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医学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
一、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诸多问题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时间少的矛盾解决方式
(一)提高学生的对完成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是增加学生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基础
本科新生进入学校后就应让学生明确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往届因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未拿到学位的例子,打消学生侥幸过关的心理,端正态度。同时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也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待这项教学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二)合理的选题是提高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极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点,合理的选题更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选题除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大小适宜,题目新颖以外,更应重视学生对此选题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和做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一定要充分把握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最好在其进行临床实习之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
(四)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异地交流指导
传统的方式是电话沟通,其优点是直接快速,但很难直观地展示学生问题及资料。用QQ或微信,QQ和微信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交流平台,可以进行在线聊天,离线留言,传送文件,但不支持手写签名,图片绘制等功能,最大的问题是对资料的保存不安全。有道云笔记很好地兼备了这些功能,同时还有其自身更多的优点。
二、有道云笔记及协作功能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具体应用
(一)功能简介
有道云笔记是网易有道出品的一款云存储软件,解决个人资料和信息跨平台跨地点的管理问题。具备文字、拍照、手写、录音多种方便快捷的记录方式;免费的云端存储空间,自动同步,有道云笔记采用三备份存储技术,数据被分别保存在三台服务器上,为数据提供三重保险;支持桌面版,网页版,iPad版,手机iPhone版,手机Android版,手机网页版等多形式,信息一处记录,云端存贮,多终端查看。
(二)有道云笔记及协作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具体应用
1.下载和安装:分别下载和安装有道云笔记的手机、桌面客户端,手机用户根据自己使用的手机情况选择相应iPhone版,Android版下载号,可以注册网易通行证后登录,也可以用QQ帐号登录。
2.打开软件,进入操作界面,进入云协作,指导老师建立一个毕业论文辅导群后立即会显示一个群号,学生则选择加入群,输入刚才这个群号即可加入该群,这样指导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群进行一对多的辅导。群成员可以在线对各类文档进行编辑、修改等。
3.学生进入云笔记界面,选择新建笔记,输入笔记标题,在新笔记中输入要与指导老师进入咨询、交流的内容,也可以将论文初稿的Word文件插入笔记中。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或PC终端随时进入有道云笔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可以直接在云笔记中打开学生的Word文件,点击审阅-新建批注,对学生论文写出修改意见。
4.在有道云笔记的编辑状态,指导老师将学生可以参考的各种论资料以插入附件的形式保存在笔记中,供学生使用,这些附件可以是Word,PDF,PPT,甚至是图片和视频文件。
5.有道云笔记在手机端提供了录音记录功能。灵感的思路往往在不经意中突然而至,无论是学生还是指导老师只要想到了关于论文的各种问题,而此时又不方便打字时,利用这个录音功能很好地记录下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功能学生和指导老师可以进行语音交流。有道云笔记在手机端同时也提供了手写功能和涂鸦功能,利用手写功能进行原笔重现增加了交流的亲切感。护理学涉及了许多技能操作,学生可以用云笔记的拍照片功能记录下自己技能操作的瞬间并保存在笔记中,老师可以用涂鸦功能点选其操作中的不足,并配以文字说明。
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改革方式
(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当前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范围和地位的变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学科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检验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掌握的只是理论,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和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性、边缘性、创新性学科课程少都有关系。
(二)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依据是(1)新课改对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医院发展对检验工作人才的要求。(2)国家确定的卫生专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提纲对检验工作人员标准的要求(3)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关于思想、方针以及教学质量做出的要求。(4)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学成功的经验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运用。(5)很多医院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三)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式
(1)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定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2)学校可以组织检验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业教师及医院检验科的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3)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放问卷和向相关专家及有工作经验的检验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反馈。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具体方式
(一)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检验专业、文化社科五个课程群。
(1)前两个学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社科、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群为主,把涉及到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初期的教学综合了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在三到四学期之间主要是以学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临床医学概要主要学习医学的内外科、诊断学、儿科、妇产科以及传染病学,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医院中面临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新兴学科融入到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满足当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改革的标准。
(3)最后将四至六学期设计为实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实习时间为四十八周,主要是在临床医院检验科实习的同时,进行临床检验、医学技能培训和做一些毕业论文,这一阶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对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做了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比例,一般达到一比一,甚至实践教学比例更高。同时对临床实习和基础实验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 加强了临床检验和实习的技能训练。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高专院校增加了临床见习课时的比例,增加了与临床医师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并多了参与临床检查、咨询、病情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为将来就业时的临床经验奠定基础;高职高专院校还应整合检验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临床岗位和检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根据在学习期间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自己毕业论文;改革检验技能的训练内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在各个专业零散的检验知识进行组合,制定相应检验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如各种形态学检查,不断加深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理论和专业技能;改革检验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基础的实验方法,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经过检验实验教学多年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全程监督,以及训练、考核的标准化。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各大医院检验科主任及行业专家参与修订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形成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的“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后的检验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分为三类,包括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教育;转化医学;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强调把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实质是从“实验台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台”的双向过程,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间的双向转化通道,简称为“B-to-B或B2B”[1-5]。医学理念的发展与医学技术的革新在为医学工作者指引方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要求与挑战。目前医学研究生接受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缺乏对于学科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导致科研成果不能延伸进展,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无法将临床中涉及的问题纵向连接[6]。对于承载着医学卫生事业希望与未来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具备临床应用和基础实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7]。本文对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对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提出合理方案。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5月—2019年8月内蒙古某三甲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对2015—201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统计。发放调查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是否有文献阅读习惯、每日阅读文献数量等)。被调查人员年龄为23~29岁,其中男性104人,女性126人,均为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根据准备好的提纲向有多年带教经验的硕士生导师进行访谈提问,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研究方法
对内蒙古某三甲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以及近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230份在读研究生有效问卷、硕士生导师访谈提问等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找出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3评价方法
对医院收集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毕业论文情况进行多次反复查验,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对回收的所有问卷进行检查,剔除空白、无效作答的问卷。对访谈收集到的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检查,保留有效内容,对其归类整理[8]。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才队伍现状
该医院目前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36人,在读学生2525名,研究生412人。从年龄层次来看该院55岁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7.33%;从学历来看,该院博士学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只占9.52%,学历层次比较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从职称来看,青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居多,人才梯队配置合理。见表1。
2.2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
从2015年到2019年该医院研究生毕业情况看(表2),论文质量不高而且没有上升趋势。
2.3研究生科研能力
(1)阅读文献的习惯。根据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230名研究生中,有80名表示自己有阅读文献的习惯,每月阅读文献数1~6篇,可以看出只有34.78%的研究生有阅读文献的习惯,而且阅读篇数较少,阅读中文文献居多,说明研究生的阅读习惯较差。(2)科研方法的培训。根据统计结果,在被调查的230名研究生中有86名曾经参加过临床科研方法的培训,以是否参加过临床科研方法培训为分组条件,比较对医学科研方法学的熟悉情况。可以看到是否参加过临床科研方法学培训对研究生熟悉科研方法具有影响(P<0.05),见表3。(3)研究生科研活动参与情况。通过统计分析230名在校研究生读研期间参加过哪些科研活动,可以看出被调查的研究生普遍参加过的科研活动较少,只有“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与“协助导师负责项目的研究”超过了50%。见表4。
2.4专家访谈
本次访谈对象为该医院资深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工作年限都大于15年,且为正高级职称。结合访谈提纲对访谈对象谈话内容进行整理如下:(1)研究生在校期间有轮转任务,讲座和科研时间不够充分,后期工作、规培或读博不定向,成果转化有限。(2)研究生应向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注重科研思维的锻炼。(3)医院领导者应转变观念,改革人事、科研相关政策,积极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现有资源,借助学校平台发展转化医学。
3讨论
本研究从该院近五年研究生毕业论文情况、参与科研活动情况等可以看出,研究生科研转化意识欠缺,缺乏总结临床问题的能力。而研究生导师也因为自身学历、担负诸多临床任务而精力受限等原因未能将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转化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有效成果。转化医学作为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不仅仅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扎实的基础科研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研究生多以学习、模仿科研方法以达到按照导师要求完成论文毕业的目的。尚未养成从临床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基础科研实验的意识[9]。无论对导师还是研究生而言,将科研实验的结论深入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实践于临床都是最有意义的研究。如何调动研究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从临床中获得基础实验的灵感和运用基础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实现医学转化的良性循环,促使基础指导临床、临床寻找实验室证据,密切沟通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转化医学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现拓展转化医学根本性变化[10-11],是当下摆在研究生教育的一道门槛。转化医学研究涉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研究,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单位、跨专业甚至跨行业合作[12],作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应该建立自己的中心实验室,为医院的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现代化、体系完善的科研基地,医院应积极加入并响应转化医学平台的构建[13],尤其是我们所属的西部地区,转化医学平台构建还不够完善,应向中心沿海城市看齐,提升对转化医学平台的重视程度,共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医院与医院之间也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共享通道,加快转化医学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对导师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深化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重视转化医学理念的培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在构建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转化型团队中,加强研究生对问题的思考部分,培养其转化理念,使其对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后续进展有一定了解,最终实现临床医生不仅是医学成果的应用者,也是医学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14-15]。在医学技术日益更新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迫切需要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而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就显得颇为重要。构建良好的转化医学模式培养医学研究生,必将给未来医学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3]张华,詹启敏.实施医学创新驱动促进转化医学发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5,2(12):9-15.
[4]高月明,蒋天裕.转化医学为主导的康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8):30-32.
[7]万志红.转化医学理念下临床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初探[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2):169-170.
[8]富卉.转化医学视角下医院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7,82
[9]彭宁福,杨宇峰,廖迎阳,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3,13(3):262-264.
[10]李孝龙,杜鹃,范新炯.医学院校酶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1):875-877.
[11]吴惠涓,程朝霞,孙光霞,等.论转化医学在神经病学专科培训中的实践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3):39-41.
[12]申艳伟,杨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转化医学教育模式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385-388.
[13]赵强元,荣扬,李艳君,等.关于转化医学的思考[J].转化医学杂志,2016,5(3):140-144,148.
关键词: 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室 中医院校 大学生创新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69-02
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高等院校逐渐将实验室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大学生课堂实践和拓展训练的开展,成为中医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发表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逐步建立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以笔者学校为例,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于2013年6月获批湖南省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主要负责各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探索实验室开放对中医高等教育的意义。
1 医学基础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与意义
1.1 基本操作训练实验开放
基本操作训练主要针对验证性实验项目,如每年期末实验中心开放组胚模型室、寄生虫标本室、病理标本室等,组织学生开展组织学、病理学等基础实验项目的复习,便于学生在完成必修的实验课基础上,不断熟悉和熟练实验基本操作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操作,不仅增加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而且M一步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
1.2 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全面开放
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主要面向对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学生填写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预约申请表,并附上详细的实验计划,经批准后进入实验室。近年来,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湖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设计大赛,逐渐增大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影响力;且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多次进入实验室备战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系列科学技术大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都载誉而归。如2013―2015年,笔者学校学生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获得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4项、三等奖23项,切实引导和激励该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2]。在具体实施时,实验选题与方案一般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定,指导老师把关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研态度,从而提高该校学生整体的科研水平。同时,因为学生科研项目增多,对实验中心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学校不断调整实验中心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并增加教师数量,从而有利于实验中心的发展[3]。
1.3 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开放
主要针对参加导师科研课题工作的学生,实验中心可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每年度都有许多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相关开放实验室中完成的。这样做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1.4 对内、对外培训开放
实验室既对内培训大学生、老师,也对外培训企业人员、其他学校的教师。近年来,累计开展的培训和讲座有:分子生物学PCR技术培训项目、Western-blot技术高级培训班、细胞培养技术与无菌室操作、病毒培养、分子病理学技术高级培训班、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数码互动系统的操作演示、消防知识讲座等,不仅增加了该校实验中心的影响力,也加强了同其他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2 实验室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1 学生参与时间不够
中医院校的学生课程多且学习压力大,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白天课余时间很少。实验室开放时间必须考虑这个因素,否则部分学生就会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参与开放实验。因此,实验室开放时间调整为工作日8:00~21:00,周六8:00~17:00。另:节假日需提前预约。实验室时间延长,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
2.2 实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够
实验室开放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除了开放实验延长增加了实验教师上班时间外,还加大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用房调度、实验试剂耗材管理压力,导致实验教师负担加重而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为了保证开放性实验的良性发展态势,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方面,实验中心通过引进学生管理模式减轻实验教师负担。挑选高年级具有一定科研实验经验的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和仪器设备维护,可以拓宽实验开放的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出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开放性实验管理办法》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开放性实验室具体实施方案(试行)》,并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开放工作量核算和奖励制度,来鼓励参与实验室开放指导和管理的教师,从而保证了开放性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4]。
2.3 开放实验室安全需要进一步得到保障
学生大多会利用课余时间,如中午、晚上和周末进行实验,在涉及一些有毒有害试剂和大型贵重仪器操作等情况时,需要指导老师进一步保障操作安全。因此,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需提前预约,实验中心根据相关情况,指派相关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学生安全和实验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并建立实验中心安全值班制度,每天均有专人逐一检查开放实验室,加强组织管理,排查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转。
2.4 实验室开支增大
自实行实验室开放以后,该校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项目逐年增多,参与开放性实验研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的试剂、耗材等消耗逐年增多,仪器设备维护费用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维持实验室开放和保证正常教学不受影响,学校建立了专项开放基金,增加对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维护的维护,从而保证了开放性实验室的正常发展。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开放实验室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刻苦钻研能力及锲而不舍的科学素质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都获得了较好成绩,取得一定成果。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鉴于医学基础实验室开放对中医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将继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增加资金投入,搭建更好的师资队伍,建立更加优秀的实验平台,从而实现实验室在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开放模式,为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搭建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玉瑭,杜亭亭,王伟,等.基础医学大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及管理[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2-933,939.
[2] 丛培玮,郭隽馥,苗兰英,等.培养学生中医科研能力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3):92-93.
南通大学地处江部的南通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的办学历史始于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其“父教育、母实业”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南通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通医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面向临床信息学本科教学的高校。该校学科带头人董建成是较早就耕耘在医学信息学领域的知名教授之一,现任南通大学医学信息学系主任、数字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常委等职。据董建成教授介绍,南通医学院早在2002年就开设医学信息学本科专业方向,是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发展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抉择。其后历经了“非典”、汶川地震和我国新医改的推动,不但证实了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而且即使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明确目标:确立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方向
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生物医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等学科。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董建成教授的教育背景了,董建成教授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南通医学院医学系第一届大学生,经过五年的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学习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了南通医学院任教。“一晃几年过去了,当时总觉得除了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之外,我还应该再做点儿事业”,董建成教授如是说。就在这种“做点儿事业”的信念下,董建成教授考取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在北大,他如鱼得水,穿梭于不同的学院,白天听课、做实验,晚上还经常来往于清华、人大等不同的院校去听讲座和学术报告。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医学信息学这个独特的学科。
1. 深入学习,立志从事医学信息学事业
“我是学医的,当时我就想如果将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一定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效率,避免不少医疗差错。”董建成教授说,“这个思想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对我影响很大。”
之后,得益于北大课程的开放性,董建成教授不但读完了信息管理学的全部课程,还在北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修读了大量的计算机课程。“那时对知识的欲望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当时协和医大的本科生前三年是在北大读的,我就跟着他们听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电子学等课程。”虽然当时非常辛苦,但董建成教授坦言那时的学习是他收获最大的阶段。
在导师的指导下,董建成教授看到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他的毕业论文选择了《艾滋病数据库的建立与信息学分析》,建立了当时最全的艾滋病文献数据库,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我把毕业论文工作当作我医学信息学研究的第一次实践,投入了我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从那个时候起,我真正感觉到了我这一生的‘一点儿事业’,就是要把医学和信息科学结合起来。”
2. 目标明确后,开垦医学信息学荒地
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董建成教授回到了南通医学院,在“立志从事医学信息学事业”的信念下,他于1992年在南通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医学信息学会,一年后,中华医学会增设了医学信息学分会。从此,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从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开始了朝向临床医学和数字医学的迈进。
董建成教授组建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于1996年成立了国内医学院校中第一个“医学信息学教研室”。并在其后的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中,开展了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等多方面的探索,确立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通过整合学校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方资源,于200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正式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成为了国内第一所面向临床和医院信息化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高等院校。国家教育部随后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增添了医学信息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70408W。加快了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持之以恒:完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内容
在国内,面向临床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没有先例。董建成教授的团队于2000年就开始到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考察其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直至师资配备、教材建设、实验指导、生产实习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建立了适合当时国情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体系,为其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他高等院校开展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教学体系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
董建成教授对记者说:“在确立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体系后,师资力量是办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基本保障。”面对当初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面,董建成教授利用自己在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机会,一边提高自己,一边坚持教学,还一边在南京的高校中“大肆地‘挖’人、‘抢’人”,先后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日本德岛大学引进博士、硕士若干人。同时通过自身培养和送出去培养等多种方式,确保了该专业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董建成教授说,南通大学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参考了八所国外高校的课程内容,是在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和国内其他知名专家的论证后确定的,不仅包含有国外的原版教材、国内的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也有该系自己主编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编教材,如《医学信息学概论》、《医学信息检索教程》等,后者在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本科生主修的学位课程覆盖了信息技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管理科学等多个领域,确保了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动手能力培养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急需
考虑到大四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不能操作医院信息系统的现实,如何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是学校急需考虑的问题。有鉴于此,董建成教授又于2006年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医院信息系统(HIS)模拟实验室,由于教学效果显著,该实验室于2007年获得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200万元资助,使得南通大学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条件如虎添翼,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我们在后续的项目资助下,将原有的实验室扩大为数字医学实验室,成立了南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所,为研究生的培养提高了更好的条件。”据董建成教授介绍,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医学信息学教育真正与国际接轨,真正面向当前的实际应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之路。
面向应用:不断探索医学信息学创新之路
1 TM理念及其发展
1.1 TM理念 TM是近10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 出的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转化医学的科学 定义,但其思维理念被认为是连接基础学科与临床学 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Two-side Way),即TM思维 是如何从实验台到病床边(Bench to Bedside ),又从 病床边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的一个双向过 程,是一个连接着基础与临床循环式的研究体系[2]。 TM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 间的固有屏障并建立起关联,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 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预防与治疗的措施 和策略。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 用基础研究方向,从而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 床到实验室的良性循环[3]。究其根源,了M的实质是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 层次、多耙点的交叉融合,它是一次伟大的医学革命TM的目标是建立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 的4P医疗模式,而TM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化研究,即 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临床[]。 DoughertyC5]在TM体系的学科建设中,提出了 3T 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指出学科服务的职责就是促进各 个知识领域之间信息的有效流动过程。李维等[]认 为,在3T TM研究模式中,了表示转化,了1、了2和了3 代表医方服务体系转型中的3个重要的转化步骤。 每个转化步骤都对之前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范围逐 渐扩大,从基础科学研究的发现到临床研究,最后扩 展为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型,如图1所示。
1.2 TM的发展 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设置临床与转 化科学基金(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A- ward,CTAS),已资助23个州的39家医学研究机构 从事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工作;008年,法国已建立 覆盖全国的23家临床研究网络中心;2008年底,在 TM 委员会(Translational Medicine Board,TTMB)的 组织下,英国的TM研究进展显著[7]。我国TM研究 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学术会议的陆续召开,标志着我国 已开始全面启动和发展TM[8]。但由于我国TM发 展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①由于 TM研究平台严重不足使得基础科学家与临床人员 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脱节;②转化效率低;③转化过程缺乏规范,随意性 和功利性时常居主导地位基础研究、临床医学与 社会预防之间未能建立有效循环;⑤科研投入与社会 贡献存在巨大反差[1]。
2 TM在护理发展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和环境的不 断演变,护理专业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 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3个阶段的转变,护理事业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护理学科本身具有偏 人文学科的特点,导致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 等发展缓慢。TM思维的提出目的是打破基础研究 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 双向转化,缩短科研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时间,提高转 化效率,将医学各学科发展的独立化转化为系统化、 科学化;使得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护理、预防等应用 学科的共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亟需引进TM来指 导护理事业的发展。
2.1 TM指导护理管理成果的应用护理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 实践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通过计 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5个管理职能,达 到保证护理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目的。目前我国 护理较医学发展相对缓慢,加之护理自身的特点,现 仍存在很多问题:护理部重视护士的护理能力考评和 各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却缺乏对科室的健康水平的了 解,包括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科室近期遇到的困难、 患者结构或需求的变化等;护理人员每天机械地完成 护理工作,缺乏对护理研究的重视;护理人员缺乏对 临床医学发展的学习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只注重护理 专业自身容易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以及护 理发展落伍。鉴此,笔者认为TM可以很好地上述解 决问题。
2.1.1加强医学思维理念的转化 TM强调的是理 论与实践双向结合,研究与临床的双向结合,可以转 化为管理层与基层的双向结合,演变为从管理层决策 到基层实施,从基层实施反馈到管理层决策。自上而 下的TM强调从管理层到基层的转化。而现实中很 多决策由于基层参与者兴趣不高或态度不认真、应付 公事,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导致决策实施出现偏 差。所以,应从管理上和临床工作中树立TM意识、 强化TM理念,并借鉴发达国家TM研究与实践的成 果及转化理念,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与环境条件,实 现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
2.1.2推进协同创新,成立TM的管理部门鉴于 TM逐渐成熟,护理管理层应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 主要职责是把护理科研成果或领导决策传递到各科 室并实施,通过反馈进行整合,制定最优方案。同时, 部分部门人员深入各科室实行转科,通过在不同科室 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找出各科室发展的优点与不足。 对于优点要在全院进行交流与学习,进行推广;对于 不足,管理部门通过研究、磋商等方法进行协调矫正。 这样既遵循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 又对护理工作进行了宏观调控,从而保证了护理管理 部门的先进性和护理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2.1.3强化政策引导和加大经费支持,以TM指导 医院护理科研发展加大医院护理科研的宣传,争取 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将护理科研建设纳入医院整体 发展规划中。科研管理部门作为基层,向院领导报告 阐述护理研究对于提升医院医疗水平的意义,以及开 展相应研究和合作的可行性,听取院方意见及决策, 争取获得最大支持。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管理 层,大力提倡护理科研,加大对科室护理科研人员经 费支持,鼓励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应用,协调临床与科 研工作、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完善相应制度,鼓励科研 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的积极性与及时性,增强科研平台 建设,提供有力的科研保障。
2.1.4加强护理人员的全面发展由于医学各学科 之间的方向差异,各学科内容的细化,导致了各学科 发展相对闭塞,各学科内容的单一化和空洞化,阻碍 了护理专业的发展。大部分护理人员除了护理知识 外,对其他医学知识几乎了解很少,很容易导致护理 专业与医学发展的整体方向脱轨。经常关注各学科 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及保持和各学科联系人之 间密切沟通,才能使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由于TM研 究涉及很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倡导医学各相关 学科的共同参与,以及融合各学科的优秀人才,建立 TM的医疗、护理、预防全方位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 交叉合作,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 系,对护理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2.2 TM在护理科研中的体现 护理科研是指研究 探索新的护理理论、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过程,其目 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降低护士 工作强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护理教育奠定基 础,促进护理专业的持续性发展。通过护理专业不断 发展和自我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护理 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其他医学学科相 比,护理科研的起步晚、水平低、发展慢,且主要表现 为科研成果产生与临床利用不成比例。每年全国各 种护理专业期刊要收录成千上万篇科研成果论文,具 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但这些成果被临床实际应用较 少,大部分护理工作并没有跟上科研脚步,依然停留 在几年前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缺少TM研究平台。 TM研究平台的建立致力于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之间的壁垒,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 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 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 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 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 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 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 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实践,使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直接联系,缩短了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使 基础研究能直接为临床服务。TM平台应包括临床 护理团队、护理科研团队、市场研发团队。临床护理 团队主要负责以临床为基础的科研论题的搜集以及 护理成果的实施及反馈;护理科研团队主要负责护理 项目的研发,通过进行实验或调查,发现和分析护临床中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得出科研成果;市场研发团 队主要负责把进行反馈后修订好的最终科研成果进 行社会层面的推广。其中临床护理团队和护理科研 团队是TM的基础,而市场研发团队是影响国家护理 水平的直接因素。众所周知,护理领域是一个潜力极 大的市场,对护理科研成果的转化无疑是一种推动。 应有专门管理机构从事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 作,整理科研成果,定时向社会提供信息。当然,上述 理论必须基于各种理论条件的成熟:①必须立足于临 床实践,重视护士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提高全体护 理人员的认知水平,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论、新思 维,充分认识护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性。②加 强在职人员有关临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训,即如何在 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以及形成论文并发 表。③为护理科研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及保护制度; 摒除大众的“重医疗、轻护理”观念,强化社会大众肯 定与支持。
2.3用TM成果规范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学(Nur sing Pedagogy)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 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 律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发展社会服务项 目。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形 成了全方位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构合理的 课程体系、日趋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学的评价 体系等,并为我国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了大批优秀人 才。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 差距。护理教育较临床发展相对滞后,有些护理教材 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相对陈旧。同时,专业教师和临床 教师司职不同,造成了理论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衔接 不上,加大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9]。②护理本科毕业 生科研意识淡薄,进入临床工作后遇到问题不做深入 调查研究。③专职护理教师缺乏与临床护理人员交 流,二者相对孤立,缺乏对临床护生工作质量信息的反 馈。④本科生撰写论文的水平较低,缺乏相关能力的 培训,毕业论文敷衍了事。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 TM思维教育,有助于专业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基础和临床研究融合[M]。
2.4以TM为指导,促进护理教育发展学科建设 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专业发展的标志。良好 的学科建设必须拥有高质量人才和超前的医学思维 和研究成果。因此,将TM纳入护理教育,有利于促 进护理教育与其他医学学科教育的融合,护理教育与 临床实践的同步,保持护理教育的先进性。应从以下 几方面着手。①在课程设置中,加入TM课程。护理 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等, 这些课程着眼于培养护生专业技能,不利于护生拓宽 眼界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将TM纳入护理教育, 有利于培养护生TM意识;护理研究课程加入TM教 育,有利于促进护理研究以实践为主思维的养成。此 外,纳入TM课程,有利于激发护生对TM的兴趣且 在临床实践中提高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②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TM人员,挖掘和有意识 培养在以上各方面都具有一定基础和能力的交叉型 学科人才[11],促进护理教育事业紧跟先进医学的发 展步伐,保持护理专业发展的先进性。③护理研究中 纳入TM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双向结合, 保持教育与临床的一致性。④在教学理念中不断地 把临床实践的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中,摒除落后的理 论、方法、以及护理器材,充分利用护理的TM成果, 保持理论教学的与时俱进。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