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公众满意度 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海南省教育厅特制订《海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督导评估对象为全省共22个县(市、区)。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市、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和公众对本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满意度调查结果将作为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重要依据,调查结果达到“基本满意”以上是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次调查采用访问法,由调查员把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说明填表的要求、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被调查者按表中的项目如实填写,调查人员按时审核收回。同时,在被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结构式访谈。
二、样本的选择
问卷调查的数量按被评估县常住人口的1.5‰确定;常住人口在40万以下的县,问卷调查数量均为600份。问卷调查对象中,学生家长的比例不低于50%,并保证其他各类调查对象数量大体相当。各市县样本情况汇总如下:
三、调查情况汇总
问卷共涉及10个问题,经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一)您对本县(市、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状况的评价
(二)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学用房差异情况的评价
(三)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学生生活用房差异情况的评价
(四)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学仪器和设备差异情况的评
(五)您认为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均衡情况
(六)您认为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教师队伍师德修养的差异情况
(七)您对本县(市、区)中小学校际间优秀教师均衡配置的评价
(八)您对本县(市、区)控制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所做努力的评价
(九)您对本县(市、区)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作努力的评价
(十)您对本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状况的总体评价
四、调查结论
所有有效问卷的满意票数之和占有效问卷数与问卷题目数之积的比例即为该县(市、区)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大于或等于85%的为“满意”;小于85%大于或等于75%的为“比较满意”;小于75%大于或等于60%分的为“基本满意”;小于60%的为“不满意”。
五、访谈情况汇总
(一)中小学总体布局合理,可以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各中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没有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各学校应注意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设;个别学校存在班额较大现象;少数学校教师办公室不够用。
(三)各中小学之间的教师队伍差异不大
可适当增加教师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加大教师轮调频率,调整教师年龄结构,让同学接受不同授课风格教师的培养。同时增加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心理等专职教师数量。
(四)政府很努力的在遏制中小学择校现象
多数受访者不支持择校,认为就近入学更有利于小孩身心发展。少数受访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想让小孩选择相对优秀的学校就读。
(五)就受访者了解,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启动实施了“一镇三优”计划和校园标准化改造工程、加强功能室建设及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建立健全扶助贫困学生制度、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发展工程实施力度。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希望政府坚持下去,在将来能看到更好的措施和成绩。
参考文献
[1]何京.怎样写市场调查报告.[J].财经写作.41-43
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一段时间,群众对教育乱收费意见很大。2003年,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教育收费和治理乱收费情况的报告,对全省教育收费和治理乱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加大投入、清理整顿收费项目标准等意见和建议,使教育收费做到了进一步规范,乱收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一法一规定”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强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其他教育资源等审议意见,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等一些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07年,常委会针对在评议省教育厅农村教育工作时发现的问题,结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对全省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5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府为此专门转发了关于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若干问题的意见。
将加快创新吉林建设步伐作为科技方面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专利制度在保护知识产权、占领技术制高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常委会书面审议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我省贯彻实施专利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等审议意见,省政府及时安排100万元专利发展资金用于重要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和重要专利技术、专利产品转化实施推介费用补贴。科技进步工作是“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常委会对全省科技进步“一法一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建议,促进了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明显提高。
通过对文化、体育工作的监督,提高文体事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致富奔小康全局。2003年,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文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结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等审议意见,促进了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体育工作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4月,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对我省参加“十运会”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情况审议意见的汇报,连同主任会议的意见转省政府后,促进了多年来存在的退役运动员安置、编制等一些问题的解决。
将医疗收费、药品食品安全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监督作为加快改进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提高它们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药品安全、医疗收费、食品安全事关民生。2003年,常委会对全省药品管理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使一些部门的违规做法得到了纠正、一批违法行为得到了查处。2006年,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医疗收费情况报告,对全省医疗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促进了全省医疗服务价格(试行)方案的出台。2007年,针对我省食品安全状况,常委会又把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督列入工作重点,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了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进一步好转。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2005年,常委会对计划生育“一法一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计划生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日本供餐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
1.引言
2011年10月26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计划实施以来,到现在已经两年,解决了很多农村偏远地区学生的温饱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各地食品安全事故频发,2012年春季以来,新疆吉木乃县、安徽颍上等8个省份14个县( 区)相继发生了十几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事件,波及学生1500多人[1]。由于各地老师和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导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学校提出相关的营养教育,提高学生关于健康、安全和饮食的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礼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日本的供餐教育的介绍
2.1日本供餐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889年山形县鹤岗町私立的忠爱小学首先开始提供营养午餐,最早的营养午餐菜品为饭团、烤鱼和咸菜。虽然菜品很单一,但是当时人民生活普遍都很贫寒,学生吃到免费午餐还是很高兴。在1923年,日本政府正式向营养不足的学生提供营养餐。此后日本政府不断完善营养餐制度,在二战后一段时间里,日本粮食紧缺,但仍然继续提供营养午餐。到1998年5月,数据显示日本小学生营养午餐的实施率达到99.4%,初中生达到82.2%。菜品也有原来的饭团咸菜变成鲸鱼肉、大米和牛奶,以及各地的特产。直至今日,日本已经建成一系列关于营养午餐的法律法规,为继续提供营养午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2.2日本供餐教育的内容
日本的供餐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二是通过集体用餐,帮助学生建立集体意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日本的供餐分为完全供餐、部分供餐和只提供牛奶三种。对于完全供餐的形式,日本正努力为学生提供大米。日本的供餐教育按学生的年级高低分为三段,每个年级段的供餐教育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供餐教育的内容:
(1)学习正确的饮食礼仪:吃饭前先要洗手,摆好碗筷,饭后自己整理碗筷;(2)学习健康的饮食习惯:记得每道菜的名字和材料,不挑食;(3)进行感恩教育:要知道珍惜劳动成果,吃完自己碗里的饭菜。
小学中、高年级供餐教育内容:
(1)继续学习饮食礼仪与营养知识:学习创造快乐地进餐氛围,找到合适的话题以便集体进餐;学习规律的饮食生活,选择健康的食品,是自己每天保持营养均衡。(2)开始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每天安排值日生,帮助老师管理用餐活动;同时教育学生用感激的心情用餐,加深对食品原材料的关心,知道食物的珍贵。
初中学生供餐教育内容:
继续开展饮食礼仪,加深营养知识深度:学生能自主的做好饭前准备和饭后整理;注意与人交往的技巧,体谅关心周围同学;学习青春期的营养平衡重要性,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关心地域的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总体看来,日本的供餐教育包括“愉快地集体用餐”、“有益于健康的饮食方式”、“饮食与安全、卫生”、“整顿饮食环境”、“饮食与文化”和“劳动与感谢”六方面的内容。[2]而供餐教育目标则根据学生年级的增长不断加深深度,最终使学生自己学会一套健康的营养价值观。当上一代孩子长大成为家长后,又能在家庭里给孩子健康的营养指导,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这也是日本走上强国之路的一个因素。
3.日本供餐教育的特征
3.1法制化
从1989年开始,日本政府就开始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学校供食调查报告》指出:日本正处于”饱食”时代,必须尽快研究新指导方法改善青少年的”小儿成人病”。[3]到2009年3月又重新修订了1997年的《学校供食卫生管理标准》,新的标准对营养餐供餐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减少了日本营养餐中毒事件发生的频率。在上诉基本法律法规精神的指导下,日本还配套颁发了《学校供食施行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日本完善的学校供食制度影响下,日本各校普遍重视学生营养午餐的质量。[5]
3.2连续性
日本营养餐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按照学生年级高低逐步加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小学至高中,日本的供餐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把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礼仪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良好的营养价值观作为最终教育目标。
3.3综合性
日本的供餐教育主要是在进餐时进行,教师需要在学生用餐时进行监督,和学生同吃同行动,以助于和学生建立和谐的用擦氛围。除此之外,供餐教育还穿插在各个学科、各项活动中。因此,供餐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教育学科知识,还有营养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综合性,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吸收健康营养知识。
4.日本供餐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与日本比邻而居,在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上都有很多相似性。虽然日本很早就施行了供餐教育,供餐教育环境和我国不同,但是还是可以成为我国借鉴的范例。
4.1让农村儿童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从各个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学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纠其原因除了食品本身的不安全造成之外,主要是由于老师和学生不注意保持日常正确的饮食习惯,致使在集体用餐过程中感染细菌,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在这一点上,学校就应该有组织的进行用餐,每天由老师监督学生用餐,在用餐的时候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饮食习惯。
4.2增加农村儿童对用餐的基本营养知识。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学生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对于营养搭配知识也比较缺乏。比如,认为鸡蛋是营养的东西,就一个劲只吃鸡蛋,不注意营养元素的合理搭配。所以,我国需要有专门的营养健康教材,让农村地区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的营养知识。
4.3增强对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学生们要认识到学习营养健康知识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营养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拥有美好的生活态度。因此,学校营养从思想上更加重视营养教育的开展,争取让学生主动去吸收营养健康知识。
5.实施营养教育对我国的意义
在实施营养餐以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孩子都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尤其是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出现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平均身高比城市同年级学生低。营养餐实施以来,学生不再空着肚子上课,身体素质也普遍提高。从1948年到1977年,由于一直提供营养餐,日本人平均身高增长了7厘米。体质的增强为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这一前所未有的民族复兴和经济振兴的发展,验证了日本政府实施“一顿营养午餐和一杯牛奶”战略性国策的英明。所以我国应该继续开展营养改善计划,使国人增强体质,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吴秋霞.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视点,2013(6);
[2] 张德伟.日本中小学的供餐指导[J].外国教育研究,2000(6);
[3] 李冰.周爱光.日本中小学校的公示制度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育,2013(11);
[4] 文部科学省.供食教育基本法,平成3年;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有效途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至关重要。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农村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一、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现有途径的相关问题浅析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途径多种多样,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相对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机械化,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缺乏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鉴于农村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途径为切入点剖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思想观念层面。农村教师对提高自身的职业认知水平以及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不够重视,相对忽略接受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学发展、革新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没有有效渗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切实的课堂学习感受和体验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学实践层面。农村教师接受的进修教育,多为灌输式“学校型教育模式”,往往表现为教师积极性不够高,学习培训过程中难以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思想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也相对欠缺,导致农村教师进修学习的实效性降低。
二、中小学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提升实践策略分析
(一)更新农村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直以来,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学尤为重视,对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致力于满足全省农村教师的高层次继续教育,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做出一定的倾向性帮助和扶持。为农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进修资源,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为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展现和发挥搭建平台。对于教育管理部门而言,不但应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有效落实,而且应通过多种渠道与一些高等教育院校,如师范类院校保持合作关系。通^进一步地进修和培训,让农村教师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养分,学习和掌握创新形式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师有效提高实践水平的同时注重教师的职业精神培养,助力于提高教师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效能感。
(二)定期开展内部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培养良好竞争意识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年轻的农村教师教学思维活跃,教学形式多样化,但在实质性内容的教授方面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一些年长的教师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创设方面较为欠缺,对多媒体教学理念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不够重视,习惯性地沿用一些传统、单一的静态教学模式。
鉴于农村教学的现状问题分析,在农村中小学内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管理者,也可以帮助农村教师举办一些中小学课题讲座,或聘请相关的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如开展“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讲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有效实践研讨会”,“拓展教师学习视野。落实终身学习理念讲座”等等。学校内部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通过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教研意识,立足本校主客观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剖析,进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竞争学习氛围。
(三)强化教师终身学习观念,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发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发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师的进修学习资源相对匮乏,教师接触和学习新教育理念的机会和途径相对局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从课内学习和课外提升两方面浅析:其一,尽快完善农村的校内教育基础建设,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教师的进修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培养农村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切实遵循终身学习原则,为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教学模式的开发和探究奠定知识基础;其二,农村教师的数量有限,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加大力度招聘教师,合理化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教研需求,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保障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讨和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四)落实教师评价考核机制,重视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制定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严格要求和施行《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教师的入职进行着全面、系统、有计划的前期培训。农村教育也应坚决贯彻和落实教师专业知识标准制定,
从规章制度层面强化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考核和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着激励、指导、调节的重要作用。合理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重视教师现阶段专业素养的评价,重视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水平的考核;其二,将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进行信息反馈。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农村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开发者和实践者。农村教师肩负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任,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南;农村“留守子女”;成本收益分析;形成原因;对策
一、引言
所谓“留守子女”,是指农村中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在家与祖辈、其他亲邻或者独自一人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群体。目前,一大批学者、媒体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探讨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王东宇、林宏(200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课题组(200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2005)等,认为农村“留守子女”存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李庆丰(200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课题组(2004)等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湖南作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尽管其省际、省内各地、县级市之间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但农民流动并没有带动其子女的相应流动,大部分的家庭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子女”。现阶段湖南存在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段成荣、周福林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分析得出湖南留守儿童占湖南省儿童总数的12.53%;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留守子女”占子女总数的比例更大,2004年攸县在校中小学生中“留守子女”达3.38万人,占其在校学生总数高达35%。更不容忽视的是,农民工外出给湖南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智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范方、桑标(2005)对邵阳市两县的调研发现“留守子女”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不良的家庭环境进而引起或诱发儿童不良人格因素,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刘文艳(2005)通过对衡阳市12个县市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鉴于当前农村一方面存在规模大的“留守子女”群体,另一方面“留守子女”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各级政府对该群体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子女”问题。本文从湖南“留守子女”问题现状出发,探讨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二、湖南农村“留守子女”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一)“留守子女”群体形成原因的成本收益分析
1、农民行动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为深入研究湖南省农民不携带子女外出打工,从而最终导致规模巨大的“留守子女”群体的原因,本文从农民工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假设如下:(1)农民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农民携带子女外出,第二种是农民不携带子女外出,第三种是农民在家务农;(2)第一种情况下的成本:农民本人在城市的所有费用Lp1、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Ec1、子女在城市生活除教育费用外的所有费用Lc1;第一种情况下的收益:城市工资收入Wp1、子女未来工资收入Wc1。第二种情况下的成本:农民本人在城市的所有费用Lp2、子女在农村的教育费用Ec2、子女在农村生活除教育费用外的所有费用Lc2;第二种情况下的收益:城市工资收入Wp2、子女未来工资收入Wc2。第三种情况下的成本:农民本人在农村的所有费用Lp3、子女在农村的教育费用Ec3、子女在农村生活除教育费用外的所有费用Lc3;第三种情况下的收益:农民务农收入Wp3、子女未来工资收入Wc3。(3)子女未来工资收入与子女将来受教育程度有关,而受教育程度取决于孩子的身心、智力发展情况,上述Wc1、Wc2、Wc3皆为子女未来工资收入的贴现值。(4)鉴于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原因,农民决策是一种短期行为,决策目标只是当期收入最大化,即收入仅考虑农民本人工资收入,而成本则考虑农民本人跟子女。在第一种情况下,农民的收入Yp1=Wp1-(Lp1+Ec1+Lc1),第二种情况下,农民的收入Yp2=Wp2-(Lp2+ Ec2+Lc2),第三种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是Yp3=Wp3-(Lp3+Ec3+Lc3)。农民的最终决策取决于三种情况下的收入Yp1、Yp2、Yp3值的大小。若Yp1最大,则农民携带子女外出,子女在城市接收教育;若Yp2最大,则农民不携带子女外出,子女成为“留守子女”;若Yp3最大,则农民在家务农,子女在农村接受教育。
2、湖南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原因的成本收益分析。湖南农村存在规模巨大的“留守子女”群体,这是农民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具有深刻的现实原因:(1)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务农收入远低于城市工资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不同职业工资之间、城乡收入之间差距明显:如2004年,湖南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961元,而湖南的平均工资数是13928元,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617.48元,而农村纯收入仅2837.76元,即Wp3<<Wp1=Wp2。(2)城乡之间存在“壁垒”,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生活的成本过大: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成本过高,即Ec1>>Ec2=Ec3;同时,城市物价水平相对农村要高,子女在城市生活需要交付房租、水费等农村并不要支付的成本,生活成本较高,即Lp1=Lp2>>Lp3,Lc1>Lc2=Lc3。通过比较可知,在现阶段,Yp2=Wp2-(Lp2+Ec2+Lc2)>Yp1=Wp1-(Lp1+Ec1+Lc1),Wp3-(Lp3+Ec3+Lc3),故湖南农民的“最优决策”是第二种,即不携带子女外出。
(二)“留守子女”在农村身心发展受到影响的原因分析
农民不携带子女外出务工,一方面导致湖南农村存在规模巨大的“留守子女”群体,另一方面也对“留守子女”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这归因于“留守子女”既不能受到有效的学校教育,又不能享受完善的家庭教育,最终的结果,是Wc2<Wc1,Wc3:
1、农村学校缺乏发挥有效学校教育作用的办学条件。学校是孩子接受知识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有效的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智力发育、人格健全作用重大,可是,目前,湖南绝大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欠缺:一方面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师资水平较低。办学条件的限制,使农村学校对“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心有余力不足。
2、代养人、农民工未能起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作用。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子女”不能受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代养人主要是祖辈,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忽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心理需求与发展。
三、湖南农村“留守子女”问题解决途径探索
湖南农村“留守子女”问题形势严峻,而“留守子女”问题又与湖南的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关系到湖南的长远、稳定发展,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或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外出务工,减少“留守子女”数量;另一方面,在既存规模巨大的“留守子女”群体下,采取措施,将农民工外出对“留守子女”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减少“留守子女”数量
1、继续加大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支持力度。为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湖南省政府于2004年制定了《湖南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2005年又实行了《湖南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标准》,这对于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发挥民办学校在吸收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应该拓宽教育经费收入来源,加大政府对城市教育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应该降低民间资本的办学门槛,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缓解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大幅涌入造成的城市教育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
3、加快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具体制度的改革进程,保证进城农民工利益。
4、大力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民携带子女外出创造条件。湖南省于2004年开始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技能性培训、转移后培训,为尽可能多的农民提供培训的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及务工收入。
5、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外出务工农民数量。一方面,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面推行粮食直补工作,实施良种补贴,落实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财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变农民的行动决策,减少外出务工,源头上避免“留守子女”群体的出现。
(二)发挥农村学校、农村基层、农民本人作用,降低对“留守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
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发挥农村学校的学校教育作用。一方面,逐步增加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保证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另一方面,对贫困县市增加转移支付,以保障贫困县市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投入,同时,呼吁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通过希望工程、大学生支教等方式获取社会力量的帮助。
2、建立“留守子女”教育监督体系,发挥代养人的教育作用。代养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对“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在现实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村委、妇联等部门构成的一个农村“留守子女”监督教育体系,像邵阳市新宁县白沙镇由镇计生办联合教育、妇联等部门推行的“代管家长制”,效果比较好。
3、农民本人应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作用重大,外出务工之前,农民应权衡利弊,考虑自身外出对子女学习、心理上的影响。若因为自己的外出,对子女的影响太大,则应该选择少外出务工。外出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家中,应该采取措施将对子女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一方面,农民工应该选好代养人,嘱咐其对子女的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进行关照;另一方面,鉴于家庭教育的难以替代性,农民工应该经常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多与子女沟通,条件允许的话,常回家看看,长假期间与子女相聚,弥补亲情缺陷。
参考文献:
1、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10).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5、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6、贺国胜.来自攸县农村的“留守学生”调查[EB/OL].news.省略,2005-12-10.
7、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习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
8、刘文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J].湖南教育,2005(17).
9、湖南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一、课题背景
霍邱二中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广大农村。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很多的孩子留守在农村,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或“教育”,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文明素养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不断老化,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监管,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存在诸多问题。霍邱二中的生源较差,不仅新生的入学成绩较兄弟学校低,而且很多学生在行为习惯、文明素养、思想意识等方面与兄弟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霍邱二中开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不仅是学校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客观需要。
基于此,霍邱二中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立项申请,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开展针对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德育实践。
二、实施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德育实践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我们首先结合课题的研究实际,广泛开展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现状调查,并以霍邱二中为实验样本,深入开展了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探索。
1.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课题组分别制定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卷调查表》和《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问卷调查表》,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全省范围内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和中学生的行为及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充分分析研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学生思想道德和习惯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以霍邱二中为样本,开展德育实践
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的诸多问题,结合霍邱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际,制定了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实践规划,并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德育实践。
首先是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习惯养成教育。每年开展三次主题教育月活动:3月份突出文明礼仪教育的养成教育月活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为抓手,提出治理“十乱”的管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校本特色的文明礼仪规范;5月份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感恩教育月活动,强化学校与家长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如何适时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进行培训,同时在每年的5月份母亲节时召开家长会,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9月份开展突出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月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已经累计开展了责任教育主题、法治教育主题、遵规守纪教育主题、励志教育主题等教育主题活动。
其次是经常性开展大型签名活动,让学生告别不良习惯或远离不良诱惑。针对当前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大型签名活动,时间选在周一到周五的大课间,每次一至两个班级,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组织有关班级发出倡议,其他班级积极响应,签名后的签名簿悬挂于教室之中,以警示他人,教育自己。近期,课题组主要开展的大型签名活动主要有:一是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性,开展告别不文明陋习签名活动;二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开展告别网吧签名活动;三是结合学校为六安市禁毒示范学校的特点,让学生知毒、识毒,开展远离签名活动等。
再次是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学生。主要构建四方面的校园文化:一是班级文化,定期开展班级文化评比;二是走廊文化,让杰出校友、优秀学生走进走廊,以他们的成长事迹、格言寄语丰富走廊文化内容:三是校园长廊文化,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先进事迹来感染学生,同时通过读后感和演讲比赛来强化教育效果;四是寝室文化,校园文化向寝室延伸,以寝室的美化、香化、文化为目标,定期开展检查,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最后是积极开展以国旗下讲话为主要内容的持续性思想教育活动。每周一规范地举行升旗仪式,让班旗与校旗、国旗一同升起。国旗下的讲话一般由升班旗的班级同学代表和班主任进行。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的国旗下演讲;二是班主任针对发现的不良行为发表有针对性讲话等。
3.撰写中学生教育读本
为了更好地让课题研究成果持续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从2008年底启动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的撰写工作。课题组先是编写了《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60讲》,在霍邱二中广播站每天播出一讲。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决定对该书内容进行扩充,尤其是2009年安徽第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结束以后,课题组把高中新课程的有关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内容写入了读本,最后定稿为18万字的《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100讲,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连续再版五次,累计发行近40万册。
三、实施效果
通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近三年的德育实践,学校不仅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习惯养成教育的管理办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还特别让课题组成员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习惯养成教育的观念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建立了全新的德育观:养成教育是最为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观是最为基本的道德观,诚信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品德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善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元素;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活动载体,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样本示范:课堂仍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反复,习惯养成教育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此外,学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染。
【关键词】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对策
营养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全面发展,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承载着生长发育和知识学习的双重负担,保证学生良好的营养状况就是保护了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成就。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饮食行为等,营养不足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人群中尤为严重。[2]营养不良就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引起健康问题,降低学习能力和效果,导致国家未来劳动创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降低。
1.情况简介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州西部,有苗、侗、汉、布依等民族,辖4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杏山镇、谷硐镇、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龙山乡、贤昌布依族乡、坝芒布依族乡、景阳布依族乡。[3]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是学生营养匮乏区之一。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日趋减少,为了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西部地区也开始了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学校的布局调整使学生上学的距离大幅度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就成为布局调整后的必然选择。我们此次走访麻江县谷硐小学和乐坪小学,两所学校均为寄宿制学校,住宿率达85%,但学生的营养状况并不容乐观,情况严峻。
2.存在问题
2.1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虽然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但仍然难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拆点并校、建立寄宿学校后,寄宿的学生增加较快,而校舍包括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面积不足现象突显。据调查资料显示,乐平小学寄宿生达200人,一间40平方米的男生宿舍,共住60多人,女生宿舍一个单人床睡2个孩子。由于食堂空间过小,为了防止拥挤,学校规定,打完饭后回宿舍去吃。另外,学校教职工住房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存在缺房或无房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学校的教职工存在缺房或无房现象,对教职工安心生活和安心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2.2寄宿给学生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
学生到寄宿学校上学,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 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使家庭承担的教育经费往往成倍增加。据家访资料显示,在贵州省麻江县一名普通学生家庭中,其父亲说道“一个学生一学期住宿费约100元;交通费、生活费每周不下30元,一月120元,每学期不低于500元。一学期下来, 即使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免交了学杂费、书本费,获得了一定的住宿生活补助, 一个学生怎么也得多花400元, 每学年就是800元!这对当地农民家长来说,相当于一家人全年日常生活所有花销的1-2倍”。
3.问题分析
3.1学生营养缺乏危害
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分别是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锌和铁。这些营养素都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重要元素,也是在衡量人体营养状况时最常用的指标。能量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体力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果人体摄入的能量不足将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活力消失甚至停止生命活动而死亡。蛋白质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缺乏蛋白质也会导致死亡。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学物。它们不仅是防止多种缺乏病的必需营养,而且具有预防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功能。维生素A 缺乏可导致生长迟缓、贫血、免疫力受损、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钙是构成人体组织如骨骼、牙齿等硬组织的重要成分。由于在日常膳食中的需要量较大,因此称为常量元素。锌是味觉素的结构成分。人体锌缺乏会食欲不振、生长停滞、认知行为改变、性成熟延迟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由于需要量较小,故称为微量元素。铁也是微量元素,铁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使人疲倦、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我们所调查学生的营养匮乏相当严重,所需上述营养元素严重不足,上述症状在本次调查中极为普遍。
3.2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情况
在农村,寄宿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会低于走读生。原因是寄宿生的家距离学校更远。在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一般设在乡政府所在的小城镇上,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一般来说,距离经济中心越远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会越低。从上学成本来看,由学生家庭负担的成本特别是现金支出,寄宿生要高于走读生。除了一个学期伙食费之外、他们在是否发生住宿费和交通费方面也有明显可见,越是居住偏远、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越需要支出更多的现金成本。因此,很多寄宿生为了节约开支,省下在学校就餐的钱。调查中了解到,在麻江县谷硐小学,学校提供每日2餐菜,标准1元钱。但一些寄宿生因为家里没钱或为了省钱,在学校的五天时间内,有1-2天不在食堂买菜,也就是说,这1-2天不吃任何菜,只是水就馒头或饼。有的寄宿生还和同学搭伴,两个人吃一个人的菜。这无疑给寄宿生的营养摄入造成很大影响。
4.措施及建议
4.1寄宿生的营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严重关注
众所周知,学生时期的营养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不仅会影响其身体发育, 而且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学生时期的营养是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和国民素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4.2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营养教育,培养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一日只吃两顿餐。其原因既有饮食习惯问题,也有学校食堂配餐等问题。青少年不同于成人,青少年时期的营养对人一生的成长影响重大。而保证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又是儿童营养的基本保证。因此,应当在学校就培养学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首当其冲的是确保学校食堂提供一日三餐,并强制学生定时进餐。
4.3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供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本次调查和有关研究表明,贫困与营养不良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贫困直接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又会加剧贫困和救助的成本,甚至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学生各种疾病,加速家庭返贫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建议将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作为政府社会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渠道,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掌握一些必要的营养保健常识,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孟海.贵州等西部贫困地区30%小学生营养不良.新闻周刊,2011,(3).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现状 政策
一、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1)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农民工在外主要从事建筑、加工制造、装卸搬运和餐饮服务等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2)就业以灵活为主,劳动关系不稳定。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在60%~70%之间;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10%左右;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0%~30%之间。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且多处于频繁变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3)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时常受损。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同时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职位,时常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4)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5)农民工面临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完善的艰难处境。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不足,诸如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保障关系接续难等现象还很突出,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二、农民工就业环境因素分析
(1)农民工就业信息来源渠道不畅,缺乏统一信息平台。农民工利用社会资本中家庭、家族网络、扩展的关系网络等求职的占主导地位,通过社会网络关系来获取就业的信息可节省信息成本,加速信息流动,成为农民工最为经济、现实的选择。但仅靠社会关系网不能完全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仍有大量农民工的工作问题得不到解决。(2)受教育程度低导致行业限制,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水平低,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也很低,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很难进入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只能在产业链的下游和低端流动,劳动力市场上很容易出现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出现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用工单位“招工难”同时并存的现象。(3)制度安排不合理导致青年农民工就业地位不公正。以户籍为基础的就业虽有所松动但仍妨碍着农民工与城里人享有同样的就业待遇,另外由于多年沉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复杂矛盾使城乡统筹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设计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艰巨的过程。(4)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及收入缺乏应有的保障。在走访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对就业状况存在不满,有意转换工作,原因一般归为以下几方面:待遇太低、工资拖欠或克扣、工作环境太恶劣、工作时间太长强度大、不适应城市的工作方式或节奏等。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工就业环境是不容乐观的,亟需社会各界去关注和规范。(5)本省创业者为农民工就业提供重要支持。本省创业者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持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农民工就业聚集地后发现,为数不少的河南籍创业者在奠定事业发展基础之后,都会怀着感恩和理解的心态来接纳大批的农民工到自己的企业来就业,这样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只是一个就业岗位的解决,而是这些河南籍创业者的一种对自己过去创业经历的透彻理解。
三、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政策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1)统筹城乡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制定提高务工农民的竞争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政策。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和全面普及,防止经济较落后地区的适学青少年群体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等各种原因而过早离开学校加入打工者的行列。(2)改革目前农村的应试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民间力量投资农村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的中间过渡阶段,对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予以适当的补贴。(3)完善职业教育立法,优化课程内容,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方式,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能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后方基地,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保障。
2.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1)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形式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农民工的培训不仅要依靠企业,更需要政府、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努力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全形式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2)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培训资金不足是阻碍农民工培训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农民工培训投资的分摊机制,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都作为培训的投资主体,按照“谁获益谁投资”的原则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3)健全与规范农民工培训市场。改变当前政府垄断农民工培训市场的现状,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的规划、管理与监督,搞好培训与就业的长期规划。推进权威机构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鉴定,落实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4)制定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对于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用人单位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及税收优惠。达到国家规划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可申请获得农民工培训扶持基金的支持,对于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等措施。
3.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信息体系。(1)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是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报酬上对城市劳动者和农民工实行统一标准,将农民工就业纳入整个国家的就业体系,减少农民工的就业成本。(2)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机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以及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4.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1)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建立健全司法运行机制,公正司法,把对农民工的司法保障落到实处。(2)强制推行社会基本保险。强行推行基本社会保险,对于农民工,城市社保应强制要求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大病统筹基金,要让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覆盖到城市农民工身上,让他们尽量能够享受与城市人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3)加快和创新配套机制。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需改革一系列相关阻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如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加快农民工从农村的退出;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口的管制;深化改革住房制度,大力推行城镇廉租房政策,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等。
5.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或称非政府组织(N PO或NGO)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各种公益性或志愿性活动的社会公共组织,它被视为“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的重要补救措施。非营利组织能基于农民工现有的社会网络基础,向农民工群体提供各种免费的社会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群体进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并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各种正当的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且求救无门时,非营利组织一方面可作为农民工正当权益的捍卫者,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可作为政府、企业和农民工间沟通的桥梁,有效的上传下达,灵活的处理各种纠纷,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利益。
6.为青年农民工创业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通过创业来消化劳动力,缓解相应的社会矛盾。及时加大本地金融扶持力度。地方金融机构在银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尽最大可能通过金融创新,多给予他们有效的信贷支持。利用国家项目资金,设立农民工创业担保基金。农民工小本经营的创业、资金短缺、经营中面临资金缺口时,贷款难度很大,政府可考虑从一些项目资金中提取部分资金。设立一个由政府财政担保的担保基金,为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困难时,提供担保。
参考文献
[1]蔡,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2-18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8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43[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不可避免的造就了这样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是时代的孤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几乎是2006年的三倍,超过5800万,而14岁以下的儿童就超过4000万。父母及大部分亲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教育、情感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0年6月,调研小组赴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就“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随机抽取了某小学的三个班级和某中学的三个班级,调查人数为325人,其中“留守儿童”233人(71.7%)。在“留守儿童”中,男孩184人(56.6%),女孩141人(43.4%)。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座谈调研等方式进行。通过此次实地调查,对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活等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切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
(一)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际上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影响程度不同,但是,其中与父母的影响关系最为密切。而亲子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它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社会支持性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务工,留守儿童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对学校调查可知,大部分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较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联系的内容一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足20%。
对于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重要时期的青少年,漫漫留守岁月中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犯罪的倾向。
根据调查报告总结得出:18.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3.2%觉得自己受歧视,11.4%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二)教育之缺
1.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度需要完善的。
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总体素质不高。
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资金十分紧张,学校无力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实验设施、体育设施等缺乏,影响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农村学校更是匮乏。
种种原因,使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
2.家庭教育缺失
家是孩子最开始的港湾,是他们的最早启蒙地,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祖父母和其他非直系亲属对儿童的照顾远不及亲子间的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情感性。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
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社会关爱不足
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一些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出入,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染上了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措施、没有资金、没有机构、没有人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生活压力
根据调查问卷整理得到,56.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3.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80.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2.6%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同时,溺爱也比较严重。
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但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另外在饮食等方面,“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孩子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条件及能力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治疗,或者干脆硬“抗”。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四、对策
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上的差异和城乡分割的心理定势的影响,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老师。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得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程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改革户籍制度,并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而且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受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从根本上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2]陈丽娜,张明.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3]陈亮,沈杰,张丽锦.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