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论文范文

农村集体经济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集体经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集体经济论文

第1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加强对策;分析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3] 伊宗春. 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第2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范文

集体资产管理的加强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完善的一种重要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使农民的收入有效增加,同时农民的负担得到很大减轻,集体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集体资产的总量也在壮大之中,但是总体来看集体经济的实力还不够强,存在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集体资产的管理应得到不断加强,使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发展壮大。只有集体资产管理得到了强化,才可以保证集体资产的完整,提高积累水平,保证资产可以增值保值。还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集体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这样一来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集体经济才可以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提供资源开发等职能,促进集体统一服务功能与经营能力的增强。

2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途径

2.1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与产权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不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增值,并避免发生集体资产的流失。因为长时期以来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所以在组织建设上是相对落后的。很多地方集体资产的管理权由村委会代行,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也正是集体资产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明确组织的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将其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使该组织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收益权与处置权。

2.2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程序

与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相结合,对保全措施进行强化,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产流转制度等。在现阶段,尤其要将资产评估工作和产权登记工作做好,因为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是防止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规范集体资产的重要基础,在集体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集体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公证、科学评估可以避免集体资产发生外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借鉴国有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中。

2.3完善集体资产的内部管理与监督

集体资产内部监督与管理应该从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着手,使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制度,使资产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透明度得到提升。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向全体集体经济成员大会中成员公开。在管理集体资产的过程中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对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进行切实维护,充分调动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4探索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的途径

一切可以反映出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都可以借鉴,比方说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只要是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都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在经营管理中努力使资产的营运效益与效率得到提高,及时更新观念,摒弃不适宜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将资产增值纳入到管理内容之中,将资产增值作为最终目的,将农村集体经济引到市场中带动集体资产的重组。与各种资产的特点相结合,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落实责任制,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山林等资产,应该使这些资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其使用权进行拍卖,促进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第3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范文

农村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只能以传统的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植一些玉米、高粱等普通粮食作物。而稍有文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宁可远走他乡去外面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耕种的生活。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种子、化肥、灌溉用水、耕种等基本生产费用不断增长,导致农民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尽管国家每年都有少许补贴,但由于玉米、高粱等粮食收购价格较低,因此农民年收入较少。仅以紧靠哈尔滨地区的周边农村为例。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在县城中1.5平米房子都买不到,仅相当于一些乡镇干部的一顿饭钱而已。

二、投资诱力弱、工业化水平低是黑龙江农村经济客观现实

黑龙江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对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更没有建立,支撑县域和乡镇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由于黑龙江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简单的生产加工来带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很多,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工业指数为零,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过工业生产项目。较低的投资诱力和工业化水平及不良的投资环境导致黑龙江农村地区的经济越来越落后。即使条件相对好的一些地区不惜花血本架桥修路建立和引进一些企业,然而缺乏整体规划,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和破坏了周边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伤害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实体,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通货膨胀推高物价,降低了农民消费水平

近年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城区改造和市场炒作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飚升,同时住房也成为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好投资产品。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消费物价指数的节节盘升,从而引发了物价的全面上升。尤其是今年以来。食品价格不断出现大幅上涨。通胀问题尤为突出,CPI继10月份达到4.4%之后,11月份同比上涨5.1%,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货膨胀下,最受伤害的是百姓。尤其是农村百姓。根据最近调查显示,农村物价远远超越县城甚至市区,同样的新鲜蔬菜,农村价格要比县城或市区高出1元以上甚至更多,较高的物价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尤其是冬天,大部分农家只能依靠自己种植和储存的土豆和大白菜过冬,当然这和区位条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就提出拉动内需,但是十几年来,我国黑龙江农村消费比重小仅没有增加,反而每年都有所降低,出现如此状况。只能说明黑龙江农村广大百姓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因此加大黑龙江农村投资建设力度,增加农民补贴和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拉动黑龙江农村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资源丰富,但未能惠及于民

目前大部分土地、矿产等资源都集中在农村。但是当地政府一些领导为了所谓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仅没有把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反而在不规范操作下,以廉价筹码拱手相让,致使农民手中土地流失,资源遭到破坏,而农民非但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还成了局外人。如此发展经济与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今年12月3日《新闻晨报》报道,江苏省江阴市夏港街道的长江村为了庆祝2012年村里建厂40N年。去年年底承诺要在2012年给818户居民平均每户送1斤黄金1斤白银。在今年11月30日,村里提前兑现部分承诺,先期给每户发了100克黄金和100克白银。尽管长江村农民的富贵荣华与长江村“天时、地利、人和”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但每个地区的农村都有自己的优势,虽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我们黑龙江一些地区的农村却没有被“养好”。这到底是带头人的问题,这是观念问题,又或者是农民本身的问题呢?即使个别地方盲目引进一些项目,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的限制,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只会乱采乱伐、乱占乱开发,那么又会贡献多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呢?当地的百姓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呢?

五、总结

第4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范文

关键词:媒介;信息;传播;农村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30-02

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就像空气、水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时刻地享受着信息时代的快捷和便利。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人类生活在这个“大村庄”里,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而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农村,却在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构成农村信息传播的要素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通常由传播者、受众、信息、媒介、反馈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组成了农村信息传播的复杂系统。农村信息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所谈到的农村信息传播,主要是指农村的大众传播。

一、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信息

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包括新闻信息、宣传信息、文化和娱乐信息、知识与科技信息、服务性信息等。调查显示,在农村传播的信息中,比较受欢迎的是新闻、文化娱乐信息以及服务信息[1]。

比如天气预报,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如《焦点访谈》,在呼吁社会公正、惩恶扬善、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宣传,深受农民欢迎;文化娱乐节目、电视剧等在农村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与农村的其他文化生活一直比较匮乏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科技信息是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很多农民反映,对于农业节目介绍的科技信息,一是对一些术语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敢实验;二是对节目宣传的效果半信半疑;三是对一些效益好但投入高的科技项目望而却步。[2]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农村传播中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假性和不可操作性,可供农民选择的有价值的信息的量不足。

二、农村信息传播者

大众传播的传播机构及传播者主要处于城市信息圈中,必然导致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选择或“把关”带有特定的城市的传媒立场和价值标准,很难站在农村的角度对信息进行特定的传播。因此,媒体在栏目设置、时间安排、内容取舍等方面,导致农村传播的边缘化。

中国有9亿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2%。农村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达到166分钟,比城市人的平均时间长46分钟[3]。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现实的栏目设置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严重错位。越来越多的外语类节目、流行时尚类节目和国际时事类节目与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差较的农民的口味相差甚远。而且本来就少的农业类节目在数量上、时间上压缩再压缩,造成农民想看一档自己的节目很难。2003年6月,央视开始推行“末位淘汰制”,12个频道淘汰的10个栏目中就包括《农业新闻》。上世纪80年行量一般都在几十万甚至超百万份的农村报,现在却为生存下去而苦苦挣扎。在广大农村,还有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4]

在农村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大多处于城市,他们不仅是城市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农村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由于对农村了解甚少,传播的信息并非农民需要的信息,农业节目办得四不像,农村受众对这种农业节目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使农业节目陷入发展的困境。

三、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媒介的参与,大众传播很难实现。随着农村传播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信息传播媒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广播、电视、报刊,甚至网络都有所建设。但根据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王玲宁、张国良所作的调查[5],农村媒介的分布呈现很不协调的格局。

调查数据表明,电视、报纸、广播三大媒介是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主流,其中电视占了绝对主导地位,成为一方“霸主”。无论从受众的收看时间还是收看频率上都大大超过了其他媒介,成为农村信息传播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媒介。

由于农村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性,和农村报业的整体的惨淡经营,使得报纸在农村的分布情况令人不容乐观。而曾经一度辉煌的广播,由于电视的普及,它的“老大哥”地位也一去不复返,在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也逐渐淡化。至于网络这个新兴媒介,虽然在中国已迅猛发展,但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几乎是空白。这种媒介“畸形”的分布格局,使农村信息传播的缺位更为突出,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越拉越大。

四、农村信息受众

在农村信息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的主体无庸置疑是农民。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民有9亿,农村受众在信息传播受众中占了绝大部分,在信息接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信息消费的“大客户”由于“消费能力”不强,无可奈何地走上了信息传播接受的边缘化道路。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全国8507万文盲人口中,有6665万文盲在农村,占农村人口的8.25%[6]。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他们与媒介接触的有限性。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村村通”工程,但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些偏远乡村仍然对电子媒介可望而不可及。

农村受众有信息选择的自由权力,但相对于城市受众,他们的这种权力的实施范围非常狭窄。农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可供他们进行选择的信息本身不足,使他们自我选择的空间十分有限。再加上他们选择信息时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能力,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中,大量、有价值信息被忽视,这使农村接受者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反馈

反馈是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的完成被认为是一个传播过程的结束,也是对传播效果的检验。反馈一般被认为是受众自主性的表现,但在农村信息传播中,由于受到反馈手段、渠道、积极性等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往往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传播到了农村受众这一结点就戛然而止了。这使得传播者很难把握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就很难改善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缺失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特别是中国农村信息的传播更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大众传播为例,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仅是农村信息的集合和扩散中心,甚至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和促进“三农”发展方面,新闻媒介和其他传播渠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可是,农村信息传播还是远远落后城市信息传播。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的信息鸿沟也越来越深。一方面是城市发达的信息传播设施,城市受众享受着最前沿的信息;一方面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传播设施的匮乏,媒介的忽视,受众自身的局限,信息传播处于空白和无奈中。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一轮“赛跑”中,城市和农村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长此以往,“赛跑”的结果也只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二)解决之路:多方共同努力

施拉姆在论述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时认为,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现状与希望今后促成变革的责任,他认为应由三方共同承担。“单单是政府、媒体或是大众,是无法完成这一项使命的;同样的,三方面之中也不能有任何一方面对之有所诿卸。”[7]

政府在媒体的发展,农村信息的传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基本的当然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为农村受众接触媒体提供物质可能。在满足市场化媒体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要强调“三贴近”原则,要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政府还应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提高农村受众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受众接触媒体的意识。

媒体是农村信息传播的主要传播者,提高媒体的质量对完善农村信息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不仅要重视关于农村信息的栏目设置、时间安排、内容取舍,更要注重农村信息传播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市县级电视台,需要切实加强电视节目与农村受众的关联度,把镜头多聚焦到农民自己身上。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推广农业新技术、致富新路子的节目数量,多播放涉农电视剧品。广播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已在农村拥有的地位,配合集体广播等形式,加重涉农内容,为农村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实用的信息。在办报上,应更多地挖掘农村新闻,重视调研,了解农村读者的问题和心理,办好农村报。

农村受众在农村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样来改变农村受众在传播中的被动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受众积极要求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农村受众应转变信息观念,重视自我知识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摒弃自身的一些思维的局限性,对媒体的信息有更好的判断和反馈。

虽然农村信息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但相信经过政府、媒体、受众的多方共同努力,农村信息传播会越来越完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 [3] 谢咏才,李艳红.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广电总局实施“农村服务年”的主要任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5] 王玲宁 张国良.转自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J).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第5篇:农村集体经济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选择 山区农村 经济 协同发展

山区迫切需要科学地开展综合开发。农民拥有充分的主体性,广泛而深刻的参与性,使得农村改革发展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绩效良好,既体现了让农民提高收入的政府治理、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农民也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和社会多方利益主体得益显著增加。但是各种矛盾的产生导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及其成因

1.山民的贫困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

权利缺失,是从资源匮乏和机会缺乏角度理解的,有剥夺与排斥之义。农民的权利贫困则是其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机会的缺乏所致。恶劣环境下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济波动、社会混乱状态下,山区农村贫困者的脆弱性更易受到冲击。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被边缘化;土地产权处置、资源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都无发言权,少有受尊重(如盲流、泥腿子、农民工等称谓)、被禁止利用新的经济机会(如只能被局限在脏、重、累、险工作领域)。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二元结构,进城农民工只能在条件差、工资低的次级市场上寻活计,是城市的编外国民,很难实现市民化的成功。

2.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权利缺失与发展的制度性陷阱的形成

导致三农问题的根由是农民的权利贫困,不能与市民平等享有诸种发展的实际权利。事实存在的各种农民负担重、被多名目的乱收费、土地权益受侵害等基层政府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新一轮贫困的外在不利因素较多产生,都渊源于农民的权利贫困,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制度性陷阱的根源。

二、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1.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开发的山地生态化产业集群模式

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山民有权和机会回归各主体地位,各利益群体利益协同,知识和方法协同,各资源横纵向协同,短、中、长期时间协同,空间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体制与机制协同,科学和技术协同,是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意义。

按照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制订有利于整体协同与引导控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控制参量,建立必要的区际协同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顺利推进,以保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跨地区产业的互动与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既要避免和消除村民主体被排斥在外,也要避免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而缺乏竞争力,造成资源浪费。地区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性加强,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区际互动,实现五个统筹。区域协调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协调机构具有超省市行政区组织的权力。超越行政区经济桎梏,以市场和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的纵向、横向联系,实施国内、国际区域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因为西部山区广泛存在着与国际交界的地缘区域。政府可建立超省市行政区的组织协调机构予以指导、协调,使产业组织间有机协同。否则难以全面有序和稳妥高效地推进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市场的建立,具体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或新建的专门协调机构履行有关职责。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公平、效率和充满利益主体活力的城乡空间协同,才是符合城乡空间发展序规则的基本要求的。

2.循环山地经济开发融合的模式

这是基于不同类型下的山区人地关系结构类型,因地制宜,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实现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关系构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过程中,为了不走城市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老路,应该在规划时,特别考虑到:由传统山地经济开发模式向新型生态、循环山地经济开发模式转变。区域发展规划中,从产品制造资源开发货品消费终端治理,都不应将三废品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因而影响到人/动植物类,而是一开始就应从物流管理上采取回收物流的作业流程,使其废物利用,循环一利用再循环再利用。

产业组织内部的物流管理,产业组织之间、各利益群体、各区域之间横纵向上,则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内源和外源都达到最佳境界,实现时间、空间、结构、环境、效益、公益、发展、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最佳配置,以及最优结果。

3.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的协同管理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巨大的,只是尚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低成本、差异化、要素管理协同,可实现山区农村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实物产品价值、供旅游观光的产品美学价值与产业经济质量提升。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山地资源系统开发借助山体的垂直立体分布及其地面上的动植物、叠山美、石山美,以及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更替等所能发挥的景观、景区和景点,结合人文地理,从山地审美角度,开发旅游、休闲、度假的经济形态,将山地产品的物理性与审美特征和效果体现出来,在城市产能产品过剩、乡村环境生态化以及人们向往空气清新、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的条件下,非物质的经济品比物质化产品更有较高价值。

在山地资源开发系统中,将山地资源系统开发的物质形态与其非物质形态结合与联结,采取种一养一殖一畜一牧一渔一农一林一科一工一贸一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模式,可实现山地区域的优化发展。

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1.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结构优化及其驱动力

实现山地农业经济资源开发与山地人地关系系统结构优化,取决于外部驱动力、内外部交互作用的驱动力、内部驱动力环境变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人地结构类型I、II、III、Ⅳ的递升型变迁,更需要四种力的共同驱动才能突破贫困落后山区的发展瓶颈,改进其发展性状。

(1)外部驱动力

目前的逆向流动,我国山区和山民似乎成为我国城市和市民的殖民地,发达区域的人流、物流、资流、信息流、技术流和服务流不断流向山地,各层面上的制度安排、体制、宏观政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的税收变化和输入,常在宏观上改变森林、矿产、能源、土地等权属关系、人口数量素质及价值观。公正公平和安全可靠的产权关系,改善山地基础服务设施,推动人们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使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聚变。

(2)内部驱动力

因体制和机制设计使然,越偏远贫困山地如果没有外力驱动,缺乏足以诱发山农留守家乡土地劳作和生活的利益机制,他们宁可选择到城里参与市民建设大都市,而非新农村建设,只能在一定外力寻引下,内部驱动力才可转化为结构进化的促动力。

2.单一型向复合型开发的山地人地关系

山地拥有丰富的水、矿产、森林、动植物和土地等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甚至起着某种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取决于社会经济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效率。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