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将进酒朗诵配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将进酒朗诵配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将进酒朗诵配乐

第1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如何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心灵受到启迪,让朗读回归课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观念,关注学生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强调各个学习阶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所以,不管高考的指挥棒如何变化,老师始终都要强化自己教书育人的观念,把“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要真正把书读好,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强与课文交流,让学生用心朗读,才能真正走进文章,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趣味。

2.让学生明确朗读目的

教学中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绝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过渡。这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做法,时间久了,就会让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而不愿意读书。

3.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教师不能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找几个读得好的同学表演性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挫伤朗读水平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文本特点,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

1.配乐朗读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恰当的配乐朗读,不但能有效渲染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电教媒体能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吸收更多的信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去体悟、背诵。背诵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学生叫苦连连。于是我尝试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已记住了诗歌的大致内容。再如学白的《将进酒》时,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过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另外,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我仍采用了配乐朗读,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流淌的音乐,欣赏月夜变化的美景,听抑扬顿挫的朗读,仿佛感受到《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情感的涌动激发了他们朗读的渴望,他们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读得真切,读得迷醉,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里……

2.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角色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读出水平,读出兴趣,读出能力,需要教师认真策划。我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学的热情,效果很好。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四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王),然后要求这四名同学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让同学们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还文言课堂以生机,还学生以活力。

3.让学生在朗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先让学生通读一遍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把画面勾勒出来。听完后,我没有让他们睁开眼睛,而是让他们静等片刻后,请班里的绘画小天才张计伟到黑板上画出他想象的画面。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黑板上的画面进行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效果自然很好。

三、倾注感情,陶冶情操

在朗读中,倾注更多的情感,用朗读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让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如《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优美。在教授这篇美文时,我非常注重朗读,并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理解作者的情感,深入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条最恰切的途径。

第2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屈子赋离骚、陶潜诗田园、杜工部、李青莲、坡、辛稼轩,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古代诗文诵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风尚,辽宁省灯塔市(以下简称“我市”)也借着这股东风,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中秋诗文诵读会”“新年诗文诵读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把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做法,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还增强了表演能力,一举多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少年时代记忆的内容往往能终生不忘,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让每一名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河中游弋,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诵读得法对于这项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与圣贤同行,与经典同在,我们做好了准备。

一、让诵读之花开遍校园

辽宁省灯塔市沈旦堡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校本课程中采用课外阅读以及古诗文诵读作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为不同年部的学生定下不同的诗文内容,每当晨读和午读时间,校园内都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

(1)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热爱诗词,才能读出韵律,背出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诗歌的背景资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背诵杜甫的《登高》,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学生只有了解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才能激起兴趣,学习诗的内容。还有些诗,是有故事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张继赶考落榜,返乡途中作诗《枫桥夜泊》,没想到这首诗却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2)正音。这是读好诗文的先决条件。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在阅读课外诗文篇目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利用字典、课外书等工具,把音读准,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在读中体会诗词的含义。

(3)诵读悟情。课外诗文的诗意不必像课内诗词那样逐字逐句地的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品读。以多种形式练读,如小组读、指名读、读名句比感情、轮读等做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别难懂的地方,只需教师点拨即可。

(4)背诵展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在多样背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语感的熏陶,在班级内开展朝代及诗内容连线比赛,以及小组抽签背诵经典诗文比赛,这样可使学生对一些名词佳句印象深刻,对已经背诵熟练的古诗进行复习巩固,不易混淆。

二、让诵读新风吹向舞台

我市及我校都对诗文诵读活动异常重视,所以在诗文诵读表演方面,也需要教师下足工夫进行编排。首先,表演形式要配合诗的意境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在诵读中提升自身素质,积累语文素养。如表演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咏酒的诗篇,极具个性,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气势潇洒。于是我编排学生进行饮宴场面的表演,配合气势恢宏的吟诵,效果非常好;再如表演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于是在表演中,我加入了配乐与舞蹈的元素,两位女孩在透明伞下翩然起舞,更加烘托出了那淡淡的离愁。其次,表演中的朗诵比普通的背诵、吟诵更难,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配合诗歌的感情,或高亢、或委婉,尺度很难拿捏。因此形式要多样,如吟诵曲调隽永的宋词,适合单人表演,而边塞诗适合铿锵有力的齐诵,我还把太极潇洒扇的武术表演融入到边塞诗的朗诵中,学生朗诵时能配合动作发力,韵律感强,创意独特。

第3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关键词:语文;朗读;兴趣

挥挥手,我已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余载。走过几所学校,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可我几乎没有见过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法的语文课堂。朗读作为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遭受如此的境遇,对此我感到遗憾。

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能激发阅读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促进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教学,让朗读回归课堂。

几年来,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在朗读教学方面作了许多尝试。但真正能有效荡起“水中花”的“宝石”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个性化创新朗读,彰显语言的魅力。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

某次学生正用河南方言朗读《茶馆》的人物对白,见同学们兴致盎然,我也觉着很有趣味,便鼓励鼓励她们继续下去,同时在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等方面作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生没有收获呢?因此在《三块钱国币》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吴太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的的形象,我用四川方言给她们范读了吴太太的一段台词。川腔只有舌间前音没有舌尖后音的特点和它特殊的声调很好的刻画了吴太太自以为是、善于口角、自私狡辩的特点,另外咿咿呀呀平平仄仄更符合她的女性特征。这种新颖的朗读让学生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她们领会了语言的魅力。用秦歌的腔调来吟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豪放的气势响于校园。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

二、配乐朗读,营造情境,愉悦学生的心情。

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在韵文的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而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低沉忧伤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离别的伤感相辅相成,催人泪下。如在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播放古典名曲《大浪淘沙》,此曲第一段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寓于感叹,时起时伏,利于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第三段旋律丰富而有棱角,节奏坚定,利于表达那种坚强不屈的气质。曲调与词义相配,在刚劲有力的音乐声中,引导学生陶醉其中。一齐诵读《念奴娇》的效果就非同一般了。诵读此词还可以选用明曲《落燕平河》,该曲通过节奏起伏多变,委婉流畅,也较符合此词的意境。《汉宫秋月》应作《一剪梅》的配乐,可以创造出哀怨以及忧患的情绪,寂寥冷清,无可奈何的生命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分角色朗读,感悟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对文本中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揣摩上,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我教《威尼斯商人》这篇话剧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话剧中的几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对夏洛克的残忍、虚伪、愚蠢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

四、教师范读,再现韵文的旋律,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4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论述语文学习中的诵读环节。他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西方心理学派也阐释过诵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有直觉性,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和智慧活动能够直接地、突然地领悟对象的特征以及本质和内在的意蕴。进行诵读,可以给这种“顿悟”创造条件,由“眼看—口读—耳听—思维”的“线路”贯穿始终,以求最新的发现。

叶老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点明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心理学家也在理论上强调了诵读的妙处。抓好诵读,才能让学生尽情吮吸语文资源的甘甜。

诵读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抓好这个教学环节呢?一

新课改十年以来,语文课堂重新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在优美动人的配乐声中,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诵起亘古传来的经典名文,让人感怀,不禁沉醉。然而乐曲声停,我总不由得失落和怅惘。

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诵读环节。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开课前很多老师不忘放上一曲《月满西楼》,学生未读文本首先就感动得眼泪盈眶;执教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散文《合欢树》,教师总不忘在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时,配上哀伤婉转的曲子。我曾有幸观摩了一届全国中语杯大赛,其中有一位名师执教苏轼悼念亡妻的名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师在介绍了作者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及不幸遭际后,在一段凄怆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或自读、默读或激情朗读,并随机指导学生总结诵读技巧: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或语句的抑扬顿挫,读出文章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教师感情深挚,学生沉浸其中,听课的许多教师也不自禁地跟着吟诵……

每次听到这样动人的诵读环节,我总陷入沉思。教师合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随机在课堂中配上音乐,介绍时代背景和作家经历,当然有利于创设情境,为学生诵读文本奠定很好的阅读基础,可是,学生已被动掌握了文本的感情基调,还能怎样有效进行对文章的初次诵读呢?已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学生,还会在诵读时细致关注蕴含着作者深邃思想的文本语言吗?需要配乐才能激情诵读,我们又怎能体味到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呢?记得一位语文名师执教《卫风·氓》时,他娴熟自如地把握了诵读教学的关键所在,让诵读教学发挥了较大的效用。诵读教学中,他并没有运用任何课外语文资源(包括音乐、美术等),他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初读,接着指导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熟读,最后在探究文本意蕴后巩固阅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充分显示了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进程,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这样的诵读才是真正尊重文本、真正有效的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语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领悟思考。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关注教师示范朗读以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学环节。

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教学环节。教师的激情朗读不仅能创设情境,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指引学生深入文本去体味作者渗透其中的深情。记得我曾在学生面前高声范读李白的《将进酒》。读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奔涌不息的黄河之水,仿佛感触到了那种一泻无余的壮阔境界,也分明体味到了作者心中的那片牵肠挂肚的赤子悲情。记得我曾范读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当读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我的内心也被作者的坎坷经历所触动,眼泪不能自抑地流下来。每当此时,我分明也看到学生眼中的感动、学生心灵的震撼。而当我范读完毕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室里琅琅而富有激情的书声总会溢满人的心田。

当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是更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的诵读指导,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挖掘文本深意,汲取古代先哲的文化营养。

北京四中连中国老师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给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触动我的是连老师指导学生朗诵的环节。连老师选定课文“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一独立小部分进行朗诵指导,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其可以独立成段的原因,接着从句式特点、语言风格、感情节奏、想象空间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最后强调了诵读的关键所在:“在朗读诗文时不只是读读而已,在读的过程中,要感觉到自己在变化,觉得自己确实是从一个旧我在向新我转化,如果放开心灵去真实地感悟、体会,我们的信息场就会不断地与作者的信息场发生交融,交融之后会发现自己有点像作家了,因为在自己的生命系统中,确实参与了作家的成分。……”整个诵读环节一气呵成,连中国老师在语文课堂中能抓住有效的课堂契机,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化对诗句和作者的理解,不仅指导了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而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教学中诵读的奇妙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一步步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要使语文课堂中的诵读环节自然有效,我们还要注意准确定位师生角色。

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上,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位置,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上的知识资源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目前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朗诵的比重还是太多,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去避免。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教师决不要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特别是对于情景交融的诗歌、散文,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那种和谐悦耳的韵律感,那些词汇美、句式美等,教师就更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而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体味就够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悟义,感受汉语特有的审美表现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体味中国语文资源的独特魅力,从而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靠教师讲,学生又怎么能品味出优美文章中的妙处呢?

第5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一、情商与语文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所以,在学生的后天学习当中,智商重要,而情商同样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开发学生的智商以外,更要注意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情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

语文是一门情感极强的学科,内容丰富多彩,是灵魂的竖琴流出的音乐。语文的教与学,是教师以书本为媒介,课堂为载体,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的桥梁。选入课本的优秀文章,几乎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表现爱国情、乡情、亲情、师生情、友情、爱情等。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爱国情,老舍《想北平》的乡情,李密《陈情表》的亲情,王实甫《长亭送别》的爱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师生情、爱国情等。作者的“情”及“有所思”,便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中,师生必须饱含感情(喜悦、悲愁、惊恐、愤恨、激动等)去对待。同时,在阅读欣赏之后,必然还有审视、评价、判断,产生审美情感和人生感悟。

因而,重视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第一、二、七条都提出情感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在教学建议中又明确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求教师讲课方法灵活,讲解生动,富有情感,手段多样,更多地体现出教学的形象性和情意性,这就为情商激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如何培养情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商激励的教学技巧。

所谓情商激励,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精心安排,语言行动的激发鼓励,师生双方情感的充分交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梁启超先生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情商激励最重要的因素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使学生的情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堂45分钟的语文课,若要使师生的感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受同行,就需要教师胸有成竹地去作合理引导,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并引起共鸣。

三、情商激励的具体措施

1.语文教师要有激情

首先,激情悦目。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感官体验,运用恰当的眼神、手势和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

其次,激情悦耳。即在普通话准确、吐字清晰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语言表达的“三精”――精确、精练、精彩。根据课文规定的感情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语言节奏,力求表现课文的文辞美、情趣美、意境美。在《将进酒》中,当笔者朗诵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在“惟有饮者”后加了一声叹息,把“留其名”拖长,用颤音表现出来。这一声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叹息和悠长的颤音,让人感受到一种苦思的滋味和无法排遣的惆怅,准确地表达了作品所蕴含的千古神韵,很有艺术感染力。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都很受感动,纷纷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理解和感悟。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诵,效果颇佳,有的同学甚至可以模仿写出自己的诗作。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诗歌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涓涓细流一样流入学生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形象生动、意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历久难忘的。

语文教师的激情从哪里来?来自对祖国语言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来自豁达乐观的志趣,来自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的自信,来自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我们如果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达到主客融合,物我两忘的境界,那么同学们就能幸福着作者的幸福,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在不知不觉中被语文的美所浸润,从而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享受美育带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特点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共鸣,在感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2.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设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相处、民主合作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之有物,言之有新。教师还可以通过外表、语言、动作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场面。例如,幽默语言能给听者以驱除烦闷、削减凝滞的效果,适当使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改善课堂的沉闷气氛。另外,利用电声设备等现代教学媒体或表演等形式来激励,也是一种创造情感氛围的好方法。

3.创设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如此。课堂教学要活跃思维,大胆表达,但也需教师放得开、收得拢,及时点拨、调控、归纳、小结。要善于设问,用悬念、铺垫等方法,使课堂迭起,气氛热烈,也让学生度过疲劳期,始终处于兴奋中,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上《我的五样》时,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五样,然后再逐一划去,留下最重要的一样。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取舍,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还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师应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使用确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不仅语言活,形式活,还可以手段活,可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如配乐朗诵、图画辅助、实物投影等。比如在上姜夔的《扬州慢》和《鬲溪梅令》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两首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或深沉悲慨或梦幻迷离的情境中,然后再自由朗读,这样学生很快就感知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再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看83版电视剧相应的部分,再看新版电视剧相应的部分,让学生比较各自的异同、优劣。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四、情商激励的作用

激励是一个人学习事业成功的推动力,是培养情商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是能充分发挥这种激励作用,将使教学效果成倍增加。

1.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则思,思则活,活则欲言,言则自信,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正是情商激励的目的所在。

2. 提高学生“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语文课堂轻松愉快。《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成长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恰当使用情商激励,赏识孩子,使其心灵始终处于舒展状态,不仅培养他们对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的欣赏,更要培养他们对道德的欣赏。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情商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资料:

第6篇: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

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沟通现代中学生和古代作品的思想情感、古人的伟大人格、作品营造的优美隽永的艺术境界等方面的很好的桥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情境教学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使“要我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变为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我要学”的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以便大大提高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情境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做法:

一、探寻美点,体悟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多学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古典诗词有很多美的精华,充满东方的审美观和民族的美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情境教学注重教学的交流性,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创新动机。如:在讲解《陈情表》时,我紧紧地抓住李密的“孝”的情感线索,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李密的拳拳深情,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读了这些语言,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感。这样,学生理解文章也容易多了。情境教学能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富于艺术化的语言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通过色彩绚丽的画面、生动逼真的情境,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我结合江南雨巷的幽深、丁香花的色彩与芳香、结着仇怨的姑娘、孤独寂寞的“我”以及特定的朦朦细雨这些诗歌中的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孤独寂寥的青年人,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学生听后,就被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江南情景当中,神思飞动,很容易就想象出诗歌凄婉迷蒙的意境,感受到诗人在作品当中所寄予的忧愁迷惘的情感。所以,丰富的想象和诗意化的语言犹如一位优秀的导游,犹如一座通向世外桃园的桥梁,能将人引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

三、朗读品味作品中高尚的情境意蕴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情感,有着优美的韵律,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而,充满感情的阅读,又是真正理解诗词情感的一把钥匙。我在讲授李白《将进酒》一诗时,就采用了通过朗读达到对文本理解的教学方法。我将读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使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学会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初读文本,要求通过注释及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其次,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在头脑中进行充分想象,再现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初步体会作家情感,确定感情基调;再次,将头脑中的想象文字化,要求文字通顺、有文采(将作文训练融合其中);第四,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将学生认为最贴近诗词的情境描写文字定稿;第五,组员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可以选择一段适当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最后,全班进行比赛,并由其他同学给范读者提出中肯的评价。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既有自主探究的过程,又有相互合作及争鸣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强调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四、巧用情境式导语

成功的导语就是一堂成功课堂的良好开头。一个设计精妙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究问题,引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情感共鸣。例如:我在讲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时,我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于审美体验中。于是,当我让学生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给同学们讲: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丝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这样,学生立刻就被吸引到这个故事的情节当中,尤其显示出对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急切了解的求知欲。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探究和鉴赏,让他们思考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坚贞不屈和对当时封建社会家庭制度的深刻认识。学生们也不由地对男女主人公产生敬佩之情。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教学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尤其是古诗词,言简而意丰,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一些flas、电影、电视片断的剪辑,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感悟作家作品的思想情感,肯定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如:在教《胡同文化》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首歌――《前门情思大碗茶》,从中去体悟老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再用多媒体展现一组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让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了。在讲授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播放《三国演义》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片头曲,营造出作品中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进而感悟那雄健悲凉的情感基调和词人功业未成、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创设问题,引境式想象

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主体,教师配角”的新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学生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很熟悉,但是对的《卜算子・咏梅》却不太熟悉。于是,我在讲这首词时,就让学生将陆词和毛词做比较性阅读,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陆词中的梅花是一种怎样的形象?毛词与它有何不同?陆词的情感基调如何?毛词与它有何不同?两词仅是咏梅吗?更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两词有如此差异?这类现象在哪些词中出现过?试举例说明。

这些问题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由已知到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探讨想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用类比引境迁移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停留在所学的文本上,而应当使学生通过学习一首诗(词)而掌握一类诗(词)的鉴赏方法。例如:我在教王勃的《滕王阁》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读了“佩玉鸣鸾罢歌舞”和“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之句,感悟作者是通过写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王阁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清冷,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思想内容。而类似主旨的诗歌还有许多,如卫象的《吴宫怨》、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刘禹锡的《乌衣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它们或凭吊古迹,回想当年的繁华热闹、歌舞升平,而慨叹如今的凄凉、伤感;或赞叹古人的宏功伟业而悲叹自己的悲惨遭际、壮志难酬。它们都采用今昔对比的写法,达到喻古讽今的表达效果。当学生学会了将已知诗词的情境迁移到类似的未知诗词的情境中时,也就学会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得到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带着满腔的热情走进每一堂语文课,陶醉于或色彩绚烂或冷落凄凉或气势磅薄或精密淡雅的情境中,在种种情境中体味每一个心灵的回音;设计一种声情并茂、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学习真正成为快乐而又有趣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