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腊八粥的诗句范文

腊八粥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腊八粥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腊八粥的诗句

第1篇:腊八粥的诗句范文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有哪些?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共同阅读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请您阅读!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1今天是腊八,可惜好多天天被学习搞的晕头转向如我的人是记不清这些日子的。一早起来,我用高压锅做了小米粥,煮了鸡蛋,这才跑到网上,这也算一种统筹安排时间的方法吧,做饭上网两不误。看到搜狐社区首页有关于腊八的来历,教做腊八粥之类的帖子,这才恍然,原来是腊八啊。

曾经,我也很喜欢喝腊八粥。母亲用红枣、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绿豆、红豆之类加上白糖熬成的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曾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当然,并不需要在腊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亲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心情。每当母亲说要熬腊八粥了,那我会开心的帮母亲剥栗子、花生等等,还热心的尽可能凑着八种原料,回想起来,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麻烦很热闹的事。

而如今,小吃摊上随处都可以买得到的八宝粥让腊八粥对我的吸引力消失贻尽,只要想吃,出门就可以买的到。我再不会对母亲央求:“今天我们做腊八粥吧。”只因为,实在没必要费工费时去准备那些东西,真想自己做,超市里就可以买到一应俱全的材料,而失去了准备的那番忙碌,喝腊八粥也便没有了以往的乐趣。有时候,我们所在意的,真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而已。就象腊八粥,没有了为其忙碌的必要,品尝起来便仿佛失去了当日的香甜。

腊八是如此,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也是如此。当月饼不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可吃到的美味,中秋节在我的眼里便黯然失色。当新衣服不是只有在新年才能穿上身,只要想买,随时随地就可以购置新衣;当麻花、丸子、耦合之类不在是必须在年前准备的美食,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得到,春节在我眼里便也成了越来越不热闹的节日。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只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人企盼的东西。曾经和母亲忙碌着拧麻花、炸耦合的我已经一去不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关将近却暗暗叹息又老了一岁。似乎只是眨眼之间,曾经以为会是多么幸福的明天,摆在眼前时也不过如此,原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2再有几天,就该过腊八节了。说起腊八节和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和喝“腊八粥”的缘由,恐怕不少人还真说不上个子午卯酉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着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余的,是个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3今天是腊八节,我们最期待的当然是吃腊八粥了。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仅书面记载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迟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而直到今天,喝腊八粥这个习俗一直被流传下来。

我放学回到家中,准备吃腊八粥了。我跑到厨房问妈妈腊八粥好了没?结果妈妈说正在准备做,我想我都急着吃了,还没好。不过也好,以前每次都是吃做好的,却没见过怎么做的,这回可以亲眼看看妈妈做腊八粥了,也不错哦。

我看见妈妈准备了一些食材,包括:大米,黄小米,糯米, 高粱米,红小豆,莲子,桂圆,花生米,红枣,白糖等等。光看这些材料我就谗得不行了,难怪那么好吃了,材料丰盛啊!妈妈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蒸熟后拿出来放着。接着妈妈又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最后将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红小豆、花生米等倒入锅内一起煮,10多分钟后又将大米、黄小米、糯米倒入锅内一起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盛入碗里,撒上一些白糖。这样美味的腊八粥就出炉了,我一连吃了三碗,真爽。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4“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当到了腊八节,我的心情也跟着舒爽起来,嘴里自然而然地哼起这通俗易懂又好听的童谣。

妈妈听了,便神秘地对我说:“你总哼唱腊八粥,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次啊?”“好啊!好啊!”我开心地跳起来。

我和妈妈从网上查到,腊八粥是由红枣、莲子、红豆、花生、黑豆、麦仁、百合、糯米、香米等材料制成。接下来就去购买材料,我和妈妈去了超市,经验不足的我把豆子、花生、香米们各抓了一把放进袋子,妈妈赶紧阻止了我的手,并对我说:“豆子要挑没有虫眼的,米要颗粒饱满的。”我又把那些豆子,花生分类放回去,然后又按妈妈的要求一粒一粒精心挑选。回到家,妈妈先泡好红、绿豆和莲子,然后去淘糯米。红豆和绿豆像是一对好兄妹,一起遨游在海洋里。过了一会后,妈妈叫我把材料洗干净然后放到电饭煲里,再放上清水。我问:“妈妈,不放糖?”妈妈把电饭煲插好,对我说:“先放糖会粘锅,所以等煮好以后再放。”

腊八粥要煮一个小时,在这期间要不定期地查看和翻搅,才能保证腊八粥不粘锅。一个小时之后,妈妈揭开锅,放进了糖,我再旁边看了一眼,原来粒粒分明的材料都变成糊糊的棕红色,跟我以前吃的红豆汤的颜色很像,看起来十分好吃,飘出的香味引得我想大快朵颐一番,可妈妈说放完糖还得搅拌煮一会,然后盖上电饭煲,烹煮5分钟。我在一旁看着电饭煲中的一缕缕香气飘出来,钻进我的鼻子,又从嘴巴出来。5分钟终于过去了,我觉得这5分钟比一小时还要长。

妈妈将插头拔掉,用勺子盛了一碗腊八粥给我,咦?怎么那么稀啊!原来没有经验的我和妈妈把水放多了,不过还好,冰糖放得多,味甜不腻人。

虽然自己做的腊八粥没有街上买的好吃、好看,但是我觉得这个比街上买的更有意义、更营养、更卫生。喝着自己做的腊八粥,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还有中国传统民俗那迷人的魅力。腊八粥中蕴含着祈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喝着腊八粥,希望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5“好香啊。”农历腊八的早上,一起来,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来到饭桌前。这时,一碗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正准备拿起筷子好好品尝一番,妈妈突然走过来笑笑说:“小馋猫,你知道这是什么粥吗?”

我摇了摇头。

“这个是腊八粥,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妈妈说着,拿起勺子了一点粥,吃了下去。“说起腊八粥的来历,那就悠久了。你想不想听?”

我开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

妈妈念念有词的讲解着腊八粥的来历:“好了,我开始讲了: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米。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从此,每年农历腊八,人们都要吃腊八粥了。”

我用汤勺轻轻地在碗里的四周划了几下。然后,舀一勺放进嘴里,粥熬得烂烂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还留有余香。喝下了这碗腊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来。

有趣的腊八节作文500字左右6农历腊月八日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在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腊八节的传统习俗--吃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八粥是每年这一天,奶奶必给我熬的。传说,在古时候,是因为恶鬼总在农历腊八这天出来吓唬小孩。然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怕赤(红)豆,所以有了“赤豆”打鬼的说法,于是大人们便用赤(红)豆、绿豆、花生、葡萄干熬成腊八粥,也就是八宝粥。望着那紫盈盈的米粥,用勺子舀一点紫粥,细细品味,会让你觉得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豆类展示会。豆子的清香味道配上米的香醇,那香香的味道,不由得令你再喝一碗这紫粥。

喝完腊八粥,便开始要做第二件事,那就是腊八蒜,在腊八这天泡上的蒜头,到除夕那天,不再是白色,而是绿色或黄色。绿色的蒜头绿得晶莹剔透,犹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黄的蒜头则如一个个味道甘甜的杏干,吃着翡翠、杏干样的蒜头,恨不得让你再多吃几个味道美味的饺子。首先,我按照奶奶的吩咐从橱柜里找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密封罐,接着将紫皮蒜头去皮放入罐中,最后将陈醋放入密封罐中,盖好盖子,将一罐腊八蒜放入坛中。

忙了除夕的用品,我便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了。首先,我将各种水果、干果、瓜子放在桌子上,再把桌上的盘子清洗干净,将干果、瓜子、水果一个个的放入盘中,奶奶在一旁笑盈盈的`说道:“我的静静长大了。”摆放好拼盘,望着桌子上那五花八门的拼盘,我从心里不禁地笑了,毕竟这是我一番辛苦摆出来的。

在这一天,这还从奶奶那知道了北京过腊八节的习俗,得知,来北京的腊八节不仅要吃腊八粥、泡腊八蒜,还要喝一大碗热热的羊骨头汤。因为这了这天,天气便越来越冷了。

第2篇:腊八粥的诗句范文

做粥的主料可以改变,白米粥、绿豆粥、玉米粥、腊八粥,就连菱角粥、莲子粥现在也已不算稀奇。粥喝得多了,慢慢地就喝出了花样。皮蛋瘦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几乎每天都可以不重复的。再往粥里加些枸杞、栗子、葡萄干,难怪现在喝粥似乎又成了一种时尚。

说起食粥来,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伴随衣耕文化而来的。《周书》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闲暇之余,陶然食粥是快乐的。唐诗中就有不少咪粥之言,李商隐曾云“粥香饧白杏天花,省对流莺坐绮筵”,白居易也有“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的诗句。文人雅士食粥是有缓有弛的,是用心体味感觉的,所以他们能吃出情调来,而钟鸣鼎食的贵族自然体会不到这其中的乐趣。有一个常用的成语也是说粥,“僧多粥少”中的僧人每日清晨食粥,粥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仙风禅骨。

醇香的腐乳,浓香的酱菜,都是食粥的绝佳伴侣。但总觉得粥还应是朴素的,一碗清汤寡水可能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却可以使人们延年益寿。只供王侯将相们享用的花粥、药粥并不是粥,是失去了本色的混合杂物。

我曾经最不爱喝粥,但是当有时宴请之后,肉吃得多了,肠胃也就“抵制”了。不得不去喝粥,而粥喝得多了,喝得久了,也慢慢有了感情。相信世上绝大多数人,也都是粥的“爱恋者”。粥,柔软滑腻,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儿童、老者、病人来说都是绝佳的食品。市场上出售的五谷杂粮我们都可以做粥。春喝小米粥,夏喝绿豆粥,秋喝山药粥,冬喝白薯粥,一年四季都不重样,常吃还能促进健康。

而日复一日,粥也从来没有嫌弃过我们,当我们因为大鱼大肉而吃不消的时候,它欢迎我们的归来。夏日里,那一碗清凉的绿豆粥去热败火,舒肝清胃,就更似是一剂良药。尤其是当我们生病了肠胃不适之际,各种美食已纷纷“背叛”之时,惟有粥能忠心不变,对我们不弃不离。

第3篇:腊八粥的诗句范文

二十四节气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一组节令,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事的关系,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只有夏至和冬至2个节气。到春秋时期,又定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后又增加了春分、秋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节气又演变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8个节气。后来,人们又根据日、月的运行位置以及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均分为了二十四个节气,并命名了每一个节气。后来,随着对历法的不断改进,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已与我们今天沿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了。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用来反映四季变化的,其中前4个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后4个则反映了太阳高度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的变化,表示了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程度;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小满、芒种反映的是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状况;惊蛰和清明则反映了自然物候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智慧。我们后人在享用先人的文化遗产时,也不由得钦佩先人的创造力。

在中国还流传着一首颇具文学色彩的《二十四节气歌》,即: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二十四节气也出现在很多古代诗词中,就让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开启一次二十四节气之旅吧。

立春

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附近,即为立春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当时一年中只有八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立春被定为春节(并非岁首),直到民国时期,春节被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立春则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流传至今。

在立春之日,入夜后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东北。

立春时节有许多风俗。在陕西长安、关中地区,人们喜欢佩燕子,即用彩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胸前,寓意幸福吉祥;而在铜川一带,则在小孩的帽子上缝上布制的公鸡,祝愿“春吉(鸡)”。在古代民间,挂春幡、贴宜春字画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送春牛图、糊春牛、打春牛以及迎春、啃春等活动也是百姓们迎接春天的重要方式。

雨水

每年公历的2月19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的330度附近,即为雨水节气。雨水,意味着降雨就要开始。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较为寒冷,只见雪花而雨水稀少。到这一节气之后,气温会升至零度之上,并开始有了淅沥的雨水。

民间常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的说法,这说明雨水这一节气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春天正是农家备耕的时节,雨水的丰盈与否与作物的长势关系密切,因此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雨水时节没有太多的农活要做。舞龙灯、舞狮子、唱大戏等活动仍在轮番上演,大家仍处在过年的兴奋之中。元宵节一般也在这一节气前后。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夜谓之宵,故名元宵节。这一日,民间有观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雨水节气一过,农家便开始忙着春耕了。

惊蛰

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的345度左右,即为惊蛰节气。蛰,意为“藏”,到了这一节气,春雷渐至,大地回暖,冬眠的动物陆续酲来,田间的春耕开始了。

惊蛰与人们常说的“二月二,龙抬头”有着密切的关切。《易经》中说,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仍蜇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而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现,故称为“见龙在田”。这也说明,龙出现了,一切开始崭露头角。有人相信,到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二十八宿中的“龙”――东宫七宿所组成的一个龙形的星座,其类似龙角的部分就会仰起。

龙抬头后,惊蛰雷动,各种虫蝎都出来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炒蝎豆的风俗,其实就是炒黄豆,寓意炒死对作物有害的毒虫以除害。但也有一些地方炒的是玉米、糯米以及麦子等。而在云南傣族和广西仡佬族居住的一些地区,炒制的则是真正的虫子。

在惊蛰时节,老百姓们也喜欢吃梨,寓意着远离虫害和疾病。

春分

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的0度。是日,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平分,即为春分节气。另一种说法认为,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而这一节气正好在春季的中间,故为春分。春分之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俗语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过了春分,便是“一场春雨一场暖”,这也意味着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最繁忙的阶段。为了让作物有良好的长势,这时的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春分时节,有人会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他们在红纸或是黄纸上印上全年的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地图,在每户人家门口说唱,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的话,直到主人给钱为止,俗称说春,而说春人则称为春官。

粘雀子嘴也是老百姓们常有的春分活动。这一天,农民们在家里吃汤圆,还把不包馅料的汤圆用竹杆叉起来,立到田边地坎,称为粘雀子嘴,以免雀子来吃庄稼。

放风筝也是春分时必有的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会来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他们所放的风筝也样式各异,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等,大的有两米长,小的也有两、三尺。这些风筝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大多都是自家糊制的。人们放飞的不仅是一年春来到的美好心情,更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作物大丰收的美好祝愿。

在春分,老百姓们开始扫墓祭祖,也称为春祭。扫墓开始前,先要在祠堂进行祭祖仪式,然后扫祭远祖墓,最后分房扫各房祖墓。大部分客家地区的扫墓都是从春分或是更早一些开始的,直到清明才结束。

“竖蛋”是春分时节最为有趣的活动。人们选择一个光滑、新鲜的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竖起来,虽然很难做到,但依然有很多人成功地竖起了鸡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传唱千年的诗句道出了清明这一节气的独有特点。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5度时,即为清明节气。清明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岁时百问》中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从农业生产上来看,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光,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

但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又有着特殊的含义。按照旧俗,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带上酒食、果品和纸钱等,来到故去的亲人墓前清扫、祭奠。直到现在,这一习俗仍在沿用。

此外,在清明的前一、两天,是为寒食节。在这一天,百姓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这一天也有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用以锻炼身体,比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

谷雨

每年公历的4月20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30度时,即为谷雨节气。这是中国文化中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日,柳絮飞扬、牡丹吐蕊,初夏将至。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更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影响非常大。

对于渔家而言,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海水回暖,鱼行浅海,是渔家出海捕鱼的好日子。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这一天都要进行海祭,以祈求海神的保佑。时至今日,在山东荣城一带,这一习俗仍非常流行。

此外,在西北地区也有洗桃花水浴(旧称谷雨时的河水为桃花水)以避祸消灾的习俗;而山西、山东一带还有贴“禁蝎”符的习俗,以驱除害虫、保佑作物丰收;而在南方,谷雨时节摘茶、饮茶则是这一节气必不可少的活动。

“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也是这一时节重要的娱乐活动。现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欣赏。

立夏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45度时,即为立夏节气。这之后,雨水和雨天更多了,夏收作物也进入了生长后期,而水稻栽插和其它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大忙时期。

立夏的很多习俗都与“吃”有关,如吃由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和白粳米同煮而成的“立夏饭”;闽南地区吃掺入海虾的面条(“虾”与“夏”同音,虾煮熟后变红,寓意吉祥);湖南长沙食用掺有豆腐干、蒜苗、猪肉和笋丁的米粉糊(称为“立夏糊”);在湖北一些地方还有食用草莓的习俗吃“乌江饭”则是江浙、两湖、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古老习俗。而在北方,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故北方人在立夏时喜好吃夏饼、面饼和春卷等等。

虽然全国各地吃法不同,但“立夏蛋”却是最为经典的立夏小吃。用红茶或是胡桃壳煮的蛋,称

小满

每年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60度时,即为小满节气。此时,大量降雨出现,夏收作物已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而秋收作物则播种在即。由于大麦、冬小麦等籽粒渐渐长大,但尚未饱满,故称为“小满”。

旧时,用水车车水排灌为农事中的大事。在海宁一带,小满之前便有“抢水”仪式。他们确定好“抢水”日期后,便在当日黎明群体出动,燃起火把,在水车的车基上放上麦糕、麦饼、麦团,之后踏上水车、引水入田。

在一些地方,还有祭车神的民俗。在车水之前,在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进行祭拜,并且摆上一杯白水,在祭拜时将其泼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

小满前后也是吃苦菜的季节。这时的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是老百姓饭前的常备菜肴。当年中国工农时常以苦菜充饥,借此度过了种种艰难困苦,故而在一些地方苦菜又称为“菜”。

芒种

每年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75度时,即为芒种节气。这一节气之后是我国华南、东南地区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陆续进入梅雨季节。这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需要抢收;而晚谷、黍等夏季作物又需要播种,故而这时是最为农忙的时候,故又称为“忙种”。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在民间又有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又感激花神,盼望来年再会。

在皖南地区,有“安苗”的习俗。每到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谷物、瓜果、蔬菜、家畜等形状,并沾上蔬菜汁,作为祭祀品,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这一时节也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但由于新鲜的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入口,故而南方人常在这个时节煮青梅食用。

夏至

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90度时,即为夏至节气。据《恪遵度宪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过了夏至,由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因而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雷雨天气,但来去很快。此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区域的农作物生长非常旺盛,而北方的草原牧区则开始了水草丰满的黄金季节。

夏至后,天气开始进入伏日。伏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结束。在伏日里,人们容易食欲不振,较往日消瘦,谓之“苦夏”,或“枯夏”。在山东,有的地方则食用生黄瓜和煮鸡蛋来防治“苦夏”。

由于夏季炎热,大家就想出了许多办法来消暑。如苏州一带好喝“七家茶”,小孩子要吃“猫狗饭”,同时多吃冷食、瓜果、酸梅汤等。而此时的西瓜、苦瓜也是消暑佳品。除了食品,雨伞、扇子、凉帽、竹席甚至瓷枕、竹枕都成为了防暑用具。此外,凉亭赏夏也是在盛夏时节的一项防暑活动。而且,夏日的水边也成为人们消暑的好去处,游泳戏水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也一样尽兴。

小暑

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05度时,即为小暑节气。小暑是相对于大暑而言的,此时并非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而为小暑。这时的气温相对较高,农作物生长得也最快,而旱、涝、风灾也是较为严重的时期,抢收抢种、防旱排涝是这一节气中主要的农事活动。

过去民间在小暑时有“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并且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由于进入伏天,民间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是代表喜庆圆满的,再加上煮鸡蛋、水面、炒面,以及鲜藕和各色瓜果蔬菜等,给人们在夏日里带来丝丝惬意。

大暑

在每年公历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20度时,也就是大暑节气。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日照最强,气温最高,雨水和雷暴也是家常便饭。由于雨水多,易形成洪水,所以大暑时节不仅要防暑,还要防汛。农谚“禾到大暑日夜黄”,及时收获早稻,不仅可以在暴风雨中减少损失,也可以为晚稻的种植争取足够的时间。

大暑气候炎热,酷热多雨,而西瓜、绿豆汤、酸梅汁则是消暑必不可少的食材。

炎炎大暑,却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再加上娇艳欲滴的荷花,让人们在灼热难耐的夏日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乡野田间、茶余饭后,斗蟋蟀也是一项有趣的娱乐项目。

立秋

每年公历的8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35度时,即为立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宣告酷暑离去,秋之将至,也表示草木开始孕育结果了。此时早稻收割,晚稻宜栽,秋作物开始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期。

进入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天气一天天地开始转凉。但由于盛夏刚过,余温犹在,“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减。

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秋,并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此外,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用以祭拜上苍和祈求祖先庇佑,并且尝试新米,以庆祝五谷丰收。此外,啃秋(主要是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咬秋(包饺子)、吃秋桃也是人们庆祝立秋的习俗。

经过了炎热的夏天,秋风乍起,人们便会胃口大开,以补偿夏天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这在河北、北京一带非常盛行,而补的食物则多为肉类,如炖鸡、烤肉、烧鱼等等。

处暑

每年公历的8月23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50度时,即为处暑节气。“处”意为躲藏、终止,这也表明了夏天的结束,以及气候由炎热开始转向凉爽,此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

进入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节”等祭祖活动。而此时秋高气爽,也正是秋游的好时节,民间常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正是体现了“迎秋”之意。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开渔的时候,在浙江沿海,每年都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时候举办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而正是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可以品尝到多种多样的美味海鲜。

在民间,处暑也有吃鸭子的习俗。鸭子味甘性凉,正是当季的好食品。直到现在,北京一带仍保留着这一传统。

白露

每年公历的9月8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65度左右,即为白露节气。这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随着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时会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即为白露,这实质上说的是昼夜温差很大。

从农业的角度来说,这时全国各地的庄稼大都成熟,丰收在望;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下一个农忙季节又将到来。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除了白露,太湖附近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八、清明和七月初七举办祭禹王的香会,不过祭祀仍以清明和白露时节为主。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拜祭土地神、花神、门神、姜太公等等。在福州一带,人们还好吃龙眼,据说白露时节吃龙眼可大补身体。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而白露米酒和白露清茶则是南京一带必备的饮料。

秋分

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80度左右,即为秋分节气。与春分一样,秋分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各为12小时。同时,中国传统上以立秋为秋天的开始,霜降为秋天结束,秋分恰好位于中间,故此为秋分的另一层含义。

秋分时,深秋还未来临,不过夜晚逐渐延长的现象更加明显,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也不断地下降,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由于气温下降较快,这时的农活就显得非常繁重,既要抢收秋收作物,又要早播冬季作物,故而有“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的农谚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秋天的天空明净清透,月明星现,正是赏月的好时节,不过后来这赏月的好时节被中秋节抢去了。但与赏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同春分一样,秋分“竖蛋”的游戏也是人们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民间也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寒露

每年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95度左右,即为寒露节气。顾名思义,此时的气温更低于白露时节了。如果说白露时沿有余暑,那么到了寒露时,天气则开始由凉转冷了。此时,华南地区雨量减少,而东部则是雨水绵绵,雾霾盛行,这对于秋后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尽管天气转冷,但寒露仍适合外出运动,这段时间恰逢重阳节,更是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以及赏秋菊的好时节。

每年的9至10月份,正是螃蟹肥美之时,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曾写过“螃蟹咏”,正是应此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除螃蟹外,寒露蜜桃这种北方晚熟的桃子,也是大家颇为喜爱的水果。

霜降

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10度左右,即为霜降节气。此后,天气较寒露更为寒冷,动物或开始冬眠、或开始为过冬储存食物。

随着霜降的到来,北方大部分区域的秋收已经结束,而南方则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秋忙,其它的草木也开始变黄,大地呈现出一片深秋景象。

在古代,立春之日为开兵之时,秋分之日为练兵之时,而霜降则是收兵之时。所以霜降前夕,官员们都要全副武装,进行收兵仪式,以戒除不祥、保障太平。而黄河以北的老百姓们则会在这一天买柿子和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商人们则会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图个“利市”。

霜降也有美景,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的叶子在秋霜中变成红色和黄色,漫山遍野、如火如锦,艳丽怡人,于是人们会三五成群,登山赏叶。

立冬

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25度左右,即为立冬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已接近尾声;江南地区正在抢种晚冬麦;而华南却是种麦的最佳时期。

立冬,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冬季到来的标志,还曾被视为历年之首。如农历十月初十的“十月节”就是哈尼族人各项节日中最为盛大的一个,每到立冬,家家户户做糯米粑,酿美酒,欢歌笑语庆佳节。

在食俗方面,北方人喜欢在立冬之日吃饺子,意为秋冬之交;浙江绍兴则是开酿黄酒之日,同时还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而湖南等一些地区则会熏制腊肉。

小雪

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40度左右,即为小雪节气。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事进入冬季管理阶段。这时偶尔会有飘雪,但雪量很小,而且通常由于天气还不太冷,雪边下边化,称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下,是为“雨夹雪”;还有时会降下如米粒大小的冰粒,称为“米雪”。

北方小雪过后,果农们要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包扎株干,防止果树受冻;而一些过冬用的蔬菜则用地窖或是土埋的方式进行保存。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节气就开始准备过冬用品了,如御寒的衣物、手炉、棉帘等。

大雪

每年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55度左右,即为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大雪节气,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天气则更冷。它与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直接反映降水程度。这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都降到了零度以下。

大雪覆盖在地面,可以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同时雪化后的融水又可以增加土壤的水含量,可以给作物的春季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在雪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氮化物,可以当作肥料,故而有“瑞雪兆丰年”之说。

有农谚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冬日里男人们加紧兴修水道或积肥造肥,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地做起针线活。

由于天气寒冷,人们户外的活动明显减少,但滑冰、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户外运动仍是非常常见的冬季活动。

冬至

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70度左右,即为冬至节气。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从天文学角度看,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人了一年当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开始进人数九寒天。

冬至过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在汉代,冬至这一天要全国放假,大家走亲访友、相馈美食;在唐宋时期,冬至这一天皇帝要率领百官们到郊外进行祭天大典,而百姓们则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参拜。在古人眼中,“冬至大如年”。

冬至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在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冬至如庆春节;有的地区的官员们还举行酒会,画“消寒图”;有的地区的老百姓画“九九图”,同时亲朋好友们还会互赠保暖用具。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冬至中午要祭拜祖先,有些名门大族甚至会开宗庙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与清明时的祭祖合称为“春冬二祭”。在台湾地区则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他们用糯米粉捏出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冬至祭祖在台湾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的饮食习俗在各地也各有千秋。北方吃馄饨,西北吃水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在冬至还有吃羊肉的习俗。

小寒

每年公历的1月6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85度左右,即为小寒节气。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还没有进入全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并且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故称为小寒。

在黑龙江北部,气温可以低到零下40度左右,可谓滴水成冰;秦岭、淮河一带的平均气温则在零度左右。最暖的地方当属南方的一些地区,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甚至更高,所以一些热带水果仍可以正常生长。

大寒

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的300度左右,即为大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大寒位于“四九”天,雨雪量是全年最多的。寒潮频繁南下,大风、低温、降雪常常造访,就连河水上的冰层也是最厚实的。

大寒节气经常与我国的除夕、春节连在一起,是百姓们忙着置办各种年货的时候。除了准备过年,大寒节气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都会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的腊八粥。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制作腊八蒜醋也是很多主妇的最爱。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