摆在职校语文教师面前迫切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有适应目前社会需求的教学,才能让职校语文教学不断找到明路。

1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职校语文教学的地位非常的尴尬,职业语文教学正处在爬坡阶段,需要不断的客服困难,才能在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语文教育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不断的前行和进取。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优越条件,职校语文教学不能与其相比,职校语文教育被社会的认同感比较差,带有一种非正式教育的感觉。所以如果想让职校教学受到关注,突出学校教学的作用就需要让有关部门重视职校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语文教育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职校语文教学的处境尴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其走出现状。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状况不是很理想。首先是来到职校的学生入学成绩差,家庭教育差,没有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的教育基础差,让学生严重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这些学生在入校以后大部分不能端正学习态度,除了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不会去复习和预习课程内容。甚至有一些学生都不乐意去上课,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课堂作业的效果不是很好,很多职校基本都不给学生留作业,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教师检查学生的笔记。

针对学生的表现,目前职校学生还处在依靠教师进行学习的阶段,并不能自主的学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职校语文教学来说,目前职校语文教学的特点还是不够突出,语文教学在职校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没有很大的差别,没有体现出职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但是职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违背教育的规律,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看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让语文教学真正的为学生服务,打破学生高考失败的枷锁,真正发挥开放式课堂的作用,让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另外,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职校语文教学需要根据教学需求来把必学、选学以及自学的内容划分好。职校的语文教学中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应该是并行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当中,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并行的却是寥寥无几。职校的教学内容还是偏理论,不能注重知识点的交叉。学生获取的基础知识基本上都是靠教材获得,如果想让语文教学符合教学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教材上的教学知识是不够,也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2针对职校语文教育现状进行改革

对职校语文教育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了解到目前我国职校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职校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改革。需要从职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入手,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有特色,让教师转变对语文教学的思想,学习专业化的语文教学知识,不断地开拓教学思路,在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同时,让教师认清职校和普通高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区别,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学习普高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根据普高学校的语文教学思想去开辟新的教学思路,职校的语文教学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能力,很多职校的语文教师来自普通高校,他们都想再回到普通高校去当老师,他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都是针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的,所以教学内容也都是针对普通高校制定的。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总会有普通教学的烙印,缺少针对职校学生的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所以在教师的选择和对教学内容的改进上,还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提高。职校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的知识培养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通过班级组织和语文教学的形式的变换,教师来编写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教学和创新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可以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上的修改,让教学的内容更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职校的教学更应该有个性化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升学和发展的教学。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条件,确定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让他们有选择性的接受教育。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的做因材施教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3结束语

目前职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教育。学校在坚持基础教学学习的同时,需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学,把语文教育看成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职校的教师应该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职校的教学当中,扎根职校教学当中,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教学规划,努力发掘语文教学中的优秀资源,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学到技术知识,还能有综合能力的提高。职校语文教育在学生的个人成长、国家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冯春艳.激活中职语文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01):60-62

[2]彭叙.新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与学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131

[3]刘其林,宋玉荣.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对策[J].职业.2012(23):158

[4]周倩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扮演好教师新角色[J].学园(教育科研).2013(11):168-169

第7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幼儿文学》 教什么 怎样教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幼儿文学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文学大系统中的一支,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因为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学。由于幼儿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学龄前不识字的儿童,他们对作品内容的领会主要靠家长、老师的讲解,靠图画的辅助启发。由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接受文学的特殊性,幼儿文学也具有自身的文体特点和美学特征。但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者对《幼儿文学》这门课程存在很多的争议。

一、《幼儿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语文课程,多少年来一直由语文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我校是在一所职业中学的基础上升格为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习惯于按中学语文教学的那套思想方法来教《幼儿文学》,即把幼儿文学专业课当做语文课来上。另外,本专业的学生前面已学习了《高中语文》、《大学语文》,现在开设“小儿科”的《幼儿文学》,教师感觉简直就是煎熬,学生则认为作品太简单了,没有深奥的思想需要挖掘,没有太艰深的技巧需要钻研。可以说,《幼儿文学》有效教学一直困扰我们,我们感觉课堂教学简直就是打发时间,教师教得无趣,学生学得无趣。针对此状况,许多执教者都在苦苦探索、实践,但还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1.“教什么”是“因文而异”。

有的教师根据个人特长或专业喜好制订教学计划,如其认为某一章节内容有东西可挖掘、能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就纳入教学计划,认为简单的、无内容可讲的就舍弃。如儿歌这一章节,因为儿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趣味性、娱乐性强,有的教师就大刀阔斧地调整教学内容,把儿歌诵读作为本章教学重点;也有的教师把儿歌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幼儿园儿歌模拟教学,而模拟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活动设计(原教材教法)的教学内容;再者,如幼儿故事教学,有的教师把其教学重点确定为讲故事技能训练,而根据《幼儿文学》教学大纲要求,这一章的学习重点应是鉴赏和创作幼儿故事。“教什么”的随意性说明了这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

2.“怎样教”是“因师而异”。

由于“教什么”的随意性,在“怎样教”的课堂中,老师们可以说是各显其能。如果其擅长于朗诵,就把“朗诵美文”、开展美文诵读作为教学内容。而课堂上就是讲诵读的技巧,花费大量的课时锻炼学生的诵读技能,练习、诵读,学生一位位上台轮流,一轮轮比赛安排,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更是热热闹闹,差不多半个学期才能完成这一模块训练。再者,在幼儿图画故事这一章,有的教师擅长绘画。于是,他开始了绘画教学,美其名曰是创作绘本。于是,学生照着名家经典绘本开始绘画、着色,形象的逼真、色彩的鲜艳成了学生努力的目标。没有故事的创编,没有绘本的设计,这样照搬照抄创作的绘本,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绘本纸质等都比不上出版社出版的绘本,这样的教学是幼儿文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吗?

要改变这种缺失与遗憾,首先要让幼儿文学教师在教学意识中明确幼儿文学不同于通常的语文课,它应从一般语文教学系统中独立出来,自成一个教学系统。其次,教师因钻研《幼儿文学教学大纲》,明确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制订课程教学计划。鉴于以上思考,笔者将以《幼儿戏剧的特点》为例,就“教什么”和“怎样教”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课堂呈现,尝试失败

教材中明确阐述了幼儿戏剧除要遵循戏剧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征。戏剧活动极富游戏性,戏剧冲突单纯而有趣,戏剧语言动作化、形象化。幼儿戏剧文学的鉴赏与创作只有掌握和遵循它的文体特征,才能说到“点子”上,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肯定要掌握这些知识点。“教什么”毋庸置疑,那“怎么教”呢?让学生在课堂直接划出重点,课后背诵?肯定不行。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作品。因此,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笔者遵循语文教学方法,布置学生阅读作品《“妙乎”回春》、《小熊请客》,结合作品谈谈幼儿戏剧的特点,以这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认真地阅读了剧本,讨论很热烈(其实讨论的是不相关的事),在归纳其特点时更是到位准确,因为教材中叙述明确并已归纳出一二三点。学生反馈说,与高一时学习的《雷雨》、《哈姆雷特》相比,幼儿戏剧的学习实在是太简单了。这样的课“学与不学”没有区别,这样的课堂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精彩的呈现,更没有探究的乐趣。这从学生的课堂反映就可看出,而教师教得也很沮丧。

三、同行启发,重新设计

听了同行的一节幼儿园活动设计示范课《幼儿园语言活动之幼儿绘本阅读》后,笔者深受启发。该教师在介绍绘本阅读的几种方法后,带领学生欣赏和体验了两种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选用这一种阅读方法而不是那一种。然后总结出绘本阅读方法设计的依据:绘本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本能和意愿。最后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绘本阅读方法及设计的基础上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绘本的阅读方法。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对《幼儿戏剧的特点》进行了重新设计,再次研究了“怎样教”这一困扰笔者的问题,具体呈现如下:

1.回忆旧知识点。让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戏剧《雷雨》、《茶馆》谈谈戏剧的特征。学生记忆模糊,只了解戏剧的基本情节,对特征没有很深印象,发言不够积极,教师只能板书明确戏剧的特征:内容高度集中,尖锐的戏剧冲突,个性化的戏剧台词。幼儿戏剧作为戏剧的一个分支,当然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艺术规律。但由于幼儿观赏心理和表演方式的特殊性,因此其从内容到形式又增加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2.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不只是新信息的简单吸收,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即新经验需要被同化到原有经验结构之中,而新经验的进入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原有经验结构的调整和改变,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学习者才能构建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一体化的认知结构。而学生已学习了《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审美心理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再者,前面也了解了幼儿诗、幼儿故事、幼儿散文等文体特征。此时让学生结合幼儿的特点谈谈幼儿戏剧的特征,学生方向明确,发言积极。他们了解了,因幼儿戏剧的接受对象为3—6岁的幼儿,这决定了幼儿戏剧主题简单、语言浅显,情节有趣、生动;因为孩子最喜欢游戏,所以幼儿戏剧要让幼儿在表演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不持久,所以篇幅短小。虽然这些理解比较粗略,幼儿戏剧的特征没能准确概括,但是,由此切入本课的教学,真是事到渠成。

由于学生对幼儿戏剧作品的阅读量较少,理解、领悟不到位,造成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并全面归纳出幼儿戏剧的特征。

3.阅读作品,体会特征。幼儿戏剧是以幼儿为对象,适合他们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幼儿不可能直接阅读剧本,他们是通过观看或参与舞台表演来接受和欣赏幼儿戏剧的,所以,从这特殊性考虑,幼儿最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幼儿戏剧之所以受到幼儿的普遍欢迎,正是因为它适应了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富有极强的游戏性即为幼儿戏剧特征之一。那么,如何让幼儿玩得有趣,绘声绘色地表演幼儿戏剧呢?教师明确提出要求,阅读教材中《小熊请客》开头狐狸出场的几句数板:“我的名字叫狐狸,一肚子的坏主义,人人见我都讨厌,说我好吃懒做没出息。”先要求学生朗读几遍,并边读边设计相应的动作来表现狐狸的情态、性格特征。再让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因学生的表演各有优劣,在比较中分析、领会到这几句数板表现了狐狸的得意、炫耀、对他人看法不以为然、好吃懒做等情态和特点,而相应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形象化地把狐狸栩栩如生地搬上了舞台,学生真正明白了幼儿戏剧特征之一,即戏剧语言的动作化、形象化。

4.编排表演、鉴赏戏剧。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她们学习《幼儿戏剧》不仅只是为了自己理解、体会作品,更主要的是将来能指导幼儿表演、欣赏戏剧。因此要求学生阅读《“妙乎”回春》片段,小兔找妙乎看病,要求学生分组编排并上台表演。编排中指导学生分析角色性格、设计相应动作。

妙乎是个不爱读书、认错别字、对医药知识略知皮毛而信口开河的小猫。某同学演得很生动,把小猫的吹牛语气表现出来了;妙乎是个不认真学习、胆大妄为,不懂装懂的小猫,某同学表演的动作很夸张、很形象;某同学扮演小兔也很形象,小兔对妙乎半信半疑,在动作、语气上都显得迟疑、犹豫不决;从妙乎的错误诊断中,幼儿理解了作品的主题:只有老老实实地学本领才能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妙手回春”。

学生合作编排,相互指导,设计动作;推荐表演时,学生都积极地抢着上台展示;点评时,学生能结合剧中人物作具体阐述;因为是直接参与,有切身体验,学生能非常准确地说出幼儿戏剧的特点,在学生点评后,教师稍作提示,学生明白幼儿戏剧特征之一,即幼儿戏剧必须主题鲜明、单纯。

四、分析案例,总结得失

《幼儿戏剧的特点》这一章“教什么”呢,首先是掌握其三个特点,并能根据特点鉴赏、创编作品。而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只是把应该教授的这些知识条条框框地灌输给学生。虽然结合了作品,但由于对作品理解得不到位,只能掌握教材中现成的罗列要点。这样教,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更不要说运用这些知识鉴赏、创编幼儿戏剧。

第8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34-02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the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YU Ying, DENG Song, WANG Ying-long

(Department of Softwar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enhanc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al ability, This paper talk about the reform of network security course from such aspects a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step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al reform

近年来,我院围绕软件工程专业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这个定位,不断探索新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结合我院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探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

“网络安全”是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方向的一门方向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重的分量。“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论、信息论等多门学科。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我们将授课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概念合理论,了解计算机网络潜在安全问题,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对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安全”课程不能与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网络安全课程一样,着重基础理论教学。如何进行软件工程专业下的“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之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特点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适应教学要求

“网络安全”课程覆盖知识面广泛,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安全技术,根据确定的课程目标,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安全评估标准、网络安全协议基础)、网络安全攻击技术(网络扫描、网络监听、攻击类型)、网络安全防御技术(数据加密认证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方案)、网络安全综合解决方案四个部分。在课程选择上从传统的偏重网络安全理论的介绍,转变为比较实用的新型技术的学习,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网络安全教材,通用的网络安全教材一般着重就介绍网络安全理论与常用网络攻防技术。知识点孤立、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少有教材综合多个知识点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分析,而且教材中关于网络安全综合解决方案的内容很简单,篇幅也很少,不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整合多本教材作为授课教材。在授课内容的组织上,重新调整次序,将前三部分内容穿插在综合解决方案里,保证授课内容包含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识点。

在教学大纲编写上,我们改变以往“网络安全”课程单独制定大纲的方式,将本课程和其它网络相关课程一起按课程模块统一制定大纲,使得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例如,网络安全协议――TCP/IP协议簇安排在“TCP/IP协议原理及应用”课程中重点讲解,防火墙及IDS的配置安排在“网络设备”课程中讲解,避免出现知识盲点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方法。围绕解决企业安全问题这条主线,把课程内容分为发现安全问题、分析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3大部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某大学校园网)贯穿始终,围绕着课程主线,逐步将知识点渗透。目前常见的攻击技术(口令攻击、木马、IP欺骗、拒绝服务攻击、会话劫持等)和防御技术(防火墙、入侵监测等)都可以在校园网中找到案例,因此将校园网安全问题作为案例讲解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案例中设计了各种常见的网络攻击的情景,通过实际情景引申出原理的讲解,原理依然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讲授,对于常见攻击要进行当堂演示,回放攻击过程,然后再讲解具体的防御措施和手段,并演示防御过程。采用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各种安全问题的存在,加深对各种攻击技术和防御方法的理解,灵活掌握各种防御技术的应用。通过一个完整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各个知识点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一个整体,与现实中各种网络安全综合解决过程相符。每个部分中各知识点均配有其它案例作补充,例如常见网络攻击技术均设计有相关案例讲解分析,而且根据网络安全最新技术,每年调整案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以企业安全顾问的角色对企业的运行过程及网络架构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最后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二次案例设计。实际的案例讨论和应用将理论与实际完全结合起来,既有逻辑性,也有趣味性。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网络安全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光说不练不行。本课程实验教学最初分为基础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两个层次。实验内容涵盖了网络攻击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为了加强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原有两个层次之上增加一个研究创新型实验,调整为3个层次,并加大后面层次的比重。

基础验证实验内容与理论课内容相衔接,且相对固定。包括网络扫描、网络监听、DES算法实现、程序实现简单IDS、口令攻击、木马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通过基础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密码学算法实现,网络安全设备配置,并让学生体验网络攻击防御的全过程。本类型实验安排在每个理论知识点讲解后进行。

综合设计实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网络安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网络环境中,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发现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并进行攻击,另一组对发现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确定攻击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遍攻防实验结束后再轮换。该类型实验主要通过课程实训、实习基地实战训练等方式实现,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网络安全知识,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整体安全意识。该类型实验安排在理论课完成后,集中一周或两周进行;

研究创新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针对创新课题提出有创意的设计并加以实现。该层次实验主要通过创新课题研究、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竞赛项目、兴趣小组等方式实现。内容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自主科研选题、社会实践活动和企事业应用需求,实验内容每年都在更新。

4 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院从应用型人才标准出发认真研究了国内外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经验,认识到软件工程教育不仅要使我们的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科学分析方法、工程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在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的学习融合起来。在“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项目为载体,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扎实的课程学习和广泛的探索兴趣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工程思维方式以及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

将合作性实验模式引入实验教学,通过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开设《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增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提高人文素质。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网络安全》课程成为热点课程,且随着攻防对抗不断升级,新技术不断产生,课程内容也不断变化,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深浅适宜,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授课内容、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骆斌,赵志宏,邵栋.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4):25-28.

第9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学风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64-02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系统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近些年,高校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作了很多改革,但考试改革滞后,考试仍存在着考试内容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形式单一、评分标准精量化、考试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考试作为重要的教学、学习评价反馈作用得不到发挥,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一个比较特有的现象存在着,成为影响高校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试违纪作弊中,公共课、基础课的作弊尤为严重。

一、公共课、基础课考试面临的尴尬

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往往是公共、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全校性通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是指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掌握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打基础。

笔者对云南农业大学2010―2013学年六个学期期末考试违纪人数进行统计,3年内作弊人数250人,其中,公共课作弊人数139人,占到55.6%;基础课作弊人数71人,占到28.4%;专业课作弊人数40人,占到16%。即使按每一学期分析,公共课、基础课作弊人数高居前列(见表1)。相关资料显示:某综合性大学对16 000 余名在校生2002―2003学年考试状况作了调查分析,全学年各门课程考试作弊人数共计73人,其中公共基础课有41人,占作弊总人数的56.2%。

教育部、各高校对各类考试违纪作弊现象都制定了严格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对考试违纪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轻则通报批评,重则失掉学位,甚至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在重罚之下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而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何成为作弊中的“重灾区”引人深思。

二、公共课、基础课考试现状分析

公共课、基础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跟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主要是涉及素质教育类课程、基础理论课程,起着拓展素质,打基础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认为专业课才可以学到技术和本领,而公共课和基础课,被认为是伸缩性很大的“软件”,学得好不好无所谓,所以往往忽视了这些课的学习;而在考试时为了应付过关,有些人就选择铤而走险。这是学生个人因素。但单纯分析学生因素,把作弊归结到学生个人身上,对学生“严防死守”,显然是不全面的,还应该看到它与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考试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强。公共课、基础课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素质拓展课,理论知识多,一些课程从小学学到大学,而大学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在大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书本教、按书本考,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为一种应付。

2.考试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课程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闭卷笔试考试往往侧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再现水平的考查,考试内容和题型枯燥乏味,考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学习被理解为这样的考试必然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知识、死记硬背,考前搞突击,应付考试。

3.考试过于集中,“一考定成败”。公共课、基础课大都属全校统一安排课程,每到学期末,学生通常要进行七、八门课的考试,形成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少。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而到期末则疲于应对考试,为了考试过关出现违纪作弊现象。

4.考试评价功能单一。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期末进行总结性考试,分出学生成绩的档次。这样的方式仅把考试作为给学生某门课程下个结论的工具,一次考试定结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学分,考什么学什么,长此以往,人们总把分数看成是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具体表现,似乎分数越高学业水平就越高,导致学生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总结性考试造成“课程结束就考试,分数出来就了事”的现象,这样的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失去了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良好初衷。

这些因素使得课程的学习处于应付状态,出现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败坏了学风和考风。

三、推进公共课、基础课考试改革,正考风促学风

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已成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推进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从应试考试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减少考试作弊现象,用良好考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当前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手段。

1.转变考试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

现代教育观是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人的内在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建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考核机制。

考试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必须配合建立和创新考试模式。高校要消除应试教育下的应试考试观,公共课、基础课也应树立素质、能力为主的考核观,首要的是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的传统考试观念。帮助教师在观念上由注重考核书本知识到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转变;由笔试闭卷考试为主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重视一次性结课考试向注重全程性考核转变。

2.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促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考试内容是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考试改革的核心。考试内容不能简单的考教材、考背功,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考试内容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应用能力。改革考题的内容、题型、难度,增加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和能力题,考核在能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的情况下,更多的要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能力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改革要辅之考试方法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呈现改革效果,应根据公共课、基础课的不同特点,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主导考试方法,如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采取闭卷考试,侧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对语言类的一些课程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撰写课程论文、专题报告,现场实践技能操作、集体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发挥能力的机会,从而增强考试的信心。

3.推进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公共课、基础课同样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这就要求课程学习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云南农业大学校从2011年起运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搭建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语言数字化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农科高等数学学习、大学语文学习、新理念大学英语学习、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等六个平台、四个网络考试系统,从而从根本改变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与学习方式。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学,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学习、练习、作业及测试,教师在线互监测、指导、评价,形成了教师主导―网络学习平台支撑―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考试作弊也呈现下降趋势。

4.加大考教分离力度,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

公共课、基础课课程多是学校统考科目,通过考试,教师得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公共基础课,加强试题库建立,实现考、教、评分离,使考试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独立环节,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5.加强考试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考试规章制度

考试纪律是学风的具体体现,考试纪律在执行上不要时紧时松,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态,要持之以恒地抓和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增强,孙萍茹,王秀梅,安连锁.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2,(3):93-97.

[2] 平沪生.考试作弊问题中的学校体制性因素及治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9-61.

[3] 邹伍祥.高校制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5,(3):73-77.

[4] 吴国荣.刍议网络教育考试模式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立[J].实践探索,2005,(7上):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