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肿瘤药范文

抗肿瘤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肿瘤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抗肿瘤药

第1篇:抗肿瘤药范文

结合应用抗癌药物总的准绳是:

1.从细胞增殖动力学动身停止设计

1.1将作用于不同时相的药物合用,在多个环节上杀灭癌细胞。

大多数抗癌药主要作用在DNA合成阶段(S期),如烷化剂、抗代谢药;一些抗癌药作用于有丝团结阶段(M期),如植物抗癌药长春碱、紫杉醇等。将这两类抗癌药连用能有效治疗多种癌症。

1.2交替应用周期非特异性和周期特异性药物。

1.2.1关于增长迟缓的实体瘤,由于G0期细胞较多,可先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配合物等),杀灭增殖期及局部G0期细胞,这样一方面可使瘤体减少,另一方面可驱动G0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然后再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物、长春碱类药物等)杀死之。

1.2.2关于增长快生长比率高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则正好相反,应用周期特异性药物先杀灭S期或M期的肿瘤细胞,然后再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杀灭其他各期细胞。待G0期细胞进入周期后,可再反复上述疗程。

2.从抗肿瘤药物的抗瘤机制动身停止设计

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合用,常常能加强疗效。例如:烷化剂环磷酰胺或卡莫司汀与阻止DNA修复的甲胺蝶呤合用,常可产生协同作用。另外,将能干扰生物大分子合成中两个相继环节的两种药物合用,常有加强抗瘤作用的效果,如先用MTX减少5、10甲烯四氢叶酸后,6h内再用氟尿嘧啶阻断脱氧胸苷酸合成,有明显的协同抗瘤作用。

3.从减低药物的毒性动身停止设计

骨髓抑止毒性是多数抗瘤药物的主要毒性,结合应用一些骨髓抑止作用小的抗瘤药,如泼尼松、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等,常常可起到进步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

4.从抗瘤谱动身停止设计

不同抗瘤药物有同的抗瘤谱,经历证明胃肠道癌宜用氟尿嘧啶,也可用塞替派、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鳞癌可用博来霉素、消卡芥、甲胺蝶呤。肉瘤可用环磷酰胺、顺铂、表柔比星等。

5.因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响的结合用药

肿瘤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响较为常见,,为了预防或处置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响,下述各种结合用药是必要的、有益的。

5.1消化道反响:恶心、呕吐是抗肿瘤药惹起的最常见的消化道反响,严重时可惹起水、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目前在运用抗肿瘤药物的同时,常结合运用不同治疗指数的止吐药物,如采用5-羟色胺拮抗剂或多巴胺拮抗剂并用,效果良好。

5.2抗肿瘤药物能惹起不同水平的肝脏损伤,形成肝细胞功用障碍,如甲氨蝶呤、硫嘌呤、苯丁酸氮芥等;也可招致静脉阻塞性肝病发作,如氮烯咪胺、新长春碱等。化疗期间除应紧密监测肝功用外,还可同时给予保肝药物以减轻抗肿瘤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如给予硫普罗宁、复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辅酶A、果糖二磷酸钠、三磷酸腺苷、水飞蓟素、联苯双酯、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复合维生素B等;化疗合用联苯双酯可预防或治疗中毒性肝炎。关于肝炎患者,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化疗同时应用IFN及拉米夫定可控制病毒的增殖,避免肝炎加重。

5.3骨髓抑止,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是造血系统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响,严重时可呈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以至危及生命。现有抗肿瘤药大多均有不同水平的骨髓毒性。因而,化疗前、后应亲密监测血象变化,并结合运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类药物,降低发作化疗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的风险,减轻CIN的水平,缩短CIN持续时间。同时可服用具有升白作用的药物有鲨肝醇、利血生、小檗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第2篇:抗肿瘤药范文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193

本院是以肿瘤为特色的综合三甲医院, 抗肿瘤药物大量用于临床, 鉴于抗肿瘤药物的特殊性, 发现和干预抗肿瘤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防范潜在的用药错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院药师通过静脉用药调配室(PIVAS)医嘱审核平台, 对抗肿瘤药物医嘱进行归纳总结, 对审方环节不断优化, 旨在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PIVAS抗肿瘤药物医嘱, 对不合理医嘱进行总结分析。

1. 2 方法 利用PIVAS审方系统, 依据药品说明书、工具书及权威参考文献等资料, 将2014年和2015年抗肿瘤药物医嘱进行审核, 内容包括溶媒选择、溶媒用量、药物剂量、滴注速度、给药途径、给药顺序等, 对不合理医嘱进行总结, 并对审方环节优化效果进行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4年和2015年抗肿瘤药物医嘱分别为62619例和66145例, 药师干预医嘱分别为263例(0.42%)和157例(0.24%), 医生更正医嘱分别为165例(62.74%)和138例(87.90%), 两年医嘱更正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溶媒不合理

3. 1. 1 溶媒选择不合理 溶媒选择不当在不合理医嘱中所占比例最大, 主要是医生更多关注药物本身的治疗效果, 而对药物的溶媒选择不甚了解 [2]。在溶媒选择不合理的医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奥沙利铂、洛铂、奈达铂、吡柔比星、依托泊苷、紫杉醇脂质体等。奥沙利铂和氯化钠注射液混合, 氯离子发生取代反应;洛铂使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会增加其降解;奈达铂呈碱性, 不宜与

3. 1. 2 溶媒用量不合理 不合理医嘱中除了溶媒选择外, 溶媒用量错误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此类不合理医嘱常见情况及原因有:吉西他滨溶媒量较大, 导致滴注时间延长增加的毒性;依托泊苷溶媒量较小, 导致骨髓抑制加重, 最大浓度≤0.25 mg/ml;伊立替康溶媒量小, 导致其活性代谢产物 SN-38 无法达到最大浓度;异环磷酰胺溶媒量较小, 如果终浓度>4%, 易导致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奈达铂溶媒量较小, 导致药物对肾小管有毒性损伤。

3. 2 药物剂量不合理 药师通过对每一品种的抗肿瘤药物说明书进行分类和总结, 利用人体表面积或体质量计算用药的剂量范围。审方药师总结药物剂量不合理的常见药物有顺铂、氟达拉滨、长春新碱等。顺铂剂量>120 mg/m2, 其毒性增加, 尤其是肾毒性、骨髓毒性;高剂量的氟达拉滨与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有关;长春新碱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 主要引起外周神经症状, 说明书明确规定长春新碱一次量≤2 mg。

3. 3 滴注速度不合理 不同的药物, 选择不同的给药滴速对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不合理滴注速度主要有:长春瑞滨要求快速静脉滴注, 每分钟≥80滴, 目的是减少药物外渗导致的不良反应[3];丝裂霉素输注时间≤10 min;培美曲塞二钠、氟达拉滨注射液静脉输注时间≤30 min;依托泊苷、替尼泊苷要求输注时间≥30 min, 一旦输注过快, 则可能会引起血压骤降、虚脱、喉头痉挛等症状;紫杉醇注射液要求静脉滴注3 h;多西他赛、福莫司汀要求输注时间为1 h;奥沙利铂输注时间为2~6 h;而氟尿嘧啶注射液则要求尽量延长输注时间来提高疗效, 故临床大剂量使用时常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化学治疗。

3. 4 给药途径不合理 抗肿瘤药物的特殊性决定其给药途径要根据给药方案、肿瘤部位、药物性质决定。但临床医生经常按照常规途径给药, 药师需要对医生的医嘱及时更正。审核医嘱中常见的不合理用药途径有:长春新碱, 有局部组织刺激作用, 不能作为肌内、皮下或鞘内注射, 仅用于静脉注射。长春瑞滨静脉用药外渗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甚至坏死, 对静脉刺激也很大, 所以建议静脉推注, 然后再静脉滴注 0.9% 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静脉。

3. 5 给药顺序不合理 由于抗肿瘤药物作用的复杂性, 联合方案的顺序会对治疗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4]。药师审核常见不合理给药顺序的医嘱有:先给紫杉醇后再给多柔比星, 先给予紫杉醇, 多柔比星清除率降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甚至可能增加心脏的不良反应;先给顺铂后再给吉西他滨, 吉西他滨可抑制顺铂引起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的修复、增加双链的断裂和顺铂-DNA复合物的形成, 先给予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先给予顺铂后再给予异环磷酰胺, 先用顺铂会加重异环磷酰胺的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肾毒性;先给予紫杉醇后再给予表柔比星, 在表柔比星给药前使用紫杉醇类药物会引起本药血药浓度升高。

3. 6 其他不合理 药师发现除了以上抗肿瘤药物医嘱审核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还有由于医护人员疏忽造成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医生重复录入医嘱, 同一患者抗肿瘤医嘱出现两次;护士在更改医嘱时会出现药物剂量或溶媒量录入错误的现象, 与说明书差别较大,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医护人员录入医嘱时间不正确, 或名称和生产厂家不一致, 导致提取医嘱出现问题。

抗肿瘤药物由于具有特殊性, 应加强医院管理, 对于静脉输注要求更加严格[5]。药师以静脉用药调配室为平台, 不断优化抗肿瘤药物医嘱审核环节, 提高药师综合素质, 促进合理规范用药, 实现药学工作由供应保障型向技术服务型的转变, 达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超, 刘亚萍, 李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使用干预的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2015, 8(11B):24-25.

[2]徐文芳, 王华飞, 何梦婕, 等.集中配制化疗药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西北药学杂志, 2015, 30(4):424-426.

[3]邓颖芳.化疗药物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集中配置的讨论.北方药学, 2015, 12(4):136-137.

[4]林彤, 黄乐珊, 邱日想,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化疗用药案例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 33(22):1892-1895.

第3篇:抗肿瘤药范文

关键词:天然药物;肿瘤;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37-02

1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

1.1概况:迄今为止,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法仍是最通用的方法。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高达100%,可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大量(几十至数百只或更多)生长相对均匀的肿瘤,以供实验所需。动物多选用小鼠,偶亦见大鼠和地鼠,均雌雄皆可,但每批实验只用一个性别;一般给药7~14d,在第8~15天可解剖动物获得结果。该方法可以判断在动物耐受剂量下,药物是否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这是任何体外试验不能代替的,其结果可作为判别抗癌药物临床疗效的有意义的根据。

药物抗肿瘤筛选时,最好采用3种瘤株,即肉瘤、腹水性肿瘤和白血病株,国内常采用S180、艾氏癌腹水型和小鼠白血病株。然而,一种药物未必对各种类型的动物移植性肿瘤都有效,选择单一瘤株来筛选可能漏筛药物,特别是动物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与人的有较大差距时,假阴性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动物瘤株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对药物的敏感性比人类自发的癌瘤高得多,因此认为本法的命中率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为了要寻找对人癌特定细胞有效的药物,采用人癌(主要是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细胞株经体外试验法初步筛选有效的药物,然后将人癌细胞接种到T细胞免疫缺陷的裸小鼠或免疫抑制小鼠造模,以确证药物对人癌的作用。我国对新药在以上第一轮筛选有效的基础上,也推荐人癌细胞异种移植模型进行第二轮筛选。

1.2瘤株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大多首先经动物移植性肿瘤筛选而发现的,从寻找新药角度看来,按照我国目前条件和情况,筛选细胞毒类药物可选用肉瘤S180实体性、艾氏癌腹水型(EAC)、肝癌Hep腹水型(HAC)或实体型(H22)、Lewis肺癌LL、白血病P388或L1210、黑色素瘤B16、肉瘤S37、肠癌C38、C26及瓦克癌肉瘤W256等。

1.3疗效评价

1.3.1实体瘤:天然药抑制率大于30%,化学药大于40%,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时,认为有苗头,需继续重复,连续3次,疗效稳定,则评定此药有一定疗效。

1.3.2腹水性肿瘤:实验期间逐日记录动物的死亡情况。模型对照组动物通常在2~3周内全部死完,个别存活时间太长需剔除,但各组亦应相应剔除一只。如治疗期间模型对照组动物于7d内死亡超过20%,表示实验失败;反之,若对照组20%动物存活4周以上,实验亦应作废。治疗组观察时间一般为30d(生存超过此限者,仍按30d计算)。其疗效以生长延长率表示,计算公式如下:生长延长率(%) =(T/C-1)×100%,其中T指给药组平均存活时间,C指模型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

2肿瘤细胞体外筛选法

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方向。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具有材料用量少、药物作用机制比较明确和大规模筛选等优点。目前,在细胞水平上对抗肿瘤天然药物的筛选主要是采用选取几种肿瘤细胞系,以培养细胞为实验模型,用结晶紫染色测定法、噻唑蓝(MTT)法、丽丝胺罗丹明B(SRB)法等检测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或单体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3作用微管蛋白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微管是由仅α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聚合而成的管状聚合物,是真核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管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包括维持细胞形态、胞内物质的运输、细胞器的定位、鞭毛和纤毛的运动、染色体运动和细胞分裂等。无论是促进微管蛋白聚合、稳定已形成的微管类药物,还是以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类药物都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其生长受到抑制。作用于微管的药物如紫杉醇和长春新碱正是通过上述机制达到抗肿瘤目的,且与其他类型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微管已成为肿瘤的临床治疗的有效靶点。

4应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筛选方法

实体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在肿瘤的新生血管是实体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氧气。在其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发现有许多天然药物及其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如人参皂苷Rg3、红素、熊果酸等。

5结语

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路在天然药物抗肿瘤的实验研究中起关键的作用,体内动物移植瘤实验、体外细胞实验、作用微管蛋白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应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的筛选方法、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的筛选方法、以DNA拓扑异构酶为靶点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应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筛选方法、天然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筛选、天然药物诱导细胞分化的筛选等方法,但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分析结果时要注意多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分子药理学及天然药物提取和分离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天然药物的抗肿瘤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抗肿瘤药范文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来本院就诊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52.2±6.7)岁;原发病包括:肺癌44例,肝癌30例,宫颈癌17例,乳腺癌16例,结直肠癌8例,膀胱癌5例;随机抽取2102年就诊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3.0±6.6)岁;原发病包括:肺癌41例,肝癌32例,乳腺癌19例,宫颈癌16例,结直肠癌8例,膀胱癌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措施

①提高药剂科临床药师的自身素质,进行定期学习与培训,让药剂科医务人员了解抗肿瘤药物最新的指南与使用原则,了解最新抗肿瘤药物使用信息。②严格审核临床科室医师开出的处方和医嘱单,对于部分不合理、不安全、违背规章制度的处方经科内讨论决定后予以驳回,并对临床科室医师进行定期的抗肿瘤药物知识学习培训,制定合理的用药手册,对每种药物,特别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临床应用,具体用法、不良反应等进行详细介绍,发送到每位临床医师手中,指导其临床用药;③追踪统计抗肿瘤药物应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通过数据分析,与临床科室沟通探讨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为临床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抗肿瘤药物用药种类、药物花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记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应用抗肿瘤药物(2.0±0.5)类,药物费用(27671.1±3159.0)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8)%,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抗肿瘤药物应用量的不断增高,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日渐突出,诸如抗肿瘤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联合应用导致重叠应用等问题有待解决。当然,除了临床医师的主观因素外,新型药物的药效、药理作用、毒性作用等不甚明确,部分植物性抗肿瘤药物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患者个人体质不尽相同等这些客观因素也是导致临床上抗肿瘤药物应用不合理,不良反应多的重要原因。综合以上因素,医院药剂作为药物的管理、配发的重要部门,是临床科室的重要辅助科室,对于规范抗菌药物安全管理的任务责无旁贷。从本次统计结果分析,本院药剂科干预规范抗肿瘤药物应用成效显著,在保证抗肿瘤效果的同时规范了药物应用,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两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

第5篇:抗肿瘤药范文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现对肿瘤化疗时常出现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应对措施进行总结,指导用药。

市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有抗肿瘤药物相关病例报告106例,均来源医疗机构。与抗肿瘤药物相关病例报告呈以下特点:一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涉及的病例报告呈增长趋势;二是不良反应表现:骨髓抑制(34%),消化道反应(24%),手足综合征(18%),口腔溃疡与黏膜炎(9.4%),皮肤干燥(7.5%),脱发(5.7%)过敏反应(1.9%)。

患者基本情况:106例病例报告中,男性6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7岁, 65岁以上老年人11例(最大年龄79岁);原患疾病:主要为白血病、骨癌、淋巴癌、肠癌、肝癌、胃癌、肺癌(包括纵隔癌)、乳腺癌、食道癌。

用药情况:病例均为注射用药,患者日用药剂量在规定范围。大部分单独用药,15例合并用药。逐例分析,基本排除合并用药影响。

不良反应结果:经停药对症治疗,患者预后情况良好,好转73例,治愈33例,无死亡病例。

在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1骨髓抑制:主要表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骨髓抑制常常出现在给药后的7~10 d,但是某些药可出现得更晚,如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和美法仑。

应对措施:在每次治疗前必须检查外周末梢血象。如骨髓功能尚未恢复,酌情减少用药剂量或推迟治疗时间。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由此带来的发热患者,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相关建议: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有无出血点,静脉穿刺后有无凝血障碍等现象。嘱咐病人随气温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2消化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

应对措施:对轻度消化道反应,口服多潘立酮进行处理。对严重呕吐,给予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对化疗后的急性或延迟性恶心、呕吐发作给予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提高对恶心和呕吐的控制。为预防迟发症状可口服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可单独使用亦可联合应用。

相关建议:化疗患者治疗期间活动量减少,恶心呕吐体液丢失,进食减少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在化疗期间注意补充水分,促进排泄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3手足综合征:表现为疼痛、对称性红斑及掌心、足底红肿。

应对措施:对轻度患者避免站立,着棉袜、软鞋垫,以减轻局部压力,并应用20%尿素乳膏剂保湿。不耐受的患者,中断治疗可使反应缓解,重新治疗时须适当减量。

4口腔溃疡与黏膜炎: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首先损伤上皮细胞,导致口腔黏膜反应,如咽炎、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炎,黏膜反应是肿瘤化疗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应对措施:局部应用硫糖铝-利多卡因-苯海拉明组成的糊剂,并应用氯己定口腔溃疡膜、口腔溃疡软膏。

5皮肤干燥:部分抗肿瘤药物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数周后,约35%患者的前臂和肢体关节(手、足、指趾)会出现干燥伴瘙痒,部分发展为皮脂缺乏性湿疹,尤其是老年人。

应对措施:避免使用肥皂,缩短淋浴时间;局部涂敷润肤乳、20%尿素乳膏剂、糖皮质激素制剂。

6脱发:抗肿瘤药物所引起的脱发几乎都在给药1~2周后发生。对于脱发,迄今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关建议:建议患者用帽子或假发,并告知此现象可逆。

7过敏反应:紫杉醇因其以特殊溶媒聚氧乙烯蓖麻油进行溶解而可致严重的超敏反应,几乎均发生在最初给药后10min,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皮疹、呼吸困难、低血压、胸痛、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第6篇:抗肿瘤药范文

1免疫增强作用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临床观察表明,免疫功能活跃的肿瘤病人比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预后好;保持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比失去免疫记忆反应能力的病人预后好。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保护或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地黄多糖可提高S180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较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也能部分阻碍瘤株对脾脏NK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相对改善荷瘤小鼠由于肿瘤而引起的IL-2分泌能力下降,显著提高CTL细胞活力,从而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1)。杨传标(2)等报道中药健脾康复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卷柏、仙鹤草等)治疗大肠癌脾虚证,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治疗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活性明显增强,同时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此外,中药人参、黄芪、白术等都具有很好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细胞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从细胞增殖角度说恶性肿瘤的增殖是失去控制的,从分化方面讲恶性肿瘤细胞是丧失分化或分化异常的细胞。诱导恶性肿瘤分化,抑制其增殖是肿瘤现代研究的重要领域,西药中维甲酸等诱导分化剂,因有严重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而许多中药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且无副作用。如丹参酮ⅡA可诱导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抑制,丹参酮还对人宫颈癌细胞株K562具有良好的诱导分化作用,其效果与维甲酸相仿(3)。曾小莉等(4)用人参总皂甙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后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质增多,线粒体数量增加,糖原增多,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增大,发育较完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白体增多,提示HepG2细胞趋于成熟分化。同时人参总皂甙能够有效动员HepG2细胞由G1/G0期进入S期,阻止S期细胞向G2/M期移行,造成大量S期细胞堆积。大量该期细胞DNA解旋,DNA单链暴露出更多的活性部位,为抗肿瘤药物提供更多的作用位点。并且临床上可进一步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更有效地杀伤S期肿瘤细胞。中药羊藿甙作用于人高转肺癌细胞PG,采用多种手段检测表明,羊藿甙能影响PG细胞周期的时相分布,并能升高细胞内cAMP/cGMP比值;同时降低PG细胞对外基质的粘附性及侵袭、运动能力,从而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5)。

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其内在基因编程调节,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使细胞自杀死亡的现象。一旦细胞的增殖或凋亡发生异常,即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形成肿瘤,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可能达到肿瘤缩小,癌症消退的目的。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化疗药的抗癌效果均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中药莪术中的抗癌活性成份榄香烯能阻止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2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榄香烯处理HL-60细胞2小时,即可发现清晰的DNA梯状带;处理HL-60细胞24小时,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6)。白首乌甙50μg/ml作用于体外传代培养KB细胞72小时可诱导细胞出现核固缩和早期凋亡现象;流式细胞仪测定出现凋亡峰,凋亡率高达41.9%,并将KB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7)。中药雄黄的的主要成份砷可促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抗凋亡基因PML-RAR和Bcl-2基因表达下降(8),乳香提取物能诱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促使其凋亡,并已用于临床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取得良好效果(9)。

4影响拓扑异构酶

拓扑异构酶在DNA复制、转录重组,以及在形成正确的染色体结构,染色体分离、浓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核细胞DNA的拓扑结构由两类关键酶,即酶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的调节(10)。干扰拓扑异构酶是抗肿瘤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传统中药喜树树皮中的生物碱及其衍生物能够特异性的抑制DNA拓扑酶Ⅰ,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或生成S期的细胞凋亡(11)。螺旋藻提取物的水溶性成份和DMSO可溶性成份浓度分别为2.3μg/ml和80μg/ml时能完全抑制拓扑异构酶Ⅰ介导的负超螺旋藻Pbr322解旋反应,且水溶性成份在高浓度时可直接引起DNA的双链断裂(12)。表鬼臼毒素类药物能干扰拓扑异构酶Ⅱ,抑制DNA重新组合且在DNA内引起蛋白断裂,使染色体畸变和细胞死亡。中药蟾酥成分中的蟾毒配基之一Bufalin有显著抗癌效果,进一步研究表明,Bufalin为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13)。此外,灵芝(14)、半边旗(15)等均对DNA拓扑异构酶有抑制作用从而临床上有抗肿瘤效果。

5抑制微管蛋白活性

微管在真核细胞中呈网状分布,可以与其它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中心粒等,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研究表明,大量的天然和合成化合物能干扰微管蛋白的功能,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使纺锤体无法形成,从而使细胞分裂停止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或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抑制微管解聚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如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紫杉特尔等均能促使微管蛋白迅速聚集成微管,并结合到微管上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终止,临床研究对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有显著疗效(16)。秋水仙素、长春花碱也可以与微管蛋白结合,干扰微管的聚合和解聚(17)。

6抗肿瘤血管生成

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临床与动物实验都证明,如果没有新生血管供应营养,肿瘤在达到1~2毫米直径或厚度后,即107个细胞左右将不再增大而长期处于这样的微小状态,一旦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便会快速生长,而且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向远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18)。刘重贞(19)用免疫组化法对62例结直肠癌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和微血管计数,结果显示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的癌组织中的微血管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的病人。肿瘤的新生血管系统已经成为十分有希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研究开发能破坏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是抗肿瘤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某些中药及其有效成份如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和虫草多糖、云芝多糖、香菇多糖等均能诱生TNF,提高TNF活力(20),黄芪、党参、当归、芍药和猪苓多糖等皆可诱生IFN(21)。TNF、INF是促进肿瘤坏死的有效物质,其机制在于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Lee等(22)用原代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在Ⅰ型胶原蛋白三维培养基中生成的毛细管样网络结构为模型,观察中药蟾酥中的蟾毒配基Bufalin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绘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5nmol/L的Bufalin即可显著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姜晓玲(23)通过比较实验发现10μg/ml薏苡仁注射液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其效果优于0.1mg/ml维生素E(p<0.01)。华海清等(24)报道,亚砷酸注射液有明显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能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破坏血管形成中的内皮细胞的结构,降低肝癌转移模型肝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见,从中药中研究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

7调节相关基因表达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各种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表达的长期积累是癌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而,调节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实验表明,许多经临床证实有效的抗癌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就是能够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ras癌基因位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其编码的p21ras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与G蛋白相似,与GTP结合后,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信号的传导。ras基因发生点突变后可使细胞增殖信号持续增强,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和癌变。p53是一个抑癌基因,正常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抑制细胞增殖,防止发生癌变。p53突变后丧失了抑癌功能,而且突变的p5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杨传标等(25)研究显示,中药连黛胶囊(黄连、清黛、吴茱萸等)治疗胃肠肿瘤治疗后患者血清中p21ras和突变型p53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说明连黛胶囊具有调节胃肠肿瘤ras和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作用。bcl-2基因有很强的抑制细胞凋亡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胞的凋亡,有助于肿瘤生长。bax基因与bcl-2同族,在功能上二者相反,bax的表达可加速细胞凋亡进程。二者表达的比例程度决定细胞的生存或死亡。凌昌全等(26)发现人参皂甙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株(6T-CEM)bcl-2基因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率,从而诱导6T-CEM的凋亡。另有报道(27~29),中药对c-myc、c-fos、Rb等等其它相关基因的表达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8逆转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物也产生的交叉耐药性。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许多新发肿瘤化疗效果明显,化疗后复发者再次给予多种化疗方案均效果甚差,其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因化疗产生的多药耐药性。目前公认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高度表达。克服此障碍,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将有可能明显提高。中医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有很大优势,有关的研究已经出现较好势头,如张慧珠等(30)采用MTT法从多种中药单体或提取物筛选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结果显示,钩藤总碱、药根碱、靛玉红对KBv200细胞耐药具有逆转作用,而姜黄素与长春新碱合用在KB及KBv200细胞均有增敏作用。复方三根制剂(藤梨根、虎杖根、水杨梅根等)对K562/ADR和K562/VCR两株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有逆转作用,其逆转机制是在转录水平下调MDR1mRNA,从而降低多药耐药细胞P-gp的表达(31)。中药莪术的有效成份榄香烯不但可以抑制BEL-7402细胞的生长,且对耐药株BEL-7402/DOX仍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同时经榄香烯乳剂长期作用,未能诱导出BEL-7402细胞的P-gp表达,说明已经耐药的肿瘤细胞对榄香烯仍然敏感,且不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特别适用于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恶性肿瘤治疗(32)。这些均显示了中医药在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方面的优势。现代医学研究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在体外实验中被证实,多数为钙拮抗剂,因其毒副作用大,靶点单一,半衰期短等问题,难以推广于临床,更增加了研究和应用中医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必要性。

9其它抗肿瘤机制

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在抑制端粒酶活性,抗代谢,抗浸润转移等方面也均有报道。如陈泽雄等(33)研究表明,由莪术、半枝莲、柴胡等组成的复方在药物浓度为10%时对结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能力为50%。贯众(34)和土贝母(35)水提物均可明显降低线粒体代谢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川芎嗪、苦参碱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减少肿瘤转移(36)。

10结语

综上所述,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不管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制剂,都含有多种成份,因此其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们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人参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调节肿瘤基因表达、增强免疫等多重作用。如何从多层次、多学科对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客观、定性定量的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奥秘,尚待中医药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相信,以数千年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物理论和生物技术,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福君,茹祥斌。地黄及六味地黄汤的免疫药理及抗肿瘤作用。中草药1996;27(2):116

2杨传标,殷平善,薛军。中药健脾康复汤治疗大肠癌脾虚证临床疗效观察。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02:22

3梁勇,羊裔明,袁淑兰,等。丹参酮ⅡA诱导原代培养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2):207

4曾小莉,涂植光。人参总皂甙诱导人肝癌细胞分化初探。肿瘤防治研究2000;27(3):188

5毛海婷,张铃,王芸,等。羊藿多甙抗癌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中药材2000;23(9):554

6杨骅,王仙平,郁琳琳,等。榄香烯抗肿瘤作用与诱发肿瘤细胞凋亡。中华肿瘤杂志1996;18(3):169

7曾郁敏,顾立刚,王月齐,等。白首乌甙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25

8ChenGQ,ZhuJ,ShiXG,etal.Invitrostudieson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ofarsenictrioxide(AS2O3)inthetreatmentofacutepromyeolcyticleukemia:AS2O3inducesNB4cellapoptosmwithdown-regulationofbcl-2expressionandmodulationofPMLRARd/PMLproteins.1996;88(3):1052

9齐振华,谭柏林,钟美佐,等。乳香提取物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3):37

10丁健。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中国新药杂志2000;3:150

11LiuLF,DesaiSD,LiTK,etal.Mechnismofactionofcamptothecin.Ann-N-Acad-Sci.2000;92:21

12蒙凌华,将超,刘兆乾,等。螺旋藻提取物对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抑制及对DNA的直接影响。癌症2000;19(8):661

13徐瑞成,陈小义,陈莉。Bafalin抗癌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4):201

14蒋超,卿晨,蒙凌华,等。灵芝提取物对DNA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及诱导K562细胞凋亡。癌症1999:18(6):661

15李金华,何承伟,梁念慈,等。半边旗抗肿瘤有效成份对HL-60细胞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中国药理通报1999;20(6):541

16KayeSB.ProgressinthetreatmentofovarianCancer.AntiCancerDruges.1999;9:2731

17廖美德,梁世中。中药抗肿瘤机理的研究进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23(4):52

18FolkmanJ.Clinicalapplicationsofresearchonangiogenesis.NEng/JMed1995;333:1775

19刘重贞。结直肠癌患者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初探。临床消化病杂志2000;11(4):175

20陈瑞东。对癌症有效的中药方剂。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317

21李家琦,夏英。中药诱导干扰素作用的探索。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34

22LeeDY,YasudaM,YamamotoT,etal.Bufalininhibitsendothelialcellproliferationandangiogenesisinvitro.LifeSci.1997;60(2):127

23姜晓玲。薏苡仁注射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肿瘤2000;20(4):313

24华海清,秦叔逵,王锦鸿,等。三氧化二砷抗肿瘤血管形成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27

25杨传标,陈蔚文,王建华,等。连黛胶囊对胃肠肿瘤p21ras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36

26凌昌全,俞超芹,潘瑞萍,等。人参皂甙对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中医杂志2000;41(3):176

27何於鹃。苦参碱对K562细胞早期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癌症2002;21(4):370

28王成斌。乌贼墨对H22癌细胞内Ca++浓度、细胞核Ca++/Mg++-ATP酶活性及c-fos表达的影响。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4):422

29司维柯,,姚婕。苦参碱对HepsG2细胞代谢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11):1346

30张慧珠,杨林,任雷鸣,等。中药活性成份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的体外筛选。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5):265

31冯正权,郭勇,朱宁希,等。复方三根制剂逆转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中国肿瘤2003;12(6):370

32王宝成,郭军,狄剑时,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

33陈泽雄,陈雯,彭俊生,等。中药复方抗癌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2):117

34肖正明,宋景桂,徐朝晖,等。贯众水提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医学研究通讯2000;29(5):5

第7篇:抗肿瘤药范文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中成药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118-04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from 2013 to 2015 in our hospital

PENG Yunyun HU Ya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aimen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Province, Haimen 22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zation and tendency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13-2015,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tumor drugs. Methods The varieties, consumption sum an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s)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ag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 to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consumption sum of antitumor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creased by 8.92% in 2014 compared with 2013,and increased by 12.56% in 2015 compared with 2014. The consumption sum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ranked the first place, and the sum of antineoplastic hormones ranked the second plac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stepped down tamoxifen, anastrozole and bicalutamide were listing with in DDDs top 3. The antineoplastic assistant drugs of the first two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 sum were tropisetron and thymopentin over the three years. Conclusion The usage of antineoplastic and assistant drugs in our hospital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and conforms with the overall trend of antitumor drugs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which have little side effect and low price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among all antitumor agents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 Antineoplastic drugs; Consumption sum; Defined daily dose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肿瘤已经日益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胁。由于化疗药物应用和化疗方案改进,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抗肿瘤药仍因对肿瘤选择性差和毒性大而易发生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解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和预测用药趋势,现根据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3~2015年来使用的所有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依据我院药品管理数据库提取2013~2015年原始数据,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数量、金额等情况,以销售金额、用药量、用药天数、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作为评价指标。参考《新编药物学》[1]的分类方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植物类、激素类、其他类,另加中成类,共7类,分别统计抗肿瘤药物和抗肿瘤辅助药物的应用情况。DDD值是指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用药日剂量,其值主要参考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17版《新编药物学》[1]、《中国国家处方集》等,文献未收载的参考药品说明书。DDDs=某药的用药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1 2013~2015年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药物的总销售金额及占全院比例

近3年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增长趋势,2014年较2013年增长8.92%,2015年较2014年增长12.56%;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院总销售金额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见表1。

2.2 2013~2015年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金额、DDDs 及其排序

中成药类、激素类、抗代谢类销售金额连续3年分别排第1、2、3位;中成药类DDDs 2013年排第2位,2014、2015年均排第1位;激素类的DDDs 2013年排第1 位,2014、2015年均排第2位;抗代谢类DDDs连续3年排第3位。见表2。

2.3 2013~2015年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前10位的抗肿瘤药物

销售金额居首位的药品是中成药艾迪注射液,其中中成药类香菇多糖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都排进前10位;比卡鲁胺销售金额增长较快,由2013年第5位跃升到2014、2015年第2位;阿那曲唑DDDs 2013年排第2位,2014、2015年均排第1位;他莫昔芬DDDs 2013年排第1位,2014、2015年均排第2位;比卡鲁胺(进口)DDDs连续3年排第3位。见表3。

2.4 2013~2015年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列前8位的抗肿瘤辅助药物

托烷司琼销售金额2013、2014年均排第1位,2015年排第2位;胸腺五肽销售金额2013、2014年均排第2位,2015年排第1位;瑞白销售金额连续3年排第3位;胸腺肽DDDs 2013、2014年均排第1位,2015年排第3位;胸腺五肽2013、2014年均排第3位,2015年排第1位;托烷司琼DDDs连续3年排在第2位。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有近百种,我院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有六七十种,2014年比2013年增加了3种,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12种。近3年我院各年度各类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成药类和激素类占有非常高的比例,提示这两类药物在我院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中占有主导地位。

中成药类在我院抗肿瘤药物销售金额和DDDs中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增长迅速,其中艾迪注射液2014年销售金额达到了185.65万元,位列第1位,其DDDs也位于第6位。艾迪注射液是从斑蝥、人参、黄芪、刺五加四种中药中提取制得的一种新型中药制剂,以斑蝥为主药,其主要成分为斑蝥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佐以刺五加,具有扶正固本、活血消Y的功效[2-3]。香菇多糖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消癌平片、复方斑蝥胶囊销售金额和DDDs均排进前10位。该类药物可联合化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4]。随着医药技术发展,我国对天然药物研究越来越深入,预计会有更多的抗肿瘤中成药投入临床使用,我院此类药物销售金额比例会持续增高。

他莫昔芬DDDs 连续3年排前3位,是一种非固醇类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卵巢癌[5]。阿那曲唑是一种强效选择性的三唑类芳香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特别适用于用激素辅助治疗之后复发的绝经期妇女晚期癌症[6-7]。比卡鲁胺DDDs逐年增加,该药为强效非类固醇类抗雄激素类药,用于晚期前列腺癌治疗[8-9]。来曲唑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晚期乳腺癌[10]。此类抗肿瘤药物大部分为口服制剂,临床需长期使用,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因此临床选择性高。上述几种药物的使用频率增加,可反映出本地区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抗代谢药,其销售金额排前10位,具有选择性高,特异性强的优势,主要用于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治疗[11-13]。吉西他滨2013年销售金额也排进前10位,1996年通过FDA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14]。替吉奥是治疗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复方抗癌药[15-16],为口服制剂,临床用药方便,患者乐于接受,选择性较高,销售金额急速增长,2015年销售金额更是排到第6位。培美曲塞二钠用于局部晚期肺癌或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药物[17-18],可提高患者存活期,且毒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良好,使其受到临床关注。该类药物因临床疗效突出,副作用小而逐渐受到医生青睐,但因价格相对昂贵,而限制其部分应用。

2015年我院开始投入使用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利妥昔单抗,其销售金额就排到第7位。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19-20]。该类药物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优势,临床使用量显著增加,将成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主要药物。

随着化疗患者对远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于增强自身免疫力,缓解化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辅助药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我院抗肿瘤辅助止吐药中,相较于昂丹司琼和阿扎司琼,托烷司琼的止吐效果好且价格适宜,临床使用频率最高。近年来免疫增强剂在抗肿瘤综合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销售金额和DDDs前8位中有四五种属于免疫增强剂,临床上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药品,如注射用胸腺肽、注射用胸腺五肽、国产胸腺法新。

目前我院抗肿瘤药物的用药现状及倾向基本符合我国当前药品消耗总趋势。随着公众生活质量要求和疾病重视程度的提高,患者开始对一些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和价格较贵的新一代药物逐渐接受使用。新型抗[瘤药物不断被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运用,相信不久将来会有新的突破,为临床提供高效低毒价廉的抗肿瘤药物,给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21-773.

[2] 贾丹,张苗苗,李楠,等. 艾迪注射液中刺五加提取物对斑蝥素的减毒增效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32(3):343-348.

[3] 张苗苗,刘艳丽,陈重,等. 艾迪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12,43(8):1462-1470.

[4] 邵俭. 中药及复方制剂在抗肿瘤中的应用[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3):66-67.

[5] 龚亚林,田小芹,陈庆宪. 重庆市18家医院 2002~2005年抗肿瘤药利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07,18 (23):1777. [6] The ATAC Trialists Group. Anastrozole alone or in combin?鄄ation with tamoxifen versus tamoxifen alone for adiuvant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first results of the ATAC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2, 359(9324):2131-2139.

[7] 张敏,李春燕,郝晓甍,等. 阿那曲唑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3):270-273.

[8] 朱煜,张建平,许乐,等. 比卡鲁胺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 10(3):259.

[9] 何学酉,洪宝发,符伟军,等. 康士得(比卡鲁胺)治疗局部晚期无远处转移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男科学杂志,2007,21(12):49-52.

[10] Thurlimann B,Keshaviah A,Coates A,et al. A comparison of letrozole and tamoxife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J]. N Engl J Med,2005,353(26):2747-2757.

[11] 刘云海,王虹,吕正松. 肿瘤前体药物――卡培他滨[J]. 医药导报,2004,23(3):192-193.

[12] 张勇刚,宋卫东,卫星.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肠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 3(22):4500-4501.

[13] 陈二洪,梁建权,宋小宁. 低剂量多西他赛与卡培他滨联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海峡药学,2016,28(8):146-147.

[14] 梁汉霖,王羽,谢德荣. 关于晚期胰腺癌的Meta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化疗与吉西他滨单药[J].循证医学,2005, 5(3):156-165.

[15] 郭炜伦. 使用替吉奥对晚期初治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170-171.

[16] 冯志平,沈丽达,李云霞,等. 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的疗效分析[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 8(7):41-43.

[17] 马飞,李树婷,孙燕. 2006年培美曲赛研究新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7):749-752.

[18] 洪燕妮,庞红霞,朱晋峰,等. 培美曲塞单药二线治疗肺大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海峡药学,2016,28(8):138-139.

[19] 刘晓光,杨海波.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84.

第8篇:抗肿瘤药范文

关键词:癌症;新靶点;端粒酶;甲基转移酶;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多靶点药物

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速度高于正常细胞,且往往可转移到其他组织。据WHO的统计数字,2007年全球新确诊的肿瘤患者多达1200万人,而过去几年来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人以上。这一数字已与死于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数非常接近。超过70%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计到2080年将有1200万人死于癌症。中国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新生肿瘤患者总数约2127万人左右,其中,恶性肿瘤现有患者约148.5万左右[1]。目前,由于对肿瘤特性及化疗药相互作用的了解,化疗已变成标准疗法,单用或者与其他方法联用,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因此,患者治疗中普遍会有恶心、呕吐、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至今为止,几乎对癌症的治疗几乎没有很好的方法,所以加快研发抗肿瘤效果更好的新药也是刻不容缓。

这些年来,抗肿瘤药物关注的靶标大多集中于把肿瘤细胞杀死,但部分未杀死的细胞和几乎难以杀死的肿瘤"干细胞"(或者称为肿瘤起始细胞)仍旧存活,这些细胞会在传统治疗后,再次转变为肿瘤导致抗肿瘤化疗药物,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复发和转移。如何将这部分癌细胞杀死是治疗癌症的一大难关。近年来,人们对于根据肿瘤的特异性靶点而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已逐渐普遍关注,因为这类药选择性高、毒性低。本文就端粒酶、甲基转移酶及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个抗肿瘤新靶点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做一简述。

1 端粒酶

端粒酶由人端粒酶模板RNA(hTR)、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端粒酶相关蛋白组成。端粒是细胞必需的遗传组分,它的主要功能为自身的模板功能和断端修复功能,通过端粒酶的作用使端粒的长度维持不变,补偿染色体末端遗传信息的丢失,细胞因此获得永生化。恶性肿瘤细胞中染色体的端粒和端粒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体细胞。因此,在正常细胞到肿瘤细胞的转变中,端粒酶是关键性物质,是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新的重要靶点,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2]。

1.1 端粒酶与肿瘤 在癌细胞的无线增值中,端粒酶的研究与其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Harley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端粒-端粒酶"假说。他认为:由于端粒酶缺乏活性,随着不断进行的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端粒的长短则会发生不断缩短,当其缩短到一定程度,则会触发某种信号,从而在检查点(check point)对细胞周期进行阻断,细胞从细胞周期退出后发生衰死。但其中在次阶段有少数细胞端粒酶活性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被激活,从而使其能够在一定长度上得到维持并不再缩短,从而使染色体得到问题,细胞因此也逃过死亡转变为无限增殖的"永生性细胞"。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事实对这一假说进行证实,人们对一些正常人体组织及几百个肿瘤标本进行检测,人原发肿瘤和肿瘤细胞系中大约有80%~90%以上均能有端粒酶活性检测出,如肉瘤、肺癌、肝癌、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组织中,而在正常人体组织中则不能表达(在人造血干细胞、一些淋巴细胞核生殖细胞中除外),提示端粒酶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属于一个广泛的肿瘤标志。所以端粒酶活性显然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标志。

1.2端粒酶与肿瘤治疗 在端粒酶活性抑制中将端粒酶作为一个有用的靶点,使用反义核酶和寡核苷酸进行。由于hTR亚单位的RNA模板序列在端粒末端能够有效粘合,而寡聚物抑制剂可以与其天然的杂交。最近,在抗端粒酶途径中也将其hTERT亚基作为靶点,这是由于hTERT的mRNA其二级结构更为复杂,hTERT被认为是一个相比hTR而言,更具挑战性的靶点[3]。在肿瘤抑制中,针对端粒酶的靶点[4]包括以下几个:①以人类逆转录酶为靶点;②以鸟嘌呤四联体为靶点;③染色体转移和细胞融合的方法;④以小分子逆转录酶为靶点。

抗肿瘤治疗以端粒酶为靶点,主要通过以下方法:①核酶:核酶[5]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催化活性的反义RNA,其与RNA结合时可以以序列特异性方式,同时对RNA进行切割,从而使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市区;②基因疗法:反义核苷酸是根据端粒酶RNA模板序列而进行设计,其可通过对模板作用进行阻断,从而达到对端粒酶合成端粒序列进行抑制的目的,如Geron公司研发生产的GRN163L(Imetelstat),其正属于一种小分子端粒酶抑制剂,它是一种脂肪修饰的13寡聚核苷酸N3'P5'噻替哌,通过与模板端粒酶RNA(hTR)之间的互补,目前临床中ⅢB和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采用该药与紫杉醇/卡铂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的试验已进入Ⅱ期;③诱导分化药物[6]:端粒酶活性在正常细胞向成熟体细胞分化后会受到抑制,但是当细胞发生癌变后,其活性则被重新激活,通过此可提示端粒酶的活性可能受到诱导分化的抑制;④逆转录酶抑制剂:端粒酶属于一种逆转录酶,因此端粒酶活性能够受到逆转录酶抑制剂抑制,这为端粒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但在其靶向研究中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7]:①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多因素、多途径引发的,端粒酶活性通过反义寡聚核苷酸来进行抑制,可能会使其他非端粒酶途径受到激活,从而导致肿瘤对此方法产生耐受;②由于采用反义寡聚核苷酸需要大剂量且反复使用,同时加之对其化学修饰,从而导致其对组织和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难以控制;③端粒酶在人体某些组织干细胞、生殖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都有表达,端粒酶抑制剂如果作用于肿瘤细胞是否会对这些细胞产生毒性。

2 DNA甲基转移酶

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transferase,DNMT)是生物有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酶类,以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将其甲基转移到胞嘧啶和鸟嘌呤二核苷酸(CpG islands)的胞嘧啶5位碳原子上的过程,在基因表达及动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又能催化多种生理过程中间产物的甲基化进而合成或降解生理活性物质[8]。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中甲基转移复合酶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旦其发生异常,则会细胞的分裂与分化造成重大的决定性影响,而癌症则正是由于这些酶发生异常而引发的结果。复制母细胞DNA的甲基分布是正常的DNA甲基转移酶所具有的只要功能,但是在发生癌变的细胞中,其DNA甲基转移酶由于活性异常活跃,由此新增的过度甲基化随处可见,而过度甲基则通常是导致DNA修复酶基因和抑癌基因无法表达的原因,或者就成为突变发生的热点;异常DNA甲基转移复合酶也有可能使导致基因扩增的原因,而若为多药耐药基因为扩张的基因,由此则导致癌细胞具有多药耐药的危险。因此,异常甲基转移复合酶在癌细胞的恶化和耐药的形成与异常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如果用细胞毒药物对DNA的合成进行抑制,则会导致DNA的过度甲基化变得更为严重,由此而引发的后果也更为频繁[9]。

2.1甲基转移复合酶的作用机制 甲基转移复合酶是由MAT-MT-SAHH三成员构成。外来的促进因素能够对正常细胞甲基转移复合酶的活性进行完全控制,如选用固醇激素靶细胞,其受体是SAHH,当存在固醇激素时,固醇激素首先结合的是SAHH,然后促使SAHH与MT结合成双酶体,最后MAT再与双酶体二者发生结合成为三酶体。三酶体的结合中甲硫丁氨酸与ATP起到有效的结合作用,通过这三种酶共同所结合而成的复合酶才能够使甲基转移的活性得到有效发挥,由此使酶的稳定得到有效保证(如图1)。固醇激素的周期性高低在正常生理调节下,结果是激素靶的干细胞转动于分裂与分化之间,但若固醇激素消失,则MT-SAHH双酶体也会分离,,MT成单时则变得很不稳定,会受到蛋白酶的立即分解,从而转变为核酸分解酶,由此而导致细胞受到伤害而凋亡,核酸分解酶本身也有可能是参与细胞凋亡的因素。总之,正常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完全操控于外来的生长素。

2.2 甲基转移复合酶与肿瘤 癌细胞自行产生一特异癌蛋白质与MAT和SAHH结合时发生癌细胞甲基转移复合酶的异常,其结果会导致复合酶活性特别强,并非常未定,由此癌细胞的调节分化功能则丢失。细胞若想发生分解则必须具有缺钾基核酸的合成,使与分化有关的基因能够得以表达。特异癌蛋白质与MAT和SAHH发生结合以后会导致酶的动力性质发生改变。所有可以让异常甲基转移复合酶恢复正常酶的动力性质的化学物质均属于很好的分化诱导剂。有效调节复合酶活性和稳定性是特异性癌蛋白所存在的主要功能。研究发现,异癌蛋白质的功能通过分化诱导剂抵消中采用MAT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MAT的竞争性抑制剂也叫分化帮助剂。很显然,SAHH的竞争性抑制剂也具有同样的功效。虽然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其本身并不属于很好的分化诱导剂,但通过这些抑制剂的帮助,能够对维甲酸的诱导分化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相比两种单独用药,采用这种促进作用效果更高,是一种协同作用。

2.3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已发现的DNMT有以下5种:DNMT1、DNMT2、DNMT3a、DNMT3b和DNMT3L,其中DNMT1、DNMT3a和DNMT3b这3种与NA甲基化存在着密切联系。DNMT1主要功效是对现存于体内的DNA甲基化模式进行维持,即在新合成的螺旋蛋白上复制母体的DNA甲基化模式,而DNMT3a和DNMT3b则可能是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建立起DNA甲基化的模式。虽然目前对于这些酶的生物机制仍然不是完全清楚,但是这些酶在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中均存在着异常过度表达。因此,通过对DNA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抑制,通过对DNA的高度甲基化的阻断来将肿瘤细胞进行抑制或杀死,这一思路,在科研工作者中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药物化学研究中对于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较多的DNMT抑制剂正在研究开发,其化学结构主要分为核苷及非核苷两大类。核苷类似物主要主要包含阿扎胞苷的脱氧核糖类似物和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在DNA复制过程中核苷类DNMT抑制剂可以掺入DNA,然后受到DNA甲基转移酶识别,通过与DNMT半胱氨酸残基上的巯基共价结合由此而达到使酶失活的目的。因核苷类DNMT抑制剂存在着固有的细胞毒作用,而非共价结合的非核苷类DNMT抑制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对DNMT的活性部位进行直接阻断,由此使核苷类DNMT抑制剂与酶二者之间的共价结合所引起的的毒副作用得到有效避免。因此,目前非核苷类DNMT抑制剂的开发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3 缺氧诱导因子

肿瘤组织大部分区域氧浓度由于受到新生血管不规则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等因素的影响,相比正常组织氧浓度而言更为低,即处于缺氧状态。缺氧是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的重要特征,与肿瘤迁移、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进展、肿瘤耐受化疗和放疗等有着密切联系,造成患者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预后效果差。近年来,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缺氧环境有效的利用,有选择性的进行杀灭和抑制其生长,是治疗的新思路。

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缺氧诱导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表达,为缺氧应答的全局性调控因子。HIF有3种亚型,分别是HIF-1、HIF-2及HIF-3,且HIF-1、HIF-2和HIF-3含有相同的HIF-1β亚基,是均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HIF-1α、HIF-2α和HIF-3α是HIF的功能亚基,具有生物活性,均含有独特的氧依赖降解区(ODDD),是惟一可接受氧浓度变化调控的亚单位,决定着HIF的活性。

3.1 HIF-1与肿瘤 HIF-1是真核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代谢调控的关键因子,控制众多基因的表达,影响氧的转运、糖摄取、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生长、迁移等。HIF-1还可以通过激活B细胞慢性淋巴性白细胞/淋巴瘤家族成员如BCL 2等的转录或增加p53基因产物的稳定性,最终诱导细胞凋亡[10]。下调HIF-1水平可以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由于细胞内对HIF-1的调控主要通过其α亚基进行,因此HIF-1α抑制剂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

3.2 HIF-1α抑制剂 近年来作用于HIF-1通路不同位点上的抑制剂大部分已经被发现。这些抑制剂具有的共同点是能够使细胞内HIF-1α水平得到降低,对HIF-1所调控的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抑制,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物模型中可以阻碍肿瘤细胞的生长。在抗肿瘤治疗中采用肿瘤缺氧的微环境,由于其容易产生放化疗耐受性,因此治疗效果较差。而根据二者之间存在的氧浓度差异,有可能有较好选择性的药物能够得到开发[10]。但是,HIF-1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始阶段,由于其能够对肿瘤发生、侵袭、存活、耐药性等方面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HIF-1有希望可以在抗肿瘤化学治疗中成为新一代的药物靶点。

4 基质金属蛋白酶

4.1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 癌细胞通过局部肿瘤生长并转移到体内的不同组织器官而损害人体。肿瘤转移的过程从破坏基底膜开始,癌细胞穿越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间质进入体循环;穿透其他组织的血管壁内皮细胞,并再次侵入基底膜,增生为新的肿瘤;同时补充生成新血管以维持其进一步增殖。组织间隙的基质含有许多蛋白质:胶原蛋白、蛋白多糖、明胶、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等。涉及降解作用的酶有丝氨酸蛋白酶、氨基丁二酰基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和基质金属酶(MMP)。

基质金属酶(MMP),是一类能水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裂解酶,细胞外基质中各种蛋白成分几乎都能够受到其降解,使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受到破坏,在肿瘤侵袭转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癌症的生物学行为中,MMPs具有关键性作用。其造成癌细胞发生增长及扩散主要可分为下面3个过程:①发病:MMPs使健康组织的基质结构发生分解,从而使肿瘤发生增生。②转移:MMPs能够造成组织结构松弛,从而更利于癌细胞转移,同时组织的自我分解液使MMPs释放得到进一步促进,从而进一步导致肿瘤增生的发生;③血管生成:MMPs在胞外基质降解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帮助新血管生长,为其提供必需的空间。

4.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MMPs抑制剂主要包含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天然抑制剂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 和α-巨球蛋白(α-macroglobulin) 。其中前者研究较多。而人工合成抑制剂由于其具有可批量生产,同时能够对肿瘤侵袭和转移进行有效抑制的优点,目前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新热点。最早合成并应用于临床试验的MMPs 抑制剂是由国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Batimastat (BB-94),其分子量为474,是一种异羟肟酸衍生物,其与作用底物肽链具有相似结构,能够对多种MMPs 活性进行显著抑制。BB-94不仅可以对转移灶的克隆形成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对于原位实体瘤的生成也能够有效限制,这一作用与该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利用金属蛋白酶进行侵袭性生长和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MMPs抑制剂正被开发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剂,如英国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Batimastat(BB-94)以及Entremed 公司的Endostatin、angiostatin均已经受到公众注意,预计MMPs 抑制剂与多种标准的癌症疗法结合使用将比仅使用单一制剂更为有效。

5 多靶点药物

随着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和基因组学(genomics)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的认识已逐渐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许多选择性作用于特殊靶点的药物也不断被发现。但对于某些复杂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等,单一靶点的药物通常很难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而将几种不同单一靶点药物联用或选择使用作用于多个分子靶标的"多靶点"药物治疗复杂疾病时则会有较佳疗效。

多靶点药物的研究尤其适用于肿瘤治疗。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多阶段、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且多数肿瘤有4~7个独立的突变位点,因此需要多靶点治疗来确保药物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6 结语

端粒酶活性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标志,也是一个有用的靶点,以端粒酶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主要有四种;癌细胞异癌蛋白质与甲基复合酶结合,使复合酶变成非常稳定、活性特别强,能够使异常甲基转移复合酶恢复正常酶的动力性质的化学物质都可以很好的诱导癌细胞分化;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可以降低细胞内HIF-1α水平,抑制HIF-1所调控的基因的表达,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阻碍肿瘤细胞的生长;基质金属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中各种蛋白成分,破坏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关键作用,另外多靶点药物的研究尤其适用于肿瘤治疗,能确保药物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全球抗肿瘤靶向小分子化学药物是进入新世纪后上市的品种,其作用机制、多靶点的扩展和安全性仍在临床探索之中。相信随着对各种重大疾病的深入认识,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靶点被发现,加速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研究前景将变得更加宽广,开发出效果更好的抗肿瘤新药,使人类征服癌症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是天方夜谭。

参考文献:

[1]抗肿瘤药物市场研究报告[R].2010.

[2]孙树平.端粒酶:抗肿标记物及治疗新靶点[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90-92.

[3]纪雪梅,周云峰.以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5,32(3):163-166.

[4]楚惠媛,陈彻.以端粒酶为靶目标的抗肿瘤研究近况[J].甘肃中医学院报,2003,20(3):55-58.

[5]王艳萍,周清华.抗端粒酶活性治疗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03,6(5):402-405.

[6]张黎明,贺茜,杨光,等.细胞分化诱导剂与端粒酶活性调控[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2):140-142.

[7]肖扬,张洹.以端粒和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J].暨南大学学报,2002,23(6):27-30.

[8]田铃,嵇保中,刘曙雯,等.甲基转移酶的功能和分类[J].生命的化学,2007,27(5):425-427.

第9篇:抗肿瘤药范文

新理论、新思路,成果显著

记者了解到,马洁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肿瘤靶向治疗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部分成果获得转化并推广应用。她带领的课题组的多项研究成果为肿瘤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建立完善了抗肿瘤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为我国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高我国肿瘤诊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马洁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还发现并鉴定了数个与结直肠肿瘤转移、胰腺癌耐药相关的microRNA,通过研究功能机制探讨其作为药物靶点的潜能;筛选出多个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和预后相关的血浆microRNA,为胰腺癌患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了多个候选分子标志物。在肿瘤免疫及微环境基础研究领域,利用化学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阐释了IL-17A/G-CSF Axis对于T细胞、MDSC和上皮细胞的调控作用,为探索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关系及慢性结肠炎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在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在肿瘤靶向治疗研究领域,马洁教授领衔构建了靶向药物载体技术平台,研发出数种新型纳米生物材料,可针对肿瘤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材料,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为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及基因治疗,提供了载体技术指导原则及方法;同时他们发现了某些纳米材料能够通过诱发体内免疫应答,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通过纳米球的应用,已研发出一种pH敏感型的结肠癌靶向药物运载系统,该系统能够运载油溶性化疗药,并将静脉注射给药改变为病人更易接受的口服给药;研制了胰腺癌间质化疗新药――非同步释放吉西他滨微球缓释剂,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化疗方法;针对卵巢癌构建了微球包裹的抗CA125单链融合蛋白,该蛋白能激发极强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已成为临床抗卵巢癌治疗的候选疫苗之一。此部分成果获得201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12年华夏科学技术二等奖及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同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该研究小组自2005年与日本国立癌症研究院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体细胞治疗研究。通过研发新型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了生存期。相关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该项目于2009年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临床治疗实验,实现了实验室研究成果向临床治疗的转化。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研发出PCL-g-PGMA/明胶复合材料和PCL-g-PDMAEMA/明胶复合材料,这是两种具有高细胞吸附性的聚合物支架材料,可以实现细胞的两次转染,大大提高了基因转染的效率,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研究课题成为

抗肿瘤新药研发的趋势

马洁教授向记者强调了药物载体的研究必要性:“由于传统抗肿瘤药物存在靶器官药物浓度低、疗效不稳定等不足之处,所以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增加药物定向富集到肿瘤部位甚至肿瘤细胞内,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国家近年来重点扶持的研究领域之一。”

马洁教授接着说:“与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相比,靶向载体的开发还具有开发周期短、难度及风险小、投资回报大等优势。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技术平台的建立不仅符合我国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也将对我国抗肿瘤靶向药物及载体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根据药物不同的理化特性和作用方式,选择适宜的材料,建立了脂质体、微球等不同类型的靶向药物传递载体,并对影响载体性能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改进了制备工艺,制备出具有高效、低毒、可控释放等特性的理想药物载体,并将之应用于抗肿瘤的实际治疗中,为靶向药物载体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努力,马洁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开发出多种载药量高、靶向性强、药物释放速度可控、可适用于不同抗肿瘤药物类型的化学类药物载体,并对这些靶向制剂的关键技术指标如载体的稳定性、包封率、药物在肿瘤组织中持续的高浓度状态等特性,进行了优化和改良。

脂质体类药物载体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