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

醉翁亭记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醉翁亭记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醉翁亭记教案

第1篇:醉翁亭记教案范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微课”特点

若要使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优势,首先要了解并深入研究微课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对于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或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相对于平时的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微课更注重“质”,精准度高,因此\用微课的课堂也常被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情景,资源使用方便。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景,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微课虽“微”,但却不容忽视,微课的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步调虽慢但效果不慢,知识虽微但道理、智慧不微。

二、初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探究

(一)制定有效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使用微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师对微课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校具备的微课软硬件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微课实施的整体规划,以保证微课能够正常有效实施。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是让班长和我一起调查了班级同学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实,并在征得同意后拍些照片或录段视频,然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把这些照片或视频加入其中,与先生的母亲一起感受母爱。课后发现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

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意在辅助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传输、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归纳中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因此,应注意挖掘微课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课程学习功能。

微课的创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只想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有趣,一切都要围绕课程知识来展开,微课若没有课程学习功能,便也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稍微介绍一些云南的特色民俗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姑娘节,但在视频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云南的歌会中,介绍其他节日时可以直接以一张图片表示。

2.重复播放的功能。

微课视频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观看后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再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节约教师重复讲授同一个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学生通过一遍视频的观看很难彻底明了课文内容及其内涵,必须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去学习、了解、掌握平时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古文”。

3.交流互助功能。

微课视频不仅能用于课堂,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或学校建立的微课平台进行多次的观看和学习,且能在观看的同时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优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课后笔者把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平台上,让同事和学生观看并发表意见,因为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因此在交流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学生也从中深刻了解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醉翁亭记教案范文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是交际工具,那么它就要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与人交往、与自我协调、与社会融合、与自然沟通。语文既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对学生承担起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责任。正如有人说:“语文素质犹如土壤,是学生这棵幼苗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从观察入手,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观察,是获取信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一切真知来源于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正认识。由于学生开始还不善于观察,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从班级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从街头到大自然景观,我都认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细心分析,从中发现写作信息。毫无疑问,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是青少年的天性。农村中一年四季的自然风景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如春日的朝阳、盛夏的田野、秋天的收割、隆冬的雪花、风中的树、雾中的景、壮观的日出、静谧的月夜等等,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拓宽视野,获得第一手材料。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新教材里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十分强调“积累”这一个词,要积累,就要接触,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要积累,就要实践,在语文课堂、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诗文和感人的事件,如《背起父亲去上学》、《哑巴疯娘》、《中小学生诗歌精选》等,目的就在于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体验,既进行语言、语感的熏陶感染,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化。

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把教学前准备的教案兜售给学生,不先入为主地限制学生的思路。如在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在疏通了课文字词和初步感知了主题后,让学生谈谈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现,虽然还有些欠缺或偏颇,但确实在价值观、情感教育上起到了较好的熏陶作用。

三、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绿色通道

我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尽可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让学生“主人”感缺失,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例如,我在指导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徐迟的游记《游黄山记》时,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想不想去黄山看一看,同学们欢喜雀跃。于是,师生一道,从课文的导读开始,边游览边读,抓住景点,品味景点,逐一欣赏景物,一同陶醉在黄山美丽的山、石、云、雾风景之中,细品“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受。同学们顿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后,我便让同学们在课外自由组合:喜欢唱歌的,可以为美丽的黄山献歌一曲或赋诗一首;喜欢说的,就自己做黄山景点的导游;喜欢写的,就为黄山设计广告词或解说词……最后,教学生以“我是小导游”为题,让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相结合,让读与写相结合,课堂教学在师生情境化、生活化的相互活动中进行。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有鉴赏的运用,突现于创新。

四、走进名著,提高学习语文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