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家庭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备直接影响的作用,而且随着英语的普及力度不断增强,实施英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加强家庭英语教育与小学英语教育相结合,其重要性更加显著,但是,目前,我国英语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家长不重视英语家庭教育、不具备英语家庭教育的条件、家长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孩子的英语学习问题等。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使家长积极的参与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与小学英语教学相配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德尔英语学习态度及习惯,从而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以便孩子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英语家庭教育 小学 作用
英语——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且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经济、科技往来等重要工具,已经渗透在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随着英语在我国教育界的普及率的上升,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给予了重大的期望,而且,作为学习知识的最佳阶段——小学,单纯的依靠学校课堂英语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英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才能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英语家庭教育在小学中的作用展开分析阐述,期望能够为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可以有效的优化孩子的英语受教育环境
小学生正处于关键的知识储备期,而且由于小学生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等特点,若单纯的进行学校英语教育(教育环境受限),往往难以形成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在英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上,每周只设置3节课的英语教学时间,不利于浓厚的英语教学氛围的形成,也让孩子感受不到英语的魅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之外,要不断的加强英语家庭教育,毕竟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且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家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潜移默化的为孩子创设更加有利的英语受教育环境,在浓厚的家庭英语教育环境之中,能够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素质,而且在家庭中,适当的进行英语交流,能够全面的增强孩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进步,达到共赢的目的
加强英语家庭教育,能够有效的抵消或者削弱学校教育的不足,并且家长与学校实时的进行孩子的英语学习状态沟通交流,能够形成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的良性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帮之孩子及时的纠正错误的英语学习态度或习惯,刺激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加强英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教育功能,当孩子感受到家伙在那个以及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协同努力关系之后,孩子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自信心,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鼓舞,产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在他们获取一点小进步时,便会感受到强大的成就感,逐渐的将自身的成就感转化为学习的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共赢,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将英语基础性的听、说、读、写技能转化为英语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总额和素质培养,其表现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虽然很理想,但是学生几乎不会说英语,更别提英语口语交际,因此,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不利于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强化英语家庭教育,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双方共同努力,适当的削弱对孩子考试成绩的关注度,增强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着重在于说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学生家长不单单要在思想认识到上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还要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削弱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调动孩子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总之,加强小学生的英语家庭教育,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适当的缩小应试教育的应用范围(或适当的削弱应试教育力量),为孩子营造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英语教育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且保障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才能满足孩子内在的学习需求,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总的来说,英语家庭教育在小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有效的优化孩子的英语受教育环境;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进步,达到共赢的目的;可以有效的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等。
参考文献:
[1]姬玉琴.浅谈如何加强我国少儿英语家庭教育[J].东方教育,2013,(8):112-113.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即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言语中枢尚未定位,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言语习得的能力逐渐下降。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学习宜早不宜晚,12岁以前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对语音在学龄前期最为敏感,其次是对语法的掌握。幼儿时期是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人有先天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其体现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Chomsky认为,LAD中潜存着一整套普遍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就能构成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转换语法。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如果我们同时对幼儿进行两种语言的教学,即对幼儿的LAD装置进行两种语言的输入,LAD会同时将备用的转换语法与输入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匹配,不断调整直到吻合,也就是说,幼儿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会自动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不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负担。现有大量研究表明,两种语言都很流利的儿童在分析推理、概念形成以及认知灵活性方面的测试中都比只会一种语言的同龄人做得好,他们的元语言技巧得到了特别好的发展,他们更意识到了词语只是随意的符号,也更了解了语言结构和细节,更擅长于注意到在口头的和书面的作文中语法和意思的错误――这些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阅读成绩。
也有研究者担心,同时学习母语和外语会使幼儿产生混乱,减缓语言学习速度,甚至无法区分两种语言,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个相关的研究发现,两种语言家庭的孩子获得两种语言的速度要比他们只学习一种语言的同伴慢得多,然而这种落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消失了,他们在两种语言上的精通最终会使他们达到自如地运用任何一种语言。有关儿童语言理解力的研究十分清晰地表明,儿童可以区分不同语言发出的声音和音素。因此,理解混乱或者不准确并不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幼儿可以用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替换另一种语言中的相同意义的词,即反映了延伸原则。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会给儿童带来语言发展障碍,反而会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家庭英语教育的原则
1.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潜移默化
语言只是人类交际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全语言理论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在家庭中,家长没必要让幼儿进行有意记忆,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实施自然的影响。家长在教幼儿说话时,应注意创造真实的场景,如教幼儿认识“apple”一词,就应该将真实的苹果或者苹果图片摆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印象,在幼儿潜意识里也会认为这个词是有意义的,值得记忆。
多数家长在教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都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色彩,一味要求幼儿记忆单词,忽视语言的运用性。在家庭英语的教育中,应着重在语言的意义运用上,强调幼儿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可以先不要求幼儿会说。比如,家长可以用英语问幼儿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用中文回答即可,一段时间以后,再引导幼儿用两种语言表达。
2.遵循母语学习模式
幼儿是通过联想原则经过选择性强化而获得母语的。在这个过程中,词语作为信号,和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的联系,以及语言本身各种成分之间建立的联系,最终形成了幼儿头脑中稳定的语言体系。在英语学习中,家长应鼓励幼儿多看、多读、多说,给幼儿全方位的英语刺激。在学习中,应特别注意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积累,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意中断幼儿的学习,保证幼儿学习的连续性。
3.重视“读写准备”
“读写准备”运用到幼儿身上,就是父母把幼儿最喜欢的故事反复读给他们听,幼儿会在短时间内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根据他们的理解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将一些特定的声音同特定的书面文字联系在一起,阅读便开始了。在英语的学习中,如果加强读写准备,将很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英语的认知,儿童会轻松地将语音和单词以及词义联系,并了解在什么情境中使用,这比机械地记忆单词好得多。
4.维持幼儿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当他们的外语学习是有用的,即能够用外语来沟通时,这种学习才能对他们产生意义。
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完成大量的毫无意义的练习,而进行英语教育的儿童忍受更多,比如重复听写单词,而该单词却并不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使用。无意义的教学本身没有内在的、本质的意义或目的,不能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把它们提供给儿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某种技能进行练习。
如果说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中已经忍受了大量的无意义联系以至于快要磨光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幼儿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应把学习英语的新鲜的刺激、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见识、愉快的感受等传递给幼儿,不要让幼儿觉得学英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5.进行家庭学习,注重幼儿与家长的交流互动
“家庭学习”一词所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类型的家庭在一切可能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当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同学习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幼儿家庭英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应该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并且,经常进行家庭学习还能有利于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一定好处。
参考文献:
[1]陈 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5):27-30.
[2]赵 琳.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其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1):15-18.
[3][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沐守宽.曹子方.谈谈幼儿的双语学习[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8(1):17-18.
[5]刘 华.习得理论指导下的家庭幼儿英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11):47-48.
【关键词】学前学习;双语教育;影响分析
语言环境的基本含义是指区域具体语言生活状况,语言环境代表着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和使用面貌。双语学习者教育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家长的义务。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在科学合理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形成的,学前语言能力的要点在于教育孩子喜欢表达、敢于表达和有语言表达欲望等。以下是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受家庭语言环境影响的详细探讨。
一、家庭环境范围内其相关主观因素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对应影响要点分析
此处以授课班级之间对比为例,对双语授课教育进行仔细比对,然后分析出家长主观因素对学前双语教育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最为常见的案例就是加拿大式学前双语教学,其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双语基础较为良好,这就为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奠定了优良根基且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家长双语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儿童学前双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愈来愈大,但如果父母所掌握的双语知识略有欠缺就会达不到预期学前双语教育效果,此时家长应加大对儿童学习的监管力度。
1.学生家长可通过相应家庭教育投资以加强儿童学前双语教学支持力度
当学生加长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过程中,应对儿童学前双学教学工作重视起来,实施双语教学班级设置操作时,以混合班为主、双语班为辅的教学策略。家庭教育投资主要是指家长为提高子女各方面素质而进行的对应促进活动并适时投入一定精力和物力。负责研究学前双语教育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已提出过有关结论和看法,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自身发展的优劣。另外,从家庭环境基础观测量表中可以发现,学生家长通过书籍语言刺激方法和游戏语言刺激方法以及智力玩具语言刺激方法等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学前双语教育效果。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家庭内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之后在此基础上改善家庭条件并为儿童语言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这同时也就说明了家庭物质条件是儿童学前教育的基础。
2.家长支持力度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的影响要点分析
在整个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家长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大都持支持态度,这些家长也十分愿意在精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等对此项活动加以支持。家长为孩子提供多媒体设备的同时,也要及时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活动主要包括聊天活动和谈话活动等。大多数家长也表示愿意在此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相关汉语辅导。众所周知,电视已经成为孩子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孩子会通过电视节目中的生活用语进行对话,这对后期学前双语教育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儿童会用这些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表达。儿童会通过模仿电视语言学习较为正规的普通话,可以对方言进行自行修正。
二、家长对儿童双语教育力度逐渐加大且期望值不断提升
此条重点就是家长期望值升高会引导家长做出相应家庭教育改进,混合双语教育班家长期望值普遍偏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和文化水平高的家庭与收入较低的家庭相比,家长期望值自然要高出许多。学生家长期望值期望对学生学前双语教育有一定强化作用且此种强化作用极具隐蔽性。家长期望与孩子所受激励性成正比,期望值越高,学生所受激励性就睡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一旦增强就会提升双语学习效率和双语学习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学成怎么样都无所谓,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此类消极思想衬托了家长期望值的低下。当发现孩子语言学习途径单一时,家长应主动且积极的协助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双语学习进程进行准确记录,特定时间内应和教师之间加强语言交流和语言沟通,与教师进行电话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果等。
三、家长对孩子学前双语教育的基本观念不同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影响
将孩子进行幼儿园教育的人占少数,选择家长自行教育的占多数,这明显体现出了家长教学观念的不同。家长自身文化修养较高的话,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积极教育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意识到孩子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家长若能够对学前双语教育进行准确认知和判断,就能够从直观行动上体现出来,使孩子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这样便能够为学生后续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基础。
综上所述,儿童最初的语言活动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语言环境不仅对子女掌握母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子女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本文对初步家庭语言环境对学前幼儿双语学习的影响进行多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一、他人代管教育现象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会闯入误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孩子到了幼儿园,全权交给老师,“教育”便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孩子在园的情况不闻不问,甚至有些家园的亲子活动、联谊会、家长会也以“工作忙,走不开”等百般推脱,漠不关心,懒得参加,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家长只顾着工作、做生意,很少、甚至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家长甚至以幼儿园教育、保姆等来代替自己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认为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为他创设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教育中父母为孩子营造的亲子氛围――“和谐、亲密、平等”。这种氛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特别是如我们班有许多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工作挺忙的,就专门雇佣保姆接送孩子上学、代开家长会。有的孩子入学多年,父母竟一次也没有亲自接送过,缺乏与幼儿园面对面的沟通机会。
二、“负能量”的教育现状
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环境的营造,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严重缺乏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让孩子身处在一个充满消极作用、“负能量”的环境中。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父母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子产品以及不规律的夜生活,以及现在节节攀升的离婚率,家庭中充斥着争吵、怒骂、更有甚者当着孩子的面发生肢体冲突等,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对幼儿园的作息制度随心所欲。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里是开小卖部的孩子,经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后或午餐时间来园,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有什么突发事件或者健康问题,原因是父母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点,孩子一人不敢睡,父母就让孩子玩到小卖部关门打烊才睡觉,早上又不能按时起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家长每次来接送孩子,也经常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孩子的卫生状况也很差,且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长都因店里忙,没时间来参加活动。如此的敷衍塞责影响了家园的沟通,更影响了家园教育的配合,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家长的生活方式、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急于求成的教育现状
再者,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家长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大专、大学,还有硕士,但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却了解得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他们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灌输了许多思维方法、语言及行为。使孩子过早的失去童贞。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背唐诗、学英语、练书法、拉小提琴……所以,不懂得幼儿心理学的人,很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显著的成效,那些比较“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适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
四、过于呵护的教育现状
说到家庭教育,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谈到家庭结构,现在的家庭结构多半是“421”阵式,即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也有弊。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孩子在物质上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家长和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何况现在都是“独苗”,是全家的“中心”“焦点”。另外,家长过于的呵护,致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任性霸道、不讲道
理的习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迁就,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强化。这种中心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缺少了受挫折的机会,减弱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所以有人会说“中国孩子的能力比外国孩子的能力差。”
五、专制型的教育现状
有些家长能够认识到“中心式”结构对孩子的不利,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专制式”,永远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过于苛刻,特别是孩子做出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时,不是打就是骂。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帮助你控制局面,同时会使孩子受到惊吓,这时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智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家长不可能永远是对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错的,我们要树立起孩子的自尊、自信,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些片面,有时甚至是稚嫩可笑的,但家长都应认真的面对。有时家长在孩子面前做错事情,同样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而羞于面对,这比你事后给孩子讲十个故事来进行教育还有效。
人们都爱把孩子比作白纸,每一个孩子就象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画纸,身为教师和父母的我们,都有责任在这张白纸上添画色彩,使之生动丰富。画纸只有一张,所以我们在“落笔”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失误,把“败笔”减低到最低限度。没有人不会犯错,所以身为家长,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自身的行为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结合求职者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求职者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协助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获得事业的成功。否则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漫无目的,“随大流”、“跟风”、“追热门”,必将浪费生命,一事无成。
有位学生屡次求职失败,很伤心,找到笔者要求咨询。在谈话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在个人装扮上比较另类,而她的理想职业是公司秘书或文员。其次,说话的语气方式太过生硬。最重要的是,笔者在谈话中发现,她考虑问题几乎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视他人的反应或感受。当晚近12点,笔者接到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电话,自称是该同学的家长,希望我能帮助他的女儿顺利就业。该家长说话的语气方式和他的女儿如出一辙,非常生硬,同时打电话的时间也选择得比较尴尬。放下电话,笔者有些哭笑不得,也可以理解该同学思考问题的立场、说话的语气等为什么欠妥。
就个体差异而言,每位同学的家庭教育不同,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选择、面试的应激性反应、对未来薪金的期待值及就业后的流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每个孩子的家庭是造就其素质以至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观点非常明确:“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美国学者鲍姆林德(D.Baumrind,1969)的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放任型(permissive styl)。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马丁(E.E.Maccoby&J.A.Martin,1983)又将放任型进一步分为溺爱型(indulgent style)和忽视型(neglectful style)。这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因为权威和专制两词词义含混,近来多用民主型代替权威型。
四种父母教育的具体特征如下:
1.民主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是高度关怀和中等程度的行为控制,对孩子既不娇惯,也不过于严厉。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要求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又重视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采用耐心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立、勤奋等品质。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能利用说理、解释去促进服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不绝对化,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不强制,自己错了可以公开承认。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使孩子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用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强,即便到了青年期,独立性发展了,在择业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仍然能考虑父母的忠告,并在各个方面按照正确的规则要求自己。并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相理解能够不断增长,心理上不存在隔阂,双方犹如朋友一样,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坦诚布公地交流沟通。
2.专制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低度的关怀和高度的控制,特别看重孩子的服从性。他们对孩子缺少慈爱、温暖和同情,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胁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很少采用温和的劝说和表扬。他们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容商量和质疑,经常干涉孩子的行动,随意向孩子施加各种严厉的惩罚。
专制型家庭的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疏远。感到自己在家中毫无地位,家庭毫无温暖,自己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也常常是无理的,内心对父母不服,很少与父母交流思想,更谈不到讲心理话。专制型的父母和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一致性水平最低。
3.溺爱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较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孩子具有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分迁就庇护。这类父母爱子心切, 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无限制地满足子女的一切欲望。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一味迁就, 从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他们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缺点,总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孩子的短处比,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偏袒护短, 娇惯纵容。二是过分保护。有的父母总把孩子看成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 生怕孩子遭到不幸, 总怕有害于孩子, 对孩子的身体及生活照顾得太过分, 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学习、游戏、社会交往等方面设置了过多的清规戒律。
4.忽视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或没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甚至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对子女的活动和去向知道得很少, 对子女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子女谈心,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子女的意见。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需求, 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奖罚往往凭自己的兴致或情绪,随心所欲。对孩子的表现不重视,视若无睹,甚至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撒谎、逃学、作弊、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或纵容。
忽视型父母其实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子女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孩子, 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设家庭。这类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都比较缺乏。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只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 缺乏心理上的交往, 他们难得接受到来自家长的责怪或鼓励, 对家长的榜样也没有兴趣, 激不起心灵上的激动与不安, 心里有话也不愿在家中讲。至于必要的理解、尊重、独立自主性的满足、榜样的信息等,则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教养的态度与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对于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特征, 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方面, 家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见下表。
表一资料来源:[日本]掘内敏 著 谢艾群 译:《儿童心理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在笔者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都有所接触,也深感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之重要。
民主型父母笔者曾亲自感受过。那时笔者还在读大学,一任课教授要举家迁往外地,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他家送行。在交谈中,大家了解到他太太是公务员,14岁的儿子小曾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理所当然的,我们想小曾一定会和父母同去。可老师的话让我们诧异:“不,我们夫妻走,小曾留下。”“那小曾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不,他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在附中读书,周末还要去乐队排练。因为他不肯离开他乐队的伙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我们面面相觑,而坐在墙角端着吉他的小曾在朝我们微微笑。“小曾,弹首你自己创作的曲子给哥哥姐姐们听。”悠扬的歌声响起,歌词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老师家那种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真让我们所有的人感叹不已。现在,小曾真的成了一位专业歌手。小曾说:“我喜欢我的职业,我很快乐。”用业内人士的术语来说,他和他的家人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规划。
当然,民主型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的体现。只要有这种教育认识的人都可以做到!
专制型父母笔者在工作中也曾接触过。男生小吴,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擅长与他人沟通。曾在一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实习,业绩不错,单位对其工作能力较为肯定。可实习期满,小吴却辞去工作,和我商量要一心一意准备专升本考试,或去读全日制网络、成教本科。我很惊异,他沮丧地说:“没办法,我妈妈一定要我继续读书。否则她就不认我这个儿子。”后来,我和她母亲交谈后,明显感觉她的母亲太强势,“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所有小孩都是读书出人头地,小吴当然要接着读书,去卖房子像什么样子,我和他爸爸怎么有脸和别人说。他只能读书,要不然就别做我儿子。”我接着说:“那读书不还是为了工作就业吗?说不定过几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那不如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那也要找个像样点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我宁可一辈子养着他,让他读书。”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溺爱型的父母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在进行职业咨询中,笔者给予一些专科学历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建议他们与其和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外贸公司文员、秘书等职位,还不如去五星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型行业从基层做起,反而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孩子听了表示可以接受,但要再回去和父母商量。很快就有家长打电话过来:“老师,我们家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你怎么能叫他去伺候人。我在家什么都舍不得让他干,你倒好,还让他端盘子、刷马桶。要真是这样,我养他一辈子也舍不得让他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活。”
所以说,如何改变溺爱型父母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正如上海媒体所报导的家长清晨替孩子在公交车站排队,只为了孩子早上上班能多睡十分钟。面对记者,家长还振振有词:“小囡上班太辛苦,我们能帮孩子就帮一把。”在这种过度关爱下,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一旦有压力、受挫折,就可能轻易提出辞职,放弃原有的努力和规划。
忽视型父母的教育过程中,就笔者实践工作接触个案而言,孩子个性一般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有规划意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有清醒认识;要么自暴自弃,生活学习毫无目标。如女生小文,成绩优异,所有给她上过课的老师对她的学习刻苦精神和很强的领悟能力都表示赞赏。小文平时为人谦和,衣着朴素大方,我一直以为她一定生活在一个知书达礼的家庭。很偶然的机会,我才从她好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她真实生活的环境:母亲下岗后没有固定工作收入,父亲就像我们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是个大龄的“古惑仔”,吃喝赌无所不沾,甚至常有人找上门来,在门口用油漆乱涂,拿着刀子逼她和母亲还赌债,她自己已经不记得搬过多少次家了。以后每次我看到她,都有一种心疼的感觉,我很难想象在那种环境下她怎么还可以坚持学习,而且成绩还那么好。在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就业。我很为她可惜,她很坦然:“吃了妈妈这么多年闲饭,该早点让妈妈歇歇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大专3年学习中她已经考完了自考本科并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她非常顺利,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对上海商学院在读的1521名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表二父母和孩子对最终学历的期待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待是很高的,并且在本科这层次开始就要高于子女本身的期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专科生和本科生毕业前面临就业升学时,有相当部分选择升学的孩子是来源于父母的期待。
表三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三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职业名声、职业收入、舒适安全、施展才能、符合兴趣、国家需要、社会贡献。
表四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四可以看出,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入、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社会贡献。
表二和表三显示的不同数据,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父母和子女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孩子的最终职业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同时,上海地区的父母由于某些原因对职业的名声特别关注,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才能。
综合以上各情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固然赋予多方面的影响,可家长本身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我们不妨借鉴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在这三者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具体构想如下:
一、教育专家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编写家长教育系列教材。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如优生学、营养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德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等,为了使家长们掌握教养子女的最基本知识,有必要研究并开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二、大学应该建立家长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对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家长和对孩子过分溺爱的父母,要转变他们“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而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家长,应该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均是人才,即平时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使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适应不良。
三、大学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四、提倡大学生和家长进行各种沟通,在沟通中进行“双向教育”。所谓“双向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倡的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新观念。简单地说,“双向教育”有两层含义: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子女;同时,子女也能以自己的言行帮助家长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对家长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的家教内容、形式和态度作出反应。就是说,家长和子女可以互相教育,互相促进。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了相当的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进了大学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对家长的人格完善和家庭教育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顺利进行,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2]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星期天,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处玩,好不好?”;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好啊?”;过一会儿儿子又在叫:“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
在一般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有意识“创造”一些艰苦环境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
在公学里,孩子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教育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统一的,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就会渐渐地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拨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启示:注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
中国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英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英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英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英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英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英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创造力。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英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相互协调 相互沟通 共赢
在从教二十多年来认识到不少家长大都以工作繁忙、生意应酬多或自己文化水平低,知识浅薄,不懂教育为借口,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其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脱钩,两者应该同步前进。
第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整体效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然特点不同,教育不同,但是必须承认教育是延续的长远的一个过程,二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无法割裂。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一味的要高分,致使孩子的成绩受到了影响。有实例为证:在教育的班级里学生何帅,英俊,成绩优秀,人缘好,男孩女孩都愿意和他接近。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有一个成绩也不错的女孩偷偷给他写情书,一下子让他不知所措,当老师发现何帅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上课走神,回答问题答非所问,错误百出。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马上给他家长打电话,把双方家长叫到学校,和家长一起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认清早恋的危害。经过一段时间,这两个孩子学习渐渐步入了正轨,学习成绩也赶上来了。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融会贯通,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有着各自的优势,具有一致性、完整性,但有时也是互补的。强调任何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家长以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转交给了学校的做法,很不负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的始终,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不同活动情况,需要家长了解和掌握,需要和校方特别是班主任相互沟通。再举一例:
二班学生纪天豪,父母离异,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这段时间发现孩子上课总低头在捣鼓什么东西,下午第一节课就趴着睡觉。经过老师私下了解原来孩子在玩手机,我马上联系他家长,他父亲这才知道孩子瞒着他,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了手机。父亲后悔自己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以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表示一定配合学校让孩子改掉坏毛病,让孩子健康成长。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一套在学校又是一套,而且在学生放学后、回家前还有一段空白时间,是学校和家长都不容易掌握的。如果平时家长和学校缺乏沟通,孩子很容易在这段时间出现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将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而学校也希望学生能成为国家栋梁,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所以说,学校与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第四,家庭和学校如果沟通不好,往往会使家长和校方在孩子的培养上出现理解的差异,而且学生一旦在学校出现问题,家长就把责任一味推给学校。学校也应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提供和家长沟通的渠道。在双方沟通方面,家长可能会缺乏能力,也缺乏沟通的渠道和资源,因此,学校应多承担与家庭教育相衔接的任务。比如: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以及采用让学生写学校生活周记给家长看等形式。
最近学校就举行了一次大型的亲子互动活动,活动内容是“爱在行动”,学校给家长孩子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组织者声情并茂地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孩子们都感动得流泪,纷纷上台表示要爱家长,爱老师,爱祖国,发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当场班里有一个学生的家长没有到场,他突然向老师跑过来抱住我,痛哭流涕,大声喊着:“老师,我妈妈没来,你就是我的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妈妈!”原来这个学生是个问题生,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在家不听父母,在校不听老师,这次活动给孩子触动很大,就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不再说话了,不惹老师生气了,背书积极了。老师及时鼓励这个学生,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并激励孩子要坚持不懈,争取更上一层楼。这次月考他前进了十名。
总之,教育是系统的、延续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校只是教育的一种渠道,家长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完全都推给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那么,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不无裨益。只有这样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才会让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字】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职教育是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即将步入成人的最后的教育阶段,而大部分的中职生是初中学习的失败者,他们文化基础差,自信心不强,叛逆心理严重,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的教育”。坏的教育不仅来自于学校,有的也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职生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与其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无关系。现阶段,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家庭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这是摆在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
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负有责任,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自己只要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换句话说,他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缺失的,他们要么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忙自己的事;要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给予督促,更谈不上帮助。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不能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不到积极地作用,甚至会使学校教育变成“5+2=0”的教育。
2、家长长期的不合理教育方式
(1)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注重养成教育,过分溺爱子女,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由于平时过多保护,盲目赞同,使孩子形成蛮不讲理、过度自我和攻击的心理,缺少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部分职教生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差。
(2)冷漠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认为孩子读了职业中专就没有前途,对孩子采取不管不问、冷漠、打骂等教育方式,有的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其放任自流,把孩子送到学校,仅仅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害怕过早进入社会被“带坏”,送到职高,起码有老师管教。这些孩子一旦感觉到父母对自己没有了希望,自己也会慢慢放弃自己,对自己没有要求,也没有了进步的愿望,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逐渐萌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甚至会出现社会性情感冷漠的现象。
3、不完整的家庭结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入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问题学生”很多都有着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要么是父母关系不和导致分居和离异,要么是丧父母或再婚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自甘堕落,最终形成孤僻、冷漠、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4、家长素质偏低
中职生的一些家长有着爱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性,有的家长则是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要求和规划。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但是家长的种种不良行为和思想却成为孩子的 “榜样”。
二、改变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使之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气氛是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联系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环境,不但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孩子的人格。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中职生的家长在社会的舆论下对子女也失去了信心、耐心,甚至无心教育子女。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有的家长不但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会使用辱骂、殴打等方式惩罚孩子,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因此,中职生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正视孩子的与众不同,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家长素质,转变教育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父母的“作品”。 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调整自己的心理,用积极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影响孩子,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每个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但是,部分学生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却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溺爱、放纵、任其所为,另一种则是过于严厉、粗暴、专制、束手束脚,这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方法是以平等、民主、科学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使得孩子在轻松、愉快、友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获得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地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要想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志同道合,必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1、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学校和教师要从思想到行为上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创建家校之间的互相平等、互相指导的合作气氛,吸引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校的合作活动中来,真正做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2、家访是家校沟通的有效方式
家访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一座桥梁,通过家访能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它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家访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家长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水平。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家访也可以有上门家访和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
2、家长学校是家校联系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