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礼仪范文

儿童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礼仪

第1篇:儿童礼仪范文

一、在儿童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基本礼仪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2.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对不应该做的或说的内容要明确无误,对应该做的或说的又要循循诱导。

3.趣味性

儿童拥有的知识少之又少,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强制灌输式的效果显得不适时宜,我们最好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接近儿童的认知区域。

三、结合自身在儿童礼仪教育中的得失谈谈如何开展儿童礼仪教育

1.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氛围

静态的:在幼儿园门口建立文明礼仪岗,在幼儿园大厅建立礼仪图片专栏,在幼儿园教室内建立礼仪内容片段图片化并上墙,如,洗手礼仪、午睡礼仪、进餐礼仪、盥洗礼仪等;动态的: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之间见面送上问候礼。

2.开发园本礼仪教育的特色课程

组建由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开发礼仪课程团队,结合我国固有的礼仪文化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上虞区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构建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3.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儿童礼仪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前期要对从业儿童礼仪教育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她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儿童礼仪教育。

4.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反馈

在幼儿园进行儿童礼仪教育的同时,家庭礼仪教育也要及时跟进,让儿童时时处处都处在礼仪气氛之下,这样的礼仪教育才更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家长们交流,获取最新动态信息,及时评估并矫正儿童在礼仪方面的欠缺之处。

总而言之,礼仪不是口号,更不是某所幼儿园粉饰门面的东西,而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推进的事业工程。

第2篇:儿童礼仪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礼仪养成;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8

一、课题的提出

所谓的礼仪就是平时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包括礼节、礼貌用语等,这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规范交往的一种行为准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礼仪行为习惯,其关系着一个人人格的大事,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在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会表现出聪明活泼、开朗等性格,但也存在着自私、霸道、独断、无礼等缺点。而且学前时期所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在学前开展礼仪教育是必须的。并且,礼仪蕴藏于幼儿平凡又普通的生活的每时每刻,同时礼仪教育也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时期是幼儿各方面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礼仪养成教育也就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先来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著名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使他们懂得礼仪。

(二)实践依据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往往忽视了礼仪教育,幼儿不能主动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在与教师交往中的过程不能主动向教师问好,长久下去,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三、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根据教师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按照教研组制定的实施计划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一套较完整的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十分必要。体系分(大、中、小班)年级组开展实践研究,经不断修订和完善,最后形成园本课程。

2.通过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讲文明语言、懂得礼仪规矩、遵守公共秩序等,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使幼儿终身受益。

3.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使幼儿的礼仪风貌得到显著改观,使幼儿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幼儿,使幼儿之间树立一种人人懂道理、守规则、讲文明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研究原则

研究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缺失优先原则、正面教育鼓励引导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

四、课题研究阶段

按照“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内容和步骤,根据要求科学拟定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通过成立课题小组,确定了课题组人成员,并进行了研究分工,积累了有关幼儿良好礼仪习惯方面的音像资料和网上素材。组织研究组成员学习了如何实施《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理论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教师、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家长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这一阶段开展实验研究,对目前“安定区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互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做了实验记录、调查笔录,撰写了调研报告,并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

对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书面资料、信息、音像等综合、归纳、概括,撰写了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课题成果集。编印了《学前儿童礼仪园本课程》《礼仪教育主题活动集》《行为养成个案集》。

五、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良好的礼仪行为在幼儿身上已经初步形成

1.各班级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逢人就会说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你好”等。

2.幼儿行为得到规范。幼儿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培训,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垃圾主动入笼,上下楼梯互相谦让,外出活动排队、手拉手集体行动。

3.通过研究,幼儿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关心的好品德,能和同伴友好和睦地相处,出现矛盾能和同伴主动和好,错误一方能主动道歉。

4.养成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习惯。通过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不撒娇。

(二)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通过研究,幼儿园教师都能按照“教职工礼仪行为养成要求”的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家长的礼仪行为得到规范

人们常说:“一个优秀的家长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经过研究,家长也能够和幼儿园教师积极配合,家长的礼仪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四)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礼仪课程教材

本次课题研究形成了园内各年龄阶段“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案例集”“各年龄阶段幼儿星级礼仪标兵评选办法”“家长礼仪标兵评选办法”“教职工礼仪之星评选标准”等,从而为幼儿园今后深入开展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范本,为幼儿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五)社会效应凸现

本次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对我们此课题的肯定。通过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家长、教师良好的礼仪行为,也让社会更加了解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安定区幼儿园的良好形象。

总之,经过两年的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了课题的设定任务,但还存在着不足,我们将继续努力和完善,以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第3篇:儿童礼仪范文

关键词:童蒙学规;幼儿园;礼仪教育;建议

引言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传承五千年的礼仪系统,在新的发展时代,广泛开展童蒙学规以及现代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传统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在幼儿时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不仅是能够实现幼儿将礼仪放在心上,还能够从实践中培养出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其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童蒙时期以及幼儿园时期开展礼仪教育的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道德品质甚至是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将文明礼仪的内涵渗透到各项社会活动之中,对于实现社会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概念界定

1.童蒙学规的内涵

童蒙,主要是幼年或者是无知的儿童,所谓童蒙学规主要是针对于儿童进行的礼仪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蒙学教育的类型。根据《童蒙须知》可知,在童蒙学规阶段,主要是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并且是更为注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行事的培养,包括培养儿童的基本伦理道德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等。

2.现代礼仪的内涵

现代礼仪主要是指现代的礼仪教育,是将礼仪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合成体,其概念属于教育范畴。黄菊良对于现代礼仪教育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集团内部,为了实现礼仪规范的要求,实施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礼仪教育是保证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相应文明规范,并在这个过程中健全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人,并且友好的与周围的人相处,简言之,现代礼仪教育是一个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行为过程。

二、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的异同点

1.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相同之处

首先,童蒙学规与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良好的文明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可以实现提升人际关系的目的,还有利于在工作中打开局面,进一步发展事业。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只有在社会的群体中才能够形成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良好的利益可以实现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对于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教育都强调基本的礼仪动作和基本的个人礼仪等内容,针对于儿童进行相应的童蒙学规和现代礼仪教育,并且在相应的学规教育与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儿童或者是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能够和谐的与周围的小朋友相处,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儿童能够更为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不同之处

一方面,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童蒙学规更为强调在儿童在学习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为后期的学习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在进行童蒙学规教育的过程中,还强调对于日常生活的管理,更倾向于个人文明素质的管理。相对来说,现代礼仪更为强调的是与周围的人相处过程中的礼仪,培养出学生一种文明的素质,能够保证学生或者是儿童快速的融入社会生活,对于儿童或者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施教者不同。相对来说,童蒙学规的过程中。其施教者主要是教师,童蒙学规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儿童的学习行为,为之后的更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现代礼仪教育的施教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甚至是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礼仪的的施教者,不仅仅是教授儿童学习行为方面的内容,还更多的强调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礼貌的对待他人。

三、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的融合

(一)创建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教育融合的环境

在进行童蒙学规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学校或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在将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创建出相应的礼仪学习环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对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生活方面的注意点,还需要针对于学生学习的行为,态度进行相应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童蒙学规与现代礼仪教育之间的融合。不仅如此,由于现代礼仪教育也是可以由家长成为其施教者,所以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对儿童进行学习礼仪教育,借鉴童蒙学规中的优秀内容,针对性的对于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在精神h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与家长之间进行联合,向家长说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保证教师与家长之间秉持统一的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帮助下,实现童蒙学规与礼仪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

(二)引导幼儿自主的完成学规和礼仪活动

对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可塑性较强,是一个向周围的人和事物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学规活动和礼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身作则,避免出现一些与礼仪教育和学规活动内容相违背的行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模仿性的礼仪活动和学规活动,避免打击幼儿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尽可能保证学生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形成相应的礼仪,学会相应的学习规矩。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礼仪教育和学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幼儿时期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应该以活动引导的方式促进礼仪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约翰・洛克(英).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第4篇:儿童礼仪范文

关键词:儿童 唤醒 激活 创造

一则家教故事回放

老师布置了一年级识字2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用下列喜欢的词语分别说三句话。这些词语分别是识字2里的词语:太阳小鸟闹钟穿衣起早做操等。

孩子无法读懂题目,家长给学生一点一点地读题目要求。“孩子,听爸爸说,这些词语你认识吗?”孩子当然认识。“先别想着做题,先来说说你喜欢哪个词语。”家长不慌不忙地引导。“小鸟我喜欢。”“小鸟有绿色的。”“有一只小鸟能捉虫子。”孩子迫不及待地说。“还喜欢什么?”“太阳,我喜欢太阳。”“为什么?”“太阳一出来天就亮了。”“火红的太阳出来了。”“为什么是火红的太阳?”孩子说:“你看,课本上画的太阳就像一团火,这不就是火红火红的太阳吗?”“还有什么时候的太阳也是火红火红?”孩子犹豫了。家长提示道:“想想,在早上,你会看到什么颜色的太阳?在晚上又会看到什么颜色的太阳?”孩子说不清了。原来,孩子清早是妈妈开车送去上学的,哪里有机会去看早上的太阳,即使偶尔看到了,也未必会留心它;晚上,也是妈妈开车接回家里,家里都盖满了配房,很小很小的院子真的就像一口井,孩子在院子里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了。“还喜欢什么?”“做操。我喜欢做操。”说着就做起了他们老师教的广播体操来了。真有意思,边说边做,很有劲。“谁教的体操?”“老师。”“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做操身体营养。”“不,孩子,不是营养。是什么词呢?”“健康,做操身体就健康。”“多聪明的孩子。”孩子听了高兴了,我不断启发:“好了,孩子,三个词语你已经会说话了,写在下面的空格里吧。不会写的汉字要注上拼音。”

孩子写完了,很高兴。走到院子里玩耍。我也跟着在院里。望望天空挂着的一轮圆月,指着一闪一闪的小星星,激动地对我说:“爸爸,快来看哟,你看今天的天空多美呀。”我也跟着来到了院里。真不错,皎洁的月光洒满院落,银白色的月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四角的天空上挂着一轮银镜般的满月,今晚的星星似乎比以往更加可爱,还不时地向我们挤眉弄眼呢。

“爸爸,我想做诗。”家长很惊奇。“什么?作诗?爸爸还不会写诗,你会写诗吗?”他说他会。“你说给爸爸听听。”我很好奇。还没听说过6岁的孩子要写诗的。我要听听他是写什么诗[1](p15):天上有一只月亮,/十五的月亮很圆。/天上的星星亮闪闪。/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也是他们的朋友。/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祖国是我们的家。/

“我得给你发在网上,让大家都来读读你的诗。”“对,也让你的学生读读我的诗,”孩子天真地说。

孩子的小伙伴说,“我也要写诗。”结果,他讲了个故事[2](p16)。

不过,这个故事已经很完整了,有头有经过有结果。孩子们说这也是诗。我说:“好,你说是诗就是诗吧。我也给你传到网上。”

以儿童的立场教育儿童

儿童的语言是充满文学性、艺术性的。童真、童趣集中反映在儿童的言语上,连缀在一起的儿童语言就是一首精美的诗。儿童总是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低年级孩子说话、写话都是运用词语表达和交流,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过程,是创造性表达交流的过程[3](p18)。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人就是创造者。因此,儿童就是天生的创造者。恰当的引导、点拨、启发、鼓励是唤醒儿童诗意表达的精神家园。

相似原理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人们认识某种新事物活解决某个心问题,要经历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人们必须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开始时反映的速度比较慢。此种相似联系经历了无数次的重复,遂产生了“易化”和“募集效应”,由外显认知阶段转化为内隐认知阶段,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反应过程呈现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

儿童诗意的表达应该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主要反映在语感经验的积淀上[4](p13)。因此,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就得使自己的“震动节拍”和儿童“本身固有的频率”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说,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教师和儿童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共振”。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身有用的东西[5](p203)。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成人与儿童往往发生冲突[6](p9)。蒙太索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7](p21)。”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却伤害了孩子。遮蔽了儿童教育权利。孩子的言说的权利和信心,被成人遮蔽了。孩子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也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寻找种种可能性。可能性的根源就是童心,可能蔽在童心里。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家长都要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在儿童立场上施洒大爱与智慧,以完整的人格参与儿童发展的过程,追求理想的儿童教育,实现教育明天的辉煌[8](p5)。

参考文献

[1][2][3]靳庆华.一则“写诗”的故事引发的思考[J].学园,2011(1):15;16;18.

[4][5]张庆.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3;203.

[6][8]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J].人民教育,2009(23):9;5.

[7]蒙太索利,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21.

第5篇:儿童礼仪范文

——题记

和小马穿梭在小道中,年轻的气味在一点点地隐退。老了,我们共同的感慨。我对着墙壁,摸了上去。一层白色的漆,如残断的羽毛,直线地下降,坠到地上,“啪啦”一声,碎了。“明天是儿童节了,好想像从前一样,坐在剧院里看文艺演出。”小马在我的背后轻声嘟哝着。我转过头,小道的另一侧,有三个孩子。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和两个凌乱的男孩,好像啊,只不过当初还有一个女孩而已……

2003年5月31日

第6篇:儿童礼仪范文

中国教育中经常把儿童作为玩偶,给他们穿衣服,喂他们吃东西,就好像他们是过家家的娃娃一般。我们很少停下来想想:一个不活动的儿童怎么知道如何活动?自然已赋予儿童学习如何活动的所有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从事有益的活动。大家都知道教导儿童自己吃、洗与穿比喂他吃、帮他洗与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教导儿童如何自己吃、穿、洗的人是一个教育家,而喂儿童吃,帮儿童洗与穿的人则是在做仆人的工作。”

这种服务(喂儿童吃、帮助洗、穿)是危险的,也是容易的。它堵住了生命发展的出路,造成了生命发展的障碍。除了这些立即可见的后果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后遗症——一个有太多仆役的人会越来越依赖他们,最后反而成为他们的奴隶了。他的肌肉由于缺乏活动而衰弱,终致丧失潜在的工作能力。由于他不需要工作,只要开口提出要求,因此,他的心智也变得薄弱、衰退了。不幸的是,大人们往往就是如此使儿童养成了怠惰的毛病。

如果有朝一日,一个经常被服侍的人忽然想要重新拾回他的独立性,也许他会发觉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如此做了。虽然每个人都有潜在能量,但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和惰性所消磨。

被服侍者的行为是缺乏自制力的,而缺乏自制力与无助的状态又是并行发展的。愤怒往往伴随怠惰而生。

意大利儿童教育与我国的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一、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意大利教育家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意大利教育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意大利教育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根据意大利教育家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幼儿的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意大利教育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意大利教育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意大利教育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意大利教育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怀。

意大利教育家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另外,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虽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但不否认幼儿连续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比较平滑的波浪。

总之,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意大利教育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意大利教育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意大利教育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二、意大利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意大利教育的儿童心理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而是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并且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这一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这显然反映了意大利教育的资产阶段世界观的局限性。

(一)教师观

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意大利教育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意大利教育的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①环境的提供者。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意大利教育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②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③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④支持者和资源者。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意大利教育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意大利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意大利教育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二)教学观

1.有准备的环境。

在意大利教育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儿童并不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意大利儿童教育中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意大利教育教育中,物理环境还需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意大利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

里拉德归纳出构成意大利教育学习环境的六个基本要素:(1)自由,(2)结构和秩序,(3)现实和自然,(4)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5)意大利教育教具,(6)集体生活的发展。

2.自由。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在意大利教育看来,对儿童自然流露的信任是对其独立性的信任,即在各种情境下都觉得“我自己能做”的独立性。儿童内心有发展的蓝图,只要提供恰当的环境,以及以相信自身内在蓝图为基础的行动自由,这个发展的蓝图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

自由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在意大利教育看来,真正的规则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产生。

儿童在进行一项有目的的工作,满足内部发展需要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这项工作上。这种专注表现为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将自己的“意愿”转向工作目标,由此发展出自我规则。儿童教育教室中自由的质量,取决于内部注意力和自我规则的发展。意大利教育认为,注意力和自我规则中的任何一个都少不了对方;否则,活动将乱成一团。

3.结构和秩序。

“自由活动的儿童,必须从所处的环境中发现一些与自身的内在组织存在直接关系的东西。其中,儿童在内在组织是按照自然法则发展的。”。环境的外部组织必须模仿或促进儿童的内部秩序。由于儿童对秩序十分敏感,因此教室的节奏和日常活动必须是可以预料的,学习材料必须有秩序地组织起来,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作为行为指导,必须正确而且精确。

“僵化”一词不适用于描述儿童教育教室。在许多意大利幼儿园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4.现实和自然。

由于年幼儿童心理的吸收力很强,所以意大利教育者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

意大利教育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意大利幼儿园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意大利教育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

意大利教育者强调,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Montessori,1965)。莉莲·卡茨(Lillian Katz)同意意大利教育的这种看法,并将它运用于现代的传媒业。“我认为大多数孩子都受到成人制造的虚幻的严重影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滥用魔力的时代。这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愚蠢的、头脑空空的小宠物,认为他们只需要大人逗他们开心。”。

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包括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节奏、内部秩序。因此,意大利教育家认为,自然必须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在许多意大利教育教室中,由儿童自己照料的植物、动物、小花园都是标准的可供儿童学习的自然界事物。

5.美和环境气氛。

意大利儿童教育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意大利教育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意大利教育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环境应当让儿童沐浴在精神美中。安妮塔·鲁伊·奥尔兹(Anita Rui Olds)在《优美的环境》(引自Bergen,1988,p.185)中将这种美解释为:“日本建筑用一种称作‘torre’的拱门代表从世俗到圣堂的过渡,从自然、通俗过渡到精神与美的整合体。我常常想,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都可以用一个拱门装饰,代表这种过渡。torre绕在儿童身边的过道必须让儿童感觉到美和完整,而且觉得自己受人关心。”

6.意大利教育学习材料。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的关联。”。这些“显然简单的工作”指的是用意大利教育的方法操作意大利教育学习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讲,向儿童呈现所有的学习材料,是意大利教育实际学习环境的独特之处。但在意大利教育学习环境中,学习材料之所以必要,原因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的设计原则。此外,学习材料只是构成意大利教育环境的必要成分,并不构成环境的全部。

材料的内在设计原则使每个材料都突出某个特定的概念或难点,包含对错误的内在控制(例如,自主教育)。这些概念包括儿童的肌肉运动及其他活动。从相对简单的活动开始。随着儿童经验的增长和判断力的提高,逐步增加活动复杂度。此外,教育材料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做了直接和间接的准备,而且具有美感。

突出一个难点,是为了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问题弄明白,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概念上。例如,立方体堆成的塔(粉红塔)由10套立方体搭成,每套立方体增加的尺寸都很精确。每个立方体除了大小不同外,其他特征完全相同。这就促使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小这个特征上,探索各立方体之间的大小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精力分散。相反,现在很多商家生产的学习材料在设计时强调“越多越好”,商家制造各种尺寸的立方体时,装饰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字母、数字,使用了不同的质地。根据意大利教育的观点,玩这些丰富多样的立方体会让孩子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

控制错误常被误解为,必须借助教育材料引导儿童探索完全正确的方法。意大利教育家认为,错误存在于个体内部,是所有学习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成分。此外,错误被认为是认知自我建构的基本工具。因为对“错误”的知觉可以促使儿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学习经验。意大利教育者将错误控制(或设计线索)设计到学习材料中,为儿童提供活动的反馈。儿童自己能看明白材料提供的反馈,并且能对这些反馈作出解释。因此,控制错误最终将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反馈中解放出来。意大利教育家说,“通过材料控制错误,可以使儿童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不断发展的区分能力。”

人们通常举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圆柱体为例证明这种设计原则。这种材料是一些实心木块,每个木块中有10个带刻度的旋钮式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一个相同大小的插座。操作圆柱体材料时,儿童通常会找相应的插座与圆柱体匹配起来。匹配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很明显,因为圆柱体无法插入插座,或者因为插在过大的插座里,圆柱体摇摆不定,或者因为前面插错了,插完之后发现插座不够用。儿童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最后专注于与材料之间的认知对话。获得这个经验之后,儿童逐渐学会判断,在以后的操作中逐渐减少对错误的明显的外部控制。例如,用无旋钮的圆柱体(一种适用于更高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重复这种活动,但不提供木块、插座。儿童不能借助事先制作好的物体度量这些圆柱体的大小。这时,自主判断代替了材料结构的引导。

意大利教育中有这样的观点: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因此,儿童的运动成为意大利教育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在意大利儿童教室里,儿童主动参与操纵学习环境时要做的事情,包括抬东西、搬运、维持平衡、堆东西、倒水、打扫、装配、度量各种物体。

这些肌肉运动可以维持儿童对学习经验的兴趣。意大利教育指出,“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运动和感知学习的整合,有助于将活动或概念印刻在儿童的“肌肉记忆”中,同时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运动控制能力。儿童通过调节身体运动,适应特定活动的要求,从而学会协调、平衡和改进整体肌肉活动。

意大利教育中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增加活动难度。这使儿童在过渡到需要更多步骤和判断的活动之前,获得对技能、材料或概念的控制感。儿童教育课程是儿童驱动而非教师驱动的,因此学习材料本身不能预示儿童的发展。向儿童呈现活动材料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已有的活动技能,其目的是让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性,而不是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程。

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教育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例如,度量粉红塔或红柱子等在大小上相互关联的材料,可以为儿童以后理解10以内的数字提供间接准备,因为度量这些材料需要运用10个要素。用三个手指抓旋钮圆柱体,有助于将来学习书写。将一个大容器中的水分别倒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小容器中,可以为学习分数和除法提供间接准备。此外,美感是意大利教育材料始终强调的。

教育材料时主要衡量的是整套材料的构成,而不是对其中一套高级的材料进行评价。一个优秀儿童教室的标志是,教师是一个科学教师;意大利教育希望她的学习材料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材料,而不是一个囊括了所有教学的大包裹。

7.在交往生活的发展。

不能因为儿童教育教室推崇独立性和个人发展,就认为意大利儿童教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有人会说,事实是不可辩驳的真理。从长期接受教师领导的集体教学中解放出来,儿童习惯于同伴交往,合作,观看别人的活动,操作材料时给别人提供帮助,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和别人分享零食,一块儿聊天。积极的社会性不只是让儿童待在一起,它应该在意大利教育班级里占统治地位。

尽管意大利幼儿园教室中的很多活动是为一个孩子设计的,但还有大量的活动是为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设计的。教师的作用很小,但却是集体的组织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动,给单个或小组儿童提供经验、指导,和儿童谈话,帮助儿童共同解决矛盾。

学习环境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提供了大量连续的时间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 重复活动;通过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休息、思考,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学生的活动,是判断一个教育课程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意大利教育学校里,一天主要的时间——3、4小时一天,学生必须从事自己选择的个人或小组工作。

当然,教师要引导他们如何做选择,在儿童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如果一天当中集体教学超过1小时,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算意大利教育教育。

学生们用学习材料做些什么?数学领域的材料代表抽象概念,例如十进制。几何领域中,学生操作的是地图拼图。拼图上的每个大洲都需要拼,每一小块图片代表一个国家。小学阶段使用的地图有更具体的细节,包括地理环境特征。语言也是儿童在意大利教育教室中获得的一部分经验。语言学习方面,意大利教育推崇“全语言”课程。例如,用纸质字母板这种具体材料,帮助孩子们学习写、读(按照这个顺序)。

儿童教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合作而非竞争。例如在意大利教育小学教室里,数学、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问题的答案很自由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可以借助“控制性”材料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此外,儿童通常可以向其他孩子寻求帮助。在他们看来,教师不是教室中唯一的信息来源。

采用这种方法向儿童呈现正确答案,降低了对传统测验方式的重视程度。尽管各公立和私立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学校同意校区或州所要求的人为控制的学业测验,但在大多数意大利教育教育者看来,这些测验与学习过程无关。意大利教育教育者们重视在某些领域中采用文件夹式(内容丰富)的测验。在个人或小组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各种活动,这为教师提供了间接评价作业是否成功的机会。

最后,意大利教育非常强调个体责任感的发展。例如,用完材料后,儿童必须把材料放回架子上,打扫教室,教室里至少有一部分区域由儿童管理。此外,儿童还要参与教室活动规则的制定。

(三)组织结构

意大利教育的课程组织结构是按照领域进行的,为3~6岁儿童设计的意大利教育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感觉领域(专门训练一种或多种感觉的材料),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也包括在意大利教育课程中。

1.实际生活。

实际生活训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教育课程中的必要内容。儿童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形成一些意愿,这有助于他们在其他活动中专注学习。通过经历熟悉的、类似家庭生活的体验,例如打扫,做针线活,整理花园,儿童开始学会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活动上,并且学会按顺序从头至尾地做一件事,学会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协调自己的肌肉运动。接受一项任务后确定并组织工作的步骤,通过自我指导的活动获得独立性。所以,像切胡萝卜这样的活动,虽然直接目标是削、切、煮,但潜在间接目标是培养独立性、秩序感、专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请别人吃胡萝卜)和树立自尊心(通过完成工作)。

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儿童从事一些通常在家里做的、适合于儿童身体大小的事情,参与周围的文化生活,巩固儿童从家庭到教室的过渡。具体活动包括自理(例如,刷牙,穿衣服,系各种扣子或带子,清洁鼻子,梳头);看护教室环境(摆放花,刷鞋,擦桌子,整理花园);生活技能(做针线活,准备食物);精细的肌肉运动(过渡性活动。例如,倒水和输缝);集体生活(摆桌子,说“请”或“谢谢”,等)。

由于没有标准化的实际生活活动,所以在这一领域中教师们创造的活动最多。不同的儿童教室的实际生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每个老师都根据本班的需要、兴趣和文化结构设计活动。例如在夏威夷的一所幼儿园里。教师根据夏威夷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对教室做了一些调整;用绳子串花、种子、叶子;用小贝壳或种子倒水、舀水——用大贝壳做盛水器皿;穿衣架用夏威夷本地的树皮制成;炊事包括做寿司(日本米食),碾山芋,制干果和干籽。

随着儿童的成熟,实际生活领域包括了更复杂的炊事活动,以及急救、修理自行车、打电话、使用计算机、有关简单器械的知识(Chattin-McNicholes,1992)。

2.感觉领域。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根据意大利教育家的观点,满两岁后,儿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感觉材料的设计本身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些材料最初是意大利教育家自己设计的。

感觉材料包括一系列操作材料,具有美感,而且设计简单,便于儿童“记忆和分类”。感官经验能改进并迅速增强儿童的感知觉,为进一步的智力发展奠定感觉上的基础。“感觉的训练和迅速发展,最明显的好处是扩大儿童的感知范围,为智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教育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

每套材料都是从简单变得复杂。例如,操作第3个大色板盒子的时候,儿童只需匹配主要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这套材料最后的工作是,度量每种颜色从深到淡七个程度。操作完整套材料后,儿童的判断力将提高,在过去的课程中获得的感知经验将得到改进,这些都成为儿童对自身活动的内部指导。

这些训练还从一种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相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例如,操作几何箱是帮助儿童了解几何形状的初期活动。操作个材料时,儿童要做的是将蓝色旋钮式的三角形嵌入相应的插口里(类似一个简单的旋钮拼图)。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儿童介绍三角形这个名称。在以后的活动中,儿童最终能认识画在卡片上的一个蓝色三角形,以后又将发现周围其他的三角形(“我看到你衬衫上有一个三角形!”)。这时,三角形的表现已经内化了,三角形的特征和有关知识已经达到概念层次。以后,儿童又会建构三角形的定义和以及通过感官认识的各种三角形。

操作感觉材料时,最初要鼓励儿童按教师示范的方法比较或度量事物。但以后应激励儿童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发现不同的东西(摆放材料的方法,寻求扩展(寻找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或将活动推广到其他环境中)。多数的感觉材料是无终结的,可以启发儿童创造大量不同的活动,发展儿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3.语言。

“语言”不是一种材料,而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看一看意大利教育的“作为过程的语言”教学法,就可以看出语言领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和整个的教学环境,并且,事实上也包含了整个世界。意大利教育的语言课程提供的是一种背景而不是具体内容,是种类繁多的拼盘而不是精心准备的任何一道菜肴;而这一配餐中的关键在于孩子们自己的口头言语。

在意大利教育教室里,所有的环境都会培养语言的发展:需要交际的社会环境和孩子之间的自由交谈;在课堂上由教师提供的准确的专门术语;歌曲,诗歌和小组间谈话;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的值得一看的精品图书;为促进语言和文学水平发展而制作的专门的教学材料。意大利儿童教育课堂为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使得儿童最终掌握了书面语言的结构。

如果是在现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许会跟许多当今的语言理论家争论。她认为,作为表达工具,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根据意大利教育的观点,儿童要想学习写(这被看作是社会活动),他们必须先具有写的机械运动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部分地通过操作一些训练材料而获得,这些训练材料有一种是“金属图片”,也可能是由内外两个模板齿轮相咬而画出的不同形状(从圆到更复杂的形状),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沿着大量不同的路径来做画线运动,由此来练习铅笔的不同使用技巧。在前面所说的日常生活操作和感知材料的操作中,儿童的手已经为这样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意大利教育家还认为,儿童可以在操作自己的木制字母,或用手触摸贴在石板上的,用砂纸剪成的字母的轮廓等活动中,发展写字的机械运动能力。通过把这些运动与视觉、触觉、动觉和听觉(在儿童摆弄字母时教师读出字母的发音)相联系,儿童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了字母的概念,并记住每一个字母,这些都是因为在吸收语言和通过触觉来探索物体的“敏感期”,儿童的视觉和触觉印象间发生了联系。最终,有了这些符号及它们发音的记忆储备,儿童开始通过“书写”(用声音拼写)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起初是用一盒子木制字母(可移动的字母)来书写,后来他们就用铅笔或其他的书写工具来写这些单词了。

意大利教育让年幼儿童熟悉字母符号的方法可能会被有些人用来“促进”儿童的早期阅读。但他们的意图正好相反,她是想让儿童在关键的敏感期里熟悉书写语言的工具,这样,到了后来,儿童“爆发”式地书写语言就成为自发的过程,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学习书写规则和机械练习的结果。

大多数现代教师都把金属图片,砂纸字母和可移动的字母作为专门教授语言的核心材料。根据具体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他们还编制了更多的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活动,并开发了能够激发语言能力发展的材料,包括名称卡片,压韵的词或图片,故事接龙卡片,组字图片,同音字组卡片,字图匹配卡片,听写游戏,命令游戏(用图片和单词卡片进行指令)和语法游戏。

4.数学。

数学思考能力起源于许多在学习数学之前就经历过、看起来与数学毫不相干的活动。事实上,秩序、精确、注意细节和顺序感来源于生活。而感觉材料为她所说的“数学头脑”奠定了基础。“在获得数学能力之前的这些活动为儿童准备好了获得数学能力所需要的准确性和逻辑秩序”。

例如,一对一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在穿衣之中(一个钮扣对一个扣眼),包含在开锁之中(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包含在所有的匹配活动中。儿童通过这一切分级和分类活动来探索和比较着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感受材料与其形状间的关系来探索空间关系,通过感受每天所能预料到的活动程序来探索暂时与永久间的关系。为了把感知到的包含10个物体的序列(积木块搭成的高塔,楼梯等)数清楚,儿童被间接地引入了10进制的数系中去。而且,在数不同的序列(例如,长棍,钥匙等)时,儿童还熟悉了“谁比谁大”和“谁比谁小”的概念。

数学上的顺序开始于对熟悉的感觉经验的逻辑延伸。先前,儿童根据红色小棍的长度将它们排列起来,而现在,他们被引导着按照红色和蓝色把小棍分成两堆,并数一数每堆有多少根小棍。儿童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把这些小棍摆好,再把每一堆小棍的数目数清楚。然后,让儿童用视觉与触觉来感知数字符号(砂纸数字),再让儿童回到小棍活动中来,把数字符号与小棍的数量对应起来。以相似的形式,意大利教育所有的数学材料都是逐渐地从具体的熟悉的物体转变为抽象的不熟悉的符号,每一次都要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数学材料是抽象概念或称“数学化抽象概念”的物体表示。

数学材料分四种类型:(a)0到10的数字和数物;(b)线性数数材料(系统地由小到大数出连串的数);(c)小数系统(用经典的金色小球表示数字中不同位置值的意义(一个个小球,10个小棍,100个方形,1000个立方体);(d)算术运算(加,减,等等)。通常在使用意大利教育材料的时候,呈现给孩子的材料要简捷,要依据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而提供;材料是儿童自己选择的,不是教师指定的。孩子们获得和使用这些材料不是为了推动他们的早期智力开发,为了推动他们抽象能力的发展、或者为了将这些数学概念记住。意大利教育家坚信,数学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生而具有的一种计算功能。当儿童发现了数字间的关系系统时,他们就逐渐形成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是儿童为了建构知识而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创造过程”。美国意大利教育协会数学教育委员会(美国意大利教育协会,1996)认为,“数学能力在解决每日生活中的问题时就得到了发展,包括空间概念,大小概念和数量概念”。我们鼓励孩子运用新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把问题想明白,来使用所学的概念。这种在解决问题时理解和使用概念的能力应当是所有教育的目的,而不应只是数学教育的目的。

5.艺术表现力。

“在强调发展儿童认知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儿童的情感生活,注意他们的内在思想和感受,注意他们自我表达的方式”(美国意大利教育协会,1996)。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美国教程强调,让儿童通过可视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己。

意大利教育中的蒙台梭利教育是教育中的环境美学的先锋,她看到了环境中的审美质量和总体平衡对年幼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她喜欢用间接的环境布置法来对年幼儿童实施美育。她感到,在儿童成长的早期环境中,用优美的、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来布置环境十分重要。通过教室里教学材料和通过自然界而获得的广泛而丰富的感觉经验,会为儿童以后爆发出创造性和自我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

如今,在意大利幼儿园里,既可以在审美和丰富的感觉经验方面看到对意大利教育观点的反映,也可以看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在儿童自我表达中的视觉艺术和符号意义的重要性。在现今的意大利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可供自我表达的艺术媒介,比如,油画、泥塑,抽象派的拼贴画材料,各种不同的绘画和颜料,制型纸等。美国式意大利教育训练课程还会安排关于儿童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中指导也为教师提供服务,以深化教师对儿童发展的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水平。

6.音乐。

意大利教育教学具有帮助儿童感知、表达基本音乐成份并训练其音乐欣赏力的传统。像"沉默游戏"、传声简、意大利教育铃(分辨音高之用)这些为训练耳朵分辨声音的活动,是蒙台棱利儿童早期音乐训练的核心课程。意大利教育还描述过一些音乐活动,像韵律运动(跟着一连串不同的韵律做运动),听经典音乐和其他类型的音乐,合唱,只用一种乐器演奏等,这些活动在现代意大利教育教室里也可以看到。

在小学里,典型的意大利教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不同乐器的机会,还会教孩子们识谱,创作音乐和组织音乐团体。例如,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所小学说,他们拥有一只鼓乐队。

7.文化课程:地理和科学。

意大利教育哲学框架中所包含的是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间地相互联系着的有序的观点。这一哲学观不仅是意大利教育关于生命科学与生物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而且也是意大利教育称之为"自然的和文化的"地志的教学方法的基础。

意大利教育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十分广泛的,所以人类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与自然相互作用以满足这些需要,而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对人类所使用的各种方法的学习。文化庆典,对某一特别文化的了解,或者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体或容器,这些都是孩子们可能吸收不同文化的方法。在完整的课程设计中,孩子们可以从很广的范围内和很多的活动中自由地进行选择。

例如在学习日本文化时,儿童在生活实践区内用筷子夹东西,做日本饭团;在感知区年幼的孩子们把不同花色的漂亮服饰搭配起来,并品尝绿茶;在语言区,他们学习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的表达方式(你好,对不起,谢谢),在数学区,儿童数着烧制在搪瓷碟中的洁白的小石子,在地理区他们玩着亚洲地图(日本部分)的拼图游戏;在艺术区,他们又在修筑日式假山花园(平整沙地,并把石块搭得很美);最后,他们在生活实践和戏剧表演活动结合区建造了一家日本茶社,每次进两个人,互相为对方提供茶道服务(儿童观看了来访者的茶道表演之后)。

在大多数意大利幼儿园教室里,教师都会为孩子们提供地形的自然模型(例如,被水环抱的岛屿,绿波荡漾的湖泊),大陆或地球上其他区域的拼图游戏。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科学探索要涉及到“直接观察(这可以提供归纳和检验假说的基础),在直接观察中对自然属性的感觉为后来的抽象思维提供了实验性。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意味着与自然界的日常接触;它为孩子们提供了积累经验、认识事物和把自然现象归类的机会;它还为孩子们提供了问“什么?”和“怎样?”的机会和每天与成人接触的机会。这些成人愿意做天生具有好奇心的儿童的良师益友。

(四)实施特点

1.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五大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意大利式教育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三、意大利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一)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二)实施特点

意大利教育课程的实施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在下面的几点特点当中体现出来。

1.让幼儿自己做,也就是所谓的“不教的教育 ”。

意大利教育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得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2.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对早年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论已被近代研究所证实的观察。对幼儿来说,若在某种特性的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要比他在生命中的其他时期学习该特性来得容易。意大利教育环境运用了这些事实,让孩子在各阶段的敏感期,自由选择活动。

虽然入学的年龄在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通常,小孩是在两岁半到四岁之间入幼儿园,这完全依他在教室的环境中,是否感到快乐和舒适而定。他将从所有的小孩都喜欢且最简单的活动开始;而他在三、四岁所使用的教材,将帮助他发展集中力、协调力,以及他在五、六岁时,将从事的一些较难的活动中所需的工作习惯。这整个的学习计划是很有系统的,因此,若一个小孩错过了整个计划的头几年,或在他尚未完成这里所提的一些基本课程之前,就已退出这个计划,那么他就无法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意大利幼儿园并非托儿所,也不是提供给孩子的一个玩耍的地方。这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用孩童在两岁半至六岁这段敏感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而设计出来的。在此环境中,是让孩子以自然的方式,获得阅读和算术等基本技巧,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辛苦或受到挫折。在意大利教育环境中,因为可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孩子很早便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这是使他真正能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3.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在意大利幼儿园课程当中,教师称之为导师,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在儿童操作教具,即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现实水平的目标,制订每个儿童通过活动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示范者和观察者,而应该是儿童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指导者。因为意大利教育家认为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因此,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各种感知觉的训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心智的目的。同时如果缺乏教学目标,完全依赖儿童自己操作,儿童的自动发展是不可能的。

4.完全人格的培养。

完全人格的培养是意大利儿童教育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具有完全人格的儿童。

意大利教育的课程当中试图通过一个一个孤立的感觉训练达到儿童的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5.混龄教育。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意大利教育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意大利式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混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言之,教学方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6.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这是意大利教育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谓意大利式教育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因此教具的丰富是进行意大利教育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意大利教育强调感官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来进行。为此,意大利教育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例如,意大利教育为专门训练儿童视感知能力制作的一套教具是:一块木板上有十个大小不等的孔,每个孔相对于一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的直径只相差一毫米。在利用这套教具进行训练时,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个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儿童如果把一个圆柱体放入一个比它小的孔时,则放不进;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一个孔里。儿童通过反复运用这套教具进行练习,不断比较判断,不断纠正视感知控制的错误,其视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意大利教育要求对儿童进行每一种感官训练,都要有与之相适合的一套教具,且要由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组成。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特征,意大利教育都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具,可见教具的丰富性。

意大利式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意大利教育式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 孤立的感官训练。

意大利教育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征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2) 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意大利教育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3) 过于强调读,写,算。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蒙式的课程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教育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意大利式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意大利式教育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意大利教育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一些新一代的蒙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 扩展了课程内容。将意大利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意大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 强调把握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如上午团体时间成了单元主题活动的时间,下午仍保留原有的活动,如讲故事等,当然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进行的主题加以选择,或进行一些唱歌律动活动。另外,在工作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蒙式教具,也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工作,这主要看其内在兴趣与敏感度而定。

第7篇:儿童礼仪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儿童艺术特点的剖析,揭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吸收和借鉴儿童艺术造型符号之后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率真、稚拙和清新的品质,并结合艺术家的具体作品分析进一步指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在本质上有别于儿童稚拙艺术,张扬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大巧若拙,拙中藏巧的艺术境界。

一、引言

人们过去并未意识到儿童随意而愉快的涂抹有什么特殊意义,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关注,然而,随着人类艺术史上对儿童艺术的发现及现代艺术的产生,儿童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的位置正日益凸显。现在,“儿童艺术”已是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儿童艺术中那种形象的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纯色平涂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使得西方现代艺术家怀着新奇的目光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对儿童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儿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为什么会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目光?在儿童艺术中,儿童常常以其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我们拍手称快,是任何人为的方法都无法企及的。儿童艺术是无意识下创作的作品,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往往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其构图造型稚拙有趣,似无法之法,有意想不到的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东西在他们的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承认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儿童艺术更具创造性和表现性,注重个人感受。儿童天性充满热情,能主动、自由地表现画面,儿童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眼光,他看起人来,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个大头,头上的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什么耳朵、头发、眉毛,他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画一个人的身体,他看得不重要,只画一条线来表示。这些入眼的观察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儿童是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因此儿童画出的作品往往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富有生气,有更多的灵性。西方现代派艺术中,反叛传统,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因此,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儿童艺术,而且给予儿童艺术以高度的评价,甚至对儿童的艺术状态和儿童的艺术作品崇拜不已。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种对儿童艺术的新的认识和评价在野兽派那里已有所表现。康定斯基崇拜儿童艺术是因为他认为儿童艺术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直觉表现,他说:“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能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甚至更高)的水平。”画家马蒂斯、杜飞、夏加尔,尤其是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同样感到了儿童艺术的魅力。西方艺术家所向往的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信手涂抹”在儿童艺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与模仿

从19世纪后半叶起,西方画坛发生了重大变化,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画派,既受到儿童绘画在艺术形式上以及表现技巧方面的启发,更受到儿童对待绘画的基本态度无意识的强烈冲击。对儿童艺术的推崇与模仿直接反映在他们作品的形式中。克利就一直崇拜儿童的这种天真状态,并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模仿。克利在绘画技巧上使用儿童那种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反应在作品《动物园》、《他喊叫,我们玩》和《女舞蹈家》中,这些画中线条技法与儿童素描的线条技巧很接近,尽管它更细窄,更优美。《高架桥的革命》画面上简单的甚至笨拙的高架桥,表现出了克利对儿童画天真稚拙的形象以及符号化形象的兴趣。在米罗的绘画世界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位大师对儿童艺术的推崇,在他1948年至1953年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人物没有身体表现,头部直接安在以球形脚为末端的直腿上,整个脸像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这种极端单纯化的形象的变体,也就是儿童画中的“蝌蚪人”样式,如作品《在甲壳下部》、《黎明时瞪羚的哭叫》和《绘画》以及早期最有名的作品《农场》都已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稚拙的风格倾向。后来由于战争,米罗的作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恐怖之感,但画面依然保持他那种天真、优美的风格。如系列《星座》及《女诗人》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创作出来的,但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血腥的痕迹。无怪乎有批评家说:“米罗的天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天才。”涂鸦和儿童艺术也是杜布菲的范例和灵感来源,他特别赞同用最简单的正面和侧面形象及儿童的轮廓线风格画出大脑袋粗陋人物,也赞同儿童对记忆中传达信息的细节的强调,杜布菲甚至希望以更加粗蛮、直接和确定的方式抛弃“后天学到的手段”,去探讨一条回到“艺术基本的、形成的时期,记录下儿童式的天真与好奇状态的道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街上的男人》画面中描绘的是巴黎的景色与生活,具有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此后,他很快摆脱了克利艺术中那种幻想、略显天真的气质,而转向一种独特的、奠定自己在艺术史上地位的绘画创作方法,创作出一些涂鸦形态的作品,如在《人间的联欢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一种以此法创作出来的令人厌恶和不安的欢乐氛围。

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性与儿童艺术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荒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现代画派对怪诞艺术的看法和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极不符合常规,但这与儿童美术中的无意识荒诞的想法极为相似。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儿童艺术的接受主要表现在欣赏他们的天然和单纯,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稚拙的面貌,法国评论家在观看他们的画展时,曾称这些颜色不符合“客观实际”,艺术形象难以理解。虽说在现在看来有点言过其实,然而的确在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反映出画家进一步转向表现内心情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绘画逐渐摆脱传统上摹写现实的主流画法的新的一步,在野兽派绘画中,马蒂斯等画家的一些人物画有一个特点,人物的形象往往有弯曲的形态和封闭的轮廓线。如马蒂斯的《浴者》和《海滨妇女》,这些作品使人想起儿童艺术的某些特点,人物的形象看起来“不准确”。上述这些对儿童艺术语言的模仿甚至直接挪用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那里重新获得天真、纯朴和清新的内在品质。

四、现代主义绘画大巧若拙

现代主义绘画在许多方面更借鉴儿童艺术,但他们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创儿童绘画,在技巧、表现形式上与儿童绘画有很大差别。儿童绘画是在生命之初对世界的探索尝试,表达的是整个生命尚未展开的天性。而大师的绘画则是在生命成熟阶段对探索世界的提炼总结,表达出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凝结出来的人格特征和艺术个性。所以,儿童画一张张来看,大不相同,而大面积看起来,其面貌给人的感觉大同小异。大师绘画则不同,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现代画家在对儿童艺术的借鉴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使用儿童的符号和技法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比其他艺术家更需要这种敏锐的感觉力,带着激情去感受儿童的绘画世界。他们的绘画有着精致的层次和精湛的技巧,虽然绘画的最终效果有着明显的随意性,但与儿童天真的艺术并未完全融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又相得益彰。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原始”形态的、天真纯朴的,而又往往以“稚拙”的样式表现出来。这在儿童是很可贵的,也是许多中外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么艺术家追求的天真纯朴和稚拙与儿童绘画所表现出的天真纯朴和稚拙是否如出一辙呢?这对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儿童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由拙到巧、再由巧返拙的阶段。开始之拙,是生疏幼稚的真拙,随着审美创造技巧的提高,进入精巧工巧阶段,有了丰富的经验、功夫、素养,才能落尽繁华归于朴淡,进入大巧若拙的境界。没有深厚的功底,片面为拙而拙,只会粗陋低俗。戴复古说:“朴拙唯宜怕近村。”(《论诗十绝》)即使是巧后之拙,如果刻意追求拙的外在形式,则是一种造作,失去其真正的天然本质。拙朴绝非粗率平庸之辈所能达到的,它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标志。追求儿童趣味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与儿童绘画较为相似,例如:以线为主,平涂色彩,不讲焦点透视及夸张变形手法等等。但儿童艺术中的那种天真稚拙的情趣被艺术家们加以发挥、拓展,成为崭新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画中的“拙”与儿童绘画中的“拙”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之“拙”。写意大师崔子范也曾说:“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只凭热情作画。在他长大之后,也应该注意使自己回到童年的心态,去重新发掘自己儿时的天性——自由地而不是造作地在画中表现自己的感情。当一个成熟的画家运用这种方式作画时,当他将艺术大师的精湛技巧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融合在一起时,会感到极大的快慰。”虽然西方的克利、米罗和杜布菲等画家的作品源于儿童绘画的造型符号,但他们靠熟练精深的技巧来完成。大体上都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成熟,到技法日趋精深,进而追求“返璞归真”的过程。虽然也有追求儿童“拙味”的画家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他们也难免经受艺术传统的熏陶,前辈及同代画家的影响与个人技巧的锤炼。克利虽曾说:“无需什么技巧”,但他毕竟经过了传统艺术熏陶,其艺术风格必有传统技巧的痕迹。可见儿童的稚拙是幼稚的拙,而画家的稚拙是“拙中藏巧”之拙。“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能拙朴则浑厚不流为滞腻。”拙朴之拙,是大巧,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它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东坡题跋》),在平实朴素粗散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审美素养和丰富的情感意味。没有一定技巧的锤炼,一味片面追求儿童“拙味”,只会流于粗俗浅薄,达不到自然浑化的拙朴之境。

五、结语

总之,现代艺术家们从儿童艺术中获取到了造型符号的灵感,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促成了人们对儿童艺术的进一步关注、承认和了解。在现代艺术中,传统的审美标准首先被打破,几乎没有什么尺度可以将儿童艺术与大师的作品相区别。当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与儿童的绘画作品之间的相仿程度,也不能真正完全划上等号,这些现代艺术大师的绘画毕竟是落尽繁华归于朴淡,大巧若拙,拙中藏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戈德沃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殷泓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54.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崔庆忠.现代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第8篇:儿童礼仪范文

为加强我市二手车流通行业管理,规范二手车经营活动,维护二手车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令**年第2号)、《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令**年第10号)、《二手车交易规范》(商务部公告〔2006〕22号)、《汽车贸易政策》(商务部令**年第16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1997年11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第22号公告)等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二手车流通行业管理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二手车流通行业的发展应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原则上主城区不再增设专门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主城区以外的区县(自治县)规划设置1个二手车交易市场。除主城区、双桥区以外的其他各区设立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保有量(不含摩托车)应达到1万辆以上;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奉节等县设立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保有量(不含摩托车)应达到8000辆以上;双桥区及城口、武隆、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区县(自治县)设立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保有量(不含摩托车)应达到6000辆以上。支持、鼓励现有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到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设立分市场(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汽车市场经营者开展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二手车经销业务。

二、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应符合《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二手车交易规范》的规定,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固定的交易场地、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及供用户办理二手车鉴定评估、保险、纳税等手续的条件,应建立严格的市场管理规则和内部管理制度,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秩序。市场选址应当符合城市商业发展有关规定及本意见要求。

二手车经销企业应当具有企业法人条件,有固定营业场所和展示场地,其营业场所及展示场地应当符合城市商业发展有关规定。汽车品牌经销商增加二手车经销业务的,应有与经营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场地、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其二手车营业场所及展示场地应当符合城市商业发展有关规定。

三、对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权实行公开拍卖。由市商委组织对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权进行拍卖,对买受人发放同意从事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的文件。拍卖所得按照有关规定缴入当地财政,由当地财政核定划拨必要的拍卖工作经费。买受人应当完善有关条件,依法取得相关手续后,方可营业。汽车市场经营者增加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业务应当向原工商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登记前,应当向市商委书面征求是否符合城市商业发展有关规定的意见。

设立二手车经销企业(包括汽车品牌经销商增加二手车经销业务),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和税务登记手续,并向市商委备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时,应当向市商委书面征求是否符合城市商业发展有关规定的意见。

四、二手车经营主体和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二手车交易规范》等法规政策规定,依法开展经营活动,遵守商业道德,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五、全市各级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国税、地税、物价等部门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备案管理工作和信息统计上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二手车流通行业发展情况,及时二手车流通信息。取得营业执照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和二手车经营主体,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2个月内向市商委备案,市商委定期将备案情况汇总上报商务部。

六、全市各级公安部门要会同商贸、工商、国税、地税、物价等部门做好二手车交易转移登记手续和治安管理工作。二手车转移登记手续应当在原汽车注册登记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禁止经销、买卖、拍卖和经纪在本市以外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车辆;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经营主体不得出售已报废、盗窃、抢劫、诈骗、伪造证照、伪造车牌等违法车辆及擅自更改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和调整里程表等车辆。

七、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商贸、公安、国税、地税、物价等部门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经营主体的监督管理,要对交易双方履行二手车交易示范合同文本的情况进行检查,依法查处无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经营主体的监督检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会同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建立二手车交易市场和二手车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违规企业名单。

八、全市各级国税、地税管理部门要会同商贸、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做好二手车流通增值税和服务业发票的监督管理。《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的领用,必须是依法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和到税务部门办税务登记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且经当地商贸流通主管部门备案的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经销企业、二手车拍卖企业,否则不得领用《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国税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做好《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的印制和发放管理,加强对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经销企业和二手车拍卖企业的税务征管及监督检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与税收的流失。二手车交易市场、二手车拍卖公司、二手车经纪机构、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涉及二手车交易的服务收费,必须使用地税机关监制的服务业发票,并接受地税机关的监督管理。

九、全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商贸、公安、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做好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价格管理工作,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价格行为。

第9篇:儿童礼仪范文

关键词:护理细节管理;医患关系;儿童医院

护理细节管理是医院细节管理的一子系统,对护理细节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能否提高,医疗安全能否保证,患者满意度能否提高[1]。重视细节管理,进一步明确绝大部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皆源于细节管理的缺失。必须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护理人员知道其护理的对象人。而人只有一次生命,所谓"人命关天",因此,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型儿童医院门诊护理细节管理水平和患儿家属满意度,作者就大型儿童医院门诊护理细节管理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连续随机选取本院自2013年9月~12月儿科门诊就诊结束的患儿625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323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年龄(4.5±1.6)岁。初诊患儿235例,复诊患儿390例。居住地为城市、县城、乡镇、农村分别为303、97、123、102例。

1.2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对625例儿科门诊就诊结束患儿或家属进行无记名调查,发放问卷650份,收回问卷64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数据625份,有效回收率96%。结合询问、观察等形式,对涉及儿科门诊就诊的各种护理细节可能存在或发生影响医患关系的问题进行询问或调查。自制调查问卷包括:门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态度、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心理素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患儿家属对相关儿科医学知识及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医院门诊部的就医环境、辅助科室的分布情况、医院的管理程度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细节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围绕管理战略的实施,对细节进行辨认、分析、补充、完善、延仲、控制、超越的过程。细节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具体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尤其是儿童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患儿及家长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需求更高,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导致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有很多,有患者方面的因素,如患者普遍缺乏必要的医疗知识,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往往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很高,认为只要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一旦诊断、治疗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或是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时,就把一切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和医院;有医院方面的因素,如医护人员缺少与患者主动的、必要的沟通,缺乏有效的医疗和护理细节管理,尽管现在医院的服务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为"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但仍有些医护人员,"见病不见人,医病不医心",当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出异议,并要求解释时,医护人员只是作一个简单的解释,强调院方没有责任,而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产生过激行为[3]。

护理细节管理与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及医护安全密切相关。对护理细节的管理不到位护理安全就会打折扣,医院门诊部更是如此。门诊护士在第一时间直接接触患者,如门诊咨询台、导诊、导医等,护理细节管理与医院形象直接相关。若护理细节管理不到位,如导诊、导医错误,造成患者挂错号,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医院辅助科室分布不合理,就诊环境不好、秩序紊乱,加上护理人员抽血或输液找不到血管等情况时,轻者,患者就不满意,严重者,甚至发生袭击医护人员的事件,给医院、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医院药剂科药剂人员发药没有认真仔细核对而发错药,如果护理人员没有认真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如三查七对),错误将药患者使用,或护理人员给患者注射治疗时,将针错打到患者坐骨神经上,或张三的药用在李四身上等。因此,对护理细节的重视就是对患者生命的重视。医院护理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现象,在具体的护理操作治疗中不能允许半点差错疏漏,否则极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后果,医院的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护理的细节[4]。

护理工作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的发生往往是护理某个细节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理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是个特殊群体,患儿对所患疾病不会正确表达,患儿家属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处世为人、道德修养参差不齐,加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护理工作导致的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紧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处理不好可能影响医院的形象和信誉[5]。

研究表明,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关系紧张都是由于细节管理的不到位。大部分较明显的医疗差错都会引起医护人员警惕,但常常忽视医护小细节的管理,从而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大型儿童医院门诊部的门诊量非常大,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门诊部作为医院窗口单位,加强护理人员细节管理,主动转变门诊部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理念,对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表明,医院绝大部分医疗护理投诉、差错事故,皆由医疗护理细节管理的缺失而引发,皆由小隐患、小细节重视不够而引起。由于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门诊部的特殊性,一个患儿,往往好几个家长陪同就诊稍不注意非常容易引起投诉和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作为大型儿童医院的管理者必须加强门诊护理细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门诊护理细节管理考核制度。

本次门诊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细节管理影响医患关系的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认同门诊护理细节影响医患关系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恶劣(97%)、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技巧不熟练(94.9%)、护理人员的的缺乏沟通技巧(91.5%);排名第四、第五、第六的分别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81.9%)、护理人员的缺乏人文关怀(75%)、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60%)。鉴于上述结果,作者对加强门诊护理细节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健全门诊护理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医院门诊现有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制度执行力,落到实处。建立护理技术风险预警制度,消除各种护理技术风险,强化护理管理细节意识。

3.2 加强护理管理细节的培训工作 注重培训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加强业务知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细节培训。如护士的仪表、正确使用语言、人际沟通与沟通技巧、护士行为规范等都是护士礼仪的内容,是护理管理细节。进行护士礼仪的培训非常必要。护理人员的对象是由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人,要充分体现一种以责任、关爱、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时刻体现在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上[6]。

3.3 加强护理管理细节的经营 现代医院管理的实践表明,医疗质量好不完全等于有病源,只有被患者感知并获益的细节或周到的服务才能留住老患者,争取新患者。文明礼貌用语、耐心细致解答患者、千方百计满足患者需要,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3.4 建立健全门诊护理护理质量指标考核体系 在护理质量指标考核中,患者的满意度应该占重要位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的方式进行。对门诊护理满意度高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对门诊护理满意度低(或经常被患者投诉、举报)的护理人员进行扣发月度奖金或诫勉谈话,限期整改或转岗或解聘。

3.5提高患者满意度 门诊护理细节管理应该将患者是否满意作为金标准。医院门诊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应该牢固树立患者不总是对的,但永远是第一位的,患者永远是护理工作改进和提高动力的理念。时刻把提高顾客满意度,减少患者投诉、降低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作为门诊护理细节管理的核心指标。

3.6倡导护理工作的精品服务 开展门诊护理"5S"服务,即微笑(Smile)、效率(Speedy)、诚挚(Sincerity)、安全(Security)、敏感性(Sensibility)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要文明礼貌、语言亲切、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同时,还必须要求护理人员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不良情绪带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全身心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火美. 细节管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 (2):149-150

[2]甄胜西,吴兵,徐媛等.细节管理在中小医院护理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 313(8):52-53

[3]潘仙红,冯志仙.护理细节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7): 123-126

[4]张巧权.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J].当代护士, 2012,(3)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