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学位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位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位教育论文

第1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原点就是事物的本质所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我们不能把事物的所有本质都看作是原点,只有本质才是原点。我觉得语文课程的原点是语文味。因为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语习文的听说读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中,让学生体验到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那种充满诗意与美感的语文课堂教学。

那么,从语文课程的原点思考,我们怎么才能不致使“语文味”在语文课中淡化和流失呢?

一、品味词句,错过了语文味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综观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词并茂。在语文课堂上,值得去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拨其心弦,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二、注重技巧,违逆了语文味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品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教学中的坐标点片面地只定位于“训练”这一纵轴上,当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早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时,当血肉丰满、情文并茂的课文成了支离破碎、韵味全无的“零部件”时,训练就成了游离于人文精神之外的文字游戏。这种淡化形象,冷却感情的语言文字技巧训练课,就失落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也缺失了“语文味”,因为语文味的“味”只能来自情感之弦的颤动。如一位四年级老师在《长城》一课中,只让学生了解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没有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所以学生读起课文来没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三、凸显情节,淡化了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并不等于课堂就充满了语文味,还有一个散发什么、如何散发、散发得是否充分的问题,这就关系到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深入到文本内部去,研究文本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然,文本鲜明的表达个性和语言特色被完全架空,语文味也就随之被冲淡乃至消失。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具有双重身份。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语言,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从而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如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教学《颐和园》时,只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长廊的景色,万寿山的景色,昆明湖的景色,没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结果许多学生都不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凸显了写作的个性,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无限拓展,淡忘了语文味

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堂与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学生的生命发展之间的联系,把多种知识的获得与多种能力的培养熔于一炉,使语文课堂呈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起点、多指向、多路线、多焦点的开放格局。但是,有的教师曲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体现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课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什么都让学生收集。课内文本内涵的感悟、语言文字的研究匆匆走过场,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花样繁多的活动上。长此以往,语文训练不到位,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第2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一)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课文中的细小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我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显微”中暴露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次的特点,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一)首先培训学生的分段能力

段的教学实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正是达到这个目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上它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在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段的训练,掌握句意必须要进行分析,划分段落必要进行比较、判断、归纳段意,必须进行综合。按这个思路进行段的教学思考是分段的依据,揭示的是分段的思维过程,着力寻找的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抓重点、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1.要抓重点,读懂一句话,进行段的教学,首先要培训学生断句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并能找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通过他们了解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2.要抓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读懂了句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段的训练练习上,还包括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魂性。如《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不能说明周瑜佩服诸葛亮,只能说明周瑜对付诸葛亮的妒忌升级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基础上,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结尾的矛盾性,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表面看来,似乎矛盾,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无穷。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长满了“红锈”却能“闪烁光芒”,这貌似是充满了矛盾,怎样准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呢?我是这样处理的:师: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会发出光芒吗?那么作者为何偏要说这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生:不会,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和疲劳而光荣地牺牲,它的品质崇高伟大,光彩照人。说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实际上是说老班长的品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通过问答,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利用结尾的总结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例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四)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第3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建议: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观点教育。

在初中化学中进行原子分子论教学和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从客观方面看,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有着气象万千的无数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只是银河系家庭中的一员,银河系以外还是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构成为总星系,这些都是宇宙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且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基本粒子,没有一个是不运动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溶解平衡等教学,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平衡、电离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成份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象各种变化都停止了,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俣成分子的速度相等罢了,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且矛盾的双方又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金属原子有失电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它们又互相依存,没有还原性,何谈氧化性。当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后,就具有氧化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成为阴离子后,就具有还原性。这说明氧化、还原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既对立又相互统一在同一个微粒中。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教育。

第4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锤炼语言 创设模式 调动热情 培养兴趣 趣味教学

语文学科是基础母语学科,教学内容包罗万象,高中学生既惧怕语文,又厌学语文。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变机械学习语文为趣味学习语文;如何调整教学步调,变语文知识灌输传授为语文知识熏陶濡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多年来,本人一直致力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高中学生厌学语文原因探析

首先,高中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语文带有功利性。学生从高考题型上解析,认为课本上的美文佳作与考试关联不大,文本学习耗时费力。这种思想认识错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

其次,语文教师受高考考纲制约,受学校考核机制束缚,爱走实用教学的捷径,只注重知识点传授,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教师的实用教学思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作用的认识止于高考,这是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

二、高中语文趣味教学的好处

语文课堂本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当年国学大师黄侃、金岳霖先生的课堂是何等生动有趣,学生置身于趣味性课堂,于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知识,体会情感,自然能把握要领,学到真知。趣味课堂趣味教学大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语文学科趣味教学可行性做法

(一)锤炼教学语言,使之简明风趣,与时俱进

语文学科兼有知识性与人文性,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放飞学生的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语文课堂本当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可是多数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头疼,教师无奈。如何改变这种格局,让语文教学生动有趣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1.教学语言要追求别致独特,激趣创新。教师应抛掉陈词滥调,抛掉令高中学生反感的模式化、规范式语言。每堂课从导入语开始,就得独特生动,吸引学生,引起共鸣。例如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教师可用如下激趣导入语:“一个教授,他模样另类,教学怪特,爱情痴迷,生活随性,童心永驻。”学生听后自然就急切地想探询教授的与众不同之处。这里新颖切题的导入语言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说,教师授课语言创新独特,扼要激趣,语文趣味教学才有可能实现。

2.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技巧,与时俱进,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驾驭这群思想勃发的学生,就得讲究语言的技巧,多鼓励,少批评;多赞许,少刺激;多民主,少武断。学生固执己见时,教师用亲和委婉艺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效果会更好。学生听课显出疲惫神态时,教师可以说句俏皮话,师生开心诙谐一笑,课堂气氛会加倍融洽。鼓励学生时,教师用些“给力、神马”这些与时俱进的流行语,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用语是门学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语文趣味教学风格才能逐步形成。

此外,教学语言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也是趣味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创设课堂模式,使之形式新颖,不拘一格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学生最反感;形式新颖、耳目一新的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大受高中学生欢迎。学生渴望形式新颖的趣味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作为创新语文课堂模式的有益尝试。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实用性、自主性、创造性特征,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定好学习内容,教师不妨就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讨、质疑、探究、发现、总结。如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教师就可采用这两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研究探讨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学生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课文内容有限,学生还会去图书馆找来介绍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等名流的专著阅读,多方面去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个性、才华、情感、人生历程。教师把学习研究探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阅读审美鉴赏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而且课堂扩展延伸到了课外,学生视野得以拓宽,思想得以熏陶。研究性课堂、探究性课堂尊重肯定学生的劳动,锻炼学生的能力,使语文趣味教学落到了实处。

此外,答辩、手工制作、调查报告、经验介绍、表演课本剧等学生感兴趣的模式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应是勇敢的改革者,学生尝试的新式课堂模式我们要支持,这些大胆创新的课堂模式会使语文教学妙趣横生。

(三)巧用各种媒体,增添课堂趣味

媒体具有视觉性、听觉性、形象性、动感性、立体性等特征,借助媒体教学,能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的宽度与广度。比如,教学《祝福》时,祥林嫂的可怜形象,学生能从多角度描绘。学生描绘之后,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暴风雪中,拄着破竹竿,跨着破竹篮,曲腰驼背,衣衫褴褛,满脸沟壑,垂死挣扎的祥林嫂写意画像,那一刻学生心灵的震颤,该是何等强烈,要知道,眼前的垂死之人还不到四十岁,还不及这些学生母亲的岁数。此刻,教师不进行思想灌输,学生也会对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若再于课前或课后择时观看《祝福》电影,营造视觉效果,让学生真切感受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教学实效会更好。巧用媒体的语文课堂,会触发学生的兴奋点,这样的课堂趣味盎然。

此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移动网络这些媒体,能突破语文课本容量有限的关卡,充实丰富活跃课堂,为搭建趣味课堂提供可能。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媒体设施的辅助使用,能弥补教学语言的苍白,扩大教学范围,为语文课堂增添趣味。

(四)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语文有趣的思维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由于教材相对于社会生活的滞后性,目前高中学生使用的教材,或多或少会制约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通过这些教材的阅读训练完成教学目标。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若对教材合理取舍,将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材料加以整合,设置相关的训练,学生学习兴趣会浓厚,教学效果会极佳。例如药家鑫案发生后,教师及时找出相关事件的报道材料以及社会媒体的评论,然后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会兴趣盎然。这样不仅让学生确立了是非观念,学会了尊重生命,增强了人文主义精神,而且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社会评论的文体写作要求以及语言运用的要求。

第5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训。就拿小学科学来说,学生想要学好科学,观察能力、试验能力、自学能力缺一不可。而思维能力与三者密切相关,对三者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观察时若没有思维活动,那就不可能将视觉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思想中的理性思考;做实验时,要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提高试验水平,加强对试验目的认识;没有思维能力做保障,自学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科学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就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工作重心所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指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人类的思维存在有目的性,在学习中明确一堂课的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思维能力不仅仅对现阶段文化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交给学生知识重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思维能力更重要。

(二)通过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对疑问的解答就要考人们的思维。可以说疑问便是思维的火种。因此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必须要具有启发性或质疑性,改变以往的对明确答案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的一问一答模式,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创造思维的良好空间,让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提问也不是盲目的,它也有一定的要求存在。

1、提问要难易适度

在学校教学之中,提问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其难易程度不能低于或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好高骛远,一头雾水,丧失学习自信;也不能唾手可得,盲目自信,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好是让学生不能一眼看出答案,经过思考可以自己解决,就想是摘果子,站在地上摘不到,跳起来就可以摘到。

2、提问要新颖独特

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们的共性,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方式和角度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此问题的感兴趣程度。如果提问时平平淡淡,老生常谈,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但如果提问时多加入些新颖的、包含艺术性的方式和角度,那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被新奇感所吸引,从而自觉的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而知识传递的“通畅程度”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程度。所以,教学必须富有启发性,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中,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提问时,也要将关注点从以往的只关注答案转变为既关注大拿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点拨,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冲破思维障碍,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故意向学生抛出“不纯净的水”不是导体,使学生对不纯净的水是导体产生疑问,并借机启发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便提出为什么不纯净的水才是导体,有的学生说那纯净水是不是导体,有的学生则进一步提出水的纯净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平时喝的纯净水算不算等问题此时,教师借机通过实验、辨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了各种各样的水是不是导体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三)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不是仅考教师口头上的教导和学习上的引导就可以掌握的,他还要靠各种相应的训练来辅助,强化。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入,这些新事物的涌入,增加了知识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就以试验容量仪器为例: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材质、容量范围、刻度规格、外观形状和精确程度的不同来区分他们,并能了解他们的应用范围。教师应该经常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出来,加以分析,使学生从根源上掌握它,再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杜绝,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例如:在上《昆虫》一课时,老师可以拿出昆虫的图片,如:蛾类、蝶类、蚂蚁、蜜蜂、蜻蜓、蟑螂、蚁子、苍蝇等,再拿出一些其他小虫的图片,如:蜘蛛、蚯蚓、蜈蚣、蝎子等。叫学生比较昆虫的共同点,还有昆虫和其他小虫间的区别,从而学会如何辨别昆虫,了解昆虫的定义。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有长有短,短者几分钟,长者几个世纪乃至更长。对与学生而言,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属于短的一类。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解若干的东西的过程,所以,教师结合一些媒介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有一定的认识,对所见事实经过抽象、概括,从中寻求答案。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空气中含氧量时,可以较学生做实验来证明,教学生在装水的盘子中点上蜡烛,在用玻璃罐罩住蜡烛,实验是玻璃罐中的水面上升可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在从旁讲解原理,学生就更容易理解。3、推理能力的训练推理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在科学教学中,大多数知识都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认识。可以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也可以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从而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有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时,他是这样做的:首先出示日全食课件,让学生对日全食现象进行观察:挡住太阳的边缘是弧形的;日食发生时都是在太阳的右边开始;有时候整个太阳都被挡住了。再引导分析现象猜测出挡住太阳的是月球。进而猜测出日食的成因:月球绕着地球转,当但月球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它们三个在一条线上,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月球影子里的人就看不到太阳了,这就形成了日食。

(四)加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立体思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全新的空间。变单调的点线静态思维为立体动态思维。提高了思维的品质,开创了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的训练

简单来说正题思维就是放宽视野,把握全局的大局观思维。站得高,看得远。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与书本和本学科的内容,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自然科学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动态思维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理论来说,逆向思考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就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它又是一种批判的思维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品质上的表现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是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的外在表现。思维品质包括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归纳来说就是: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种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问题去训练学生某一种思维品质,同时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提高也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层次。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培养光是老师一头热是不行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发挥自己在思维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一)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思考是有问题开始,又是有问题结束,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何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第6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笔者以为,下述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校语文教学处境维艰的关键:

1.1教学师资队伍不稳,水平良莠不齐,课程性质定位模糊

设立中文系的高校,基于职称、职务晋升以及未来学生就业等诸多现实考虑,大部分人拒绝教授语文,新人则缺乏高校语文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经验及把控能力,教学质量不高,长此以往,高校语文课程遭到边缘化,沦为配角;众多高校对语文课程的开设意图不明,对于高校语文课程将要解决的问题模糊不清,部分高校甚至仅停留于为一些中学、高中阶段语文没学好的学生补课,只进行基础知识教授,形成事实上的课程设置的不清,性质定位不明。

1.2高校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理念不足,地位摇摆

当前,国内社会、经济、文化都在发生巨变,外国流行文化纷至沓来,对国内文化形成强烈冲击,改变了年轻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他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均有质的转变,以往教学所禀持的纯文学教学语境荡然不再。全球文学探索转变显著,文学从精神转向了物质层面,生存成了第一要义,因此,文学时不时地越界、拓宽非文学的发展空间,学科边界模糊化,文学讨论转向艰难。

2高校语文教改新思维

2.1充分创新高校语文教学思维,打造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大众文化语境。

沿续传统时不忘求新求变,关注教学内容、形式的新颖性,保持与世界高校语文教学的同步,从思想上、内心深处激发大学生学学语文欲望。

2.2准确定位课程设置目标,遵循既不重复中学、高中语文内容

又不偏离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现实这个原则,让学生感觉高校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确实在提档升级,注重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属性,形成大学语文以传播文化观念、人文思想为主旨。坚持“文化语文”教学观,充分把高校语文教学与史、哲、艺术等学科实现联结、融合,构建以高校语文为主的“大语文”架构,进而使得高校学生于此架构内全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语文是百科之母这个事实,明白高校语文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所负的重任,也就是说,务必紧抓“文化”主线,打破学科间、特别是语文与专业课程之间泾渭分明、互不相干这种事实,构建以高校语文为主的知识“共同体”,以便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构建学生的长远意识,打造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2.3坚持高校语文教学时代性、趣味性、应用性、学术性等原则。

第一,要有专业、称职的教师队伍,以保证高校语文课程具备相应的学术品位。第二,注意学术性,讲究趣味性,增强课程吸引力。本来高校语文教材及教学要求就强调了史料丰富、内容新奇、异彩纷呈等潜在意蕴,称职的教师会让这些书本中的浓香有效地向学生灵魂深处进行浇注。第三,高校语文的生命力体现在其时代感。没有时代感的语文教学要么充满历史的霉味,要么充斥未来的虚幻。所以,高明的教师会借用历史的沉淀及未来的多元,酿制当前的高校语文教学,让其充满时代的新鲜、有趣与正能量,让学生觉得学了很管用,能借由大学语文的引导,深思过去与未来,创造美好现代生活。老师借由高校语文课程讲授,阐释当前社会现象、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历史、现在与未来能力。

2.4进行专题性、发散性教学,提升文学欣赏水平。

教授高校语文课程,务必遵循文本内容这个中心,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养成,收集与课程教学有关知识、内容,积少成多,集小为专,形成专题化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综合能力,非如此,不足以发挥大学语文的引领功能。通过专题化引导、发掘,发散性讲授,诱导学生深挖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中把握文化发展脉搏,而不是迷惑于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高校老师务必注意,方法传授远胜知识给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此提升大学生文体鉴赏水平。

2.5实行开放式教学、考核体系。

第7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认识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强调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标准,很少考虑学生的体育需要。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单一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教师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1、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以一副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

1、教师转变角色,提高主体学习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把体育课看作是自己的健身娱乐课堂,树立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做到:(1)备课时心中有学生;(2)在课堂上眼中有学生。要会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积极参与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其乐融融;对学习是否积极;学习信心是否增强等。实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2)充分发扬教学民主;(3)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情绪,并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4)要创设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决策。

3、“让学生扮演主角”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机联系,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自主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甚至还会悟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学生在体能、技能、爱好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而且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如:一个学生无需付出多大努力100m跑成绩可达14秒,另一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也只能跑出16秒的成绩。这就是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遭受挫折或失败。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把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力求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

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总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绑住,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要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反之,过分强调有序、强调精细安排,就会僵化、会顾此失彼,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要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年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法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三段教学法。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主要是从技术学习的角度把教学设计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模式。教学的落脚点是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操作上采取由浅入深,从分解到完整的循序渐进方式。这种课堂结构的弊端是重教学内容轻教学对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的过程轻学的过程,显然,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实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师从关注教材、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8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在初中语文的开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下工夫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创设民主、平等、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去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创新并挑战权威,从而形成良好的能够激发全体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要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学贵知疑”,有疑问学问才能进步,教师要对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并提出疑问持支持鼓励的态度,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闪光点,并顺势而为加以引导。最后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开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前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的解答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课堂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教授了学生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很多,观察、分析、比喻、概括、联想、比较、分类等都是开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观察法和联想法两种。

(一)观察法

首先,观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较为常见的观察方法包括顺序观察与对比观察两种。我们提倡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观察,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细微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观察方法,将这些文章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深刻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技巧,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联想法

联想与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语文课《天上的街市》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体会诗歌中的奇妙景象,作者通过联想,利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出天上街市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美好情怀,将这种联想传递给学生,就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在初中教育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法”来设计一系列训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对知识或方法的迁移能力,展现了大脑思维活动的灵活度。在语文课《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联想来描述钱塘湖的春景,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着重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有了疑问才能有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钻研问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交流、探讨,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并通过布置课堂作业或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在思维活动中善于对思维过程进行精细检查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对于消化所学知识、强化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有效地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拥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注重课堂互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课堂互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明显,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氛围和课堂互动的营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反思并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针对不同的题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思考解题的方法并加以总结归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情绪、思想意志、个性倾向、气质性格等因素。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内在兴趣的了解和培养,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展示学生作文的优秀之处,可以从作文的立意、情感、结构、描写等角度,具体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这个分析的过程,也正是展示和传递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五、结语

第9篇: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重新安排,组合已有物理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和形象,如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创立电磁理论等都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二是突破已有物理知识提出崭新的见解、设想、思路、观点等,如普朗克创建量子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等都是从崭新的思路出发,突破已有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典范。总之,把众多以知同未知结合起来并将它们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就能产生一种新思想、新认识,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呢?

一、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物理创造兴趣。

我们教师大多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考虑,这与现代教育所要求的个性化教学是有些差距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首先,要激发认识兴趣。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本身不是一个激发兴趣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是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其次,要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具有自我创新价值意义的智能活动。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展示自己才干,特别是创造能力的愿望和要求,这种潜在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进取,取得成果而获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设法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发挥创造潜能的机会,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让学生动手接触和摆弄物理仪器,设计实验过程,在实际的经历中感受物理世界的有趣和神秘,以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胆遐想、巧思妙解、设疑善问、诱导学生摆脱书本和教师约束的自主观察、猜想和质疑,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的多样统一、物理议程简约对称。而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准确的设想、方案、假设应予以“容忍”和鼓励。

二、鼓励学生开拓知识领域,善于联想,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物理知识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识记上的飞跃。因此,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日本发明家田熊常吉,在动手改进锅炉中的~水流和蒸汽循环~的时候,忽然联想到童年时代学到的人体~血液循环~,于是将循环中动脉和静脉的不同功能,一起用到锅炉的水和蒸汽的循环中去,结果热效率提高了10%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物理现象与自己所知实例产生联想。是由马拉车用力想到牛耕地也用了力。由汽车刹车想到滑行距离、磨擦力、惯性等等。引导学生将物理规律和实验结果联想起来。如,提起沸腾就联想到蒸发、汽化、沸点等;由反射想到平面镜、凹面镜等;由漂浮想到漂浮条件、浮沉条件、受力情况等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即有时间,又能空间,既思前因,又想后果,从而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努力使物理知识图象化、符号化。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以用图形描述,许多复杂的问题如果对其物理规律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解决起来常常是束手无策,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能矛塞顿开,使物理问题图象化,一见“图”想“规律”,讲“规律”出现“图”。如棱镜的彩色光带是通过多次观察感知所形成的物理表象,它可被进一步抽象为“光的色散”概念,看到v、t等等符号或它的组合形式V=s/t就会从大脑中浮现出与速度有关的概念图象,进而展开深入的思考。

四、在物理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大胆“猜测”。

在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先引导学生推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提出产生这一结果的理由,再由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既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养成遇到问题敢于大胆“猜测”的良好思考习惯。例如,在做验证大气压强存在实验时,杯中装满水,用轻质硬纸片盖在杯口,然后将杯倒置,松手后,问纸片是否会落下来?可先让学生猜测,并说明所依据的理论,这样既可产生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质颖”。

有句名言“怀疑是创造之母”。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讲授内容、鼓励学生认真思索。大胆质疑和自我释疑。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鼓励学习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如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和冰在溶化成水的过程中质量不变。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呢?再如装水的烧杯内漂浮装水的试管,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至沸腾继续加热,小试管内水不会沸腾,而实际情况是有的学生在家里透过玻璃锅盖发现锅内盆中水可以沸腾,这一类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应予以鼓励。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环境学习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例如,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以及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试验等等。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七、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