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说课稿范文

生物说课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说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说课稿

第1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1.地位。

本节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性质这一中心,掌握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烃的性质,又为后面醇、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掌握溴乙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溴乙烷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应具备条件的分析及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离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2)通过实验让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重点、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①溴乙烷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分子模型来展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掌握溴乙烷结构的同时,学会逻辑推理;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抓住官能团和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展开教学。

二、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演示,以及乙烷和溴分子的结构模型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3.电教法:运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展示溴乙烷的空间结构,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溴乙烷化学反应的本质。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整体。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有机物时利用模型的方法、对比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整理收获得出结论

1.导入新课。

观看《全球保护臭氧层》视频短片;展示塑料管、不粘锅的图片,解释相应的化学成分;展示臭氧层空洞的图片。

2.引出话题,推进新课。

【过渡】学习各类有机物的研究过程是什么?

【引导】我们选取溴乙烷作为卤代烃的代表物,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溴乙烷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溴乙烷的结构模型】

3.确定学习的总思路:与乙烷比较学习。

4.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1】观察溴乙烷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溴乙烷加水,溴乙烷加苯,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总结出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5.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的学习: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取代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消去反应的学习:

【探究实验3】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产物的探究

【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溴乙烷和2mL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按装置图连接,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讨论】(1)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消去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6.提出思考,巩固概念。

【思考】①什么叫做消去反应?

②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③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小结】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结论:溴乙烷和碱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有水必取代,有醇必消去。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第2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科学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种作为理论基本前提的假说来,然后以假说作为出发点,逻辑地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构成一个理论系统。用这个理论系统解释和预见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各种现象,并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和修正。图1为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图1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给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假说—演绎法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客观规律的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相对于观察—归纳法对于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要求及体现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阐述“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价值时指出,该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新课标中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要求,其中属于应用水平的仅有两项,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在课程标准必修二模块的前言部分,还特别指出要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必修二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

必修二教材中涉及假说—演绎方法的内容还有: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第52页,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第68—第69页)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第73—第75页)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领悟其中蕴含的方法。同时在教材中,编者也设计了类似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教材第38页拓展题“……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及第71页的技能训练——提出假说,得出结论“请针对出现残翅果蝇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必修三教材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等。

二、假说—演绎法的典型课例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经典内容。遗传因子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一内容非常适合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素材。构建假说需要大胆设想,演绎推理需要缜密思维,验证假设则需要设计实验,寻求证据,进行论证。这一系列过程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下面以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为例(如图2),看看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以及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假说—演绎法的。

本案例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研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学生看到的是,孟德尔提出假说后,就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检验了,那么哪一步是演绎呢?事实上,测交实验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的传递方式,显然在当时这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假设演绎出一个必然的可证明的待检验陈述,即子一代如果是杂合体,则必然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那么如何最直观、最简单地证明这个推论呢?孟德尔非常巧妙地设计了测交方法,即将子一代与隐性亲本类型回交,这是因为隐性亲本性状不能遮盖显性性状,并能显出纯隐性性状,这样测交结果就能直接反映出子一代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数目。如果测交结果能得到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是1:1的话,就证明了推论的正确性。这应该是孟德尔之所以采用测交试验的真正目的。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相符,证明了推论的正确性,由此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即分离定律。

三、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活跃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再现孟德尔实验和思维的过程中,不仅有分析、推理、归纳、演绎,还有设计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非常重要。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而非主观臆断

在演绎推理这一环节中最好以问题“为什么孟德尔不是用F1代自交或用F1代与纯种高茎豌豆杂交来证明其假说,而是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呢”来引导学生思考,而非主观臆断地告诉学生,孟德尔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就是将F1代与纯隐性类型杂交,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却没有进行分析。这种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不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被动接受,其后果是学生遇到检验某一生物个体是否是杂种的实际问题时,只会想到测交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这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四、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与限制

回顾经典遗传学的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对基因和性状关系的认识,首先是从性状传递的规律变化提出合理的假说,然后再分析、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在“合理”和“不合理”的冲突中发现正确的结论。如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为何物、在细胞何处的情况下,选取豌豆若干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对呈现的现象提出假说,合理演绎,实验验证,从而归纳得出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基于当时的情况,孟德尔的假说是合理的,可以演绎地说明其他类似的现象。如果联系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孟德尔假说的局限性,譬如孟德尔讲的颗粒式遗传、基因的独立自由问题。如摩尔根和他的合作者就是在觉得孟德尔遗传理论“不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发现连锁和交换定律。

第3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活,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人,而是不懂英语的人。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这就对素质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办发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更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也同时对我们的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而且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奈斯比特鲁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叫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师素质中最宝贵的一条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努力转变以往偏重语法教学的观念,白觉改进教法,加强英语交际教学,不仅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把课堂变成学生实践语言知识的第一场所,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交际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让学生做热身运动是创设交际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短短的五分钟口语训练,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开口说英语的障碍,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克服开口的障碍.培养说英语的习惯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新订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中规定: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活题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口头,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描述,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二级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说的四项标准,即:(1)能就课文的内容进行回答,并能复述课文大意;(2)能熟悉的题材利用图片和录像,多媒体等情境提示,根据要求进行表述和表达;(3)能讲述与本学期水平相当的小故事,并参与简单的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活动;(4)能在交流中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所列内容,就熟悉的活题进行交流。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口说英语、提高口语能力的平台。

有些同学害羞,害怕闹笑话,虽然知道说英语不是丑事,尽管单词和句子也很简单,但是要一张口说出英语来的确不容易,会口难开。有些同学书面成绩好,却说不出几句流利的英语,让学生做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让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发音漂亮的带动发音不太准的,班干带动同学,是每个同学能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抓住这个机会,迈出自己开口说英语的步伐,一步又一步。经过一段是的练习,学生开口说英语难的心理障碍不再有,口语能力也不断提高,一些常用的表达爱好的口语,如:My favourite sub-ject is English.l like listening to music.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I like Jay Chou best常出现于他们的自我介绍中.一些短小精悍的惯用语,谚语如:You are alucky dog.lt's a piece of cake等大数学生朗朗上口并用于日常生活中;当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迟迟不肯开口叫,同学们总不忘说句:Come on! Don't be shy.just try。渐渐地学生敢于开口了,善于开口了,班上说英语的氛围浓了,养成了一种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二、创设环境.培养听说训练

近年来,随着英语听力分值在中高考比例中的增加,“听”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既缺少训练听力的语言环境,同时其他条件有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我把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作为一种手段,在有限的叫间内,让学生多听英语,多感受语言信息的刺激,做完口语训练后,提1―3个问题,请别的同学来回答,同叫要求别的同学当小老师尽可能听出做口语训练的同学在语音语凋、语法和句型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并及时指出,共同提高。事实证明,无论是做口语训练的同学还,还是其他同学,都会积极的参与到这一交际活动中,小断提高听说能力。

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培养对英语浓厚的兴趣。视、听、说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接理解加深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情感和教学是相通的,心情愉快、自然乐观者能强化智力活动;相反压抑、紧张、害怕、反感等消极情绪者则抑制智力活动。教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尽可能提供一些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条件来激化学生听课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欲望,在这方面我引导鼓励学生来做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或一个讲故事或两个人表演对话或三个人演一个英语小品,或一群人排一个英语小短剧等。并同时让学生对这些表演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做出他们白己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视觉听力冲击的同时,使学生积极投身语言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跃,增加兴趣的持久性,使兴趣成为以后进步的动力。

四、帮助学生做好写作准备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听、说、读、写的综合型人才。同学们要做好口语训练,必须先做好准备,轮到的学生要选好主题、选材料、选好词汇和句型,精心组织句子顺序,并把写好的内容交给老师审阅,在选题材的同时,同学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4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分娩机制 说课 模型演示

1 说教材

1.1说教学内容 本次说课内容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文娜老师主编的《妇产科护理》中第四章正常分娩期产妇的护理第二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本章节介绍了枕先露分娩的衔接、下降、俯曲、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身娩出等全过程。

1.2说教学目标 根据中等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本次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目标: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机制。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推断出其它先露的分娩机制。②能力目标:熟练应用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知识,应用女性骨盆和胎头各径线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正确助娩的能力;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同情心。

1.3说教材的重、难点

分娩机制既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章节的难点,还是整个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娩机制是学习分娩助产技术的前提,只有理解分娩机制,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助产和处理难产。我们说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是因为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不同的径线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动,期望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胎儿转动时学生容易糊涂,尤其是内旋转时一定要强调胎头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一致。找准了胎头矢状缝、枕骨和骨盆的位置关系,难点就被攻克了。

2 说教法

2.1启发提问—导入教学 有关骨盆方面的问题(骨盆入口平面径线:前后径?横径?斜径?中骨盆平面径线:前后径?横径?骨盆出口平面径线:前后径?坐骨结节间径?前矢状径?后矢状径?)。有关胎儿方面的问题(双顶径?枕下前囟径?枕额径?枕颏径?)。

2.2模型指认—复习旧知 教师举起骨盆,指出骨盆各结构和3个平面径线,让学生辨认并且回答各径线的正常值。

2.3模型指认—复习旧知 教师举起胎儿模型,指出胎头各条径线、颅缝及颅囟,并且说出相关正常值。

2.4 直观演示—讲解新课 按照教材顺序,用骨盆和胎儿边讲解边演示。

2.4.1衔接 讲解并演示衔接的定义、衔接的时间、衔接的径线枕额径、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入口平面右斜径上。

2.4.2下降 讲解并演示下降的定义、判断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坐骨棘。

2.4.3俯屈 讲解并演示俯屈的定义、俯屈时胎头径线的变化枕额径枕下前囟径。

2.4.4内旋转 讲解并演示内旋转的定义、矢状缝与中骨盆和出口前后径一致、胎儿呈头肩扭转状态。

2.4.5仰伸 讲解并演示仰伸的定义、仰伸的支点。

2.4.6复位及外旋转 讲解并演示复位及外旋转的定义、恢复头肩一致的关系。

2.4.7胎肩及胎身娩出 讲解并演示胎肩及胎身娩出的定义。

2.5再次演示—巩固新知 教师再次利用骨盆、胎儿模型演示分娩机制的各个过程,进一步巩固新课。

2.6再次演示—评估反馈 了解有多少学生完全理解,多少学生似懂非懂,多少学生完全不懂。

2.7再次演示—补缺补差 结合教材模型,再次演示分娩过程。再次评估,观察还有多少学生没有完全理解。

2.8电化教学—补缺补差 通过电教光盘再现分娩的全过程。

2.9学生演示—巩固新知 要求4-5个学生1组,按照分娩机制的步骤,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身娩出,每人演示1-2遍,边演示边说出关键性的知识点。学生之间相互帮助,1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共同矫正,这样就等于每人都练习几遍,此时,学生们应该掌握了。

3 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分娩机制是难点,是动态的过程,学生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尤其教师演示时,学生要边看边动脑思考。另外,学生还要动手演示分娩过程,加深印象,注意听课,观看录像,反复练习,方能真正理解分娩机制,为今后学生阴道助产奠定基础。

4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模型指认)5分钟讲解新课(反复讲解结合模型演示)50分钟评估反馈,补缺补差(模型演示、电化教学)10分钟巩固新课(学生演示)10分钟布置作业(自测题)5分钟。

5 说板书

正常分娩机制简图不容易画,板书采用提纲形式。

参 考 文 献

第5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关键词:说课的定义;要素;内容

一、说课的定义

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研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者一起对课程目标达成、教学流程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和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二、说课的要素

说课的主体为教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所教的课程进行教材分析及具体的教学策略设计。即对所教的课程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说课的形式主要通过语言进行阐述,它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三、说课的内容

说课对教师而言,是寻找教学研究的金钥匙。说课重在“说”的内容。如何将说课内容中的“说”呈现出来?首先,就要从五要点来说,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等五说。下面结合实例对“五说”进行具体分析:

(一)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围绕课程标准对课题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

说课者既要说得准确,又要说出特色;既要说出共性,又要说出个性。分析教材就是要从知识内容、课标要求、教材地位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说目标

说目标,就是关注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1.知识与技能:例如《生活中的碱》中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①让学生知道NaOH的重要性质,学会辨认生活中的碱。②初步了解NaOH的碱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初步形成如何吸收有害气体的实验技能。如果就这样生搬硬套按课标要求说出,不按你对本节课的认识、教材的处理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就显得对“知识与技能”的阐述苍白无力。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不是单纯让学生停留在知道、了解、初步学会等浅表性的语言描述。说出掌握“知识点”的载体。其“说”的效果就不一样,例如,①通过对生活中几种碱类清洁剂的调查和对管道通溶液的探究,使学生知道NaOH的重要性质,学会辨认生活中的碱。②通过SO2与NaOH溶液的作用,初步了解NaOH的碱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初步形成利用碱液吸收有害气体的实验技能。这样的“说”就有了说服力。

2.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的阐述一样,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不同实验的目的及认识物质的方法,重在阐述学科的素养形成过程。例如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可以这样“说”:①初步学习通过调查、实验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②应用NaOH与SO2反应的化学性质,解决硫燃烧测定氧气含量实验中产生的SO2问题。③通过设计腐蚀性、与CO2反应的对照实验,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其过程的方法说得有根有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阐述不是停留在一些华丽的语言上,而是针对本节课,通过哪些活动、实验、调查、阅读等形式建立起来的思想意识。例如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这样说:①通过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②通过对NaOH腐蚀性、与SO2反应的探究,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③通过对NaOH用途的分析及课后对家长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依据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水平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有传统的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课堂演示、教师引导的实验探究、学生自主探究等模式,不管怎样“说”,但始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四)说学情

分析学情,就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全面客观地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一般地说,学情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用型(如图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法制订。一般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通用型说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内容教学均可实用。另一种,也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认知特点、本班学生特点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说,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怎样展开的,最终又是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应关注这几个环节:教具、学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案或练习设计。注意:突出特色,过程可以加入问卷调查、实物展示、实验过程、材料呈现、插播视频等。注重分析教学思想与理论依据、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分析等。

其次,教学程序一般通过一份说课稿来体现,例: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品、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反思等八个环节来体现。

四、案例分析

笔者以《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粤教版第五章第一课时为例探讨新课程下如何说课。

(一)说课的环节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后反思五环节来说。

1.教学内容分析

它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确定。

(1)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选自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在初中化学知识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继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气体物质。笔者从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推测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最后再根据实验结论解释一些现象,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宗旨,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解和解释相关化学问题的素养。为后面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实验室制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小学的自然课、初二的生物课对它有一定认识),知道它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灭火,知道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检验CO2。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自主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本节课对实验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及持续学习化学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②学会从原理是否正确,操作是否简单,现象时候明显三个因素去考虑设计实验。③通过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阐述,三者是相互的,缺一不可。(见图2)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通过讲授、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启发思考等方法,主要启发引导实验探究。

4.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思路

这堂课主要以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探究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侧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知道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为以后的实验探究学习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在教学程序上设计了四环节,各环节层层递进,通过各环节的活动归纳总结出四种学习方法。(见图3)

环节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二氧化碳有哪些了解。

通过快问快答让学生从在空气中的存在、表示方法、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等方面描述二氧化碳。接着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又是如何获知物质的性质并加以应用的?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从感性和化学的角度描述二氧化碳,让学生可以从生活走进化学,同时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事物。

环节2 探究实验,学习方法

方法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方法二:观察实验应注意:实验前、实验中、实验结束后的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方法三:利用大气压将不可见的气体变为可见。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三种学习方法。

①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

让学生利用一瓶二氧化碳、一根木条、一个打火机,设计实验,能否通过实验验证对二氧化碳性质猜想。提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三个因素:原理可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实验后学生验证了他们的猜想,告诉他们刚才所做的正是科学家们研究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通过已有事实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性质,利用性质解释已有的现象。实验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及如何观察实验,从中也引出方法二。

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预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引导学生从原理上考虑即二氧化碳如果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的量一定减少,而水中质量增加且水中含有二氧化碳。从现象上考虑要让不可见的气体变化变得可见。

如果将不可变形的集气瓶换成能变形的塑料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让学生利用一塑料瓶的二氧化碳和一杯水来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就要让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接触,教师表演将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震荡,学生观察不到任何想象,这时教师将集气瓶倒过来,握住瓶身而不接触玻璃片。玻璃片没有掉下来而是牢牢地吸在瓶口,引起学生的讨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魔术”产生视觉冲击引发思考,集气瓶是不可变形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减少压强较小,外界大气压让玻璃片和瓶中的水不会掉落。从而引出方法三。

环节3 设计实验,明确科学探究过程

方法四:明确科学探究过程。

方法五:检验物质要先取样,气体与液体反应必须将气体通入液面以下或者进行振荡。

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教师演示:取出少量矿泉水瓶中的液体,滴在石蕊染色的滤纸上,让学生思考紫色石蕊变成了红色,是什么物质使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并提供材料:干燥的石蕊滤纸若干、水、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镊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并通过实验知道不能仅仅通过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而必须从事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来判断。同时明确科学探究过程。(见图4)

②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汽水瓶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澄清石灰水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二氧化碳引入石灰水中。

环节4 总结归纳知识与方法

该环节设计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知识,即让学生归纳除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所得到的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另一部分归纳实验探究的一些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研究对象选择,设计实验应考虑的因素,研究物质应注意控制变量,研究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应关注: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6篇:生物说课稿范文

1.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带头人”大赛参赛教师情况分析

上表显示在参赛的81位选手中,绝大部分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他们青春靓丽,充满活力。许多老师都是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的“老选手”,近年来活跃在各层次教学公开课上,有八位教师已是呼和浩特市的教学能手(其中一名为呼和浩特市的优秀教学能手),并有五位自治区教学基本功一等奖获得者。

从选手年龄的情况来看,参加本次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占62.5%,说明青年教师已在回民区各个学校教学第一线挑起了大梁,同时各个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选手的职称和荣誉称号来看,中级职称的教师占80.2%,市级教学能手占9.88 %,说明各学校十分重视本次比赛,均派出各校的教学精英。

2.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带头人”基本情况分析

2.1领导重视

这次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比赛活动,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教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全区开展“强师兴教”工程、校本教研、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教师培养等各项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为此,区教育局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比赛之前,召开了专门会议,并及时成立了回民区工作领导小组,亲临现场观摩指导比赛工作。

2.2比赛组织工作安排严密

针对本次比赛,教研室认真召开主任会议进行总体工作安排和分工,并组织全体教研员对本次比赛的细节,布置到每个人,先后下发了安排意见和组织程序。教学理论综合测试采用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方式,学科教学活动设计和说课稿与讲课一并举行;讲课采用随机抽签、封闭备课、随堂上课、现场打分、及时公布以及送教下乡的方式进行。

2.3一人比赛众人助

来自全区各中学的81位参赛选手都得到所在学校的高度关注,从校级选拔、教学技能指导到演讲培训,都做了精心准备。各学校幼儿园派专人陪同参赛选手进课堂,做好后勤服务,呼市七中的校长带领部分教师在听课的同时为本校的参赛教师布置场地;呼市第八中校长副校长不仅紧跟本校选手听课还虚心听取其他学校教师的讲课情况。

2.4客观评价同尺度

本次比赛评委由自治区、市、区级教研员和市级教学名师担任,他们研读教案、认真听课、“背靠背”评分,整个流程严密有序,对参赛选手课堂上出现的不足和缺点在课下当面与选手交流,使比赛充满人文性,以赛课促教学,拓展了本次活动的内涵。

3.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带头人”大赛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

3.1突出了以生为本

此次参赛课,老师们均精心设计教学,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他们尽力为学生学习搭建一个宽松的平台,活动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去尽情参与教学活动、说说感受、畅谈心境,绝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踊跃,真正动起来了。

3.2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

81节参赛课中,通过教师教学活动情景的创设,教师即兴的点拨和引导,使课堂生动而活泼,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组铁一中的王权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流畅而丰富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折服;数学组呼市第十六中学的呼和老师,将枯燥的数学公式浅显化,使学生易于理解;音美组南马路小学的畅颉老师循循善诱,使学生在生动的、宽松的、愉悦的课堂中接受教材的观点。

3.3教学设计新颖合理

没有精心设计就没有流畅而精彩的课堂实施,设计的标准是环环相扣的,开头怎样做,提什么样的问题,用哪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会有哪些情景,学生会有什么反应,设置什么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等等。通过听课,我们感觉到每个教师都能精心设计,且几易其稿,在这一环节上比较突出的是:彭宏、亢小琴、张未。

3.4重视拓宽教学内容,极力整合生活和学科资源

参赛教师们深入研究教材,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及知识间的整合。如政治组呼市第四十中学的于明明老师先对整个哲学知识体系进行概括,并重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引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实质——矛盾,既紧扣了教材,又丰富了内容,条理清晰,环环相套,层层剥开,最后又落脚在知识的运用上,贴切的复习题,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拓展了教学的内容。

3.5课堂教学情况各有特色

互动教学就是要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课堂上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让学生闲下来的时间少一些,调动其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如英语组呼市营坊道小学郑蕾蕾老师的课《what are you doing》,通过TPR教学法在活动中学习,在句型中练习新学词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话题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语文组王骥腾老师讲授的《寡人之于国也》采用学案教学,重视诵读积累,有效训练学生自读浅议文言的能力。

4.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科带头人”大赛课堂教学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